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范围与功能分区表
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

LY/T XXXXX—2021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1 范围本文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划定条件及分类分级系统,明确了自然保护地分类条件与分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自然保护地的设立、规划、建设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9737 《国家公园设立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3.2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
3.3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3.4自然公园nature park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3.5自然遗迹nature monument自然界在其发展过程中天然形成并遗留下来的,在科学、文化、艺术和观赏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产物。
引自GB/T 31759—2015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
3.6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景观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天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自然方面的总称。
4 自然保护地划定条件自然保护地应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重要生态、科学、文化和观赏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人文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区域;2)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认定,边界清晰、权责明确;3)保护区域相对集中、完整、连片,面积不低于100公顷,以特殊保护对象为目标的保护地面积可适当缩小;4)以生态保护为主导功能,可实施长期保护、永久治理和可持续利用的陆域或海域。
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摘要:一、引言二、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概述1.功能分区概念2.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划分三、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详解1.代码编制背景2.代码结构与分类3.代码应用领域四、功能分区代码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作用1.资源调查与评估2.规划与管理3.监测与评估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湖南自然保护地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分区的划分与代码编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管理者提供参考。
二、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概述1.功能分区概念功能分区是指根据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将保护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以实现对保护对象的全面保护。
2.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划分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依据保护地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实验区等。
三、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详解1.代码编制背景为加强湖南自然保护地管理,规范功能分区,提高保护地管理水平,湖南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2.代码结构与分类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分为三类:核心区代码、缓冲区代码和实验区代码。
代码结构包括保护地名称、功能分区名称、代码三部分。
3.代码应用领域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主要用于以下领域:(1)资源调查与评估:为保护地内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依据。
(2)规划与管理:指导保护地的规划、管理、执法等工作。
(3)监测与评估:用于评估保护地功能分区的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四、功能分区代码在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作用1.资源调查与评估功能分区代码为保护地内资源调查提供了清晰的区域划分,有助于准确掌握保护地内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状况等信息。
2.规划与管理功能分区代码指导保护地的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合理布局保护地内的各项设施,提高管理水平。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前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保持流域和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都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对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山东省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2003年12月26日由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在重要湿地、主要河流源头区、水源地、防风固沙区等区域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建立完善济南南部山区、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黄河三角洲生态功能保护区”。
根据国家和省关于规划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山东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2008-2020)》,提出了山东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并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空间布局,对不同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设任务进行了分析和规划。
各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具体实施规划,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8.01•【文号】环函[2007]276号•【施行日期】2007.08.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环函〔2007〕276号)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已批准新建河北塞罕坝等1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塞罕坝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国办发〔2007〕20号)的要求,现就1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等事项通知如下:一、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及功能分区(一)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029.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213.31公顷,缓冲区面积6083.89 公顷,实验区面积6732.60公顷。
保护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范围在东经116°53′-117°31′,北纬42°22′-42°31′之间。
东以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经亮兵台至北曼甸林场的石庙子为界;南从阴河林场的三道沟起,向西经千层板林场的头道沟、南沿子窑、羊场,三道河口林场的羊肠河、果园至西路口,以与御道口牧场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区界为界;西北面从三道河口西路口起,经三道河口、二道河口、千层板的南沿子窑、北曼甸的四道沟与石庙子止,与内蒙古多伦县、克什克腾旗接壤的吐里根河和县(旗)界为界。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的通告

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鄂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5.18•【字号】鄂州政函〔2021〕56号•【施行日期】2021.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的通告鄂州政函〔2021〕56号梁子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01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及以珍稀濒危湿地水禽为重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2021年3月,省政府批准对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进行调整。
现通告告如下:一、调整区域。
将梁子湖上游高桥河范围与保护区相邻的部分区域调入保护区;将东沟镇、梁子镇、沼山镇、涂家垴镇、梧桐湖新区等5个镇区、村庄聚集区的农村宅基地、基本农田,以及与沼山森林公园重叠部分区域调出保护区;涂镇湖水域和南湾区域的水面由缓冲区调整为核心区,将涉及梁子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的部分湖泊水面由实验区调整为核心区;涂家垴镇临水滩涂、高桥河入湖口湿地和涉及梁子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临陆水域由实验区调整为缓冲区;梁子镇刘斌村,东沟镇茅圻村、白岩村、龙塘村,沼山镇湖瓢村、桐油村、楠竹村、夏咀村、畈雄村、东井村、朱山东村,涂家垴镇沙咀村、熊易村、万秀村、三九村,太和镇紫坛村、新建村等临水人口密集区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
二、调整面积。
调整后保护区总面积为25125.8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252.75公顷,缓冲区面积1736.14公顷,实验区面积15136.98公顷。
三、调整范围。
调整后保护区地理范围为东经114°30′19″-114°39′46″、北纬30°2′14″-30°19′30″之间。
保护区边界北侧以防洪堤为界,东侧以鄂咸高速公路、省道239、省道314以西500米为界,南侧以高桥河为界,西侧以鄂州市界为界。
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列表

为了满足宏观指导和分区管理的需要,需对客观的自然区域进行分级区别。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全国的区划方案,新疆的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划分各级区划单位的依据是:生态区——根据地貌特点、温湿状况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可将全疆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西部山地温凉森林、草原生态区;准噶尔盆地温性荒漠与绿洲农业生态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塔里木盆地暖温荒漠及绿洲农业生态区;帕米尔--昆仑山--阿尔金山高寒荒漠草原生态区5个生态区。
生态亚区——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
在生态区内,全疆可进一步划分出l8个生态亚区。
生态功能区——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在生态亚区内再续分生态功能区,全疆共划分出76个生态功能区。
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

湖南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代码摘要:一、湖南自然保护地的概述二、湖南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1.核心区2.缓冲区3.实验区三、湖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目标四、湖南自然保护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五、湖南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正文:湖南自然保护地是湖南省内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涵盖了多种生态类型,如森林、湿地、草原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自然保护地,湖南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功能分区,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保护措施。
一、湖南自然保护地的概述湖南自然保护地包括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等各级别。
这些保护地对于维护湖南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为了对湖南自然保护地进行有效管理,相关部门根据保护地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保护需求,将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1.核心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地的核心区域,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心区内的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对于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具有很高的价值。
因此,核心区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人为活动。
2.缓冲区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其作用是减少核心区受到的外部干扰。
缓冲区内可进行一些科研活动和生态旅游,但需严格控制人数和活动范围,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3.实验区实验区是自然保护地与周边区域相交的区域,可进行一些实验性的生态保护和恢复项目。
实验区内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同时,实验区可开展一些环保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三、湖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目标湖南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目标主要包括: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保护地内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源;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四、湖南自然保护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湖南自然保护地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