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制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体制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分裂和割据,经历了许多统一和分裂的历史。
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五胡乱华的势力入侵,曹魏政权不得不采用地方豪绅的制度,实行了分封制度,使地方豪绅和军阀得以割据。
同时,魏晋时期也是封建制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侯王的设立,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比较复杂,分裂的情况进一步加剧。
隋朝的建立,才终结了南北朝时期长达四百年的分裂。
二、社会变革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包括人口转移、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复兴等方面。
1. 人口转移这个时期的人口转移主要是指由南向北的大规模转移。
在五胡乱华的时期,大批的南方士人、手工业者等人逃难到北方,这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北两地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强,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在魏晋时期,地方的豪绅和地主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农民阶层和士族阶层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南北朝时期,地主的地位更加得到提高,他们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这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分化。
3. 经济文化的复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复兴主要体现在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促进,这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结论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幻和转折的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
的演变也是非常复杂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五胡乱华到王道,再到士族专权的过程。
一、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胡乱华时期,政治制度相当简单,基本上是凭借军队的力量来掌握政权。
每
一个王朝都有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政体,却难以维持和管辖整个国家。
因为这样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朝政腐败和政治失衡。
这时,晋朝的“王道政治”应运而生,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主流。
二、王道时期的政治制度
王道政治中心思想是以礼治国,其核心是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王道政治对于
当时政治制度的演进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王道时期的政治制度基于道教思想,尽力维护社会平等,重视政治道德和统治者的素质,推崇宽容和法制;同时对士族的权力作了一定限制,实行封禁制度,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三、士族专权的政治制度
接下来是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民族形势的调整,士族逐渐出现,并逐步形成士族专权的局面,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富有社会地位的士族,他们主要是富裕的农民,此外,有些还是文人、军汉、商人,以及地方官员。
这些士族运用各种手段或强迫或收买,影响政治权力的分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五胡乱华到王道、再到士族专
权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化和创新,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1.统治形式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统治形式经历了从专制体制向分权体制的转变。
例如,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各种国家之间互相独立,中央政府的权力较为弱化。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较为强大,而南方的政权较为薄弱,而且多以王侯领地为主,中央政府的权力也相对加强。
此后,分权体制逐渐成为中国所有王朝的统治体制,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官制和法律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其他朝代借鉴的官制和法律制度,使中国的官制逐渐具有规范化的特征。
例如,汉朝时期制定的九品官员制度,具有较为粗陋的规范。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标准也逐渐得到规范,而晋代颁布的《申论》也成为了后世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此外,在北周朝,摄政王宪法的颁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文件。
3.国家制度和中央财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制度中的财政制度也经历了大量变化。
例如,南齐时期首次实行了“县令时租”制,即县令需要负责向上缴纳税金,同时也对下属官员进行了检查和罚款。
此外,北魏时期颁布的“县县有税”,也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财务监管。
而魏晋时期的书法也日趋成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二、经济1.农业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主要缘于社会动荡,不断的战乱,导致了人口流动和土地破坏。
此外,受北方严重的气候和短暂的农时影响,农业生产也遭受了重创。
2.手工业和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比较明显的,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了当时的支柱产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早的是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出现了“十常侍”的权臣专权现象,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桓帝的垮台。
此后,曹操和孙权建立了魏、吴两个政权,但都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
到了晋代,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昭三代的权臣专权之后,出现了“八王之乱”和“晋惠帝时期的群臣专权”等政治危机。
最终,在刘裕发动的南北朝政治革命中,建立了南北朝的政权体系,全面推行了官僚制度,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二、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大规模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
其中,依附制和豪族势力的衰落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
依附制是指士族依赖贵族的资源和政治权力而维持生计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随着豪族阶层的衰退,依附制逐渐没落,而士人成为统治阶层的代表。
豪族势力的衰落则是指,曾经的大族势力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官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更加公正。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阶层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文化和道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出现了很多大师和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王充、嵇康等人,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官僚制度的基础,至今仍有很大程度的延续。
当时的科举制度,成为后来的进士制度和乡试制度的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道德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除了上述文化名人外,还有先秦诸子、唐朝诗词、宋明理学等著名文化和思想成果,都得到了深入的继承和传承。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变革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变革最为深刻且具有影响的阶段之一。
由于这个时期长达近400年,我们不妨从政治体制的演变中窥探其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三国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变革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受汉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实行王朝制和君主专制。
各国设立中央政府,东汉末年原有的州(郡)、县一级政权逐渐削弱。
其中比较富有影响的是吴国创立的实行“定都理民制度”,它在积极巩固中央王朝政治统治方面具有显著的人民民主色彩。
而在建立魏国后,曹操继承了西汉的封爵和地方统治制度,又进一步增加了著名的三公九卿制度,完善了官吏制度。
但是,与此同时,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和地方实力崛起的格局也使得地方割据的事实,使得官府疲于奔命的结果,高层官员对政治局势失去掌控权。
二、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分化与融合南北朝的政治分裂和地域隔离,是这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特点之一。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的分化和融合也是多方面的。
南朝的时候,山水相隔的南方,受到中原民族文化向东南传播的影响,并在吸收前朝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组织形式。
如刘宋在吸收后梁的建制的基础上,创造出“二宫四府制”、以尚书省为核心的三省六部制等政治组织形式。
而武陵王刘禅创立的南北朝时期佛化王国,用它独特的王朝制度,维持宗教、军队等制度。
北朝时期,东魏、北齐、北周一直追求精致的政治体制改革,稳定统治基础,晚期萧衍在救草民方法,推翻了高欢割据的局面,接着对各类国家的官制重组,提出了三品住,上中下之分,实现官籍推荐,设立国家专业学校和定期考试以方便合理选拔官员等制度,并显著改进后将改革之后的达官贵人班子制度固化下来。
三、社会制度变迁对政治体制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的变革也直接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繁荣,社会呈现地主和农民,城镇之间的百姓祭祀等文化活动与商业经济交流互动激活起一些新的制度,在政治上也有了很多新的改变:如罢免官员、决定政治道德的标准、以农民为主的地方自治制度、公民参与选举的制度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多少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一、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为了保持统治,各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官僚制为主,国家的管理和决策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吏手中。
官吏由文化高雅的世族担任,他们在政治经验和文化修养方面具备很高的素养,管理国家机器的能力颇为出色。
此外,魏晋时期还推崇“才干”而非门第,尽量利用能人异士,使朝廷机构不断完善。
但是,尽管魏晋时期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很高,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阴郁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也成为魏晋政治制度的短板,这个制度在魏晋时期内并未起到特别明显的良好效果。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恶化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内斗迭起,政治制度几乎瘫痪。
政府的权力被诸侯领主们夺走,皇室失去了统治的实际权力。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沦为了吵吵闹闹的政治游戏。
尽管南北朝各朝政府均以册封诸侯和尊重地方勢力为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形势,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不如预料。
二、文化变迁南北魏小说《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形和统治集权的削弱,官方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动荡,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相对宽松,文化交流活跃,孔教的文化倾向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此时,使用田野般的语言、反映农民利益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这也彻底打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方式。
此时,正式文、异体文、双音泽文、竹帛书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文艺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创造和发展。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魏晋之初的王朝制度,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最终演变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制度。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等。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动乱,王朝的政治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重要政治制度便是魏晋王朝的统治体制。
在魏晋之初,魏国取代了东汉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且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东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相对自治的限制。
然而,魏晋王朝并没有稳定的统治,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替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
其中魏晋王朝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政治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的重要节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
北方的北魏和北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基本遵循了魏晋王朝的制度模式,但其实质上是由各种民族政权取而代之。
而南方的南梁、南陈等南朝王朝则较为强调地方自治和文化发展,政权分散在各地方。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不仅使得王朝的统一制度受到挑战,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了疆域的频繁变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也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动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朝制度的再度统一。
隋炀帝建立了统一王朝制度,恢复了中央集权。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强制统一的控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演变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统一王朝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宋朝、明朝等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用程序:按等级有不同的任用程序。 皇帝——中央官、高级官员、重要官员 中央——地方官 西汉——丞相、御史 东汉——尚书台 南北朝——吏部 任用限制:商人不准做官 “三互法”-本地-婚姻之家-兄弟子侄 寒族不得为高官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承袭汉代- 县、郡、州、中央、辅政人员的考 核内容有所不同。逐级进行考核。 最:最优—奖励 — 提升—迁 殿:最差——追究责任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20年——581年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 • • • • • • • • • • • •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4)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3) 第六章 隋唐政治制度(3) 第七章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制度(2) 第八章 两宋时期的政治制度(2) 第九章 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2) 第十章 明朝的政治制度(2) 第十一章 清朝的政治制度(2) 第十二章 近代政治制度(2) 第十三章 民国、共和国时期政治制度(2)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一、皇帝的名号制度 1. 谥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逸周书· 谥法解》 汉孝武帝、汉孝惠帝 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2. 庙号: “祖有功、宗有德” 高祖、高宗、太祖、太宗、 3. 陵寝号:“长陵”, 茂陵、康陵、乾陵 霸陵、首阳陵、将陵 ——守墓人 “陵旁起邑,置令、丞、尉奉守” ——县治、 县名
魏
吴
蜀
魏:220-265
吴:220-280
蜀:220-263
西 晋
265-313年
前 秦 (
350-394
)
东晋317-419
北魏(386-534)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0) 北齐(550-578) 宋(420-479) 齐(479-501) 梁(502-556) 陈(556-589)
第四节 军事制度
一、兵役制度 二、军事行政区划 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一、兵役制度 郡县征兵制、谪罪兵役制、招募兵役制、 世袭兵役制、发奴为兵制、 通过战争掠夺少数民族为独立军伍 少数民族-汉族——“肉篱”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皇帝制度 行政制度 法律、监察制度 军事制度 职官管理制度
思考题
1. 简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
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 门阀政治、 宗主督护制、三长制
将兵刺史可开府 辅佐、政务、文书 393人 依次每等级减50人
郡府 太守 丞 都尉
行政
军事
县:令 长 丞尉
力或者小吏
功 金 仓
户 水 集
奏 辞 塞等曹 主簿 祭酒 阁下 阁下干 书佐 县三老
尉 决 兵 法 道桥掾 主设掾 录事史 廷掾 骑吏 伍百 门士 孝者 狱吏 力田 街卒 悌者
乡 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一 、法律制度 2. 司法行政 中央到地方层层上报和控制的方式。 但当时的地方官是全能主义官僚,地方的民 事诉讼之类的都有地方裁断,事关谋逆或 者关系到国家大事的逐级上报以至皇帝。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 1.官秩品:秦汉——谷物之量——石 曹魏——九品 南北朝时——正从十八品 官秩品是发俸禄的依据 2. 官爵位:奖赏、提高政治待遇 3. 官班阶:“朝贺分班” ,基本与官秩相等。 4. 官职:官员的实际职务,与秩、爵、阶有联系。
监察系统、使者、皇帝
*宰相-百官-侍从-机要秘书
*多线控制——职权责交叉和互相牵制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三、皇位继承制度 法定标准:“立嫡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吕雉——戚夫人——“人彘” “子贵母死”制度:汉武帝、道武帝- 孝文帝 1)制定预立太子的制度。 2)铲除可能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皇帝制度 行政制度 法律、监察制度 军事制度 职官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一、皇帝的名号制度 谥号、庙号、陵寝号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奏事、朝议、刺察 三、皇位继承制度 “子贵母死”制度 后宫制度、宦官制度、宗室制度、外戚制度 宫省制度、服御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三、军队编制和管理制度 秦汉的军队编制对魏晋南北朝影响很达,但名称 各代都有所改变,就是什伍进位编员没有改变。 其他方面多受汉代影响。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俸禄制度: 汉代——谷物计算 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14公 斤——约4900公斤,最低月俸-3.6斛约50公斤 三国——布帛、米麦 两晋南朝—米、绢、绵、钱、菜田、杂供给、 占田、职田、给力役。 北魏——无俸禄-赏赐-有俸禄-绝俸禄 北齐、北周——回复俸禄-绢、粮食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的选拔制度 二、官吏任用制度 三、官吏的考课和奖惩制度 四、官吏的等级和俸禄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一、官吏的选拔制度 察举、九品中正制、辟署、征召、荐举、任 子、军功、计吏、上书、博士弟子和国子、 技艺、纳赀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 朝仪 刺察) 1. 奏事和诏敕: (呈传方式与渠道) 奏事:面奏、书奏 (自下向上) 书奏:章 表 书 启 议 疏 封事、奏、章、驳议。 诏敕:口头、文书(自上而下) 谕、旨、策、制、诏、戒——以简为之 魏晋以后,册书、诏敕总名曰诏。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二、中央辅政体制 二辅三公辅政体制,中朝官尚书辅政体制, 省禁官、尚书、三公多层辅政制及运行机制
三、行政区划 州、 郡、 县(侨州郡)、乡、里 州:刺史—领兵——州牧
州府机关:刺史
行政:别驾 、治中、主簿
军事
“主吏及选举事” “主众曹文书事” “主簿”:文秘承 机构
二 、监察制度 1. 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2. 对各级政府部门层层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3. 监察的权限和内容 1)谏诤 2)监督弹劾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一 、法律制度 二、 监察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一 、法律制度 1.法规 : 曹魏初期承用汉律,后作“魏 律”18篇。 晋代在魏律的基础上修订为20篇。 南朝沿用“晋律” 北魏诸帝有修律之举,孝文帝时形成较为 完整的律、令、格、式。 北齐在北魏的基础上厘定“齐律”12篇。 北周制大律25篇。 “繁-简反复”——完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 朝议 刺察) 2. 朝议:廷议-集议 廷议—殿堂—朝见—议论—决断—廷——朝廷 集议—百官议论-上奏议论结果-决断。 “參、议、平尚书事” 常常集议—参谋班子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二、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奏事 朝议 刺察)
检查户口 征发赋役 办理民事诉讼
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 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
魏晋南朝 因循汉代制度
北魏 宗族督护制 三长制
北周:邻、里、党、 族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二、官吏任用制度 守 拜 领 录 平 兼 行 假 试 权 知 监 参、掌、典 署、督、护、待诏 等等。 1)候补之类:待诏 -郎选 -听选 2)试用之类:守- 行- 试- 权 3)拜授之类:拜-授-遗诏 4)兼领之类:领-录-兼-行-权-护-掌-督-典-都监 5)参知之类:参-知-平-议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皇帝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第三节 法律、监察制度 第四节 军事制度 第五节 职官管理制度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 行政制度
一、官僚体系 中央:禁省官、宫中官、外廷官 二相 八公 诸省 诸监 诸台、诸卿、诸卫、东宫 官 地方:刺史、太守、县令长、乡(秩、三老、啬 夫、游徼、亭长)、里(里魁、里正-100家) *王莽改制、西魏-北周六官制
二、军事行政区划 1. 中央军事行政:魏晋时期—中军和外军 北魏时期实行部落兵制-八个军府-中军30万 西魏、北周时期建八柱国,设六军-府兵制度 指挥权——调动权 “都督中外诸军事”——最高统帅 2. 地方军事行政:曹魏时逐渐收回刺史太守的指挥权, 采取驻屯的方法,任命都督谋州郡军事(都督)主管 军队。 后世因循。持节都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