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_图文_初中同步讲义

初中物理-功_图文_初中同步讲义
初中物理-功_图文_初中同步讲义

功和功率

一.知识点

1.定义

(1)功的物理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数学定义:功等于与的乘积;表达式:

(3)单位:,符号为。1J=1N·m

2.理解

(1)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

二是物体在上移动的距离。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不劳无功: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例如:踢出去在空中运动的足球

②不动无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即没有移动距离。

例如:推而不动、搬而未起

③劳而无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

垂直。例如:手提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

二.考点

考点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1如图所示,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用力搬石头,搬而末动B.提着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用力将鸡蛋举高D.手举杠铃静止不动

例2 如图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例3下列关于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用力推发生故障的汽车而未推动时,推力对汽车做了功

B.吊车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一段距离时,吊车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C.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时,重力对足球做了功

D.举重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举起的过程中,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练习1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甲: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乙: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丙: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丁:用尽全力搬石头,搬而未起

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乙和丁

练习2人用力水平向左推讲台,没有推动,在这个过程中()

A.人对讲台的推力小于讲台受到的摩擦力

B.讲台受到的惯性大于推力

C.讲台受到的推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对讲台没有做功

练习3根据如图所示的几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女孩搬起一个箱子,女孩对箱子做了功

B.司机费了很大的力也未能推动汽车,但司机对汽车做了功

C.吊车吊着货物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D.足球被踢出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功

考点二:功的计算

例1 小张用40N的推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推动了10m,则小张对物体所做的功是()

A.400J B.600J C.1000J D.1400J

例2 1J的功就是()

A.将重1N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B.将质量为1kg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C.在1N力的作用下,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移动1m所做的功

D.在1N力的作用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所做的功

例3 将一本物理书从地面捡起放到课桌上,所做的功大约是()

A.0.2J B.2J C.20J D.200J

例4 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它们的牵引力F甲:F乙=3:1,速度V甲:V乙=4:1,车重G甲:G乙=2:1,则在相等时间内牵引力做的功W甲:W乙为()A.3:1B.6:1C.12:1D.24:1

例5 如图甲所示,张华用水平推力F推置于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在此过程中,推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木箱运动速度v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1﹣3s木箱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3~5s推力对木箱做的功是J,1~3s木箱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N。

例6 成都正在大力发展包括无人机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递行业的一些公司积极尝试无人机送货,如图所示。一架无人机载着货物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5m,该货物质量为3.6kg、体枳为2.4×10﹣3m3.g取10N/kg。

求:(1)货物的密度;(2)提升货物所做的功。

练习1 如图所示,用30N大小不变的水平推力F推着重为1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F对物体做了90J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

A.物体一定运动了3m

B.物体一定受到30N的摩擦力

C.重力做的功为300J

D.重力做的功大小不能确定

练习2小明用100N的力踢一个重5N的足球,球离脚后在水平草地上向前滚动了20m.在球滚动的过程中()

A.小明对足球做功2000J

B.重力对足球做功100J

C.小明对足球做功2100J

D.小明和重力对足球做功都是0J

练习3一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以0.2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4s,拉力F 大小为5N,4s内拉力F做的功为()

A.1J B.3J C.2J D.4J

练习4小华把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提到3楼的家里,他提鸡蛋的力做功最接近()

A.9J B.30J C.90J D.300J

练习5用大小相同的力F,作用在质量不同的物体上,使它们分别在同一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如图所示),F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

A.W1=W2B.W1=W2C.W1=2W2D.W1=4W2

练习6弹弓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如果弹弓对质量为50g的弹丸的作用力为150N,弹丸被弹弓射出的最大水平飞行距离为30m,则弹弓对弹丸做功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没做功,W=0J

B.做了功,W=4500J

C.做了功,W=225J

D.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计算做功的多少

练习7小明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和自己大小一样的“自己”模型,但质量只有自己的1/10,这个模型的密度是小明密度的。小明把模型从一楼搬到二楼教室克服模型重力做功J。

练习8今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令世人瞩目。

(1)列车行驶试验中发现,当两辆列车以较高的速度并排行驶时,封闭的列车车窗玻璃有时会出现破裂现象。这是由于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从而产生了气压差所引起的。

(2)2015年12月,温州到金华的高铁建成通车。某列车以60m/s的速度匀速行驶100s,行驶中受到的阻力为1×105N,这一过程中列车克服阻力做功J。

练习9丽水白云森林公园位于市区北面,空气新鲜,风景优美。小科同学经常沿公园内的

盘山公路快步行走,锻炼身体。小科同学重力为500牛,从白云山下步行到离出发点100米高度处,需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练习9如图所示工人师傅正在用叉车搬运货物,现将质量为1t的货物匀速提高1.5m用时5s。试求:

(1)货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2)货物所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3)叉车提升货物时对货物所做的功是多少?

三.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共6小题)

2.以下四幅图中,克服物体重力做功的是()

A.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距离

B.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被搬动

C.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

D.人提书包站在水平输送带上通过一段距离

2.一位同学正在进行投掷实心球的训练,以下情境中,他对球做功的是()

A.手拿球静止

B.手托球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C.将球举起

D.抛出后的球在空中继续运动

3.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力士表演拉汽车前行,此时人拉车的力做了功

B.起重机吊着重物水平移动,钢丝绳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D.足球在水平地面上运动,足球的重力对足球做了功

4.非洲旱季,常用Hipporoller(中间有转轴的塑料桶)运水。如图所示,小华分别用背背、手抱、平拉、滚拉的方式运满桶水,在粗糙的程度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匀速行走相同路程,她对满桶水做功最多的是()

A.B.

C.D.

5.小明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沿水平方向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 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等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A.F1>F2 W1>W2B.F1=F2 W1>W2

C.F1=F2 W1<W2 D.F1<F2 W1<W2

6.小李同学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使同一木箱分别在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表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该力F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甲、W乙、W丙,关于做功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甲<W乙<W丙B.W甲>W乙>W丙

C.W甲=W乙=W丙D.W甲=W乙<W丙

二.填空题(共4小题)

7.某商场售货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质量为65kg的货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3m,则该售货员对货物做功J,货物的重力做功J,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是N。8.下面是小格同学在体育练习中的一些片段。

在练习实心球时,用50牛的力投出的实心球在空中画了一条优美的弧线。若实心球重为20牛,小格投出了9米的距离,球最高点距地面3米。则实心球从最高点落地的过程中,实心球所受的重力做的功为焦。

9.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第6秒末到第9秒末,推力F做功是焦耳。

10.如图,斜面长度为0.2m,高度为0.1m,重为10N的小球A从斜面滚下,重力做功为J,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6N,支持力对小球做功为J.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了0.5m,重力做功为J。

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

第一章 一、哥白尼:日心说——托勒玫地心说 牛顿: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伽利略:实验物理学先驱 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二、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定律的自然科学。 三、探索的步骤 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得出结论 2.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合作与交流 第二章 一、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成为机械运动。 二、1.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并事先被选参照标准的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a:任意可以运动可以静止。 b:本身不能做参照物。 c:方便选择的参照物应便研究,问题方便一些。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三、长度单位: 1m=10dm=100cm=1000mm=10^6μm=10^9nm 1km=1000m 1km=10^3m 时间单位:1h=60min=3600s 1ms=10^3μs 1min=60s 1s=10^3ms=10^6μs 四: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择好量程,0刻度是否磨损) ①放正刻度尺 ②刻度线贴近被测物 ③0刻度或整刻度线与起始端对齐 ④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 ⑤读取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五:量程:一次测量的最大值 分度值:刻度尺上相邻两刻度间的距离 六、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七、测量方法:一、长度 ①累积法:测钢丝、纸张长 ②平移法:测一枚硬币直径 ③化曲为直法: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二、时间:秒表外圈一圈30秒,每小格即分度值为s,内圈一圈15分钟 八、速度:①: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下页第一行同此行是一条)

专题10.1 浮力-2020届初中物理同步讲义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1.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 方向:______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__。 2.浮力的大小: (1)定义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面对它上下两表面的压力差:F浮=___________。若柱形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度接触,由于下表面不受向上的压力,所以_________浮力。 (2)弹簧测力计测量:先用测力计测量出物体的重力为G,再测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读数F,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_____________。 竖直向上液体(或气体) F向上–F向下不受G–F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方向是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F浮=F上–F下。 解读:若物体下部没有液体则物体不受浮力作用。例如插入河底淤泥中的木桩和已粘在杯底上的铁块都不受水的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但一般情况下不考虑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例题1】(2019·上海市徐汇区中考物理一模试题)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向下的压力分别为10牛、2牛,其受到浮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牛。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

将__________,物体受到的浮力将____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参考答案:8 变大 不变 试题解析:物体受到的浮力:F 浮=F 向上–F 向下=10 N –2 N=8 N ;根据p=ρgh 可知,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深度,液体压强增大,由p =F S 可得F=pS ,所以水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变大;当物体所处的深度增加时,V 排不变,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解读: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物体,当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将一个空心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并上浮,随着露出水面的体积逐渐增大时,球所受的浮力将逐渐变小,球所受的重力不变,当球浮在水面静止时,所受浮力和它的重力相等。 【例题2】(2019·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中考一模综合物理部分试题)学习“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小文收集到如图所示一幅图片,请对以下问题进行解答。(ρ水<ρ盐水) (1)图丙中,物体A 所受浮力大小是________N ;图丁中,物体A 受到盐水向上和向下的压力的合力为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 (2)比较图丙、丁,说明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结合图甲和图丙可确定图乙方框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 乙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0 1.2 N 方向竖直向上 (2)液体的密度大小 (3)4.0 N>F 乙>3.0 N 0

初中物理全部讲义

第1讲磁原子和星系 【知识要点】 一、磁体 1.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每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分别是N极(北极)和S极(南极)。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叫做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 2.磁场是有方向的,放在磁场中的某一点的,可以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磁场方向。3.磁感应线是人们为了方便、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假想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应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常见的磁感应线分布图 三、电流的磁场 1.著名的奥斯特实验首先表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具有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其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3.右手螺旋定则 a.对于通电直导线:用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弯曲的四指就表示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 b.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握住通电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四、原子 1.物质构成了物体,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2.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a.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存在着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他认为整个原子就好像是一个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的蛋糕,而电子则是一颗颗嵌在其中的葡萄干。 b.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恒星),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行星)在核外空间里绕核高速旋转。 c.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根据量子理论,建立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某区域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云模型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原子模型。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物理培优班讲义(一)

初二物理培优班讲义(一) 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 一、电路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1、串联电路: ①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电路中只有一条路径。 ②串联电路中任何一处断开,则整个电路为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 ③串联电路中,开关在不同位置的作用是一样的,它能控制整个电路。 2、并联电路: ①并联电路中有多条路径。 ②断开一条支路,其它支路仍能工作。 ③干路上的总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上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一) 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1、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物图画出电路图。 2、请根据下图的实物连接情况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画出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并在图上标出相应的元件符号。

(二) 根据电路图画实物图 1、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各元件连接起来。(导线不允许交叉) 2、请将图所示元件按电路图连接, 连线不要交叉。 3、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完成如图所示的实物连接。 (三) 电路的识别和设计 1、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适当,要使电铃和电灯同时有电流通过,以下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断开Sl ,闭合S2、S3; B .断开S3,闭合S1、S2 C.闭合Sl ,断开S2、S3; D .闭合S2,断开S1、S3 2、在图中所示的电路中,若要使L1和L2两灯组成并联电路,开关的断开与闭合情况是 ( ) A.S1、S2断开,S3闭合 B.S1、S2闭合,S3断开 C.S1、S2、S3闭合 D.S1断开,S2、S3闭合 甲 乙

3、在图中根据标出的电流方向,在1、2、3、 4、5中填上适当的器材符号.要求:开关S1控制整个电路,开关S2仅控制电铃,电路中还有一个灯泡. 4、请你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未连接好的器材连接起来(连线不能交叉)。 二、电流、电压 1、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通常有______个接线柱,有______个量程。如图甲,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__,图乙的示数为__________。 2、如图丙,当量程为0~3V 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 _ _V ; 当量程为0~15V 时,如果电表的指针仍在原位置,则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为__ _V 。 3、如甲图电路,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乙图所示,其中a 电流表测量的是通过 (选填“电源…‘L1”或“L2”)的电流,b 电流表的读数应为 安。 甲 乙 丙

初中物理压强讲义

第一讲压力、压强 中考要求 知识点睛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的三要素: 大小:与物体本身收到支持面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故大小相等,平时我们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列出平衡方程来求解支持力,进而得到压力的大小。 注意:⑴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 ⑵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单独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重即F压=G。 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_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结果: ⑴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压强: 1帕含义:1米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请问:质量为60kg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50cm2,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请同学们思考,当人行走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比站立时大了,还是小了? 压强应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重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在于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压强公式的应用,压强的概念的掌握是学习后面液体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基础,而压强公式的应用更是中考必考的考点之一。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压强定义和之前的学习的力学知识、几何中有关直柱体的知识灵活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是对之前学习的密度计算问题的复习和突破。 习题精讲

(完整word)初中物理压强讲义

第一讲压力、压强 中考要求 板块考试要求 了解理解压力、压强压强、压强的单位运用压强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点睛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的三要素: 大小:与物体本身收到支持面的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故大小相等,平时我们通 过对物体受力分析、列出平衡方程来求解支持力,进而得到压力的大小。 注意:⑴压力不是重力,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 ⑵一般压力不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单独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 物重即F压=G。 压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_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结果: ⑴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⑵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怎样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呢? 压强: 1帕含义:1米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请问:质量为60kg的人,他每只脚接触地面的面积是150cm2,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请同学们思考,当人行走时人对地面的压强比站立时大了,还是小了? 压强应用: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重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在于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压强公式的应用,压强的概念的掌握是学习后面液体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基础,而压强公式的应用更是中考必考的考点之一。 难点:本节的难点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压强定义和之前的学习的力学知识、几何中有关直柱体的知识灵活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是对之前学习的密度计算问题的复习和突破。

初中物理全部讲义

第 1 讲磁原子和星系 【知识要点】 一、磁体 1.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每一个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分别是 N 极(北极)和 S 极(南极)。 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场 1.磁体周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叫做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 2.磁场是有方向的,放在磁场中的某一点的,可以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N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磁场方向。 3.磁感应线是人们为了方便、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的假想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应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 S 极。 常见的磁感应线分布图 三、电流的磁场 1.著名的奥斯特实验首先表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流 具有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着磁场,其对外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 3.右手螺旋定则 a.对于通电直导线:用右手握住导线,大拇指指向电流方 向,那么弯曲的四指就表示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 b.对于通电螺线管:用右手 握住通电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向电流方向,那么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 N 极。 四、原子 1.物质构成了物体,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 2.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a.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原子中存在着电子,建立了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他认为整个原子就好像是一个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的蛋糕,而电子则是一颗颗嵌在其中的葡萄干。 b.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恒星),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行星)在核外空间里绕核高速旋转。 c.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根据量子理论,建立了原子的“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某区域内出现,好像带负电荷的云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云模型是目前认为最科学的原子模型。

初中物理八年级功和功率讲义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一、上节课复习与回顾(包含作业处理) 二、新课讲解 (一)课程导入 (二)大数据分析( 09 - 19 年,共 11 年) 年份考点一:简单机械考点二:功和功率、机械效率总分值 2009年 1次 (第12题,2分) 1次 (第6题,1分) 2分 2010年 1次 (第18题,2分) 2次 (第14、22题,10分) 12分

3、【2009年重庆】如图所示,李晶同学将放在课桌边的文具盒水平推至课桌中央,她针对此过程提出了如下的猜想。你认为合理() A. 文具盒所受重力对它做了功 B. 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C. 文具盒所受的推力F对它做了功 D. 在此过程中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4、在下列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铅球出手后,水平方向移动7m,手对铅球做了功 B. 用30N的水平推力,将重为180N的物体推动9米。推力对物体做了功 C. 关闭发动机后,火车仍向前滑行50m,火车的惯性对它做了功 D. 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滚动,支持力对它做了功 考点二:功的计算 一)例题解析 5、1J的功就是() A.把质量为1kg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B、把重1N的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C.在1N力的作用下,物体移动1m所做的功 D.在1N力的作用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时,此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相关知识点讲解、方法总结 定义: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要点诠释: 1、公式 W=Fs, 2、单位焦耳(J),

1、定义式: 2、国际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毫瓦(mW)等等。 1KW=1000W,1W=1000mW,1W=1J/s 3、推导公式: 要点诠释: 功率与功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多少”与“快慢”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在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功快;否则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就快,即“功率”不一定就大,也就是说:功率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三)巩固练习 12、把一个重物以相同的速度沿AD、BD、CD三个光滑斜面匀速推向顶端,如图所示,则推力的功率是() A.沿AD最大 B.沿BD最大 C.沿CD最大 D.一样大 13、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 B.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C.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 D.以上都不对 (四)本节综合练习 1、足球运动员用150牛的作用力,将重4.5牛的足球踢出,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0米,则运动员对足球所做的功为() A.3000焦 B.90焦 C.0焦 D.无法确定 2、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拉木箱,使木箱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前进相同的距离。拉力F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的关系是()

【精品】初中物理-八年级(初二)下册-专题复习讲义-大气压强课程讲义(Word版)

第九章压强 第3节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类比法感受大气压强:液体由于具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以在液体的内部有压强,而 且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同样我们所生活的大气层的空气也具有重力和流动性。所以大气压强与 液体压强有相同之处。 (2)大气压强实例:很多的实验都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如小皮碗的实验、覆杯实验、广口瓶吞蛋、 铁皮箱实验等等。 (3)第一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实验。 (4)大气压强定义: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 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第一个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2)计算大气压强: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测得水银柱的高度为__________mm。依据液体压强计算公 式计算其大小为:p=ρgh=13.6×103 kg/m3×9.8 N/kg×0.76 m=1.013×105 Pa。 (3)标准大气压:为了便于对比,人们通常把_________mmHg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用atm来表示。1 atm=1.013×105 Pa,即等于760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大气压强的单位多出了两个,一个是mm Hg,另一个是cmHg,1 mmHg约等于133 Pa) (4)托里拆利实验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 将玻璃倾斜,注意到,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有变化,管内水银柱的长度也有变化。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 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__________是不变化的。 三、大气压的测量: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1)水银气压计。 (2)无液气压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012 目录 第一章机械运动 (5) 本章综述 (5)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5) 学习目标 (5) 知识详解 (5) 课外拓展 (8) 第2节运动的描述 (9) 学习目标 (9) 知识详解 (9) 课外拓展 (12)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3) 学习目标 (13) 知识详解 (13) 课外拓展 (16)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7) 学习目标 (17) 知识详解 (17) 课外拓展 (21) 本章总结 (21) 单元测试 (22) 第二章声现象 (28) 本章综述 (28)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8) 学习目标 (28) 知识详解 (28) 课外拓展 (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31) 学习目标 (31) 知识详解 (31) 课外拓展 (35) 第3节声的利用 (36) 学习目标 (36) 知识详解 (36) 课外拓展 (39)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9) 学习目标 (39) 知识详解 (39) 课外拓展 (43) 本章总结 (43)

第三章物态变化 (50) 本章综述 (50) 第1节温度 (50) 学习目标 (50) 知识详解 (50) 课外拓展 (55) 第2节熔化和凝固 (55) 学习目标 (55) 知识详解 (56) 课外拓展 (60) 第3节汽化和液化 (60) 学习目标 (60) 知识详解 (60) 课外拓展 (63) 第4节升华和凝华 (63) 学习目标 (63) 知识详解 (63) 课外拓展 (66) 本章总结 (67) 单元测试 (67) 第四章光现象 (72) 本章综述 (72)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73) 学习目标 (73) 知识详解 (73) 课外拓展 (76) 第2节光的反射 (77) 学习目标 (77) 知识详解 (77) 课外拓展 (80) 第3节平面镜成像 (80) 学习目标 (80) 知识详解 (81) 课外拓展 (83) 第4节光的折射 (84) 学习目标 (84) 知识详解 (84) 课外拓展 (88) 第5节光的色散 (89) 学习目标 (89) 知识详解 (89) 课外拓展 (91) 本章总结 (92)

(完整)初二物理入门讲义

引言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对物理是研究什么的及其物理的重要应用有初步印象,了解物理是有趣、有用的。 3.知道学好物理需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更要勤于动脑。知道对观察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4.在学生的心里初步建立为建设祖国而学习物理知识的愿望。 二、教具 三、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难点: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引导学生进入物理的世界。 四、教学过程 引入: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自我介绍,希望同学们喜欢物理,学好物理。 〔一〕物理研究什么?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几个小实验。 演示 1.手抓笔,松开手,笔落下.问:笔为什么不往天上去而要往地下掉呢? 2.手拿平面镜,正对某一学生.这里面的像是谁?为什么镜子里会出现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像呢? 3.扇扇子.今天天气热,扇扇子有何感觉?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4.上、下课时电铃会响,电铃发声.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奇.因为他们以前也许从未想过“为什么?”当然也不要求学生回答.但可问学生:这些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类物理现象(大部分学生能答出)?接着自然地导入课题:物理研究什么?〔力、热、光、声、电〕 〔二〕为什么要学物理? “为什么要学物理?”是本节课的重点,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1.物理是有趣的 问学生在生活或在其他书刊中遇到过什么现象不理解而又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那些属于物理现象,今后会学到,告诉他们物理将帮助他们解开这些“谜”。 为了说明这一点,要进行四个趣味实验: 〔1〕演示课本0-2实验,让学生先猜后演示,问:鸡蛋为什么落入杯中,不随纸片一起飞出?〔第九章讲〕 〔2〕演示课本0-3实验,为什么冷水能使热水沸腾?〔十一章讲〕 〔3〕找学生用放大镜先看自己指纹,再看窗外的物体,问:两次看到的物体大小有什么不同?都是放大的吗?〔第六章讲〕 〔4〕演示课本0-5实验,塑料绳为什么捋的次数越多散得越开?〔电学部分学习〕 物理有趣,不过有趣可是不能“吃”,不能“喝”的,我们之所以要学物理不仅因为它是有趣的,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有用的。 2.物理是有用的 举例说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科学技术中都离不开物理。 〔1〕我们吃饭用筷子——要用物理;假设没有摩擦力,你将寸步难行。 〔2〕假设停了电,工厂停工,电影、电视看不到,也用不上电风扇、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多不方便。 〔3〕假设没有物理,哪来今天的电脑、电话?哪来今天的原子弹、氢弹?人类又怎能登上月球?人造卫星又怎能上天? 〔4〕演示实验:将一个放大镜放在眼前,让学生看到老师放大的眼睛.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放大镜。你还知道它有哪些用途吗?照相机需要它,幻灯机、电影机、望远镜、显微镜需要它,你爷爷、奶奶用的老花镜就是它! 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辅之以简短、明快而富有气势的语言,使学生确信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进一步提出:那么,要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

人教版初三物理同步培优春季班讲义

春季班·初三物理 第一讲:机械运动 【精讲精练】 知识点一、长度、时间的测量 1. 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常用工具为刻度尺。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 的单位。 1km= m 1m = dm = cm = mm = μm = nm 3. 刻度尺 (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尺端,是否磨损。 (2)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3)量程(测量范围):从零刻度线到这把刻度尺的最后一条刻度线的距离。 4.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零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 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 ,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 和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归纳总结】 (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放:刻度尺与被测物平行,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一端对齐; (3)看:视线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不要斜视; (4)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记录的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 例1、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 图1 例2、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右图测一个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 ,纽扣的直径是 cm 。 变式1、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 单位是 。 变式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 1 2 3 4 5 6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讲义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讲义(一) 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 1. 长度单位及换算 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μm、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 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 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 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 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 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 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例题: 1、下列各物体中接近130厘米的是:( )A .体温表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课桌高; D .写字台长度. 2、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用力拉尺测量时,测量结果比真实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练习: 一本书的厚度为8 ;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 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8 ; 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0 ; 双人课桌的长度是120 ; 圆珠笔芯塑料管的直径是3 ; 乒乓球的直径约是40 ; 教室门的宽度是0.95 。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初二物理 第八章 运动和力(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用手握住装有水的瓶子,使其竖直且静止在手中,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瓶子能静止在手中,是由于手对瓶子的握力等于酒瓶的重力 B.瓶子静止在手中,此时瓶子受到竖直向下的摩擦力 C.手握瓶子的力增大,瓶子所受的摩擦力也随之增大 D.减少瓶子里水的质量,酒瓶受到的摩擦力也减小 2.如图,轻质弹簧竖直放置,下端固定于地面,上端位于O点时弹簧恰好不发生形变.现将一小球放在弹簧上端,再用力向下把小球压至图中A位置后由静止释放,小球将竖直向上运动并脱离弹簧,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 A.运动至最高点时,受平衡力作用 B.被释放瞬间,所受重力大于弹簧弹力 C.从A点向上运动过程中,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从O点向上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由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在a处弹簧的弹力最大

B.在b处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C.从a到c过程中,小球的速度逐渐减小 D.在b处小球受到的弹力与它所受的重力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 4.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如果物体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为f,则该物体在上升过程与下降过程中所受重力和阻力的合力分别为F上、F下,则()A.F上 = G B.F上>G C.F下 = G D.F下>G 5.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错误 ..的是() A.传送货物时绷紧传送带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滑动摩擦力 B.埃及人用几根圆木并联来拉动巨石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减小摩擦 C.人在地面正常走路时,脚与地面接触时属于滑动摩擦 D.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 6.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10N,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0N B.B物体受到的重力与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A受到的重力与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拉力F增大,B与A之间的摩擦力增大,A与地面的摩擦力也随着增大 7.在有些地区,人们常在小河边洗衣服。如图所示,人们先把脏衣服浸泡在河水里,然后提出来放在石板上,用木棒捶打,水花四溅…,如此反复多次,直到衣服被洗净为止。这里,用木棒捶打的主要目的是() A.把衣服上的灰尘打碎,以便于洗涤 B.增大木棒与灰尘之间的摩擦,将灰尘带走 C.迫使湿衣服里面的水从衣服纤维之间的缝隙中高速喷出,利用高速水流将灰尘冲洗掉D.木棒捶打,使衣服突然运动起来,而衣服上的灰尘由于具有惯性仍然静止,从而使灰尘脱离衣服 8.对于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与瓶子所受的重力是相互作用力 B.瓶子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瓶子的支持力是平衡力 C.瓶子正放与倒放时,对桌面的压力是不同的 D.如果瓶子受到的所有力同时消失,它将仍留在原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9.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小球所受的重力方向仍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物理-功_图文_初中同步讲义

功和功率 一.知识点 1.定义 (1)功的物理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数学定义:功等于与的乘积;表达式: (3)单位:,符号为。1J=1N·m 2.理解 (1)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 二是物体在上移动的距离。 (2)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不劳无功: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由于惯性通过了一段距离 例如:踢出去在空中运动的足球 ②不动无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即没有移动距离。 例如:推而不动、搬而未起 ③劳而无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一段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 垂直。例如:手提物体沿水平方向移动 二.考点 考点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1如图所示,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A.用力搬石头,搬而末动B.提着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C.用力将鸡蛋举高D.手举杠铃静止不动 例2 如图为一名举重运动员做挺举连续动作时的几个状态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发力到上拉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B.从上拉到翻站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C.从翻站到上挺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D.举着杠铃稳定站立的过程中,运动员对杠铃不做功 例3下列关于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用力推发生故障的汽车而未推动时,推力对汽车做了功 B.吊车吊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一段距离时,吊车的拉力对重物做了功C.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时,重力对足球做了功 D.举重运动员从地面将杠铃举起的过程中,举重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练习1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甲: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乙: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丙: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丁:用尽全力搬石头,搬而未起 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D.乙和丁 练习2人用力水平向左推讲台,没有推动,在这个过程中() A.人对讲台的推力小于讲台受到的摩擦力 B.讲台受到的惯性大于推力 C.讲台受到的推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人对讲台没有做功 练习3根据如图所示的几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女孩搬起一个箱子,女孩对箱子做了功 B.司机费了很大的力也未能推动汽车,但司机对汽车做了功 C.吊车吊着货物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D.足球被踢出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功 考点二:功的计算

初中物理八上同步讲义(精华篇)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理结构的一门科学。 2、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的体系】 伽利略——【经典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 牛顿——【构建经典物理学体系,建立了牛顿运动三大定律】 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朗克和玻尔【量子力学】 3、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1m=106μm1m=109nm 1μm=103nm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 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看: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是否破损,认清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 (2)放:零刻线对准被测物的边缘,尺面要紧贴被测物体,且沿着被测长度的方向。 (3)读: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估读 ..。 ..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记录的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即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注明单位。 5、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 ②化曲为直法(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③轮滚法(测量圆形跑道的长度) ④三角板直尺配合测量法

初中物理讲义全有

第一讲声现象 知识结构浏览: 声音的产生——声源的振动 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声速——回声 声波——声能 次声波 声现象音调——频率人耳的听觉范围 声音的特征超声波 响度——振幅 音色——发生体决定 乐音 声音的种类噪声的来源 噪声 噪声的控制 知识点: 1、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而产生的,物体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音具有,叫做能 3、乐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和。乐音的波形是。 4、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的振动决定。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发生体震动的。越高,音调越,越低,音调就越。 5、指声音的强弱,它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有关。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1)发声体振动的。越大,响度越;越小,响度就越。(2)人到声源的。越,响度越;越,响度就越。 6、我们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的声音靠的是,也叫音质或音品,它它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的声音特有的品质,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7、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而产生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 8、噪声的波形是,噪声的强弱用为单位来表示。符号:。 9、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控制噪声(改变/减少/停止声源振动);(2)阻断噪声(隔声/吸声/消声);(3)在减弱噪声(戴护耳器/耳罩/耳塞/头盔等),其中最有效的是在控制。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是不同的,除隔声材料外,物理学还利用“以声消声”的方法来控制噪声,这种技术叫“有源消声技术”。 10、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在Hz至Hz之间,把它叫做可听声。 11、超声波是指频率Hz的声波。超声波具有、、等特点。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探伤、定位、测、测、清洗、焊接、碎石、造影等方面。次声波是指频率Hz的声波。次声波具有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的特点。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地避免它的危害,并

人教版初中物理8年级上册同步全解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 (2)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7) 三、声音的特性 (10)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4) 五、声的利用 (19) 第二章光现象 (26) 一、光的传播 (29) 二、光的反射 (33) 三、平面镜成像 (39) 四、光的折射 (45) 五、光的色散 (51) 六、看不见的光 (53)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63) 一、透镜 (64) 二、生活中的透镜 (71)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74) 四、眼睛和眼镜 (77)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80) 第四章物态变化 (90) 一、温度计 (92) 二、熔化和凝固 (96) 三、汽化和液化 (101) 四、升华和凝华 (108)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17) 一、电荷 (118) 二、电流和电路 (123) 三、串联和并联 (130) 四、电流的强弱 (141)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144) 期中检测 (157) 期末检测 (165)

第一章声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把“声现象”作为本套教材第一章的初衷。 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还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解,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现象丰富多彩,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就叫做发声体。日常生活中人可以说话,发声体是声带;敲击桌子发出声响,发声体是桌子;波动琴弦发出声音,发声体是琴弦;…… 一、声音的产生 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角,另一端探出桌外,用手波动尺子发出声音,观察可以发现刻度尺在振动;将手放在声带所在位置上说话,手会感到声带的振动;……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但是有一些发声体的振动我们很难用肉眼观察到,这就需要用到物理学的“转换法”。例如,将小球放在桌面上,敲击桌子可以看到小球振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以看到音叉激起水花;将一盆水放在正在发声的音响旁,水面出现了波纹;……这里分别将桌面的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将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激起的水花、将音箱的振动转换成水波纹。小球、水都可以将无法观察的振动直观的表现出来,这就是“转换法”。“转换法”在今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