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言部分

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规划方法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它涉及的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做出决策,且前一阶段的决策影响后一阶段的决策,从而影响整个过程的活动方式。各个阶段所采取的决策,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策略。由于每个阶段可供采取的决策通常有多个可以选择,因而也就可以构成多个策略。按不同策略进行活动的经济效果往往不一样,因此,要按给定的评价指标衡量,哪一个策略的效果好,以求得最优策略。

动态规划在经济、工程技术、工业生产及军事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动态规划的处理方法是用一种称为“最优化原则”的思想方法导出一个函数方程,然后求解。[1] 线性规划研究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都特别简单的优化(极值)问题。[2]与线性规划相比,动态规划没有一个标准的数学模型。然而,动态规划是一类很普遍的问题解决方法,需要建立特定的方程以适应各种情况。因而,对动态规划问题总体结构要求一定程度上的独创性和洞察力,以识别何时以及如何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大范围的动态规划应用和对其普遍特性的研究形成。[3]

二、主题部分

2.1 动态规划概述

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数学家贝尔曼(R Bellman)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针对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特点,提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原理,并成功地解决了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许多实际问题,从而建立了运筹学的一个新分支。1957年,R Bellman发表了该分支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动态规划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重要决策方法,可用于解决最优路径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计划与库存、投资、装载、排序等问题及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等。由于它有独特的解题思路,在处理某些优化问题时,比线性规划或非线性规划方法更有效。[4][5]

动态规划可以高效地解决许多用“贪心算法”或“分治算法”难以解决的最优解的问题。用动态规划解题,首先要把原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这一点与递归方法类似。动态规划与递归的区别在于:单纯的递归往往会导致子问题的解一旦被求出就会被保存,所以,每个子问题只需求解1次。[6]

2.2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2.1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最优化[7]

多阶段决策过程,是一类特殊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按时间顺序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称为“时段”。在每个时段都需要做出决策,全部过程的决策是一个决策序故多阶段决策问题属贯决策问题。

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目标是要达到整个活动过程的总体效果最优。由于各阶段决策间有机地联系着,所以本阶段决策的执行将影响到下一段的决策,以至于影响总体效果,故决策者在短阶段决策时不应仅考虑本阶段最优,还应考虑对最终目标的影响,从而做出对全面来讲是最优的决策。

使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首先耍将实际问题写成动态规化模型,具体包括以下思想:

(一)将多阶段决策过程划分阶段,恰当地选取状态变量、决策变量及定义最优指标函数,从而把问题化成一族同类型的子问题,然后逐个求解。

(二)求解时从边界条件开始,逆(或顺)过程行进方向,逐段递推寻优。在每一个子问题求解时,都要使用它前面已求出的子问题的最优结果,最后一个子问题的最优解,就是整个问题的最优解。

(三)动态规划方法是既把当前一段与未来各段分开,又把当前效益和未来效益结合起来考虑的一种最优化方法,因此每段的最优决策选取是从全局考虑的,与该段的最优选择一般是不同的。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是递推逐段求解的根据,一般的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可以表为:

11()11()[(,)()],1,,1()0k k k k k k k k k k u D S n n f S opt v S u f S k n n f S ++∈++=+=-???=??

K 式中opt 可根据求解问题取min 或max ,(,)k k k v s u 为状态k s 、决策k u 时对应的第k 阶段的指标函数值。

2.2.2动态规划建模

(1)将实际问题的过程划分成恰当阶段,确定阶段变量

根据多阶段决策问题的实际过程,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一个阶段,划分出的每一个阶段通常就是需要做出一个决策的子问题目。阶段通常是按决策进行的时间或空间上的先后顺序划分的,阶段变量用表示。

(2)确定状态,正确选择状态变量

在多阶段决策过程中,状态是描述每个阶段所必须的信息,表示每个阶段开始时所处的自然状况或客观条件。一个阶段有若干个状态,用一个或一组变量来描述,状态变量必须既能描述过程的演变,又要满足无后效性。用表示第个阶段的状态变量。

(3)确定决策变量及允许的决策集合

决策的实质是关于状态的选择,是决策者从给定阶段状态出发对下一阶段状态作出的选择。决策变量用k x 表示;允许的决策集合是决策变量的取值范围用()k k D s 表示。

(4)写出状态转移方程

状态转移方程1(,)k K k k s T s x +=,这里的函数关系K T 因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如果给定第k 个阶段的状态变量k s ,则该阶段的决策变量k x 一经确定,第1k +阶段的状态变量的值也就可以确定。

(5)列出指标函数

指标函数kn v 的关系,并要求具有可分离性及递推性;

(6)写出动态规划函数基本方程,用1()k n f s +表示k n -阶段的最优策略函数:

11()0()n n f x ++=边界条件

{}1(),,1,,1k k k k f s opt v f k n n +=+=-L [8]

2.2.3 动态规划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9]

1、背包问题

1)一维背包问题

(1)问题 有一个人带一个背包上山,其可携带物品重量的限度为a 公斤。设有n 种物品可供他选择装入背包中,这n 中物品编号为1,2,L ,n 。已知第i 种物品每件重量为i w 公斤,在上山过程中的作用(价值)是携带数量i x 的函数()i i c x 。问此人应如何选择携带物品(各几件),使所有作用(总价值)最大。这就是著名的背包问题,类似的问题有工厂里的下料问题,运输中的货物装载问题,人造卫星内的物品装载问题等等。

(2)模型及其解法 设i x 为第i 种物品的装入件数,则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1

1max ()0(1,2,)n n i i i i i i i

w x a f c x x i n ==?≤?=??≥=?∑∑L 且为整数 它是一个整数规划问题。如果i x 只取0或1,又称为0—1背包问题。下面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求解,可写出动态规划的顺序递推关系式为:

11110,1,()max ()k w x w f w c x ??=????=L

{}10,1,()max ()(),2k k k k k k k w x w fk w c x f w w x k n -??=????=+-≤≤L

然后,逐步计算出最优值函数123(),(),(),()n f w f w f w f w L 及相应的决策函数

123(),(),(),()n x w x w x w x w L ,最后得出的()n f a ( 就是所求的最大价值,其相应的最优策略由反推运算即可得出。

2)二维背包问题

(1)问题 如果还增加背包体积的限制为b ,并假设第i 种物品每件的体积为i v 立方米,问应如何装使得总价值最大。

(2)模型及其解法:

它的数学模型为:

111max (),1,2,,n i i i k n i i i i i i i w x a f c x v x b x j n ===?≤???=≤???≥=??

∑∑∑L 且为整数 用动态规划方法来解,其思想方法与一维背包问题完全类似,只是这时的状态变量是两个(重量和体积的限制),决策变量仍是一个(物品的件数)。设最优值函数(,)k f w v ,表示当总重量不超过w 公斤,总体积不超过v 立方米。背包中装入第1种到第k 种物品的最大使用价值。故可写出顺序逆推关系式为:

{}10(,)(,)max ()(,,),1k k k k k k k k k k k w v x w v f w v c x f w w x v v x k n -????≤≤????????=+--≤≤

0(,)0f w v =

最后算出(,)n f a b 即为所求的最大价值。[10]

2.设备更新问题

(1)问题 从经济上来分析,一种设备应该用多少年后进行更新为恰当,即更新的最佳策略应该如何。从而使在某?时间内的总收入达到最大(或总费用达到最小)。现以一台机器为例,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机器的使用效率降低,收入减少,维修费用增加,而且机器使用年限越长,它本身的价值就越小,因而更新时所需的净支出费用就愈多。

(2)模型及其解法 设j I 为在第j 年机器役龄为t 年的一台机器运行所得的收入。 ()j O t 为在第j 年机器役龄为t 年的一台机器运行所需运行费用。

()j C t 为在第j 年机器役龄为t 年的一台机器更新时所需要更新净费用。

a 为折扣因子(O ≤a ≤1),表示一年以后的单位收入的价值视为现年的a 单位。 T 表示在第一年开始时,正在使用的机器的役龄。

N 表示计划的年限总数。

j g ()t 表示在第j 年开始使用一个役龄为t 年的机器时,第j 年至第n 年内的最佳收入。()j x t 表示给出j g ()t 时,在第j 年开始时的决策(保留或更新)。

即得递推关系式为: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_郑梅莲

– 7 – 会计盈余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及其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众多契约均与盈余信息存在密切联系,会计盈余也因其具有被操纵性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要回顾,并进行讨论。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定义存在差异。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判断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最终结果。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观视角和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 信息观视角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hipper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和干涉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如,魏明海(2000)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会计准则范围视角的定义,主要源于美国会计学家Scott 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 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郑梅莲 霍冉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 要:盈余管理研究是经验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手段和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学者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借鉴国外盈余管理理论与经验研究方法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开始的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盈余管理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与手段;影响因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10-0007-03 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如,刘杰(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层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原则所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使其个人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营行为。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或管理当局的控制人);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③盈余管理是利益驱动的结果;④盈余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实现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企业是一个法律的虚构,是一个契约的集合(Jensen & Meckling,1976)。作为一系列契约连接点的企业(公司),与外界存在许多的契约关系与利益关联。企业管理当局必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或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国外,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们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大量探索,Dechow和Skinner(2000)通过对四类盈余管理的研究,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个大类:①资本市场动机;②契约动机;③规避监管的动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大量探索,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动机研究为主;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股权期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薪酬合约动机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动机 资本市场动机指公司管理层在一系列资本市场活动过程中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IPO、配 作者简介:郑梅莲,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霍 冉,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管理。 经济研究 现代物业?现代经济 2013年第12卷第10期

PETER HALL the city of theory 文献综述

PETER HALL " The City of Theory" 综述 ——节选自Cities of Tomorrow: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20th Century (一)Peter Hall其人 Peter Hall 是英国社会研究院(Institute of Community Studies)院长,伦敦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规划系教授。他从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经在雷丁大学(1968-1988)、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0-1992)任教,是UC Berkley 城市与区域规划终身教授。 同时,Peter Hall在教职之外还曾担任多项公职。1991~1994年期间,他曾担任英国环境部部长战略规划特别顾问,1998~1999年期间,他曾供职于副首相城市工作组。他是多家英国官方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科学委员会(1974~1979)、东南区域规划委员会(1965~1979)、环境委员会(1975~1979)等。 Peter Hall撰写及编辑了30多部城市和区域及相关问题的著作,包括《伦敦2000》(London 2000),《规划与城市增长:英美比较》(Planning and Urban Growth),《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文明中的城市》(Cities in Civilization)等。本文正节选自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明天的城市》(Cities of Tomorrow)。 英国的学术界与政界泾渭分明,Peter Hall作为地理学家和规划师,是不多的能在学术界与政界兼具影响力的学者。他从学术角度深刻影响政府,直接指导城市发展战略和政策。Hall致力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作为与卡斯戴尔(Castells)、弗里德曼(Friedmann)和哈维(D.Harvey)齐名的大事,Hall对全球城市的理解与他们一脉相承。这批学者经历了1960年社会激变,深受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Lefebvre)的影响,将城市空间的变化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反映,强调将空间变化与不同空间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资本循环和经济社会变迁相联系(Lefebvre 1991)。同时,霍尔强调历史对于城市现实和未来的影响,强调不同区域的差异性。霍尔认为,今天的城市研究纯粹是学术圈中纯理论的探讨,很少考察具体的规划落实,而规划设计人员又漠视深层的理论研究,埋首于实际的工程设计。因此他倡导规划人员和研究者的融合,倡导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霍尔自己一生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正是他这一主张的个中写照。 (二)背景与概述 20世纪30年代起,各大学陆续建立规划学院(如哈佛大学在1909年开始开设规划课程,于1929年成立独立的规划学院,伦敦大学于1959年成立规划学院),规划理论经历了近80年的发展。本文中,霍尔分析了这80年间,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 霍尔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规划教学的学院色彩愈加浓烈,规划学者习惯于在学院框架内进行探讨,因为规划学者的事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在学院框架下得到评判高低。同时发生的是,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divorced)。其具体表现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规划学者撰写了浩如烟海的规划文章与著作,其中很多在学院框架内获得了甚高评价,但是,它们却对规划实践指导甚少。 在这一背景下,霍尔对规划学科建立以来,规划理论与规划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与评述。霍尔将规划学科这80年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30年至1955年的“史前

文献综述报告格式

文献综述格式、范文及书写规范要求 一、定义: 综述是指就某一时间内,作者针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写成的论文。综述属三次文献,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出这一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可以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国内外大多数医学期刊都辟有综述栏目。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综述的写作格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前言、正文、小结、参考文献。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二、格式 综述一般都包括题名、著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体和总结组成。 前言用200~300字的篇幅,提出问题,包括写作目的、意义和作用,综述问题的历史、资料来源、现状和发展动态,有关概念和定义,选择这一专题的目的和动机、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如果属于争论性课题,要指明争论的焦点所在。 主体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点及其理论根据,从而反映作者的见解。为把问题说得明白透彻,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述。这部分应包括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趋向预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发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这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②现状分析:介绍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各派观点,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将归纳、整理的科学事实和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对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要详细介绍,并引出论据;对有争论的问题要介绍各家观点或学说,进行比较,指问题的焦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陈旧的、过时的或已被否定的观点可从简。对一般读者熟知的问题只要提及即可。 ③趋向预测:在纵横对比中肯定所综述课题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和不同观点,提出展望性意见。这部分内容要写得客观、准确,不但要指明方向,而且要提示捷径,为有志于攀登新高峰者指明方向,搭梯铺路。主体部分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按问题发展历史依年代顺序介绍,也有按问题的现状加以阐述的。不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比较各家学说及论据,阐明有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 三、写法 主体部分的写法有下列几种: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商业银行由于其所在的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其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不同于普通的工商企业,自2017年我国财政部 对《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了修订以后,商业银行的利润形成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成为学术领域研究的 热门话题。本文将从国内外的文献展开研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一、引言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股份制公司,从行业角 度出发其作为国家金融行业的核心,并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的任何动 作都会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变化。从自身经营角度出发,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 大多数是来自于吸收的存款,这就会导致银行在风险收益以及委托代理过程中的 风险比一般行业上市企业高。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 或通过规划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引导基于公司经营业绩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 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Healy,1999)。盈余管理对投资方的利益及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具有深远的价值,不但包括正面的影响,同时还包括负面的影响,为了深化其正面影响并控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对盈余管理予以监管及限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实施监管的先决条 件即明确管理盈余的基本概念。 盈余管理研究兴起于世纪年代,是世界性的一个难题。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于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这给证券市场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 不利影响。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和 盈余管理的对象等方面也与一般企业不完全相同,因此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研 究有利于丰富盈余管理的研究内容。另外,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商业银行 的长期发展是有害的,不但阻碍了商业银行的长期规划,伤害投资者利益,甚至 对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威胁。2017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 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通知,对金融资产的 分类、重分类和减值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盈 余管理研究开展极不充分,与现实中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复杂活跃并不相适应,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全面探究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的演进与发展,挖 掘现有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突破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方法 (1)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进行盈余管理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 的操作手段。一般来说,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一旦确定会计政策后,便不 能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够变更会计政策。由于各企业自身所经营 的业务与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所以会计准则也为企业管理者准备了再选 择的机会。只要企业能够达到进行会计政策再选择的“门槛”,就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机制使企业乐于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 更来进行盈余管理。 (2)应计项目的调整和操纵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国外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美国会计学者William R Scott William R Scott.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 Katherine Schipper Katherine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9001470.html,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 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即企业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经理、部门负责人)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 美国会计学者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 Healy P M, Wahlen J M.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 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关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综述 陆建桥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北京:会计研究,1999(9). 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作出的会计选择。 魏明海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件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 孙铮、王跃堂孙铮,王跃堂.盈余操纵与资源配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 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

我国上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本科毕业论文

(2011届)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姓名: 专业:会计学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导师职称: 年月日

诚信声明 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授权声明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设计)的原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处理不得超越授权对论文(设计)进行任意处置。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

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 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会计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浅析新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文献综述 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会计工作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在会计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研究。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状况 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近期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就笔者通过检索所知,国外还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国外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 1967年12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s)发布的1967年总括意见中“要求企业对应付债务使用现值法进行摊销”。这可能是美国现有会计文稿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最早记录。 威廉姆R•司可脱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分析了美国现行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准则,并指出:财务报告中有很多项目在用公允价值,而且还在增加。许多传统项目只是部分应用了计量观,如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负债、最高价值测试。在成本与市价孰低和最高价值测试中,减值的资产在价格上涨时不会再转回。 2000年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经过长达15年的研究之后,发布了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公告为使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公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 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高级项目主管黛安娜在题为“金融资产和负债一一公允价值还是历史成本”的文章中指出,事实上没有人怀疑市价基础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的矛盾只在会计计量应当以哪一天的市价为基础。而历史成本信息以资产取得和负债发生时的市价为基础,公允价值则建立在当前的市价基础上。 艾哈默德和塔克达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著。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且显著;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著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状况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已经出台,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兴趣,我国很多学者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归纳起来,我国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 1、从新旧规则的对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进行研究 马建威在《财会经纬》2006年第8期上发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旧准则比较研究》,在该文中,作者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体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趋同。为此,从多个方面对就新旧“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基于经济学角度对新旧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新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新规则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进行探讨 余海宗、陶钰梅在《河北会计》2006年第10期发表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一文,该文首先分析非货币性交易的制度规范及其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主要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会计的可能影响。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 高铁生态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及新城站前片区城市设计 专业资料 1前言 高铁新区的研究是城市对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对外交通又往往与城市公共交通结合,这种引导城市发展的结合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铁路、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方式中,铁路客运方式以其运最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等特点成为城市对外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其通达性虽高于航空客运方式,但仍旧较低,宾客流多需要其他通达性高的客运方式进行集散,所以铁路客运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亦多为主导交通方式。而近年来铁路的发展带动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对铁路站区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速铁路新区能否带动城市新的发展仍旧是我们所探时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实行国家城市发展政策方面的“自利性”, 地方政府的调控的偏差,产生了对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建设与发专业资料 展的轻视性和盲目性并存的思想。此外,我国还未有建成的高铁新城案例,有关高铁新城基本处子规划和理论研究阶段。 2相关理论 2.1高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在快速推进的高铁建设将在2010—2014年进入全面收获时期,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旨在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进一步加速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为高铁通道上的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高铁将对城市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放大效应,加速放大城市竞争力的优势和劣势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十分明显,它将城市自身竞争力优劣势放大,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集聚作用稳固城市现在的等级地位,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时间距离的缩短促进新的城市网络形成。这两方面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区域内的各个城市,带来城市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关系,同时区域内各城市的关联地区将显得更加交迭。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成为沿线城市在自身竞争力优劣势均被放大的前景下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点。

文献综述的阅读与撰写研修班_专家推荐书目

参考书目 Bitchener, J. (2012). Writing an applied linguistics thesis or dissertation: A guide to presenting empirical research (应用语言学论文写作指导: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eak, C. &Swales, J. (2009).Abstracts and the writing of abstract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Feak, C. &Swales, J. (2009).Telling a research story: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Feak, C. &Swales, J. (2011).Creating contexts: Writing introductions across genre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artley, J. (2008). Academic writing and publishing: A practical handbook. Routledge: Talor and Francis Group. Heppner, P. & Heppner, M. (2009).Writing your thesis, dissertation & Research.Cengage Learning Asia Pte. (《毕业论文及研究论文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 Lester, J. D. & Lester, Jr., J.D. (2006).Writing research paper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earson Education Inc. Luey, B. (2010). Handbook for academic authors (5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ltridge, B. &Starfield, S. (2007).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A handbook for supervisor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Swales, J.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

生态与设计文献综述

生态与设计文献综述 一、生态设计的起源、概念和基本原理 生态设计一词来源于如何对自然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循环并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需要。 1999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生态设计国际会议“Eco-design99”,并通过了相关的宣言。生态设计涉及广泛,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成为生态设计的对象。生态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公共机关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最先提出的,类似的术语还包括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DFE),生命周期设计(Life cycle design,LCD)等。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师对房屋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的重新认识与控制利用途径;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以及农业生产者对于种植养殖对象的合理空间、时间结构的设计利用等,都属于生态设计的范畴。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尊重自然、整体优先的设计原则 同环境协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原理。减量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资源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Recovery) 发挥自然的生态调节功能与机制设计原理 生态设计的参与性与经济性原则 乡土化、方便性、人文性原则 二、生态建筑与仿生建筑 戴志中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运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循环、有机统一等原理、方法来指导建筑设计;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生态环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追求建筑节能、环保、有机维持、设计高效率等具体技术指征,使其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生态思想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自觉的运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生态理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也不断演化。 1963年,V·Olgyay完成了《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念,认为应该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作为设计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Paolo Soleri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合为一体,即城市建筑生态学。他力图用新的城市模式取代现有模式:设计一种高度综合、集中式的三维尺度的城市,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消除因城市无限水平扩张而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的负面影响。 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所著《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麦克哈格认为:所谓生态建筑学,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说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了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生态建筑学在追求自然生态学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一般原理的同时,认为自然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理本能需要,而且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 文献阅读与综述报告 学号 姓名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姓名、职称 培养学院 (要求:所引用文献不得少与30篇(本),并在文献综述最后将所引用文献列出。)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XLT信息网络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选题意义 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它在现代的任何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战略管理是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从企业未来的角度来看,战略是计划;从发展历程来看,战略是模式;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是定位;从企业层次来看,战略是观念;从企业竞争来看,战略是计谋。战略并不是“空的东西”,也不是“虚无”,而是直接左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最重要的决策参照体系。战略管理则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与控制,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 西方管理界探索者称战略管理为企业管理的“顶尖石”。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方向失误将导致企业走向下坡路,乃至会将一个成功的企业引向衰落而灭亡,这也是企业管理中最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事实证明,往往在失误的战略方向引导下,企业就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扩张能力、提升能力、牵引能力和支撑能力,相反地,当一个企业的各项相关要素作用发挥越充分,企业偏离目标的程度就越严重,企业衰落的速度也就越快。 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战略管理涉及影响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不可控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08月 经管空间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陈奕巧 摘 要: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经济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中外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一些展望。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算管员会归企业董事会领导,对董事会负责,由民营企业各个重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由董事会主席亲自担任预算委员会的一把手,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委员会负责民营企业预算目标的确立、预算方案的审批、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绩效考评、重大预算项目的调整或修改。预算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预算委员会授权的其他工作。民营企业各个部门都要将本部门的一把手确认为本部门预算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情况负责。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有利于把民营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引入良性循环,有利于避免出现为管理层满意而制定预算的现象,有利于摆脱民营企业“人为控制预算”导致的不良影响。 (三)科学编制预算 民营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通过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判断和民营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编制方法目前主要有弹性预算、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等。对于市场前景不明的民营企业,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弹性预算来编制;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对于周期性明显的民营企业,应该采用周期预算来编制长期预算,以便与企业的周期战略管理策略相适应。 (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民营企业要想发挥预算的功能作用,必须加强对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通过沟通与协调,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分解目标;预算编制则自下而上汇总,体现目标。因此在编制好了预算后,将预算项目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建立二级预算,并正确划分各预算归口管理部门,由相关单位执行。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并且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纳入到预算管理人员的年终考核当中,通过绩效考评使部门的小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其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起来,以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过程中,要重视实际与预算的偏差,并从偏差中找原因、从偏差中找管理的漏洞,针对漏洞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当前经济复杂多变、科技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管理,不单单是财务管理的内容,更是民营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因此,民营企业只有脚踏实地搞好预算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持续化与高效率性,民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深圳市通普科技有限公司参考文献 [1]夏朝恒,夏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科技信息,2009(33). [2]殷集成.论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3). [3]栗云静.企业战略管理下预算管理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2010(1). [4]孙铁柱.完善企业预算管理,防范预算松弛[J].时代金融,2011(5).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 c o t 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 A A 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 c o t 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 2011.08 111

控规的内容及深度文献综述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及深度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应针对不同次区域的具体空间发展特点与建设需求不的内容、深度或方法。 关键词:控规内容深度特点 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较好地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初期城市土地开发、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然而,随着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制度与环境发生了变迁,控规的性质内涵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同时,传统控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出现了诸多不适应。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控规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作用又有着不断增强的内在需求。如何使控规更好地面向实施,规划管理就成为了我国规划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在城乡规划法中对于控规内容及深度的的要求 《城乡规划法》对控规的基本属性、法律地位、制定与执行程序等多方面进行了明确表述和规定,将从根本上改变控规运行的制度基础,有力地推动控规改革。但是,作为—部基本法,《城乡规划法》对控规的规定仍然是框架性和原则性的,诸多方面还需要在具体的控规改革中根据实际的特定条件进行深化,落实和创新。此外,随着我国多数城市新—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完成各城市也必然面临新—轮大规模的“控规全覆盖”热潮,控规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从分析控规外部环境与面临的问题出发,从认识论层面解析新时期的控规,从方法论层面探讨深化落实乡规划法》的控规改革方案。 2 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体系 分层次确定控规内容对应于“分层落实,分区平衡”的控制方式(下文将对此进行详尽的阐述),需要在整个控规规划区与单个地块之间添设。规划管理单元”的空间控 制层次。基于此可将控规内容划分为整个规划区、规划管理单元与分地块三个层面。 基于更大的空间层次——规划管理单元来确定控规强制性内容,对于单个地块的—般内容指标应确定为指导性内容。属于强制性内容的是:管理单元层面的总容量,非经营性公共设施与开敞空间的用地规模、数量和位置,经营性公共设施的用地规模、数量,贯穿于控规各空间层次的六线规划内容,单个地块的非兼容性用地性质、超出上限与下限的容积率、道路交通的组织控制等。其他则宜作为指导性内容就本质而言,强制性内容的刚性与指导性内容的弹性都只具有相对性,实质的区别在于对应程序的设置和安排,其刚性与弹性应根据特定的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分内容表达控规成果对应于控规内容刚性与弹性的重新划分、控规方法的分层控制,为了更有效地体现和保障控规的严肃性与灵活性,可将控规成果分为法定图则、管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