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7月第19卷第l4期ChinaHealthCare
发病灶在外耳道并向中耳侵犯。本组8例均为鳞癌且伴有腮腺
转移,且乳突骨质破坏并不十分严重,不排出原发于外耳道, 外耳道骨壁被破坏较早,而向腮腺侵犯可能。中耳癌CT可显 示其范围,如骨质破坏位于胆脂瘤发展路径之外的部位应引起 注意L2】。确诊本病,病理检查是标准。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尤 其是中年以上患者出现如下情况须警惕中耳癌可能:(1)伴血 性分泌物或面瘫者;(2)生长迅速或切除后迅速复发的外耳道 或中耳肿物;(3)影像学发现骨质破坏位于胆脂瘤发展路径之 外的部位或虫蚀样骨质破坏。 3.2治疗方法 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本病的主 要治疗措施。完整切除肿瘤是关键,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本 组因当地医疗条件限制,仅能进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范围采 取乳突根治术或扩大乳突根治术,腮腺部分切除术或全切除 术,颈清扫术。因中耳周围有诸多重要结构,受解剖上的限制, 颞骨全切除较难实行,晚期患者虽采取扩大范围手术,但生存 期并不理想,且术后并发症多,如面瘫、听力丧失、眩晕、脑 脊液耳漏等,生活质量低。故对晚期患者不一定强求根治性手 术。如果手术可达到切除可见肿瘤、通畅引流目的,有助于感 染引流及放疗后坏死肿瘤组织排出,可减少瘤负荷而增高放疗 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3.3疗效患者年龄,肿瘤范围、类型及分化程度,治 疗方式等因素均对其产生明显影响。因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 多数不能做到早期断、早期治疗,确诊时多属中晚期,病变 范围大,治疗困难,预后差。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病程越短预 后越好[3】,T1与T3期5年生存率比较有明显差异。T3已向 内耳、岩尖等深部侵犯,难于完全清除,只能是姑息切除或放 化疗。本组2例术后l2月内死亡,与均为T3病例、治疗方 法单一(仅能行手术治疗)缺乏综合治疗手段、手术器械简陋 落后及本人水平有限等有关。本组2例均死于局部复发,提示 有效控制原发灶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 3.4经验与教训 (1)耳科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 ・临床研究・ 和认识,本组其中1例死亡病例为第1位患者,因对本病的警 惕性不高和认识不足,在缺少CT和病理检查的情况下,仅凭
x片就简单地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结果在手术中发现病
变范围远超一般中耳炎范围,而仓促更改手术方式,但因缺少
CT和病理检查的支持,只能尽可能切除肉眼所见病变,病变
清除不彻底,而导致局部复发、死亡。教训深刻。(2)采取个
性化的综合治疗措施已成为本病治疗的共识,但即使是单一的
手术治疗仍有获得较好疗效的可能性,本组因客观条件限制,
随访时间短,但仍有3例术后12个月以上无复发,3例术后6
个月以上无复发。(3)建立并落实长期定期的随访制度和措施
是提高本病疗效的重要手段,本组8例术后术腔均或多或少存
在肉芽组织形成,对生长迅速难以控制的,必须及时活检,注
意是否复发[4】。2例复发病例既是如此,但因病情发展迅速,
无法再次手术而死亡。而炎性肉芽组织经相应的清理、抗炎等
处理后,均较易消失。(4)本组8例均累及腮腺,但仅2例有
明显的腮区肿大,其余6例均因为确保安全边界而行腮腺部分
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转移。外耳道.中耳癌可向任何方位
扩展,破坏颞鳞骨向前上侵入颅中窝,同时腮腺亦累及,远较
临床外观检查范围广泛I2】。因此,术前仔细研究颞耳CT片,
明确病变范围,对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均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088.
[2】罗道夫.临床影像学图鉴系列・眼耳鼻候疾病影像学图
鉴分册[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57,459.
【3】Moffat DA,Wags taff SA,Hardy DG.The outcome of
radicai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tadiotherapy for
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tempora1 bone[J].
Laryngoscope, 2 005,115(2):341—347.
【4】吴瑞珊,黄方,黄建强.中耳癌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大
学耳鼻喉眼学报,2007,12:496 49 7.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应用价值
鲁效慧
(河南平顶山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感染科467000)
[摘要】 目的观察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肝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病例80例,其中干扰素组40例,保肝
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干扰素组阴转率高、复常率高。结论干扰素目前在治疗乙肝方面为首选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O)07—0123—0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引起肝硬化、肝癌的最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虽治疗
药物繁多,但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干扰素具有清除和抑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减少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减轻肝 脏炎症。阻断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亦可防止肝细胞癌的发生。 我院于2006年2月至2008年1O月应用重组基因干扰素Ⅱ.1b (赛若金),治疗CHB40例,以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
・
123・
.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0例CHB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2月至
2008年10月的住院和门诊患者,男60例,女2O例,年龄l8~
55岁,平均36岁。按入选顺序以数日表随机分为扰索Q.1b
治疗组(40例)和保肝治疗对照组(40例),两组病例在病程、
病情、年龄等方而相仿,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干扰素Q-lb治疗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在常规保 肝药物(如甘草酸二按、肝苏颗粒、天冬钾镁等)治疗的基础 上加用干扰素a 1b 3MU每日肌肉注射,连用1个月后,改为 3MU隔日肌肉注射,共6个月。保肝治疗对照组40例,男 20例,女2O例,不用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仪用常规保肝药 物治疗。 1.3检测方法 (1)HBV的血清标志物(HBsAg、抗.FIBs、HBeAg、抗 .HBe、抗.HBc)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 (2)册V 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3)肝、肾功能用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 1.4观察项日 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3、6个月末及停药6个月各查一 次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HBV清标志物、HBV DNA同 时注意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处理采用X 检验。 2结果 2.1 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的变化干扰素Q.1b 治疗组的HBsAg的阴转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在治疗结时,治疗组有1例HBsAg阴转患者出 现抗—_HBS阳转,对照组中无HBsA 抗一船s血清转换患 者;干扰素Q-lb治疗组的HBeAg,HBV DNA的阴转率与对 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干扰素a.1b治疗组的 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差异有极显著性。 2.2 ALT的复常率 干扰素a—lb治疗组较对照组ALT的复常率高,但差异 无显著性(P>O.05)。 2_3不良反应 2010年7月第19卷第14期ChinaHealthCare 40例出现发热,占83.3%,绝大多数出现在首次注射后 24 ̄48h,体温多为38℃ ̄39 ̄C之间,l例持续l周。一般小 需特殊处理,28例有流感样症状,占70.0%,多为乏力、肌 肉关节酸痛,持续时间为1周左右,无需特殊处理;24例自 细胞减少,占60.0%,大多发生在用药2.-4周,大部分很快恢 复正常,个别在加用升自细胞药后恢复正常。 3讨论
治疗CHB的主要日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FIBV,从而阻II:
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坏死。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进入人体
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诱导合成抗病毒蛋白,同时可增
强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从而具有抗病毒复制及免疫
调节双向作用。近年来应用干扰素治疗CFIB时有报道,但其
疗效不一。观察结果表明,应用干扰素a—Ib治疗CHB患者
40例,于疗程结束时,HBeAg、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
54.6%,50.O%,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BeAg与抗HBe的血
清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提示HBV指标转换与
干扰素的比较明确的关系,从而肯定了干扰素a.1b抗HBV的
疗效。一般认为疗程越长,干扰素a.1b的抗病毒疗效越高,观
察结果表明,干扰素Q-lb治疗CHB,通过抑制HBV的复制,
使HBeAg、HBV DNA的阴转及HBeAg/抗—-HBe的血清转
换,改善临床症状,提高ALT复常率,减少复发,有较好的
疗效,对适当的病例采用大剂量、长疗程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
效。不良反应大多为一过性或可逆性,且变异HBV与HBV
野毒株具有相似的应答【4】,当为治疗CHB的肖选药物之一。
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病例的选择、合
理的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的严密观察,是减少医疗风险,降低
医疗成木、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清,陈守春,王松,等.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l占床
反应及疗效预测指标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
11:215-218
.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
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 9:
56—62
.
[3】赵明聪.不同剂量和疗程的赛若金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比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73:53-55.
浅析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1.6 余忠英 (贵州省开阳县人民医院550300) 文献标识码:B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与糖原合成减少、胰岛素
利用不足,影响糖的利用和转化有关,由此造成血糖的升高。
・1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7 124-03
同时,摄入过多的高糖饮食,也可增高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几
率。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其与原发性糖尿病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