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心理角度谈园林美的创造_李睿煊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审美与创意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审美与创意第一章:概述风景园林设计中,审美和创意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审美是客观的美感标准,而创意则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加入设计师自己的独特想法和创造力。
本文将分别从审美和创意两个方面,探讨其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第二章:审美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审美是风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通过审美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合理,能够提高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在园林设计中,审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空间美感在设计空间布局时,设计师需要考虑空间比例、规模、组合等因素。
通过合理准确的处理,使园林空间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节感。
这样,园林空间就能形成美感统一的整体,同时不失其细节之美。
2. 环境美感设计师需要通过对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分析和理解,选择出符合景观要求的自然和文化元素。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在空间环境中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景观的独特性和美感。
3. 色彩美感色彩是影响人们情绪和体验的重要元素。
通过控制色彩的选择和组合,设计师能够让观赏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同时,色彩还能够起到引导线索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设计的意图。
第三章:创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创意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灵魂所在,是使设计方案具有独特性和创造力的关键。
创意是设计师个人的思想和独特的构思,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艺术表现,增强园林景观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创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从现有设计中创新设计师需要对现有的设计和构思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通过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创造出更有新意的设计方案。
2. 引入新思路设计师需要从其他领域或自身经验中汲取创意灵感,引入新思路,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特点和艺术价值的设计方案。
通过将其他领域的元素和知识引入到园林设计中,可以使设计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3. 体现文化与社会价值风景园林设计需要为社会提供文化与领域价值的体现。
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

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作者:叶燕玲来源:《现代园艺》2014年第04期摘要: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源远流长。
用符合美学规律的思维形式和手段,通过造园实践,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创造园林意境,完成园林美的创造,是园林美学的目的之一。
关键词:园林美;创造;鉴赏园林美是一种以模拟自然山水为目的,把自然的或经人工改造的山水、植物与建筑物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组成的综合艺术的美。
美的园林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合而为一,以一种“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个审美整体[ 1 ]。
所以,对园林美创造与鉴赏的探讨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1 园林美的创造1.1 园林美的内容园林美包括艺术美和自然美两大类,其中艺术美又需区分园林中使用艺术门类的美和园林自身的艺术美两种,这不仅因为园林中有艺术品的存在,更因为好的园林本身就是艺术品[ 2 ]。
1.1.1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
园林美中的艺术美内容和园林营造时所采用的艺术类型有关。
艺术的门类非常多,并不是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可以在园林中使用。
在园林中使用的艺术往往被称为“公共艺术”[ 2 ]。
一般来说,一些艺术类型可能会成为园林的内容,例如:雕塑、雕刻、绘画、壁画、装饰画、书法、篆刻、文学、音乐、建筑和构筑物、家具及陈设、工艺品等。
1.1.2 园林美中的自然美。
自然美丰富多样而又变化万端,它的存在和追求是园林之所以成为园林的根本。
(1)地形地貌和山石之美。
地形地貌对园林美的作用很大,高岭平野、浅谷深涧、曲峡缓坡、走脊盆地等等,无不是园林美的重要源泉。
山石(假山和置石)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则尤其重要,在现代自然式园林中亦然。
在一些传统园林中,山石甚至成为主体,例如苏州的狮子林。
中国园林中对“奇石”的审美标准是瘦、漏、透、皱,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就非常符合这种审美标准。
(2)水态之美。
水被称为是庭园的灵魂,足见它对于园林美构成的重要性。
因为水呈液态,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独成为构成园林空间的要素,它总是和地形或其它构筑物、建筑物一起出现。
园林审美心得

园林审美心得园林审美心得篇1园林审美心得:探寻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美背景介绍: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人类对于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中国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旨在探讨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和心得体会,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创作风格:中国园林创作风格独特,以“天然去雕琢”为原则,注重模仿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与环境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同时,中国园林善于运用对比、调和、对称等美学原则,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深入分析: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布局:园林的空间布局通常采用曲折、回旋、隔挡等方式,打破传统的线性空间,创造出层次丰富、充满趣味性的空间体验。
2.植物搭配:园林中的植物经过精心挑选和搭配,形成了四季有花、季季有景的景象,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建筑与山水: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与山水相得益彰,通过建筑的处理手法和山水主题的运用,使得建筑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4.色彩运用:中国园林的色彩运用以黑白灰为主,以淡雅、朴素为美,强调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个人观点:个人认为,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和谐之美。
园林中的一切元素都以和谐为准则,无论是建筑与山水、还是植物与环境,都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同时,中国园林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艺术手法将自然与人类生活完美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美学境界。
对比与参照:与其他国家的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园林的审美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日本园林追求简洁、纯粹的美学境界,通过小巧精致的造园手法展现自然之美。
而欧洲园林则以宏伟、对称的建筑和繁复的装饰为主,强调物质之美。
中国园林则融合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优点,以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美为特点,展现了人类对于美学的独特追求。
结论与评分: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文人园林审美解读——以网师园为例

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文人园林审美解读——以网师园为例许砚梅;官悦【摘要】文人园林的审美是古典园林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强调对文人园林的诗性感悟和外形模仿,缺乏对园林审美本质的追问.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和同型论的观点,从园林主题、造园手法和园林题咏方面分析文人园林网师园的审美特点,认为园的主题的确立与消隐是审美心物场逐渐转变的外在表现;造园手法是知觉组织原则的综合应用;园林题咏唤起了\"心\"与\"物\"的同型,营造了丰富的景观意象,促使着审美经验的完形.研究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有助于理解文人园林意境的生成,但在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审美知觉差异方面较为不足.【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文人园林;审美;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同型论【作者】许砚梅;官悦【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1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启示1.1 基本观点概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早期心理学派之一,是一种反对元素束捆强调整体组织的理论体系,由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Wertheimer)、苛勒(Köhler)和考夫卡(Koffka)于1912年共同创立。
惠特海默主持了似动现象实验,指出人们总是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对“同型论”和“心物场”进行了解读,认为知觉的过程与大脑皮层的过程是同型的。
场论可以被视为同型论的推论,即生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相对应,同样具有完整的动力结构。
苛勒的弟子鲁道夫·阿恩海姆将格式塔基本理论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认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以主体的知觉行为为基础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论提出了图形—背景、相似、连续等知觉原则,认为脑内的力场会对片段的感觉材料进行加工,产生的认知经验是完整的,即所谓的“完形趋向”。
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探讨园林造景艺术

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探讨园林造景艺术园林造景艺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园林设计师的个人审美观和创造力,还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放松。
园林造景艺术需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植物特性、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园林景观。
本文将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来探讨园林造景艺术,并探讨其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标准在中园林植物景观的评价标准中,通常包括植物的品种搭配、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的视觉效果、以及植物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植物的品种搭配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不同的植物品种可以在视觉上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而合理的植物品种搭配可以在保证景观美学的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植物的生长特性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需求,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植物配置和合理的搭配。
植物的视觉效果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之一,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而设计师需要根据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来选择合适的植物,以创造出符合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的植物景观效果。
植物的文化内涵也是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植物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价值,通过对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可以丰富园林景观的意境和内涵,增强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园林造景艺术的重要性园林造景艺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造景艺术可以通过对植物景观的塑造和呈现,创造出多样化和具有艺术感的景观效果,从而丰富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体验。
园林造景艺术可以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实现景观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从而提升园林景观的空间美感和视觉冲击力。
园林造景艺术可以通过对植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挖掘和利用,赋予园林景观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使得景观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品味。
园林造景艺术可以通过对植物的生态环境和微气候的调控和设计,创造出更宜人的园林空间和更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园林审美心得

园林审美心得园林审美心得篇1我从事园林审美工作已经多年了,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深感园林审美的重要性。
园林审美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园林审美的心得。
首先,园林审美需要考虑环境因素。
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园林审美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决定哪种植物适合生长。
在不同的地点,设计者需要考虑地形和地貌,以确保园林的平衡。
因此,在进行园林审美时,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环境因素,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作用。
其次,园林审美需要考虑美学因素。
园林审美不仅包括对园林美学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对美学因素的分析和运用。
美学因素包括色彩、线条、形态、质感等方面。
在设计园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创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春天,我们可以利用花朵的颜色和形状,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在夏天,我们可以利用树木的线条和形态,创造出清凉的感觉。
第三,园林审美需要考虑文化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园林审美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设计园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喜欢简洁、朴素的园林风格。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喜欢浪漫、豪华的园林风格。
因此,在进行园林审美时,我们需要认真了解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设计园林。
最后,园林审美需要考虑实用因素。
园林审美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设计园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实用因素,以创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
例如,在设计花园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排水、光照等因素,以确保花园的植物生长良好。
总之,园林审美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进行园林审美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环境、美学、文化、实用等因素,以创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园林审美心得篇2园林审美心得:感受自然之美自古以来,园林艺术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园林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我通过学习与实践,对园林审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5篇]
![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9c253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8.png)
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5篇]第一篇: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我国将在2020 年全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位的前提。
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热岛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人,作为城市的主体,深深地渴望生活在绿树、碧草环抱的环境之中,渴望生活的环境日臻改善。
要想维持人与生产者—绿色植物之间的平衡,必须大力发展园林事业。
园林造园手法多种多样,植物种植模式丰富多彩,植物修剪造型千差万别,而讲究园林生态美,就是要提高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遮荫纳凉、调节碳氧平衡、降低噪音和温室效应、调节小气候以及防风固沙等创造条件。
因此,探讨园林生态美,可以为园林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宿求,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美在不同园林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园林主要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二者在植物配植、造型修剪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
西方园林属于规则式园林,各种建筑是园林的主体,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只是其中的点缀,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
植物常以松柏、绿篱为主,并以修剪整齐划一的绿廊、绿墙、绿门、绿塔,或者以各种动物形象形式出现,并配以几何图形的模纹花坛、花境,亦或是行列式、对称式种植。
这种造园手法虽赋予了植物更多的形象,但因去枝删叶,极大地消弱了植物的绿量,减弱了其生态效能,不利于在有限的绿地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这种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中不能大量使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森林缺乏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式园林,最早的园林是在自然地形上围筑而成的,山、水、植物、地形共同构成园林的主体,到后来,苏州的私家园林,甚至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以这种手法造园,模拟再造自然山水景观,虽由人做,宛如天工,自觉不自觉地把植物运用于园林之中,成为主景或者构图的主要因子。
园林审美心得

园林审美心得园林审美心得篇1园林审美心得自古以来,园林就是人类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仅是一片简单的土地,而是一个包含了人类对自然、艺术和生活的深深理解和热爱的综合体。
这篇*将分享我对园林审美的一些心得。
首先,园林审美不仅仅是关于它的视觉美学,还包括了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一片园林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它的生态效益,如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条件等。
此外,园林的实用性也体现在它的使用功能上,如如何方便人们的活动,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等。
其次,园林审美也包括了它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
每一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使得每一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欣赏园林时,了解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园林。
最后,园林审美也在于它如何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园林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视觉效果,还在于它如何让人们感到舒适,如何让人们与自然、与艺术产生联系。
每一座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如何让这种美感触动人们的心灵,是园林审美的一个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园林审美是一种深奥的艺术,它需要我们同时考虑到园林的艺术性、实用性和文化背景,以及它如何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和理解园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艺术和生活。
园林审美心得篇2园林审美心得:探索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共生背景介绍:中国园林,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它融合了建筑、园艺、雕塑、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园林审美,不仅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更是对生活品质的向往。
深入分析:中国园林以“意境”为灵魂,追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还是私家园林的精致秀雅,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山水园林尤为引人注目,它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园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创作风格:中国园林的创作风格以“山水诗画”为主题,以“文学意境”为灵魂。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山水花木、小桥流水,都源于诗画中的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6664(1999)03-0045-03从审美心理角度谈园林美的创造李睿煊 李斌成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杨陵 712100)摘 要本文着眼于园林审美主体,运用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在园林审美中,审美主体需要通过外在“刺激”,而且是“中等程度的刺激”,即相对审美主体而言,审美信息达到可理解量与新颖量之间的平衡点,才能真正获得园林美感。
因此,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应以满足审美需求为原则,做到园林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的统一。
继而本文通过对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学习这两个问题的探讨,阐明了在设计中如何创造园林美的问题。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园林美 创造 最佳点中图分类号 T U986.1 文献标识码 A 园林作为人类创造的充满大自然情趣的生活游憩空间,除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更深一层的艺术功能,即通过园林欣赏审美,以陶冶情操,获得有高尚情趣的精神享受。
从审美心理角度讲,就是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以往对园林审美的论述中,大多是从意境角度来说明审美主体所获得的美感,运用了诸如“引起美的联想”、“产生了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得的哲学反思”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人文语言,没有能够从心理学角度系统地说明欣赏者是如何获得这种美感的,以及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是什么,怎样的园林审美对象才能满足这种需求。
曾有人认为自然美经过提炼,取精成为艺术品,已不是纯自然的形式,可能与当前的生活存在显著的“距离”,这样的认识不无道理。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艺术欣赏中宁愿欣赏那些稍微不规则和稍稍复杂些的式样……,原因是这些式样能唤起注意和紧张,继而(审美主体)对其积极地组织,最后是组织活动得以完成,开始的紧张消失,这是一种有始有终、有高潮、有起伏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当然不再是平直乏味的”。
这说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对象是不可能引起我们美感的,只有那些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对象,即在时间、空间、心理上超越生活的对象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紧张,而这种紧张是通过对审美主体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的刺激产生的,即愉快感来自外在刺激。
园林风景区、森林公园、各专类园等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是不是刺激愈强烈产生的美感也愈强烈呢?回答是否定的:“愉快所需要的刺激和紧张是中等程度的(相对内在生理和内在情感而言)”。
从另一角度解释这句话,即快感来自审美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
一个园林设计,它的审美信息新颖度越大,其独创性的量也越大,产生的刺激越强烈,而它的可理解量就越小,越不容易被欣赏者接受。
园林的审美主体是游人,由于知识水平、修养程度的差异,游人对园林美的理解水平也不相同。
因此,在创造园林美时要十分重视审美信息的可理解性。
但同时园林又是游人认识世界、扩大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场所,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度。
因此园林设计者应该致力于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度之间的最佳点,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艺术功能(图1)。
了解了园林美感来自外在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必须是 可理解量← 量佳点 △→新颖量形象愈常见形象愈新颖简单,独创性复杂,独创性增减小,越易理解加,越不易理解图1 寻求可理解性与新颖量的最佳点中等程度的,即信息的新颖度与可理解性必须达到最佳点。
这样,我们在园林美的创造中就有了“度”,利用这个“度”来检验我们的设计是否具有园林美,是否能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游人对园林审美能力的提高,这个“度”也随之变化,即满足审美需求的最佳点会向新颖量一方不断移动。
相对于每一个特定时期,都要根据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决定这个“度”,创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观的园林作品,也就是做到园林创作审美与欣赏审美的相互统一。
不可泥古或以经济条件为理由而草草了事,将园林等同于一般自然景观或城市绿地,也不可一味提高园林的新颖度,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显示其高深和玄妙。
了解了这个“度”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将它具体运用到园林美的创造中。
继承与发展和借鉴与学习是任何艺术形式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本文将对园林艺术中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关于洋为中用的问题 收稿日期:1995-07-05;修回日期:1998-09-04。
图2 杭州市花港观鱼公园 每个社会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产物,园林艺术也不例外。
但由于每个社会的发展历史、文明程度、民风民俗和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园林类型,每种类型适应于一定的欣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
因此,我国的园林与国外的各种园林形式在审美情趣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例如意大利台地式园林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花坛图案式园林所体现的园林美对一般中国人来说并不会真真感受得到。
再如欣赏日本园林中“枯山水”的设计手法所表达的隐晦的意境美时,对没有了解其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也只能说是简单的“猎奇”。
这都是由于园林审美距离所带来的不理解性。
因此,对国外园林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不能盲目引入的。
但国外园林中诸如植物配置艺术、专类园的开辟及喷泉的巧妙运用对于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
因为这些内容与形式产生的美感在中国人心理中是具有审美基础的,不会造成不可理解性,并且这些内容与形式对中国人来说又是有一定新颖度的。
如英国谢菲尔德公园四个湖周围植物配植各具特色,美感效果非常强烈。
第一、二湖边巧妙运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
景观以北美红杉、松、云杉、柏的绿色为景,春季突出红色杜鹃、白色的北美棠棣花、水边粉红色的落新妇、黄花鸢尾及具黄色佛焰苞的观音莲;夏季欣赏水中红、白睡莲;秋季湖边各种色叶的树种如卫矛、落叶杜鹃、水杉等形成红、棕、黄等色竞相争艳。
此外,还有四季都呈红色的红枫。
沿湖游览,目不暇接,绚丽的色彩和丰富多变的线条使人兴奋,刺激性强,非常适合年轻人活泼的性格。
相反,在第三、四湖周围种植了不同绿色度的树种作为基调,稍点缀几株秋色叶树种,形成了宁静、幽雅的水面,同时不失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观,非常适合中、老年游人以及一些性格内向、喜静的年轻人游憩。
另外,国外在专类园的运用上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荷兰、英国等国的园林中常开辟大型、独立的沼泽园,游人可深入园中或在周围欣赏。
沼泽园常与水景园结合设计,园中配植各种沼生植物,创造出花草熠熠、富有情趣的景观。
又如18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兴起的岩石园,以岩石及岩生植物为主,结合地形选择适当的沼泽、水生植物、展示高山草甸、牧场、碎石陡坡、峰峦溪流等自然景观,景色别致,富有野趣。
此外还有象水泉公园、海洋公园、文艺植物公园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在解放后的一些设计中,也有大胆吸收国外园林的风格与设计手法,在园林美的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例子,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设计(图2),上海龙柏饭店的花园设计都吸收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一些特点,设计大面积的草坪区,草坪呈缓坡状,向相邻的湖倾斜,草坪周围配植四时花木,另外还在园中设计花境和大面积的自然式树丛。
这种设计获得了极佳的景效,较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专类园方面,借鉴较成功的如北京的石景山雕塑公园,以雕塑为主体,使雕塑艺术与优美的环境———绿化、建筑、水面、道路等达到统一。
还有象杭州环绕西湖及纵贯西湖山区开辟的牡丹园、百草园、竹类园、木兰山茶园、海棠园、桂花紫薇园、槭树杜鹃园、樱花碧桃园等专类园,都较好地借鉴外来形式,充分发挥园林的艺术美,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
图3 南京药用植物园蔓园及药物花径区总平面图2 关于古为今用的问题古代劳动人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园林遗产,而且这些园林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但由于古典园林的审美主要受古代“比德”、“畅神”、“心境”、“意绪”等审美观的影响,形成较虚静、内向的情绪活动方式。
士大夫们追求一种超脱隐逸、虚实不昧、清明和悦、清逸淡远的具有“书卷气”的审美情趣,与现代人开朗、潇洒、明快的审美观有较大的差距。
因而由那种审美需求所产生的诸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不完全适合现代社会的;但另一方面,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获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法自然、表现生活的基本原则仍然具有可理解性,适合于当今的社会,需要我们继承。
同时,园林美的创造还需要新颖度,这就要求我们具体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这四大要素及其之间的布局入手,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在近年来的设计中,不乏这样的佳例:如南京药用植物园(图3)摒弃了“楼台深院”的构 人 居 环 境图4 阮公墩总平面图成图法,采用以植物为主,富有中国色彩的自然山林形式,以简生繁的技法及多姿多彩的观赏植物的运用,创造出了江南朴野典雅,翳然山水的园林景观。
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植物材料的运用和配植形式以及表达园林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都有所创新。
既发扬了重意境、重技法的传统,在内容与形式上又重革新,重时代精神,表达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爱国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游览者受到感染,充分体现了园林美与时代审美需求的完美统一。
又如杭州西湖三岛之一的阮公墩(图4),在园林中植林间草坪,四周乔灌木高低参差,前后错落,并于密林中设村野院落,游人或林间散步、或水际垂钓、或斗室品茶,呈现出“湖光山色无限好,绿洲小岛意更浓”的意境。
游人漫步其中,又超乎其外,使园林美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恰如其分的体现。
园林是为欣赏者服务的,分析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创造出满足欣赏者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象,是园林美创造中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中国园林优秀设计集》[M ].广州:广东科学出版社,1989.[5]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6]李敏.《中国现代公园》[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7]苏雪痕.《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李睿煊 1974年生/1993年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观赏园艺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研究生/曾先后在《中国园林》、《广东园林》、《公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南宁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97市长点题科研。
收稿日期:1998-10-23;修回日期:1998-11-23。
文章编号:1000-6664(1999)03-0047-03南宁市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对策研究*唐世斌 黎向东 庄 嘉 和太平 孙 革(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唐咸兴 (南宁市园林管理局,广西南宁530012)摘 要本文在研究总结南宁市园林绿化工作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南宁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其发展目标,提出了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后南宁市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