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综述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先秦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文学的发生: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4、深于取象(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第二章神话一、概述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1、特色: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诗经》一、概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古代文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以及文学思想。
一、文学流派古代文学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其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代的风俗民情。
而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家有杜甫、李白等。
2.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文体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庄子》是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人生哲学。
而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则以其优美的散文风格闻名。
3. 戏剧:古代戏剧主要有京剧、豫剧、越剧等不同的地方戏曲形式。
其中,元曲是古代戏剧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施》、《汉宫秋》等。
二、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
1. 《红楼梦》: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
2. 《水浒传》: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长篇小说。
《水浒传》以梁山好汉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展现了他们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3. 《论语》: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论语》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儒家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三、文学思想古代文学不仅是艺术的表达,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思想。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孝道等价值观念。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强调了人性本善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然,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追求道的理念。
古代文学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学知识点归纳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文学发展阶段1. 古代文学的形成:古代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的阶段,这些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
2. 诗经时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集合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三百多首古代诗歌,成为古代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3.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众多重要的著作,如《尚书》、《易经》、《孔子传》等,这些作品为后来的古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古代文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文学思潮,如《红楼梦》、《论语》、《诗经》等。
二、古代文学的体裁与代表作品1. 诗歌: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主要有四大诗歌体裁,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和《律诗》。
代表作品有《李白集》、《杜甫集》等。
2. 散文:古代散文主要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兼具哲理性和艺术性。
代表作品有《庄子》、《韩非子》等。
3. 骈文:骈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注重对对偶和对称的运用。
代表作品有《骈文选编》等。
4. 戏曲:戏曲是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京剧、评剧和豫剧等。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三、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价值1. 崇尚品德:古代文学注重道德伦理的传承和宣扬,强调人类情感和生活的价值。
2. 艺术追求:古代文学以高度的艺术表达为特点,注重形象和意境的描绘,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3. 社会意义:古代文学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批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4. 价值传承:古代文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传承下来。
四、古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文化自信: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古代文学可以增强个人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写写帮整理)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写写帮整理)第一篇: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写写帮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四个人。
2、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3、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4、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5、古文运动:是以韩愈、柳宗元为领袖的,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6、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是按一定乐谱填写、演唱的歌词,与多维先作辞,后配乐的古乐府相比,在致辞程序和所配音乐上均有不同,是隋唐之际新兴诗体。
7、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8、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
(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9、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10、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1、金院本: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12、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1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14.、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
15、荆刘拜杀:元代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的合称。
16、四声猿:指明代徐渭的四部杂剧。
它们是《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
17、话本:即说书艺人——在宋代称为说话人,演出的底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背景、流派特点等方面。
本文档提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资料,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变为文字表达,逐步形成了古代文学的基础。
三、先秦时期的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这一时期的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观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观沧海》等,这些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唐代文学的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和作品。
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以陆游、苏轼为代表的文学家。
他们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表现手法。
七、元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元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走向衰落的阶段,但仍有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如元曲、明代的四大奇书等,在这一时期继续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
八、结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本文档的纲要复习资料完整版,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提供帮助。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明清部分)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发展经历了诸多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阶段之一,包括了明代(1368年-1644年)和清代(1644年-1912年)。
以下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复习资料:1. 明代文学特点:明代文学继承了元代文学的传统,注重以文言文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明代古文运动中出现了“白话文运动”,将古文体转变为白话体,使得文学更加通俗易懂。
明代文学注重现实题材创作,强调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现实。
2. 明代四大家:明代文学有四大家,分别是文学家杨慎、李时中、冯梦龙和杨宪益。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杨慎的《世说新语》、李时中的戏曲《汉宫秋》、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宪益的小说《水浒传》。
3. 明代戏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湖州昆剧、评剧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其源于明代的汉剧、元曲和杂剧,结合了元曲的旋律和唱腔,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
4.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道德、纪律和秩序。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古文形式出现,注重文风的优雅和辞章的精练。
清代文学注重对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清代文学风格。
5. 清代四大家:清代文学有四大家,包括纪晓岚、吴敬懿、曹雪芹和翁同龢。
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清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比如纪晓岚的散文《庐山谣》、吴敬懿的小说《雍正传》、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和翁同龢的戏曲《破幽梦》。
6. 清代小说:清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作品,如《红楼梦》、《岳阳楼记》、《聊斋志异》等。
清代小说作品多描写了社会生活、家庭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上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外,你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资料整理(填空、简答、论述)综述

第六编元代文学1.元杂剧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而形成的戏剧艺术。
以北方曲调演唱,因称“北杂剧”。
2.戏曲起源有巫优、歌舞等说法。
3.元杂剧结构、唱词、宾白、科范、角色。
4.元杂剧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中心在临安。
现存元杂剧有150多种,见于《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
5.南宋时,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兴起的“温州杂剧”,到元代已经发展为对后世戏曲有重大影响的剧种——南戏。
6.南戏,也称戏文或南曲戏文,与北杂剧相对。
角色有七种:生、旦、净、丑、外、末、帖。
流传至今的南戏不到20种,代表作《琵琶记》和“四大南戏”等。
7.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新的诗体,在宋金时期民谣俚曲的基础上,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歌曲而形成的。
现存大约4300多首。
8.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小令一般为单只曲子,套数由同一宫调的两个以上只曲组成。
9.话本小说的兴盛。
说话“四家”: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10.关汉卿(1225?-1300),号已斋叟,元大都人,著名书会才人,博学能文,多才多艺。
游历过洛阳、开封、杭州等地,交游广泛,创作杂剧60多种,今存18种,以《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最为著名,另写有大量散曲。
联合国1958年列其为世界文化名人。
11.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人,生卒年不详。
一生创作14种杂剧,仅存《西厢记》、《丽春堂》和《破窑记》等三种。
《西厢记》影响最大,明代贾仲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清代王世贞:“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12.马致远,号东篱,元大都人。
有“曲状元”之称,创作杂剧15种,今存7种,主要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
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写王昭君出塞的故事。
《青衫泪》写白居易和裴兴奴的爱情故事。
13.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少年时随元好问学诗词古文。
创作15种杂剧,今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
前者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后者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第一节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政治经济与唐文学(一)政治方面:政治开明具体说来:1.士族的衰落与中小地主的兴起2.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文人的成分。
3.唐代文禁较为宽松,文人思想解放(二)经济方面:经济繁荣1.均田制和两税法的施行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2.势力范围的广大和对外交易的频繁。
3.城市的空前繁荣,标志着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
4.贞观、开元、天宝盛世促进了盛唐气象的形成。
二、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文学1.国力强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融。
2.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1)漫游。
(2)入幕。
(3)读书山林之风。
(4)贬谪生活三、自由的思想与唐文学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2、佛教对文学的影响(1)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
(2)直接影响了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
(3)佛教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学体裁的开拓上。
3.道家和道教对唐文学的影响四、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唐文学1.文学的自觉;2.文体的发展五、唐代文学的总体风格唐代文学繁荣的几点表现:1.唐文学的繁荣,首先表现在诗、散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
2.唐文学的繁荣,还表现在作者众多,作品众多,大师辈出上。
3.与前后各代相比,唐文学在内容题材、思想、感情、艺术、造诣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山水田园:王孟盛唐:→边塞诗派:高岑↘双子星座:李杜中唐韩孟、元白诗派晚唐:小李杜第二章上官体特点:其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其二,音响清越,韵度飘扬,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了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模式。
上官体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制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是,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还缺乏北方文学的慷慨激情的豪壮气息。
文章四友指的是: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
四友中成就最高者就是杜审言。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创作活动在高宗、武后时期,代表着下层文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精神。
他们的心中充满着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与豪情,也有底层文人不得志的激愤。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虽然不能说扫荡干净,而且其本身的创作也不能说完全摆脱了影响,但确是以自觉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开辟了唐诗创作的新的局面,创造出了新的气象。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他们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写边塞军旅生活的,有抒发个人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也有赠别怀归、闺怨相思、咏史咏物等。
他们创作题材由宫廷到市井,由京都至边塞,即使是抒发个人的情感也与时代的精神相契合,显示着开阔的视野和宏阔的气象。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从军行》都是成熟的五言律诗,在他们的手中五言律诗的形式已初步定型。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都是七言歌行的优秀作品,为后来七言歌行的创作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王勃诗歌类型:A.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B.其它诗作如《山中》2.杨炯代表作为《从军行》3.卢照邻:诗歌以歌行体最为出如《长安古意》4.骆宾王歌行体诗如代表作《帝京篇》五律如《在狱咏蝉》:【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自喻的诗。
骆宾王因上书讽谏,触忤武则天,被诬以贪脏罪入狱。
狱中,高墙外古槐秋蝉的长吟,触动他蒙冤受难的一怀客愁和怨慨,遂写下此诗。
诗人因蝉起兴,借蝉自况,用比兴手法寄寓自己的沉郁忧愤。
以蝉的“飞难进”比己之身陷囹圄、难获自由;以蝉的“响易沉”喻己之有口莫辩、沉冤难伸;更以蝉的“居高食洁”况己之清白廉正。
咏蝉即写人,蝉与人交融而无牵强。
此诗用语自然直白,却情思凝重而寄托遥深,在古代咏蝉诗中属上乘之作。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诗经》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三人诗都工于比兴,托蝉寓意,而又各呈面貌,为唐代诗坛“咏蝉”三绝。
第四节陈子昂陈子昂的创作1.内容:○1露时弊。
②表达志向。
③抒发愤慨。
④羁旅赠别2艺术特点:①风格慷慨悲壮,雄浑苍凉。
②善用比兴寄托,词旨幽远。
③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
④缺陷:对民歌、律诗学习不够,有的《感遇诗》说理枯燥。
是陈子昂的代表作。
《感遇诗》的几个特点①感遇诗用讽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武后统治时期言论不自由、滥用酷吏,穷兵黩武等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如《感遇》其三、其四、十二、十九、三十七等。
②感遇诗里还有一部分述怀言志,表现了其仕途不遇以及抱负理想。
如前面我们讲的《感遇》其二,以及三十一、三十五等。
③《感遇》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对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④然而,《感遇》的也有其不足之处,在于陈子昂有时用比兴手法论理,寄托感慨,以诗言理使诗歌缺乏艺术感染力,即我们前面在艺术特色见面所讲的说理枯燥。
总之,《感遇》诗较好地实现了陈子昂的创作主张,对后世影响颇大,杜甫盛赞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春江花月夜》艺术特点:1.题材开拓、意境创新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3.韵律节奏美。
“孤篇横绝,竞成大家。
”第三章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们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
2.统治者的文化开放政策使思想较为自由3.唐代文人中有一股读书山林之风。
4.隐逸之风的盛行。
三、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总体特征1.山水田园诗昂扬着一股青春勃发,积极向上的情调。
2.山水田园诗山水与田园结合更为紧密,继承了陶渊明的淳朴而更加优美,摒弃谢灵运的艰涩而更加清新。
3.诗境画境结合,尤重神似之美,创造出了空明灵秀的诗境。
4.深受禅宗思想影响,饶有禅意和禅趣。
孟浩然诗歌的特点:1.和其它山水田园诗人相比,孟浩然更偏重于山水田园,他的诗歌,几乎全部是山水田园诗或与山水田园紧密相关。
2.长于五言,简短幽雅。
清空闲远是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他写山水田园时,常从高远处着笔,由远及近,意点染的景物与其消淡的情思相融合,形成平淡清远而又韵味无穷的清空闲远的明秀诗境。
如《宿建德江》:王维的思想①前期:他似乎更接受儒家济时用世的思想,他曾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对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现实,表示过一些不满;②后期:亦官亦隐,沉静于佛教思想中,开始超然于物外。
王维的诗歌内容1、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新晴野涩》、《渭川田家》、《过香积寺》、《鸟鸣涧》、《辛夷坞》等等,充满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2、边塞诗如《使至塞上》、《观猎》等3.长于描写,既能大处落笔,概括描写维奇壮阔的景象,又能细处着墨,刻画物态。
如《终南山》、《山中》。
4.构思精巧,善于捕捉富于生活情趣的意象;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景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如写人事的:“人闲桂花落”,“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等等;写景物色彩的: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等等。
5.以禅入诗。
有两种写静寂以表示禅意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写寂静。
如《辛夷坞》:另一种是以动衬静,使静显得更为寂静。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6.语言清新洗炼,在明朗朴素中现华彩,音节和谐响亮,富于音乐美。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第四章盛唐边塞诗盛唐边塞的繁荣的原因:1.图力强盛,战事频繁。
2.文人崇尚赴边建功。
赴边入幕是其经济仕途的又一道路。
3.我国有着悠久的边塞诗的传统。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表现:1.作家多,作品多:边塞诗除了高岑、王昌龄几位大家之外,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王之涣等。
就连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王维,其集中也颇多边塞诗歌,如《观猎》、《使至塞上》。
2.内容广泛:边塞诗其内容或再现边塞生活,或表达建功立业志向,或突出军中矛盾,或表达和平愿望,或反映人民生活,或渲泄英雄失路,或揭露穷兵黩武,不一而足。
3.风格多样。
或雄浑,或质朴,或慷慨悲壮,或奇丽峻峭,不一而足。
王昌龄王昌龄诗歌内容:①王昌龄的边塞诗,长于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善于揭露征戍者的内心世界,揭露穷兵黩式,同情士卒。
其中不乏慷慨豪气。
如《出塞》怨女诗。
怨女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宫怨,一是闺怨。
A宫怨诗。
宫怨诗是宫女失宠与臣子失宠恰成对应,因此,宫怨诗,多隐含有士子悲士不遇之感慨。
如《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等均为宫怨诗。
B 闺怨诗。
我们将闺怨诗定义为主要描写待字深闺或丈夫不在身边的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
王昌龄的闺怨诗《闺怨》脍炙人口。
C 赠别诗。
其赠别诗构思委婉,托物托景,饱注深情,如《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人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王昌龄的诗歌艺术特点:①擅长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传世的七绝有70余首,几乎是首首堪称名篇。
②善于典型概括,意象深远而表达又极为流畅。
③风格刚健。
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样的思情,格调无论是清刚苍凉、雄浑跌宕,还是高昂开阔,爽丽自然,均有一股刚健之气。
其他边塞诗人:1.王之涣诗仅存六首,以七绝《凉州词》五绝《登鹳鹊楼》文明于世。
2.王翰存诗十三首,擅长歌行和绝句,以《凉州词》高适诗歌内容高适的诗歌较为关注社会现实,他早年沉沦下僚,又曾经北上幽州入幕河西,故而,他的诗歌内容主要集中在边塞题材和反映下层农民生活两个方面,另外,正因为其早期仕途颇为不顺,也作了许多的幽愤诗。
高适的边塞诗主要作于北上幽州,入幕河西两个时期。
其诗表现边塞生活,或表达其建功立业的志向,或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矛盾。
或遣责穷兵黩式,申述向往和平的愿望,或描绘边塞风光,风俗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所及颇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