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综合运用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

试论李白个性的形成原因及其文学表现-------论李白的儒道思想兼具的诗歌表现特色摘要:本文以李白的思想和诗歌表现风格深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所影响为主线,以盛唐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儒道思想相溶表现诗歌表现内容、李白的主要政治经历和李白的人生态度等几大方面为着眼点展开论题进行论述。
李白深处封建制度鼎盛的时代,深受封建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儒道文学思想中的优秀传统,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矛盾且统一结合的人生观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现风格。
融会贯通将各种诗体、诗风运用于诗中,不拘泥于格律的束缚而力求意境的深远,使诗歌思想内容突出表现自我情感,围绕着入世与出世这一基本矛盾,塑造了自己诗仙、酒仙、谪仙的飘逸潇洒、傲岸不屈的生动形象。
在诗歌表现内容兼具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色,以饱满丰富的、激昂强烈的语言来诠释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统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儒道思想、影响、浪漫主义、个性风格【正文】:李白思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的个性风格的卓特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十分突出的;但是纵观李白人生的主线,却脉络清晰地突出了以儒道思想结合的一种人生理念,即“功成身退”。
虽然儒、释、道、仙侠、纵横等各家思想都在李白身上有所凸显,对李白的个性和人生态度方面均有所影响,但是儒家思想的促其建功,游侠、纵横思想更促其建大功;老庄和道家思想引导他激流勇退。
这样以儒为进,以道为退的人生观就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且统一的体现。
李白的儒道政治思想有时是矛盾的,相背离的,使他总是在道家无为避世与儒家积极入世的边缘徘徊。
他始终用道家的处世态度来追求儒家的入仕理想,弄得自己在诗歌之外痛苦不堪。
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起落在诗歌中得到具体的反映。
李白的诗学观也是受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为深;与他的政治理想儒道矛盾不同;他接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强调诗歌应写的清真自然;同时又继承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关心现实的传统,主张诗歌要有所兴寄,触及时事。
李白的诗词《妾薄命》赏析

李白的诗词《妾薄命》赏析《妾薄命》唐李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
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赏析】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汉武帝皇后悲惨终局的描写,得出“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样具有警示意义的哲理。
汉武帝曾金屋藏娇,对阿娇宠爱有加,但是好景不长,陈皇后最终被汉武帝冷落而幽居与长门宫内,孤苦伶仃。
虽然与皇帝相隔一步之远,却已是覆水难收。
以上铺陈的历史故事,被诗人总结成“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的规律。
前两句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以芙蓉花的美好比喻年轻貌美的陈皇后,以失去依附、根基的断根草比喻失宠后的阿娇,比喻贴切,气韵天成,对比鲜明。
后两句尤为奇警,诗人在讽刺以色取人的行为时,也是对以色事人者的一个警告。
诗人用比喻来说理,用比兴来议论,不去说理,胜似说理,不去议论,而又高于议论,颇得理趣。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漂亮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移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

谈谈对赋比兴的认识并举例赋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比较来引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感触,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性思维。
赋比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口语交流,都可以找到许多生动的例子。
首先,赋比兴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以古代诗歌为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通过将门鼓声与人们的离别联系起来,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边境戍卫的艰苦与冷清。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将明月光与地上的霜进行比拟,给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意象和浪漫的氛围。
其次,赋比兴在散文和小说中也得到广泛运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常常利用对自然界的描绘来突显人物的特点和心情,例如形容黛玉时写道:“黛玉笑起来犹如芍药花开”,这样的比喻使得黛玉的美丽和纯真得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在现代散文中,如网络文学,也能看到赋比兴的身影。
比如一句“他的笑声如银铃般清脆悦耳”,通过将笑声与银铃进行比较,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欢乐和愉悦。
除了文学作品,赋比兴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中也是常见的。
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勤奋努力的人时,可以说他是“如蜜蜂般辛勤工作”,来形容他的勤奋和专注。
再如当我们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时,可以说他是“如狐狸一般狡猾”,来表达他机智聪慧的特点。
赋比兴不仅可以丰富文字表达,也可以增强交流的效果。
通过描绘形象生动的比喻,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
同时,赋比兴也启发人们的联想能力和观察力,在我们日常的沟通中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赋比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不仅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赋比兴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使语言更加生动、丰富。
因此,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日常交流者来说,掌握赋比兴的技巧将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表达方式。
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

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解1、珍馐:名贵的菜肴。
2、垂钓坐溪上: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垂钓。
3、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李白行路难翻译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李白行路难赏析《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
《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
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
赋比兴的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问: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兴____
比、兴手法在歌词创作中的应用
1、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兴
2、张智成《爱情树》:“我的生命是一棵树,
只愿成为你的归宿”。
比
3、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兴 4、《发如雪》:“你发如雪纷飞了离别”。 5、《找自己》:“挤在公车里象个比沙丁鱼,
问: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赋_____.
1、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问: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是__兴_____
2、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问:本诗主要运用的手法是__兴____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问: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比_____
以兴起,引出女主人公对昔日教训的总结
2、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桑叶枯黄飘落,使人联想到女子年老 色衰、憔悴被弃。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来自赋、比、兴表现手法判断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
兴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 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赋
赋、比、兴表现手法判断
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比
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气象雄浑奔放飘逸_谈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前的气概 , 受 《 庄子 》 的影响最为明显 。 《 与韩荆州书 》 、《 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 等文章如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 ,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 《 泽畔吟序 》 则感情深挚 , 沉郁顿挫 , 表现出对奸臣的刻骨痛恨和 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 一般人写碑文 , 叙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滞 , 而李 白的 《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 》 等却写得层次井然 , 叙事具体而生 动 。 这些文章或散或骈 , 或骈散结合 , 大都剪裁得当 , 既富文采 , 又 无雕琢堆砌之病 , 堪称唐代文章中的上乘之作 。 李白诗文是他文学主张的实践 。 他在 《 古风 》 其一 ( 大雅久不 作) 诗中提出文章贵 “清真 ”, 反对 “绮丽 ”, 其三 十五 ( 丑女来效 颦) 又提出反对模仿 、“雕琢 ”, 主张 “天真 ”、自然 。 他一生敬仰谢 朓诗的 “清发 ”, 提出诗歌应当像 “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 经 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 这些就是李 白的美学理想 。 李白的诗文 , 确实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语言构 成 “清水芙蓉 ”之美 。 方回 《 杂书 》 论李白的诗说 : “最于赠答篇 , 肺 腑露情 愫 。 何 至昌 谷生 , 一 一 雕丽 句 亦 焉用 玉溪 , 纂组 失天 趣 ”他认为李白的诗能袒露真情 , 不像李贺 、李商隐那样雕章琢 句 , 全赖人工 。 李贺 、李商隐的诗 , 使人总感到如雾里看花 , 隔着一 层 , 而李白的诗却能使人洞见肺腑 , 这在许多赠送亲友的诗文中特 别显著 , 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 追求功业 , 就给韩朝宗上书 说: “而君侯何惜陛前盈尺之地 , 不使白扬眉吐气 、激昂青云耶 ” 奉诏进京的喜悦 , 他就说 : “仰天大笑出门去 , 我辈岂是蓬蒿人 ” (《 南陵别儿童入京 》 ) 希望升官 , 就写道 : “恩光照拙薄 , 云汉希滕 迁。 ”(《 金门答苏秀才 》 ) 得志时人们巴结 、失宠后无人理睬的世态 炎凉 , 他写道 : “当时笑我微贱者 , 却来请谒为交欢 。 一朝谢病游 江海 , 畴 昔相 知几 人在 前门 长揖后 门关 , 今 日 结交 明日 改 。 ” (《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 》 其一 ) 他被流放遇赦归来后 , 认为皇帝又 将起用他 , 就写道 : “圣主还听 《 子虚赋 》 , 相如知欲论文章 。 ” (《 自 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 ) 即使是些男女冶游言笑 , 他也不掩饰 : “千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
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
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
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
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
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
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
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
《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
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
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
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
.简论李白乐府诗比兴手法

.简论李白乐府诗比兴手法
李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颇具创新性和艺术魅力。
乐府诗是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它融合了音乐、歌谣和诗歌的特点,给人以欢乐和愉悦的感受。
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比兴手法是其创作的常见手法之一。
比兴是指通过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李白在比兴的运用上非常独到和灵活,他善于以诗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政治事件、自然景观以及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观察。
举个例子,李白的《望月怀远》中就使用了比兴手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他通过将月亮比喻为远离自己的情人,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以及共同怀念的感觉。
这种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情感表达力。
总的来说,李白乐府诗的比兴手法丰富多样,结合了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综合运用
摘要:盛唐诗人李白,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歌的比兴传统。
在他的诗-作中,各种比兴手法应有尽有:既有触物寄情类型,又有索物托情类型;既有局部性的比兴寄托类型,又有整体性的比兴寄托类型;既有以古比今、以仙比俗类型,又有以男女比主臣、以物比人类型。
在李白的诗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呈现出多样性、完备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李白;诗歌;比兴手法;综合运用
盛唐诗人李白,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笔傲凌沧州”的非凡气度和超人才华,集《诗经》、《楚辞》及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歌比兴意象之大成,在其诗作中独辟蹊径,自出新意,极大地拓展了比兴意象的领域,形成了三大比兴象征系统,成为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
不仅如此,李白对《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各种比兴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呈现出多样性、完备性和综合性。
一、触物寄情、索物托情比兴手法在李白诗作中的体现与综合运用
一是触物寄情。
如李白《乌栖曲》中前六句,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吴宫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荒淫生活。
诗中的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全是眼前的真实景物,但它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诗人见到种种自然景物而有所触动而引起的联想:荒淫纵欲者的结局必然是寒林栖鸦、落日衔山、秋月坠江!本诗所描绘的意象,是眼前真实的事物场景。
作者由于外物的触动感发而引起某种情思意念,其联想思路是由客观到主观,因而是触物寄情的典范诗作。
又如《赠汪伦》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太白全集》宋杨齐贤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
”因而,李白以眼前的桃花潭水之深,表达汪伦对诗人的深情厚谊。
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采用比兴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二是索物托情。
如李白《杨叛儿》末两句:“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博山炉”与“沉香”两个意象,并非写实,它们本出于南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欢’”是女子对情人的爱称;“侬”,是女子自指。
这两句以名贵的沉水香和名贵的博山炉分别指代男女二人,又以香与炉互为依存的关系比喻情人之间无法分离的缠绵爱情。
李白学古而不拘泥于古。
他既继承了古辞《杨叛儿》中“沉水香”和“博山炉”这两种意象的“象下之义”,同
时又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拟了“双烟”、“一气”、“凌紫霞”三个意象。
“双烟”暗示男女欢会,“一气”暗示同心相关、两情交融,“凌紫霞”又以香气袅袅,飘散天际与云霞融成一片,极写爱情之芬芳与升华。
多种比兴意象的组合,既避开了六朝宫体诗庸俗肤浅的色相描写,又令人掩卷遐思。
这首诗所选的意象是出于李白的主观想象和虚拟,并以之寓托情思意念,其联想的思路是由主观到客观,因而是索物托情的典范作品。
李白诗中有时把触物寄情、索物托情两种比兴类型综合起来运用,颇见浑然天成的艺术功力。
如《春思》一诗。
首句“燕草如碧丝”是索物(想象之物),第二旬“秦桑低绿枝”是触物(眼前实景)。
在这两句中,诗人把想象之景同眼前实景融合起来以兴起头,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与丈夫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感情传达了出来。
兴中包含比义,正如元人萧士赞说:“燕北地寒生草迟,当秦地柔桑低绿时。
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低绿矣。
此可谓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矣。
”
二、局部性的比兴寄托和整体性的比兴寄托在李白诗中的体现与综合运用
一是局部性的比兴寄托。
在古典诗歌中,因为“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古人常把“比兴”合说;因为“比兴”中总是“寄托”着某种情感、思想,“寄托”也常通过“比兴”来展开、来表达,因此人们常把“比兴寄托”合说。
所谓局部性的比兴寄托,就是在诗里某一句或几句中运用比兴手法。
如在《行路难》中,李白不仅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诗题,而且创造了新颖、贴切的比兴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以“渡黄河”、“登太行”寄托实现宏伟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这两句是《行路难》中的两句,故属于局部性的比兴寄托。
二是整体性的比兴寄托。
整体性比兴寄托,起源于《诗经》中的“比体诗”,即通篇运用比喻的诗歌,如《硕鼠》、《鸱鹗》等。
在《楚辞》中,则有屈原的《桔颂》。
李白关于整体性比兴寄托的诗很多。
如《长相思》,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有托兴意味。
何况我国古典诗歌早就有以“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
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有一种政治的托寓。
所以本诗以“长相思,在长安”开头,通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男女相思,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全诗诗意深含于形象之中,隐而不露,具有含蓄蕴藉的特征。
诗人用“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
前一部分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
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
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呜叫;其次写肌肤所感——“微霜凄凄”;进而写卷帷所见——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
面对明月,他
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为什么呢?原来,他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实际上却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后一部分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似于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
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
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荡漾的绿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没有结果。
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声长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个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里可以看出,全诗表面上写男女相思,实则以比兴手法表现君不能任用贤臣,贤臣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事实上,在整体性比兴寄托的诗中,含有比兴意象的诗句大多数都是局部性的比兴寄托。
在《古风》第四十七首和第四十九首中,李白创造性地运用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在第四十七首中以“桃花”和“松树”分别寄托不同品格的人:桃花靠春风而华艳,但它华而不实,经不起风霜考验,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