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天灸疗法
何谓天灸?
又称发泡疗法,它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有如灸疮。
天灸作用
天灸疗法使用的药物大多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对局部产生强烈刺激,使血流加快,发挥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同时药物贴敷于体表产生的热效应可起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并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
天灸法的时间
天灸的“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此时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人体皮肤腠理完全开泄,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去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和预防疾病在冬天发作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天灸法适应症
天灸疗法主要适用于:
1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常年性感冒等宿疾。
2脏腑功能不足所致虚寒性病症:虚寒性胃痛、慢性结肠炎。
天灸法的特点
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
天灸常用的药物
∙大蒜
∙毛茛
∙斑蝥
∙白芥子
天灸法的临床应用
∙治疗哮喘
∙治疗过敏性鼻炎
∙治疗关节疼痛
∙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顽固性呼吸系统疾病
∙痛经及月经不调
天灸法的反应
常见反应:
3发红、灼热、瘙痒
4疼痛
5起泡
6色素沉着
那些人不适合用
∙过敏体质者
∙孕妇、严重心脏病、严重精神病∙皮肤溃烂者等。
天灸概述及应用

第一部分 天灸疗法
一、什么是天灸疗法?
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
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
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
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
所以又称 “自然灸”或“自灸”。
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
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 “冷
灸
”
。
作用途径: 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
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
特点: 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
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 现我院还开展三九天灸、节气灸。
二、源流
1. 天灸疗法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可追溯 到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 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蚖……以蓟 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 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
2、药物
辛温之药——驱逐寒邪。
常用: 白芥子、甘遂、细辛、
延胡、 生姜、麻黄、吴茱萸
白芥子
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 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 。
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 寒、开窍之功用。
甘遂
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 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
延胡
1、天人相应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也。
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 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人体阳气随之有升、浮、沉、降节律,形成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 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天灸疗法知识课件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天灸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感冒、咳嗽、哮喘、鼻炎、胃痛、腹泻、痛 经、风湿性关节炎等。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虚寒性疾病,天灸疗法具有较 好的疗效。
禁忌症
虽然天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如孕妇 、高热、心脏病患者、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等不宜进行天灸治疗。同时,对于过敏 体质的患者,在使用天灸前应进行过敏试验,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贴敷方法
将药物贴敷于选定穴位上,用胶布固定。贴敷前需清洁皮肤 ,保持皮肤干燥。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药物脱落。
贴敷时间及频率
贴敷时间
一般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 儿童酌减。如出现不适,可随时揭去。
贴敷频率
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可间隔1-2天 贴敷一次,连续贴敷3-5次为一个疗 程。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李某,男,45岁,患有慢性 支气管哮喘多年。经过天灸疗法 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频率减少。
案例二
患者王某,女,32岁,患有过敏 性鼻炎。在天灸疗法治疗2个疗 程后,鼻塞、流涕等症状显著改
善。
案例三
患者张某,男,50岁,患有类风 湿性关节炎。经过天灸疗法治疗 4个疗程后,关节疼痛减轻,活
起源
天灸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国,具体 年代不可考,但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有相关记载,是中医外治 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理及作用机制
原理
天灸疗法基于中医经络理论,认为人体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刺激经 络上的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作用机制
天灸疗法通过热刺激作用于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 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和免疫力,从而起到消炎、镇痛、祛瘀、 生新等作用。
天灸

天灸疗法一、概念天灸疗法是指借助药物(主要是药性:如寒热温凉,药)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又称发泡疗法。
二、适应证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妇科有:痛经、月经不调等、五官科有:梅核气(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痹证(包括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三、禁忌证(1)对天灸药物过敏者、支气管扩张咯血者、肺结核活动期禁用。
(2)皮肤破溃后难愈者、糖尿病患者慎用(3)孕妇慎用四、注意事项(1)贴药前应皮肤清洁,贴药后不家剧烈活动,如贴药后感觉不适(痒、灼热感过甚者)难以忍受应即时取下(2) 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水泡、轻度热痛属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起小水泡不用处理,大水泡应按烫伤处理。
(3)极少数患者贴药后会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迹,(问病人有无疤痕皮肤)(4)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茹、牛肉、韭菜等,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五、常见疾病的应用(一)、过敏性鼻炎1:选穴:天突、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穴。
(二)、支气管哮喘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膻中等穴(三)、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天突等穴(四)胃痛又称胃脘痛(上中下脘),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选穴:上脘、中脘、天枢、染门、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五)体质虚弱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六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属“虚劳”范畴1:大椎、风门、肺俞、脾俞、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以上疾病,每次辨证选取4至6穴按上述方法进行药饼贴敷中医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老祖宗同疾病作斗争过程总结下来的经验总结。
天灸就属中医学中针灸范畴的一部份。
什么是天灸疗法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体天灸的功效与作用请往下看: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来源39蜂疗网。
202X年整理版]天灸疗法(二期)
![202X年整理版]天灸疗法(二期)](https://img.taocdn.com/s3/m/5af4995f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3.png)
法。
• 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 至今仍在延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 帜,难以取代。
第二页,共八十一页。
• 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 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 也是外界邪气(xiéqì)的侵入点, 疾病的反应点, 中药外治的治疗点。
第八页,共八十一页。
一、敷贴(fū tiē)疗法的理论渊源
•
有关穴位敷贴药物(yàowù)以保健治病的载
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
汉墓出土的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 》《五
十二病方》。
第九页,共八十一页。
• 《黄帝内经》中,有关药物治疗的内容甚 少,但其中中药外治法的记载却有不少,如 《灵枢·经筋》篇提到:“颊筋有寒,则急 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缓不胜收,故 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 以涂其缓者”。意思是用马膏、白酒和桂的 桂酒,外敷面部两侧,来治疗口僻,即口眼 歪斜。只是(zhǐshì)尚未提到穴位。
第三页,共八十一页。
•
穴位敷贴疗法就是根据(gēnjù)人体奇经八脉
与人体脏器的相关性,结合中医理论,用中
医外治方法达到治疗脏器疾病的方法。
优点是用药量小,经济方便,长期应用
无明显毒副作用,既能治疗常见疾病,又能 保健养生,长期使用还能益寿延年。
第四页,共八十一页。
•
中药穴位敷贴:
• 一方面通过间接(jiàn jiē)作用,即药物对机体
上,治“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 绝者”。
第十三页,共八十一页。
• 明代,对穴位药物敷贴法收载较多的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如提到“水气 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 脐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 患水肿,用此有效”。证明敷贴之法来自(lái zì) 民间,但确有效验。
第二十六章++天灸疗法

二
常用处方 现代三伏天灸多以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的天 灸处方为基本方加减,选用白芥子、细辛、甘 遂、延胡研末为药,辅以姜汁调和。方中白芥 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利气豁 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细辛性味辛温, 入肺、肾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延胡 性味辛温,入肝、胃经,有活血、散瘀、理气 之功用;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开痰 之功用。药物的选择和制备同药物灸。
四 操作方法 贴药反应 处理办 法 禁忌证
同药物灸
五 注意事项
1 贴药当天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 头等易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 冷水浴。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 破损。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止感染。 贴药后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 以避免出汗导致药膏脱落。
三 、穴位的选取 同药物灸。 以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为例,选取三组穴位,每次选 用一组。 1 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是肺之背俞穴,可宣肺止咳。行气平喘,乃治疗咳 喘之要穴;胃俞是胃之背俞穴,可健脾化湿、补气降逆; 志室可补肾益精、利水渗湿;膻中为墓穴、八会穴之气会, 可调理气机、化痰平喘。
2
三、三伏天灸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何谓三伏?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按历法规定,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
(二)何谓庚日? 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天 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天都由天干地支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如“甲 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 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 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 “庚日”时则为20天。
天灸疗法

③贴药时间: 成人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 小孩时间酌减。 以皮肤感觉和耐受程度为观察指标, 避免灼伤皮肤。 ④疗程: 10 天 1 次。共 5 次(其中前后 2 次为加 强)。
5、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 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
6、可能的并发症:
溃烂、疼痛; 2.皮肤过敏; 3.发热。
总结:三伏天天灸疗法机理:
以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 治为理论依据,利用三伏天天气 炎热,在壮阳穴位上敷以辛温发 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 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以消 “冬病”之病根——恢复人体正 常的阴阳平衡。
(三)三伏天天灸具体方法:
1.时机:
A三伏天阳气最旺盛。三伏天天灸就是 顺时就势摄取阳气。 B不正常的气候可使人发病,而正常之 气候,则可助人逐邪外出。阳虚病人暑 热当令之时因寒邪渐衰则病情减轻,故 在夏季病情缓解期,在机体反应性最好 的情况下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 C人体皮毛开泄,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 经络。
四、适应症
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 紊乱、溃疡病等。 3.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 4.外周神经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等。 5.皮肤病:白癜风、银屑病、荨麻疹、硬皮病、 神经性皮炎、寻常疣、斑秃等。 6.其他:子宫肌瘤、痛经、骨关节炎、颈腰椎病、 软组织劳损等妇科、骨科疾病。
取穴:定喘、百劳、肺俞、膏肓等。
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膻中: 前后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②脾俞: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 天突: 前后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 ③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心俞: 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脘: 前后正中线,脐上4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天灸疗法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天灸,是中医灸治疗法中非火热灸法中的主要方法,又称发泡疗法。
天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是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泡,以激发经络、调整气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体天灸的功效与作用请往下看:
1、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天灸所采用的药物大都带有较强的刺激性,有使皮肤发泡的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作用,甚者发泡化脓,使渗出液增加,能发挥消炎退肿的效果。
2、经络穴位的调衡作用: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能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
天灸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使其趋于平衡,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3、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天灸药物透过特异腧穴的皮肤,其有效成分通过血液循环直达病变部位,发挥其药理效应。
更重要的是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吸收、传输、利用的同时,经络腧穴对药物刺激做出较强反应,将药物作用放大,其疗效是经络腧穴与药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
4、神经调节作用:天灸主要通过药物使作用部位的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5、免疫机能作用:通过神经反射作用,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调整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来源39蜂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