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小学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问题却时常引发争议和讨论。

教育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但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罚,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教育惩罚的含义。

教育惩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因违反学校规定或不听从教师教育管理而进行的制裁。

教育惩罚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惩罚手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良行为,并对其进行改正。

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惩罚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育惩罚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惩罚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惩罚而产生自卑感、焦虑感甚至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教育惩罚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得他们更加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错误或不良行为,丧失了改正错误的机会。

教育惩罚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学生和家长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对校园秩序和教育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针对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罚。

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教育惩罚并非是唯一的教育手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和不良行为的危害,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教育惩罚应当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基于主观情绪或个人立场对学生进行惩罚,而是要根据学校规定和教育纪律进行合理的处理。

教育惩罚应当与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配合使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关爱和帮助,防止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们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理解教育惩罚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进行保持良好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教育惩罚的使用需要谨慎和理性,不能简单地依靠惩罚手段来解决问题,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的关怀和引导。

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惩罚机制,明确规定教育惩罚的情形和程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滥用教育惩罚的情况。

教育惩戒的感悟心得体会

教育惩戒的感悟心得体会

教育惩戒的感悟心得体会在当前社会,教育惩戒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些人认为通过惩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是行之有效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做法过于严厉,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和个人实践,对教育惩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调研结果通过调研发现,在学校里,教育惩戒已经成为常见的做法。

教师和家长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惩罚学生,例如扣分、批评、罚站、罚抄等。

这些惩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反思。

然而,这种惩罚也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让学生觉得自己被教师和父母“讨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个人实践体会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认为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

在我的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措施:•每个学生都灵活使用不同惩罚的方式,观察其效果。

•给学生反思的空间:比如当学生犯错时,我往往会让他们自己想想这次犯错的原因和后果,给他们反思的机会。

•另一种方式:我也会采用一些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应对学生的错误,比如采用一些小游戏、小挑战等来扼制学生的错误行为。

在实践中,教育惩戒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通过我的个人实践,我发现灵活运用教育惩戒的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为了避免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尝试缓解学生对教育惩戒的抵触心理。

特殊应用场合1. 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由于学生的心理与身体方面的问题,教育惩罚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应该增加以下条款:•法律规定的教育惩戒方式不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

•采用学生专属的惩戒方式,例如针对性的口头警告、鼓励和奖励等。

注意事项•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惩戒方式应该在与学生及其监护人的沟通下进行制定。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在进行教育惩戒时优先考虑。

2. 多元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教育惩罚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教育惩罚都有不同的态度和观念,因此,应该增加以下条款:•尊重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念,并充分考虑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差异化的教育惩戒方式。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

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问题探讨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采取体罚、责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以达到纠正错误、规范行为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惩罚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反思。

本文将从教育惩罚的定义、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教育惩罚等方面展开探讨。

教育惩罚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当学生受到严厉的体罚或责骂时,会感到委屈和不公,产生对教师的敌意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积极性和行为规范。

教育惩罚也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过度的惩罚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教育惩罚也会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破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不可否认,教育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但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将其对待方式进行合理调整。

我们需要建立积极的激励机制。

与其过度强调对学生的惩罚,不如倾注更多的精力去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

学生应该在表现良好的时候得到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树立积极的行为规范。

教育惩罚应该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个性。

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时,教师需要冷静理性地对待,避免在情绪面前失去理智,采取过激的惩罚方式。

教育惩罚应该是一种正向的引导,而非简单的压迫和打压。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适当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管理能力。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学习教育心理学、沟通技巧等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教师需要进一步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避免使用不当的教育惩罚方式。

教育惩罚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感悟和思考8篇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感悟和思考8篇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感悟和思考8篇给大家整理了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感悟和思考相关内容。

学习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感悟和思考【篇1】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惩戒权成了热议话题。

的确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片面强调赏识教育,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处于不能管、不敢管,动辄得咎的尴尬境地。

由于缺乏保护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为学生管理问题发生了纠纷,学校和老师几乎都是处于弱势地位,屡屡被送上被告席。

即使是学生家长无理取闹,学校和老师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让步。

很多教师感到非常无助,甚至“谈管色变”。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撑了腰、壮了胆,使大家扬眉吐气。

面对即将被赋予的教育惩戒权,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教师教育惩戒权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还是非常认可的,而且呼声很高,普遍有些教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真正为教师代言,以后惩戒学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气壮,不再怕家长和公众的说三道四。

不过个人认为,教师对教育惩戒权,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惩戒权,并不是什么尚方宝剑,也不是灵丹妙药,教师即使有了教育惩戒权,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教育惩戒权有其特定的含义,不含体罚、打骂、辱骂,对其理解要准确。

可见,没有具体实施细则的惩戒权,教师如何去用好是个难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因为惩戒失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对于教师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惩戒权就可以让学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使用,而不是任性而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教育惩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这也是每个教育人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行为处罚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育行为处罚心得体会

中小学教育行为处罚心得体会
教育行为处罚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过一
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我对中小学教育行为处罚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行为处罚应该注重公正和合理。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判
断和处理。

同时,处罚的方式和程度也要合理适当,不能过于严厉
或过于宽松,以确保惩戒的效果和公平性。

其次,教育行为处罚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因此教育行为处罚的方式也要因
材施教,不同学生之间要有个体化的处理方法。

在处罚过程中,要
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惩戒措施。

此外,教育行为处罚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惩罚只
是一种短期的解决办法,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心才是长久
之道。

在处理不良行为时,我们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反思和认识错误,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最后,教育行为处罚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单纯惩罚,更重要的是
教育的过程。

通过处罚,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
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

因此,在处罚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教育的内
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行为处罚需要注重公正和合理,个体差异,以及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我相信,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我
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行为处罚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注意:根据《助手行为守则》,文档的内容由助手自主决策,并不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仅供参考。

*。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行为,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和引导,以期达到纠正错误、培养品德的目的。

作为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心得和体会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教育惩戒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教育惩戒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能力等都是不同的。

因此,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背景情况。

只有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何种惩戒方式对他们最为有效。

其次,教育惩戒要以引导为主,激励为辅。

教育惩戒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惩罚,而是通过惩罚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改正错误的必要性。

因此,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我们要以引导为主要目标,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同时,我们也要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改正错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再次,教育惩戒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在教育惩戒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地选择相应的惩戒方式。

有些学生可能对批评和口头警告就能够产生反思和改变行为,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严厉的惩戒方式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重视。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惩戒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另外,教育惩戒要注意时间点和方式的选择。

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和方式。

惩戒的时机应当选择在学生情绪稳定、能够接受教育的时候,并且应该避免在公开场合进行。

同时,教育惩戒的方式也要合理选择,避免过度激烈的方式对学生造成伤害,同时也要避免过于温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于错误行为的认识不够深刻。

最后,教育惩戒要与家长密切合作。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教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在进行教育惩戒时,我们要及时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并与家长商讨如何共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心得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心得

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心得教育惩戒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的惩罚手段来约束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自觉遵守规则,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教育方式。

惩戒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并注意惩戒的度和方法,以免过度惩戒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等。

理解教育惩戒教育惩戒并非简单的惩罚,它是对学生行为的调节和教育。

教育惩戒应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错误的行为和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训练。

选择教育惩戒方式选择教育惩戒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应过度惩戒。

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并进行必要的教育,力求达到教育和惩戒相互补充的效果。

注意教育惩戒的度和方法教育惩戒的方式和措施要合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

要注意惩戒的方法,不得使用过度严厉的惩戒措施。

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惩戒时,应把握尺度,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通过惩罚行为来改正和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

教育惩戒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的理解和使用教育惩戒心得,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

特殊应用场合1. 特殊教育学校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应增加以下条款:•了解各种特殊教育学生的背景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惩戒方式;•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惩戒方式。

对于某些特殊学生,如自闭症、智力障碍等,需要更加温和地进行教育惩戒;•在教育惩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不得对学生造成额外的伤害。

2. 考试培训机构针对考试培训机构,应增加以下条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惩戒方式,如禁止参加课外活动、书写检讨等;•对于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适量进行批评和惩罚,避免过度惩戒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在进行教育惩戒时,需要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制定合适的教育惩戒方案。

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在进行教育惩戒时,不得使用肢体惩罚、语言伤害等过度惩戒方式;•惩戒应具体针对某项行为,不得横加评价将学生整个人品质污名化;•学生的隐私和尊严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惩戒方案应在学生和家长的知情和同意下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公布教育惩戒规则和方案,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惩戒的标准和程序;•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调整教育惩戒方式和措施,确保教育惩戒达到预期效果。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

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精选五篇]第一篇: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思考体罚学生是我国法律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呢?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是:棍棒出孝子;教不严,师之惰。

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

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

其次,是教师的心态不健康。

经常体罚学生的教师往往都是权威意识和名利意识很强的人。

或者是师道尊严,认为教师对学生具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误。

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而“大打出手”。

另外,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差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

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但不管什么原因,教师体罚学生是不对的。

它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严重伤害了未年人的身心健康。

作为一个有二十余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避免和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一、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我国《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教育行政处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侵权行为。

违法行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想一想。

体罚是一种粗暴的行为,它不仅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而且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体罚的学生,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老师也经历过学生时代,说句心里话,你愿意接受体罚吗?假如你现在也有子女读书,孩子经常受体罚,你会怎么想?如果教师都能这样进行心理换位,将会减少许多体罚事件的发生。

三、注重师德修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

现代教育观提倡以人为本,提倡教育服务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不管遇到多调皮的学生,不管遇到多难处理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要把学生当成人格平等的朋友,而且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想到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不可能会没有错误,教师应该宽容他们,给他们爱,要学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其心灵,用精神甘霖去洗涤他们思想上的污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教育来讲,是不应该有惩罚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讲,是不应该没有惩罚的;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来讲,最希望是没有惩罚的。

三个现象与一则案例一、现象一、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

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二、现象二、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

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三、现象三、曾经有一个博士找到专家,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

专家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

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

那怎么办呢?专家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让他光着脑袋去上学。

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

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

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

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案例、有一次,鄂老师到二年级上课。

班上一个男同学作业本丢了,他拿着一张纸说:“老师,这一张纸不能写作业。

”旁边的同学听了,拿出一本作业本给他。

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写作业。

老师不能强制他写作业。

于是,鄂老师允许他语文课都可以不写作业。

五分钟的作业,同学们很快做完了。

第二次上课,鄂老师布置了两道作业题。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写作业,他东看看,西看看,走上来说:“老师,我要写作业。

”“不行呀,你这张作业纸怎么能写作业呢?”第三次上课,老师仍然布置了少量的作业。

这一回他可着急了,“老师,我要写作业”。

“你可以不写作业呀”。

“那不行,别人都写作业,我不写就要落后了。

”这时,鄂老师说:“想写作业了吧,那你前面的作业呢?”这位学生拿出早已写好的作业交给老师。

于是,鄂老师让他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鄂老师运用教育惩罚,让学生改掉了不做作业的坏习惯。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教育不仅是改造人,更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

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在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的同时,要适当地惩罚他,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因此,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

这样的“教育惩罚”使民主精神真正深入学生心灵:学生与班主任享有一样的权利,班主任与学生具有同等的义务。

在这样的机制中,学生开始尝试着自我教育与民主管理的实践,切身体验着集体与个人、民主与法制、纪律与自由、权利与义务、自尊与尊他的对立统一关系潜移默化地感受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尊严与人格的平等。

这样的教育惩罚,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注意,不仅仅是“法制”)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而这正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基本要义。

四、二、不良教育惩罚行为的危害与成因分析据2002年1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专项调查报道,有50.2%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存在着教师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并有38.6%的教师认为这出自于负责和爱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发展”这个理念上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不可否认教育惩罚现象(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等)并未彻底消除,而且在教师队伍内相当程度的存在。

五、1、两种不良惩罚行为地危害(1)、不良教育惩罚中体罚行为的危害对于“体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下了很多定义。

《教育学辞典》解释说:“体罚是不民主、不科学的有害的惩戒儿童的方法”。

《教育大辞典》注释:“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

也有人将体罚定义为:“由某一权威代理人使用某种手段,使某人身体受到疼痛”。

……这些关于体罚的定义,都存有一些缺憾。

很明显,体罚者不是为体罚而体罚。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体罚,是一种试图以使某人身体疼痛从而影响其心理,改变其行为的惩戒方法。

在教育界,体罚是一种争议颇多的管教措施。

一种观点认为,体罚是减少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体罚可能是唯一可以产生积极行为的一种方法。

他们往往举出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教育生涯中曾利用体罚获得成功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美国有一项调查表明,约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对小学生体罚是对的,约有55%的中学教师也赞成以这种惩罚形式管教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使用体罚。

从学生方面看: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

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垂;一顿拳脚过后学生再也抬不起手臂……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够我们惊心吗?教育者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废人!六、其次,体罚压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畏于教师的体罚,只得囿于教师规定的框框之中,学生的智慧难以萌发出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不敢发挥,久而久之,学生自甘于平庸听话,我们的教育便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教鞭的威慑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再次,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自尊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是学生走下坡路的开始。

有些学生经常受到粗暴的训斥、体罚,自尊心、自信心丧失,自暴自弃,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老油条”。

一首“挨打歌”说得好:“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不疼不痒不吭声”。

过度体罚的结果,只能使孩子消极适应环境,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有些学生遭体罚后觉得无脸见人,干脆不再到校学习,有的甚至为此逃学离家,以至在一些不良外因的引诱下走上犯罪道路,有的甚至过早地为自己年轻的生命划上了句号。

另外,体罚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形成冷漠孤僻、敌视和心理闭锁等畸形变态心理。

经常受到打骂的学生,平时谨小慎微,提心吊胆,唯恐被教师体罚。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胆孝撒谎的性格。

这正如马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2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42条又规定,对体罚学生情节严重的,应视其情况给予处罚。

但是在教育实践与生活现实中,像拧掉学生耳垂,一巴掌打聋学生等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例还常见于报端。

有些教师对学生轻则训斥、谩骂,重则罚站、罚跪、打耳光、打屁股、打手掌,名目繁多,无奇不有。

仅罚站,就有面壁站、四角站、定时站、站太阳、站风雨,更有甚者罚学生裸体站。

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不以为错,反而振振有辞,说什么“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有的教师打了学生,还不准学生声张,更有一些老师竟以对学生体罚的狠而出名,使学生畏师如虎。

体罚者使用体罚,往往是为了改变一定的他所以为错误的行为和事实。

从教师方面看:体罚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当教师实施体罚之时,正好表明了他的失助与无能。

一个教师,简单地以体罚管教学生,是把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简单化,它往往铸成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其消极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库宁等人的研究表明,使用体罚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从师生关系看:体罚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扩大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不但很难形成向师性,反而造成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和对抗情绪,不利于施教。

有的学生就说:“老师当众体罚我,是出我洋相,是看我不顺眼,叫我丢人。

”学生当面不敢说,背后则不服。

这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落空了。

体罚使学生精神压抑,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

有些学生受到体罚,感到非常委屈、恐惧,教师讲什么一句也听不进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体罚还影响着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很多家长往往“授权”教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尽管打”。

但教师真的体罚学生时,谁的家长又愿意自己的孩子挨打呢?家长往往谴责老师,有的甚至拉着孩子找到学校或对簿公堂,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从国外看,英国在1948年通过取消了一直奉为神圣的体罚制度的决议时,就有部分教师在会议上声称:“鞭打的威胁,是唯一制止学生捣乱的基础。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学生采用体罚,是没有把学生当作人,而是当作物看待,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认为,体罚不能使儿童将体罚与其受罚行为联系起来,体罚时,成人的愤怒成为主要因素,这会使儿童认为执行纪律是痛苦的,而不是过错行为是痛苦的,体罚是无效的,体罚者变得愈加令人厌恶,逐渐失去作为积极变化动因的有效性。

惩罚儿童的攻击性往往会导致其更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教师是学生潜在的有力的榜样,倘若教师使用体罚解决大多数管理问题,学生就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即使已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

体罚能引起受罚者的抵触和粗暴的报复,而且也会在其他学生中引发消极行为。

体罚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给孩子造成生理伤害,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在现实条件下,我们怎样看待教师体罚学生这一现象呢?我们认为,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下,应承认体罚的有效性。

体罚作为一种惩戒方式,在某些条件下,如已没有其它方法发布禁令,以制止儿童从事某一可导致害人害己的行为,这时使用体罚可以使儿童知道该行为是错的,从而避免有害行为的发生。

事实上受罚者行为的停止或改变,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内部动机,没有自主性。

因此,在儿童能够懂得行为准则后,就应当尽可能少地使用或不用体罚,而不应该再迷恋体罚。

卡连柯所说:“打骂和过分的严厉只能让儿童说谎,变成怯懦的人,同时养成儿童的残忍性。

” (2)不良心理惩罚教育行为的危害不良心理惩罚教育行为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影响面大,而且形式隐蔽、危害大。

心理惩罚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