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的诊断及肠道微生态治疗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的诊断及肠道微生态治疗

肠道微生态与粪便的关系
1、粪便一半重量细菌组成 2、食物残渣及膳食纤维必须经过益 生菌发酵和腐败 3、食物残渣必须膳食纤维支撑,益 生菌陪伴——排出大便
便秘的综合治疗策略
肠道微生态思考?
有益因素是普适的,有害因素是多样的
肠道微生态输、储存
体内
通过胃酸屏障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造成肠道微生态失衡的 主要原因。
排尿生理解剖
背景—解剖结构
胃肠道和膀胱逼尿肌存在Cajal间质细胞是胃肠道和膀胱起搏 器,信号传导的中介体 膀胱和肠道存在着相同的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信号作用于大 脑同一功能区, 下尿路和肛门直肠的神经分布也较为一致,相互影响导致尿频 、尿急或有遗尿。
传递健康,快乐自己
便秘顽固?滥用泻剂、铁剂、钙剂、抗生素及抑酸剂等 肠道微生态失衡
传统便秘治疗方案 危害
缺点 1、肠道菌群破坏2、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 3、蒽醌类泻剂长期应用造成结肠黑变病或泻药结肠, 引起平滑肌的萎缩和损伤肠肌间神经丛
顽固便秘微生态治疗
复合活性益生菌+益生元+益生酶(发酵食品) 肠道微生态=?益生菌 (综合治疗)
发病率,复发率,危害性,疗效欠佳
2014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 肠道膀胱功能的密切相关 将肠和膀胱问题结合起来治疗
多学科协作,个体化治疗
背景—流行病学
儿童泌外门诊40%有排尿功能异常( 25%~ 30%排便功能异常)。3~5岁儿童中约30%存 在便秘(47%合并有下尿路症状)
便秘就诊的儿童90%一95%是功能性。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为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
诊断手段
拥有尿流动力学仪、肛门直肠测压仪器及泌尿 系和直肠彩超,盆地生物反馈治疗仪。 2016年申请儿童BBD肠道微生态治疗应用研究 2017年甲烷氢呼气检测仪用于肠道微生态诊断。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遗尿症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NE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约为5%-10%。

在5岁以下儿童中,尿床是正常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NE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在10岁以下儿童中,NE的发病率约为15%,其中男孩高于女孩。

在15岁以下青少年中,NE 的发病率约为5%。

NE不仅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NE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NE是一种常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5%-10%,男孩高于女孩。

NE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三、诊断NE的诊断应该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应包括尿床的频率、持续时间、时间规律、尿床发生前是否有尿意和尿失禁的情况、白天是否有尿失禁等。

体格检查应包括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检查。

相关检查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路超声、尿流率、膀胱造影、尿道压力测定、神经系统检查等。

NE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如尿道狭窄、膀胱肿瘤、脊髓损伤等。

同时,还应注意与白天尿失禁、尿频、尿急等区分。

推荐:NE的诊断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尿失禁,注意与其他症状区分。

四、治疗NE的治疗应根据病因及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NE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尿床日记、遵守排尿规律、限制饮水、吸收性内裤、尿床警报器、尿床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抽搐药、抗抑郁药、抗利尿激素等。

物理治疗包括电刺激、针灸、按摩等。

NE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推荐:NE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包括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行为治疗是首选,需长期坚持,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NE(夜间遗尿)的发生率因定义不同而不统一。

根据ICCS的定义,2005年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中尿床的发生率为11.8%,5~18岁儿童总体发生率为4.07%。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排尿和排便异常是儿童就医的常见问题。

儿童泌尿门诊约40%的患儿有排尿功能异常,其中25%~30%患者同时存在便秘。

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部分患者伴发反复尿路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可导致肾脏损害。

然而临床上对儿童BBD 的诊疗缺乏统一标准,影响了诊断治疗效果。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小儿尿动力和盆底学组组织我国该领域的专家,参考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国际尿控协会(ICS)和美国儿科学会(AAP)等制定的BBD 诊疗指南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共同讨论制定了这一共识,为规范化BB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定义儿童同时存在下尿路症状(LUTS)和排便功能障碍,且排除泌尿系解剖及神经系统等器质性因素时,推荐使用ICCS定义的标准化术语即儿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BD)”。

儿童BBD常见,与VUR和尿路感染(UTI)密切相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BBD的病因复杂,与肌肉、神经、内分泌等相关,也与行为、生活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

排尿排便功能发育延迟尿不湿的过度依赖使用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复发性尿路感染饮食结构单一和饮水习惯不够科学排尿排便的不良习惯“肠脑轴”理论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精神心理因素及其他BBD预防和治疗的基本要求是避免或克服其危险因素。

建议婴儿在1岁前开始“把尿把便训练”,逐渐过渡到可以自己如厕和自主定时排尿排便;避免“尿不湿依赖综合征”的发生。

当存在复发性尿路感染(RUTI)或经常便秘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LUTD),反之亦然。

诊断1.诊断原则:BBD的诊断主要依据患儿同时存在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并排除神经器质性因素。

需注意结合患儿有无全身系统疾病及精神心理行为异常等共病的存在。

2.BBD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注意排尿和排便异常的症状发生时间和特征。

常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失禁、遗尿、排尿困难、便秘、腹泻、大便失禁、遗粪等。

儿童少尿的标准

儿童少尿的标准

儿童少尿的标准儿童少尿是指儿童排尿频率明显减少,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尿潴留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排尿次数在4-7次左右,尿量在500-1000毫升之间,但是当儿童出现排尿频率减少、尿量明显减少的情况时,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了。

儿童少尿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尿频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每天排尿次数在4-7次左右,如果儿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比如一天只排尿1-2次,就属于少尿的范畴了。

2. 尿量减少,正常情况下,儿童每次排尿的尿量在100-200毫升左右,如果儿童出现排尿时尿量明显减少,比如一次只排尿20-30毫升,也属于少尿的表现。

3. 尿潴留,当儿童出现排尿困难、尿急但无法排尿、尿液排出缓慢等情况时,可能是尿潴留的表现,也是少尿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少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少尿可能是由于孩子饮水量减少、天气炎热、运动量减少等因素导致的暂时性少尿,而病理性的少尿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尿路梗阻等疾病引起的。

因此,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少尿的情况,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了解具体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儿童少尿的处理,首先要保证孩子的饮水量,让孩子多喝水,增加排尿次数和尿量;其次要保持尿液通畅,避免尿路梗阻的发生;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最后,如果孩子出现少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总之,儿童少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问题,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排尿情况,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排尿频率减少、尿量减少、尿潴留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了解具体原因并进行治疗。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远离泌尿系统的问题。

排尿障碍

排尿障碍


排尿障碍在卒中患者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 在多个方面干扰了康复的成功,包括皮肤护理 尿路感染、抑郁、需要醒来排尿致睡眠质量差 及影响社会活动等。此类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意识状况、运动功能、功能恢复 的潜能和尿动力学表现而决定。治疗的主要目 标是恢复到社会可接受的控尿,减少夜尿也很 重要。



进行实验室尿液分析、培养及超声膀胱功能检查。必 要时可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定膀胱内压)与膀胱内镜 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对明确尿失禁的原因很有帮助,有助于 了解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功能状态,也可以排除 有无膀胱出口梗阻,进而指导治疗。 腹部超声是排除尿潴留的主要手段,且能够排除可能 合并膀胱结石及其他尿路病理改变如肿瘤等。 另外需认识到尿失禁可能并非脑卒中本身造成的,也 许还存在发病前非神经性的原因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 下几种

另外,老年人常见的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压 力性尿失禁等病中亦可混杂

尿潴留常见于卒中急性期,位于额枕叶、内囊、 基底节、丘脑、脑桥及小脑的卒中病灶均可引 起逼尿肌无反射。这可能与大脑处于休克状态 有关。

并且有急性期尿潴留与卒中本身无关而与患者 不能正确表达排尿的需求、意识丧失、一过性 的膀胱膨胀以及限制活动有关。



脑桥上神经中枢的传人冲动多是抑制性的,但 也有促进作用。 主要抑制排尿的脑桥上中枢是小脑、基底神经 核和大脑皮质, 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下丘脑后部和.脑桥腹侧来 控制。

由于脑血管病阻断其下传冲动,就会产生逼尿 肌活动过度或反射亢进,临床表现为尿急、尿 频和急迫性尿失禁。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 下几种
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以 下几种

儿童残余尿量

儿童残余尿量

儿童残余尿量儿童残余尿量是指小孩排空膀胱后,仍然存在于膀胱内的尿液量。

正常情况下,儿童排尿后应该是完全排空膀胱的,但有些儿童会存在残余尿量。

这种情况可能与儿童的膀胱功能有关,也可能是由于一些疾病或问题引起的。

本文将详细讨论儿童残余尿量的原因、检测方法以及可能的治疗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残余尿量的原因。

有几个常见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儿童存在残余尿量。

首先,儿童的膀胱可能还不够发育完全,导致儿童无法完全清空膀胱。

其次,尿道梗阻或尿道畸形可能会导致尿流不畅,从而残留尿液。

此外,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神经控制膀胱的问题,如神经源性膀胱,这也会导致残余尿液。

那么,如何检测儿童的残余尿量呢?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超声波检查测量残余尿量。

在这种检查中,医生会使用超声波探头放置在膀胱区域,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测量尿液的残留量。

这是一种安全、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对儿童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尿液分析、尿流率和尿流速度的测量也可以协助判断是否存在残余尿液。

一旦确定了儿童存在残余尿量,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膀胱发育不完全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针对膀胱肌肉的锻炼和训练,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控制尿液的排泄。

此外,如果发现有尿道梗阻或尿道畸形的问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儿童,可能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来修复神经功能。

除了治疗措施,家长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方法来帮助减少儿童的残余尿量。

首先,建立一个规律的排尿训练计划,给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排尿的环境。

其次,确保儿童充足饮水,并避免过度饮水。

正常的饮水量有助于刺激排尿,并减少残余尿量的情况。

另外,养成固定的排尿习惯,避免憋尿,也是帮助儿童更好地排尿的重要因素。

总结起来,儿童残余尿量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可能与儿童的膀胱功能、尿道问题或神经源性膀胱有关。

为了确诊儿童的残余尿量,超声波检查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锻炼、手术或药物治疗来减少残余尿量。

排尿障碍的诊断与护理

排尿障碍的诊断与护理

康复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包括运动、饮食、心理 等方面
饮食调整:调整饮食结构,避 免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 尿液通畅
5
排尿障碍的预防
预防方法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定时定量饮水、避
免憋尿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焦虑、紧张等不
良情绪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 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如前列腺增生、尿路
严重程度分类
轻度排尿障碍:尿流缓慢、尿线细、 尿量减少
重度排尿障碍:尿流完全中断、尿 潴留、尿失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度排尿障碍:尿流中断、尿滴沥、 尿线变细
极重度排尿障碍:尿失禁、尿潴留、 尿路感染、肾功能损害
3
排尿障碍的治疗
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等,用于缓解膀胱过度活动症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用于缓解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度他雄胺等,用于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用于治疗排尿障碍相关的精神心理障碍
4
排尿障碍的护理
日常护理
定时排尿,避免憋尿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久坐、久站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喝 水,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饮食护理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 免脱水
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 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
道蠕动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 辛辣、油腻、煎炸等
排尿困难:尿 道梗阻症状
尿失禁:膀胱 控制能力下降
尿潴留:膀胱 排空障碍
尿路感染:尿 道炎、膀胱炎、 肾炎等

尿动力学检查在儿童排尿障碍中的应用

尿动力学检查在儿童排尿障碍中的应用

尿动力学检查在儿童排尿障碍中的应用
刘会范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3(009)005
【摘要】@@ 近年来,膀胱尿道测压正逐渐应用于小儿,以了解小儿的下尿路功能,为某些疾病如小儿尿失禁,可疑的膀胱出口梗阻和神经源性膀胱,伴有输尿管返流的上尿路积水,慢性和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出新方法,同时可以评估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1].我们对2002年3月~2002年12月32例排尿功能障碍的儿童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刘会范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老年脑血管病病人伴排尿障碍的尿动力学检查 [J], 任竹英;刘红耀;王东文;吕彦敏;张美英
2.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 [J], 赵留存;虎威;范郁会;周克斌;扬勇
3.儿童尿动力学检查 [J], 文建国;杨黎
4.尿动力学检查在隐性骶裂并发排尿障碍29例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 [J], 杨百强;
张晨辉;王文学
5.前列腺术后排尿障碍尿动力学检查 [J], 赵留存;虎威;范郁会;周克斌;杨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一.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定义儿童排尿功能障碍多见,主要类型有神经性、非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和遗尿。

临床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不全(fractional voiding)、懒惰性膀胱综合征(lazy bladder syndrome),泌尿系感染和尿失禁等。

尿流动力学检查能帮助揭示排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正常儿童排尿过程(一) 排尿控制的发育过程婴儿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尚为完全发育成熟。

婴儿的排尿曾被认为是自发性的脊髓反射引起的。

随着生长发育排尿控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

第一次有意识的自主排尿通常发生在1至2岁时。

只有膀胱容量的增加、自主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凭意志控制的排尿反射建立后才有可能膀胱功能控制。

排尿控制发育成熟后将具有自主抑制和激发逼尿肌收缩的能力。

三岁的儿童通常能够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四岁儿童多能象成人一样控制排尿和保持白天和夜间均无尿失禁。

膀胱控制的发育延迟可引起原发性遗尿、逼尿肌不稳定、功能性排尿异常和尿路感染。

(二)排尿方式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出生后的早期已经存在明显的与膀胱控制有关的突触联系和神经通路。

睡眠新生儿脑电图记录显示膀胱的充盈可引起明显的大脑皮质放电增加。

这些观察结果向传统认为婴儿靠简单的脊髓反射排空膀胱的概念提出了质疑。

(三) 排尿频率妊娠后期胎儿每天排尿约30次。

出生后一年内排尿次数下降为每天20次或每小时一次,排尿次数变异较大。

以后两年排尿次数下降为每天11次,但每次平均尿量增加4倍。

12岁儿童每天排尿4-6次。

(四)膀胱容量膀胱容量随儿童的年龄增加而增加。

用年龄估算膀胱最大容量的方法很多而且变异较大。

Dickson 建议计算膀胱容量的公式应为[25×年龄(岁)] ml。

(五)排尿后残余尿排尿后残余尿(Post-void residual urine,PVR)反映排尿期膀胱和尿道出口相互作用的结果。

持续PVR增加一般提示膀胱出口阻力增加或膀胱收缩力减弱或二者同时存在。

正常婴儿的膀胱几乎可以完全排空。

正常儿童PVR 一般小于10 ml, 且与年龄、性别和膀胱容量无关。

(六) 排尿期的正常压力儿童排尿的正常压力尚未被定义。

三.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分类排尿功能障碍包括膀胱储尿或排空障碍或二者均存在。

储尿障碍可能由膀胱充盈期存在反射亢进或膀胱出口阻力降低引起。

排空障碍可能因膀胱收缩力降低或出口阻力增加所至,或二者均存在。

(一)尿流动力学分类尿流动力学分类主要依靠膀胱充盈期和排尿期逼尿肌及尿道的功能而定。

逼尿肌的功能可以是正常、反射亢进、反射低下或无反射。

1.膀胱充盈期膀胱功能分类(1)正常逼尿肌功能:指膀胱充盈期随着膀胱的充盈无明显的压力升高,即使在激发的情况下也无非自主性收缩。

(2)逼尿肌功能过度活跃: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意外收缩,收缩可能是自动的或者是受刺激引起的,患者不能完全加以抑制。

不稳定逼尿肌收缩(detrusor instability, DI)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出现自动的或者由刺激引发的收缩。

逼尿肌反射亢进(Detrusor hyperreflexia)是指由于神经控制机制紊乱造成的逼尿肌过度活跃。

只有当有客观证据表明存在相关神经功能紊乱时,才能使用逼尿肌反射亢进。

(3)逼尿肌反射低下:指充盈期看不到任何逼尿肌反应和常发生过度充盈膀胱。

多发生于梗阻后过度扩张的膀胱.2. 膀胱充盈期尿道功能分类在充盈期尿道的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闭合不全。

尿道功能正常:指在充盈期间维持一个正性尿道闭合压,在排尿时,正常的闭合压力下降,使尿液流出。

尿道闭合机制不全:指在无逼尿肌收缩情况下出现漏尿现象。

3. 排尿期膀胱功能分类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可表现为正常、无反射和反射活动性降低。

(1)正常逼尿肌收缩。

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正常的逼尿肌收缩会使膀胱彻底排空。

4岁以上的小儿可以自主控制逼尿肌的排尿收缩。

(2)逼尿肌无反射(detrusor areflexia):指在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不能观察到逼尿肌的收缩。

(3)逼尿肌低活动性:指逼尿肌的收缩强度或者收缩时间不够,而使膀胱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内排空。

4.排尿期尿道功能分类排尿过程中的尿道功能可能为正常或梗阻,梗阻由尿道括约肌活动亢进性和机械性梗阻所至。

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同步收缩称为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二)国际尿控协会的分类国际尿控协会对尿流动力学的分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膀胱充盈期逼尿肌的活动①正常或稳定;②过度活跃包括不稳定和反射亢进。

膀胱感觉①正常;②增加或高敏感性;③降低或低敏感性;④缺如。

膀胱容量①正常;②增加;③减少。

膀胱顺应性①正常;②增加;③降低。

尿道功能①正常;②低下(incompetent)2. 膀胱排尿期逼尿肌的活动①正常或稳定;②低活跃;③无收缩性(acontractile)尿道功能①正常;②梗阻包括功能性(overactive)和机械性(mechanical)与尿流动力学相似,逼尿肌过度活跃提示存在逼尿肌非自主性收缩,如果神经性病变存在则称其逼尿肌反射亢进,否则称逼尿肌不稳定。

(三)病因分类1. 与神经或精神控制相关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异常(developmental disturbance)有尿急综合征,排尿功能紊乱,智力退化和精神运动发育延迟,类ADD综合征获得性紊乱有大脑性痉挛(新生儿窒息),中枢神经系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伴中枢性痉挛,多发性硬化征,脊神经根炎,横断性脊髓炎,脊髓损伤,脊索感染,脊索肿瘤,脊索血管异常,医源性盆神经丛损伤等2. 平滑肌和横纹肌功能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异常包括Duchenne肌肉萎缩、脊柱肌肉萎缩和神经发育不全获得性异常慢性膀胱扩张,扩张过度损伤,逼尿肌和膀胱壁的纤维化3. 结构性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先天性异常膀胱外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尾部退化(caudal regression sequence)、输尿管囊肿和其他膀胱异常如膀胱三角和膀胱颈、后尿道瓣膜和其他尿道异常、腹肌发育缺陷综合征、外胚层发育异常、胶原异常获得性异常损伤或医源性损伤4. 其他异常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如笑引起的尿失禁(giggle incontinence);HINMAN 综合征;OCHOA综合征。

(四) 遗尿(Nocturnal enuresis,NE)遗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尿失禁,被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正常排尿发生于不合适的或社会不能接受时间和地点。

最常见的类型是单一症状的夜间遗尿(MNE)即除了夜间尿床外白天无排尿异常。

原发性遗尿指患儿从小连续尿床至今,连续无尿床时间未超过6个月。

继发性遗尿指连续无尿床时间曾超过6个月。

遗尿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最常用的解释是排尿控制中枢的发育延迟,因为许多遗尿儿童随着年龄增加而痊愈。

最近的研究显示遗尿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这些包括行为、遗传、发育、神经、心理和器质性因素等。

四.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一) 病史和体检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的诊断应包括详细的病史、排尿次数/尿量表和体检。

对尿失禁和漏尿者应给予客观和定量评估。

在病史中较为重要的是排尿史,包括排尿的方式、膀胱感觉、有无尿失禁等。

采集病史重点询问神经和先天性异常、以前泌尿系感染和相关手术信息。

其他包括肠道功能、月经和性功能。

特殊问题应集中在与尿液储存和排空方面。

药物治疗已知的和可能出现的对下尿路的影响。

记录排尿日记十分重要。

尿失禁要给予定量评估。

体格检查尿液分析。

这些检查常能提示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分类。

辅助检查包括影像(B超、X线、CT和MRI等)和尿流动力学检查。

(二)下尿路动力学检查下尿路动力学检查:有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尿道压力曲线分布测定、尿流率测定和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其他检查包括膀胱B超和排尿尿道造影等。

五.儿童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一)治疗原则1治疗原发病。

2对症治疗。

3预防上尿路损害和处理尿路并发症(二)治疗方法1.排尿训练:包括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和盆底肌训练等:如隐匿性神经源性膀胱无上尿路损害者主要靠膀胱再训练恢复膀胱功能。

懒惰性膀胱的治疗包括病人教育及增加排尿次数的定期排尿训练。

2.手法(Crede手法等)或腹部用力排尿:如懒惰性膀胱对慢性膀胱扩张逼尿肌失代偿后常靠腹部用力排尿。

3.留置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漏:此法并发症多不宜长期使用。

盆腔手术最多见的并发症是损伤盆神经引起尿潴留,需要留置导尿管治疗。

4.间歇性自身清洁导尿:为有效的尿液引流方法,可长期使用。

5.抗生素的应用。

6.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药物治疗。

包括M受体桔抗剂(如普鲁本辛、尿多灵、得妥(detrusitol)等)用于抑制膀胱收缩,改善储尿;α受体阻滞剂(如酚节明、特拉唑嗪等)用于降低膀胱颈及后尿道阻力促进排空膀胱;骨骼肌松弛剂如氯苯氨丁胺(beclofen)、安定、肉毒毒素等,用于降低尿道外括约肌张力。

泌尿灵、丙咪嗪和消炎痛等也可用于松弛平滑肌的药物。

7.手术治疗:包括膀脱颈切开、尿道外括约肌切开、阴部神经切断、人工尿道括约肌、尿流改道和膀胱颈重建、悬吊及尿道支架等。

如严重的神经性膀胱尿失禁可控性阑尾膀胱造漏等。

8.电刺激治疗:包括逼尿肌电刺激、盆底肌电刺激和骶神经根电刺激等。

电刺激疗法儿童应用较少。

(三)遗尿的治疗1.警铃治疗:有报道应用排尿警铃治疗小儿遗尿成功率为30%~90%不等。

膀胱容量大于正常值、尿流率正常和排尿后无残余尿者现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复发率高。

2.膀胱训练:膀胱控制训练包括多引水增加排尿间隔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膀胱容量。

3.DDAVP治疗遗尿:精氨酸加压素(desmopressin)主要应用于抗利尿激素缺乏的遗尿患儿。

4.抗胆碱能药物治疗:遗尿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逼尿肌不稳定。

5.增加觉醒能力的治疗:丙咪嗪(imipramine)又称氯脂醒可使40%~50% 的遗尿患儿停止尿床。

6.针灸对遗尿也有一定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