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初响——诗歌的风骨兴象
北大--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门阀士族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
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
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
门阀大族是大地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
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
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
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
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孟浩然——精选推荐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简介:孟浩然(689-740),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而归,遂南游吴越。
二十五年,入张九龄幕府,不久即辞归。
二十八年,与王昌龄会于襄阳,食鲜疾动,卒。
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裴胐、卢僎、独孤策等人为忘形之交,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者,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多写山水行旅、隐居闲适,佇兴造思,不落凡近。
诗风清旷冲淡,尤工五言,唐殷璠谓“浩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有《孟浩然集》四卷传世。
《旧唐书》卷一九〇下、《新唐书》卷二〇三有传。
研究:【思想研究】闻一多《孟浩然》(《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一文中认为,“孟浩然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但是他“虽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
文章还认为他的隐居是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么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刘甲华《河岳诗人孟浩然》(《文史杂志》第6卷第1期,1946年7月版),首先对人们说孟浩然是隐逸诗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说法忘记了孟的另一面——他的儒家精神和仕进志趣。
总计他的一生,早年学书剑,壮年游历,中年走京师,晚年在张九龄手下做事,所为的无非在做官,冀以实现他的志愿。
所以“我们应该说他是不得志的文儒,哪能说他是一个‘隐逸诗人’”。
他认为,“在思想上,他继承了家世所重的儒风,锐意仕进;而在性格上,他却是放荡不羁,乐意山水。
他既不能约制性格去成就思想,当然要得到相反的结果,使他的思想不能顺利地实行。
”陈贻焮《谈孟浩然的“隐逸”》(《光明日报》1954年8月22日),对闻一多的观点作了申发和辨证,他认为闻一多所说孟浩然的隐居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观点“是不很完全的”,“这些是原因,但并非最主要的”;孟浩然前期的隐居,是“在‘隐居’的名义下”,“努力在为科举,为入世做准备”,而且,“这种‘隐居’可以造成名誉,于进于退都是有利的”。
唐诗风貌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李杜操持事略奇,三才万象共端倪。
”――李商隐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1)、唐人精神生活空前丰富的原因①经济繁荣,文化高涨②民族融合,文化多异③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多种思想杂糅2)、唐诗反映了唐人的总体风貌①重视事功《从军行》“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②富有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③表现胸怀开阔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表现唐人热情豪迈的“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岑参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①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春望》《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③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山居球暝》《春晓》④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塞《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其他:写游子恋母的心情的:“慈母手中……”写中举后的狂态:“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写新婚时新娘子的娇羞“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4)、唐诗反映了唐人观念的变革“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杜甫“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李白《嘲鲁儒》5)、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
”――韩愈《符读书城南》2、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1)、对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无不加以反映,如:士农工商、儒妇僧道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李白《秋浦歌》2)、唐代诗人积极干预当时的社会生活。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唐诗选本经典性及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唐诗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选本之流行,而选本本身也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别。
能够推进唐诗经典化的,是那些经典性的选本。
什么样的唐诗选本才具经典性呢?经典选本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体现唐诗风貌,为广大读者接受、认可。
由此考察人们对选本经典性的认识,会发现人们观念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还影响着我们对古代文学经典和文学批评史的认识。
标签:唐诗;选本;经典性唐诗的经典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选本之流行,而选本本身也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别。
能够推进唐诗经典化的,是那些经典性的选本。
非经典性选本对唐诗经典化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
那么,什么样的唐诗选本才具经典性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明末清初人徐增(号而庵)有《说唐诗》一书,其自序对唐诗选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人问而庵曰:子何不选唐诗,而说唐诗也?而庵曰:余不敢也。
何为乎不敢也?唐一代之诗,不止充栋;自宋以来,选者不下数十家。
余家贫且病,身又向衰,目既不得尽接全唐之诗,只见今之选本,则所见隘,乌可以他人之耳目为耳目?若以他人之耳目为耳目,则亦何取乎选?此余所以不敢也。
且诗道散失久矣,人皆狃于时习,不知古人用笔。
其选唐诗也,取其近乎己者,如高、李、钟、谭之选诗是也,则唐诗竟为高、李、钟、谭之诗,非唐诗也。
故选唐诗,必先正其眼目,循其径路,升其堂,入其室,得其神理、意趣之所在而选之,始当。
②他这里对唐诗选本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应从全部唐诗中选,如仅据前人选本再选,则不能见出你的眼光,当然也没有意义;第二,选家按照自己的眼光与爱好选,则所选之诗,带有选家个人的诗学偏好,不能反映唐诗的特色与风貌;第三,要深入把握唐诗,得其之“神理、意趣”,如此选唐诗才能从精神层面准确体现其风格特点。
在这三个问题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他的《说唐诗》当然也是一个唐诗选本,也有一定影响,史学家谢国桢曾谈到徐增的《说唐诗》,说:“而庵《说唐诗》选集了唐朝诗人代表性的作品,不摆起道学家的面孔,不存唐诗‘初盛中晚’的偏见,所选的诗,一以人所同喜者为主。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文/肖旭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兴寄”和“风骨”说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
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
兴,本指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里兼有“比”的表现手法;寄,指有所寄托。
“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
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
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论初盛唐诗学中“风骨”概念的演进

论初盛唐诗学中“风骨”概念的演进“风骨”概念是唐代文学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诗歌分析标准,意指一首好的诗歌结构齐整、意象生动,句与句之间相得益彰,融巧思与境界有机结合,充分表现出作者运筹帷幄的思想精神,文词拙朴、句式熟练,充满审美力量。
一、初唐兴起初唐时期,“风骨”概念受到鲜明的划分,当时把唐代“风骨”概念分裂成许多小细分,归纳为“清韵”、“兴文”、“婉辞”、“工技”、“意会”、“押韵”、“平仄”等各种技巧。
这一时期更注重诗歌的审美美学意象,通过熟练地运用“押韵、平仄、婉辞”等技巧,创作出富有审美力量的诗歌。
二、盛唐衰落盛唐时期,“风骨”概念更加深入,出现了某种层次的细分,赋予了它更加具体的内涵。
古人称长平为“言细工巧”,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一定规律的句式构成,使诗句蕴藉深刻、细腻精巧,描绘出丰满精致的审美形象。
盛唐的诗人们以“言细”来标准来衡量审美质量,考查的重点更多地是巧妙的言辞,而不仅仅是诗体的押韵、平仄等。
三、晚唐重视内在晚唐“风骨”概念的发展受到了魏晋理学的影响,从诗歌本身的精神力量和内在价值更加重视诗歌中神韵的存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准确灵敏地运用“押韵、平仄”等技巧,还要如有生命一般,把它和其他文体元素相互融合,融入文本之中,使之久久流传。
四、宋代将“风骨”概念发挥到极致宋代“风骨”概念的发展被提升到了一种审美精神层面,诗歌不仅要文严旨深、言细切善,还要把情感折射到具体的画面之中,使其更加细致而有深度。
古人以“应诗共神”、“应物而发思”等观点定义了一首好的诗歌,它会引发丰富的想象力,把情感融入精致的诗句之中,使其充满张力。
总之,从初唐到宋代,“风骨”概念发生了显著的演进,无论是唐代文学本身,还是后世对唐文艺精神的追崇,它都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形式,能够将诗句中的情感晶莹剔透地表达出来,把作者的思想精神展现给读者。
“风骨”

盛唐气象与盛唐风骨摘要: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这个概念。
林庚先生指出:“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林先生这里指出了盛唐气象的本质,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透露出“风骨”是唐诗的重要特征,但“风骨”并不能全面反映盛唐诗歌的总体特征。
清人王士祯《师友诗传录》云:“盛唐诗或高,或古,或深,或厚,或长,或雄浑,或飘逸,或悲壮,或凄婉,皆可师法。
”而盛唐气象就是这诸多风格凝聚渗透之后所生成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盛唐气象;风骨;内涵(一)“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提出及其解说由来已久,无论是六朝时期的书、画美学理论,还是齐梁年间的诗、文理论著作,都曾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以“风骨”来品评或阐释艺术对象。
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有专篇来论述“风骨”;钟嵘也在他的《诗品》里推赏“建安风力”,认为曹植的作品“骨气奇高”,刘桢则是“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这些论说对盛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深刻影响的。
殷璠曰:“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这是正确的。
近人往往认为唐代上承南北朝,其诗歌以溶合北方刚健、南方清丽见长。
如梁启超所说:“经过南北朝向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
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
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于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入伉爽直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的一路。
”是不是南北文化的简单相加,魏晋风骨加上六朝靡丽就形成了唐诗,就能形成了盛唐气象呢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概念,从文学批评理论的角度看,为刘勰首创。
这一概念既总结了汉魏以来文学的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建安风骨”创造的艺术经验,同时又直接萌发了初唐陈子昂所呼唤的“汉魏风骨”,对后来刚健、爽朗、生动的“盛唐之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子夜四时歌 萧衍( 萧衍(梁)
江南莲花开, 江南莲花开, 红光覆碧水。 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 色同心复同, 藕异心无异。 藕异心无异。
这首“宫体诗”词采华美,音韵流转, 这首“宫体诗”词采华美,音韵流转,正体 现了南朝“ 的文风。 现了南朝“绮靡艳丽”的文风。
“上官体” 上官体” 上官体
其诗多应制 举和之作, 应制、举和 应制 举和 但因婉媚工整,适合宫廷 需要,士大夫纷纷仿效, 称为“上官体 上官体”。《旧唐 上官体 书上官仪传》:上官仪 “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很出色。上两句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时间绵长; 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 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空间辽阔。 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 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 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 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 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 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 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唐之前中国朝代的变迁
秦 唐隋
汉
北齐 北周 陈
三国
东魏 北魏 西魏 梁 齐 宋
两晋 南北朝
唐诗的发展脉络特点代表作家
发展脉络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代表作家 陈子昂 风神初振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李白杜甫 声律风骨兼备 王维孟浩然 岑参高适 白居易元稹 创新求变 韩愈柳宗元 刘禹锡李贺 李商隐杜牧 诗国余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新国学大讲堂1内容回顾
1.上古神话——荒诞瑰丽的世界
2.悠悠诗经——诗歌源头大揭秘
3.磅礴左传——春秋往事知多少
4.诸子百家——你方唱罢我登场
5.悲逸离骚——诗人屈原的哀叹
6.乐府声声——舌尖之上的诗歌
7.史家绝唱——史记背后的故事
8.三曹诗风——诗坛豪杰父子兵
9.放荡不羁——竹林七贤怪事多
10.田园归隐——第一隐士陶渊明
小新国学大讲堂(二)·梦回大唐
1.唐音初响——诗歌的风骨兴象
2.初唐雄音——大好河山入眼中
3.静逸明秀——山水田园伴诗来
4.清刚劲健——盛世豪歌边塞诗
5.行云流水——飘逸豪气的李白
6.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魅力
7.诗风嬗音——中唐诗歌大集合
8.通俗写实——白居易的讽喻诗
9.晚唐余音——杜牧与李商隐
10.志怪传奇——小说的萌芽发展
唐音初响——诗歌的风骨兴象
小新老师最喜欢的朝代是哪个?
唐音初响——诗歌的风骨兴象
唐朝那些事
大学者,在“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大国者,在“兼收并蓄,思想开放”。
兼收与包容
突厥(tū jué)
回纥(huí hé)
吐蕃(tǔbō)
靺鞨(mò hé)
多元的文化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良性的制度
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诗人的脚步遍布南北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qì)西馆》
在唐诗之前
古体诗
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
近体诗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近体诗只能用一个韵,古体诗是不限制用韵的。
近体诗讲究平仄的搭配。
韵?押韵?什么是韵?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一东韵:东同童僮铜桐峒筒瞳中衷忠盅虫冲终忡崇嵩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蒙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押韵举例
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一首歌
声调的发现
三国时期的陶渊明小朋友在私塾学习拼音,以便更好地创作近体诗。
古代记音方法:反切法
反切法的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第一个字取声母,第二个字取韵母和声调。
仍:如乘切
四声的发现与平仄
平仄小练习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诗风骨
文学是一种气质,这种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一个诗人,更是代表着一个朝代。
诸子百家争鸣,反映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交融碰撞。
汉代大赋,反映着大一统的家国豪迈的想象。
魏晋南北朝志怪文学,反映着社会崩乱后的无序的思维。
而随着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诗开始拥有盛世的迹象,而这一切,要从一个诗人说起——陈子昂。
任侠与慷慨——陈子昂
侠义公子哥——出身富贵,少年任侠,轻财好施,剑指天涯。
从不识文字——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
遒劲的人生——直言敢谏,慷慨从军,因言被黜,盛年去世。
风骨生焉
风骨:一种文学的气质,一种顽强雄厚的态度,一种慷慨激昂的精神,一种不屈不饶的自信。
感遇诗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越嚼越有味道的诗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诗的兴象
兴象:就是将诗人的情感、灵魂,移植到所要描写的诗歌事物上。
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一个人,一辈子,一首诗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滟(yàn)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