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 传输层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详细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传输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 网络节点:计算机网络中的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等。
- 网络拓扑结构:描述计算机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如星型、总线型、环形等。
- 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控制和管理数据传输的规则和约定。
2.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 分组交换:数据在网络中以数据包(分组)的形式传输,每个分组独立处理和传输。
- 路由选择:确定数据包从源节点到目标节点的传输路径,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实现。
- 数据传输:数据包在网络中通过物理介质传输,如电缆、光纤等。
- 媒体访问控制:多个节点共享同一物理介质时,通过媒体访问控制协议实现对物理介质的访问和利用。
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协议:- TCP/IP协议:是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协议套件,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络互联协议(IP)等。
-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抽象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七层,每层负责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 网络层协议:负责实现数据包的路由选择和转发,如IP协议。
- 传输层协议:负责实现可靠的端到端数据传输,如TCP和UDP协议。
- 应用层协议:负责实现特定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如HTTP、FTP、SMTP等协议。
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 网络拓扑设计:根据需求设计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星型、总线型、树型等。
- 网络设备配置: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 网络安全: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等措施,保护网络和数据安全。
- 网络性能优化:通过调整网络设备和协议参数,优化网络性能,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以上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详细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简答题复习

1.OSI/RM从下到上分为哪几层?OSI/RM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2.简述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的区别TCP/IP和OSI/RM比较如下:1)OSI/RM以公用数据网为基础,TCP/IP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
OSI/RM结构严密,理论性强,学术价值高,各种网络、硬件设备和学术文献都参考它,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
而TCP/IP相对简单,更多地体现了网络的设计、实现,因而其实用性更强。
2)OSI模型比TCP/IP具有更好的隐藏性,在技术发生变化时每层的实现能比较容易被替换掉,这也是把协议分层的主要目的之一。
OSI中高层只能调用和它相邻的低层所提供的服务,而TCP/IP可以跨层调用,即上级可以越级调用更低一些的下级所提供的服务,提高了协议的效率。
3)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网的互联问题,并将IP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ISO最初只考虑到用一种公共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联在一起,只是在认识到IP协议的重要性后,在网络层划分出一个子层来完成类似IP的作用。
4)TCP/IP一开始就对面向连接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同样重视,而OSI很晚才开始制定无连接服务的有关标准。
5)对可靠性的强调不同。
OSI对可靠性的强调是第一位的,协议的所有各层都要检测和处理错误。
TCP/IP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题,应该由传输层来解决,由主机来承担,这样做的效果使TCP/IP成为效率很高的体系结构。
但如果通信子网可靠性较差,使用TCP/IP 协议的主机负担将会加重。
6)系统中体现智能的位置不同。
OSI的智能性问题如监视数据流量、控制网络访问、记账收费,甚至路径选择、流量控制等都由通信子网解决。
TCP/IP则要求主机参与几乎所有的智能性活动。
7)TCP/IP有很好的网络管理功能,OSI/RM后来才考虑这个问题。
3.一个数据通讯系统采用4相调制方式,已知T=833x10 – 6,则相应的比特率和波特率各是多少?833x10 – 6B=1/T=1/(833x10 – 6)=1200 (Baud)S=1/T* log 2 4=1/(833x10 – 6)* log 2 4=2400 (bps)4.异步传输和频带传输有什么区别?通信系统中所指的基带传输是指:在传输信号时,如果用表示信息的原有信号形式(模拟数据用模拟信号传输,数字数据用数字信号传输)进行。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题答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技术以及网络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后题的详细解答: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互联起来,共享资源、信息传递和协同工作的系统。
它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组成,通过通信线路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并通过协议来管理和控制网络中的通信活动。
2.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分布式处理等。
它可以使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共享打印机、数据文件等资源,并能够通过电子邮件、网络新闻组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
计算机网络具有高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拓展性等特点,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3.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要素构成:- 主机:指在网络中具有独立主动性的计算机,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等。
- 通信媒介:用于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介,如电缆、光纤等。
- 网络设备:用于连接和转发数据的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 协议:在网络中规定数据传输和通信规则的约定,如TCP/IP协议族。
4. 简要说明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根据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局域网(LAN):覆盖较小的区域,如办公楼、校园等。
常用的局域网技术有以太网、无线局域网等。
- 城域网(MAN):覆盖较大的城市范围,常用的城域网技术有光纤城域网等。
- 广域网(WAN):跨越较大地理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常用的广域网技术有Internet等。
5. 请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连接的方式。
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拓扑、总线型拓扑和环型拓扑等。
- 星型拓扑:所有主机都直接与集线器或交换机相连,主机之间相互独立,故障主机不会影响其他主机的工作。
- 总线型拓扑:所有主机都通过同一条总线连接,主机之间共享传输介质,但是总线发生故障时会造成整个网络瘫痪。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第二章:网络通信基础2.1 信号与信道2.2 数据传输方式2.3 编码与调制2.4 数字化通信系统2.5 模拟化与数字化通信系统的对比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 OSI参考模型3.1.1 物理层3.1.2 数据链路层3.1.3 网络层3.1.4 传输层3.1.5 会话层3.1.6 表示层3.1.7 应用层3.2 TCP/IP参考模型3.2.1 网络接口层 3.2.2 网际层3.2.3 传输层3.2.4 应用层第四章:物理层4.1 数据通信4.2 传输介质4.3 基带与宽带传输4.4 信道复用技术4.5 传输介质的调制解调第五章:数据链路层5.1 帧与帧同步5.2 解决信道错误与丢失5.3 链路管理与控制5.4 介质访问控制5.5 局域网与广域网第六章:网络层6.1 数据包的传输与交换6.2 路由选择与转发6.3 网络互联与互联网6.4 IPv4与IPv66.5 网络地质转换(NAT)与端口地质转换(PAT)第七章:传输层7.1 传输层的任务与功能7.2 TCP协议7.3 UDP协议7.4 可靠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7.5 拥塞控制8.1 常见应用协议8.1.1 HTTP协议8.1.2 FTP协议8.1.3 SMTP协议8.1.4 DNS协议8.2 网络安全与应用层协议 8.2.1 SSL/TLS协议8.2.2 SSH协议8.2.3 IPsec协议第九章:网络管理与安全9.1 网络管理概述9.2 管理协议9.3 网络故障诊断与管理 9.4 网络性能优化9.5 网络安全基础9.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10.1 附录A: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10.2 附录B:常用网络工具介绍10.3 附录C: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A: 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附件B: 常用网络工具介绍附件C: 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 -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网络架构,用于指导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计算机应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领域的基本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等,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是物理层,它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底层,也是所有网络技术的事实基础,把数据传输物理介质连接起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物理层把传输数据分成若干比特序列,把这些比特序列以物理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等)的形式传输出去,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正确无误。
在物理层之上,是数据链路层,它是网络传输中最重要的一层。
数据链路层把物理层中传输的比特流分割成若干相邻的帧,每个帧由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地址组成,以标识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方。
同时,数据链路层还提供了网络节点互相之间的介质访问控制(MAC),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节点可以访问网络传输介质。
另外,数据链路层也提供了数据流的差错检测和校验功能,确保数据传输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接下来是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重要一层,它主要负责数据的路由和传输,也是计算机网络的逻辑链接,把不同的网络节点联系起来,实现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层通过路由算法实现数据传输的路径规划,并给出最优路径,同时还提供了数据包的分片技术,把长数据包分割成若干小数据包,减少网络负担,提高网络传输效率。
随后是传输层,传输层是网络层之上的一层,它是网络应用程序与网络之间的接口,负责虚拟连接的建立和管理。
传输层主要提供以下功能:(1)数据的端到端传输;(2)传输的拥塞控制,检测网络的拥塞状况,防止网络拥塞;(3)流量控制,保证网络传输的实时性;(4)连接的管理,负责连接的建立、维护等工作;(5)传输数据的可靠性,保证数据可以正确传输到目的地。
与传输层同层次的是会话层,它主要提供系统间的会话服务,支持应用程序从发起方、终结方以及经过的多个中继节点之间建立、维护和终止通信会话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复习资料一、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1.1 网络的定义1.1.2 网络的分类1.2 网络的拓扑结构1.2.1 点对点连接1.2.2 总线型拓扑结构1.2.3 星型拓扑结构1.2.4 环型拓扑结构1.2.5 网状型拓扑结构1.3 OSI参考模型1.3.1 OSI模型的概述1.3.2 OSI模型的七层结构1.4 TCP/IP协议族1.4.1 TCP/IP协议族的概述1.4.2 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1.4.3 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协议二、物理层2.1 传输媒介2.1.1 有线传输媒介2.1.2 无线传输媒介2.2 信号与编码2.2.1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2.2.2 信号编码2.2.3 奈氏定理2.3 传输方式2.3.1 单工传输2.3.2 半双工传输2.3.3 全双工传输2.4 调制与解调2.4.1 调制的概念与分类2.4.2 解调的概念与分类2.5 码型与调制方式2.5.1 码型的基本概念2.5.2 常用码型2.5.3 调制方式的基本概念2.5.4 常用调制方式三、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3.2 透明传输与可靠传输3.3 帧与帧的封装3.4 点到点协议PPP3.5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3.5.1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3.5.2 以太网的MAC地址3.5.3 以太网的帧格式3.6 局域网交换技术3.6.1 集线器3.6.2 网桥3.6.3 交换机四、网络层4.1 网络层的功能4.2 IP协议4.2.1 IP地址的分类4.2.2 子网划分4.2.3 DHCP协议4.2.4 NAT协议4.3 路由选择4.3.1 静态路由4.3.2 动态路由4.4 ICMP协议4.4.1 ICMP的基本概念4.4.2 ICMP的报文格式4.4.3 ICMP的应用五、传输层5.1 传输层的功能5.2 TCP协议5.2.1 TCP的连接管理5.2.2 TCP的可靠传输5.3 UDP协议5.3.1 UDP的特点5.3.2 UDP的应用场景5.4 基于TCP的应用协议5.4.1 HTTP协议5.4.2 FTP协议5.4.3 SMTP协议六、应用层6.1 应用层的功能6.2 DNS系统6.2.1 域名系统的基本概念6.2.2 域名解析过程6.3 HTTP协议6.3.1 HTTP请求与响应的格式6.3.2 HTTP的状态码6.4 FTP协议6.4.1 FTP的工作模式6.4.2 FTP的命令与应答6.5 SMTP协议6.5.1 SMTP的工作原理6.5.2 SMTP的命令与应答附件:网络拓扑图示范附件:常用网络设备介绍附件:计算机网络技术案例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一、注释一2:法律名词二、注释二3:法律名词三、注释三。
2024年秋国开电大《网络实用技术基础》形考任务1-4

国开大学、各地开放大学形考、终考、期末复习资料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答案由【电大题园】微信公众号提供,禁止复制盗取。
2024年秋国开电大《网络实用技术基础》形考任务1-4形考任务一一、单选题1.在P2P网络中,节点的功能不包括()。
【答案】加密2.关于WWW服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答案】用于提供高速文件传输服务3.()不属于计算机网络四要素。
【答案】用户4.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包括()。
【答案】数据传输、资源共享5.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是以()来划分的。
【答案】网络覆盖范围6.()网络结构简单、灵活,可扩充性好,传输速率高,响应速度快。
【答案】总线型7.()属于分组交换的特点。
【答案】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建立一条端到端的通路8.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三要素为()。
【答案】语法、语义和同步9.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的最底层是()。
【答案】物理层10.在TCP/IP协议体系中,将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四层:(1)应用层;(2)传输层;(3)网际层;(4)网络接口层。
工作时,()。
【答案】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附加协议控制信息11.下列属于TCP/IP模型中网际层协议的是()。
【答案】ICMP12.下列属于TCP/IP模型中应用层协议的是()。
【答案】SMTP13.IEEE802委员会定义的快速以太网的协议标准是()。
【答案】IEEE802.3u14.下列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
【答案】10BaseT15.局域网的典型特性是()。
【答案】高数据速率,小范围,低误码率16.对局域网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答案】无规则的拓扑结构17.交换机工作在OSI七层模型中的()层。
【答案】数据链路层18.()是一种居民宽带接入网,在原有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答案】光纤同轴混合网(HFC)19.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所说的WLAN是指()。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案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理解,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核心原理。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与应用场景。
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介绍,各层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物理层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2.2 传输媒介传输媒介的分类,有线传输媒介和无线传输媒介的特点与应用。
2.3 编码与调制数字信号编码,调制方法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链路的定义,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3.2 介质访问控制随机访问、令牌传递和轮流传递等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介绍。
3.3 差错控制差错的分类,差错检测与差错纠正技术。
第四章:网络层4.1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网络层的定义和功能,IP协议及其特点。
4.2 路由算法距离向量路由算法、链路状态路由算法等常用的路由算法介绍。
4.3 IP地址与子网划分IP地址的分类,子网划分的方法及其作用。
第五章:传输层5.1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传输层的功能与服务,TCP与UDP协议的特点与应用。
5.2 可靠传输机制可靠传输的原理,滑动窗口协议和停止等待协议的实现。
第六章:应用层6.1 应用层基础应用层协议的定义,HTTP和DNS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介绍。
6.2 网络安全与身份认证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数字证书与数字签名的原理与应用。
6.3 网络管理与性能调优网络管理的基本原则,性能调优的方法与技巧。
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套接字
在网络层,通常通过不同的IP地址来区分不同的主 机;而在传输层,则通过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应用 服务. 一台拥有IP地址的主机可以提供许多服务,比如 Web服务、FTP服务、SMTP服务等,这些服务 完全可以通过1个IP地址来实现。那么,主机是怎 样区分不同的网络服务呢?显然不能只靠IP地址 ,因为IP 地址与网络服务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 。实际上是通过“IP地址+端口号”来区 分不同 的服务的。
6.3.3 TCP序号与确认
TCP协议是面向字节的。TCP将所要传送 的整个报文(这可能包括许多个报文段)看成 是一个个字节组成的数据流,并使每一个 字节对应于一个序号。 TCP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 即收到的数据流中的最后一个序号)表示确 认。但接收端返回的确认序号是已收到的 数据的最高序号加1。也就是说,确认序号 表示接收端期望下次收到的数据中的第一 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本章的重点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6.1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服务 因特网上的端到端通信 端口和套接字的概念 传输层的多路复用与多路分解
计时器超时时间(TimeOut)的设置:取 决于TCP报文段传输的往返时间(Round Trip Time,RTT),即从源端口到达目的 端口以及源端口收到目的端口的确认信息 的所经历的总时间。 由于因特网环境的不确定性, RTT是变化 的。 TCP采用了自适应重传算法以适应网络的 不确定性。
TCP序号与确认
在TCP传输的字节流中,TCP为每个字节 分配一个序号,序号为32位无符号数,在 区间为0~232-1中循环使用。 在TCP连接建立时,源端口与目的端口需 要商定一个初始序号,以后发送的报文段 中序号的设置是初始序号的延续。
TCP报文段序号分配示例
数据文件 第1个报文段数据 10001 10002 „ 第2个报文段数据 11001 „ 12000 „ 第10个报文段数据 19001 „ 20000
6.3.4 TCP重传机制
若TCP报文段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产生差 错,将采用重传机制重传此类报文段。 缓存-定时-超时重传:源端口在发送一个 TCP报文段时,首先将复制一个副本存放 在缓冲区内,并启动计时器;如果在规定 的时间内没有收到来自目的端口的确认信 息,则判定该报文段丢失或产生差错,并 重传该报明请求推操作有效
RST
设RST=1时,表明连接复位操作有效
SYN
设 SYN=1时, ACK=0时,表示请求 建立TCP连接; 当TCP建立连接时,用于设置同步序号, 当 SYN=1,ACK=1 时 , 表 示 响 应 建 通常与ACK标志位配合使用 立TCP连接 设FIN=1时,表明源端口的字节流发 送完毕,并请求断开连接 用于连接释放
6.3.5 TCP连接管理
TC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协议,通信双方不 论哪一方发送报文段,都必须首先建立一 条连接,并在双方数据通信结束后关闭连 接。
1. 建立连接
TCP使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在建立连接过程中,请求发起连接建立的 应用进程被称为客户,等待建立连接的应 用进程被称为服务器。 为了建立连接,服务器执行被动打开命令 等待连接请求的到达;客户则执行主动打 开命令,并指明它想要连接到的服务器的 IP地址和端口号,等待服务器的响应。
部分常用的熟知端口号
端口号 21/20 23 25 53 67/68 应用协议 文件传输协议 远程终端协议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DNS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80
161
超文本传输协议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端口
2)注册端口(registered ports) 该类端口号范围为1024~49151。它们通常 用于众所周知服务之外的不常用的服务。 3)动态和/或私有端口(dynamic and/or private ports) 该类端口号范围为49152~65535,该类端 口不可以被正式地注册占用。
采用UDP的因特网应用
应用 远程文件服务器 应用层协议 NFS 运输层协议 UDP
网络管理
IP电话 流式多媒体 域名服务
SNMP
专用 专用 DNS
UDP
UDP UDP UDP
6.2.1 UDP概述
UDP具有如下特点: 无连接 尽力而为的传输 首部开销小 无拥塞控制
6.2.2 UDP数据报结构
6.1.2 因特网上的端到端通信
端到端的通信是指端点应用程序进程之间 的通信。 UDP和TCP都使用了与应用层接口处的端 口(port)与上层的应用进程进行通信,若没有 端口,传输层就无法知道数据应当交付给 应用层的哪一个进程。端口是用来标识应 用层的进程。
端到端应用程序进程之间的通信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区分不同的 应用程序进程
第六章 传输层
本章内容
6.1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 6.2 因特网上的用户数据报协议 6.3 因特网上的传输控制协议 6.4 用于多媒体传输控制的实时传输/传输控制 协议
传输层
传输层
传输层
传输层协议的主要任务是保障端点应用程 序进程之间的通信,因此传输层协议也被 称为端到端协议(end-to-end protocol) 。 端到端的通信是指端点应用程序进程之间 的通信。传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逻辑 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 信
采用TCP的因特网应用
应用
应用层协议
运输层协议
电子邮件
远程终端访问 万维网 文件传输
SMTP
Telnet HTTP FTP
TCP
TCP TCP TCP
TCP具有如下特点: 面向连接 面向字节流 全双工通信 提供可靠的传输服务
6.3.2 TCP报文段结构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数据通信协议,我们 将源端口和目的端口之间传输的数据单元 称为TCP报文段。 TCP报文段的组成: TCP报文段首部 TCP报文段数据部分
6.1.3 端口和套接字的概念
传输层的端口号分类: 1)熟知端口(well known ports) 该类端口号范围为0~1023,它们通常绑定于一 些众所周知的服务,这些端口由系统调用。使 用他们进行通讯时,便明确了他们与某种协议的 对应关系.通常这些端口的通信明确表明了某种 服务的协议,这种端口是不可再重新定义它的 作用对象。例如:80端口实际上总是HTTP通信 所使用的,而23号端口则是Telnet服务专用的。
TCP概述 TCP报文段结构 TCP序号与确认 TCP重传机制 TCP连接管理 TCP流量控制
6.3.1 TCP概述
TCP是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的可靠的传 输层协议。 TCP采用报文序号、报文确认、报文重传 、连接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一系 列可靠性机制,为因特网应用提供可靠的 通信服务。 IETF RFC 793、RFC 1323和RFC 2581等 对TCP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首都长度字段:标识TCP报文段首部的长 度,长度为4个比特位。首都长度字段的度 量单位是4字节,TCP报文段首部的最大长 度为60字节。 保留字段:为今后应用保留,长度为6个比 特位,通常设置为0。 标志位字段:包含有6个标志位,从左到右 分别为URG、ACK、PSH、RST、SYN和 FIN,它们用来标识不同类型的TCP报文段 。长度为6个比特位。
FIN
窗口字段: 2个字节,进行流量控制。接收 方通知发送方自己目前能够接收数据量( 由缓冲空间限制), 发送方据此设置发送 窗口。 校验和字段:TCP报文段的差错检测,长 度为2个字节。TCP校验和计算方法与UDP 校验和计算方法相同。 紧急指针字段与标志位字段中的URG标志 位配合使用,长度为2个字节。 选项:为TCP提供扩展功能 填充字段:当选项部分长度不是4个字节的 整数倍时,需要进行填充。
标志位字段的含义及使用说明
名称 URG ACK 含义 使用说明 设URG=1时,表明报文段中有紧急数 紧急数据插在报文段数据的前面, 可以 据,这时紧急指针字段有效。 先被处理。 设ACK=1时,表明确认号字段有效 用于设置确认号字段 发送方设置PSH=1, 是让目的端口尽快将 接收到的TCP报文段交付(推送)给应用 层,而不必在缓冲中排队 用于设置连接复位,当TCP连接出现错 误时,需要断开连接,再重新建立连接
RUDP
UDP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可以考虑通过在应用服务中自行增加报文 序号、报文确认、报文重传、连接控制、 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可靠性机制,实现 使用UDP进行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 这种改进的UDP协议通常称为可靠的UDP (Reliable UDP,RUDP)。
6.3 因特网上的传输控制协议
UDP数据报由两部分组成:
UDP数据报首部和UDP数据报数据部分。
源端口是可选字段,长度为2个字节。当其 被使用时,它指向源应用程序进程端口; 如果源端口不被使用,则可将该字段填充 为0。 目的端口长度为2个字节,只有在拥有特定 的目的网络地址时才有意义。
报文长度字段长度为2个字节,指的是UDP 数据报首部和UDP数据报数据部分的总的 字节数,其长度单位为字节。 校验和也是可选字段,长度为2个字节。主 要用来检测UDP报文是否出错。当该字段 不被使用时,可将其值设置为0。
套接字(socket)
为了区分不同的网络应用服务,就必须把 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绑定后使用。 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的绑定组成了套接字 (so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