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常见病因130021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工业急剧发展,大气环境恶化,加之吸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参与,使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该病病因复杂,致病因素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基本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基础,大多数主张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所以近年来对哮喘的遗传因素研究的较多。
哮喘的诱发因素也较多且复杂,多与变应原、感染因素、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职业因素、药物因素、运动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但哮喘的本质是气道的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
家族遗传因素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哮喘特应性基因及其染色体定位是目前国内外哮喘分子遗传学研究重点。
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个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哮喘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气道高反应性和血清总IgE水平均与遗传因素有关。
随着免疫遗传学的发展,哮喘与遗传的关系以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日益深入。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疾病。
近年来,对哮喘机理研究的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哮喘基因的发现,即位于人类的第5号和11号染色体上存在着决定哮喘遗传方式和涉及哮喘病免疫遗传学的调节应答基因,以及免疫应答调节基因,5号染色体上存在着许多细胞因子基因对哮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而11号染色体可能存在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IgE高亲和性受体基因。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基因参与哮喘的发病机制,不同基因在不同种族中表达不同,对于哮喘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领域:抗原特应性IgE抗体、气道高反应性的表达、炎症介质和Thl/Th2细胞免疫反应。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一、病因概述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道过度敏感引起的反复发作性阻塞性通气障碍。
在临床中,支气管哮喘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胸闷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
二、病因分析1. 遗传因素:遗传倾向是支气管哮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家系调查可发现,在某些家族中,有多个成员受支气管哮喘困扰。
2.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饲养宠物毛发或皮屑等过敏原都可能引起支气管黏膜过度敏感。
同时,空调房间内的低温、干燥环境也易诱发哮喘发作。
3. 过敏原:尘螨、花粉、霉菌孢子等常见过敏原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4. 过度使用消毒剂:长期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涤剂、漂白剂等消毒产品会损害支气管上皮细胞,加重哮喘症状。
5. 气候因素:寒冷的天气容易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收缩,增加支气管阻力,使哮喘发作。
三、治疗方法1. 基于药物治疗:(1)舒张支气管药物:β2受体激动剂作为一类经典的舒张支气管药物被广泛使用。
常见的雾化吸入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
这些药物能迅速扩张肺部小气道,并有效改善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2)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孟鲁司特等可以减轻过敏反应,降低过敏原对支气管的刺激和损伤。
(3)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的哮喘发作,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迅速控制病情。
而长期使用激素存在副作用,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非药物治疗:(1)避免过敏原接触:尽量避免与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过敏原接触,如鸡毛、宠物毛发等。
保持室内清洁和通风可以减少尘螨孳生。
(2)环境调控: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避免暴露在干冷空气中。
注意避免空气污染,定期清扫室内灰尘或者佩戴防护口罩。
(3)积极锻炼: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并能改善支气管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预防与康复1. 调整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过度疲劳对哮喘的影响。
支气管哮喘

治疗
支气管哮喘
(2)色苷酸钠
部分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介质
MDI (3)LT调节剂
调节LT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 舒张支气作用支气管平滑肌
扎鲁司特
孟鲁司特
治疗
支气管哮喘
三、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哮喘的治疗目前是控制症状,预防病情恶 化,如果支持合理的系统防治,大多数可以有 效控制。反复发作、防治不当可导致难以逆转 的肺功能损害。所以需要患者了解哮喘的相关 知识,积极配合预防、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变应原
刺激
支气管哮喘
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气道上皮损害
上皮下神经末梢裸露
高反应性
病因和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
4、神经机制:发病的重要环节
ß -肾上腺素受体功能下降 迷走神经张力亢进 α –肾上腺素能神经反应性增加 非肾上腺素、 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作用
血管活性肽(VIP) 一氧化氮(NO)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潘敏娟
概述
支气管哮喘
一、定义: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 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 症。 多种细胞 气道慢性炎症 细胞组分 气道高反应性 遗传易感全体 气道缩窄 激发因素 可逆性气流受限 哮喘
概述
支气管哮喘
二、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气性
支气管哮喘
1、缓解哮喘发作 (1 )β 2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环磔腺苷增加、Ca++减少,舒张支气管 (不主张长期用: β 2 功能下 调,气道反应性增高)
支气管哮喘

嗽是唯一的临床表现,无喘息症状。临床 上易误诊为“支气管炎”等疾病。
精选 ppt
29
临床表现
咳嗽
尤其
喘息
胸闷
活动后
呼吸时产生 哮鸣音
吸入冷空气后
夜间
感冒后
哮 喘
突然发作性
呼吸困难
尤其 间歇性或多变
活动后出现 夜间发作
精选 ppt
30
临床表现
体征
症状。
运动型哮喘:运动时出现胸闷及呼吸困难。 阿司匹林性哮喘:服用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引起哮
喘。 职业性哮喘 月经性哮喘 妊娠精选期ppt 哮喘
32
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常规检查 2 .痰液检查
3 .呼吸功能检查
4 .动脉血气分析 5 .胸部 X 线检查 精选ppt 6. 过敏原检查
33
气管痉挛 引起
。
精选 ppt
24
发病机制
精选 ppt
25
正常人
哮喘患者
精选 ppt
26
病理
早期肉眼解剖学上较少器质性改变。 疾病进展,病理表现典型:
1 、炎症细胞浸润 2 、上皮细胞破坏:气道上皮脱落、纤毛细胞
损伤 3 、基底膜变化:基底膜增厚 4 、黏液腺肥大
5 、气道黏液栓形成
气道重塑 精选 ppt
等) 患者是否有过敏反应性疾病的家族史。 ( 下1 )列支肺气功管能激实发验试至验或少运有动一实项验呈;阳性结果:
( 2 )支气管舒张试验:给予 β2 受体激动剂吸入后, FEV1 增加 15% , 且 FEV1 增加值>
200ml ; (实验精3选性)ppt 治PE疗F:昼给夜予波平动喘率或≥抗2过0%敏;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考虑哮喘。
呼吸系统3-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及药物分类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机制及药物分类支气管哮喘(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的异质性疾病。
主要表现:发作性或持续性喘息。
病因:免疫(过敏性)或非免疫刺激。
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全球性的严重健康问题•全球有3亿人患哮喘,2025年将达4亿•我国3000万人患哮喘•儿童多于成人•城市高于农村•约40%的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哮喘发病机制: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调节失衡以及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平滑肌痉挛经空气传播的变应原(如螨虫、花粉、宠物、霉菌等)、某些食物(比如坚果、牛奶、花生、海鲜类等)、药物过敏等。
炎症细胞、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调节失衡以及气道平滑肌功能异常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平滑肌痉挛平滑肌肥大血管舒张粘膜及粘膜下层水肿;为嗜酸性白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所侵润粘液腺增生上皮脱落腔颈粘液塞哮喘发病机制:世界哮喘日:5月第一周的星期二2018主题:重视气道疾病防治:从现在开始(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 It's always the right time to address airways Disease.)1993年,WHO17个国家制定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 ,最新为2018 GINA 哮喘防治指南。
’’’•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提倡吸入疗法•以吸入激素抗炎为主的防治措施•哮喘控制治疗应尽早开始,要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治疗原则•哮喘的发病机制包括:变态反应、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神经调节失常、遗传机制、呼吸道病毒感染、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和气道重构及其相互作用等。
3. 白三烯调节药6. 抗胆碱药过敏反应过敏介质支气管收缩毛细血管扩张AChM 胆碱受体cGMP(-)(LT, 组胺, 5-HT )ATPcAMP5’AMP(-)(-)(-)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β受体Ad ,NA(-)1. 皮质激素5. 茶碱类4. β受体激动药2. 抗过敏药抗原迷走神经兴奋(-)喘(-)。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解析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解析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过敏反应和气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和喘息声。
本文将解析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
1. 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道炎症、气道平滑肌收缩和粘液分泌增加等方面。
首先是气道炎症,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使过多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刺激物能够进入气道壁并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其次,气道平滑肌收缩会导致肺泡腔内气流受阻,进一步导致呼气困难。
最后,气道黏液分泌的增加会导致黏液阻塞气道,使气道通畅性降低。
2. 支气管哮喘的生理特征:支气管哮喘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加。
首先,气道炎症引起黏液分泌细胞的增加和炎性细胞浸润,导致气道上皮细胞受损,使气道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
此外,气道炎症还引起气道黏膜通透性增加,造成外源性刺激更容易进入气道壁。
其次,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表现为气道平滑肌收缩和气道过敏反应的增强,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能引起气道的痉挛和狭窄。
3.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遗传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家族史是支气管哮喘患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如患者暴露于空气污染、室内过敏原等刺激物。
此外,免疫系统异常也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包括Th2细胞的过度活化和IgE的合成增加。
最后,神经系统异常也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功能失调。
总结起来,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平滑肌收缩和黏液分泌增加。
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和神经系统异常等多个方面。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管理,了解其病理生理特征及发病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2. 支气管哮喘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支气管哮喘病因(哮喘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促发因素)⏹遗传基因及过敏体质: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
通过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坚定的易感基因位点: 5q12,22,23; 17q12-17; 9q24等;⏹环境因素:室内过敏原(尘螨、家养宠物、蟑螂)、室外过敏原(花粉、草粉)、职业(油漆、饲料、活性染料)、食物(鱼、虾、蛋类、牛奶)、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呼吸道感染等;⏹促发因素:运动、冷空气、二氧化硫等。
发病机制—气道免疫炎症机制哮喘的气道炎症形成机制Allergic triggerBusse W.W , NEJM 2001 ;344(5):350-62. ReviewIAR (immediate asthmatic reaction)Cytokines: PAF(platelet activated factor) ECF (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气道高反应性⏹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患者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有症状的哮喘患者几乎都AHR;但具有AHR不非都是哮喘。
哮喘的重构⏹哮喘气道结构的改变称为气道重构, 包括:⏹上皮改变;⏹上皮下纤维化;⏹气道平滑肌增生;⏹粘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血管改变和水肿。
⏹气道重塑是持续的炎症和机械牵拉所造成损伤修复的开始。
发病机制—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调节机制⏹ß-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张力增加;⏹NANC(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释放: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介质减少;收缩支气管平滑肌的介质增加,两者失衡,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感觉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钛、神经激肽A,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炎症渗出,即神经源性炎症。
急性炎症慢性炎症气道重塑哮喘的气道炎症学说Oak Timothy Mites Fungi Cockroach Mountain cedar Ragweed Cat 特应性的触发机制粘液分泌过多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抗原Th2 细胞血管扩张新血管形成血浆渗出水肿形成中性粒细胞粘液栓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上皮脱落神经激活[Barnes PJ] 哮喘的慢性气道炎症学说ECP MBP LTS PAF气道炎症学说(Th/Th2失衡)Busse W.W, NEJM 2001 ;344(5):350-62. Review IL-2IFN-ɣIL-4 IL-5 IL-13非特应性的触发机制大气污染/颗粒细菌/内毒素病毒感染J Douwes, Thorax. 2002;57(7):643-8. Review哮喘的病理哮喘免疫组织病理学改变Busse W.W , NEJM 2001 ;344(5):350-62. Review正常人 哮喘患者上皮纤毛倒伏、脱落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粘液腺增生 基底膜增厚平滑肌增生。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篇一: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是由于过敏反应或其他因素引起支气管弥漫性痉挛,出现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也可视为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了。
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在支气管反应性增高的基础上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激发介质释放,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所致。
至于支气管反应性增高,则可能是与遗传有关的支气管-肾上腺素受体封闭或敏感性降低所致。
-肾上腺素受体(腺苷环化酶)受刺激时,腺苷环化酶被激活,使细胞内atp形成camp,从而抑制介质的形成和释放,使支气管舒张。
当 -肾上腺素受体封闭或敏感性丧失时,支气管受刺激后易发生支气管痉挛。
关于发病机制,目前公认的是本病属Ⅰ型变态反应。
激发Ⅰ型变态反应性哮喘的变应原较多,如花粉、屋尘、尘螨、动物皮屑、霉菌、某些食品、药物、某些工业粉尘及气体等。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b细胞产生较多的ige,并结合到靶细胞(气道粘膜内的肥大细胞)上,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抗原与ige发生桥联反应,催化肥大细胞膜上的花生四稀酸代谢过程,通过环氧化酶途径生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txa2);通过脂质氧化酶途径生成白细胞三稀(lts),肥大细胞脱颗粒后还能释放组胺、5-羟色胺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肽等介质,引起弥漫性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液分泌增多以及管壁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其他因素,如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刺激性气体和精【篇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某些环境因素作用遗传易感个体,通过t细胞调控的免疫介质释放机制(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作用于气道产生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同时气道结构细胞特别是气道上皮细胞与上皮下基质及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气道神经调节的异常均加重了气道高反应性,也直接或间接加重了气道炎症,在环境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使炎症加重,气道平滑肌收缩,而出现症状性哮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1气道炎症形成机制
1.1肥大细胞(MC):
MC被认为在哮喘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可是最近证明MC在接触变应原后的迟发哮喘反应(LAR)和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中作用甚微。
1.2嗜酸性粒细胞(EOS):
哮喘患者气道的EOS浸润是其特征之一。
现已证实嗜酸粒细胞表面(主要是低密度嗜酸粒细胞)有大量的低亲合力IgE受体(FcεRЦ),可通过IgE介导激活而释放气道上皮毒性物质、炎性介质、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参与气道变应性炎症的调节。
1.3T-淋巴细胞
目前研究显示,T细胞免疫耐受的丢失以及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
而黏膜发生的抗炎机制主要包括1)变应原激活诱导的T细胞耐受,这又涉及产生IL-10的变应原特异性CD4+调节T细胞的生成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删除;2)TH1/TH2的平衡:GATA-3是一种选择性在TH2表达的转录因子,与IL-5启动子的转录激活区结合而诱导IL-5的转录激活。
而Tbet也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控制T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炎症中起关键性作用,其缺陷可导致T细胞依赖性的,伴有IL-13和IL-4释放增加的AHR。
因此,GATA-3/Tbet的平衡决定了T细胞在黏膜表面的命运,决定了TH1/TH2平衡的稳定性。
2气道的神经一受体调节机制
2.1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一受体失衡机制
β2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或同时伴有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性增加,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哮喘发作。
2.2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non-cholinergic,NANC)神经系统可分为抑制性NANC神经系统(i-NANC)及兴奋性NANC神经系统(e-NANC)
2.2.1i-NANC功能i-NANC可能是人类唯一的舒张支气管的神经,其神经递质为VIP和NO。
VIP是对人类气道的一种强力松弛剂,这种肽如被炎症细胞释放的
酶加速降解,可能减弱胆碱能神经的制约作用,从而导致支气管收缩效应加重。
NO 是由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可介导血管的舒张反应。
在哮喘发病机制中,NO具有自相矛盾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舒张肺血管和支气管平滑肌,使哮喘症状减轻,另一面大量NO合成使其毒性作用加强,由于作为神经递质的NO减少,造成i-NANC神经功能缺陷使支气管扩张受抑,收缩作用增强,导致支气管痉挛。
2.2.2e-NANC异常e-NANC在解剖上相当于感觉神经C纤维。
其神经递质为感觉神经肽,包括SP、NKA、NK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它们可能是通过局部轴索反射而释放的。
轴索反射可促使局部上皮损伤的炎症扩散,形成神经源性炎症而招致支气管高反应性。
气道上皮细胞含有中性肽链内切酶(脑菲肽酶),它可迅速裂解SP和NKA,哮喘时上皮细胞脱落将大大加强气道中感觉神经肽的作用。
3哮喘的遗传学机制
最近研究表明,人类Tim1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5q33.2,被认为与哮喘发病相关的一些细胞因子基因即位于这一染色体区域,Tim1基因产物表达在T细胞上,通过影响CD4+T细胞的分化来调节T细胞白细胞介素4(IL-4)的产生、Th2细胞的分化以及AHR的发生发展。
4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
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哮喘的机制有:(1)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气道的直接损伤;(2)促进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3)病毒作为一种变应原促进IgE的合成;(4)呼吸道病毒感染对气道上皮的破坏,促进了气道变应性炎症的发生。
5神经信号转导机制
5.1MAPK(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途径在哮喘机体内,通过这一途径诱导肥大细胞促使气道平滑肌增殖,促使胞浆蛋白如磷脂酶A2的磷酸化,促使转录因子和核蛋白如原癌基因(c-Fos、c-Myc、c-Jun)和活化蛋白-1(AP-1)等磷酸化,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活化。
5.2JAK(Janus激酶家族)-STAT(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信号转导途径许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通过JAK-STAT传导信号在哮喘慢性气道炎症中发挥作用。
6哮喘气道重构的研究进展
气道重构是引起慢性哮喘患者气道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阻塞的病理基础,是
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气道上皮细胞与免疫炎症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可能在局部黏膜免疫系统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气道结构细胞的重塑,特别是上皮细胞在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重塑,有可能产生新的信号转导通路,屏蔽了变应原诱导的机体正常的T细胞免疫耐受机制,进而促进了局部黏膜免疫炎症的发生发展。
7小结
综上所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已达共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它的发生、发展,进一步的了解这些机制,为我们今后治疗哮喘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顺英.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R].实用儿科.2003,41(10):768-771.
[2]周颂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