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专练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专练

八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专练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材料中“少数人觉悟”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哪一经济方面的具体历史事件?此事件“学西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摘编自《清定立宪开国会折》(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为此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在思想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辛亥:摇晃的中国》(2)据材料所述,请概括本次“革命”取得的成果。

但也有人说,此次“革命”进行的救国探索也失败了,假若这一观点成立,请你给出一个合适的理由。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1912—1921年民族企业名牌产品材料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中国现代化的探索虽然没有成功,但这一探索经过现代化这一中国近代社会最宏观、内在而深刻的历史运动的整合,化为一股强大不可阻挡的物质力量,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3)请至少从两个方面说明材料二中中国现代化(近代化)探索是如何“给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的。

三、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卷(带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的某一主题时,搜集了以下相关图片材料。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材料二:李鸿章大事年表摘录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1年,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

寿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请回答:(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请政府内部哪一派别的主张?这个派别的主张的主观目的是什么?(2)写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所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各一个。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写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1)洋务派;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2)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福”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促进了中解析:(1)洋务派;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2)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福”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

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谁?结合材料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3)材料三中北大的“三个兔子”发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基础。

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归纳一个主题,并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解析:(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4)近代化的探索;感悟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步艰难,曲折推进等。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一条学习西方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中日改革一败一成。

(1)材料一中康有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两者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如何?(3)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史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2)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制度。

失败。

(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曲折的,逐渐深入的,由表及里;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解析:(1)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

(2)改变官制或改变政治制度。

失败。

(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曲折的,逐渐深入的,由表及里;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详解】(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改变官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3)开放性题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是曲折的,逐渐深入的,由表及里;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抗争的历史,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以上三幅图片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分别与哪三次侵华战争相关?(2)请分别说出这些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材料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3)材料二中的挽联是为了悼念谁写的?材料三: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答案:(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 (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2、①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最终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的历史作用是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

④伊犁当时被俄国占据,后来在中俄签订《瑷珲条约》后,中国收回了伊犁。

新疆设立行省是1884年。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改革教育,培养人才。

”这是清末维新派的主张。

请回答:(1)为什么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2)维新派兴办的学堂有哪些特点?(3)维新派的这一主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中国一切不平等条约,一律取消,一切外国特权,一律废除。

”这是中国爱国人士的呼声。

请回答:(1)这一呼声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这一呼声的提出者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是什么?(3)这一呼声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答案1、(1)科举制度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导致官僚腐败,不利于国家现代化。

(2)注重实用性、注重科学技术、注重西学中和、注重培养人才。

(3)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主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理论基础。

(5) 钟山所在的湖南嘉禾县,地处湖南省中部,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条件为其成为全国重要商业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1、(1) 材料1的数据变化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数据的变化表明了中国民间企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

(2) 材料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封建制度的阻碍。

(3) 以上原因表明,制约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以及封建制度的阻碍。

2、(1) 这句话是徐悲鸿说的,表达了他不盛气凌人,又不趋炎附势的崇高气节。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期末材料与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非选择题1.网络生活新空间材料一:2017年3月3日,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透露,今年工信部将加大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力度,以此振兴实体经济,并确保“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顺利推进。

据张峰介绍,加大网络强国战略实施力度,将有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推进网络设施建设、5G研发、工业互联网创新等相关领域的重点任务和项目。

材料二:2017年11月,全国少工委、中央网信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从小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的通知》。

《通知》指出,各地网信办和少工委要发动学校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从小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用好少先队活动课,帮助少先队员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组织少先队员围绕“爱国、守法、文明、自律、安全”,自主讨论如何在互联网上做一名“少年好网民”,广泛开展“参与一次网络爱国分享交流活动”“分享一个文明上网小知识”“制定一个自律上网的小计划”“下载使用一次适合少年儿童使用的网络安全软件”等主题活动。

(1)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必要性。

(2)之所以开展“从小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是因为在网络上存在着哪些陷阱?(3)根据材料二谈谈“争做中国好网民”,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2.材料一:在我国,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

”材料二: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

近年来,帮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组织山区孩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募集闲置衣物捐给有需要的人,给社区贫困老人和生活困难户送米面油、送温暖等微公益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汇聚起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1)服务社会能够带给我们哪些收获?(2)微公益活动虽小,却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题1、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1)指出三则材料分别是哪三个条约的内容?各与什么战争有关?(2)发动材料一所引起的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条款是什么?(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进行得第一次较量是哪次战争?结果怎样?(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赔款最多的条约是什么?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什么?(5)在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的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写出材料三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

答案:(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4)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5)清政府的本质是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无能,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开始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2)请举出三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2)洋务派──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幅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

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职务。

(3)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5)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6)参观这所学校遗址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7)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8)从孙中山的讲话中能否知道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答案:(1)黄埔军校;1924年5月(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4)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行动: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

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原因:因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6)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携手进行反帝反军阀斗争的历史: (7)孙中山以往几次革命都失败了,教训就是没有一支自己的革命队伍。

孙中山想通过创建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政治人才,达到创建革命军的目的。

(8)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4、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材料三: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请回答:(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戊戌变法失败后,在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谁?其中“贼”是指谁?出现“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是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纲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该运动中两位代表性人物的名字。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谭嗣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顽固派的实力过于强大,光绪帝没有实权。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发动广大人民群众(3)《民报》(4)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5、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这次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2)该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上述材料中的哪句话能体现这一性质?(3)运动的两个阶段运动中心是哪儿和主力军都是谁?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4)我们应该学习青年学生的一种什么精神?答案:(1)五四运动。

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体现这运动性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3)第一阶段运动中心是北京,主力军是青年学生;第二阶段运动中心是上海,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材料二:只要和平有望,仍不放弃和平的谈判。

即使被逼得进行全面自卫抗战,也仍然是为争取独立、和平、民主、统一。

──周恩来《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请回答:(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2)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3)当时进行的和平谈判有希望吗?为什么?(4)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答案 ( 1)重庆谈判(2)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3)没有。

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是真,和平谈判是为了欺骗国内外舆论,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内战(4)同国民党谈判。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做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真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耀中国》材料二 2008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

胡锦涛表示,今天与连战荣誉主席再度相见,有着特殊意义。

3年前(2005年)的今天我们进行的会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主要领导人时隔60年后的首次正式会谈。

──中新网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指什么事件?是由哪两个人发动的?其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推断,“60年”前进行的会谈应是1945年国共两党进行的什么谈判?当时国共两党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谁?这次谈判最终达成了什么协定?1946年6月,该协定被撕毁,国民党军队对哪个解放区发动了进攻,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张学良、杨虎城;4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重庆谈判;毛泽东、蒋介石;《双十协定》;中原。

8、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842年,它见证了英国侵略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后,在南京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发生于南京的重要事件并说明其影响。

(1)《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3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做都城,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3)1911年12月,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4)1927年4月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5)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杀害我国同胞30多万人;充分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6)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历时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亡。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

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

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2)“朱毛合”分别指谁?建四军有何奇功?(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4)请用史实说明“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答案:(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红军。

(2)朱德、毛泽东;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红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歌谣;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