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制度浅析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

朝贡体制对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影响
朝贡体制是中世纪至近现代东亚地区的一种国际关系模式。
在朝贡体制下,中国皇帝是统治者、人民的代表,其他国家都需要向中国称臣进贡,表示对中国的臣服和敬意。
该体制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往来提供了基础,但也有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朝贡体制对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依附和不平等。
被认为“小国”的国家一旦成为中国的朝贡国,就需要定期向中国进贡,捐献财物。
这种需求使许多作为朝贡国的国家感到困扰并破坏了其经济发展。
同时,当没有亲密关系的国家成为朝贡国,外商贸易往往会禁止进口贸易,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遭受了损失。
其次,朝贡体制还产生了一些文化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中,差异弗逝的义务和权利得以强化。
用他们的朝贡制度,中国表示所谓臣民和君主与奖赏和惩罚。
然而,这种关系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无法避免,导致一些国家故技重施,模仿这种朝贡关系体制。
这些国家包括越南、朝鲜和琉球。
这些国家都以模仿中国的朝贡关系为核心,其文化的特色也极其相似。
最后,尚有一些国家为了成为朝贡国,注意主导其本身发展的方向。
这个做法完全是为了追求中国的奖赏和利益。
但是,这样的做法也直接削弱了国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将国家变成了向中国妥协和臣服的对象。
总的来说,朝贡体制起到了中国和其他国家互动和交流的桥梁作用。
但是,朝贡体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对小国的压制和妨碍其发展,朝贡体制在鼓励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了一种不平等和依附的关系,这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具有不利影响。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

明清朝贡制度研究引言明清朝贡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对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和经济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明清朝贡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其背景、关键词、内容、贡使制度、勘合制度、通关文牒制度和免税制度等方面,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朝贡制度中的关键词包括贡使、勘合、通关文牒和免税等。
贡使是指由外国派遣到中国进行朝贡的使节,代表其国王或政府表达友好关系和进献珍宝特产等;勘合是指对朝贡物品的验收和核实,以确保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通关文牒是指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的文件,用于核实身份和货物信息;免税则是指对外国使节携带的货物免除关税和税收。
内容概述明清朝贡制度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发展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并在嘉靖年间达到鼎盛。
朝贡国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真腊、占城、爪哇等国家。
朝贡物品包括珍宝、特产等,而明朝则回赠礼品或赐予爵位、封号等,以示友好关系。
贡使在进京朝贡期间,享有较高的礼遇和待遇,但同时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贡使制度贡使制度的设立是明朝为了规范对外关系和管理对外贸易的重要措施。
明朝通过赐予国王或地方官员爵位、封号等手段,将朝贡关系与国内政治体制相结合。
同时,明朝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贡使的管理和接待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会典》等,规范了贡使的礼仪、待遇、限制等方面。
勘合制度勘合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核实朝贡物品的价值和品质。
明朝规定,朝贡物品必须由勘合部门进行验收和核实,以确保其价值符合规定。
勘合制度的执行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如申请勘合、审核勘合、监督运输等。
然而,随着朝贡国家的增多和朝贡物品种类的增加,勘合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勘合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等。
为了改进勘合制度,明朝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管理、统一标准等,使其逐渐完善。
通关文牒制度通关文牒制度的设立是为了管理对外贸易和核实外国使节的身份和货物信息。
在明朝时期,外国使节在进入和离开中国时必须提交通关文牒,以证明其身份和所携带的货物已经通过审核。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

解析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都有种怪癖,他们不喜欢占领⼟地,还喜欢玩分封制,体验当⽼⼤的感觉,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外外都会有⼀群例如朝鲜、越南这样的国家始终活着的原因。
在明朝最⿍盛时期⾥,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150多个的历史之最,其中藩属国60个,⽽明皇帝为了⽅便管理⼤⼤⼩⼩上百个依附于明朝的属国,⽽特意将它们分成了: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
⼤明南洋朝贡贸易靠武⼒占领起家的清朝则就没明朝这么好⾯⼦了,在清朝江⼭稳固之后,康熙帝吞并、废除了⼤多数的⼩国和诸侯国,并将所有属国归类为简化为:朝贡国、藩属国和附属国三类。
这三种从古⾄今存在最长久的三种属国类别,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最初的藩国所有属国形式中最先出现的是藩属国,⽽其的定义是指保有部分主权,并且可以管理⾃⼰内政,但在外交、⽂化、经济等⽅⾯要受制于其宗主国的国家。
最突出的例⼦就是明王朝管制下的朝鲜。
藩属国的形成要归功于汉⾼祖刘邦。
藩属国实质上是藩国与属国的合称,藩国始于周朝之初,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地分封给有功之⾂,也就是后来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的各个诸侯国。
⽽藩国设⽴的作⽤和原因,⼤多可以⽤《左传》中的⼀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来概括。
属国则晚藩国了好⼏百年,它始于战国,⾸次出现是在秦国的兵器铭⽂中。
属国在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各国因为科技⽔平远超周边其他民族,所以他们根本看不起其他各类异族,在周朝法律中,对待⾮华夏⼈的唯⼀做法就是屠杀和奴役,⽽他们所建⽴的国家也必然会遭到中原王朝的各种针对。
可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乱了套,各个诸侯国之间也没春秋时期那么团结。
以秦国、赵国、楚国为例的边缘国家,他们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例外的都开始改⾰图新,⽽古代冷兵器作战拼的就是⼈⼝,充⾜的⼈⼝代表充⾜的⽣产⼒和兵源,为了秦赵等国改变多年的排外政策,从国外乃⾄异族那⼉获取⼈⼝,例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穆公称霸西戎。
什么是朝贡制度?反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制度

什么是朝贡制度?反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制度本文导读: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历史书,对朝贡制度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态度,一般是两个理由:第一,外国人来中国的时候,觉得中国对待其他国家太不平等了。
大家不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吗,为什么非要对中国皇帝下跪呢?为什么我送点礼来,你非要把它称为自下而上的“进贡”?为什么你回点礼,非要叫自上而下的“赏赐”呢?感觉这是中国以大欺小。
第二,是中国人看不惯,觉得朝贡制度就是一套虚礼,是天朝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惜当冤大头。
外国来朝贡,虽然带有贡品,但天朝给他们的赏赐往往更多。
所以,给中国政府的财政造成很大压力,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这两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解释不了朝贡制度为什么持续了那么长时间。
几千年来,个别皇帝难免有虚荣心,但是很难想象中国政府顶着巨大的财政压力,仅仅是为了虚礼就把这套制度坚持那么长时间。
要知道,国家的登基大典、总统宣誓仪式、学校毕业典礼、公司开业仪式,民间的婚丧嫁娶等等,绝不仅仅是虚礼,而是有丰富的社会作用。
关于婚礼的作用,我们前两天的内容已经讲到了。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一下朝贡制度,把这笔账重新再算一遍。
先来算经济账,中国吃亏了吗?朝贡贸易,表面上肯定是不划算的,因为进贡的少,赏赐的多。
但是你想,贸易是人的本能啊。
那么大的中国,和藩属国的贸易,就是整个东亚贸易圈,怎么可能局限在“进贡赏赐”这么一点贸易量上?朝贡贸易固然重要,但从份额来讲,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朝贡贸易确实吃点小亏,但它的作用是维持东亚世界的和平,然后通过其他贸易形式几十倍地补偿回来。
尤其是中国南方地区,18世纪30-90年代,也就是乾隆皇帝时期,贸易关税贡献了福建省六分之一和广东省近四分之三的地方税收。
这还只是官方认可的贸易,不包括民间贸易。
你看,在经济上,朝贡体制是不是也是利大于弊?好,我们再来算政治账。
从大的方面说,世界上存在过两种国际关系体系。
一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华文明的“朝贡体系”,还有一种叫“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认识
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式。
这一制度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朝贡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国为中心,周边国家或地区向中国朝贡,中国则给予回赐物品或赐予封号。
朝贡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比较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而中国则是强大的帝国。
朝贡制度在政治方面起到了维护中国政治地位和统治稳定的作用。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可以加强对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遏制外族的扩张。
同时,朝贡制度也为中国提供了外交手段,通过赠送回赐物品和封号,借以维护和平、增进友好关系。
在经济方面,朝贡制度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贡品丰富多彩,其中有不少珍奇物品。
这些物品对于中国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朝贡制度在文化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朝贡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品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
同时,中国也通过朝贡制度向周边国家或地区传播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制度,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1 -。
朝贡制度影响

朝贡制度影响引言:朝贡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或统治者支付礼物、贡品或其他形式的供应以表达对其尊敬和归顺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朝贡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朝贡制度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大国,领土不断扩张,国力不断增强。
随着朝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中国通过朝贡制度获得了不少外交上的赞誉,这种威望也影响到国内政治格局,有利于统治者稳定政权。
同时,朝贡制度也使得中国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地统治和控制边疆地区,确保国家的安全。
二、经济影响朝贡制度促进了珍贵物品的贸易和流通,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通过朝贡制度能够获取周边国家的特产和稀有资源,例如丝绸、茶叶、药材等。
这些物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品,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朝贡制度还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为中国的商人和手工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三、文化影响朝贡制度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
通过朝贡制度,中国积极与周边国家交流文化、学术和技术。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辐射到了周边国家,同时,中国也从中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大国。
四、社会影响朝贡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贡品大小体现了国家间的强弱地位。
这种等级差异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增加了封建贵族和地方世家的特权。
与此同时,朝贡制度也促进了国内的地方发展,为地方政权提供了更多支持。
结论:朝贡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但同时,朝贡制度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加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异,限制了国内民众的发展机会。
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

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商朝的朝贡制度商代对外贸易与朝贡的研究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代的朝贡制度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在商代的政治和经济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商朝的朝贡制度以及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研究。
首先,商朝的朝贡制度是指商代国家之间的政治互动方式。
商代国家通过亲属婚姻、礼仪规定、贡献物品等方式来维持和加强彼此的关系。
这些贡品有时是实物,比如珍贵的器物、美味的食品等;有时是抽象的,比如国家领袖的儿子、妻子等。
通过朝贡制度,商代国家以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巩固自身的地位和权威。
其次,朝贡制度与商代对外贸易密切相关。
商代国家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互动,进行贡献物品的交换,实现了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商代国家以本国的特产贡献给其他国家,以获取其他国家的特产,实现了资源的有序流通。
这种对外贸易的形式不仅仅是商品交换,更体现了各国政治和文化的互动。
在商代的对外贸易中,朝贡制度的意义还体现在了文化传播方面。
商代国家通过朝贡制度,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宗教信仰、艺术技术等传播给其他国家。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通过实物贡献方式进行,还通过国家领袖和高级官员的互访来实现。
商代国家借助朝贡制度,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传承。
尽管商朝的朝贡制度与对外贸易紧密相连,但它不是单纯的经济交流方式。
朝贡制度是商代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一种综合体现。
商代国家通过朝贡制度维护了彼此的政治关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综上所述,商朝的朝贡制度是商代政治与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制度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贡品的交换实现了经济的互惠互利。
与此同时,朝贡制度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它商代国家将自己的文化理念传播给其他国家。
因此,商朝的朝贡制度在商代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朝贡制度的解体

朝贡制度的解体一、引言朝贡制度是指在古代国际关系中,较强的国家通过彼此之间的贸易、外交和政治手段,使较弱的国家向之进贡,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和控制较弱国家的目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朝贡制度逐渐走向了解体。
本文将分析朝贡制度的解体过程以及造成其解体的原因。
二、朝贡制度的形成与演变朝贡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当时,中国周朝作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外交往来,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种朝贡制度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被其他国家效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贡制度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中国古代史上,朝贡制度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的一种工具。
朝廷通过控制对外贸易和外交往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同时,较弱的国家进贡给较强的国家,以获取保护和协助。
这种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一方面体现了强大国家对较弱国家的控制和统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模式。
三、朝贡制度的解体过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贡制度逐渐走向了解体。
这种解体过程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发展和贸易自由化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较弱国家不再依赖于朝贡制度来获取资源和保护。
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交流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朝贡制度。
2. 强国之间的竞争与冲突:随着世界上强国之间竞争与冲突的加剧,朝贡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较强国家更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来控制和统治较弱国家,而不是依赖朝贡制度。
3. 政治体制变革的影响:在某些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对朝贡制度的解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内部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使得国家对外政策更加灵活多样化,不再依赖于朝贡制度来维持国家的利益。
四、朝贡制度解体的影响和启示朝贡制度的解体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较弱国家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有利于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再局限于朝贡制度的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
品史 朝贡制度浅析
文/孟文文1 王 君2
摘 要 中外学者一般将古代中国与境内蛮夷部族、其它国家建立的朝贡关系及其相关制度称为朝贡体制。
近年来,关于朝贡制度的探讨虽日渐增多,但大部分集中于某一朝代中原与朝贡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对自先秦开始直至清末,跨越两三千年的朝贡制度少有整体性研究。
本文试从朝贡制度的理论基础、现实目的两方面对朝贡制度进行整体性探讨。
关键词 朝贡制度 理论 现实目的
一、朝贡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华夏中心意识与大一统思想
在迈入国家门槛的早期,华夏与夷狄并不具有文明优劣比较的含义。
《孟子》:“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
”及至西周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制度礼仪渐备,中原社会与周边少数民族社会的差距日趋扩大”,华夏民族的文明优越感、自我中心意识始渐养成,夷狄称谓有了鄙侮之意。
其实,在人类历史早期,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及生产力水平限制,民族自我中心意识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但随着地理障碍的突破、各文明民族间交往的扩展,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大都逐步淡化消失了。
中国却不同,一方面独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她交往对象主要限于周边的夷狄、邻邦;另一方面,在整个东亚乃至中亚、东南亚,古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科技领先的地位。
在此环境中,华夏族的自我优越感不断强化。
《清朝文献通考·四裔考》中言:“中土居大地之中,灜环四海;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
海外诸国,亦谓之裔。
”将边境蛮夷与海外诸国皆称为夷,华夏族的自我中心意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可见一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先秦时期,大一统观念即已产生。
至秦汉一统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大一统的理念深为以后各朝代所认同。
明太祖即位之初,即对外宣谕:“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宇如一。
”清世宗雍正更是在《大义觉迷录》中说:“自我
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
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
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
中外之分论哉!”
中国既然是天下的中心,帝王是天下
之主,各国自然要臣服于天朝,正式交往
要以朝贡的身份觐见。
中国的史官在记载
中外交往之事时,往往一厢情愿地用自大
字句,正是这种天朝心态的反映。
(二)“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
“守在四夷”治边思想的成因主要
有二。
一是夷狄之地不可耕而食,其民
不可臣而畜; 二是用夷狄藩屏中原,
以固中国安全。
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以农耕为
本,而周边夷狄所处多为草原、隔壁、
荒丘,无法耕稼。
明太祖在《皇明祖
训》中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
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
不足以使令。
”且拓边必会耗竭府库,
疲惫百姓,因此对用兵边疆之事,各朝
大都持谨慎态度。
各安其地,“守在四
夷”成为中原王朝重要的治边策略。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
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
亦不祥也。
”
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藩
屏思想为后代继承。
除遣皇室子弟驻扎
各地,拱卫京都外,各朝亦重视以前来
朝贡的邦内藩部和边境属国作为屏障,
抵御外侮,保卫本土安全。
二、朝贡制度中的现实目的
不同的史学工作者对朝贡国的具体
划分有所不同,在此,笔者将其分为境内
藩部、典型的朝贡国和一般的朝贡国三大
类,境内藩部在此暂不议。
典型的朝贡国
包括朝鲜、安南、琉球及隋唐时期的日本
等,数目极少,主要特征有朝贡国向中国
称臣、定期朝贡、采用中国年历、年号
等;中央王朝则对其国王予以册封、赏赐
及回赐等。
其余国家为一般朝贡国。
下面
笔者对中央王朝及朝贡诸国在朝贡制度中
的现实利益目的进行概要分析。
中央王朝的现实诉求。
从政治角度
看,主要为维护、保持国际国内的政治
军事安全与优势。
利用藩部、朝贡国藩
屏中原,拱卫中央王朝边境安全的“守
在四夷”治边策略前文已叙,不再赘
述。
另一方面,边境安全无疑也利于国
内统治的安定。
朝贡国的现实利益追求。
对于典型
朝贡国来讲,主要为借助天朝威望实现
政治目的。
如“朝鲜、安南国王都曾借
助明朝的外交声势在其国内立威以压服
反对势力,而琉球、中山国的君长皆借
明朝声威统一临近各部,雄制一方”。
清代,安南黎、阮、新阮三方割据势力
为增强自身力量,争相请封,与中原建
立朝贡关系。
文化需求,典型的朝贡国
如日本、朝鲜,因慕中原文化,积极遣
使来华学习,这在隋唐时期尤为明显。
经济需求,虽非首要目的,但互市贸易
也是该类朝贡国的重要诉求之一,尤
其是在实行闭关政策的明清时期。
如,
清册封安南阮光平政权之后,阮立即
请求重开水口互市贸易,“自清廷设
禁以来,内地贡物罕至安南……其后因
商旅绝迹,虽重价购求,仍不可得,国
用遂日形短绌……奏请将水口一关,仍
旧开放”。
对于一般朝贡国,主要追逐
经济利益。
一方面,中原王朝厚往薄来
的朝贡政策,使朝贡国获利丰厚。
另一
方面,通过朝贡建立外交关系,助于发
展双边贸易,典型如荷兰、英国、苏禄
等,这些朝贡国显然为贸易而来。
当然
部分国家如西域诸国在一定时期也含有
政治动机因素。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何芳.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
学报.1998,(6).
[2]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清史资料
4[M].北京:中华书局,1983,5.
[3]转引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4]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参见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M].
中华书局,1987.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历史
与社会发展学院;2.山东英才学院医学
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