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研究法—1
植病研究方法

演讲人:
REPORTING
日期:
• 植病研究概述 • 植病症状诊断与识别技术 • 植原体分离培养与鉴定技术 • 植病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研究 • 植病抗性鉴定与利用策略 • 植病研究方法创新与发展趋势
目录
PART 01
植病研究概述
REPORTING
植病定义与分类
植病定义
植病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导致植 物生理机能紊乱、组织结构破坏,最终影响植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类病害。
智能化技术应用
未来植病研究将更加注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机器学 习等,提高植病诊断和防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提高植物的广谱抗性。
PART 06
植病研究方法创新与发展 趋势
REPORTING
新型检测技术在植病研究中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病原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而更准 确地鉴定病原体种类、了解病原体遗传变异情况。
免疫检测技术
利用免疫学原理,开发出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检测试剂,实现快 速、灵敏、特异的病原体检测。
研磨与接种
将消毒后的外植体研磨成匀浆,接种于适宜 的培养基上。
继代培养
定期将培养物进行继代培养,以保持植原体 的活性。
植原体鉴定方法及操作流程
显微镜观察
利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培 养物中的植原体形态和结构。
分子生物学方法
采用PC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 技术,检测植原体的遗传特征。
血清学方法
国外植病研究同样活跃,特别是在植 物病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 组学等组学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此外,国外还注重将基础研究与应 用研究相结合,推动了生物防治、抗 病育种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

植病研究方法范文植病研究方法是指为了深入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等问题,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植病研究的常用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
1.病原微生物鉴定对于植物疾病,首先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将病原鉴定为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组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比如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2.病害病原体的培养与保存为了进行详细的病原特性研究和病害生态学研究,需要用纯培养物对病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通常使用人工培养基对病原进行培养和繁殖,并将其保存在病原库中,以备后续研究和防治使用。
3.病害病原鉴定通过对病害病原进行鉴定和分类,可以为我们了解病害的产生机制和扩散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4.病原特性研究病原特性研究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生殖方式、致病机制等内容。
这些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植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为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常用的方法包括病原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virulence factor 的筛选和相关酶活性测定等。
5.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生态学是对植物病害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病害的病原、寄主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病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研究方法包括病害流行规律的调查和分析、传播途径的追踪和控制、病害的模拟和预测等。
6.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根据病害的特征和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可以发展出一系列的病害诊断和防控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病害的快速鉴定和分类方法、病害的早期预警系统、病害的综合防控策略等。
研究方法包括田间调查、监测和数据分析等。
综上所述,植病研究方法是围绕病害的病原微生物鉴定、病害病原鉴定、病原特性研究、病害生态学研究、病害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的。
植病研究技术重要试题

列出几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技术1.植物病原细菌鉴定的主要有哪几方面的依据2.植物病毒病的鉴定是否需要遵循科赫尔法则?如何获得生物分离物3.简要介绍气流传播的真菌病害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哪些4.请叙述5种以上基于PCR原理的延伸技术巢式PCR 是一种变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两对(而非一对)PCR引物扩增完整的片段。
第一对PCR引物扩增片段和普通PCR相似。
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因为他们在第一次PCR扩增片段的内部)结合在第一次PCR产物内部,使得第二次PCR扩增片段短于第一次扩增。
巢式PCR的好处在于,如果第一次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断,则第二次能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极低。
因此,巢式PCR的扩增非常特异反转录PCR(Reverse Reaction,RT-PCR)又称为逆转录PCR。
其原理是:提取组织或细胞中的总RNA,以其中的mRNA作为模板,采用Oligo(dT)或随机引物利用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
多重PCR一般PCR仅应用一对引物,通过PCR扩增产生一个核酸片段,主要用于单一致病因子等的鉴定·多重PCR(multiplex PCR),又称多重引物PCR或复合PCR,它是在同一PCR反应体系里加上二对以上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的PCR反应,其反应原理,反应试剂和操作过程与一般PCR相同·重组PCR将两个不相邻的DNA片段重组在一起的PCR称为重组PCR。
其基本原理是将突变碱基、插入或缺失片段、或一种物质的几个基因片段设计在引物中,先分段对模板扩增,除去多余的引物后,将产物混合,再用一对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
所得到的产物是一重组合的DNA。
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
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锚定PCR(Anchored PCR, A-PCR)主要用于分析具有可变末端的DNA序列,Loh等用A-PCR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细胞受体α-链的mRNA 的多变性进行了分析。
《植病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原理等 内容 ;实验课 部分则 以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为 病研究方法 的教学中 ,就要适当增加分子生验 ,即植物病原真菌分离培 适应 现代植病研究 方法发展的需要 。我们精选了分子植
养 、植物病原真菌接种、植物病原真菌培养和孢子显微测 物病 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 ,安排在理论课 中讲解。
必须精选和组织好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 目标 等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 与经典的植物病理学相结合 ,可
要求 ,理论课要充分利用多媒 体课件 ,介绍文献查阅、植物 以更快 、更准确地鉴定病原物。这些研究方法在原有教学
病理学多种研究方法的原理 、分子植物病理 学研究基本 中并未涉及 ,但在现代植物病理研究中已普遍应用。在植
定 、植物真菌侵染的组织学观察 、植物病原细菌分离培养 比如 ,在实验教学中同时安排了直接免疫荧光法测抗原 、
和数量测定、植 物病原细菌接种 、植物病 害调查 (分级 和 质粒提取与检测 、植物基 因组 DNA提取和检测和植物转
病情记 录 )、植物病害 的损失估计 、植 物寄生线虫 的采集 基 因技术等 4个实验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 ,
维普资讯
用 ,学习质粒 DNA提取 、基因组 DNA提取 、核酸 电泳 、蛋 专业继续深造 。比如 ,2002级有 5位学生对植物转基因研 白质电泳等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基本操作技术 。目前 ,本 究很感兴趣 ,设计了一项关于 “转 hrfl基 因小麦及对赤霉
和分离与形态观察 、植物病毒 的接种与传染等。在实验教 使学 生初步 了解 分子生 物学在植 物病理 学 中的广泛应
[收稿 日期 ]2008—03—02 [第一作者简介 ]邵敏 ,女 ,南京农业 大学植保学院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分子植物病理学和植物抗病基因工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精品文档

农业出版社,2019 7. 魏景超 , 《真菌鉴定手册》 8. E. 高又曼, 《真菌发展史及其形态演化》 科学出版社 1979 9. 戚佩坤, 白金铠等 《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 10.宗兆锋等,《植物病理学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沈0阳1农9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19R©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19R©
沈阳农业大学精品课讲稿
3.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迫使150
万人移居美国。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使法国葡萄酿酒
沈阳农业大学精品课讲稿
考试考核办法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与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均单独考试,
按百分制记入成绩。
普通植物病理学考试主要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进行,结合期中 考试、平时提问和课程论文成绩。
试题类型为:解释概念、填空题、判断对错、简答题和论 述题等。
试题从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库中抽取。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采取笔试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茭白实际上是黑粉菌侵染而形成 的;美丽的郁金香杂色花是病毒侵染所致;韭黄是遮光栽培所致,上 述不但没有经济损失,而且提高了经济价值,故不属病害范畴。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19R©
沈阳农业大学精品课讲稿
茭白
沈阳农业大学版权所有,请勿拷贝,2019R©
上学期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其症状类型;植物病 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主要病原 物的基本概念、形态、分类等植物病原学基础。
植病研究法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XX植病研究实验室实习时间:2021年6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实习内容:植物病害检测与分析、实验室管理与维护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植物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速度加快,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我国植物病害防治水平,培养植病研究人才,我选择了XX植病研究实验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植物病害检测与分析方法,掌握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技巧,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植物病害检测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种植物病害的检测与分析工作。
实验室采用了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病害诊断。
我熟悉了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学会了使用显微镜、离心机、PCR仪等实验设备。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植物病害检测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植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在实习过程中,我负责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
包括实验室卫生清扫、实验材料与设备的整理、实验试剂的配制与储存等。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合理规划实验室空间,确保实验材料与设备的安全,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此外,我还参与了实验室制度的修订与实施,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
3. 参与科研项目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导师的一个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生与防治机制。
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我深入了解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在项目研究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协作,提高了自己的科研素养。
4. 学术报告与交流实习期间,实验室组织了多次学术报告与交流活动。
我认真听取了导师和同学们的研究报告,分享了科研心得与经验。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兴趣,为今后的学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植病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
在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方面,我学会了如何确保实验材料与设备的安全,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植病研究方法

植病研究方法
《植病研究方法》
一、植物病害检测
1、植物病害检测的方法包括:
(1)鉴定法:了解病害的种类及其症状,从而根据病害症状来判断病害的种类。
(2)检查法:根据病害的发生和发展特征,进行病害的检查,以确定病害的种类。
(3)检查实验:根据实验收集的病害特征以及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进行检查实验,以判断病害的种类及病原体的特征。
2、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病害检测上的应用
(1)PCR技术可以用反应的速度和准确度,相对快速地识别出植物病害的病原体。
(2)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及时准确的检测出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并且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植物病害的种类和病原体的特征。
二、植物传染病的防治
1、采取免疫抗性技术。
选择病毒抗性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耐病性,采用竞争性消毒技术,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提高作物抗病性。
2、采取检疫技术。
根据植物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的部位,采取正确的植物检疫技术,以防止病害的蔓延。
3、采取施肥管理技术。
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及不同的农事管理措施,采取合理的施肥管理,以延缓发病,提高作物与病原体的
生理耐受性。
三、植物病害的预防
1、采取植物调查管理技术,定期对植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情,防治病害,防止病害的蔓延。
2、采取农药防治技术,采用有效的农药合理施用,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在农田管理上做好病害防治措施,减少野外小病毒对农作物的危害,保证作物病害的发病率和病害程度的低于正常发病率和正常病害程度。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随着人类对植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植物病虫害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农作物,需要研究植物的抗性,并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抗性育种技术。
本文将阐述植物抗性鉴定的方法和遗传基础研究的进展。
一、植物抗性鉴定方法1.病原菌感染法常用的病原菌包括拟南芥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青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普通赤霉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等。
可以通过磁珠免疫沉淀等方式诱导病原菌接种植物,并观察植物发生的症状,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2.机械伤害法将基因编辑或敲除后的植物进行人工划伤,再接种病原菌,观察植物是否发生病变。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天然变异造成的影响,更加准确地评估植物的抗性。
3.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基因芯片、传感器等技术,分析植物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此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设备,但有望成为未来植物抗性鉴定的主流方法。
二、植物抗性遗传基础研究1.免疫相关基因植物的抗性主要依赖于其免疫系统。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相关基因能够识别并响应病原菌,启动免疫反应,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袭。
植物激酶、转录因子等分子均参与了植物的免疫反应。
2.信号传递途径信号传递途径是植物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反应的信号传递途径涉及到多个关键分子,包括离子通道、激酶、磷酸酸化酶、磷脂等。
这些分子能够参与植物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协调各个环节的活动,保护植物健康。
3.植物的免疫记忆植物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识别并避免病原菌侵袭。
研究表明,植物的免疫记忆机制依赖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修饰方式。
这种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未来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抗性鉴定和遗传基础研究将变得更加准确、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铬酸洗涤液(K2Cr2O7 /浓 H2SO4 /H2O) – 高锰酸钾液(5% ) – 酸和碱的配制液(油、脂) – 有机溶液(油脂、树脂、脂溶性染料) – 其它洗涤剂
• 各种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
– 新玻璃器皿(SiO2-1%或 2%的盐酸 ) – 使用过的玻璃器皿
9
第三节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必然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最终在组织和器官上呈现为肉眼可见到的病状 •在病部发现的病原物的某些结构或分泌物,称为 病征 •每种病害都有它特定的症状表现,可以作为病害 具体描述、命名、识别和诊断的重要依据
– 霉状物 主要见于霜霉病、灰霉病、晚疫病、瓜类绵腐病等病害。
– 粉状物 主要见于小麦白粉病、瓜类白粉病、苹果白粉病等病害。
– 丝状物 多为病原真菌或卵菌在侵染部位形成的气生菌丝或孢子梗。
– 锈状物 见于莱豆锈病、甘蔗锈病、十字花科蔬菜白锈病等病害。
– 煤污状物 主要见于茶煤病、桑污叶病、桔煤污病等作物病害。
Euphytica (2013) 190:321–334
提纲:
•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 • 第二章 生物显微与组织化学技术 •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和真菌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四章 植物病原细菌和细菌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五章 植物病毒与病毒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六章 植物线虫与线虫病害常用研究方法 • 第七章 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研究方法 • 第八章 植物抗病性研究方法 • 第九章 植物病害流行研究方法 • 第十章 作物病害控制方法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萎蔫(水分吸收或转运受阻)
–萎蔫 由于感病植物水分运输受到影响而形成的症状(如棉花枯萎病 ,棉花黄萎病,瓜类枯萎病) –用刀片斜切棉枯萎病株的茎基部,注意维管束部分,有无变褐色及 根部有无变色
12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
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 小黑粒和小黑点 主要见于小麦白粉病、苹果树腐烂病等病害。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变色(常见于病毒病害) 13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征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特征性结构。识别 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征,对诊断病害很有帮助。
•植物病毒病害不表现病征;细菌病害的病征比较简单,主要有菌脓 和含有细菌的胶状物或丝状物;
•真菌病害的病征较为复杂,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小 黑粒和小黑点)、块状物和伞状物等多种不同形态,有些病害根据病 征而命名
Euphytica (2013)性(HOW)
芥子油苷
Different layers of plant resistance to pests and pathogen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rop breeding stra5tegies
– 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则 – 实验室布局合理、环境整洁 – 仪器安全运行、及时维护 – 注意安全操作、健康防护
• 基本安全设备/有毒试剂使用与管理/防止辐射的基本措施
• 试验研究三项规则
– 对照的设置 – 研究因子的唯一差异原则 – 研究数量方面的生物统计学要求
8
第二节 玻璃器皿洗涤
• 常用洗涤剂
6
第一章 植物病理学通用技术
• 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症状的实物性记载,是识别 和描述植物病害描述的基本依据,是植物病理学工作 的基础资料。
– 植物病害的症状(symptom)就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异常表现型, 包括病状和病征两部分。每种病害都有特定的症状表现,成为描述 、命名、识别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 培养基的培养与灭菌,是研究病原物基本特性及深入 研究的基础。
– 植物病原物的培养,是研究病原物基本特性的基础工作,须了解病 原物的营养要求。
–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是诱发病害、了解病害发生发展的必要环节,也 是柯赫法则证病的重要步骤。
7
第一节 实验室安全管理与试验研究共同规则
• 实验室四项管理规则
10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坏死(植物感病细胞和组织死亡)
–斑点 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 斑病) –枯死 局部或大部分组织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马铃薯晚疫病、大 葱叶枯病) –穿孔/落叶落果 在病斑外围/叶柄或果梗的组织形成离层,使病区从 健康组织脱落(桃霉斑穿孔病) –疮痂 受病组织局部木栓化(梨黑星病,马铃薯疮痂病) –溃疡 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 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上的溃疡 症状(杨树溃疡病、橡胶树条溃疡病) –猝倒和立枯 幼苗的茎基或根冠组织坏死,地上部萎蔫以致死亡, 因基部腐烂迅速倒伏为猝倒,立而不倒为立枯(棉花苗期立枯病、瓜 苗猝倒病,水稻烂秧病)
植病研究法
董汉松 主编 刘志恒 朱建兰 副主编
讲授人:赵弘巍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植保123/4 1210117-02
1
2
植物保护重要性(WHY)
Worldwide crop production losses due to different parasite groups in the period 2001–2003 4
11
一、植物病害症状类型-病状
植物病害的典型病状-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分解和破坏)
–干腐 迅速失水(玉米干腐病、苹果腐烂病) –湿腐 缓慢失水(甘薯根霉 软腐病、柑桔贮藏期青霉病、苹果果实的 轮纹病) –流胶 桃树等木本植物受病菌为害后,内部组织坏死并腐烂分解,从 病部向外流出粘胶状物质(桃树流胶病) –腐烂还伴随有各种颜色变化的特点,如褐腐、白腐、黑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