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结CT诊断
(完整版)腹部淋巴结影像学解剖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左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癌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 胰脾间隙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胃癌
大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CT表现

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CT表现发布时间:2021-04-23T06:15:22.769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5期作者:罗昌达1 朱飞鹏2[导读]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
(1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2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共9例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病变的位置、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等特征。
结果:9例有6例表现为腹膜后囊性、囊实性及实性肿块影像。
结论:淋巴管肌瘤病的腹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漏诊。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腹部;CT【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5-0128-02淋巴管肌瘤病(LA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呈持续发展的主要累及肺部的多系统疾病,肺部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血管和淋巴管内出现未成熟的平滑肌异常增生。
LAM的肺部影像表现大家关注较多,腹部的影像表现容易被忽略。
本文重点分析LAM的腹部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LAM共计9例(6例经病理证实,3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系女性,年龄22~60岁,平均41岁。
9例患者均经过胸部HRCT扫描及腹盆部CT扫描,1例患者治疗5年后行腹部MRI扫描复查。
1.2 检查方法使用联影128层螺旋CT及GE128层螺旋CT扫描9例患者。
常规扫描,自胸廓入口到肺底,行高分辨CT(HRCT)扫描,层厚1mm,间隔10mm。
腹部CT扫描常规层厚10mm,间隔10mm。
胸部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80ml,注射速率为2.5ml/s,延时30s开始扫描;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率3ml/s,动脉期延时30s开始扫描,门脉期延时60s扫描。
腹部淋巴结

下腔靜脈前淋巴結 主動脈前淋巴結
主動脈旁淋巴結
下腔靜脈旁淋巴結 下腔靜脈後淋巴結
結腸周圍淋巴結
• 肝細胞癌
中結腸淋巴結
– 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
– 腔靜脈淋巴結
– 肝動脈淋巴結,11 肝動脈淋巴結
胃大彎 淋巴結
胃小彎 淋巴結
• 肝細胞癌
– 肝十二指腸韌帶淋巴結 – 腔靜脈淋巴結 – 肝動脈淋巴結
胰前淋巴結 脾淋巴結
• 腎細胞癌
– 腎門淋巴結 – 腔靜脈旁淋巴結 – 主動脈弓旁淋巴結 – 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 腹膜後淋巴結
小腸旁淋巴結 腸系膜上淋巴結
腎門淋巴結
腎細胞癌
• 腎門淋巴結 • 腔靜脈旁淋巴結 • 主動脈弓旁淋巴結 • 主動脈周圍淋巴結 • 腹膜後淋巴結
主動脈旁淋巴結
胃幽門部淋巴結 腹主動脈下腔靜脈間淋巴結
肝細胞癌
• 最常見的實質臟器原發性惡性腫瘤 • 男性多發,男女比例約為5:1 • 就診年齡多在60-70歲 • 起自於肝細胞,具有脂性和纖維性成分 • 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肝硬化(酒精性、乙
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 • 平均生存期為10月。對於早期病變進行積
胃癌
• 胃大彎區
– 胃大彎淋巴結 – 胃大網膜淋巴結 – 胃十二指腸淋巴結 – 胃網膜淋巴結 – 幽門部淋巴結 – 胰十二指腸淋巴結
胃左淋巴結
左側膈下淋巴結
胃大彎淋巴結
胃癌
• 胃大彎區
– 胃大彎淋巴結 – 胃大網膜淋巴結 – 胃十二指腸淋巴結 – 胃網膜淋巴結 – 幽門部淋巴結 – 胰十二指腸淋巴結
主動脈前淋巴結
– 橫結腸淋巴結
– 降結腸淋巴結
– 腸系膜下動脈淋巴結
– 直腸上淋巴結(痔淋巴結)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

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及其CT、MR表现。
结果:30例患者中,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CT影像学诊断主要特征为低密度;MR影像学诊断特征为TlWI序列上见低信号,T2WI序列上见高信号,DWI序列上随b值升高信号增高。
结论: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而言,行CT及MR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胆囊癌;淋巴结;转移;CT;MR胆囊癌属于常见的肿瘤疾病,因该病早期缺乏典型征象,许多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出现淋巴结转移。
本文重点对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析特征的CT、MR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现作下述报道: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患者合计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62.2±2.1)岁。
1.2方法CT使用SOMATOM Definition CT设备,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
指导患者仰卧,设置为130kV、120mA、3~5mm层厚及1.15螺距,对患者实施平扫,且重点扫描胆囊部位及相关病灶。
后准备100ml碘海醇造影剂,由高压注射器注入,约1min左右对设置为8mm层、1.6~8mm螺距再次进行扫描。
MR使用MAGNETOM Essena 1.5T磁共振成像仪,检测时指导患者屏气,行TIWI序列、T2WI序列及DWI序列。
设置为3~4mm层厚、3.0mm间距进行增强扫描。
2结果2.1CT及MR影像学诊断结果经影像学诊断结果提示,出现壁厚症状者共13例、结节型患者共10例、肿块患者共7例。
出现淋巴结中心坏死患者共24例、出现淋巴结融合患者共6例。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分析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8T02:52:30.0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12期作者:王军连[导读] 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王军连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MR;CT;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腹部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R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chest and abdomen. Methods: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20,8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abdominal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of them underwent CT and MR examination,and their imaging manifesta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① MR:T2WI was mainly hyperintense,T1WI was mainly isointense;② CT:transparent vascular type w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and in plain scan,isodensity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could be seen. Conclusion:MRI and CT are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Key words:MR;CT;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chest and abdomen 巨大淋巴結增生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病变,大部分为良性,在腹膜后或纵膈区域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点,与其他肿瘤区别难度较大,术前诊断准确率不高。
成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5月第17卷第3期ChineseJMedImaging,May2009,Vol17.No.3病理证实的腹部囊性淋巴管瘤6例,其中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4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2例。
男2例,女4例;年龄18—77岁,平均38岁。
1例为早孕行B超检查时发现,3例体检时发现,1例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腹胀不适症状3周,无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1例阑尾炎术前CT检查时发现。
1.2方法6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常规空腹4—6h,3例扫描前1—2h口服1%一2%的复方泛影葡胺对比剂400—600ral,扫描前15min再口服300ml。
4例使用日立4排PRESTO全身螺旋CT机。
2例使用GEl6排(GELightspeed16)螺旋CT机,120kV,200mAs,层厚5.00mm,pitch5,重建厚度5ram,增强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佩克100ml,注射速度2.5ml/s,采获的图像分析时行冠状位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
2结果2.1CT表现6例腹部囊性淋巴瘤中(图l~12),4例较大,囊肿大小分别为14.8cm×6.4cmX20.1cm、5.5cmX6.6era×11.7cm、6.6cmX7.4cmX13.2cm、17.8eraX5.6cm×20.1cm,2例占据大部分中下腹,肠管向两侧挤压推移,l例位于腹膜后胰尾部,1例位于肝下方十二指肠附近;另2例为中等大小,大小分别为6.4cmx4.0cm×5.5cm、5.2cm×6.3era×6.5era,1例位于腹膜后胰头区,1例位于胃脾间隙。
形态上2例呈上窄下宽巨大长袋状,其中l例左上缘可见“芽生样”小囊肿(图3),2例呈分叶状,2例有向组织间隙蔓延的“爬行性生长”趋势(图7),充填问隙成“塑形改变”(图5,8),形态与间隙相吻合,呈不规则形。
6例囊肿边界清晰,囊内密度均匀,CT值约3~19Hu;3例囊壁及间隔显示不清,3例可见部分囊壁及间隔结构,增强扫描仅见1例囊内分隔局部轻度增强(图9,10),囊肿本身不增强;2例可见血管穿过囊肿、走行其中,即“血管穿行征”(图4,8)。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 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
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 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 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血管瘤(平扫)
肝血管瘤(增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腹部CT解剖及诊断
CT解剖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 下缘,8~10mm 层厚及层距,扫描时 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肝Ca
肝Ca
巨块型பைடு நூலகம்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 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 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 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 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 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
CT表现
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 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 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 强化较明显。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 构成。
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
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 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
胆囊癌
胆囊癌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应用ct诊断的效果分析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应用 ct诊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CT诊断用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CT诊断的检测,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CT诊断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80.00%,准确性为90.91%,与手术病理学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
结论:在对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实施诊断中给予CT诊断的有效性较高,能提供相应的影像学诊断表现和特点,方便临床中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诊断;诊断准确率;影像学表现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低,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比不存在明显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对于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来说,早期有效的诊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能鉴别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性质,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促进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1]。
因此,有效的诊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我院针对临床中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展开了诊断观察,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针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22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年龄均值为(39.56±3.45)岁,其中低热患者3例,胸闷患者2例,刺激干咳患者3例,不规则腹泻患者2例,腰酸患者2例,腹痛患者2例,无明显症状患者8例。
22例疑似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的患者为17例,17例患者均符合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存在异常的肺门轮廓或纵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幽门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
肝细胞癌
• 最常见的实质脏器原发性恶性肿瘤 • 男性多发,男女比例约为5:1 • 就诊年龄多在60-70岁 • 起自于肝细胞,具有脂性和纤维性成分 •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肝硬化(酒精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
• 平均生存期为10月。对于早期病变进行 积极治疗,生存期可以超过5年。
肝动脉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髂总外侧淋巴结
骶岬前淋巴结
腹部淋巴结CT诊断
•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有关于腹部器 官正常淋巴引流的详尽描述,在影像诊 断报告工作中,了解腹部常见淋巴结引 流的位置及其描述术语是非常必要的
• 本幻灯片主要介绍淋巴结位置,大多数 常见腹部肿瘤的局部淋巴结位置及其命 名
• 识别淋巴结位置,了解可能的播散位置, 对于评价一个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瘤是非 常必要的
– 吸烟,亚硝酸盐类、恶性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和 绒毛状息肉
• 治疗性手术切除
– 五年生存率为30~50%(Ⅱ期) – Ⅲ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0%~25% – 病人需要进行联合治疗。
胃癌
• 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 – N1 1-6区淋巴结转移 – N2 7-15区淋巴结转移 – N3 淋巴结转移大于15个区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肠系膜下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回结肠后淋巴结 回结肠前淋巴结
巴结17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小弯区
– 胃小弯淋巴结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 – 心食管间隙淋巴结 – 肝总动脉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
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胰腺癌
• 第二大胃肠道恶性肿瘤,第五大肿瘤杀手。 • 大部分为导管腺癌(95%起自于外分泌导管上皮)。
胰前淋巴结 脾淋巴结
结直肠癌
• 结直肠腺癌是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第三大癌症杀手。 50岁以上的比例占90%以上。大多数病变起自于腺瘤 样息肉。与个人或者家族性的结直肠癌、息肉、炎性 肠病有相关性。其它的危险因素有低纤维、高脂、高 动物蛋白饮食、肥胖、石棉工人、社会经济状态。治 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常常进行术前放化疗。预后取决 于病变分期。Ⅰ期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Ⅳ期直 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则为零。
• 结直肠癌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
结肠周围淋巴结
肠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 回结肠淋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 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结直肠癌
小肠旁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分布取决于与结肠系膜的血供 分布情况。这些血管包括回结肠血管、升结肠的右结 肠血管,横结肠的中结肠血管,乙状结肠后结肠系膜 降部的肠系膜下静脉。认识这一解剖特点对于识别转 移途径很有帮助,也有助于识别治疗后复发。
结直肠癌
• 结肠癌的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1 1-3区的淋巴结转移 – N2 4或者更多的区淋巴结转移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图7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21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图2
胃右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结直肠癌
中结肠淋巴结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胰前淋巴结 脾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胰腺癌
– 胰周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腹腔干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中结肠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右结肠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胰下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大网膜淋巴结 脾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主动脉下腔静脉间隙淋巴结
• 胃大弯区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肝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肝细胞癌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0 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 局部淋巴结转移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肝总动脉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肝十二指肠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
• 淋巴结的命名原则:
– 淋巴引流(淋巴结)相伴随的血管(动静脉 – 与局部器官的直接关系
• 目前普遍认可的腹部淋巴结正常大小为 短径在5mm和10mm之间
• 淋巴结大小作为鉴别良恶性的指标存在 很多争议
– 恶性淋巴结大小可以位于正常值范围 – 增大的淋巴结未必是肿瘤性的
• 淋巴结与肿瘤播散路径的邻近程度,及 其影像学特征(例如PET/CT或者增强 MRI),对鉴别恶性淋巴结还是反应性 增大的价值更大
胰十二指肠前淋巴结
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
腹腔干淋巴结
• 胰腺和脾区
右侧胃网膜淋巴结
– 胰脾间隙淋巴结 胰腺淋巴结
– 胰周淋巴结
– 脾淋巴结
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胃癌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胃小弯区
中结肠淋巴结
胃大弯 淋巴结
– 胃小弯淋巴结7
– 小网膜淋巴结 – 胃左淋巴结6
肝动脉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肠系膜下淋巴结
• 结直肠癌
– 结肠周围淋巴结、直肠周围 淋巴结
– 回结肠淋巴结 – 升结肠淋巴结 – 横结肠淋巴结 – 降结肠淋巴结 – 肠系膜下动脉淋巴结 – 直肠上淋巴结(痔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直肠上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细胞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 • 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常常发生于40岁
胃癌
• 胃大弯区
胃左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左侧膈下淋巴结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弯区
胃癌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弯淋巴结 – 胃大网膜淋巴结
胃右淋巴结
– 胃十二指肠淋巴结
– 胃网膜淋巴结
– 幽门部淋巴结
– 胰十二指肠淋巴结
•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 腔静脉旁淋巴结 – 主动脉弓旁淋巴结 – 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 腹膜后淋巴结
小肠旁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肾门淋巴结
肾细胞癌
• 肾门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到70岁 • 最常见的类型是腺癌(90%) •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VHL后血液
透析
• 肾癌早期病例治愈率超过50%,但是Ⅳ 期病例预后很差
• 治疗方法为积极的肾切除治疗或者化疗。
肾细胞癌
• 肾细胞癌淋巴结分期
– NX 无法评价局部淋巴结 – N1 一个区域的局部淋巴结转移 – N2 淋巴结转移多于一个区域
下腔静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前淋巴结
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后淋巴结
结肠周围淋巴结
• 肝细胞癌
中结肠淋巴结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
– 腔静脉淋巴结
肝动脉淋巴结
– 肝动脉淋巴结,11
胃大弯 淋巴结
胃小弯 淋巴结
• 肝细胞癌
–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