_韩_全海宗_中韩关系史论集_中译本_评介_魏志江
_同文神交_18世纪中韩文人深入交流的最新证据_徐毅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6日/第B01版文学《同文神交》:18世纪中韩文人深入交流的最新证据南通大学文学院徐毅《同文神交》是收录18世纪一批清朝文人与朝鲜朝文人洪良浩、徐浩修来往信件的原札尺牍集,现存于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古籍部。
在笔者发掘它之前,现代中韩学术界均无人揭示其价值。
它是两国文人积极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证据,是双方文人间深厚学谊的历史见证,在两国学术交流史研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
从形制上看,《同文神交》分上下两册,两册封首书名下都有双行小字书写“庚辰六月下瀚无号李汉福追题”。
李汉福(1897—1940)是朝鲜朝末期著名书画家,号“无号”。
此庚辰年即1940年。
追题下方还有两枚李汉福的印章,表明《同文神交》尺牍帖名是李汉福在1940年亲自题写的,两册尺牍应由其最终编定。
上册为洪良浩(1724—1802)与清朝文人来往书帖,共计16种:洪良浩1封、戴衢亨1封、德保1封、博明1封、徐绍薪2封、戴心亨2封、李美2封、徐大榕1封、齐佩莲5封;下册为清朝友人写给徐浩修(1736—1799)的书帖,共7种:李调元2封、索德超2封、孔宪培1封、铁保2封。
两册中的清人主要是洪良浩在1782年、1794年,徐浩修在1776年、1790年出使清朝期间所结识的。
此尺牍帖的重要学术与文献价值,可从以下诸方面见出。
首先,此尺牍帖绝大多数是清代两国学术交流史中的新材料,且可补清人别集的文献阙失。
其中只有戴衢亨、德保、博明、孔宪培各1封在《耳溪洪良浩全书》(韩国民族文化社,1982年)、徐浩修《燕行记》(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1册,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社)中有记载,其他19种尺牍均为首次发现,未见载于其他现存两国古代典籍,因而能对两国重要文人的交往史料起到极大的补充和参证作用。
有些信件还是第一次揭示出洪良浩与戴心亨、徐大榕等,徐浩修与索德超的密切关系。
由于这些书信的撰写者除李美、齐佩莲外,其余均是两国当时较为知名的文人,因而,这些新资料所体现出的文献补遗作用就比较明显且重要。
韩儒林的元史研究

韩儒林的元史研究各科学术的开展,都是由一代代学人的成绩不断积累,一步步地前进的,其中出色学者创造的成绩,能在本学科的开展中开拓一个新阶段,为后来者树立学习的典范和奠定继续前进的根底。
在我国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学科,韩儒林〔1903—1983〕先生就是这样的出色学者。
韩先生字鸿庵。
1903年11月2日生于河南舞阳县黄林村。
父业农,二伯在村塾教书,幼时他随二伯就读于村塾,十一岁人初等小学,十三岁考取舞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考进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法文班。
1922年冬,留学预备学校改为中州大学附属中学,法文班并人上海中法通惠工商学校,随班转到上海就读。
1923年春,因参加抗议法方校长实行奴化教育的活动被驱逐出校。
同年夏,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乙部,获河南省官费资助,得以赴北大求学。
1925年秋完成预科学业,升人哲学系本科。
1927年夏,因军阀混战,官费断绝,被迫辍学回乡,经前留学预备学校教师推荐,先后在河南省立二中、一中任教。
]929年夏,他以两年的薪俸积余为学费回北大复学,1930年夏毕业。
在北大读书的后期。
韩先生对史学,特别是元史和西北史地之学的兴趣越来越浓重。
这门学问是清代后期的显学,清末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的刊行又使我国学界获知大量前所未闻的外国史料。
于是有不少学者步其后尘,利用外国史料和中国史料相参证进展研究,延续到民国初期仍保持兴盛之势,出了屠寄、柯劭态、丁谦等名家的大型著作。
然而,由于这门学问涉及多种语言文字和制度文化,而那时我国学者大多未能掌握必须的语文工具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所用外国史料全靠别人为之转译,名物制度的考证常有错误。
其成就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外国东方学家。
因此,先进学者如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先生均主张兼究外国学术,走中西会通的道路。
他们都有研究蒙元史、西北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论著,为这一学术新方向之先导。
陈垣和陈寅恪先生为北大学生开设的这些方面课程,对韩先生有很大的影响,他常去请教,并按照师长们的指点阅读外国东方学家的著作,深为他们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获得的成就所吸引,例如史籍中各种译名的审音勘同,他们用汉语古音与他种语言互相比对进展解释,简单明了,与我国学者常用的音差、音转、急读之类说法相比,另是一种境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

2023年7月第39卷㊀第4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July,2023Vol.39㊀No.4收稿日期:2023-03-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㊁影响与机制研究 (19XWW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杨,女,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韩比较文学研究㊂胡安江,男,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㊁中译外研究㊂引用格式:王杨,胡安江.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J].外国语文,2023(4):32-42.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王杨1,2㊀胡安江3(1.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后流动站,重庆㊀400031;2.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㊀130022;3.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重庆㊀400031)摘㊀要: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近年来翻译学的前沿话题,其中翻译与传播的效果㊁功能㊁影响与机制等问题值得关注㊂本文立足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理论和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的范式,尝试从多元视角考察译介模式和接受情况,探寻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传播历程㊁现状㊁特征㊁效能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总结分析在韩译介传播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从国家层面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等相关对策,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言献策㊂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韩国;译介与传播;效能与机制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032-110㊀引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它既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根主线,又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语语境中的译介与传播效果如何?如何统筹和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客观而论,中韩两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和专门研究,但主要聚焦在某一时间区间或者某一文学体裁的译介㊁接受与传播研究㊁译本研究㊁译者的主体性㊁翻译策略等研究领域,以及中国作家在韩语世界中的形象研究等个案探讨㊂具体而言,第一,以某一时间区间为线索,从宏观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㊁传播㊁接受与影响等,比如金惠俊(2001)分别从理论著作㊁小说㊁散文㊁诗歌与剧本方面对20世纪80㊁90年代的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综合述评㊂李嘉英(2012)全面梳理了2001 2009年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孙志峰(2015)以出版年鉴中提供的韩国翻译出版数据为基础,主要分析2011 2013年中韩文学翻译的现状及展望㊂庄源和吴钵(2022)对2016 2020年期间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统计分析㊂第二,从微观角度出发对以某一类文学体裁为线索展开的研究,如王艳丽(2016)考察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在韩国的整体译介情况,吴彩霞和孟伟根(2021)探讨了中国戏剧在朝鲜㊁韩国的译介与研究的情况㊂第三,针对一些中国当代作家及作品译介的研究,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莫言㊁余华等(江志全,2017;李慧兰,2013;张乃禹,2019)㊂也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韩译本展开的翻译学研究(金娥兰,2013;李莹,2022)以㊃2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及针对知名翻译家如金光洲㊁丁来东等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活动的研究(金哲,2020;彭睿玢,2021)㊂综合来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译介与传播研究不仅范围广泛,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递增趋势㊂但是很多核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深入探讨和解决,例如,基于整体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情况如何?接受情况和传播效果如何?呈现出怎样的译介与传播规律和模式?如何提升外译策略与传播机制的融合?上述问题在先行研究中虽都有所涉及,但是都没有从整体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出版㊁译介㊁传播与接受㊁影响与机制等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㊂本文将焦点锁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上,对1920 2022年期间在韩国出版发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统计,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译介与传播研究㊂1㊀研究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㊁韩国riss㊁naver㊁Yes24等网站㊁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翻译索引 数据库和‘韩国出版年鉴“,经过人工查阅和筛选,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出版目录㊂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对比,得到初步数据㊂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安排课题组成员亲赴韩国各大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进行求证,以确保数据较为全面准确㊂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效能及机制研究等问题,本文主要利用中韩权威学术及图书网站收集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作在韩国排名㊁评论等信息,统计图书关注度及销售量并总结特征等㊂同时从相关联的著作㊁文集㊁研究论文以及译作的评论㊁序言㊁注释等副文本信息中分类总结译介及研究情况,再借助CiteSpace等软件来统计分析,并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和图表,以呈现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过程,且能直观地反映出主题研究的规模㊁广度和深度等㊂在图表的解读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的真实面貌㊁传播效能以及影响与机制等核心议题㊂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2.1翻译出版量及年度分布一般来说,出版数量能够直观地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㊂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图1显示的是1920 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翻译出版的动态演化历程㊂由图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始于1920年,20世纪20年代,当时韩国最为重要的中国文学译介者梁白华最先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动向介绍到韩国,他在‘开辟“上发表了‘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的文章,1929年,她又翻译出版了‘中国短篇小说集“(金惠俊,2001)㊂另外柳基石翻译了鲁迅的‘狂人日记“㊁丁来东翻译了‘伤逝“‘孔乙己“‘故乡“等,在李光洙㊁梁柱东等这些作家和翻译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译介正式进入起步阶段(1920 1949)㊂从出版量的曲线变化可看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和传播的萌芽期㊂后来由于受到 九㊃一八 事变和中日战争等影响,评介活动呈下降趋势,40年代颇为曲折,译介活动大致经历了低迷㊁复苏和发展三个阶段㊂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冷战意识,两国关系进入了空白期,两国间的文学交流也遭遇了较大阻碍 (张敏,2022:61),译介及研究活动也基本进入了停滞阶段(1950 1979),直到20世纪60年代,全面低迷的状态开始逐渐改变,整个译介阶段又呈现出过于偏重某一位㊃3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作家的情况,比如鲁迅㊁林语堂㊁胡适等人的作品在韩国得到了较好的译介和传播㊂1980 2000年译介与传播趋于稳步增长态势,尤其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且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㊂2000年以后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等综合原因达到了一个高峰,尽管之后因韩国经济危机而稍微有些回落现象(王艳丽,2016),但从整体看,仍在继续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㊂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 走出去 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情持续升温,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保持着迅速增长态势的同时,涉及的范围更广㊁内容更丰富㊁质量更好,译介进入了全面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㊂图1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出版量年度分布图2.2译介的选本类型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历经多次低谷和热潮,随着中韩两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国际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两国间的文学关系也受到了制约㊂通过对在韩国出版的中国文学目录的分类统计,根据年度数量的多少和在韩国译介作品中所占比例绘制了1920年至202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表,如图2所示㊂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类型琳琅满目,有小说㊁诗歌㊁戏剧㊁散文㊁传记㊁随笔等㊂其中小说的译介量占比最高,形成这种占比偏重的现象不仅是因为与其他文学类型相比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颇受译者和读者青睐,而且销售及利润都相当可观㊂其次散文㊁诗歌㊁儿童文学也颇具规模,而剧本㊁传记㊁绘画等其他类型体裁有限,译介量也不占优势㊂通过图3的信息可知,在韩国各文学类型中小说的译介题材主要可分为言情类㊁悬疑类㊁历史权谋类㊁志怪类㊁科幻类㊁武侠类㊁社会类㊁小说集㊁儿童小说类等㊂而散文的译介作品的题材偏重情感类和励志类,主要以爱情㊁亲情㊁友情为主线,阐发人生哲理和人间冷暖(庄源等,2022:170)㊂诗歌译介的聚焦对象主要是知名诗人及获奖诗人和诗派的作品,如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拜献“等;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野火“‘透明的夜“;九叶诗人辛笛的‘辛笛诗选“和穆旦的‘穆旦诗“;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等㊂剧本的译介种类主要以话剧为主,其中曹禺的‘雷雨“因其影响范围最为广泛,曾受韩国观众一致好评,所以金钟铉译本(韩国中央译报社,1989)等多个韩文版本也陆续被推出㊂其他方面的译介则主要包括绘画类㊁人物传记类㊁哲学类㊁漫画类等多种类型作品㊂㊃4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2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类别统计图表图3㊀在韩国各文学类型译介类别统计2.3译介原著者分析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韩国翻译家的选材倾向㊁影响力高低以及对该作家的认可度㊂图4共显示了10个较大模块,译介作品数量和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依次是鲁迅㊁林语堂㊁琼瑶㊁莫言㊁金庸㊁余华㊁阎连科㊁巴金㊁郭沫若㊁苏童㊂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出版目录进一步整理统计,综合考虑译介数量㊁韩国翻译家和读者的喜爱度,排名相对较低的依次为茅盾㊁老舍㊁曹文轩㊁曹禺㊁郑渊洁㊁胡适㊁戴厚英㊁张爱玲㊁梁羽生㊁三毛㊁常新港㊁北岛㊁舒婷㊁艾青㊁朱湘㊁冰心㊁顾城㊁余秋雨㊁郭敬明㊁臧克家等㊂另外,以最小的圆点模型呈现的是其译介数量最少且被翻译作品低于五部的作者,比如有傅雷㊁高行健㊁田汉㊁夏衍等400余人㊂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作品和研究论著在韩国的译介经久不衰,尤其是其小说在韩国现当代小说翻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如‘彷徨“‘呐喊“‘故事新编“等作品被多次翻译出版㊂事实上,其散文的韩译也比较突出,最早的散文集翻译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了90年代以后呈现爆发式增㊃5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长,直到2001年‘坟“的翻译完成,标志着鲁迅的主要散文作品基本都在韩国翻译出版了(张敏,2022)㊂除此之外,李旭渊编译的‘朝花夕拾“㊁俞炳台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花边文学“的译本,以及申荣福和刘世钟共译的鲁迅传记的第一本韩译本‘鲁迅传“都具有极大的开拓意义㊂特别是2010 2015年间在韩国陆续出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涵盖了鲁迅小说㊁散文㊁杂文㊁书信㊁日记等全部作品㊂由此可见,鲁迅作品译介由小说扩展到散文诗及散文,再扩展到杂文和书信,译介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多样㊂另外,林语堂也是在韩国译介最多的现代作家之一㊂对于他的译介,大致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起步期㊁50年代的停滞期和60至80年代的稳步发展期,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发展期㊂译介作品也由最初的小说扩展到散文㊁戏剧等类型,但是散文译介比重最大,特别是在20世纪已出版的近150本散文集中,林语堂的散文就占了一半,且以‘生活的艺术“命名的散文就达20余本(金惠俊,2001:148)㊂此外,还有随笔作品‘林语堂随笔集“等以及小说‘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其戏曲作品‘孔子与卫侯夫人“以及演讲文㊁纪行文㊁传记等多种类型作品也都被翻译到韩国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当代作品群体中,还有琼瑶㊁余华㊁金庸㊁莫言的小说译作也都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爱㊂对于散文著作的翻译,韩国译者比较青睐的是巴金㊁茅盾㊁季羡林㊁傅雷㊁史铁生㊁余秋雨㊁余华㊁周国平㊁贾平凹等人,另外郭沫若的自传三部曲‘少年时代“‘学生时代“‘革命春秋“㊁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㊁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类作品均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和推广㊂在诗歌翻译方面,韩国译者比较倾向的作家主要有郭沫若㊁艾青㊁舒婷㊁北岛等人㊂在戏剧翻译方面,1946年作为中国戏剧译介与传播的先驱者金光洲翻译的曹禺的‘雷雨“在韩国影响比较大㊂另外还有郭沫若的‘王昭君“㊁田汉的‘田汉戏剧选“㊁夏衍的‘夏衍戏剧选“等知名剧作也得到了集中翻译与推广㊂在儿童文学韩译方面,深受韩国译者和读者喜欢的作家主要是郑渊洁和曹文轩,其次是常新港㊁张天翼㊁严文井等人的作品㊂自201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跨入了高峰期㊂图4㊀在韩国受韩国译者青睐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统计图2.4译者分析图5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各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主力译介者信息㊂值得重点说明的是1920 1930年代先后涌现的译介者如梁白华㊁李光洙㊁梁柱东㊁朴钟和㊁梁建植㊁丁来东等人中,梁白华㊃6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是对中国文化关注最多㊁投入精力最大㊁翻译作品最多且最为重要的译介者(李晓虹等,2020)㊂同样为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丁来东,他通过作家介绍与作品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发表的‘朱湘与中国诗坛“,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韩译的先河㊂作为译者㊁研究者与创作者身份的他,其翻译作品涉及的体裁广泛,与同时期其他译作相比,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彭睿玢,2021)㊂此外,丁来东还以批评家的身份同梁建植㊁李允宰㊁李东谷㊁梁明㊁柳基石㊁金光洲㊁金台俊㊁李陆史等人一道共同掀开了对鲁迅文学㊁中国现代戏剧和电影等的译介与批评的热潮㊂另外,当代韩国著名的曹禺剧作翻译家韩相德在戏剧译介方面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㊂他于1996年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译介到韩国(陈白尘等,1996)㊂综合来看,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韩国的众多译者中,有专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如全秀贞等,也有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的专家或研究员如李家源㊁朴宰雨等,还有业余译者如杨泰恩等,以及著名小说家如李文烈㊁郑飞石等㊂译者迥异的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㊂图5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韩国译介者统计图表2.5研究热点分析本部分将主要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和时间轴图谱来呈现可视化的前沿动态和国内外研究趋势走向,进而考察普通读者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同时检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传播力和影响力㊂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1920 2022年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㊂首先数据来源选择中国知网,之后搜索的主题词为: 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当代文学在韩国 中国文学译介 和 中国文学传播 ,经过重复检索㊁人工阅读㊁筛选和整理,将282篇文献作为基础的研究对象,再绘制关键词的共现网络知识图谱,通过计算,共出现了330个关键词节点㊂再重新设置Pruning 参数,同时将Threshold 值设为3,经反复裁减后形成如图6所示的知识图谱㊂同时,表1总结了相关研究中出现频次在三次及以上的高频关键词㊂㊃7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图6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表1㊀高频关键词表频次中心性关键词540.50译介410.41中国文学240.22文学译介140.04传播120.01接受110.13文学翻译90.10翻译70.05对外译介70.08莫言60.08文学传播50.00出版频次中心性关键词40.02文化传播30.00传播路径30.01周作人30.00国际传播30.01对外传播30.02当代文学30.02影响30.01文学作品30.04汉学家30.01译介效果30.03韩国㊀㊀综合图6和表1的信息可知,迄今为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㊁传播㊁接受㊁文学传播㊁对外译介㊁莫言等㊂由表1信息可知,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即关键节点从大到小依次为译介㊁中国文学㊁文学译介㊁翻译㊂这些高频关键词的核心地位㊁研究热度与节点圆圈面积大小成正比,这也就说明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与传播研究中占据的地位㊂总体而言,图6从微观层面分析出的 译介 和 中国文学 无疑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且呈动态增长趋势,也可从侧面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中热度最高㊂通过对1920 2022年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的关键词展开系统分析,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强度功能及中介中心性特点来反映各个研究热点间的突变和转化,同时从共时维度来揭示并帮助我们全面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的热点内容和核心主题㊂㊃83㊃㊀王杨㊀胡安江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㊀图7㊀国内研究的关键词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通过时间轴视图知识图谱分析,如图7所示,则可从历时的维度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译介与传播研究相关领域的知识演进和研究热点的趋势㊂在时间轴视图中,中国文学(#0)㊁译介(#1)㊁文学传播(#4)三个聚类在2005年前后,文献数量明显增多,达到了一定峰值,且近15年的跨度中文献数量较多,说明该研究领域一直属于研究热点主题㊂而文学译介(#3)㊁海外传播(#7)㊁文学翻译(#2)三个聚类在2010年前后,文献数量开始增多,分别在2009年㊁2010年㊁2013年左右达到高峰㊂其中文学翻译(#2)和文学传播(#4)在2020年左右,文献数据减少,说明对该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度有所下降㊂相比之下,莫言(#6)在时间跨度中文献数量不多,在2012年左右达到峰值,在2019年前后文献数量骤减,表明对于其作品的关注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㊂图8㊀国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㊃93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4期㊀利用同样的计量分析法,我们以wos数据为中心,如图8显示,迄今为止,国外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中国文学㊁中国小说㊁翻译研究㊁文化研究等领域,再通过人工筛选国外文献可知,小说的研究仍占有绝对优势,对作家的关注与研究由以鲁迅㊁林语堂为中心逐渐扩大到余华㊁莫言㊁曹文轩等作家㊂综合中韩两国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相关研究热点与现状来看,上述分析也从侧面折射出韩国读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既有态度㊂随着这种研究与阅读潮流的反推,被译介到韩国的作品也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进而对传播及推广中国现当代文学起到积极作用㊂3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经历了萌芽期㊁停滞期㊁发展期㊁黄金期四个阶段,那么整体的译介模式和传播策略有何规律和特征?传播效果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国家战略下,如何重构对韩译介与传播机制?本部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㊂通过抽样调查与统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作家及边缘作家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可以看出前者呈全面且连贯性的译介模式,而后者则因受文化语境㊁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现出阶段性㊁零散化的译介模式㊂以鲁迅为例,其小说 包括‘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在内的33篇小说一直被反复翻译,至今发行版本已超过60种 (张敏,2022:25)㊂此外还有散文诗及散文㊁书信和杂文等在韩国出版的作品几乎囊括了鲁迅的整个文学世界㊂从接受层和影响层来看,不仅有李陆史㊁丁来东㊁李光洙㊁韩雪野㊁李泳禧等作家㊁知识分子以及研究者,还有金九经㊁申颜俊等留学生和新闻界人士,都深受鲁迅影响㊂值得注意的是,余华曾在韩国掀起了 余华热 ,其‘活着“‘兄弟“等小说㊁散文等作品被译介到韩国并得到了积极传播,尤其是他的‘人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一直受到韩国读者的欢迎㊂近20年来,余华的小说成为热销书,在韩国国内的中国小说排名中占据首位(王乐,2022)㊂同样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还有曹文轩㊁网络作家猫腻等人,尤其后者的‘庆余年“因具有独特的代入点和创新火爆韩国,加之译者在翻译时采用本土化的翻译策略来减少文化差异,其传播力㊁影响力更是得到充分的认可㊂然而也有的译介作品因传播渠道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传播效果,如赵乾乾的‘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在网站的评分有高有低,分差较大,其改编剧的影响力及传播效果远大于以纸质版和电子图书为主的传播模式㊂如果考察‘步步惊心“‘琅琊榜“等中国网络文学及其IP改编,综合考察出版社的营销方式㊁销售情况以及读者评价等,可清晰地看到网络文学在 后疫情时代 以及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否成功在韩国得到推广及认可,不仅取决于读者的兴趣和出版社等权威机构的宣传力度及合理的营销策略,还要受跨文化语境中文化适应度和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影响㊂当然,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其传播效果是检验翻译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准 (张茜,2021:105)㊂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为扭转当前传播规模与效果失衡等问题,需要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强传播机制建设,从而持续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㊂如图9所示,需要以 走出去㊁请进来 为中心,采用双向交流模式,构建创作㊁翻译㊁出版㊁传播等各领域的联动机制,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新格局㊂具体而言,在创作翻译阶段,以市场需求和目标受众群体期待视野为导向,从文化共情㊁共融㊁共创层面出发,创作和选择符合目标文化市场需求和受众期待的文学文本,采取 读者中心 市场导向 等多元化的创作与翻译策略㊂而在出版与传播阶段,则要把握好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出版㊁流通㊁传㊃04㊃。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6)“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

1 . 总体 问题 : 本课 题 内涵的的 总体 问题 是 : 近现代( 1 8 4 0年 ~1 9 4 9年 ) 中韩 两 国文 学 交 流 的历 史 发展 和基本 的特 征 、 发 展 规律 、 历 史经验 、 文 化价值 和 现 实意 义等 。
思 想传播 的 分析 , 探 究相互之 间的知识 、 学术 、 思 想等方 面 的传播 , 进 而 阐明 交流与 思想传播 给文 学创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大 项 目 ( 2 0 1 6 ) “ 中韩 近 现 代 文 学 交流 史 文 献整 理 与研 究 " 简 介
金柄 珉 ( 首席 专家)
中韩 两 国拥 有 汉 字、 儒释 道等 作 为共 同的 文化基 因 , 形成 了汉文化 圈的文化 交流与发展 关 系。 而
学 中相 互 以对 方 的 国家或 国民作 为题 材 的作 品 、 两 国文 学评 论 家或研 究 者相 互 之 间的评 论 或批 评 等
文本 。
( 2 )建构 “ 中韩 近现 代 文学 交流 文献数 据库 ”
将 建构 包括 作 品原 文 、 作者 生平 、 研 究论 文 、 年表 等数 据 材料 , 并 具备作 者 、 关键 词 、 年 代 等 多途 径
第四、 通过 近现 代 中韩 文 学交流 的典 型个 案研 究 , 全 面带动 中国与周 边文 学交 流 史的研 究 。 中韩 近 现代 文 学 交流是 东亚格 局发 生剧 变之 后 建 立的新 的 互动 与认知 , 阐发 其 新 的特 点和规律 、 价 值 和意
义, 将 有助 于推 动 中国文 学与周边 文 学交流 研 究。
历 史进程 。该 选题 的研 究 能够发 现近代 化 过程 中的 东亚精神 和 价值 , 为2 1世 纪的 中韩人 文 交流 乃至 建构 东亚新秩 序提供 重要 的历 史经验 和启 迪 。 第二 、 通过 对 重要 文 学史 实的全 面梳理 , 拓展 多 学科 文 学研 究的新 领域 。近现代 中韩文 学 交流主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 (1994-2004)

《中国史研究动态》目录(1994-20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范文澜与中国史学会蔡美彪1994/012 八十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史研究概述侯旭东1994/013 近年来宋代婚姻问题研究综述肖怀安1994/014 宋史学者宋晞介绍彝民1994/015 郑州商城与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胡振宇1994/016 纪念商鸿逵教授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召开晓丽1994/017 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程喜霖1994/018 地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齐文化丛书》即将编纂出版王志民1994/019 评《唐代国库制度》孙永如1994/0110 一部齐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力作──《齐文化概论》评介珂文1994/0111 读《赵普评传》任崇岳1994/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4/022 近年来诸子思想研究综述付文龙1994/023 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冯岁平1994/024 本世纪以来南汉史研究概述张金铣1994/025 黄宽重陈智超1994/026 昆明首届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讨论综述马兴东1994/027 “全国徽学学术讨论会暨徽学研究与黄山建设关系研究会”在屯溪召开晓文1994/028 十六国国别史的一部力作──《前秦史》评价朱大渭1994/029 《中国人口发展史》评介李恩军1994/0210 《秦汉军制史论》出版志文1994/0211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华林甫1994/0212 《顺治帝》出版沁泉1994/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对三星堆文明─古蜀文明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曲玉缘1994/032 十年来赵国历史文化研究之回顾田卫平, 崔向东1994/033 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日关系史研究综述刁书仁1994/034 中国徽学学术讨论会述评陈柯云1994/035 读《周代礼俗研究》孟世凯1994/036 中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力作──《浙东学派研究》评述徐吉军1994/037 《养民》──一部清代经济史研究力作舒洵1994/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史学应用高科技的前景陈智超1994/042 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史研究的新潮流栾成显1994/043 1993年清史研究概况李世愉, 李尚英1994/044 开封犹太人被同化原因研究综述张倩红1994/045 杜正胜王健文台湾成功大学1994/046 周史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葛志毅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林原1994/047 一部系统总结中国简牍学研究的新著─—《中国简牍学综论》评介谢重光1994/048 《中国僧官制度史》评介曹旅宁1994/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依然是警钟──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王戎笙1994/052 近年来研究清代文化史著作概述陈利媛1994/053 近十余年云南少数民族族源研究综述胡阳全1994/054 日本的唐史研究──近年来的动向池田温, 秦欣1994/055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梁满仓1994/056 读《西域地理图说注》马大正1994/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家族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徐扬杰1994/062 1993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何田, 先武1994/063 韩国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动向李润和1994/064 评介《简帛研究》于振波1994/065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的总结性著作─—《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评介田静1994/066 魏孝文帝研究的新成果─—《魏孝文帝传》评介朱大渭1994/067 一部研究北宋开封的力作王曾瑜1994/068 评《朱元璋研究》张显清1994/069 《清代典制》读后定宜庄1994/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代关于《国语》作者问题的不同意见综述谭家健1994/072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研究综述程存洁1994/073 1993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4/074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1994/075 纪念李自成进京350周年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米脂召开孙颖1994/07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4/077 隋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隋唐史论集》简介李斌城1994/078 《中国100系列丛书》评介罗炳良1994/079 吕翼仁先生病逝上海李永圻1994/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两年来史学史研究鸟瞰吴怀棋1994/082 十多年来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综述梁州1994/083 汉代医学简的价值及其研究沈颂金1994/084 “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郑一钧1994/085 明清以降东北亚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纪要古月1994/08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艾廉莹1994/087 毛泽东历史观的形成与影响──读《毛泽东与中国史学》王震中1994/088 读《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郭松义1994/089 评《神秘文化:谶讳文化新探》晋文1994/0810 中国商人阶层研究的新构架王振忠1994/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 潘少平1994/092 建国以来反秦王朝斗争研究综述吴仰湘1994/093 中日两国学者研究秦简《日书》述评沈颂金1994/094 “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黄宣民1994/095 夏后氏居于古河济之间考沈长云1994/096 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李学勤1994/097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葛益雄1994/098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朱大渭1994/099 《隆中对》新考王延武1994/0910 明代的秘密社会与天地会的渊源陈宝良1994/0911 论明清在华耶稣会财务经济康志杰1994/0912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1994/0913 天地会创始人及起会年代考证曾五岳1994/0914 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张俊民1994/0915 评《三国经济史》朱大渭1994/0916 马植杰著《三国史》出版毅国1994/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3年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4/102 1993年元史研究概况张金铣, 吴海涛1994/10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筹备情况简报1994/104 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述要刘复生1994/105 朱熹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乐文华1994/106 介绍台湾一份历史刊物《新史学》吕端1994/10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4/108 简评《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楚秦1994/109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评介弱水1994/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1994/112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1994/113 国际汉学领域的一支新军──访法国远东科技史研究组郭正忠1994/114 最近五年以来美国《古代中国》上的学术成果夏含夷1994/115 西方汉学的重要成果──读《剑桥中国史》有感胡志宏1994/116 法国汉学界三部重要历史著作简介楚天舒1994/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陈直与秦汉砖陶研究周天游1994/122 1993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4/123 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综述李鸿宾1994/124 全国第八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综述李兴斌1994/125 黄一农张淑女1994/126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艾廉莹1994/127 吴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评《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唐茂松1994/128 《清代商业史》评介杨凤兰1994/129 《旅日高僧东皋心越诗文集》出版周用宜1994/121995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谢弗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吴玉贵1995/012 汉光武帝刘秀研究综述区永圻1995/013 1993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014 儒学的历史回顾与21世纪瞻望──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马彪1995/015 先秦史暨巴蜀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金岭1995/016 枣阳市隆重举办刘秀诞辰二千周年纪念活动王辉鄂1995/017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艾廉莹1995/018 评《宋代商业信用研究》高聪明1995/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王震中1995/022 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张铠1995/023 东林党与东林学派研讨会综述1995/024 1991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艾廉莹1995/025 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姜涛1995/026 《商代地理概论》评介陈绍棣1995/027 《宋代皇亲与政治》评介游彪1995/028 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曹天生1995/029 《清肇祖传》评介战继发1995/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张国刚1995/032 二战以来法兰西学院的中国学研究严武1995/033 近四十余年来海峡两岸和亲研究述评崔明德1995/034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035 读《清代洪门史》─—《清代洪门史》序何龄修1995/036 《谢太傅安石纪念论文集》金戈1995/037 《宋史丛论》东文1995/038 《蒙元史新研》东文1995/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先秦史研究概况胡振宇1995/042 本世纪来关于秦汉古象郡的争论敬轩1995/043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上)耿昇1995/044 “民众时代”与西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李俊清, 解亚红1995/045 一部凝聚学识和阅历的力作──《历史理性批判散论》评介沈定平1995/04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曲翰章1995/047 读安作障先生主编之《中国古代史料学》高敏1995/048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成果──《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评介王承文1995/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52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每文1995/053 1993—1994年辽金史研究概述吴海涛1995/054 中韩东亚史研讨会综述李治安1995/055 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李斌城1995/056 法国学者近年来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中)耿1995/057 探寻文明起源轨迹的一个全新视野──读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仁湘1995/058 封建赋税制度研究的力作──读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吴琦1995/059 《陈垣教授诞生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出版发行陈应潮1995/0510 《北京通史》华文1995/0511 《魏孝文帝传》华文1995/0512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华文1995/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研究童超1995/062 1994年秦汉史研究综述于振波1995/063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殷、周、春秋)艾廉莹1995/064 日本学术界关于从宋至清佃户、奴婢、雇工人在法律上身份的讨论冯佐哲1995/065 徽学研究的新动向─—“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综述曹天生1995/066 社会政治史研究的新尝试─—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读后宁欣1995/067 《成吉思汗全传》评介骆子昕1995/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张铠1995/072 1994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少卫, 先武1995/073 1994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1995/074 历史的道路和历史学的道路──读何兹全先生《历史学的突破、创新和普及》王子今1995/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纪要1995/082 牛津大学中国学的变迁杨国桢1995/083 1994年明史研究概况万明1995/084 悼念日本的中国学权威平冈武夫先生刘起1995/08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1995/086 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读后曹旅宁1995/087 再现一代枭雄的完整形象──评余同元著《张献忠》张海鹏, 周晓光1995/088 《宋蒙(元)关系史》──一部宏观研究宋蒙(元)关系的力作魏志江1995/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史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092 1994年清史研究概况李尚英1995/093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程越1995/094 关于古象郡地望问题争论的补述木子1995/095 法国学者对中学西渐的研究(专著部分下)耿昇1995/096 一部富有新意的人物传记──评崔明德新著《李陵》孟祥才1995/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二十年大陆秦文化研究评述黄留珠1995/102 1993年以来中国人口史研究概述侯春燕1995/103 1994年元史研究概况吴海涛1995/104 对《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一文的补正王小甫1995/10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魏晋南北朝)艾廉莹1995/106 《六朝经济史》评介李天石1995/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5/112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王川1995/113 海峡两岸“传统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史”学术研讨会综述定宜庄1995/114 第六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凤阳举行林金树1995/115 辽金西夏史学术研究会侧记1995/116 宋刻《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印本序陈智超1995/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4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况牛来颖1995/122 1994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5/123 近年明清中外文化交流研究述评陈伟明1995/124 第18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蒙特利尔举行耿昇1995/125 全国首届涿鹿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宋镇豪1995/126 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实胡振宇1995/127 我国首次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文启正1995/128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江梧桐1995/129 读王志民著《齐文化论稿》林原1995/121996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法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的研究1996/012 近年来先秦巴蜀文化研究一瞥1996/013 1990-1994年国内黄宗羲研究综述1996/014 纪念黄宗羲逝世三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浙江召开1996/01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隋、唐)1996/016 韩国史学界朱元璋研究述评1996/017 《刘邦新传》评介1996/018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1996/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鹤间和幸教授与秦代史的再构成1996/022 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新进展1996/023 近年来关于“殷人航渡美洲”问题的研究述评1996/024 杜维运和中西史学比较研究1996/025 中村璋八与《五行大义》研究1996/026 读《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1996/027 《明清史散论》出版发行1996/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研究概述1996/032 历史城市学的崛起1996/033 当代中国学术思潮的方法论批判1996/034 自然科学与人文5 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996/036 回顾与展望:历史学的命运和机遇1996/037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五代、宋、元)1996/038 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1996/039 读《中日关系史考》1996/0310 《宋代司法制度》评介1996/0311 评张荣芳《秦汉史论集(外三篇)》1996/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从《唐研究》(第一卷)看当前唐代研究动态1996/04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1996/043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1996/044 日本有关元代法制史研究概述1996/045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明、清)1996/046 读韩著《宋代农业地理》1996/047 读韩国学者卢启铉的《丽蒙外交史》1996/048 《明遗民录汇辑》出版1996/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最近十年来《水经注》研究概述1996/052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问题研究综述1996/053 1949年以后的国内南唐史研究状况及考古发现1996/054 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新编史记东周年表》1996/055 日本文部省1989-1993年科学研究费(一般研究类)资助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课题介绍6 关文发、颜广文新著《明代政治制度研究》评介1996/057 《泉州海外交通史略》1996/058 《明清专制支配の史的构造》1996/059 《西域文化史》即将出版1996/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十余年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研究概述1996/062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况1996/063 1995年辽金元史研究概述1996/06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1996/065 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观点的反思1996/066 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1996/067 水利灌溉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996/068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996/069 刘福通学术研讨会在安徽界首召开1996/061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力作1996/0611 《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评介1996/0612 一部富有开拓精神的学术专著1996/0613 《黄河故道考辨》一书出版1996/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儒学研究的热点及问题张海晏1996/072 1995年中亚史研究综述贾依肯3 近五年来西藏古代史研究概况王献军1996/074 六朝隋唐时期地域社会研究动向伊藤宏明, 秦欣译1996/075 《唐代财政史稿》(上卷)简评方茗1996/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回回天文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占山1996/082 中国古代股份经济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刘秋根1996/083 199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1996/084 “纪念王仲荦教授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刘统1996/085 “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吴彤1996/086 《长江文化史》座谈会述要汉言1996/08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 吴松弟1996/088 评介《史之心旅》薛池1996/089 一部有开拓意义的史学著作——评《中国学案史》吴怀祺1996/0810 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外关系史著作晁中辰1996/0811 中国边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简介王东平1996/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6世纪葡萄牙的中国观吴志良澳门基金会1996/092 1995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卜宪群1996/093 1980年以来国内明清社会救济史研究综述余新忠1996/094 韩国“国际甲骨学学术讨论会”述要丁一1996/095 视野广阔新意迭出——《唐代民族与文化新论》述评孟祥才1996/096 珠联璧合的宋代市场网络研究——林文勋、龙登高的两本专著片说邢铁1996/097 《抛引集》简介吉成名1996/098 《利玛窦与中国》出版苏雯1996/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二十年刘乐贤1996/102 夏商周三族起源研究述评张国硕1996/103 1995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6/104 藏区政教合一制研究综述王献军1996/105 三国史籍整理研究的可喜成果——评《三国志注译》陈玉屏1996/106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评介杨倩描1996/107 日本陆续出版松丸道雄等著名学者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史》旭东1996/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莫小也1996/112 建国以来关于淝水之战、前秦政权研究述评崔明德, 赵志坚1996/113 1995年清史研究概况杨珍1996/114 儒家教育理念与人类文明国际研讨会纪要朱汉民1996/115 《旅日高僧隐元中土来往书信集》书评野口善敬1996/116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出版薇薇1996/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明清澳门海上贸易史研究的回顾与设想张廷茂1996/122 1995年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李锦绣1996/123 1995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6/124 新道家在崛起张广保1996/121997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十年来两湖地区暨江汉平原明清经济史研究综述张家炎1997/012 1995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013 第三届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田敦1997/014 庆祝广州建城2210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曾宪礼, 唐文浩1997/015 全国吕振羽学术研讨会综述戴开柱1997/016 德国汉学家帕塔克与中外关系史研究钱江香港大学历史系1997/017 《西汉前期的政坛》评介谢桂华1997/018 喜读《明清史新析》郭松义1997/019 六卷本《中华法家文化系列》简介周楫1997/0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盛世”的思虑——中国十八世纪研究中的对话与争鸣高翔1997/022 八十年来(1915-1995年)杨守敬研究述评士君1997/023 韩国近年来的中国史研究概况谢保成1997/024 认真做好学术动态的调查研究工作——历史所成功地召开学术动态研讨会王震中1997/025 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纪要汪圣铎1997/026 南越国史研究的新碑彭年1997/027 《谥法研究》评介张金龙1997/028 读《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辛德勇1997/02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本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王双怀1997/032 建国以来明代女真经济问题研究述评栾凡1997/033 伊藤道治的金文和西周史研究王震中1997/034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葛剑雄1997/035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的重大成果——评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邹逸麟1997/036 恢宏·笃实·创新——读黄朴民的《孙子评传》余丽芬1997/037 读《汉唐行政管理》王子今1997/038 《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正式出版古澎1997/03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近年来明史研究管见商传1997/042 1996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张埃, 刘雪君1997/043 1970年以来西方秦汉史研究概述张春树1997/044 八十年代以来《颜氏家训》研究概述刘国石1997/045 “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及其对策研讨会”综述张西平1997/046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钱宗范1997/047 古地图的精品——介绍《中国古地图精选》华林甫1997/048 《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出版杨金荣1997/049 《赵国史》一书简介1997/04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社会史研究概述陈爽1997/052 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原因研究述要景有泉, 李春祥1997/053 近年来关于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雍际春1997/054 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渡边孝1997/055 刘淼和他的明盐研究——写在《明代盐业经济研究》面世之际郭正忠1997/056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评介曹旅宁1997/057 张其凡著《宋初政治探研》评介葛金芳1997/058 一部澳门历史的力作——评黄启臣教授的《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林远辉1997/05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历史研究所近二十年科研工作纵览李学勤1997/062 历史研究所主要获奖成果简介与评价王震中1997/063 近年来的徐学研究陈庆江1997/064 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概述管守新1997/065 历史与哲学的交融——《王弼评传》的学术特色及其创见丁冠之, 陈朝晖1997/066 《宋代监察制度》评介游彪1997/067 一部难得的拓荒之作——《两宋御史中丞考》评介肖建新1997/068 爱国精神的赞歌历史研究的力作——《谢叠山大传》读后乐文华1997/069 《中国通史》第十卷《清时期》出版英娣1997/06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国内秦汉史研究综述张伟, 卜宪群1997/072 近十年来的国内唐宋专卖史研究黄纯艳1997/073 第49届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暨美国明史学会年会综述万明1997/074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座谈会综述雷家宏1997/075 古史探索的新收获——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黄留珠1997/076 《政书集成》的史料价值及其编纂意义杜家骥1997/077 新、深、全、美——赵荣光食文化新著评说夏太生1997/078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杨成1997/07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积极支持史学发展中国史学会秘书处1997/082 1996年辽夏金元史研究综述屈文军1997/083 1996年中亚史研究述评贾依肯1997/084 全国皋陶文化研讨会综述李修松1997/085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古中国航海图李弘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亚洲研究系1997/086 《陈埭丁氏回族宗谱》的编校出版及其价值庄景辉1997/087 评景爱著《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史念海1997/088 评《中俄关系史略》吕一燃1997/089 《逸周书校补注译》评介斯维至1997/0810 《辽金简史》评介任崇岳, 刘晋1997/08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华林甫1997/092 1995年和1996年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概况赵联赏1997/093 河西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三义1997/094 关于净明道的研究张广保1997/095 台湾学者贾谊研究概况刘??1997/096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军1997/097 《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评介燕源1997/098 《明季党社考——东林党与复社》简评朱文杰1997/099 中国文字学研究领域里的新成果——读《女书与史前陶文研究》史延廷1997/0910 《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出版阿风1997/09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清史研究概况林海1997/102 1995年夏代考古与夏史研究张立东1997/103 近年来中国古代社会改革研究述要景有泉, 谭黎明1997/104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召开学术讨论会讨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问题许殿才1997/105 开创古地图研究新纪元1997/106 明清经济史研究的杰作——读姜守鹏先生《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张明富1997/107 《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评介常建华1997/108 《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一书问世1997/10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综述杨宝玉1997/112 1996年明史研究概况张宪博1997/113 “七大古都”说论辩始末冯贤亮1997/114 近年来明清时期的榷关研究廖声丰1997/115 胶南市第二届国际琅琊文化暨徐福研讨会综述王敦田1997/116 民族史研究的一部佳作——评介《元代民族史》蔡志纯1997/117 防风神话的整合与防风历史的考证——读董楚平《防风氏的历史与神话》江林昌1997/11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1996年先秦史研究概况马季凡1997/122 1996年宋史研究概况张彤1997/123 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吉成名1997/124 '97山东桓台中国殷商文明国际研讨会述要徐义华1997/125 读《九州》创刊号感言辛德勇1997/126 秦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秦国粮食经济研究》简介1997/127 《“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一书出版1997/128 《治乱警鉴》出版1997/121998年篇名作者机构年/期1 80年代以来的先秦妇女史研究张经1998/012 宋代中枢权力研究综述杨世利, 尚平1998/013 日本战后对汉唐皇帝制度的研究(上) 金子修一1998/014 20世纪哈萨克族历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洪涛, 贾合甫·米尔扎汗1998/015 荷兰莱顿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国际学术讨论会李玉昆。
《史记·韩世家》新证

摘要《史记·韩世家》系统地记载了春秋时期韩氏发展及战国时期韩国历史,与《左传》、《战国策》等传世文献相结合,便可大体窥得韩国历史发展之全貌。
韩氏在晋国为卿时期的地位便举足轻重,以至于三家分晋而韩氏占有其一;降至战国,地处中原地区,扼天下之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近些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有序进展,出土大量有关韩国的简帛文献和青铜器(带有铭文),学术界对韩文化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据此可弥补司马迁因据战国年代久远难免造成的记载疏漏,本文尝试整理这些累积的出土材料与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从世系、人物事件、城邑及疆域四个方面对《韩世家》进行新证。
首先根据《左传》、《世本》等传世文献与羌钟、《清华简系年》及温县盟书等考古发现相结合理清韩氏家族世系脉络,并对历代王室人物有争议的纪年、谥号等问题加以论证,主要理清韩氏族属、武子后三代、有无简子庄子、有无列侯文侯及韩哀侯至韩懿侯世系等问题;其次对整个《韩世家》所发生至今仍有争议的如“聂政杀韩相侠累”及“韩严弑其君哀侯”等事件分析各家之观点,提出新的论证,以及利用考古发掘说明“昭侯不出高门”之“高门”为何门、及用云梦秦简《编年记》补充韩亡后的分裂活动;再次,根据近些年宜阳、阳翟及新郑故城的考古发掘,依据兵器铭文及故城建制结合史料记载按照时间顺序理清韩国的都城变化,证实宜阳、阳翟确为韩都,地位为灭郑而临时设立的军事陪都,灭郑后迁都至新郑,最后为躲避秦国攻击又迁回阳翟;最后,随着各地青铜兵器的不断发掘,依据铭文可知国别、年代及其地名,据此可知韩国各个时期的城邑,可验证《韩世家》中地名之实,再结合史书中关于战争胜负、城池得失之记载,大致勾勒出韩国各个时期疆域范围,分析疆域变化特点。
总之,对《韩世家》所记内容进行证实补缺查漏,希望有利于韩国史的研究。
关键词:韩国;新证;世系;疆域变迁AbstractHistorical Records of Han Aristocratic Family systematically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Ha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history of Han guo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In combination with handed down documents such as"Zuo Zhuan"and"Zhan Guo Ce",it can give a general glimpse of the overall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n guo.Han's position in the Jin Dynasty as a minister period was so important that the three sub-Jin and Han's occupies one;after he was reduced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and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to contain the throat of the world and its strategic position was very important.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archaeological work,a large number of crude documents and bronze wares(with inscriptions)related to Han guo have been unearthed.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Korean culture,can be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record omissions caused by Qian Sima’s long-term inevitabilit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se accumulated unearthed materials and research results,and combine handed down literature with four aspects of lineages,people and events,cities and territories."Han Shijia"carries a new certificate.Firstly,according to the"Zuo Zhuan"and"Shi Ben"and other handed-down documents,they combined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Biao Qiang bell, "Tsinghua Jane Dynasties"and Wenxian League books,etc.to clarify the lineage of the Han family lineage and dispute the historical figures of the royal family.The issues such as the year of the year and the nickname have been demonstrated.Mainly to sort out issues such as the Han clan genus,the later three generations of Wu Zi, whether there is Jane Zizhuangzi,whether there is any column Hou Houhou,and Han Liaohou to the Han dynasty lineage.secondly,the views of various analysts of the "Han Shijia"which are still controversial,such as"Nie Zheng killed Prime Minister" and"Han Yan Killed his monarch"have been analyzed.The new argument;As well asus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to explain why the“Gaomen”of“Zhaohou does not produce gaomen”and Yunmeng Qinjian’s Chronicle Supplement supplement the separatist activities of the Queen of Koreaagain,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of Yiyang,Yangdi,and Xinzheng in recent years,and combining history records to sort out the changes in the capital of Han guo in chronological order, confirming that Yiyang and Yangdi are indeed Handu and their status is military capital.After eliminating Zheng’s country,move the capital to Xinzheng.in order to evade Qin’s attack,he moved back to Yangshuo.Finally,with the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bronze weapons throughout the country,according to the inscriptions,the countries, ages,and place names will be known.From this,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ities of each period in Han guo can be verified.The fact that the names of places in Han Shijia, combined with records of the history of the war,and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city, roughly outlined the scope of the territory of each period in Han guo.In short,the contents of the records of"Han Shijia"are verified to fill in gaps and leaks,hoping to benefit the research of Shiji.Key words:Han guo;N ew evidence;Descent;Territory changes目录绪论 (1)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二、文献资料与研究成果 (2)三、研究方法 (4)第一章《韩世家》世系新证 (5)一、韩武子及武子后三世问题 (5)二、韩献子至韩康子世系 (8)三、景子、列侯、文侯问题 (12)四、韩哀侯至韩威侯世系 (14)五、韩襄王至韩王安世系 (16)第二章《韩世家》事件新证 (23)一、下宫之难 (23)二、“聂政杀侠累”及“韩严弑哀侯”辨析 (27)三、韩姬弑其君悼公 (29)四、魏败韩将韩举 (31)五、秦拔宜阳 (33)六、楚围雍氏 (34)七、昭侯不出高门之“高门” (36)八、韩亡后分裂活动 (37)第三章《韩世家》都邑新证 (39)一、韩原地望 (39)二、宣子徙居州 (42)三、宜阳、阳翟二都考辩 (45)四、都新郑考辩 (53)第四章《韩世家》疆域新证 (59)一、春秋时期韩氏封邑 (59)二、战国时期韩国疆域 (61)三、韩国疆域其他问题 (82)结语 (87)参考文献 (89)附录1 (95)附录2 (97)附录3 (99)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1)致谢 (103)表目录表1-3-1景侯、列侯、文侯问题对照表 (13)表1-5-2韩世家纪年表 (20)附录表1-1《韩世家》所载城邑及新证表 (95)附录表2-1其他文献所载城邑及新证表 (97)附录表3-1考古发掘的韩国城邑表 (99)图目录图1-5-1韩世系图 (19)图3-1-1韩原位置图 (42)图3-2-1州县位置图 (43)图3-3-1铜戈、铜矛、铜镞 (47)图3-3-2宜阳古城平面图 (48)图3-3-3九年口令戈形制图 (49)图3-3-4阳翟故城平面图 (49)图3-4-1郑韩故城平面图 (55)图3-4-2郑韩故城出土陶盆、陶豆图 (56)图3-4-3新郑、阳翟地理位置图 (57)图3-4-4韩国迁都顺序图 (58)图4-1-1韩武子至韩景侯时期疆域图 (61)图4-2-1负黍小型方足方跨布 (62)图4-2-2三年郑令戈拓片 (63)图4-2-3十一年皋落戈铭文拓片 (64)图4-2-4韩哀侯时期韩国疆域图 (66)图4-2-5韩昭侯时期东境迁徙图 (70)图4-2-6“武遂大夫”印玺图 (73)图4-2-7韩釐王末期韩国疆域图 (77)图4-2-8“仑守”印玺图 (79)图4-2-9韩桓惠王末期韩国疆域图 (81)图4-3-1韩长城位置图 (83)绪论绪论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自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韩氏立国至公元前230年韩为秦灭,二百余年间韩国处于七国的“咽喉”之地,一步步迁往中原腹心地带。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_文情报告2001_2005

收稿日期:2011-04-16作者简介:文大一(1980-),男,韩国首尔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中韩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韩]文大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继续蓬勃发展。
从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海外传播”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国文学“传播”的情况,因而使得东方国家的文学情况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境遇,尤其是韩国国家的研究情况。
这次以研究“中国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为切入点,一方面希冀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更希望中韩文学的交流能在此基础上携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有鉴于此,文章认为有必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类等工作以对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进行总结,使中韩文学交流的研究更加细致深入。
关键词:中韩比较文学;文情报告;海外传播;译介研究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1)03-0014-04建交至今,中韩文学交流日趋频繁,中韩学者们互相学习相互交流,著书、译作以及发表论文相互间吸收各自在文学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
尤其新千年以来———2001-2005年韩国涌现的关于译介和研究中国文学方面的著作、译作以及论文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有了质的飞跃,部分文章的研究甚至填补了一些学术上的空白。
鉴于此需要对21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分类等工作以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学交流状况,旨在使中韩文学交流研究更加具体细致和深入。
除此之外,这次《新世纪韩国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2001-2005》的“文情报告”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学在韩国译介情况的反馈,以此来保证和督促中国文学在韩国的研究质量,使研究者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韩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

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五代十国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下)胡耀飞整理〇、十国总论卞孝萱:《五代时期南方诸国与契丹的关系》,《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陈秀宏:《十国科举制度考略》,《文史》2002年第4辑。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十国士阶层》,《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陈秀宏:《十国科举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陈永革:《论五代时期江南佛教的发展》,《中国禅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陈志坚:《唐末南方割据中北人武力的作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1999年第3期。
戴显群:《五代时期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主旨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会议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戴显群:《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迁及其对南方士风的影响》,《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高新生:《十国吏治与行政法初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高新生:《十国法律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高学钦:《五代时期十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特征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郭武雄:《九国志纂辑探讨与清辑本补遗》,《辅仁历史学报》第1期,1989年7月。
韩国磐:《五代时期南中国经济发展及其限度》,《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
何灿浩:《试论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宗室内争的发生原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何灿浩:《五代十国南方诸国的宗室内争》,《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黄义军:《唐宋之际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华夏考古》2008年第1期。
李全德:《十国学校制度考》,《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李全德:《略论唐代枢密院制度在十国时期的发展》,《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绍平:《路振与〈九国志〉》,《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
林煌达:《宋初政权与南方诸降国臣子的互动关系》,《东吴历史学报》第12期,200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
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
魏志江全海宗教授为韩国学术院院士国际历史学会韩国委员会委员长其出版的有关中韩关系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韩中关系史研究》《韩国与东洋》《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韩国和中国》《东夷传的文献研究》等著作其研究成果大体莫定了韩国中韩关系
史研究的基础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海宗教授的论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凝聚了全海宗教授研治中韩关系史的主要心得和重要学术见解该论集将对中国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中韩关系史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一书以下简称《论集》共收录了作者长期研治中韩关系史的篇论文其中篇原收录于韩国出版的《韩中关系史研究》篇收录于《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篇收录于《韩国和中国》其余篇发表在各学术杂志上《论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古代中韩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的概貌及其实质
首先《论集》作者善于抓住中韩关系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能够揭示两国政治关系本质的历史特征对中韩两国的政治关系进行宏观性地系统考察立论新颖颇具开拓意义
作者在《导论》之一《中国与外夷》中以律令即关禁和海禁为中心探讨了唐宋至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夷韩国间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及中国对外夷的政策指出唐宋时代的开放与明清时代的闭锁使朝贡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乃至成为明清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唯一途径《导论》之二《中国与韩国》全面阐述了“中国与汉族”“东夷与韩族”以
及两国关系中的“开放性及异质同化”和所谓“外国正统征服国家”等概念的内涵及其
对中韩两国关系的影响尤其是以“朝贡制度”为中心阐述了古代中韩关系的个基本特征①朝贡关系的主导权除个别现象外一直掌握在中国手中②朝贡制度集中体
现
了
中国对外关系的特征即此一制度仅具备服从的形式并不具有对朝贡国政治的直接支配③朝贡关系对韩国接受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最终使韩国成为东亚文化圈的一
员④由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主导地位中韩两国通过朝贡制度使韩国在政治上产生了对中国的事大主义并就“事大主义”对中韩两国的影响作了剖析宏观性考察中韩关系的论文还有《古代中国人的韩国观》作者主要从文献分析和批判的角度探讨了先秦
至三国
时代中国人对韩国认识的变迁而与此相对《历史上韩国人的对外观》则全面考察了古朝鲜迄李氏朝鲜时代韩国对外国和对外国文化的开放性转变为后代封闭性的演变过程并对导致这一转变的内外部因素作了分析此外《中国与韩国的王朝交替初探》则从中
韩两国王朝更迭的原因及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对于中国史学界探讨历代王朝兴衰的原一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年第期图书评介因颇
具启迪意义
。
其次《论集》作者尤注重中韩古代朝贡制度的研究对朝贡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类
型和诸种表现形态以及朝贡制度的本质特征等重大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者在《汉代朝贡制度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后期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本制度的朝贡制度日渐成熟并对史学界普遍认为的所谓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朝贡制度是延续和发展了先秦时代天子与诸侯间朝贡制度的观点作了辨析作者全面考察约两千年间中韩朝贡关系演变
历
程及其时代特征的力作则为《韩中朝贡关系概观》一文该文将中韩历代朝贡关系划分为种类型①典型的朝贡关系其主要表现形态为贡物和回赐以封典为主的两国间礼仪形式相互求兵年号年历的采用及内政干涉和人质等②准朝贡关系主要包括边界及越境经济交易和思想文化诸交流③非朝贡关系系指两国间敌对关系以及朝贡之外的和平交易及人员往来等其分类是否允当尽管可以见仁见智加以讨论但毋庸置疑全教授对中韩朝贡关系所进行的分类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重大的开拓价值而且也构成了作者关于中韩朝贡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接着作者以朝代更替为线索对朝贡关系形成的前期初期发展期和蜕变期以及朝贡关系的典型期分阶段作了系统考察
具体地说第一韩国的三国时代前半期约相当于中国的三国和西晋时期应为中韩朝贡
关系形成的前期。韩中间正式形成朝贡关系“应是高句丽年注据笔者勘证“”年应当为“年之误称臣于前燕之后”第二三国时代后半期约相当于中国的东晋
南北朝和隋唐前期此为朝贡关系形成的初期作者全面考察了此一时期中韩朝贡关系的内容及其形态特征并特别指出年新罗使用唐朝年号和年高句丽使用中国历法是韩中两国象征性从属关系建立的开始第三统一新罗高丽与唐宋关系时期是为中韩朝贡关系的发展期作者指出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这一时期非朝贡关系占有
相
当重要的比重并对北方辽金元诸王朝兴起后宋丽朝贡关系的特点作了剖析第四高
丽与辽金元关系时期是为朝贡关系的蜕变期辽金尤其是元朝对高丽的强压政策导致朝贡关系形态和性质均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作者对元丽关系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作者前述《中国与韩国》一文中提出的“元代的朝贡关系仅仅形式上存在其实质和本来意义已丧失殆尽”的观点第五高丽李朝和明清关系时期是为典型而实质的朝贡关系建立的时期作者概略地考察了后金明朝清朝与高丽李朝之多边关系后指
出无
论从制度上还是从实质上看这一时期的韩中朝贡关系具备了最完整的制度和机能并分析了韩清间朝贡关系的性质指出其准朝贡关系占据着相当的比重通过以的纵向考
察作者在“结论”中认为韩中间朝贡关系的形成年代应为世纪以后到世纪朝贡关系开始具备轮廓直至明清时期才基本上形成为一种制度本文还对朝贡制度的历史意义及由此而产生的“事大主义”和跟随中国文化优越性的慕华思想及其对韩国政治文化独立性发展的阻碍作用作了批判同时作者又以个案研究的形式在《有关丁卯胡乱的和平交涉与朝清朝贡关系的开始》和《清代韩中朝贡关系考》二文中以清代韩中朝贡关
系为中心对清韩朝贡关系的成立和清韩双方使行的名称任务行程使行频率及彼此在对方京城的公私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考察尤其对清韩朝贡制度所体现的经济交易性质作了深人的论证鉴于史学界普遍存在朝贡关系是依据朝贡形式而进行的贸易活动的观
念作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朝鲜正祖纯祖时期有关物价比值的记载对清韩双方朝一一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中译本评介贡品和回赐品的价值进行了填密细致的考订从而得出“中国皇帝赠赐朝鲜国王及家族的物品价值同朝鲜交纳中国的岁币和方物相比前者不及后者十分之一”的结论因而作
者认为“典型的朝贡关系不仅没有给朝鲜带来经济利益反而造成莫大的损失”显然对全教授的这一结论学术界尚可作进一步探讨但据笔者所知中国国内少有人像全教
授那样根据朝贡双方交易品目的实际价值的换算和考订对朝贡制度的经济意义作出严
谨的说明而是满足于“厚往薄来”的笼统提法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因此全教授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对中国学术界传统的“厚往薄来”说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第三《论集》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对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作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尤其是将中韩文化交流置于整个东亚区域范畴中进行宏观考察以力图揭示中韩文化交流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对中韩经济交流的探讨作者在《中世纪韩中贸易形态
初
探》一文中将中世纪韩中贸易形态区分为官贸易附带贸易公认民间贸易秘贸易等形态并对其分别作了考证和评述《论丽宋交流》一文则以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宋朝作为考察重点系统探讨了丽宋交流的背景丽宋间的交通线以及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并着重指出在丽宋政治关系断绝的情况下宋朝商人到高丽的活动对维持两国关系的实际意义起了重要作用全教授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台湾省宋史学
者宋烯黄宽重的宋丽关系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此外《论丽元贸易的性质》则对韩国学术界研究甚少的丽元贸易的过程及其性质作了探讨作者钩稽中韩两国的有关史料进行考证从而得出“丽元间贸易行为甚少双方贸易仅限于数次官方贸易和一次秘贸易”《论集》第页的结论并对丽元贸易未能兴盛的原因作了考析关于中韩朝贡制
度对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影响作者在《中国与韩国》《韩中朝贡关系概观》《清代韩中朝贡关系考》诸文中均有阐述其有关观点已见上述兹不赘言关于作者对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则主要有《试论古代文化中心与周边问题》《
儒教
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略述》以及《中韩日三国古代文化比较浅议》等其中对东亚传统文化的背景作为中心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特征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作者均从宏观研究的角度作了探讨同时作者还通过中韩日三国文化的接触方式三国的内外政策以及接
受汉字和儒教文化的整体水平和佛教交流等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指出韩国文化不仅渊源流长且整体水平高于日本文化而且与中国文化的接触亦远远比与日本文化的接触来得深远此外作者亦指出由于韩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而儒教文化作为东亚古代文化的主体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变化《儒教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略述》一文则以韩中两国为例从东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中从韩中两国儒教的各个侧面即从思想政治社会及修养等方面来探
讨
各自形成为不同特色的原因此外本《论集》还收录了作者对中韩两国实学进行研究的两篇重要成果其一为《释实学》主要以大量文献典籍的考释为依据对中国“实学”的根
本意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其二《朝鲜时期实学论比较当议》则把朝鲜时期各实学家及其实学理论从时代背景朝鲜实学的含义初期实学论实事求是论经世致用论以及非儒家倾向和伦理与实践的关系及对实学进行综合比较研究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朝鲜实学理论的渊源和大致轮廓最后作者在《清代学术与阮堂金正喜》
一文中全面
地考察
了李氏朝鲜末期经学金石以及艺术方面的大家阮堂金正喜与清代学术的关系作者
在
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