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民俗风情
丽江古城的民族风情

丽江古城的民族风情丽江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丽江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美的古建筑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到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氛围。
丽江古城建于宋朝时期,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
走进古城,香火缭绕的寺庙、古老的石桥、错落有致的纳西族民居,都让人流连忘返。
丽江古城的建筑大都采用“三坊一照壁”的风格,即三个庭院及一个照壁,它们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布局与风貌。
丽江古城的特色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还展现在纳西族的民俗风情中。
纳西族是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丽江古城,你可以欣赏到纳西族的歌舞表演,他们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
此外,纳西族人还有一种叫做“爱莲说”的表演艺术,通过亦舒亦雅的声音和动作,讲述着浪漫唯美的故事。
除了表演艺术,丽江古城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
纳西族手工艺品以纳西族特有的纳西刺绣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的刺绣工艺精湛,图案繁复,通过线与色的巧妙搭配,表达出纳西族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在古城的小巷里,你可以看到许多手工艺品店,你可以选择一些刺绣作品,带回家作为纪念。
丽江古城的美食也是不可错过的一部分。
丽江的特色美食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同时又融合了云南的地方特色。
你可以尝试纳西族的过桥米线,这是一道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菜,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配料而闻名。
还有纳西族的“生米糕”和“三哈糕”,它们都是纳西族人庆祝节日或喜庆的重要食品,代表着幸福和团圆。
在丽江古城的附近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如玉龙雪山和束河古镇等。
玉龙雪山是中国最南端的大雪山,有着壮丽的雪峰和秀美的高山草甸,是徒步旅行和滑雪的理想之地。
束河古镇是中国最后一个保存完好的纳西古镇,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纳西族文化而著名。
云南的特色高原小镇民俗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高原小镇民俗有哪些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拥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高原小镇,每个小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
首先要提到的是丽江束河古镇。
这里保留着纳西族古老的传统。
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它承载着纳西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束河,你能看到纳西族老人在街头用东巴文书写祝福。
纳西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蓝色、黑色和白色为主,女性常佩戴七星披肩,象征着勤劳勇敢。
他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为“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房屋以木材和石头为主要材料,古朴而典雅。
纳西族的音乐“纳西古乐”,融合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和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被誉为“音乐化石”。
香格里拉的独克宗古城也是极具特色的。
独克宗是藏族聚居的地方,藏族的民俗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藏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其中藏历新年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互道新年祝福,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藏族的传统舞蹈——锅庄舞,热情奔放,人们手拉手围成圈,在欢快的音乐中翩翩起舞。
藏族的传统建筑多为碉房,外观坚实稳固,内部装饰精美。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厚重的氆氇和羊皮为主要材料,色彩鲜艳,配饰华丽。
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酥油茶、青稞酒、糌粑是藏族人民日常的美食。
大理喜洲古镇,白族的民俗风情让人陶醉。
白族崇尚白色,他们的建筑大多以白色为主色调,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多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
白族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传统的待客之道,“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哲理。
白族的传统节日“三月街”,是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盛会,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赛马、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白族的扎染技艺更是闻名遐迩,通过手工扎结和浸染,制作出美丽的图案。
在腾冲和顺古镇,你能感受到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独特民俗。
和顺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徽派建筑的韵味,又有西方建筑的元素。
和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人们会放水灯、烧纸钱,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云南丽江普米族民俗风情

本讲讲述内容:
-普米族概况 -普米族的家庭伦理 -普米族的婚礼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生态文化 -普米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普米族的音乐
一、普米族概况
(一)分布 1. 滇西北的兰坪、维西、玉龙、宁蒗、 永胜等县
· 人口最多的是兰坪县
·1987年11月27日,兰坪县被批准成立
兰坪普米族自治县 2. 丽江市、怒江州、迪庆州三个地级行政区
(二)家庭伦理:尊老爱幼
1.赡养父母 2.老人有化解矛盾的权利 3.行坐以老人优先 4.弱势老幼由亲族或宗族照管
(三)家庭教育
1.生产劳动教育 2.习惯法教育 3.道德品质教育:尊老爱幼、 勤劳正直、爱护家族及其声誉 4.知识教育:背族谱、即席演讲 5.文体教育射击、摔跤、武术、 吹笛子、唱民歌、跳锅庄
曹新华
2006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茸芭莘那
思考题
-思考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七、普米族的音乐
(一)音乐特点 -声乐与器乐的曲调定型 -各具区域特色
(二)声乐分类
-民歌 · 山歌、老年调、出门调、猎歌、生活调、牧歌调 -哭腔 -礼仪 -祭祀
(三)器乐分类
-弹拨乐:四弦、小三弦、口弦 -吹奏乐:笛子、胡琴、芦笙、唢呐 -丝弦乐 -打击乐
(四)普米族的音乐名人
1.曹新华 2.茸芭莘那
(二)普米族生态文化的宗教基础
普米族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 主张保护动植物 - 自然崇拜:日、月、山、川 -多神崇拜:山神、树神、龙潭神等
(三)普米族生态文化的社会基础
-划分林地类型
-林地交给各户管理 -林地采伐受氏族监督
六、普米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
-人臣服自然理念 -环保理念 -人本理念 -平等理念 -德育理念 -诚信理念 -关爱理念 -乐观进取理念 -礼貌理念
云南丽江古城简介

云南丽江古城简介“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丽江古城有着多彩的地方民族习俗和娱乐活动,纳西古乐、东巴仪式、占卜文化、古镇酒吧以及纳西族火把节等,别具一格。
接下来让小编带你进一步了解丽江古城吧!门票·开放时间:免费开放:古城无门票,但需缴古城维护费80元(有效期半个月),一般客栈、酒店会代收,也可在古城各出入口和各景点售票处购买(白天进入古城会有人查验,游玩黑龙潭公园、木府等各景点时也需出示)。
全天开放交通概况:丽江地处滇、川、藏三省交汇处,公路四通八达,进出丽江当然以公路最为普遍,丽江有多个汽车客运站,公路交通极为方便。
丽江古城简介: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文化遗产1、古街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区的集贸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广场,五花石铺地,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
丽江人文风俗

丽江人文风俗丽江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拥有独特的人文风俗。
在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人们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丽江人文风俗。
一、独特的祭祀仪式丽江人崇尚自然和祖先,因此举行各种祭祀仪式是他们的传统习俗之一。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丽江纳西族人的“三江并流”祭祀仪式。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将沿着丽江三江(金沙江、长江和怒江)边浸入七天七夜,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二、纳西族传统婚礼丽江是纳西族的聚居地,而纳西族传统婚礼是丽江人最重要的庆典之一。
婚礼一般持续三天,期间有许多仪式和活动。
新娘新郎会进行祭祀、告别父母和订婚仪式等。
整个过程充满了喜庆和祝福的气氛,也展示了纳西族独特的风俗与仪式。
三、古老的传统节日丽江人民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如“白沙节”和“九宫格”等。
白沙节是纳西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底至八月初十举行的即兴歌舞节。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踏着纳西特有的舞步,庆祝丰收和团结。
四、纳西族音乐与舞蹈纳西族音乐与舞蹈是丽江人文风俗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丽江人传承了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这些传统被认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纳西族舞蹈具有柔和、饱满、飘逸的特点,所以在国内外都备受欢迎。
五、民族服饰与手工艺品丽江人特别注重自己的民族服饰和手工艺品。
纳西族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而且制作工艺独特精湛。
此外,丽江还拥有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如木雕、织锦和云南丽江古城彩瓦等。
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是丽江人文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丽江独特魅力的重要方面。
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丽江,人们秉承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继承和发扬着丽江人文风俗的独特魅力。
这些习俗不仅富有历史和文化意义,更是传递了纳西族人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丽江人文风俗的继承与传承,不仅使丽江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也将丽江的历史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感受某地方特色民俗风情

探寻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云南丽江古城,一座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民族风情的城市。
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
本文将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感受,深入了解丽江古城的民俗风情,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一进入丽江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这里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斜坡较大,檐角高翘。
走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感受着这里的安静和祥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
在古城中漫步,还能看到纳西族的妇女在街头售卖着各种手工艺品,感受到这里的民族风情。
除了建筑风格和手工艺品,丽江古城的民俗活动也十分丰富。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是丽江古城的一大特色。
火把节当天,古城内会点燃无数火把,人们手举火把在街头巷尾穿梭,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此外,纳西族的“三多节”也是一大亮点,人们会穿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幸福。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独特魅力。
在丽江古城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当地的饮食文化。
纳西族的美食种类繁多,口味独特。
如酸辣可口的酸菜鱼、鲜美无比的野生菌火锅、香甜可口的糯米饭等等。
在古城的小巷里,还能品尝到纳西族的传统小吃,如丽江粑粑、酥油茶、奶渣等。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也让人感受到了丽江古城的饮食文化魅力。
当地的居民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丽江古城的居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
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当地的居民还会为游客讲述丽江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
此外,当地的居民还会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如火把节、三多节等,与游客共同欢庆。
总的来说,丽江古城的特色民俗风情体现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风格、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等方面。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领略到丽江古城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建筑风格、美食文化还是民俗活动,丽江古城都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介绍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介绍1. 引言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以体验当地文化、历史和传统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品尝地方美食、欣赏传统表演等方式,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著名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为旅行者提供参考。
2. 海南黎苗风情村海南黎苗风情村位于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中国重点民俗旅游村之一。
这里生活着黎苗族民众,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手工艺品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例如编竹筐、织黎锦等等。
此外,游客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黎苗特色美食,体验到黎苗族的独特民俗风情。
3. 四川雅安汉源土司城四川雅安汉源土司城是中国四川省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
这里保留着丰富的土司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参观土司府邸、土司庙宇等历史建筑,了解土司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传承。
此外,汉源土司城还以其特色的民俗活动而闻名,例如土司招待、轿子担行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与到传统的民俗活动中,感受土司文化的独特魅力。
4. 云南丽江古镇云南丽江古镇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里保留着完整的纳西族传统风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丽江古镇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古建筑、品尝纳西族传统美食、观赏民俗表演等。
此外,来到丽江古镇还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民俗活动,例如古城游、纳西长街民俗杂耍等。
丽江古镇是一个让人沉浸在古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中的好地方。
5. 内蒙古草原文化体验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拥有广袤的大草原、独特的民俗文化。
来到内蒙古草原,游客可以住在蒙古包中,感受蒙古族特色的民俗风情。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蒙古族传统歌舞表演,参与到马球比赛等传统活动中。
此外,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也是不容错过的体验。
内蒙古草原是一个可以让游客亲身感受蒙古族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6. 总结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通过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丽江泼水节

丽江泼水节
《丽江泼水节》
丽江泼水节是中国云南省丽江市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至十四举行。
这一节日源自纳西族的传统,是他们迎接新年的方式,也是祈求丰收和幸福的仪式。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包括水争吵,舞台表演,装饰车队和火把游行等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水争吵,人们手持水盆或水枪,在街头巷尾欢乐地向对方泼水。
这些水源自丽江的玉龙雪山融化而来,代表着清新、祥和、纯洁的力量。
泼水节不仅有盛大的庆祝活动,还有鞭炮声、鼓乐声、歌舞声与人们欢笑声充斥着整个丽江古城。
鲜花盛开,风和日丽,整个丽江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他们纷纷前来体验这一独特有趣的节日。
丽江泼水节展现了纳西族淳朴热情的民俗风情,也展示了丽江古城的魅力。
这一传统节日正逐渐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
泼水节不仅代表了纳西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丽江市的文化旅游名片。
无论是对纳西族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所了解的人士,都可以在丽江泼水节上找到满足。
带上你的水盆和水枪,融入这喜庆的节日吧,泼水与被泼水的愉快体验,必将成为你难忘的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丽江民俗风情纳西族简介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
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
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
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市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
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
“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
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市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
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
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
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
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
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纳西族服饰“披星戴月”的纳西人: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称。
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
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羊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
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
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腰后,或戴头帕、帽子。
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则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显得庄重素雅。
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
纳西族婚礼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
男女一般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现象较少。
旧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习俗。
结婚一般要经过订亲、请酒、举办婚礼等程序。
订亲,纳西语“日蚌”,意为送酒,男孩长到五六岁,父母便托媒人带一壶酒到适合的女方家为儿子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待女孩长到十岁左右便择吉日订婚。
之后男方家要向女家行“小酒”、“大酒”等礼,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节都要到女方家送礼。
结婚仪式有不见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帐篷,下铺松毛,扎迎亲牌坊。
接亲队伍到达,女家闭门,隔门唱盘问喜歌,答唱对头方开门迎入,接亲者即撤“开门钱”。
新娘边祭祖先、告别父母亲友,边哭泣表示舍不得离开娘家。
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正中的马鞍,以此表示成为男家的成员了。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谈恋爱称为“命若贺”,一般不受父母干涉,通过各种节日活动和红白喜事场合相识交往,定期约会于山间田野,对歌弹弦,倾吐衷肠,互赠情物。
这种传统的社交自由,与汉文化影响的封建包办婚矛盾尖锐,加上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剥削和农民的贫困加深,致使相爱的青年往往不能成婚,为了忠贞于纯洁的爱情,就相约至玉龙雪山或村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殉情自杀。
东巴祭司依据当时所发生的情死悲剧情况,创作东巴经典《鲁般鲁饶》(牧奴迁徙记),并把它作为超荐情死者的经书,在道场仪式中反复吟诵。
纳西族第一对情死者从情死鬼头目演变成爱神,十二岩子坡这个情死鬼魂的归宿地,也演变成雪山情国(游翠国),并把情死国描绘成不同境界的三个国。
经过东巴教的不断传播,民间又形成口传的长诗《游悲》(殉情调),其故事说:女主人公从小在山上放羊,孤单寂寞;男主人公是次子,分家没有份,就上山打猎。
二人相会在深山,互诉苦情,于是相爱,但他们烧香问卜,都难于成婚,便去准备情死的用物,接着双双爬上雪山,经历“树上盘恶峰,石上长尖刺”的“游翠第一国”和不长草木的第二国,过了独木桥,到了“金花不会谢,金果不会落”,没有苍蝇蚊子的理想乐园“巫鲁游翠国”(第三国),过上了“白鹿当耕牛,斑虎当骑马”的自由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加之新婚姻法的深入实施,恋爱自由和结婚自主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纳西族的殉情之俗早也成为过去。
建筑丽江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以禳压火灾的侵害。
纳西民居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门楼斗拱重叠,照壁飞檐出角,外廊宽敞明亮,特别是门窗隔扇都雕饰各种精美图案,天井花坛栽种梅花、桂花、菊花、兰花一类品性高洁雅致的花卉,整个庭院古雅秀丽,独具地方民族特色。
节庆棒棒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
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
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
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
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
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
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
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
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天,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
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
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
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
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
远近客商不断牵骡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骡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骡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
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骡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
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饮食丽江地处横断山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珍水味、物产丰饶,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纳西族人民崇尚文化,博采从长,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主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也是丽江古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
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