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讲 朝贡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都有种怪癖,他们不喜欢占领⼟地,还喜欢玩分封制,体验当⽼⼤的感觉,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外外都会有⼀群例如朝鲜、越南这样的国家始终活着的原因。
在明朝最⿍盛时期⾥,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150多个的历史之最,其中藩属国60个,⽽明皇帝为了⽅便管理⼤⼤⼩⼩上百个依附于明朝的属国,⽽特意将它们分成了: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
⼤明南洋朝贡贸易靠武⼒占领起家的清朝则就没明朝这么好⾯⼦了,在清朝江⼭稳固之后,康熙帝吞并、废除了⼤多数的⼩国和诸侯国,并将所有属国归类为简化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
这三种从古⾄今存在最长久的三种属国类别,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最初的藩国所有属国形式中最先出现的是藩属国,⽽其的定义是指保有部分主权,并且可以管理⾃⼰内政,但在外交、⽂化、经济等⽅⾯要受制于其宗主国的国家。
最突出的例⼦就是明王朝管制下的朝鲜。
藩属国的形成要归功于汉⾼祖刘邦。
藩属国实质上是藩国与属国的合称,藩国始于周朝之初,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地分封给有功之⾂,也就是后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的各个诸侯国。
⽽藩国设⽴的作⽤和原因,⼤多可以⽤《左传》中的⼀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概括。
属国则晚藩国了好⼏百年,它始于战国,⾸次出现是在秦国的兵器铭⽂中。
属国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各国因为科技⽔平远超周边其他民族,所以他们根本看不起其他各类异族,在周朝法律中,对待⾮华夏⼈的唯⼀做法就是屠杀和奴役,⽽他们所建⽴的国家也必然会遭到中原王朝的各种针对。
可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乱了套,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没春秋时期那么团结。
以秦国、赵国、楚国为例的边缘国家,他们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例外的都开始改⾰图新,⽽古代冷兵器作战拼的就是⼈⼝,充⾜的⼈⼝代表充⾜的⽣产⼒和兵源,为了秦赵等国改变多年的排外政策,从国外乃⾄异族那⼉获取⼈⼝,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穆公称霸西戎。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在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和繁荣的帝国之一。
中国的朝贡体系与海外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朝贡体系是中国在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体系,其他国家要求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和互通有无,必须以朝贡的方式来表明对中国的臣服地位。
朝贡国往往是地理上相对较远、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他们向中国支付大量的贡品以显示对中国的敬意和臣服。
中国的朝贡体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表达,更是一种经济手段。
朝贡国每年要向中国赠送珍贵货品,如象牙、黄金、香料等等。
这些贡品不仅可以满足中国贵族和皇帝的奢侈品需求,还可以作为贸易商品出售。
中国通过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从而获得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和产品。
海外贸易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和手工业的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这些商品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需求。
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
海外贸易也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物质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中国的海外贸易除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外,还涵盖了其他种类的商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的茶叶贸易。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深受世界各地的喜爱。
茶叶不仅作为一种饮料,还被用于医疗、礼品和社交等方面,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都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这些渠道,中国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还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古代的贸易也为世界各地带来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亚欧大陆的交流与繁荣。
然而,朝贡体系和海外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朝贡体系使得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更加强大,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依赖也加剧了而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受制于地理条件和技术限制,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
朝贡体系的历史

朝贡体系的历史朝贡体系是中国古代外交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起始于唐代,延续至明清时期。
该体系基于一种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朝贡礼仪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稳定关系,同时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将探讨朝贡体系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外交中的作用。
一、起源与发展朝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封建时代。
早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一种朝贡制度,通过国君朝见天子,并以贡献珍贵物品来表示臣服和友好。
这种制度得到了秦汉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外交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唐朝的兴起,朝贡体系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唐朝时废除了分封制度,统一全国,通过大唐的强大实力吸引了周边各国朝贡。
唐朝不仅接受各国的朝贡,还派遣使臣到各国朝见国王,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友好关系。
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国家。
随着宋代的到来,朝贡体系又有了新的变化。
宋代以优越的农业和手工业水平著称,使得中国成为周边国家的榜样和目标。
越南、琉球等国纷纷朝贡宋朝,并从中国引进农业技术、制度模式以及文化艺术等。
与此同时,香港、澳门等地成为中国和南亚东南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节点。
到了明清时期,朝贡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外交方式,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的封建体制逐渐崩溃。
但朝贡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外交仪式,在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维持了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和平关系。
二、朝贡体系的作用1. 维护地区稳定和和平:通过参与朝贡仪式,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互相尊重和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朝贡体系,各国可以通过礼仪来表示臣服和友好,避免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2. 扩大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朝贡体系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机会,通过展示珍贵物品和礼仪仪式,中国向周边国家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和制度。
同时,中国吸引了各国的朝贡,扩大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地缘优势。
3. 经济和文化交流:朝贡体系不仅是一种政治外交手段,还是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

清朝的朝贡体系与贸易规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和贸易往来也颇具特点。
其中,朝贡体系是清朝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独特模式。
一、朝贡体系的形成朝贡体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隋唐丝绸之路的通畅,导致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有了极大的需求。
而为了进一步巩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唐朝开始实行“以礼相待”和“朝贡”政策。
朝贡在唐朝时期主要指的是周边小国相向送来的一些特产,如藤、象牙、象牙、虎皮等。
唐朝通过接纳这些礼物,表达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以达到巩固国际关系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贡体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所指的朝贡制度,主要是指清朝时期,中国同其周边国家间的一种外交关系。
清朝朝廷体系先后向邻近的越南、朝鲜、琉球、东南亚国家等割让了许多领土,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朝贡协定。
二、朝贡体系的特点朝贡体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家之间的不对等。
在朝贡体系中,中国是“大明国”,贡品只需方物。
而对于朝贡国家来说,每次进贡必须要准备大规模的特产,并且还要派遣大批文武使臣前往中国。
使臣到达中国后,还要展开繁琐的仪式和礼节。
这种明显的不对等关系,使中国在外交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
同时,朝贡的贸易形式也更加倾重于中国一方。
朝贡体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独特的“礼贡贸易”。
在朝贡贸易中,中国并不直接将商品出售给其它国家,而是通过邦交使臣与朝贡国交换礼品。
这样一来,中国可以在外交上赢得各国尊敬,而且还可以保护自己的商品。
同时,朝贡国家将来自中国的礼品视为珍品,并对其“赞不绝口”,这有助于增加中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其实,朝贡体系不仅用于外交交流和商贸往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朝廷对自身统治的展示。
朝贡体系的实施,对于中国帝国来说,是一种宣传,展示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
这种宣传同时也会在整个亚洲范围内引发一种“中国中心主义”的氛围,加强中国历史地位的认知。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名词解释1. 什么是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指一种国际关系模式,即弱小国家向强大国家进贡并承认其霸权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体系中,强大国家作为宗主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礼物、金钱、资源等,并给予它们保护和政治支持。
朝贡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后来在东亚地区广泛应用。
2. 朝贡体系的历史背景朝贡体系最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农耕社会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人口众多,经济相对繁荣。
中国各个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或外交手段将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并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帝王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超越了周边小国,于是开始实行朝贡制度。
这种制度利用了中国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3. 朝贡体系的基本原则朝贡体系有几个基本原则:3.1 宗主国的地位朝贡体系中,宗主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要承认它的霸权地位。
宗主国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进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2 进贡制度进贡是朝贡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其他国家要定期向宗主国进贡,包括金钱、珍宝、特产等。
进贡不仅是一种经济交流,也是一种政治象征,代表着对宗主国的臣服和尊重。
3.3 保护与支持作为回报,宗主国会给予进贡者一定的保护和支持。
这包括军事上的保护、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援助等。
通过提供这些帮助,宗主国可以巩固自己在地区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力。
4. 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的应用中国古代朝廷建立了广泛而复杂的朝贡体系,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
中国作为中心大国,接受来自周边国家的进贡,并给予它们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支持。
朝贡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时期的发展,包括西汉、唐朝和明朝等。
在这些时期,中国通过朝贡体系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使周边国家接受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
除了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也采用了类似的朝贡体系。
它们向中国进贡,并接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种关系对于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朝贡贸易体制

中国古代的朝贡体制及其演变一、古代朝贡体制的形成朝贡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以封贡制度为交往模式表现天朝大国与藩属之间的封建关系。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周秦时代。
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了朝贡制度。
其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处理中央政权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往上,再后这种制度被推广到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又推广到同一切来访的国家的交往上。
历来的中国政府用这种制度维护其“天朝至尊”的地位,而把朝贡国视为藩属。
“这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也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用以羁糜外国、怀柔远人的外交手段”。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以夷夏传统关系为基础建立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直观的看待世界的,“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地球的认识。
天下既然是方的,在地理概念上就有中央与边角的区别。
古代中国人毫不谦逊地认为,自己的“天朝”天然地居于天下的中央,因此是“中国”而蛮夷戎狄只配住在四周四角,因此是“四夷”。
这种古朴的中国中心理念,为构筑一个宗蕃模式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地理的、文化的依据。
西周的制度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周代通过分封,形成天子为宗主,诸侯、蕃邦为番属的格局。
《国语周语》有“五服”之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尚书禹贡》则有“九服”之说。
不管是五服还是九服,其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这就是以天子居住的王畿为中心,各服依次像一个同心圆似的向外辐射、扩展,按亲疏远近的关系把世界划分层次。
据此,中原是文明中心,九州是文明的范围。
所谓华夏和夷狄,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划分,而且是文化的高下之分。
宗主与藩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宾礼”来维系,其原始内容就是朝聘之仪,既中原天子接受诸侯、蕃邦的朝觐和遣使聘问的仪式,唐以后还增加了天子对蕃邦遣使册封的仪式。
这套理制与其说是标志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倒不如说是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依附。
只要朝聘者尊天朝为“上国”,遵从天朝的礼仪制度,表现自己“输诚向化”,就都可以得到天子的“温谕厚赐”。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的名词解释朝贡体系是指古代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交往方式。
在这个体系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是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的。
朝贡体系常见于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被称为“朝贡制度”。
在朝贡体系中,中央层面的统治者为了显示其权威、稳定边境、加强战略合作等目的,接受周边国家或部落的朝见和进贡。
这种朝贡行为常常需要边境国家或民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礼仪,定期向中央政权进贡特产、贡品、领土和人力等。
与此同时,朝贡国家或部落在保持独立和自治的前提下,也能从中央朝廷中获得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
朝贡体系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
周天子以“天子”自称,自视为天下的至高无上者,他们规模庞大的朝臣和官僚机构不仅管理国家事务,还处理和回应周边国家和部落的朝见和朝贡。
这些朝贡国家往往是中国周边较强大的国家,如鲜卑、东夏、南诏等。
他们通过向中央朝贡,以显示对周天子的臣服和尊敬,并寄望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
同时,周廷也通过接受外来文化和物质贡品,丰富内政和文化,并通过此外交手段巩固边境,维护安宁。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非常复杂而庞大,造成了现代学者对其性质和影响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朝贡体系是中央政权在面对边境国家或民族时的一种合法性和霸权性展示。
通过接受朝贡,中央政权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领导各民族的王权,并为边疆地区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
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朝贡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多元的国际关系和文化融合。
朝贡被看作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可以扩散到边缘地区,并同构于当地民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无论朝贡体系被理解为权力展示还是文化融合,都无法否认其在古代中国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体系的存在,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互通。
同时,朝臣国家通过朝贡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保护和支持,加强了与中央政权的联盟关系。
朝贡贸易体系

在清代后期,朝贡体制招致朝贡国家和中国商人的抱怨,因为固定的朝贡商品的价格常常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与此同时,利润丰厚的私人贸易伴随朝贡特使而扩展,导致从欧洲和美国流入的白银流通量增加。大体上看,这种朝贡贸易体系呈现出白银流通圈的特点,即白银作为贸易结算的多种渠道的支付媒介。
概括地说,整个朝贡地区间的贸易圈有其自身的结构,整个结构以与中国的朝贡贸易为中心,以白银流通为媒介来控制,这个体系包括了东亚和东南亚,连接邻近的如印度、伊斯兰教地区和欧洲的贸易圈。
16~17世纪明到清的过渡时期,朝贡贸易体系的这些特征越来越显著。第一,中国中心的理念得到扩张和巩固,朝鲜、日本和越南受其影响最为强烈;第二,朝贡贸易随着欧洲国家的加入而扩张;第三,伴随朝贡贸易而生的私人贸易得到扩张,与贸易相关的贸易结算、税收征管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日关系和亚洲的近代转型
(3)边境贸易:随同朝贡使团的商人和中国商人在中国的榷关和特许港口进行交换。
朝贡使团来华的形式和频率依朝贡国与中国之间的亲疏关系而各异。土司、土官的朝贡贡期有一年一贡、两年一贡和三年一贡的不同。这些使团获准在礼部所属的北京会同馆开市交易,他们的主要贡品是马匹和金银器。
随着中国国内白银流通的增加,白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交换媒介,黄金和白银成为贡纳品。
朝贡贸易体系:
在这个统治结构内,朝贡关系的基本性质可概括如下:维持朝贡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地方统治者到北京觐见皇帝(天子)并接受册封,确认朝贡的使命即俯首称臣。这种关系的性质是宗主国和藩属的关系,朝贡国家、地区、部族要定期向中国进行朝贡以示忠诚。作为交换,朝贡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承认,而且还获得了回馈的礼物和从事奢侈品贸易的机会。
简短描述了亚洲朝贡贸易体系和西方的关系之后,现在我们转向考察近代中日关系问题。以往的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和日本在“西方冲击”下近代化的差异之处。这样的视角集中于日本采取的富国强兵政策,以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对中国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这样的视角仅仅是从“西方化”的角度来把握日本的近代史,从亚洲“小西洋”的出现来理解日本的近代史的。但是,如近代化会有更丰富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日本的近代化是努力将朝贡贸易结构的中心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换句话说,日本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应付中国在亚洲商业关系中的统治位置 通过朝贡贸易关系长期发挥中国中心基础作用的位置 以及如何重组日本、中国、朝鲜、琉球的关系,以将日本置于中心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随同贡使到来的商人 团体在国境上所设的榷场或 在沿海港口与中国方面商人 进行的交易。
1. 朝贡体系的基础就是商业 贸易活动,也就是以朝贡 贸易关系为基础的贸易网 络,通商以此为媒介得到 扩大。
2. 中华大一统的观念得到了 弘扬和保持。例如,在朝 鲜、日本、越南等国,都 出现了中华理念。
(2)羁縻关系下的朝贡 (女真及其东北部)
(3)关系最近的 朝贡国 (朝鲜等)
(4)两重关系的朝贡国 (琉球等) (5)位于外缘部位的朝贡 国(暹罗等) (6)可以看成是朝贡国, 实际上却属于互市国之一类 (如俄罗斯、欧洲诸国等)
这种关系如下图所示,以中 国的中央——地方关系为中 心,这些朝贡国依次位于相 邻的同心圆。
2.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以 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使 朝贡体系摇摇欲坠。
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 中国战败,朝贡体系不复存 在。
朝贡体系是国内基本统治关 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 的延续和应用。将中央—— 各省的关系延续扩大到外国 和周边,将中央——各省—— 藩部(土司、土官)——朝 贡诸国——互市诸国作为连 续的中心—周边关系的总体 来看待,并将其作为一个有 机的体)土司、土官(西南诸 州)的朝贡
讲授内容:【日】滨下武志: 《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朝贡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 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 一章。
1.概念:作为朝贡的前提, 是朝贡国以接受中国对当地 国王的承认并加以册封,在 国王交替之际以及庆慰谢恩 等等之机去中国朝见;是以 举行围绕臣服于中央政权的 各种活动,作为维系其与中 国关系的基本方式。
3. 因欧美的加入而使朝贡体 系扩大。
4. 在朝贡贸易的内部,私有 贸易得到扩大,并且结算 制度和征税结构等于贸易 相关的领域也得到了扩充。
5. 朝贡关系是怀柔的和实际 的,是一种包容异质因素 的体制。
1. 1793年,英国乔治·马戛 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建立在 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条约》 基础上的条约体系开始冲击 朝贡体系。乾隆皇帝拒绝了 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和互派 使节等要求。
3.朝贡体系的性质:
朝贡体系源于国内的纳贡, 国内统治秩序中,制度上是中 央集权,实际运行过程中是以 地方为主导。
在对外关系上,与其说是 国内国外两个部分,不如说是 国内统治向外部的 扩展。也 就是说,国内的中央—地方关 系以地方统治为核心,在周边 通过土司、土官使异族秩序化, 以羁縻、朝贡等方式统治其他 地区,通过互市关系维系与他 国的交往关系,进而再通过以 上方式把周围世界包容进来。
朝贡体系虽然主要以“朝 贡——回赐”的方式形成以 中国为中心的放射状体制。 但实际的朝贡关系更加立体 和复杂,是一个既有包容关 系,又有竞争关系的以贸易 为主要交往内容的地域圈。 比如,存在双重朝贡等多种 朝贡形态。
朝贡贸易关系主要由三部分 组成:
(1)由贡使携带的传统的 贡物以及由中国方面与此对 应的回赐物构成的授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