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简史

合集下载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始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该体系基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朝贡礼仪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探讨朝贡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早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一种朝贡制度,通过国君朝见天子,并以贡献珍贵物品来表示臣服和友好。

这种制度得到了秦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唐朝的兴起,朝贡体系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唐朝时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全国,通过大唐的强大实力吸引了周边各国朝贡。

唐朝不仅接受各国的朝贡,还派遣使臣到各国朝见国王,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朝贡体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以优越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著称,使得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的榜样和目标。

越南、琉球等国纷纷朝贡宋朝,并从中国引进农业技术、制度模式以及文化艺术等。

与此同时,香港、澳门等地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交方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

但朝贡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仪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维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和平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作用1. 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通过参与朝贡仪式,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各国可以通过礼仪来表示臣服和友好,避免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 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朝贡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机会,通过展示珍贵物品和礼仪仪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同时,中国吸引了各国的朝贡,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

3. 经济和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还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贸易往来也颇具特点。

其中,朝贡体系是清朝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独特模式。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朝贡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隋唐丝绸之路的通畅,导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极大的需求。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唐朝开始实行“以礼相待”和“朝贡”政策。

朝贡在唐朝时期主要指的是周边小国相向送来的一些特产,如藤、象牙、象牙、虎皮等。

唐朝通过接纳这些礼物,表达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以达到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贡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所指的朝贡制度,主要是指清朝时期,中国同其周边国家间的一种外交关系。

清朝朝廷体系先后向邻近的越南、朝鲜、琉球、东南亚国家等割让了许多领土,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朝贡协定。

二、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等。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大明国”,贡品只需方物。

而对于朝贡国家来说,每次进贡必须要准备大规模的特产,并且还要派遣大批文武使臣前往中国。

使臣到达中国后,还要展开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关系,使中国在外交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

同时,朝贡的贸易形式也更加倾重于中国一方。

朝贡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独特的“礼贡贸易”。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不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其它国家,而是通过邦交使臣与朝贡国交换礼品。

这样一来,中国可以在外交上赢得各国尊敬,而且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商品。

同时,朝贡国家将来自中国的礼品视为珍品,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有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其实,朝贡体系不仅用于外交交流和商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朝廷对自身统治的展示。

朝贡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帝国来说,是一种宣传,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种宣传同时也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引发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氛围,加强中国历史地位的认知。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1.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即弱小国家向强大国家进贡并承认其霸权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体系中,强大国家作为宗主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礼物、金钱、资源等,并给予它们保护和政治支持。

朝贡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在东亚地区广泛应用。

2. 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口众多,经济相对繁荣。

中国各个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或外交手段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帝王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超越了周边小国,于是开始实行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利用了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有几个基本原则:3.1 宗主国的地位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承认它的霸权地位。

宗主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2 进贡制度进贡是朝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他国家要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包括金钱、珍宝、特产等。

进贡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宗主国的臣服和尊重。

3.3 保护与支持作为回报,宗主国会给予进贡者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这包括军事上的保护、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援助等。

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宗主国可以巩固自己在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4. 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的应用中国古代朝廷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中心大国,接受来自周边国家的进贡,并给予它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西汉、唐朝和明朝等。

在这些时期,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使周边国家接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

除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朝贡体系。

它们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论中国朝贡体系

论中国朝贡体系

论中国朝贡体系2007级法政学院国际政治1班苏晓楠学号:072001045 中国朝贡体系,开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直到19世纪末期开始衰败解体。

这种朝贡体系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中国的朝贡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中国的朝贡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

中国商周时期的畿服制度这是朝贡体系的雏形时期,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

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内服)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

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

商朝的畿服制度带有强烈的原始部落军事联盟色彩,而周朝由于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世界共主思想,将这一制度系统化和理想化,试图作为已知世界的准则。

但是,由于周朝采用分封制度,后期又陷入诸侯纷争,所以这一制度基本仅停留在纸面上。

秦以后的册封制度这是中国朝贡体系的发展成熟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原地区之后,建立起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制帝国,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正式得以确立。

在这时期的朝贡体系中,中原政权和其他诸国以“册封”关系为主。

即各外国需要主动承认中原政权的共主地位,并凭借中央政权的册封取得统治的合法性。

中央政权对各地方政权往往直接封为“某某国王”,如“汉委奴国王”、“南越武王”、“疏勒国王”等。

各受封国对中原政权按照不同的要求负有进贡和提供军队等义务。

朝贡制度的最终形成这是中国朝贡体系的鼎盛时期。

1368年,明朝建立,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了安南、占城、高丽、暹罗、琉球、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齐、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国为“不征之国”,实际上确立了中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他并且确定了“厚往薄来”的朝贡原则。

由此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

朝贡贸易体制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朝贡体系研究

朝贡体系研究

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和制度
东方朝贡体系和西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比较
• • • • • •
体系的行为主体 体系的权力结构 体系的组织原则 体系的目标诉求 行为体的互动方式 体系的发展趋势
两大体系的碰撞
• • • •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 体系碰撞的实质:软硬权力的碰撞 进攻型国家战略和防御型国家战略的竞争 守旧和创新竞争
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基本上都是被政治 阉割的历史,早已习惯于数典忘祖,然后进行故 意的满堂灌输一些知识和理念,而忽略先哲们对 此深邃的思考和有力的实践,造成很多时候我们 的历史被人为的割裂。
朝贡国分类
• 实质的朝贡国 • 一般性的朝贡关系 • 名义上的朝贡关系(在明代典籍中的100多个朝贡 国,大多数属于此类。
欧洲的秩序
•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500—1500年)的欧洲,在宗教上存在 着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名誉上的基督教神权一 统天下的局面。在政治上是一个由天主教会与世俗封建主 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政治上的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的突 出特征。 • “在这里,‘国籍’是没有意义的,整个西欧是一个天主 教大世界,没有国界,没有边防,只有大大小小的领地, 每块领地是上领主对农奴实行经济权、政治权和司法 权。……一个天主教大世界,没有‘国家’,只有‘领地’, 这就是中世纪西欧的状况。这种状况当然与现代世界相去 甚远。” ——《世界现代化进程》
“天朝”朝贡体系和西方体系的碰撞
• 朝贡体系的简要介绍 • 西方体系主要指西方体系的雏形(威斯特伐利亚 体系)的简要介绍 • 两大体系的碰撞
中国创立的国际体系(朝贡制度)
• 从严格意义上讲,朝贡制度建立于双向交往,沟 通之基础身上,包括朝贡一方的“称臣纳贡”和 宗主一方的“册封赏赐”双重内容。中国古代文 献中“朝”,“贡”合在一起使用,最先见于 《汉书》记载西域诸国时使用的“修奉朝贡,各 以其职”,在唐代已经作为专有名词进入学术界, 在《明实录》,《清实录》中,朝贡几乎已经作 为中外官方交往的同义词。

小议朝贡体系

小议朝贡体系

小议朝贡体系所谓朝贡体系,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传统关系的主要形态,进而成为近代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整个东亚地区的一种基本国际关系形态。

朝贡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夏商时期,初步发展于秦汉时期,隋唐、两宋时期走向完善,明清两代朝贡体系到达巅峰。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开始了,从非洲沿岸到亚洲,再到中国自身,之前朝贡体系内的国家开始不断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朝贡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朝贡体系中最后一个国家—朝鲜,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其独立,其实质是将朝鲜划归日本的控制范围,朝鲜也成为了列强的殖民地。

至此,朝贡体系名存实亡。

1901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自身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这也标志着朝贡体系的正式解体。

灿烂辉煌的古代中国文明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文明,而朝贡体系的经济基础则是建立在这种以农业文明为基础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而这又是一种近乎于自然经济的经济体系,其生产力十分低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朝贡体系作为一种更加高级的上层建筑,它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最高峰。

不难想象,朝贡体系脆弱和低效的经济基础必然无法长期维持古代中国与朝贡国的正常关系。

可以说朝贡体系的发展程度和中华帝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也正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朝贡体系也日趋完善的原因。

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们以天朝上邦自居,并且实施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最终导致落后于时代,再也无力抵御西方强敌的入侵和掠夺,导致了朝贡体系的解体和自身的灭亡,同时,西方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也加速了朝贡体系的解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朝贡体系是古代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内在生命力最强的国际秩序。

正是朝贡体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以和平、发展、交流为主旨的国际体系。

古代的中华文明可以说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亚洲大陆上独领风骚的,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朝贡的物质基础,而精神基础就是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的形成开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经过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鼎盛,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开始衰败解体。这种朝贡体系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是以中国中原王朝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体系。中国的朝贡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
朝贡体系是中原王朝与藩邦之间,封建大国与小国的关系,它是儒家王道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延伸与扩展。“天朝”与“藩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垂直关系,是不平等的封建国际关系。朝贡体系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朝贡体系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奉天朝正朔,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也就是宗主国对藩邦国王、王妃、世子进行册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朝贡体系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朝贡体系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朝贡体系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一直认为华夏处在世界的中心,而中国的统治者便是全世界的统治者,是所谓的“天下共主”。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其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佐证。基于这种理念,中国皇帝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统率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即所谓的“封贡体系”,或“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的雏形是古代中国的畿[jī]服制度。早在中国商朝时期,统治者便已建立了“越在外服,侯甸[diàn]男卫邦伯”的内外服制度。在这个制度当中,中国中原王朝的君主是内外服的共主。君主在王国中心地区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在直属地区之外外服,则由接受中原王朝册封的地方统治者进行统治,内服和外服相互保卫。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它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五常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扩展和延伸。对古代东亚政治格局及国际关系框架的构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当今东亚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大哥的成本:中原维持朝贡的开销大象公会12月08日00:42分享到:朝贡历史外交分类 : 热点摘要 : 历史上,中国往往在东亚地区占据优势地位,通过朝贡体系,不断确认“天朝上国”地位。

为此,中原王朝承担着巨大开销,效果却有限,甚至有小国将朝贡当做牟利的来源。

出乎意料的是,朝贡体系在汉、唐两朝并不兴盛,却在国力偏弱的明代达到巅峰。

文/大象公会公元1448年,四川杂谷安抚司的几位入贡僧人做了一件令明王朝十分头痛的事情:拒绝赏赐。

起因并不复杂。

年初,“番僧”入京,进贡刀剑、铁甲若干,照惯例等待朝廷厚赏,完成一次稀疏平常的暴利买卖。

但这次礼部突然发难,以其贡物薄而赐予厚,上奏稍减回赐。

站在明王朝角度,这个决定很容易理解。

来者不过是折边的“番僧”,又不识好歹,只带了如此少的贡品,减少回赐非常正常。

但已经习惯了旧例的番僧非常不满,又做出惊人之举:不肯拜赐。

这惹恼了明英宗朱祁镇,愤怒之中,朱祁镇失去了风度,罢去给番僧的赏赐及下程,将他们软禁于会同馆,不久又投入锦衣卫狱。

对于双方来说,这个结果都非常丢脸。

明英宗很快收回了命令,将他们放出,发放减量版的赏赐,令其返程。

明英宗朱祁镇番僧南哥藏等人其实没理由抱怨,他们已经足够幸运——明朝是历史上赏赐最为丰厚的朝代,一直坚持“薄来厚往”原则,即使它的国力可能是中原王朝中最薄弱的。

如果是在汉朝,南哥藏等人根本都没有资格朝贡。

少数被承认的地区首领,进京后也只有少量馈赠,主要是册封封号为主;至于盛世唐朝,“羁縻”是对外政策的核心,手段多是颁发封号。

严格意义上,明朝才第一次建立了完备的中华朝贡体系,它是独特的政治、军事、文化传统影响下的产物,尤以赏赐丰厚,蔑视平等交易原则著称。

【什么是朝贡?】宽泛意义上,许多地区都出现过朝贡关系。

古波斯帝国的周边国家周期性对其进贡,雅典也从提洛同盟中纳贡,古罗马帝国、阿兹特克帝国都有过类似的纳贡现象。

这种朝贡形式比较简单:一方向另一方支付财物或表示尊崇,以结盟或避免交战。

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上精美的浮雕人物,他们描绘的是前来波斯朝贡的使节但没有任何朝贡行为比中国的更久远,更复杂。

事实上,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制度化的朝贡体系,与之相比,欧洲、美洲等地区的朝贡行为不过是体系的雏形。

不过,中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建立了完备的制度。

虽然东亚、东南亚国家很早就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但并不是产生政治关联就可以看做产生朝贡体系。

既不是条约关系,也不是平等的贸易,更不是征服、殖民,朝贡体系是另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强烈“天下”观念下的等级制政治秩序。

事实上,真正制度化的朝贡体系在唐后期、宋朝才形成。

宋代以前,与中原王朝对峙的他族政权一直存在,如匈奴、吐蕃。

中原王朝的文化性格、群体心态远没有之后的轻松、膨胀,周边政权对中原王朝的心态也并非敬仰膜拜。

这一时段里,中原王朝的性格更近似于扩张与征伐,商周的畿服、汉朝的册封、唐朝之前的羁縻多属于战争的善后配套措施。

远不如后世的制度完备、稳定,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天下中心”观念。

《职贡图》描绘了唐太宗时期的来朝使者。

唐,阎立德到了宋代,中原文化趋于稳定和内敛,文化和经济优势已然确立,朝贡体系开始制度化。

不过,军事上常常处于劣势,影响了宋朝的野心,回赐金额远不如明朝、清朝。

部分宋朝回赐的财物宋代开始的制度化,包括规定朝贡国家的等级、礼仪规范、朝贡间隔、人数、入境流程。

并动员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保证入境接待、境内陪同、出境护送。

根据威胁的强弱、利害关系、地域的远近等,宋朝将朝贡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接待规格,希望以此实现部分政治、军事贸易。

名列最高等级的,在北宋是最大的敌国契丹(辽)、金,最后是注辇、蒲端等强国的属国。

北宋政府将丰厚的回赐作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手段,拉拢回鹘、吐蕃等部族,与之结成军事联盟,分化、瓦解和抵御敌对势力,但效果有限。

北宋疆域图对于朝贡国,宋朝的赠与形式包括回赐、别赐、特赐和加赐四种形式。

以回赐为主——由朝廷指定的商人对贡品估定价值后,按价值高低做出的赏赐。

一般来说,折后回赐价格均略高于贡品实际价值。

贡品的估值因此十分关键。

为此,宋朝专门出台规定,保障朝贡国的利益:禁止以孝敬官员的名义压低贡品估价;发现估值偏低很快重估;回赠物品不得以次充好。

那么,宋朝为这些回赐究竟花了多少钱呢?具体数额很难统计,但总体上支出高于收入。

利用朝贡机会赚取回赐,开始成为小国稳定的创收机会。

宋朝部分朝贡贡品与回赐对应表【“天朝”的巅峰】明朝建立,是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节点——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压抑的贸易需求开始从朝贡体系找缺口;文化自尊心前所未有的强烈,形成了“天朝上国”的心态。

从朱元璋开始,赏赐政策就非常畸形:“来者辄授官”、“薄来厚往”。

一批使臣因此受封,带走大量财物。

同时,宗教人士朝贡开始增多。

明成祖朱棣先后分封了三大法王、五大教王等宗教首领,又三次派遣河湟、洮岷卫所官员为朵甘、乌思藏帕木竹巴阐化王等修整驿道,为朝贡者无偿提供食宿、车辆、护送人员,僧俗首领朝贡往返前所未有的便捷安全。

明朝永乐帝朱棣,在北京接见外地重臣一般来说,藏区所带贡物多是舍利、佛像、氆氇、铁哩麻、酥油,朝廷回赠则为茶叶、绸缎、麻棉织品,另有金、银、纸钞等,对僧人还赐给袈裟、帽靴——赏物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贡品数倍,这给了朝贡者非常大的刺激。

表一:进贡物品在天朝的折后价表二:天朝回赐物品的折后价弘治年间进贡物品和回赐物品之间的“汇率”从上表可以看出,回赐的物品远比贡品值钱。

宣德、正统(1426—1449)年间,藏区使团每年不过30、40人;景泰(1450—1456)年间增至数百人;到天顺(1457—1464)年间直线上升到2000—3000人。

明朝皇帝当然会算经济账。

宪宗就做过规定:凡朝贡者,必须三年才能来一次;根据级别限定人数,最多不得超过150人;统一降低赏赐额度,每次都要钤印标记时间。

但根本策略没有变化:“薄来厚往”,限定措施也就无法达到省钱的效果。

明洪武五年琉球帆船抵福州港前来朝贡贸易情景图甚至还有骗赏者。

汉藏交界处,会番话的汉人也会装扮成藏区僧人,去京城“朝贡”,往往所得不菲。

不得已,朝廷只得在四川、陕西等地设立官员拦截,劝阻无法分辨的朝贡者回家:名额有限,明年再来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成化八年(1472)仅川、甘藏区朝贡人数还是达到了4200人,赏彩缎8542表里,生绢8524匹,钞298300锭。

因为番邦进贡,中原前后收藏了十万多斤佛骨,八千多颗佛牙,舍利子无数。

除了对蒙古、藏区的赏赐,明王朝还要应对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朝贡者。

最为独特的当属日本,与朝鲜、越南、缅甸等朝贡并册封的宗主关系不同,中日朝贡更像是畸形的贸易,一旦贸易不畅便动用武力——“倭寇”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此。

甚至还因为争贡发生了战争。

嘉靖二年(1523年)六月,由于对两拨日本贡使的招待不公,被怠慢的一方愤怒的将另一个日本使臣杀害,并进攻浙江,明朝一名都指挥战死,史称“争贡之役”。

从此明朝裁撤浙江、福建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仅留广州一处。

此后,日本与中国的朝贡关系结束。

【朝贡体系的式微】清朝大体沿用了明朝的朝贡体系,并用理藩院和礼部分别管理对内、外的朝贡关系。

与慷慨但含混的明朝制度相比,清朝的入贡规则非常明确。

如朝鲜须一年一贡, 琉球二年一贡,安南三年一贡, 此为正贡, 也称常贡。

所纳贡物的种类、数量皆有具体规定。

所以,清朝初期对朝贡支出控制的较好。

但随着国力强盛,以及天朝心态占据上风,前代“厚往薄来”的传统被继承。

虽然从绝对数量来看,赏赐逊于明朝,但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朝贡经济圈。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下令:“观所赐琉球等外国恩赍之物甚薄,于厚往薄来之道尚未允协。

著内阁会同礼部, 察颁赐外国之例, 酌量增益所赏仪物, 确议具奏。

”此后,主要是通过“加赐”和“特赐”两个渠道,对朝贡者的赏赐增多。

清朝对部分的朝贡者的赏赐与加赐这是雍正、乾隆年间朝贡国数量及朝贡次数有所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朝贡制度并非受到所有人的欢迎,一些务实的官员很早就发表过对它的批评。

南宋马端临就只直言不讳的批评过朝鲜使臣:“按高丽之臣事中朝也,盖欲慕华风而利岁赐耳”;胡舜陟也认为“高丽人贪利,唯欲数至”。

《明史》中也提到了朝贡者的巨额开销:“其徒(西番使节)交措于道,外扰于邮传,内耗大官,公私骚然,帝不恤也。

然至者尤即遣还。

乃宣宗时则久留京师,耗费益甚”。

余继登《典故纪闻》中更加直白的记录道:“西域史客,多是贾胡,假进贡之名,藉有司之力,以营其私……以次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

但这些内部的批评并不能影响天朝旧制。

1793年,英使乔治•马戛尔尼使团到访,提出互派使节、签订通商条约等要求,第一次让中国接触到条约体系。

乾隆帝拒绝了所有请求,仅仅按旧制赏赐财物,准其回国。

但半个世纪后,清朝不得不签订一个又一个条约,中国被迫纳入以条约为基础的世界外交体系。

朝贡体系成为历史。

乾隆会见乔治·马戛尔尼,詹姆斯·吉尔雷绘。

图中,马戛尔尼单膝下跪呈送国书,而不是行三跪九叩之礼不过,随着中国日渐成为强盛大国,不少人又开始盼望中国重现“万邦来贺”上国气象,譬如屠洪刚的《精忠报国》结尾以“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国要让四方来贺”拉响了最强音。

2014年APEC会议期间,有善于联想的外媒将中国举办的大会形容为“万邦来朝”,眼睛雪亮的《环球时报》立即表现出一贯的清醒,以《“万邦来朝”的滑稽比喻是黑中国》为题的社评回击了西方的伎俩:“中国虽是历史上朝贡体系的创造者,但它如今早已是现代国际舞台上‘等级观念’以及相关潜规则最坚定、也最强有力的反对者。

把今天的北京比喻成‘万邦来朝’地,是件很滑稽的事。

它就像要把一条长辫子重新戴到中国男人的头上。

”附录:宋以后中央王朝朝贡制度的主管机构与职能变迁16好文1太水阅读(5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