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2

合集下载

多尔的“4R”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当代课程的启示

多尔的“4R”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当代课程的启示

多尔的“4R”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当代课程的启示作者:赵雯馨来源:《科教导刊》2021年第03期摘要多尔以众多优秀学者的思想理论为基础,创造性的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理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4R”理论为核心,涵盖了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的知识观、课程观等。

本文将对多尔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旨在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多尔 4R 课程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21.01.002Abstract Dol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 curriculum view" based on the thought and theory of many excellent scholars. The post-modernism curriculum view takes the "4R" theory as the core, covering the knowledge view and curriculum view with richness, regression,relevance and strictness. This paper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dole's relevant theories, aiming to provide many useful inspirations for China's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Keywords Dole; 4R; course1 多尔的“4R”课程标准概述多爾通过对混沌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的生物学世界观、普利高津(Prigogine)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以及杜威(John Dewey)的经验认识论和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有机过程论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创造性提出了以“4R”为标准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后现代课程观对音乐教育的启示作者:成运华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中尤以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思想为代表,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集中阐释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点,对音乐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和启示,值得我们这些音乐教师重视和探究。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音乐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111-01“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哲学最新发展思潮的总称,其理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宽,是以往其它思潮难以比拟的。

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中尤以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思想为代表,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集中阐释了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点。

一、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课程观(一)后现代课程观的简述“后现代”是相对“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由笛卡尔与康德所肇始,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技术理性”是它的本质,利用规律、规则、秩序、效率可控制一切,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与宇宙观为基础,强调“自然是自足而简单的”。

以此构建的课程具有因果确定性与线性序列性,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展开,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现代课程观最具代表性的课程理论是泰勒原理。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可见多尔初步建构了一种后现代的课程模型。

在此课程模型中,多尔对教师在后现代课程中的角色也作了论述。

多尔认为:“在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摘要】小威廉姆e·多尔是美国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运用了混沌理论、过程哲学观描绘了课程设计的蓝图,构建了后现代课程的模体。

本文重点阐述了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中的”4r”--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尔的”4r”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6-02一、多尔的“4r”课程观对于后现代主义,多尔认为一方面它不仅仅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否定性反应,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正在逐渐获得对自我的意识。

[1]因此,多尔创造性的运用了混沌理论、过程哲学观描绘了课程设计的蓝图,建构出后现代课程的“4r”标准,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一)丰富性。

这个术语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而且,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疑问性、干扰性和可能性又赋予了课程以丰富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是与学生、文本之间在相互对话中实现对课程的交融,在课堂中用生成性来丰富课堂情境。

另外,多尔认为,由于学校中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应该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二)回归性。

它是指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

[2]多尔参照怀特海和杜威的过程哲学,把这种回归性反思视为过程,在不断的发生之中。

并进一步指出,回归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就是新的起点,每个起点来自前一个终点。

但回归不是重复,重复是现代主义观念下封闭的框架,在重复中,反思起着消极的作用,使重复变得僵化和封闭。

而在回归中,反思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布鲁纳所提倡的螺旋型课程、杜威所提倡的间接经验回到原始经验,回归使课程成为一种开放的系统,学生和教师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对话引起反思,从而实现回归。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

2007-06-15第9卷 第2期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SHA AN XI RT V U JO URN ALJun15,2007V ol 9 No 2教学研究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对我国新课改的启示蔺艳娥1,邓红章2*(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艺师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68;2、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 要]多尔以后现代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课程观。

他吸收了杜威、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将课程重新界定为!跑的过程∀,并且解构了泰勒的课程标准,提出4R 模式。

他的课程思想对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4R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649(2007)02#0077-03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植根于后现代哲学思潮,以其为萌发的土壤和基础。

!对后现代主义的含义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一个简单而公认的描述。

它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

就像那些处于中世纪末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现代社会刚刚开始时尚无所适从。

处于现代社会末期的我们也是如此,只能模糊地感觉到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未来可能会出现。

∀[1]尽管后现代课程理论尚且太新,未能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但是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见解已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并据此来反思以往人们深信不疑的理论。

在众多有影响的后现代课程论倡导者之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多尔(William E ∃Doll,Jr.)最为突出,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集中反映了他的观点。

一、后现代###现代之超越后现代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不代表一个时代,从现代到后现代表示一种范式的转变。

多尔认为,!我们正从具有现代主义特点的范式(也许甚至是大范式)转向后现代范式:后结构主义、后哲学、后父权制、后工业、后国家主义∀[2]。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牛顿的经验主义和笛卡尔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

教育叙事之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教育叙事之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摘要】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观,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点,其提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及严密性等4r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强调学习中的对话与反思。

这种新型的课程观及其标准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为例,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阐述了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05-02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4r”课程标准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以杜威的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石,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转变性课程观是指通过学生的反思与自组织而实现转变的课程或课程观,转变的对象是全面的,既有学生的心灵,也有教师的认识与行为。

转变性课程强调系统的开放性、自组织性、创造性,注重课程过程,强调不确定性,重视师生互动及对话,因而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及互动性的特点。

[1]多尔认为后现代的课程应该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即“4r”课程: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严密性(rigorous)。

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2]多尔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等特质,课程的内容不应该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还需要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非确定性的特点,要强调它的动态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过程性,最重要的是要给与学生多样化的、生动的经验。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2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2

简述多尔得后现代课程观关键词:后现代多尔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一、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基础(一)多尔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得批判1、对前现代主义课程体系得批判。

多尔认为,18世纪与19世纪物质世界中决定论盛行——笛卡尔方法论中得确定性以及牛顿稳定得世界观,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得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行预测与控制。

这种观点对19世纪与20世纪得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得影响,使得课程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封闭得、线性得、统一得、可预测得、决定论得倾向。

2、对现代主义课程观得批判。

20世纪初,泰罗得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作为学校核心得课程也转向进行“科学管理”。

此时得教育专家开始热衷于对课程模式得设计,其中最为著名得应属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得泰勒得课程模式。

多尔认为泰勒得课程模式就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得产物与典型。

因为泰勒得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得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得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得理论基石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得批判之后,多尔运用宏观得综合视野与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得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得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得课程设计蓝图,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得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得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得“泰勒原理”得真正超越。

1、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包括杜威得过程理论与怀特海得有机过程理论。

杜威得过程理论认为“经验首先就是一种经历得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得过程……,经验具有能动性与连续性;人类得思维也就是一种过程,就是一种反思得过程”。

后现代“立场”的课程观———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之思

后现代“立场”的课程观———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之思

后现代“立场”的课程观收稿日期:2016-09-29作者简介:王斌忠(1990-),男(汉族),甘肃省武威人,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郎燕(1987-),女(满族),甘肃省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往往得出相异甚至相去的结论。

“立场中立”是否更好?作为学术的发展,无立场却不见得有多高深,人云亦云。

相反,立场却能给予思考的角度,给予敏锐的反思,给予深刻的话语。

在“立场间”的相互发难之中,方能自新、自成。

后现代主义作为教育哲学史中璀璨的明珠,在百年荡涤中,日臻完善。

其后现代课程观更是为穷途末路的“科学理性”课程观找到回归教育本真的新观点、新方法。

一、“科学理性”下的课程观自笛卡尔以降,前现代转向现代范式,宇宙不再被视为“活生生的”,而成为充满“死气沉沉的停滞的微粒”和原子的虚空。

地球只被视为巨大机械系统中的一个齿轮,其隐喻便从有机的词汇转向机械的、规律性的词汇。

笛卡尔追寻真理之方法论规则:清晰而自明、尽可能划分、“以有序的风格思维”沿着“推理的长带”逐步推进、复习以“确信没有遗漏任何”,[1]逻辑理性下的机械论为当下学校所运用的课程方法论提供了总体基础。

目的外于过程、理论与事实、想象与实际间的无涉,发现事实却不能创造。

泰勒课程编制原理即应用这种稳定-静止的分析:选定目标、提供经验、有效组织、进行评价,[2]实乃笛卡尔“在科学中准确运用理性并寻求真理”的之方法的变种,学习被囿于一个封闭系统中发现已知的事物。

在这种机械性导向的课程中,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

牛顿对自然的形而上使宇宙的“自然”规律予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其稳定的宇宙观为社会科学提供了因果预测性、线性序列性和封闭方法论的基础:简单而对称的数学规律存在于所有运动之中。

单一的统一性弥漫着整个宇宙,线性序列化视1、2、3、4以统一的步子向前推进,以统一的、累加的步子来看待变化和发展。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地理教育的启示吴迪国旅学院学科教学(地理)摘要对课程的研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

多尔作为后现代课程的集大成者,在我国近年的国外课程研究,甚至整个课程研究的话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多尔后现代课程思想的解读,我们尝试对其进行“扬弃性”的吸收,并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维度来阐释后现代课程观,结合我国地理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地理教育课程一、引言自21世纪70年代以来, 后现代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扬弃,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征;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论;非中心性、异质性的解构策略;反思、批判现代性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就教学理论而言,突出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过程观、师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它自己的教学观。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1、概述小威廉姆• E •多尔是一位敏锐的后现代主义者,在继续施瓦布的时间课程范式、皮亚杰的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混沌理论、布鲁纳德经验组织认知论以及杜威、怀特海过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4R——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为特点的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不再像泰勒原理只关注课程的目标及其实现,而是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且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

后现代的课程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

2、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以牛顿科学宇宙观和笛卡儿理性方法论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范式和“泰勒”的现代主义课程观进行了大力的批判,并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以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作为理论基石,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关键词:后现代多尔课程理念课程标准一、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理论基础(一)多尔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1、对前现代主义课程体系的批判。

多尔认为,18世纪和19世纪物质世界中决定论盛行——笛卡尔方法论中的确定性以及牛顿稳定的世界观,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的关系法则可以被发现,也可以被用于进行预测和控制。

这种观点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课程领域也呈现出一种封闭的、线性的、统一的、可预测的、决定论的倾向。

2、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

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中去,作为学校核心的课程也转向进行“科学管理”。

此时的教育专家开始热衷于对课程模式的设计,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属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的课程模式。

多尔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

因为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以目标为中心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因此多尔主要从课程目标与学习经验的脱节入手来批判泰勒的现代课程观(具体内容在下文将有更清楚地交代)。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石在对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及其理论的批判之后,多尔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过程理论及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为后现代描绘了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提出了一种超越现代科学理性的课程观——转变性课程观。

这种后现代课程设计思路以4R为标准,以寻求取代现代独白式单向性的权威教育,从而达到了对具有工具理性的“泰勒原理”的真正超越。

1、过程理论。

过程理论包括杜威的过程理论和怀特海的有机过程理论。

杜威的过程理论认为“经验首先是一种经历的过程,一种经受某种事情的过程……,经验具有能动性和连续性;人类的思维也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

反思性思维是转变性课程得以形成的工具。

就课程而言,课程的作用不在于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

怀特海则是从内在联系的角度,以有机论为基础,提出了过程的首要性。

怀特海有机论强调的一个重要方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相互联系。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运动和变化的,是形成性的、过程性的。

他的富有创见的关系观和过程观为我们如何转变课程理论找到一种“感觉”。

受这两种理论的启发,多尔认为教育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目标、课程应是整体的协调统一的,而不是片面的零散的;也不是静止的,预先确定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通过反思可以实现课程的转变。

“……目标和目的,那些指引我们如此众多课程行为的课程灯塔,是不会自然而然就出现的,它们是作为文化存在在历史时刻作出的个人决策。

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存在及其时刻以便创造课程。

”2、皮亚杰的生物学观点。

人类的生命系统是复杂的、开放的。

开放系统的重要特征是不仅系统本身与外在环境不断发生相互作用,而且系统内部也相互作用产生充满神秘魅力的自组织。

多尔将这种思想隐喻到课程中后,认为课程学家应该注意:课程要有体现复杂本质的丰富性;课程要超越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课程要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和有将之深化的可能性。

3、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之前的牛顿主义相信自然是有序、有规则以及可预测的而且也是可以决定的。

然而,黑洞、旋转的介子、自我复制的DNA则表现出复杂性、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

混沌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是回归的概念应用。

透过回归(即循环),个体可以反思自我,并在自我参考的经验中获得自我感和价值感。

个人反思和对这些反思的共同讨论是这种课程观的关键部分。

而切多尔认为在混沌的秩序里,可以产生创造力,“创造性在混沌的秩序之间、在不加束缚的想像力与培训的技能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而产生”。

4、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

普里高津把非平衡态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应用于研究自组织现象,以耗散结构为中心概念,建立了一套颇有特色的自组织理论。

所谓自组织就是指自然或客观事物本身自主地组织化、有序化的过程。

系统的自组织是系统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我发展和自我运动的过程。

多尔认为耗散结构是有序创造的来源,通过波动达到有序,它还易引起开放性而成为不确定性以及非线性。

他将耗散结构思想引入到课程之中,他认为这种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1)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而占主导,而且教改变了做法,从而转向对话。

(2)重复的、回归的而且非线性处理的课程材料,可以促进反思。

二、多尔的新课程观理念多尔在对诸多有后现代先兆理论广泛而特别关照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课程乌托邦,即“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1](p238),这一课程理想之中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

在这一社区之中隐喻比逻辑更能引发对话。

关于教育目标、课程组织、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新观念也将出现,它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成果。

1、教育目标多尔认为现代范式下的教育目标先于教学过程设定非常机械,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目标控制下的被动的活动者,并使教和学缺乏应有的创造性。

他推崇的是杜威关于“目标来源于并运行于行动之中……是活动中而非活动的转折点……”的观点,以及怀特海的“实体的‘存在’由它的‘形成性’所组成”的观点,[2](p204)因而他确信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

这样,在过程开展之前,目标只能以一般的甚至是“模糊”的词汇来描绘。

这种生成性的目标的确能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是对教学教育过程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2、课程内容“旁观者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知识论基础上的泰勒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严密性、统一性,而将具有歧义性、不确定性的知识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

多尔指责以此为代表现代课程依赖的是一种封闭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在那里,稳定性被假设,“上帝是不玩骰子的”,这些观念反映在课程内容上就是要求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体系。

多尔认为,后现代范式中怀疑上帝可能使用了灌铅的骰子,偶然性随处可见。

在他的课程乌托邦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3](p238)因而在课程内容上要有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要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模糊性。

[4](p250)“适量”该如何把握呢?多尔认为这也无法确定,只能不断地在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予以协调。

3.课程组织在现代范式中,稳定性、必然性、外部控制都被视为是自明的,上帝既不欺骗也不玩骰子。

反映到课程组织上就是线性的、按部就班的组织方式,在此,沟壑、断裂与偶然被视为“背景噪音”,是时间的浪费,是需要尽力加以克服或减弱的。

在泰勒课程模式中,课程组织是线性的、渐进的,课程是一系列相邻而独立的单元组合,时间作为学习内容的相关变量只有从累加的角度看才有意义,而不是被视为创造性转变的积极成分。

后现代范式认为偶然性、不确定性随处都是,我们不仅无法确定上帝的性别,而且‘怀疑上帝可能使用灌了铅的骰子。

干扰与不平衡都是促进系统进行自组织的条件。

因此,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

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是“随我们注意力的转移不断变化中心的复杂的马赛克。

”4、教学过程多尔批判现代课程背景中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课程目标的达成,其实施的各个环节都受课程目标的控制,教师与学生更是受到已定目标的束缚,而后现代课程实施的精髓则是面向教育情境,面向师生本身。

多尔赞同学科结构论的代表人物施瓦布所说的,“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的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需要以一种‘具体的、特定的…一无限地受情境影响的因而对意外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来处理”,并进一步认为“要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5](231)相对于现代教学的“目标达成模式”而言,这种后现代的“实践模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也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既然教学过程是面向情境的,多尔觉得就再也不能用传统的灌输与阐释的方式进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参与、会话、反思与转变,因为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而是一种过程一对话和转变的过程”。

“会话”是多尔课程的核心,他认为会话引起反思,反思又导向转变。

在多尔的课程理想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人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

[6](227)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彻底否定,其积极意义在于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师生在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赋权感。

5、课程评价在泰勒模式中,评价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由于泰勒认为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所以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这种评价旨在确定“欠缺”与“差距”。

因此,评价要得以实施,教育目标的界说必须清晰而具体。

评价的结果不包括对教育目标的反思,而旨在改进教学计划与鉴别学生的优劣。

评价通过这种途径成为课程的驱动器。

多尔认为,这种课程评价基本上是用来“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7](246)“考试几乎普遍地作为区分手段而不是对话的起点”,其假设等级评价是对儿童所获得的准则和方法的多少的评定。

而后现代主义已消解了现代主义课程评价标准的简单性、封闭性、精确性,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从本质上讲,课程评价已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变为目的的协调过程,评价已作为反思的起点,教师在反思中与学生一同学习。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会发挥核心作用,但教师绝不是唯一的评价者。

而且,后现代将评价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

当然,在后现代框架中,如果需要的话,评价仍可以发挥区分的功能,但可能要由不同个体共同做出判断,如博士委员会、入学委员会等。

三、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标准针对泰勒线性课程设计模式的预定性(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控制性(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封闭性,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

为此,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Rich(丰富性)、Recursive(回归性)、Relational(关联性)和Rigorous (严密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