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绘画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唐代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其风格多样、变化丰富,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华之一。

唐代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其特点在于富有生命力、情感表达强烈,至今仍然备受人们的赞赏和追捧。

本文将介绍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唐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美好的时期,天宝年间更是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经济繁荣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绘画中去,塑造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形象,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绘画风格。

二、唐代绘画艺术的特点1、笔触奔放、纵横自如唐代绘画以笔触的运用为主,笔触粗旷、奔放,作品呈现出刚柔并济、富有张力的特点。

唐代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就是“草墨泼辣”风格,即在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墨汁和水,使笔触得到很好地发挥,其完成度非常高,气韵独特。

2、色彩鲜艳、浓郁唐代绘画中的色彩非常丰富,用色鲜艳而浓郁,不仅表现出绘画对象的形态特征,还能够表达出作品作者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3、注重寓意、意境唐代绘画中较为常见的主题是山水及花鸟,这些物件都具有深刻的寓意意义。

唐代绘画家通过山水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相信自己的生命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

三、唐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唐代绘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它开创了绘画风格的新纪元。

唐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主题意义都影响了后人,后世的绘画艺术都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中。

1、开创了新的绘画艺术风格唐代绘画风格的突破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纪元,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手段。

唐代绘画通过纵横自在的笔触、丰富的色彩、深刻的意境,改变了人们对绘画的认知与理解。

2、创造了新的艺术主题唐代绘画注重表现自然、宣扬人文关怀,表现出的主题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形态。

4、唐代绘画艺术家的成就唐代绘画艺术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代绘画艺术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

唐代的绘画艺术与人物形象

唐代的绘画艺术与人物形象

唐代的绘画艺术与人物形象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非常发达,尤其是绘画艺术,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绘画艺术风格独特,以写实为主,却又兼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唐代的人物形象也是唐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绘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生气和表现力。

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可追溯到隋代,隋朝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壁画和雕塑上。

唐代的绘画艺术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唐代的绘画艺术具有富有魅力的特点,即加强了生活情趣、民间风味、历史意蕴,同时还兼具文人雅士的意境和气质。

唐代绘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多样化,涉及诗、书、画、文化、哲学、历史等多方面,其特点是写实、鲜明、饱满和抒怀。

唐代的绘画,不再局限于宫廷和佛教题材,而多采取市井、田园、山水、风景等题材,人物形象也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唐代人物形象的表现唐代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以画法丰富、形象生动、色彩明亮、线条流畅而著称。

唐代绘画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美妙的宫廷人物,还是幸福的普通百姓,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他们的肢体、面部、表情、神态、动作等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他们的个性、身份、心情、感情和生命活力。

这种能让观者感受到画面呼之欲出、真实而有趣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一大亮点。

唐代绘画的高峰期,是在唐代中后期,此时唐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

唐代绘画艺术家借鉴了以前的绘画风格,同时还对具体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得到了比以前更高的成就。

唐代绘画在人物形象的表现方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形象比以前更加复杂和丰富,于是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在表现力和感染力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结论总的来说,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唐代的绘画艺术和人物形象,有着很高的水平和丰富的内涵。

唐代的绘画艺术以生动、写实、鲜明为特点,唐代的人物形象则表现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1. 细腻入微的笔触•唐代宫廷人物画以细致入微的笔触著称,艺术家注重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姿态。

•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画。

2. 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唐代宫廷人物画以追求写实为特点,注重捕捉人物的真实形态和神情。

•艺术家通过准确的比例和逼真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3. 丰富的色彩运用•唐代宫廷人物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丰富和对比,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鲜艳的色彩和层次感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4. 精巧的笔墨结合•唐代宫廷人物画注重笔墨的精妙运用,通过墨色的深浅、干湿的变化等技法,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艺术家巧妙地运用笔触和墨色的变幻,同时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墨色的渲染,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5. 彰显宫廷文化与社会风貌•唐代宫廷人物画不仅注重个体形象的描绘,还倾注了宫廷文化和社会风貌的表现。

•通过画面的背景和细节,展示了唐代宫廷的繁华、盛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6. 承传古代绘画传统•唐代宫廷人物画继承了古代绘画传统,融合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艺术家在笔墨运用和画面构图上继承了古代绘画的精髓,同时注入了自己的创新和艺术理念。

综上所述,唐代宫廷人物画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追求写实的绘画风格、丰富的色彩运用、精巧的笔墨结合、彰显宫廷文化与社会风貌、承传古代绘画传统等特点而著名。

这些特点使得唐代宫廷人物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遗产,对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凸显社会阶层和身份特征•唐代宫廷人物画经常通过服饰、饰品和姿态等方式,凸显人物的社会阶层和身份特征。

•艺术家注重细致地描绘人物的衣着和饰品,以及他们的举止和态度,展示了宫廷人物的地位和荣耀。

8. 探索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唐代宫廷人物画不仅以静态的人物形象为主,还尝试描绘人物的动态和活力。

•艺术家通过各种姿态和动作的刻画,反映了人物的情感、行为和内心世界。

唐朝的绘画艺术和风格流派

唐朝的绘画艺术和风格流派

唐朝的绘画艺术和风格流派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化艺术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唐朝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创作手法,它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成为了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绘画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唐代艺术家不仅继承了前代绘画的传统,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

其中比较著名的流派有楼船山水、金碧山水、青绿山水、浑厚山水、骨格山水等几种。

楼船山水是唐代绘画中最具有宫廷气派的一个流派。

此流派的代表作品有五十四僧卡通图、感德门楼船图等。

这类作品对山水的渲染比较复杂,经常造成叠层感,画面色彩非常丰富,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派。

金碧山水则是唐代绘画中比较富有气势的一种风格。

这类作品通常使用较多黄金色和银色涂料来描绘山水,画面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效果。

青绿山水和浑厚山水则是比较贴近自然的一种风格。

这两种流派的作品常常表现出自然山水的情景,画面色彩多以浅青、淡黄等自然色为主,画风清新淡雅、自然清丽。

骨格山水流派则是在唐三彩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风格,它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框框,更加注重画面的结构和形式,作品常常采用线条清晰、严谨的线型,表现出独特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除了上述几种风格外,唐代绘画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作品,如宗炳、葛远波等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些强调色彩,有些注重造型,有些带有文艺气息,有些则趋向写实。

总之,唐代绘画多种多样,令人叹为观止。

唐代绘画的创作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

与传统的宫廷绘画不同,唐代艺术家更加注重写生和感性体验对自然景色的描摹。

这些写生的作品都有一种朴实自然的美感,清新淡雅而又细腻。

同时,唐代绘画借鉴了写意的技法,更注重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感受。

这些作品常常通过用笔墨力度的变化来表达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唐代绘画也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如凝练、以点代面、以形传神等手法。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

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中人物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代人物画以其真实生动、细致入微、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和寓意深远等艺术风格,为后世所赞誉。

一、真实生动唐代人物画以真实生动为主要特点,画家们致力于描绘人物的形态、神态和情感,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

例如,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十分接近,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表情和动作,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种真实生动的风格不仅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也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细致入微唐代人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细致入微,画家们对人物的服饰、发型、动作和表情等细节进行深入的描绘,使得画面充满了细腻的质感和高超的技艺。

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服饰的纹理和发型的细节都被精细地描绘出来,使得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三、线条流畅唐代人物画的线条流畅,是其所追求的艺术风格之一。

画家们运用熟练的笔法,将人物的形象和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画面的线条充满了流动感和节奏感。

在张萱的《捣练图》中,画面的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女工们的轻盈和灵活,使得观众仿佛能够感受到她们的动作和情感。

四、色彩丰富唐代人物画的色彩丰富多样,画家们运用鲜艳的色彩,将画面装点得华丽而富有装饰性。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颜色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妆容,使得画面充满了浓郁的宫廷气息和华贵之感。

此外,唐代人物画还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丰富。

五、寓意深远唐代人物画常常具有寓意深远的主题和内涵。

画家们通过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宗教题材等,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例如,在卢楞伽的《六尊者像》中,画家通过描绘六位尊者的形象和神态,表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之道。

这种寓意深远的艺术风格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对于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代人物画以其真实生动、细致入微、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和寓意深远等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辉煌的篇章。

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

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

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唐代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

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既体现了个性化的精神追求,又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和历史背景。

本文将探讨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与表现手法。

第一部分: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唐代绘画艺术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墨为主,强调线条的运用唐代绘画艺术更重视线条的运用,强调用极简笔墨表现丰富的意境。

比如,韩滉的“柬士图”、杜甫的“春夜喜雨图”都以淡墨勾勒出物象的形态,但因为线条的运用精妙而自成一格。

2. 以写意为主,具有独创性唐代绘画艺术更注重画家的个人情感表达。

在画面表现方式上,唐代画家追求自然的写意,突破了以往绘画艺术的刻板形式,可以大胆发挥个人创意,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比如,吴道子的“鹤鸣岛图”、王维的“赋山水诗”等,都体现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写意性,其独特风格至今仍具有感染力。

3. 大胆采用淑女、宫廷题材唐代绘画艺术大胆采用淑女、宫廷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和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

唐朝女性的服饰和妆容多彩多姿,题材多以女性为主,画面更多地展现出宫廷和贵族的生活情态。

比如,张萱的“仙女图”、李公麟的“洛神赋图”等,都是唐代绘画中的代表作品。

第二部分:唐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唐代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山水为主唐代绘画艺术中,以山水为主题的作品最为流行。

山水画追求“以形写神”,通过画家笔下的山水风光,表达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比如,王维的《山水诗》中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句,将自己的情感与山水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欣赏价值。

2. 以人物为主唐代绘画艺术中,以人物为主体的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唐代画家善于用线条和色调表现人物的神态与表情,使画面更加生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比如,张萱的“花间仙子图”和韩滉的“柬士图”,都是唐代绘画中的经典作品,展现出了唐代美人的柔美和精致。

唐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影响

唐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影响

唐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影响唐代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在造型、技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均有独特的表现和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性,也对后来的绘画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1. 流派多样性唐代花鸟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流派,如吴道子的“太和院画派”、韩干的“韩派花鸟”、李思训的“千里江山图”等。

不同流派之间在造型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但都倾向于追求形神兼备的效果,具有精湛的写实技法和生动的视觉体验。

2. 自然主义符号唐代花鸟画崇尚自然主义,常常采用自然符号和象征手法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鸟类的眼、嘴及羽毛,花卉的叶、茎、枝等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自然形象的生动表现,唐代花鸟画开创了中国画自然主义表现的先河。

3. 色彩鲜艳夺目唐代花鸟画的色彩运用十分大胆和鲜艳。

画家们用富有变化的色彩深度和层次,勾勒出鲜明的色彩对比,营造出生动的形象和空间感。

在唐代花鸟画作品中,笔墨和色彩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唐代花鸟画的文化影响1. 文化融合唐代花鸟画的发展受到汉文化和佛教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影响。

在形态和题材上,唐代花鸟画结合了佛教传统中的神鹰、眼睛型花卉等形象,也引入了外来文化中的动物形象和植物种类。

因此,唐代花鸟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也反映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艺术风格影响唐代花鸟画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对于宋代花鸟画和明清画家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唐代花鸟画家吴道子就曾被宋代画家徐渭、文徵明所推崇,成为元代画家仇英、唐伯虎等人的重要创作源泉。

3. 社会功能唐代花鸟画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代花鸟画作品将大量的社会财富注入了绘画领域,也成为当时唐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媒介。

总之,唐代花鸟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也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唐代花鸟画的独特性体现在其自然主义的符号和鲜艳的色彩运用等方面,也反映了不同的创作流派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

其中,宫廷人物画是唐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
在唐代宫廷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是最重要的。

画家们注重人物的轮廓、神态、表情、服饰等细节的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交流。

在画面中,人物形象往往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画家们通过精细入微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具有表现力。

二、注重色彩的运用
唐代宫廷人物画在色彩运用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画家们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尤其是在服饰、饰品等方面,使用了大量的金、银等贵重色彩,增强了画面的华丽感和奢华感。

此外,画家们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色彩效果,如渲染、柔化、明暗变化等,使得画面更加鲜明、生动。

三、注重背景的构图
唐代宫廷人物画的背景构图也十分注重。

画家们常常在背景中加入一些景物,如花卉、树木、建筑等,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画家们还通过背景的布置和构图,将人物与背景融为一体,使
得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四、注重笔墨的运用
唐代宫廷人物画在笔墨运用上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画家们常常使用细腻、柔和的笔触,以及流畅、自然的线条,使得画面更加细腻、柔和。

同时,画家们也注重墨色的深浅变化,运用淡墨、重墨、干笔、湿笔等不同的技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宫廷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特点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绘、色彩的运用、背景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唐代绘画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灿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绘画隋唐时期绘画??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游春图》????传为隋代画家展子虔作。

是我国发现的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最古的一幅。

画上有宋徽宗赵佶写它生动地描绘出我国大地上的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

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有骑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妇女,瀑布前有桥,远山近坡,层次显明。

在色彩上,运用了浓重的调,有勾无皴。

这种浓重的青绿色调,正是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

这种画法的特色,发展到了唐代便形成了“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

????《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簪花仕女图》????唐代画家周昉作。

用笔朴实。

气韵古雅。

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

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

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

来自各地,集中于京畿的画家,大多擅长宗教题材,也善于描写贵族生活。

作为人物活动环境的山水,由于重视了比例,较好地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

初唐时的人物画发展最大,山水画则沿袭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

从已发现的乾陵陪葬墓壁画的山水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的比较简单的斧劈皴。

以薛稷、殷仲容为代表的花鸟画,则设色和水墨的形式都已出现。

此外,这时最着名的画家还有阎立德与康萨陀等。

他们的作品和作风丰富了初唐时期的画坛,为盛唐画风的突变奠定了基础。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流传,但是我们从乾陵各陪葬墓的壁画、新疆出土的绢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他们不同的风格。

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也是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

宗教绘画更趋世俗化,经变绘画又有发展。

不同地区的画法交融为一,产生了颇受欢迎的新样式,以“丰肥”为时尚的现实妇女进入画面。

以吴道子、张萱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从初唐的政治事件描绘转为描写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确生动,在心理刻划与细节的描写上超过了前代的画家。

而山水画则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代表的画家有李昭道、吴道子和张璪,分工细和粗放两种。

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

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

此外,着名的画家王维、卢棱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中晚唐的绘画,一方面完善盛唐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开拓了新的领域。

此时,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仕女画及宗教画更见完备。

而王墨等人的山水画则发生了变异,盛行树石题材,渐用重墨,泼墨山水也开始出现。

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等的花鸟画作品则体现出了花鸟画的日臻完善。

此外,李真与孙位也是当时的着名画家。

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已无从得见,但从日渐发现的出土作品与壁画中,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的盛况。

唐对外交往频繁,其客观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便利,科技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观原因是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b、唐朝与亚欧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历史上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我国交往频密的主要是周边国家,次之就是中亚、西亚地区,与非洲和欧洲距离远,交往就相对少些,直接交往就更少了,阿拉伯人在中间起了桥梁作用。

唐朝对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五个:东边的朝鲜(新罗)、日本,西边的古印度(天竺)、波斯和阿拉伯(大食)。

交往的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

注意交往的双向性,一方面,周边国家向唐明学习,深受其惠,尤以日本为甚;另一方面,唐朝也在对外开放中,吸取了外国优秀的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中国人民同印度人民的往来,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在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地出产的竹杖、布匹。

大夏人说这是商人从身毒(yuán dú,其时中国对印度的称呼)买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产品当时已输入印度。

唐朝时候,统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唐与天竺交往频繁,表现为:1双方不断遣使通好。

641年,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戒日王)“遣使入朝”。

唐太宗也一再派梁怀开璥(jìng)、王玄策等出使天竺。

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使臣往来不绝,经常互赠礼物。

2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

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

7世纪末,我国的纸和造纸术通过尼泊尔传到印度。

印度的医学、天文历法、语言学、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等,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孙思邈的《千金方》引用了天竺医学家的理论和天竺药物。

天竺天文学家瞿昙罗曾担任唐朝太史,并编写《九执历》。

僧一行改订历法,参考过《九执历》。

唐朝十部乐中有天竺乐,唐《秦王破阵乐》在天竺也很受欢迎。

敦煌、云冈及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受到天竺北部艺术风格的影响。

再有就是玄奘西游了。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因而受到各国的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

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沿用。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在强固稳定时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敢于并蓄兼收,群花同放。

因此,唐王朝在对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再加对外交通发达,周边各国的使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七十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唐文化远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遣唐使和留学生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

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日本派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赠以印绶。

这枚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近代已在日本九州发现。

唐朝时候,日本发生“大化改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

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

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

如717年一次共557人。

733年的一次共594人。

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

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

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

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等贵重礼品。

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

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

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

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中最着名的是晁衡。

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鉴真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

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

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

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

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

鉴真并不灰心。

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

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

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

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

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

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

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

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

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

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着名的东大寺。

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

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

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

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

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

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

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

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

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

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

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