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合集下载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本课将从七个方面展开,通过举例说明和层层展开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原理和方式,引领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引言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是指细胞通过膜结构实现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物质是如何实现跨膜运输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自由扩散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也不消耗能量。

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和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消耗能量。

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就是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方式,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能量的消耗。

例如,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就是主动运输。

胞吞和胞吐胞吞和胞吐是指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囊泡转运方式。

例如,抗体、蛋白质等大分子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细胞内。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特性选择性:细胞膜只允许一定大小的物质通过,不同大小的物质通过的方式不同。

能量消耗:物质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动态平衡:物质跨膜运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进出细胞的物质保持一定的浓度梯度。

调节机制:物质跨膜运输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调控,如受体调节、信号转导等。

参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对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态:物质跨膜运输可以调节细胞内外环境的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

保障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实现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如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等。

参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说课稿
图二中a点是什么原因不在升高
图三中a点的限制因素是什么,b点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总结:分析坐标图的关键是先看好横纵坐标的含义,利用基础知识解决横纵坐标的关系。举例点评。
五、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
1、物质浓度
2、氧气浓度:能量
3、温度:膜流动性和能量
展示动画
展示动画
展示图片
展示动画
图片分析
引入三、胞呑和胞吐作用:动画演示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
提出问题:胞吞作用参与的细胞器是哪一种?溶酶体
胞吐作用参与的细胞器是哪一种?高尔基体
总结:胞吞和胞吐作用是一些结构和大分子出入细胞的方式。
学生自主完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
四、解读坐标图:课件展示
提出问题:各个坐标图代表的方式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需要其他物质参与吗?
水分的渗透作用中水分跨膜符合这种方式吗?
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是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要其他参与物质参与。例如:水分子,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等
2、协助扩散:展示动画
提出问题:物质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需要其他物质参与吗?
总结:协助扩散的特点是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协助。例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提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二、主动运输: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物质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
需要其他物质参与吗?
ATP主要由那种细胞器产生?
载体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主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分子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和供应能量的ATP。例如:氨基酸,各种离子,五碳糖、碱基等。
提出问题:什么是选择透过性?大分子能不能通过细胞膜?分泌蛋白怎么从细胞中分泌出来?
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一线教师纯手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属于本章的核心,在了解了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更深入、本质的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和结构相适应的的观点。

教材采取示意图与文字相结合,逐步呈现物质运输的不同方式,逻辑性强。

本章节内容的理论知识较浅显,所以教材出现了较多的图表解读,多层次的理解细胞作为开放的系统,控制物质进出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理解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过程,认识和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提高解读图表、概括、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解释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细胞执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3、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属于微观层次,相对抽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适当的引导。

鉴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材图文结合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本节内容授课之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分小组对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及表达的能力,师生互动完成简单的当堂检测,基于此学生对几种运输方式已经比较熟悉了,再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提高训练,混有各种图表分析,综合性较强,旨在培养学生识图的分析能力,生生互动解决。

因此本节课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教法和学法由于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而本课又涉及到相关的化学反应,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动手书写尤为重要。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内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到各种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运输和转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等。

一、主动运输1.1 利用离子泵进行跨膜运输:离子泵是一种蛋白质通道,能够将离子从低浓度区域转运到高浓度区域。

这种方式需要消耗能量,通常是通过ATP酶的水解来提供能量。

1.2 利用载体蛋白进行跨膜运输:载体蛋白是一种膜蛋白,能够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将特定的物质从一个区域转运到另一个区域。

这种方式也需要能量的消耗。

1.3 利用囊泡运输进行跨膜运输:囊泡是一种细胞器,能够将物质包裹在内部,然后通过融合或分裂的方式将物质从一个区域转运到另一个区域。

二、被动运输2.1 扩散运输:扩散是一种 passively 的运输方式,物质会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直到达到平衡状态。

这种运输方式不需要能量的消耗。

2.2 水通道蛋白介导的运输:水通道蛋白是一种特殊的膜蛋白,能够形成通道,促进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这种方式也是 passively 的运输方式。

2.3 离子通道介导的运输:离子通道是一种膜蛋白,能够形成通道,促进离子的跨膜运输。

这种方式也是 passively 的运输方式。

三、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调控3.1 调控蛋白的表达水平:细胞可以通过调控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来控制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和方向。

3.2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可以影响细胞膜上的蛋白通道的活性,从而调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3.3 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等也可以影响细胞膜上蛋白通道的活性,进而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

四、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4.1 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生物体可以吸收到必需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4.2 毒物的排出:物质跨膜运输也可以帮助生物体将代谢产物和毒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2.解析:通过现象展示-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的思路,结合讲授与讨论的方法得出相关概念,同时让学生列表总结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2.解析:(1)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4)知道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主动运输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涉及到能量和载体的利用。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现象展示-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问题1:设问导入:请说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知识,温故知新。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2:问题探讨问题(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提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通过跨膜运输,细胞可以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对内部环境的调节。

本文将从被动扩散、主动运输、细胞吞噬、胞吞和胞吐以及细胞外囊泡运输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扩散1.1 浓度梯度驱动:物质自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不需要耗费能量。

1.2 分子大小影响:小分子如氧气、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简单扩散跨膜,而大分子需要通过其他方式。

1.3 渗透压调节:渗透压不同会导致水分子跨膜进出,细胞通过调节渗透压来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

二、主动运输2.1 能量消耗:需要耗费能量才能实现物质跨膜运输,通常通过ATP酶驱动。

2.2 蛋白通道:膜蛋白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特异性地运输特定物质。

2.3 离子泵:通过转运蛋白将离子从低浓度区转运至高浓度区,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

三、细胞吞噬3.1 周围环境物质:细胞通过吞噬周围环境的物质,形成囊泡内部,进行内部消化。

3.2 膜囊泡融合:吞噬囊泡与溶酶体融合,内部物质被降解成小分子。

3.3 营养吸收:通过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吸收外部营养物质,满足生长和代谢需求。

四、胞吞和胞吐4.1 胞吞:细胞通过膜囊泡将外部物质吞入细胞内部,形成胞吞泡。

4.2 胞吐:细胞通过胞吐泡将内部物质排出细胞外,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

4.3 废物排出:通过胞吞和胞吐,细胞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物质,保持内部清洁。

五、细胞外囊泡运输5.1 分泌途径: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囊泡运输被排出细胞,实现物质的分泌。

5.2 内吞途径:细胞通过囊泡内吞将外部物质吞入细胞内部,进行消化或其他生物学过程。

5.3 信号识别:囊泡运输受到细胞内信号的调控,确保物质被准确运输至目的地。

结语:通过以上五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可以实现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对内部环境的调节,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深入理解这些跨膜运输方式对于揭示细胞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治疗方法的探索。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稿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引言概述:物质跨膜运输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它涉及到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特定的运输机制。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扩散1.1 浓度梯度驱动:物质自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不需要外部能量。

1.2 简单扩散: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脂双层直接扩散,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1.3 依赖通道蛋白:通过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如离子通道,实现特定物质的跨膜运输。

二、主动运输2.1 能量耗费: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运输,需要外部能量。

2.2 载体蛋白介导: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如载体蛋白和泵蛋白,实现特定物质的跨膜运输。

2.3 背逆转运:通过转运蛋白,在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中,同时运输其他物质。

三、囊泡运输3.1 胞吞作用:细胞通过细胞膜的膜囊将外部物质包裹进来,形成胞吞体,再将其运输到细胞内部。

3.2 胞吐作用:细胞通过融合胞吐体与细胞膜,将内部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3.3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调控: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和调节机制,控制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的发生。

四、细胞膜运输蛋白4.1 载体蛋白:通过与物质结合,实现物质的跨膜运输。

4.2 通道蛋白:形成通道,使特定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

4.3 泵蛋白:耗费能量,将物质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运输。

五、细胞外液环境调节5.1 渗透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平衡。

5.2 pH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的pH值,维持细胞内外液的酸碱平衡。

5.3 离子浓度调节:细胞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液中的离子浓度,维持细胞内外液的离子平衡。

结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细胞的需求,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运输机制。

这些运输方式的正常进行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

(完整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课稿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说课稿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说课人: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样五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说一说教材分析,我的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3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下面首先介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的重要功能,这承接了上一章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结构, 同时本章节的理论知识是学习下一章细胞的能量和利用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后说一说我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参中“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因此我制定了3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首先是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区别三种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其次是能力目标(2)能力目标培养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最后是情感目标(3)情感目标a、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物质性;b、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生物必修一新课程标准,以及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了学生准确的区分三种运输方式,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物质,从而要载体与能量的参与,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种特殊性。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为主动运输。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首先是教法分析二、教法分析考虑到高一学生的现状,我采取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法和直观教学法,在讲解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的时候,我采用动画模拟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三种运输方式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样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回忆初中物理红墨水扩散现象,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
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