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

合集下载

正确认识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正确认识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正确认识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谢国武
【期刊名称】《医药世界》
【年(卷),期】2007(000)002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刺激、由巨嗜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所产生的一种搪蛋白.由于IFN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因此,IFN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国内外在应用I F N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疗程长、停止治疗后反跳现象常见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认识I F N对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谢国武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12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
【相关文献】
1.目前病毒性肝炎临床热点问题第六讲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 [J], 姚集鲁
2.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J], 戴颖; 陈川英; 陈芳; 孙杨安
3.观察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 [J], 乌斯琴高娃
4.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与短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J], 陈巧彬;林振德
5.小剂量干扰素联合阿糖腺苷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作用 [J], 王清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

·指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DOI :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0干扰素α(IFN-α)广泛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 )和慢性丙型肝炎(CHC )的抗病毒治疗,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外周血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精神异常等[1-5],发生率见表1。

少数患者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或严重精神性疾病等。

正确处理IFN-α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有效提高IFN-α疗效。

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者常需停止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IFN-α不良反应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 )》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不良反应临床处理的指导。

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

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2。

一、流感样症状1. 概述与机制:IFN-α可引起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内的一系列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引起流感样症状[7]。

2. 临床表现: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肌肉关节酸痛和乏力等,绝大多数患者可发生,但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可仅表现为轻度乏力。

流感样症状常发生于初次注射IFN-α者,发热多出现在初次IFN-α注射后2~4 h ,持续2~4 h 后常可自行消退,在随后治疗中发热和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逐渐减轻,但患者仍可感觉乏力[8],尤其在CHC 患者的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中,常因利巴韦林所致的贫血,患者乏力症状更加明显。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致急性脑病综合征的救治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致急性脑病综合征的救治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致急性脑病综合征的救治急性脑病综合征又称为谵妄,是精神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其特点为起病急,病情波动大,呈晨轻暮重。

临床表现为意识清晰度下降,言行紊乱,并存在大量的幻视及认知功能障碍。

引起谵妄的原因主要为药源性、脑器质性疾病、酒精戒断、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1]。

该综合征发展迅速,若不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笔者于2013年收治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致急性脑病综合征一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患者,男,农民,46岁。

因“发现乙肝1年,失眠、心烦10 d言行紊乱1 d”于2013年11月16日入院。

患者1年前体检时发现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具体不详),当时未给予治疗。

2013年11月初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开始给予α-干扰素注射液,500万国际单位,隔天肌肉注射一次治疗。

10 d前患者开始出现失眠、心烦情况。

患者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而烦躁,易激惹。

全身乏力,做事兴趣下降,不愿下地干活。

患者及家属未重视,未做特殊处理。

1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体温升高,最高达39 ℃,继而出现神志模糊,言行紊乱。

患者感恐惧不安,总觉得有人要害他,独处时能听到有人在议论他。

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重复一句话,同时坐立不安,总要往外跑。

家属与其对话时答非所问;夜间表现兴奋,说看到天花板上有水滴下来,不敢睡觉。

伴有头晕、头胀、胸闷、气急、腹泻、恶心等不适。

家属发觉其异常的第2天遂将患者送至本院急诊就诊。

急诊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53 U/L,谷氨酰转肽酶75 U/L,HBV-DNA 低于检测限;乙肝三系: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

头颅MRI及腰穿等检查无殊。

基本排除脑炎及脑器质性疾病,精神卫生科会诊后以“急性脑病综合征”收入。

患者既往体健,无精神病及精神病家族史,病前性格内向,话少。

入院时精神检查,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不全,由家属陪同步入病房。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经验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经验

α干扰素治疗乙肝纤维化的临床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从事乙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的研究者,我有幸在过去十年中参与并观察了α干扰素在治疗乙肝纤维化方面的临床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看到了α干扰素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乙肝纤维化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经历了长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导致了肝脏组织的损伤和纤维化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肝脏的功能逐渐减弱,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阻止或逆转乙肝纤维化的进程,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众多的治疗手段中,我们选择了α干扰素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α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药物,它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减缓病毒对肝脏的损伤。

α干扰素还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形成。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肝脏功能等因素,确定治疗的具体剂量和疗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对α干扰素的反应更好,治疗效果也更为显著。

除了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外,我们还关注了患者的耐受性。

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对α干扰素的耐受性较好,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流感样症状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初期出现,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减轻或消失。

因此,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反应,适当调整治疗的剂量和疗程。

在观察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后,我们发现,α干扰素在治疗乙肝纤维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α干扰素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缓肝脏的损伤,为肝脏的修复和再生提供了可能。

α干扰素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可以减少肝脏纤维化的形成,从而保护肝脏的功能。

α干扰素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解读-余雪平

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解读-余雪平
HBV DNA
重要 预测指标
HBeAg
HBsAg 精准定量
初治患者个体化治疗应用策略
新增HBeAg阳性患者BGT治疗策略,及具体基线状况
专家建议4: PEG IFN治疗可能获得较好临床疗效的人群即根据基线水平选择治疗方案的原则:基线时 ALT高水平或波动; HBV DNA < 2×106-8 IU/ml或波动; HBsAg定量相对较低(低于25 000 IU/ml)。
初治患者个体化治疗应用策略—HBeAg阳性
专家建议5: 治疗期间调整治疗方案即根据治疗应答调整治疗方案的原则和停药原则。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24周 HBV DNA下降<2 lg IU/ml, 但HBsAg定量>20000 IU/mL
24周 HBsAg≤20 000IU/ml且 HBV DNA下降<2lg IU/mL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治疗慢性乙型 肝炎专家共识解读
泉州市第一医院 余雪平
临床需求始终是《专家建议》形成与发展的动力
2007年 2010年
《专家建议》发布,为临床医生科学、合理、正确认识和应用干扰 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参考,解决长效干扰素临床应用经验积累 不足的问题
《专家建议》2010版发布,在逐渐积累的临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 介绍干扰素个体化治疗与RGT治疗策略,满足对提高疗效的需求
2012年 2017年
《专家建议》2012补充版发布,针对临床更高治疗目标—HBsAg 清除,完善RGT治疗策略
《专家共识》2017版整合了2010更新版本及2012补充版本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新增NA经治人群,肝细胞癌高危人群,特殊人群的 治疗策略,并提出目前应用干扰素尚待解决的问题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乙肝患者健康治疗教科书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其他肾脏损害虽有报道但极少见。

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喝开水即可。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
四、初治患者个体化治疗应用策略 (一)治疗前疗效评估 越来越多的大规模I临床研究证实了Peg-IFN治疗慢乙 肝的疗效。Lau等“3’141开展的以亚洲人为主的研究中,271 例HBeAg阳性患者接受Peg—IFNⅨ一2a治疗48周,治疗结 束后1年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2%。以亚裔患者为主的 NEPTUNE研究及其长期随访研究显示,Peg—IFN仅一2a治 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48周,停药后24周和5年时的 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高达36.2%“州和48%““。Marcellin 等“列的研究显示,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接受Peg—IFNⅨ一 2a治疗48周,停药后持久应答率持续增加,停药后1年 HBV DNA≤2 000 IU/Im的患者比例为31%,其中88% 的患者在停药后5年维持该应答,停药后1年HBsAg清除 率为5%,停药后第5年增至12%。Stelma等“”研究发现 Peg—IFN仅一2a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48周,HBeAg阳性 和HBeAg阴性患者5年累计HBsAg转阴率分别为19.3% 和17.2%,而且其中88%患者出现抗一HBs(>10 IU/L)。 这些研究均提示以Peg—IFN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治疗可为 慢乙肝患者带来停药后的持久应答。2012年EASL慢乙肝 指南指出:HBeAg阳性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最 佳选择是接受Peg-IFN治疗;HBeAg阴性患者通过有限疗 程实现停药后持久应答可能的唯一选择是接受Peg—IFN治 疗㈣。 根据患者基线特征,可有效识别干扰素治疗的优势患者。 早期两项全球随机对照试验(RCT)汇总分析显示:对于 B/C型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基线低HBV DNA载 量(<2×108IU/m1)和高ALT水平(≥2×ULN)的患 者,Peg—IFN。【-2a可获得较高的持续应答“…。NEPTUNE 研究显示,Peg—IFN。【一2a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基 线ALT超过2~5×ULN和ALT超过5~10×ULN,48 周治疗后6个月分别可达到44.8%和61.1%的HBeAg血 清学转换率;而对于基线ALT<2×ULN的患者,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仅l 8.5%““。近期两项研究发现基线HBsAg 低水平亦可以预测停药后的应答情况。一项回顾性研究对三 项Peg—IFN o【一2a的随机对照研究中HBeAg阳性的B/C型 慢乙肝患者(17=647)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基线HBsAg≤ 25 000 IU/ml的患者停药后6个月,HBeAg阴转率更高(35% 对16.3%,尸<0.000 1)“…,另一项真实世界研究对201例 接受Peg—IFN的慢乙肝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基线HBsAg< 25 000 IU/IIll是HBeAg阳性患者停药后1年获得HBeAg 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45,P=0.025)[201。

解放军302医院陈菊梅教授谈乙肝干扰素治疗

解放军302医院陈菊梅教授谈乙肝干扰素治疗

解放军302医院陈菊梅教授、张鸿飞教授做客搜狐健康访谈间,与网友谈谈乙肝干扰素治疗方面的问题。

【编者按】干扰素1957年发现,在乙肝治疗中已经有30年的历史,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干扰素治疗乙肝有哪些新的进展呢?干扰素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主持人: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出现,去年也有一些争论,这个是不是可以称为乙肝的治愈呢?张鸿飞:提法有一些不准确的提法,我们治疗多少多少,确实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可以带来表面抗原的消失和表面抗体的出现,今年四月份西班牙肝病年会和今年在日本举行的亚太肝病年会上明确提出来,公认把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乙肝明确定了三级,我们通俗地说用亚军、冠军、季军来表示,如果我们取得HBV —DNA的转阴就是季军,如果HBV—DNA治疗的基础上有了E抗原的血清血转换,我们就取得了亚军,意味着HBV—DNA的抑制时间更长,我们又取得表面抗原的降低或者转化,我们就取得了冠军。

取得冠军之后是不是治愈?不能完全这样说,只是目前的冠军。

实验证明在去的我们现在目前检测的表面抗原转阴和转换的时候肝细胞里面还可以发现残留CCCDNA,说明它还有复制的基础在这儿。

如果我们停药以后,这样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还有可能再复发,这也就是乙型肝炎治疗为什么这么难,是一个顽固性慢性疾病的原因所在。

我们在目前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更好使用恰当的剂量和疗程,我们采取更好的办法,比如联合或者持续压抑,或者絮状治疗,或者一些新药的联合问世,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越来越有希望,病友们应该有信心。

陈菊梅:现在治疗乙肝怎么样算是绝对治愈现在还不敢说,基本治愈就是表面抗原消失,表面抗原消失以后,一般认为肝细胞CCCDNA也就没有了,也有这种看法。

但是表面抗原消失以后,表面抗体出来,假设就是表面抗体出来很高那更好,假设同时又有E抗体又有核心抗体,这种就是转氨酶增加还是一个应付性的概念,肝内还是有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建议·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2010年更新)万谟彬翁心华2007年《中华传染病杂志》发布《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1](《专家建议》)以来,编辑部收到包括来自基层在内的各级临床医师的多方面反馈信息,其中大多数认为通过学习和应用《专家建议》加深了对干扰素个体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为科学、合理地应用干扰素起了积极指导和帮助作用,并热切期望《专家建议》能得到定期修改和更新。

为此,《中华传染病杂志》于2009年10月6日召集全国有关专家举行了专题研讨会。

与会专家回顾了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复习了欧洲肝病学会和美国肝病学会最新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指南[2-3],对当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

在此基础上更新的《专家建议》初稿于2010年1月9日提交至更大范围的专家研讨会进行审议和修改,最终根据多数专家意见形成目前的《专家建议》。

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问题1.对干扰素作用的基本认识: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基本因素是持续的病毒复制和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感染HBV后能在短时期内有效清除病毒,基本不发展为慢性感染。

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HBV免疫耐受,难以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毒。

病程中患者反复出现肝脏炎性反应坏死和纤维化,甚至最终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是长期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反应来提高清除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目前公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具有增强清除病毒的免疫功能和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

干扰素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也走过30多年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往研究已经证实,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相对确定的疗程内患者的病毒抑制率和HBeAg消失率或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停药后复发率较低。

取得持续应答的患者可改善远期预后,减少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近年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完善了以往普通干扰素研究中的某些不足,如设计不够严谨、检测方法不够敏感、病例数不够多、亚裔患者偏少、疗程偏短等。

国际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患者比普通干扰素具有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4]。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48周、停药24周比拉米夫定单药治疗也有更高的持续应答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单药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均有一定比例患者出现HBsAg 消失或血清学转换[5-6]。

另一项欧洲的研究中,266例HBeAg阳性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52周。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结束治疗并停药6个月的HBeAg 阴转率相同,HBsAg阴转率为7%比7%,患者的持久应答率相等[7]。

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答较持久、治疗目标相对更高,即有望在相对确定的疗程内达到HBV DNA明显下降或抑制病毒的“基本”目标,更有望争取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满意”目标,甚至HBsAg消失的“理想”目标。

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都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两种治疗方法具有互补性,如果其中一种方法疗效不明显、甚至无效时改换成另一种治疗方法仍可有效。

因此,对于优先选择干扰素(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经一段时间治疗后有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者继续治疗;无应答者改变治疗方法,如联合或序贯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不会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

有些患者在干扰素治疗后由于免疫反应增强可能提高对核苷(酸)类似物的治疗应答。

因此,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实现“理想”治疗目标或“满意”治疗目标的重要治疗方法,干扰素是初治患者的优先选择药物。

关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选择,见建议1。

2.干扰素应用中的个体化治疗: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南》)明确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8]。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指南》还明确了干扰素治疗的适应证、基本治疗方案和疗程、疗效预测因素、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随访、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干扰素使用的禁忌证等,是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干扰素的规范和基本原则。

但由于患者的诸多个体因素不同,如感染途径、性别、年龄、遗传背景、病程长短、病情程度、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耐受力、病毒基因型等,患者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反应能力也不相同,按同样治疗方案是否有效或起效时间也不尽一致。

因此,在按《指南》规范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对取得更好的疗效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基于增强免疫功能的干扰素治疗更为突出。

与其他抗病毒治疗药物相比,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的个体差异更大、疗效影响因素更复杂,根据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情况和不良反应调整剂量或者疗程的需要不同,更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关于干扰素的个体化治疗,见建议2。

3.治疗对象选择:关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对象和适应证,已有明确的界定。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欧洲肝病学会的指南推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作为优先选择的药物之一。

一般认为,相对年轻的患者、希望近年内生育的患者、期望短期完成治疗的患者、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应优先推荐疗程相对较短且相对固定的干扰素治疗。

有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患者48周后随访24周时,ALT>5×正常值上限(ULN)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达41%,HBV DNA≤9.07 lg拷贝/mL患者达53%。

HBeAg 血清学转换患者随访1年仍继续维持HBeAg血清学转换者达86%,HBV DNA≤1×105拷贝/mL的患者达80%[9]。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患者48周后停药随访3年,HBsAg消失者达8%[10]。

HBeAg血清学转换、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是目前公认的“满意”或“理想”治疗终点,是更高的抗病毒治疗目标。

这些可能经治疗达到较高治疗目标的患者应是优先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对象。

关于优先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的治疗对象,见建议3。

4.治疗时机把握:已经公认,免疫清除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适合抗病毒治疗。

这个时期的患者ALT水平升高伴随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血清HBV DNA水平比免疫耐受患者降低。

根据患者ALT水平来把握干扰素治疗时机非常重要。

ALT水平变化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反应比较直观的指标。

免疫清除期患者的ALT水平随免疫反应状态不同,呈现“升高、下降、复常”动态变化。

ALT水平较高的患者免疫反应较强,ALT较低患者免疫反应较弱,ALT正常时免疫反应更弱。

ALT较高水平(如2×ULN,甚至5×ULN以上)、血清HBV DNA较低水平(如1×106拷贝/mL以下)、较明显的肝细胞炎性反应坏死(如G2以上)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持续应答率较高。

但患者免疫反应过于强烈,干扰素治疗时免疫反应可能进一步增强,有导致肝脏失代偿的风险。

因此,我国和国际上相关专业学会的指南都认为ALT水平升高(2~10)×ULN是干扰素治疗的适合时机,是有效和安全的。

换言之,ALT 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2×ULN)患者经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较低;ALT明显升高(>10×ULN)患者免疫反应较强,治疗后可能有失代偿风险。

如何对这些患者实施干扰素治疗是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指南中尚未重点涉及到的问题。

关于ALT(1~2)×ULN或ALT>l0×ULN患者的干扰素治疗问题,见建议4。

5.基本剂量和疗程及个体化调整:我国《指南》与国际上的指南或共识对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剂量和疗程都有明确的阐述。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或HBeAg阴性患者的推荐剂量都是180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推荐疗程都是1年。

这种基本剂量和疗程是根据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结果提出的。

由于临床治疗患者和临床试验入选患者的基本情况、药物反应和耐受性不一定相同,针对不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剂量和疗程是有必要和有根据的。

在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患者个体化剂量调整时,主要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特别是根据全身不良反应或外周血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LT计数下降情况短时间下调剂量,或者适当延长注射间隔时间,包括暂停用药,同时加强随访观察。

一旦不良反应减轻或监测指标有所恢复,再回调至常规剂量或从小剂量开始恢复用药。

干扰素治疗应答与治疗时间长短有关,对已发生应答的患者,维持治疗时间长短与持续应答率有关。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推荐疗程是1年,这是根据临床试验设计确定的。

但已有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适当延长治疗时间可提高应答率;对于已发生治疗应答的患者,适当延长巩固治疗有助于提高持续应答率,减少复发机会;对于部分应答患者,如HBV DNA 明显下降、甚至降低到检测水平之下,但HBeAg不消失或未出现抗-HBe血清转换的患者,延长疗程有助于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对于治疗一段时间后无应答的患者,经过继续观察治疗后仍无应答,可在未完成1年基本疗程时,改变治疗方案,如联合或改用其他药物治疗。

在调整疗程包括改变治疗方法时,应全面综合评价,包括治疗时间是否充足、是否做过剂量或注射间隔时间调整、是否由于剂量调整使总治疗剂量不足、总疗程或维持巩固治疗时间是否足够、患者依从性是否良好等。

关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基本剂量和疗程的个体化调整,见建议5。

6.治疗过程中的监测、随访和处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随访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有关技术规范中都有明确阐述。

由于不同患者对于干扰素治疗的应答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耐受情况等诸多不同,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和随访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仍存在以下情况,值得关注。

如不够重视治疗前基线检测、不够重视治疗过程中的定期监测和随访、不够重视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正确处理、不够重视根据患者治疗应答进行个体化方案调整、不够重视结合治疗中HBV DNA或HBeAg检测的动态变化来认识和处理ALT的变化等。

在实施干扰素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包括精神状况在内的整体病情程度评估,要作治疗前重要指标的基线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