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关于"铭"素材 语文版
《陋室铭》中的字词注释

《陋室铭》中的字词注释
哎呀呀,咱来说说《陋室铭》里的字词注释哈。
就说那个“陋室”吧,不就是简陋的屋子嘛,嘿嘿,咱也住过那种不咋起眼的小房子呢。
“铭”呢,就是一种文体啦,好像就是写点啥来表达个啥意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好懂吧,山不一定非得高得吓人,要是有神仙在那,那可就出名啦!就像咱小区后面那小土坡,没啥特别的,可要是有天传说那里有神仙出现过,那可能一下子就火啦,大家都想去看看呢。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也不是越深越好呀,要是水里有龙,哇塞,那就感觉很神奇啦。
“斯是陋室”,这里的“斯”就是“这”的意思嘛,这就是那简陋的屋子呀。
“惟吾德馨”,这个“惟”就是“只”的意思,“德馨”就是品德高尚呗。
我觉得吧,就算房子不咋地,但咱自己品德好,那也很了不起呀!就像咱认识的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大叔,他人可好了,特别热心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苔藓的痕迹都长到台阶上啦,绿油油的,草的颜色都映到帘子上啦,可真有画面感呀。
“谈笑有鸿儒”,跟咱聊天说笑的都是有大学问的人呢,就像咱学校里的那些老师。
“往来无白丁”,没有不认识字的人来瞎掺和,嘿嘿。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能弹弹朴素的琴,看看珍贵的经书,多惬意呀。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吵闹音乐来打扰耳朵,多好呀。
“无案牍之劳形”,也没有那些公文啥的来让身体劳累,哎呀,那可太舒服啦。
你们说,这样的生活是不是也挺美的?虽然房子简陋,但是有自己喜欢的事儿做,还有好朋友一起聊天,多棒呀!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生活太简单了,可我就喜欢这样的呢。
你们呢,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嘿嘿。
陋室铭课文注释

陋室铭课文注释导语: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为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全文语言质朴,展现了陋室主人的品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陋室铭》课文注释,欢迎阅读!《陋室铭》课文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
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
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上学期间,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
水不在于有多么的深,有了龙才会有灵气。
这个屋子虽然很简陋,但是因为住在这里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会感觉到简陋。
碧绿的苔痕已经长到了台上,看着青色匆匆也是很惬意的事情。
在这里与人谈笑的多事博学的人,交往的人也没有知识浅薄的。
可以去弹不加任何装饰的素琴,也可以阅读经文。
没有什么奏乐杂乱的声音来搅乱我的耳朵,也没有什么官府的公文让我感觉到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赏析:这首<陋室铭>在写作方法上可以说运用了多种技巧,像是对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是非常强的。
而既然为<陋室铭>,其中的铭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来歌颂自己活着是警戒自己的。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对自己居住的简陋所描写,但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品质所赞誉,更多的是表现出陋室主人安贫乐道的一种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实也是为下半段的歌颂所进行铺垫,一方面是对于势利小人的鞭挞,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气节。
因此,这一篇更像是对于现实不屈的一种宣言。
海棠苏轼〔宋代〕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陋室铭》课文精析
1.从课题可看出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陋室。
2.“铭”是什么?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通常都是用韵的。
铭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
“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铭之所以有此特点是因为它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影响不止于题铭者本人及其同代人,还将传于后世。
3.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让我们齐声朗读,共同感受。
4.全班朗读课文。
5.什么是陋室呢?
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是谁给它起的名字?
刘禹锡。
7.作者刘禹锡是什么人呢?
唐朝的诗人、文学家。
8.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呢?难道他
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9.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第22课:陋室铭-24页精选文档

洁 伟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岸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君子之德)
无丝竹之乱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高 雅 脱 俗
反面——虚写
不 慕 富 贵
根据下面的提示试背全文
山——仙名
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无
丝
谈
可
竹
笑
以
之
有
调
乱
鸿
素
耳水
——
儒
琴
无
往
,
案
来 无
阅 金
方位名词活用为 动词,长到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根据课文题目,思考文章内容:作 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
2、齐读课文,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 旨的句子,先准确翻译,然后现说明理 由。
4、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 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内。谈笑 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 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 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 比)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 “(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 简陋的呢?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山
水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
山
仙
比喻起兴 水
龙
陋室
德馨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陋 景—苔痕…帘青——环境优美 惟
室 不
人—谈笑…白丁——交友高雅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陋室铭 教学说明素材 语文版

22、陋室铭教学说明课文说明课文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全文分3层。
第一层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从写法上看,本层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起笔不落俗套。
“德馨”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先写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说明来的人少,“草色入帘青”说明庭草不除,渲染了恬静的气氛,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
接着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最后写室中事:实写“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这一层扣紧“惟吾德馨”,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突出了作者的美德。
第三层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
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陆室不陋”。
“庐”“亭”是古代贤者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
全文以反诘句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本文在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时,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如开头言山、水的诗句是“比、兴”;描述陋室环境及室内生活时用了“赋”的写法。
此外,作者引用典故,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从多个角度升华了馨香的品德和高洁的志向。
课文翻译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
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课件语文版

优质课件
优质课件
优质课件
1.能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 掌握文言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雅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优质课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 诗人。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
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优质课件
刘禹锡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 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他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 《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优质课件
优质课件
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①。水不在深, ①名:出名。 有龙则灵②。斯③是陋室,惟吾德馨④。 ②灵:灵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③斯:这。 ⑤,往来无白丁⑥。 ④德馨:散布得很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能 远的香气,这里指 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能降福 (品德)高尚。 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 主人有美好的德行。碧绿的苔藓长上台 阶,青青的草色映进帘中。谈笑的是渊 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 ⑤鸿儒:大儒,学识 渊博的人。 鸿,大。 ⑥白丁:没有官职的 人,平民。 这里指没有 学问的人。
④劳形:使身体 劳累。 ⑤诸葛庐:诸葛亮 的草庐。
诸葛茅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
“(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⑥何陋之有:有什 么简陋呢?
优质课件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 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22+陋室铭课件+语文版

无案牍之劳形
白
衬托自己
鸿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丁
的“德馨” 儒
高雅 脱俗
不慕 富贵
3.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 了作者高雅的志趣。
山 引
水
景
人描 事
陋室铭 (不陋)
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
(德馨)
庐 赞
托
物
言
志
亭
贪财、权欲和虚荣心,弄得人痛苦不堪,这是 大众意识的三根台柱,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支撑 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
②金经:佛经。
③丝竹:奏乐的 声音。
④劳形:使身体劳 累。
⑤诸葛庐:诸葛亮 的草庐。
⑥何陋之有:有什 么简陋呢?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 室,而是从什么写起?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末句引用孔子的话,作用是什么?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 而是从什么写起?
可以调素琴①,阅金经②。无丝竹③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南阳诸葛庐⑤,西 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⑥?”
重点词语
①调素琴:弹琴。 调,弹奏。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译文: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 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的 诸葛茅庐,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 “(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能降福
②灵:灵异。
③斯:这。
④德馨:散布得很 远的香气,这里指 (品德)高尚。
显灵。这(虽)是间简笑的是渊 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铭”
铭可以分作两类。
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即《文心雕龙》所谓“体贵弘润”,“文约为美”,《文赋》所谓“铭博约而温润”(博与温,指内容、气魄;约与润,指辞句)。
这里只说前一类。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镜、钺、剑、枕、杖、笥奁、漏刻等为题,并且把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
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戒。
而劝戒的对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也有请人作铭的,如苏轼的《莲华漏铭》就是受“莲花漏”的主人之请而作。
刘禹锡的《陋室铭》别具一格,虽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内容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古人为了自警自戒,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
汉代崔瑗的《座右铭》是比较有名的,内容是总结在封建制度下为人处事的经验,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之类,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折射。
白居易作《续座右铭》,其序云:“崔子玉(崔瑗的字)《座右铭》,余窃慕之。
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
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既是续作,所以也仿崔瑗之体,五言一句,但是韵却改了。
虽说也是“铭”,但座右铭却不一定刻石,即如白居易,既说“常书屋壁”,可以想见他自己的续作也是“书”而不刻的。
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
例如自陕入蜀必经之剑阁,地势险要,李白在诗中即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非)亲,化为狼与豺”的感叹(《蜀道难》)。
历来作《剑阁铭》的就不少。
被刘勰称赞为“其才清采”(《文心雕龙·铭箴》)的晋代张载《剑阁铭》,据说就是“至蜀省父,道经剑阁。
载以蜀人恃险好乱”而写的(见《晋书·张载传》),后来由朝廷派人刻于剑阁山。
其铭中也有“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势之地,非亲勿居”的话,意在劝戒梁益二州(均在今四川)之人,服从晋廷,不要作乱。
柳宗元也作过一篇《剑阁铭》,前面还有一篇长序,内容却是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严砺讨平蜀地暴乱的功迹。
历代的山川铭大体都是这种情况。
(节选自许嘉璐《古代文体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