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3篇)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3篇)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通用3篇)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1《教育心理学概论》中以“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六章的篇幅阐述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个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现实生活中有个别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个别教师在学校管理中高高在上不尊重爱护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
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品德、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教学目的。
其三是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自古以来人们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和智者的角色,但这一定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书中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四大类角色。
作为第一类教书育人角色的教师从品德和能力上必须能承担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者这样的`重任;第二类行政管理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第三类心理导向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第四类自我定向角色总体来说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社会这一期望教师在自我定向的角色中必须扮好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我而言,我觉得应定位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只有这样定位才能够关心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好务、才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够在成人学员的考试中坚持原则维护考试纪律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维护好学校的声誉。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和感悟篇2教育教学质量服务1.明确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关于“教育惩戒”的思考

关于“教育惩戒”的思考XXX洛浦校区XXX惩戒教育”是当今教育有争议的热点问题。
然而众所周知,惩戒是教育的手段之一,它和教育一样古老,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惩戒。
著名的教育学家XXX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惩戒教育也并没有取消。
美国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
佛罗里达州达得县教育委员会政策第5144条规定,教师可以惩罚学生,这种惩罚包括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五寸厚的木板打不服从学生的臀部,但不能超过五下,并且不能造成身体的明显伤害。
英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让校长惩戒、停学。
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英镑以下的罚款。
XXX副主任XXX 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现实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缺少惩戒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不良行为惯的膨胀等诸多不良后果。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而惩戒在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方面具有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因此,学校不仅不可能远离惩戒教育,而且应将其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有效地加以利用。
这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要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信任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灵活利用不同的惩戒方式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引导小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校“惩戒教育”的现状和做法。
一、对小学惩戒教育的现状的认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
小学惩戒教育意识轻淡,惩戒结果低效。
打学生心理分析报告

打学生心理分析报告如今,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
本文将对某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在分析学生心理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该学校共有500名学生,年龄集中在14至18岁之间。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较为平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
首先,一部分学生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
这部分学生普遍面临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家庭压力等方面的困扰。
在学习方面,他们因为追求高分而过度努力,经常出现焦虑、紧张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理性看待学习压力,合理安排时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此外,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学校可以适当减轻学业负担,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竞争与压力。
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感和自尊心脆弱的问题。
这些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外貌和表现过于敏感。
这使得他们容易沮丧、退缩,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交,结交更多朋友,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鼓励性的比赛或演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最后,学校还应该关注那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在500名学生中,约有10%左右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这些学生可能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需要得到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学校应该与心理健康专家合作,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并倡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增加他们寻求帮助的意识。
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谈教育惩戒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浅谈教育惩戒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摘要: 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
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既要把握尺度、限度和分寸,又要体现教育的温度和情怀。
对于教育惩戒,笔者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在教育惩戒中,要有的放矢,把握时机,一视同仁,宽容厚爱,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教育:惩戒:小学教育正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的出台,意义重大。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艺术。
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要把握尺度、限度,也要有教育的温度和情怀。
《规则》虽然列出了教育惩戒的类别,但也明确了各种惩戒的具体措施,使教育惩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法可依。
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灵活用好手中的“戒尺”。
对于教育惩戒,笔者在小学教育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教育惩戒需要有的放矢管教学生要把握一个度,适可而止。
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考虑学生犯了错误的性质、原因、影响、动机等,以确定处罚的方式和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用过量或过重的体力劳动来惩罚学生,更不能用歧视、侮辱、恐吓来惩罚学生。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中有牛顿,嘲讽中有爱迪生。
瓦特、牛顿、爱迪生整天都在鞭子的威慑之下,怎么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上课时,贾爷 (化名) 因一个小问题与同桌商量。
经老师提醒,贾爷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顶撞老师,被老师赶出教室后。
贾爷觉得不服气,与老师僵持不下,不愿出门。
老师见贾爷不听自己的话,于是大怒。
老师走过去,抓住了贾爷的衣领。
两人拉扯,矛盾升级。
老师抬起脚,疯狂地踢了孩子一脚。
踢完后,老师把孩子拉出教室,但老师还是觉得不解,打了贾爷一巴掌……当学生犯错误,教师要进行惩戒教育时,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想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要在惩戒教育过程中情绪激动。
奖励及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奖励与惩罚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高明书教育学院教授)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的原理(一)什么是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在行为发生后为维持和增强其行为倾向给予的一种报酬。
惩罚是在某种行为发生后给予一定的具有减弱某种行为倾向的刺激。
施加讨厌的刺激,以减低或遏止、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奖励与惩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1.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负强化原理: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孩子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境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消退的原理:在一个确定的环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外界环境不予理睬,那么,今后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小。
(三)奖励与惩罚的形式1.奖励的形式①根据容分,奖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②根据方式分,奖励还可分为代偿式奖励和给予式奖励。
③根据奖励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奖励。
2.惩罚的形式①按容分,惩罚可分为物质惩罚和精神惩罚。
②按方式分,惩罚还可分为代偿式惩罚和剥夺式惩罚。
③根据惩罚的实施者划分为学校组织给出和拥有某些权力的个人给予的惩罚。
④按照行为发生后给予的惩罚,可以分自然惩罚与人为惩罚自然惩罚不是外人给予的,而是儿童做出行为后自然的结果。
用儿童自身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使儿童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过失。
由于自然结果是令人不快的,儿童在做出类似行为的可能性自然就减少。
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自然学习。
学生的理解力能够在自然后果与行为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通常就不需要再人为地设定奖惩,让自然后果直接起作用会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以用自然惩罚,例如:不良行为自然惩罚故意吃饭慢没吃饱就收拾了餐桌嘲弄同学同学不和他玩耍不洗脸被同学嘲弄脸上脏起床拖拖拉拉上学迟到被老师责问不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做作业故意打破玩具只能玩坏玩具攻击其他同学被同学冷落、排斥、孤立人为惩罚是指行为发生后,外人给予行为人一个不良的刺激或不良的结果。
谈学生工作中的“惩罚”与“奖励”

谈学生工作中的“惩罚”与“奖励”发表时间:2012-09-11T10:28:16.6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6期供稿作者:陈明辉[导读] 韩愈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陈明辉山东省烟台机械工程学校265408韩愈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任务和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把做人的道理讲给学生,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及时、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乍一听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可言,可是当你真得走进学生中来传道、授业、解惑时,你也许会体会到一个字——“难”,甚至两个字——“真难”。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弊端,许多家庭过分纵容、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过错,多数采取了容忍、包庇的态度。
而学校教育,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观点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放弃了教育“惩罚”的手段,一味地夸奖学生、放纵学生,结果学生往往犯了错误却不认错,更加意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作为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呢?一、惩罚教育有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任何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
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只有为自己的愧疚承担了责任,才能得到心理的平衡。
因此,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合理适当的教育“惩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敢于负责、高度自律的品质,从而引导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成长。
因此惩罚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必要的手段。
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
“体罚”是对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思考之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通常对学生的体罚其实是强者为了维持秩序和维护权威对弱者实施的打击,它更多地具备自然属性,而不是教育属性,对教师和学生起到的是消极的影响。
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预谋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
惩罚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惩罚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惩罚手段,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本人的经验和体会,合理的惩罚应符合下列原则:1 及时性原则。
当学生错误行为刚一出现时,就给予及时的惩罚。
这样,其错误行为就会与惩罚所引起的焦虑、恐惧等经验相联结,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引起与结束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
如果在违禁行为发生一段时间后才给予惩罚,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清楚自己受惩罚的原因,因而很难在错误的行为与惩罚所引起的消极体验之间建立联系。
或许他已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过失,或许他从违禁行为中获得了足以抵消受罚之苦的满足和快感。
2 适度性原则。
有人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其实不然。
实践证明,过于严厉的惩罚往往会引起受罚者的回避、不听从行为,甚至引发高度焦虑,因而抑制其学习兴趣,削弱其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不少小学生为逃避学校过于严厉的惩罚,不敢进校门,不但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也会在校外的游荡中沾染一些坏习气,甚至受到坏人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一方面,应力求避免惩罚学生。
小学生年龄尚小,受文化知识基础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又弱,因而时常是无意识犯了错误,不一定就非得进行惩罚。
激励性的劝说往往比惩罚的效果好得多。
3 公平性原则。
教育者在惩罚学生时应力求公平合理,减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的偏向性。
如果对优等生和差等生采取不同的惩罚策略,对前者过于宽容,对后者过于苛刻,就往往会助长优等生的自大和膨胀、差生的抵触情绪以及全体同学对惩罚的不屑和鄙视。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实践中还应考虑被惩罚者的个性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时对一个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点名批评未必见效,而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偶尔犯错的学生,盯上两眼也许就足够了。
4 反馈性原则。
惩罚

家教中惩罚教育策略初探城北小学张丽摘要:家教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惩罚教育的缺失,使得家教不够完善。
本文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家教中正确实施惩罚的策略,对促进儿童健康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教惩罚教育调查研究表明,在当前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爱的教育”背景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哄孩子,认为“头等人自成人”,不需要教育(惩罚)。
这样做,对孩子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会让孩子经受不住挫折,将来也经不起人生中的任何风雨。
“赏识孩子”是非常必要的,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这种爱需要赏识,也需要适度的惩罚。
惩罚既是培养子女的教育需求,又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在犯错误或做错了事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应该认真地惩罚,严格要求,爱憎分明,宽严相济,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一、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是指一定时间内剥夺孩子的某种权利,限制孩子某种精神上的需求和物质欲望;不允许孩子做想做的事,不想做的事却强制孩子去做;短时间内不满足孩子需求,不使其愿望实现,由此让孩子得到痛苦的体验,从而得到教育的目的。
惩罚不等于体罚,家长首先要从理念上明确惩罚不是体罚,家长一怒之下拳打脚踢,势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
体罚甚至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种种心理创伤,使孩子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或固执倔强的性格,产生暴力倾向,甚至对父母、对别人使用“暴力”。
体罚会逼着孩子说谎,还养成“欺软怕硬”“两面三刀”等种种不良品德。
体罚作为最原始、最野蛮的教育方法,在我国整整风行了两千多年。
几千年来“棒下出孝子”被作为封建专制教育的信条,流传至今。
打骂孩子只会给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只能培养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顺民,而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适应21世纪发展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