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配诗欣赏 (一)

山水画配诗欣赏 (一)
山水画配诗欣赏 (一)

山水画配诗欣赏(一)山水画配诗欣赏

《云绕青山秀》

云绕青山秀暖风,脱缰飞瀑涌寒清。

雾出峡谷溪流缓,绿树民居牛备耕。

《梦里红河》

承载清江赤色魂,大山红紫壑沟深。

小舟横渡激流涌,梦里红河总是春。

《高原红》

万壑千山血色浓,奔流黑水漾春风。

怒翻云海腾激浪,惊起高原翔瑞鸿。

《宝塔千山秀,古陶万里春》

古陶万里碧盈春,宝塔千山柏秀魂。雾裹寺围菽岭峻,绕田延水漾波痕。

《云天秋日》

秋山瀑布挂前川,交汇流溪高树前。云雾岭沟松未老,潺潺白水爱峰眠。

《黄河壶口飞瀑》

水云汹涌吼声惶,浊浪龙腾惊世狂。苍鹭悠翔童牧岸,黄河壶口瀑飞飏。

黄河壶口飞瀑吼,浊浪骄狂恣意飙。鸣响惊雷烟雾起,悠飞鸥鹭牧童瞧。

《情景交融》

虬髯拔地老青松,横架江桥船顺风。情景交融犹可见,远山近水市集宏。

《黄山晓色》

仙姿雾裹海云朦,初露晨曦万韧峰。云淡风清松柏翠,黄山晓色品霞红。

《云海宽阔青松高》

海云宽阔谷峰雄,千仞虬髯迎客松。日冕阳骄山色秀,青枝高尚沐柔风。

《黄山烟云》

黄山烟云万壑汹,奔腾寂静浪无声。

群峰耸立松青秀,跃向东方霞染彤。

《烟雨漓江》

烟雨漓江云雾胧,虚无缥缈罩群峰。蓬竹崖隐虬枝后,一角白屋露美容。

《云海浩瀚千山秀》

浩瀚千山云海秀,悬崖流瀑入烟波。晨曦彩染彤峰岭,遥望青松白水河。

《碧浪漫南天》

雾巅碧浪漫南天,飞瀑垂流林野前。翠柏青松山较劲,高低错落壑崖悬。

《青山叠翠》

千峰林立黄蓝美,色彩奇佳岭色辉。瀑水溪流山脚下,红房老树雾云围。

《峡谷清泉》

峰连云雾瀑流峡,峡谷清泉成对家。家傍碧溪松涧客,客来吟唱踏歌答。

《五岳独尊》

极顶皇阁云雾深,天梯曲径响风沉。山峰壁立千秋岁,五岳独尊享世勋。

《黄山松云》

千峰林立峭云烟,万绿浓荫峻岭巅。

雾海悠游天地阔,青松迎客在黄山。

《华夏湖山》

山重水复知何处?华夏湖山别有天!潭里轻舟云海渡,绿荫石笋瀑清涓。

《剑门关雄姿》

壁立青峰刺破天,城头瀑水剑门关。盘山险道云梯陡,古树含烟峻岭悬。

《福地洞天》

水绕清幽荫树霾,雕梁画栋隐楼台。江流缓缓杈鱼客,福地洞天彼岸怀。

山水百图和诗(5)

《漓江晴》

风光旖旎小舟停,叠翠峰峦影渐明。崖顶石尖葱郁秀,漓江晴放碧流瀛。

《青山牧马》

巍巍苍岭峻峰霾,白雾悠然风散开。山涧胡杨骢骏走,青山牧马柳荫怀。

《凉亭飞瀑听松涛》

碧溪惊坠自山霄,深涧浮云群鸟翱。竹翠松青知梵意,凉亭飞瀑伴松涛。

《蓬莱银装》

惊涛骇浪涌蓬莱,素裹银装月满怀。寺庙琼楼连广宇,雪风飘渺瑞云来。

《飞瀑松阁》

千钧雪瀑从天下,万卷诗书松阁中。亭榭楼台烟碧翠,禅堂山涧水吟鸿。

山水百图和诗(6)

《雨后》

雨后晴岚烟色朦,山居洪水毁桥容。人排岸望潮涛起,滴泪青竹伴雾浓。

《黄山云海》

黄山云海卷峰霾,暗涌烟涛千浪徊。峻岭青松舒长袖,婷婷袅袅舞岚怀。

《华夏黄河》

狂泻奔腾怒卷波,一曲合唱震山河。马嘶风吼浊声哮,华夏黄河万代歌。

《月照松清泉流》

明月松间嫣晕照,清泉石上放任流。青松高洁英雄气,白水婵娟楚女柔。

《峰峦压岸,桃李临波》

峰峦压岸东西碧,桃李临波上下红。船走大江千岭障,流霞飞瀑白氲朦。

《娇如群帝骖龙翔》

奇峦马载雾黑张,巨骨仙姿神采扬。车辇奔驰尘土起,矫如群帝骖龙翔。

《黄山松韵》

狂姿傲骨气轩昂,峭壁悬崖藐翰煌。立地顶天怀草木,黄山松韵客先尝。

《雪山融冰》

高原苍莽裹银衫,冰雪消融汇百川。伟岸青松骄碧水,石峦荒野漾清泉。

《五山一岫》

五山旋立岫牵峰,飞瀑流云白雾浓。纵揽山巅青黛劲,横邀峻岭老苍松。

《山静泉高》

山静凝神气若息,泉高识道起源奇。雾缠磐岗林荫茂,细瀑涓涓汇碧溪。《群峰截江》

群峰截江水流激,对峙青山藤木熙。数点船帆浓雾罩,峡江两岸子规啼。

《燕山翠峡》

燕山绿碧翠蓝峡,玉岭雕琢悬瀑崖。壁仞江平清水处,双舟驱雾向深嵖。

《深山白云图》

深山峻岭嶂叠高,浓雾白云缠半腰。村舍小屋丛树隐,荡舟垂钓乐逍遥。

《旭日东升》

旭日东升山锦霞,茫茫云海到天涯。鸥飞波涌深渊半,峻岭垂松名士家。

《匡庐读书图》

青山裹翠柏松蕤,飞瀑流云半水围。邀客匡庐书朗处,谢友施礼侍童随。

《仿大涤子山水》

高峰巨壁远茫天,滴翠青竹髯柏寒。枯树巨岩风骨劲,白屋溪水暖流潺。

《山雨欲来》

树挺风吹黑雾浓,潺溪流瀑水从容。渊深岭峻氲氤漫,山雨欲来吻碧松。

《蜀道难行图》

壁立千峰路尽头,欲飞拄杖伴云游。青莲绝句青天上,蜀道难行鬼见愁。

《山水》

峻山瀑水雾云峡,流水孤桥风雅家。对弈入情真隐士,松涛潺韵竟不察。

《阳朔奇峰》

山黛依江薄雾明,劲松遥望小舟轻。含烟碧水清音淡,阳朔奇峰神韵浓。

《松声云影》

黛峰高耸瀑流鸣,山涧翻腾云雾浓。亭坐知音松乱吼,小桥流水友人行。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山水画经典题跋精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离思》之四 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唐)王维《汉江临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描写山水画意境的诗句 描写山水画及动物的诗句

描写山水画意境的诗句描写山水画 及动物的诗句 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赠猫 -全宋诗-陆游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猫捕鼠 -全宋诗-罗大经 陋室偏遭黠鼠欺,狸奴虽小策勋奇。 扼喉莫讶无遗力,应记当年骨醉时。 蝶恋花【秦观】 紫燕双飞深院静。簟枕纱厨,睡起娇如病。一线碧烟萦藻井。小鬟茶进龙香饼。 扫除菱花看宝镜。玉指纤纤,捻唾撩云鬓。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

得狸奴 -全宋诗-陈郁 穿鱼新聘一衔蝉,人说狸花量直钱。描写山水画的诗句 旧日畜来多不捕,于今得此始安眼。 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 倒是能知在从息,有声堪恨复堪怜。 二..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 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必恨,夏木阴阴正可儿-----------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三、秋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 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春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舍为秋风所破歌》

写意山水画水墨写生之我见

写意山水画水墨写生之我见 郑天欣 写意山水画,有人又称它为水墨山水画,顾名思义它是以水墨——即笔墨技巧为语言的民族艺术。水墨世界的千变万化宛若海洋。每一个画家(即使是天才巨子)涉入其境,惨淡经营探索终生,也只不过得到其中的一滴或几滴圣水而已。但这一滴圣水却犹如包含核能量的元素那样,能迸发出耀人的艺术之光,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永焕画史。正因为这样,她的引力也最大,执着于其中的探索者最顽强,成功者也多是不会炫耀的诚实艺术家。写意山水画家苦苦勤奋一生,一直在寻找着最适合自己个性的笔墨艺术语言这滴水。许多人没有找到,寻到的就是佼佼者。我觉得寻找自己水墨语言的最好途径就是在掌握传统技法后,坚持不懈深入生活写生,特别是进行水墨写生。当然还应有相应的画外功的配合,限于不是本文的主题,这里只提出来。 随着社会节奏的增快和科技的发展,不少从事写意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为求方便和快速而放弃了水墨写生,操起了钢笔、铅笔和照相机、摄像机。这对于一个要想创建自己独特水墨语言的有志者来说,确实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写生丧失了一次出现新的笔墨效果的机会。这样收集来的素材并未具备写意山水的笔墨语言,用它来创作仍然是很艰难的,简直无法和实地水墨写生相比,何况,一幅好的水墨山水写生就是一幅成功的山水作品,是人们公认的。这是因为身处真实景观中的那种强烈的激情早已淡化了。写意山水画的艺术形式因素特别是水墨语言实际上是主客观因素和谐的迹化,景是触发情思的客体,但必须融入人的性情才能产生表现它的语言形成感人的作品。写意山水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经营位置等等都是画家受当时客观景物的感染冲击而形成的不可抑制的感情所迸发的火花,所以是最能感染人的。要使自己的写意山水画创作既能出现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美感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我的体会是:长期坚持水墨写生是成功的最佳途径。 中国写意山水画实际上开创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书法功底为画写意山水奠定了有利的笔墨基础。多数文人从事写意山水多是在读书翰墨之余或酒足饭饱之后乘兴消遣,娱乐游戏,绘画不是为了换取钱粮谋生,故能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放笔任意挥洒,感人的佳作很多,值得我们在写生和创作中借鉴。同时他们往往在无意间的笔墨游戏中偶然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艺术效果,他们从偶然性中得到启发,并锲而不舍对偶然性进行反复试验研究,总结升华出了一套不断发展和产生新活力的笔墨技法规律和理论,形成生动鲜活的写意山水画民族绘画传统。我在30多年对写意山水画创作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只有在进行水墨写生中,随激情所至放笔任意挥洒时,才出现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要比创作中偶尔出现的效果生动的多,感人的多。我的绘画语言的成熟多来自坚持不懈的水墨写生之中。 笔墨语言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档次,写意山水画家对笔墨语言的提炼和探索是无止境的,要想自己的艺术常青,一生都要不断寻求新的语言。实践告诉我们,新的别具个人独特风韵的艺术语言,多不是来自画室内的苦思冥想,而是来自活生生的自然景观和激情的结合,也就是说不是源于理智,而是发自客观景物感化了的情感。宋代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观点,批判了缺乏感情的描绘景物表像的毕肖观点,对当时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革命的意义,也把绘画从过去仅仅作为“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教工具中解放出来,成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由艺术手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得到以后历代有识画家的认同。“寄情物外”、“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意足不求颜色似”成了近、现代画家进行创作的准绳,对我国绘画(包括写意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我们在水墨写生乃至创作中体味和借鉴。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入画入书都很棒!(附佳作欣赏)

66首经典山水画题画诗,入画入书都很棒!(附佳作欣赏) 01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离思》之四02 暮从碧山下,山岳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山月随人归。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夜酒》03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04楚色三江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泛》05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06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溟》07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王维《过香积寺》08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叶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

友》09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音便拟归。纵使清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12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13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唐)李贺《梦天》14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意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五代)李唐《七绝》15 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里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宋)苏轼《题王晋卿画后》16 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南宋)马远《踏歌图》17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宋)钱选自题《秋江待渡图》18 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19 丰草茸茸软似茵,长松郁郁静无尘。相逢尽道年华好,不数桃源洞里人。——(元)黄公望《题赵松雪山居图》20 谁家亭子傍溪湾,高树扶疏出石间。落叶尽随溪雨去,只留秋色满空山。——(元)黄公望自题《秋山林木图》21 远望云

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教案设计

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 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家乡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家乡做客!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山水画鉴赏

关于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再认识 摘要: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从布景到造型语言无一不反映出熔铸主观情怀于自然景物之中,把人引向远的境地,达到物我两忘,创造了“闲逸平淡”的艺术境界。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艺术特色;闲逸平淡;再认识 中国画的历史己经非常悠久了,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而在这之前就已经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中国画按照画中的内容又分为山水画和花鸟画。山水画艺术,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方面有了空前的大发展。有后人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意思就是元代的山水画重心源、重意象、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还是黄公望《天池石壁图》,或是倪云林的《江岸望山图》等,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了一种“闲逸平淡”的意境。其中“元四家”之———黄公望深得赵孟頫真传,他的作品“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纷纷,浑润古雅”。他继赵孟颓之后,将董巨山水推向山水画的正脉,改变了院体画陈陈相因的积习,开创了山水画的一代风貌。 1黄公望简介 黄公望(1269-1354),常熟人,名公望,字子久。他前半生奔走于仕途,曾任浙内宪吏,中台察院转吏,一度随从张闾经理钱粮,后张闾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亦受牵连下狱。出狱后,自知仕宦无望,于是投身道门,改号一峰,义苦行净墅、大痴翁。以卖卜和收徒为业,居杭州肖箕泉,并常往来于吴越间,结交了不少文人名士和画家。他雅好书画、音律利散曲,尤以山水冠称一绝。其山水画取意于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又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以疏体写江南烟岚山川,用墨枯淡而见华滋,笔态洒脱不羁,意境超迈简淡、空灵疏秀。黄公望山水从技法面貌而言,有两种风格类型,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归纳为: “一种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效甚少,笔意尤为简远。”从他现存的几幅作品中可见《富春山居图》当为黄公望第二种画风的典型代表,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之景。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林峦婉蜒,平岗连绵,水平树静,风和日丽,境界开阔辽远,简洁清润,又不失雄秀苍莽使人心旷神怡。村居散散落落地掩映在山麓林间,时有垂钓者放舟江心,让人于宁静处感悟平淡,于细致处品味闲逸。至此,山水画已如一首抒情诗,一种超然物外、意味悠长之美油然而生。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来形容《富春山居图》很是恰当,美之至极,不就是回归自然,闲逸平淡之境!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八 351 《杂画册》 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 352 《闭户著书图》 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

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 353 《山水图》 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354 《江山卧游图》 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著名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山水作品欣赏

著名楼阁山水画家.何镜涵山水作品欣赏 何镜涵(1923~2008),号君望,别名少民,满族,北京人。1923年7月生于满族书香世家,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何老的艺术人生有着及其重要影响。何老自幼天资聪慧,受其父熏陶,琴棋书画均有涉猎,尤喜爱中国画并阅读大量古典书籍,积累了深厚的学养。他与徐燕荪、王雪涛、溥雪斋、吴光宇、吴镜仃、蒋兆和等著名画家友谊甚厚,非师即友。何先生与王雪涛先生合作出版连环画《炮大哥》,也与吴光宇、吴镜仃等先生合作绘制《首都之春》大幅山水,并给古典文学故事画了大量插图。1957年,年仅36岁的何镜涵被原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聘为终生画师。从此他在中国画创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定而有力的步伐。 雨墨馨香推荐阅读: 画坛绝品——齐白石工笔草虫册页2013.01.29 画坛绝品——齐白石工笔草虫册页 女画家李碧霞花鸟作品欣赏2013.01.29 女画家李碧霞花鸟作品欣赏 郭公达国画山水欣赏2013.01.29 郭公达国画山水欣赏 岁月静好…【油画欣赏】2012.12.18 岁月静好…【油画

欣赏】 闲静时分…【国画欣赏】2012.12.18 闲静时分…【国画欣赏】 青铜百花…【国画欣赏】2012.12.18 青铜百花…【国画欣赏】 雍正圆明园行乐图2012.09.23 雍正圆明园行乐图 诗韵画境,入梦写意2012.09.23 诗韵画境,入梦写意 水墨情2012.09.22 水墨情 敦煌飞天,视觉盛宴!2012.09.22 敦煌飞天,视觉盛宴!笔墨妙趣,恬淡人生-—谢友苏人物画2012.09.22 笔墨妙趣,恬淡人生-—谢友苏人物画 不在画中游,胜似画中仙【国画欣赏】2012.07.07 不在画中游,胜似画中仙【国画欣赏】 评论这张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课题:中国写意山水画鉴赏与基本技法 上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课时:2课时(9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普通班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并掌握如何用笔、用墨和笔法和墨法具体的实践操作,以便在 日后的在临摹、写生和创作中加以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和各类山水画具体的特点。 通过讲解山水画特点让学生用哲学的思想去感悟山水画的意 象造型原则,笔墨表现形式和意境要素的生成以及对时空处理 特殊性和诗书画印的完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 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课本。山水画图片。

学具:课本。笔记本。 重点:山水画的发展,分类,特点以及基本技法。山水画的鉴赏方法。 难点:山水画的意向表现原则。意境要素的生成。山水画的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写意山水画的相关基础知识 一:相关概念 1.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内心 的情感(区别于“工笔”)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通过简练放纵的笔致着重表现描绘对象的意态风神的画法。写意画是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工笔画并称。分类: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上接元人墨花墨禽的传统;而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以水墨 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继承的是宋元的文人墨戏传统。 特点:不着眼于详尽如实、细针密缕地摹写现实,而着重以简炼的笔墨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和抒写画家主观的情致。写意技法 2.山水画: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 画。 二:发展 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

优质课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教材分析: 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以学生熟悉的本土画家的笔下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收集并预读有关课文以古诗。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老师第一次到瑞安,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一个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乐清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老师那里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师: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说课稿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比较法讲解,体会中西方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区别。二是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和技法。三是要着重讲解元代山水画的特色。 欣赏每幅作品前要对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扼要的介绍。分析作品是应有详有略,并尽可能多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和参与,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2、北宋山水画与南宋山水画的主要区别。 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让学生领悟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与学习方法

用传统的讲授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想结合,在建构注意教学方法的知道下,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自主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共同的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学习的内容。故在讲解中充分运用了展示、启示提问、自主活动、讨论等多种语言。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古筝音乐《高山流水》 2.提问:曲名是什么?通过音乐欣赏,使我们联想到了眼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也许觉得古代山水离我们好遥远,但今天我们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做一次亲密接触。 3.展示山水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比较(详) 1、表现内容:西方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而中国山水有着博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

山水画配诗欣赏 (一)

山水画配诗欣赏(一)山水画配诗欣赏 《云绕青山秀》 云绕青山秀暖风,脱缰飞瀑涌寒清。 雾出峡谷溪流缓,绿树民居牛备耕。 《梦里红河》 承载清江赤色魂,大山红紫壑沟深。 小舟横渡激流涌,梦里红河总是春。 《高原红》 万壑千山血色浓,奔流黑水漾春风。 怒翻云海腾激浪,惊起高原翔瑞鸿。

《宝塔千山秀,古陶万里春》 古陶万里碧盈春,宝塔千山柏秀魂。雾裹寺围菽岭峻,绕田延水漾波痕。 《云天秋日》 秋山瀑布挂前川,交汇流溪高树前。云雾岭沟松未老,潺潺白水爱峰眠。 《黄河壶口飞瀑》 水云汹涌吼声惶,浊浪龙腾惊世狂。苍鹭悠翔童牧岸,黄河壶口瀑飞飏。 黄河壶口飞瀑吼,浊浪骄狂恣意飙。鸣响惊雷烟雾起,悠飞鸥鹭牧童瞧。

《情景交融》 虬髯拔地老青松,横架江桥船顺风。情景交融犹可见,远山近水市集宏。 《黄山晓色》 仙姿雾裹海云朦,初露晨曦万韧峰。云淡风清松柏翠,黄山晓色品霞红。 《云海宽阔青松高》 海云宽阔谷峰雄,千仞虬髯迎客松。日冕阳骄山色秀,青枝高尚沐柔风。 《黄山烟云》 黄山烟云万壑汹,奔腾寂静浪无声。

群峰耸立松青秀,跃向东方霞染彤。 《烟雨漓江》 烟雨漓江云雾胧,虚无缥缈罩群峰。蓬竹崖隐虬枝后,一角白屋露美容。 《云海浩瀚千山秀》 浩瀚千山云海秀,悬崖流瀑入烟波。晨曦彩染彤峰岭,遥望青松白水河。 《碧浪漫南天》 雾巅碧浪漫南天,飞瀑垂流林野前。翠柏青松山较劲,高低错落壑崖悬。

《青山叠翠》 千峰林立黄蓝美,色彩奇佳岭色辉。瀑水溪流山脚下,红房老树雾云围。 《峡谷清泉》 峰连云雾瀑流峡,峡谷清泉成对家。家傍碧溪松涧客,客来吟唱踏歌答。 《五岳独尊》 极顶皇阁云雾深,天梯曲径响风沉。山峰壁立千秋岁,五岳独尊享世勋。 《黄山松云》 千峰林立峭云烟,万绿浓荫峻岭巅。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国画山水画题诗题款

山水画与题画诗陈燮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文人所倡导。苏轼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写景佳句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林鹃。山中一夜雨,树抄百重泉。”诗中有画,意境清远,见诗如见画,吟诗如品画。古人云“每下笔皆默合诗人句法。或铺张图绘间,景物虽少而意常多,使览者可以因之而遐想”,意即诗画本一律,画家描绘景物与诗人相通,所造意境有画外之意,让赏画者有想象空间,出入画内外,神游诗境间。 诗助画意锦上添花 在中国山水画及其题跋中,好诗佳作比比皆是,诗助画意,强化通感,升华主题,锦上添花。陆俨少先生有过深刻论述:“我国自唐代以降,及其末季,士大夫兼擅丹青,打破自比工匠观念,日渐取代民间艺人,登上领导坛坫。驯至五代两宋,沿习不替,操觚之士,无不兼擅诗文。苏子瞻、黄山谷辈领袖群伦,相扇成风。一图之成,兼以诗赋文章,叙述缘起,抒发情感,文字既佳,而又书字遒美。清辞丽句,虿尾银钩,相得益彰。向之仅书名姓于树根石罅间者,一变而占据突出地位,成为一图之有机结合。明清代兴,蔚为风气,图成而题句缺如,号称穷款,终成遗憾。于是向学之士,留意诗书,翱翔于翰墨之林,图文并茂,始称联璧。”走进中国历代山水画宝库,可以发现众多的山水画题画诗之瑰宝。 元代钱选题《孤山图卷》诗曰:“一童一鹤两相随,闲步梅边赋小诗。疏影暗香真绝句,至今谁负继新词。”孤山疏影、梅边暗香之景由诗生辉。钱选题《秋江待渡图卷》诗曰:“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翠欲流”点化“一天秋”的意境,“寒烟外”衬托“待渡舟”的久立之心情。元代吴镇题《秋江渔隐图轴》诗曰:“江上秋光薄,枫林霜叶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秋光、霜叶、斜阳映去雁,云影、翠微、沙涯迎归船,好一幅秋江渔隐图!元代朱德润题《松溪放艇图》诗曰:“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松溪放艇伴长龙,试君眼力数云峰,真是诗画一体,韵意一炉。 元代倪瓒题《虞山林壑图轴》诗曰:“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祠。看云聊异翰,把酒更题诗。此日交观意,依依去后思。”画虞山林壑,引依依后思,有效拓展了赏画者的想象空间。倪瓒题《江岸望山图》诗曰:“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迥,青障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再过钱塘半日程。”真是春风春雨化浮岚,江岸望山美如画。 元代王蒙题《花溪渔隐图轴》诗曰:“御儿西畔霅溪头,两岸桃花绿水流。东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侠知谁在,白发烟波得自由。万古荣华如一梦,笑将青眼对沙鸥。”两岸桃花,东老共酣,西施泛舟,笑看沙鸥,诗句把一幅花溪渔隐图点化得花团锦簇。 明代唐寅题《春山伴侣图》诗曰:“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春日担酒寻花,静坐泉头池石,诗句点出了韵味十足的画意。 明代沈周题《秋泛图》诗曰:“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陡荐凉。”秋水浮空,白鸥掠过,诗句把秋泛图写得凉意浓浓。 明代文徵明题《雪景山水》诗曰:“雪树埋踪鸟绝飞,空江蓑笠弄寒丝。良工妙得吟中趣,故写愚溪独钓诗。”首句“雪树埋踪鸟绝飞”就把雪景山水图写得寒气逼人。诗助画意,无需赘言。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问:请大家静下心来听我们教室中回响的悠扬的古琴声,有人想起它的曲名了吗? 答:高山流水。 对,高山流水,这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主要绘画题材。大家坐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教室里,一定觉得古代山水画离我们好遥远,但现在我们就要借助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和我们的传统艺术作一次亲密接触。 在亲近传统艺术之前,我想先了解一下在座各位同学的兴趣。艺术论坛上有一个问题等待着大家“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请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票: 现在还有人喜欢传统绘画吗? 从同学们的投票中可见,大部分同学说喜欢,也有不少同学说不喜欢,更有同学说不了解。那原因何在?现在我们就通过了解山水画来了解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古代绘画。 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身边的两幅长卷。事实上,这是一幅长卷画,很长的一幅画。很想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吧。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一幅长卷,被称为画中“兰亭序”的《富春山居图》。要了解它,同学们可以看课件的相应部分。看完后,请参与论坛的讨论。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结合了解此画的作者。 讨论题:《富春山居图》为什么能够画那么长? 视线的移动。中国绘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起因的一个思想——卧游。(提示学生去了解画家宗炳)当然在这儿还要特别提到黄公望是我们常熟人,这是我们的一个骄傲。 以后同学们看画时,一定要放松心情,体会古人卧游的感觉。 当了解了中国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要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了,看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那些名家名作。同学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山水画”这课的学习,先阅读一下——山水画简史,然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学习时注意先看每张页面上的学习目标,学习中有任何问题,可进入讨论区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讨论一: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萌芽、发展、兴盛时期?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画家或一幅作品作深入了解,然后进行讨论。 3、山水画在唐代就分化为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要了解青绿山水看《千里江山图》、《早春图》等) 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作品和画家生平的相结合。 4、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但为什么中国画家笔下的山水大多数是黑白的? 结论:画家具有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家提倡“无为”,尤其在乱世之时,中国文人更加追求自然,以林泉为伴。 课堂小结: 我们说喜欢的部分同学,一般多比较喜欢诗词、文言文,说明你在渐移默化中早已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在观赏作品时,不自觉的就会和画家产生了共鸣。反之,就不喜欢。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些都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起码要学会欣赏它们。 今天用一堂课的时间学习了一些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但大家发现只是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大家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继续深入学习。我给大家留了一些课后问题,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讨论题: 1、篆刻和书法是如何融入绘画艺术的。 2、有些学者说“盛世出人物、花鸟画名家,乱世出山水名家”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如何看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