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走近王澍_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_陶钧

合集下载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山水营造的诗意—解读王澍的人文建筑

(2000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1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已建成) (2002-2003年,方案) (2003年,已建成) (2003年,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3-2004,方案) (2002-2005,已建成) (2004-2005,已建成) (2005年,已建成)
小 结
参考文献
【 1 】行走城市委员会编, 《王澍建筑地图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 2 ,( 8 ) 【 2 】王澍编著, 《设计的开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 8 ) 【 3 】王澍 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 DOM US CHINA , 2009 , (5) 【 4 】王澍 陆文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学报, 2008 , (9) 【 5 】王澍,八间不能住的房子,建筑师, 1999 ,( 4 ) 【 6 】周亮 戴月,阅读王澍,中外建筑, 2008 ,( 3 )
LA FIN
解 读 王 澍 的 人 文 建 筑
山 水 营 造 的 诗 意
————
1963年11月 4 日 生 于新疆 ,在西 安 生 活 。 他 于 1 9 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今东南大学)建筑 系,1988年获得东 南大学建筑学硕士毕 业,2000年获同济 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 筑艺术学院院长、硕 士生导师。 他喜欢箫管, 擅长书法和山水画, 执 着 践 行 中国本土建 筑学理念,享有“中 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 筑家”美誉。代表作 品有宁波历史博物馆, 宁波美术馆,世博会 宁 波 滕 头 案例馆、苏 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 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 山校园等。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_优秀作

“大师的情怀 素材多维解读_优秀作

角度三:成功在于坚持。

王澍的成功,是10年积累的爆发,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

10年里,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想,为设计理想的作品默默坚持。

他的成功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默默坚持。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只要坚持,即使天资不好,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即便天资聪慧,如果缺少坚持的毅力,也会半途而废,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贻笑大方。

角度四:成功没有捷径。

当今中国,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领域,许多人都在追求捷径,寻找成功的捷径,好高骛远,内心浮躁。

但任何想求得事业速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真正做学问、搞事业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能飞得更高。

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奋斗故事。

成功的路上没有“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

【素材二】跪下去的世界大师——周仰杰周仰杰是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他打造了JimmyChoo这个与香奈儿等名牌鞋子齐名的世界品牌。

在制鞋领域里,周仰杰堪称世界级大师。

有一次,香港某电视访谈节目采访他。

节目录制结束后,回休息室时,女主播边走边问他:“晚上,我要参加一个派对,您说我该穿什么样的鞋子去呢?”听到咨询,他马上站住,仔细打量女主播的双脚。

忽然,他不顾身着笔挺的正装,双膝一曲,跪在地毯上,俯身低头,趴在地上,用手仔细测量着女主播的脚长,并伸手拿过纸笔,认真记录着,勾画着,然后,从鞋子的款式选择和色彩搭配等方面,向女主播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神情专注,动作专业,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

后来,在节目中女主播说:“或许,正是因为多年以来肯于这样俯身低头,保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专业态度,周大师才最终打造了JimmyChoo这个美丽、优雅而又尊贵的世界品牌。

”【多维解读】。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王澍的探索之路

以复制 。独立的人格 、独立 的思想理念、独特的研 究方 法 或 许 是 让 其 取 得 今 天 成 就 的 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留 意 王 澍 的 个 人 经 历 及 其 思想 理 念 , 可 以发 现 和 梳 理 出几 点其 所 见长 的研 究方 法 :
重实验实践结合 ,积极地研究探 索新材料、新工艺 。 王澍 的多项作 品中让人最感兴趣 的部分,是他
对 古 旧建 筑 材 料 的 循环 利 用 。 他 开 创 性 地 将 传 统 手
设计意 向类 比得 出设计方案不 同, “ 业余建筑师 ” 王澍花 了更 多精 力去研 究和解读意 向背后的力量或 说是类 比的机制 。文人的审美和世 界观早 已渗入历
史 上 的 士 大 夫 阶 层 , 而 王 澍 则 通 过 自己 的 分 析 去 解 读 这 种 思 维 背 后 的 力 量 。而 这 一 方 面 成 为 王 澍 自 己 坚 持 去 亲 身 体 验 文 人 文 化 的 原 因 ; 另 一 方 面 也 成 为 他 设 计 的 源 泉和 灵 感 。
少植物和动物 的人不会伤害别人 ,而 这些正是王澍 对 《 容膝斋 图》等古文献研究后所想 所得在其规划
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 ( 2 )实验 研 究 法—— 扎 根 传 统 ,勇 于 创 新 ,注
在他 的生活中,他不知不觉地 浸染 了浓厚 的传统 文 人 的气 息。赖 德霖在一篇论文 中将王澍归类为 “ 文
王 树 是 一 位 真 正 的学 者 , 这 种 文 人 情 怀 也 影 响 着 他 的气 质 和 处 事 方 式 。在 他 的 一 生 中 ,书 法 、 绘 画 、 园林 游 , 是 茶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正 是 这 些 习 惯

四步走近王澍——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

四步走近王澍——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

四步走近王澍——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
陶钧;王畅
【期刊名称】《江苏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通过"访谈初识"、"亲述感悟"、"游历象山"、"解读文字"这4个步骤,对中国文人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与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

其中着重分析了王澍在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方法。

同时通过对王澍所撰写文章的理解来挖掘王澍的文人特质和其所想表达的建筑哲学。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陶钧;王畅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
【相关文献】
1.论王澍,兼论当代文人建筑师现象、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化及其他问题 [J],
2.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J], 王斌
3.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J], 高劼;
4.面对建筑的一种姿态--解读建筑师王澍 [J], 高晖
5.王澍:征服世界的文人建筑师 [J], 马晴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场所精神与建筑的归根复命:王澍作品之现象学解读

场所精神与建筑的归根复命:王澍作品之现象学解读

场所精神与建筑的归根复命:王澍作品之现象学解读
宣炜
【期刊名称】《学海》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作为一名略带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实验建筑师,王澍和他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在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道路从未止步.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来解读王澍的作品,可以清晰看到他所重视的不是建筑单纯的物质功能,而是建筑所蕴含的场所精神,或者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他在建筑与当地环境、文化的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力图使建筑回归自然之根、回归传统文化之根,最终彰显建筑回家的功能,进而使人类在现世生活中有所归依.
【总页数】4页(P222-225)
【作者】宣炜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无锡,2141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城市改造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以王澍建筑作品为例 [J], 周慧
2.论现代建筑的传统文化的延续——王澍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分析 [J], 齐鹏
3.结合后现代主义理念解读王澍建筑作品的“瓦片情结” [J], 邢至怡
4.从舒尔茨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现象学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启发[J], 彭长武
5.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要要关于王澍建筑作品的思考 [J], 王苒琳;白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步走近王澍_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

四步走近王澍_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
[收稿日期]2012-02-13 [作者简介]陶钧,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2
南京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师张雷曾这样评价过王澍:“一 个建筑师该有 4 个本事:会想、会做、会说、会写,而王澍属 于 4 个本事都有的人。 ”[3] 2006 年 9 月,王澍在东南大学开 了一场以《以小见大》为题的讲座。 在讲座中剖析中国传统 文人造园的特点,以此为视角阐释了童寯《江南园林志》里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含义。 同时,他指出自己的早期作 品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见图 2)正是在感悟出“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的真正含义后 2 天之内迅速构思出设计概念的。 该主题中的“大”和“小”不是常规尺寸意义上的大与小,而 是界定在人的主观感受下, 一种对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之间 的尺度和比例的控制。 王澍的这一感悟来自于一次与童明 在苏州艺圃园里喝茶时的偶然发现: 在处理建筑形体与周 边环境的关系时,改变被观察对象和所处的环境对象,可带 来不同的观察焦点和其背景的虚实程度的差异。 当小尺度 的对象在一定围合区域内作为焦点时,它具有核心控制力, 而其身后的大尺度建筑物往往被瓦解成一个虚无的背景。 同时, 作为背景存在的大尺度建筑物在造型和形体上越简 单干净越虚无, 处于焦点位置的小尺度建筑物就越孤立越 突兀越有主题性。因此,在设计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的过程 中尽管王澍遇到了用地紧张、 高度受限制且必须满足巨大 建筑面积等问题,但是通过几个大小尺度之别的盒子分离、 偏转和穿插的手法改变不同的视觉焦点, 王澍巧妙解决了 较大尺度建筑与周围低山、 静水之间的视线关系。 由此看 来, 对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深刻感悟是王澍能够创造出富 有人文气息且与自然相契合的建筑作品的关键。
[关键词] 王澍;文人建筑师;象山美院;造园;解读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2)02-0001-03

建筑师_文人_学者_教师_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建筑师_文人_学者_教师_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1 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
王 澍 对 弟 子 常 说 的 一 句 话 是 —— “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 个文人”①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 流露出的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王 澍笔下常见的一个名字就是童寯先生, 他总是饱含深情地写道童先生云云,而 在与之相关的行文中又总能看“园林” 二字。王澍是将童寯先生与园林并置起 来的。他引用后者的话:“今天的建筑 师不堪任园林这一诗意的建造,因为与 情趣相比,建造技术要次要的多。”②这 里,不难看出王澍心目中典型的中国文 人代表就是童先生为代表的,所以他才 会认为有情趣的文人才有可能造出中国 园林。
“登楼”需要智慧,“撤梯”需要 勇气。所以,王澍(包括部分作品)乍 看之下颇有几分艾森曼式的哲学型建筑 师的味道,而实际上却是一位维特根斯 坦式的人物——明白游戏规则之后,投 身到游戏中去。因此,我们不难理解 王澍任教于中国美院以及积极参于设计 一系列“实验建筑”等事件。例如在天 亚院宅中,王澍再次执着于园林思考与 营造精神,在方寸之间将一座园林进行 建筑化,餐厅与书房成为了两块尺度巨 大的湖石假山,镶嵌于方框状的居室之 间,形成了有意思的观看与被看的关 系。可以认为,正是有这些个环境相对 宽松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小建筑, 成全了王澍的“边缘”想法。所以尽管 他的言论有时是高调的、甚至带着些许 反叛的意味,但行动却是低调的、务实 的、执着的。
暂且撇开王澍对这座历史保护建筑 所使用的“落架重修”不说,而仅着眼 于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序列,他试图 强调能与观者主体行为发生联系与共鸣 的多种进入的可能性,从运
动 形 式 上 唤 醒 历 史 意 识 —— 某 种 逝 去的仪式感,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材 料这种显现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式的表达 方式上。这种不可言说的诗意,正是 王澍想追求的。他说,“我喜欢的诗 人都是擅长用语言暗示什么的诗人。暗 示只是跟某物很近,它使人试图走到靠 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 的。”⑦于是,他作用于建筑中的传统 表达站在了一个更高更意味深长的位置 上,这点与他在园子里调侃学生们为 “竹林七贤”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致 的。

王澍 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

王澍  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

王澍:他们最不听设计师的2013-02-21 16:58:29 来源:南方周末[我来评论]打印大中小从来没有这么多机构想颁奖给王澍——当他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们蜂拥而来。

能推掉的,王澍尽量推掉,只是偶尔配合。

2012年10月,王澍去美国接受《华尔街日报》颁给他的“2012年全球创新人物奖”。

领奖的时候,他顺便去了一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那地方他已去过多次,每次都有新收获。

这回正在展览绘画上的中国园林,他看到了三十一幅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中的八幅,和一张北宋时期佚名的园林大画,“难得一见”。

“每回出去旅行,心里都在滴血。

”王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好东西都留在国外了。

”他自诩“后锋建筑师”想从这些传统绘画里探索未来。

王澍对“先锋”的定义是“跟着国外最新的潮流跑”:“但面对传统这个问题,包括国外有探索性的建筑师,都无从下手。

我觉得后锋比先锋更有挑战性。

"别人忙着接项目、建地标的时候,王澍在工地上和工人们打了十年交道。

“找不到潮流的方向时,他们就要来看一看王澍在干什么。

”王澍习惯了不着急,他清楚自己“在中国建筑界一直有个特殊的位置”,“当所有人都忙完了,想安安静静讨论点深度的东西时,就会找到我。

”普利兹克奖让他终于从各类质疑中抽离,转而身价倍增,不少地产商都希望能找来王澍设计,至少是“挂个名字”。

“这并不等于他不要钱,也不等于他抗拒商业设计。

”许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王澍也做过商业建筑——杭州的“钱江时代”公寓。

但大多数时候,王澍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推掉那些地产商:“我做不到像有些人,既能在赚钱的圈子里头混一圈,又跑回非赚钱的圈子里混一会儿。

我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土特产,还有什么是纯中国的?媒体:你曾说北京、上海不是你心目中的中国,它们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王澍:我们整个一百年的变革,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变成另外一个我们想象中的国家。

这个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的版本,还是共产主义的版本,都是西方模式。

打造到现在,我觉得很成功,它基本上可以不叫中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建筑2012年第2期(总第147期)[收稿日期]2012-02-13[作者简介]陶钧,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自己认准的事情孜孜以求。

他对自己有所坚持。

是以一种业余的心态,专业的精神做建筑。

———罗四维[1]1第一步:访谈初识初识王澍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在2003年CCTV10《人物》访谈节目中,王澍坐在自己制作的木质板凳上语速缓慢但神情严肃的谈论着他近些年设计的作品。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宅屋中亲手制作的八盏木构灯具———他称之为“八间不能住的房子”。

虽然是一次关于灯具器物的创作(见图1),但王澍想表达的却是一种暗含结构关系的空间概念。

从功能到造型的颠覆性设计以及其亲手精巧的制作,王澍让放置于角落方寸之间的照明器物充满古朴韵味,这是他对传统文化哲理的一种解读。

2第二步:亲述感悟四步走近王澍———对文人建筑师的一次解读陶钧,王畅(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09)[摘要]通过“访谈初识”、“亲述感悟”、“游历象山”、“解读文字”这4个步骤,对中国文人建筑师王澍的设计作品与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解读。

其中着重分析了王澍在创作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时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方法。

同时通过对王澍所撰写文章的理解来挖掘王澍的文人特质和其所想表达的建筑哲学。

[关键词]王澍;文人建筑师;象山美院;造园;解读[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270(2012)02-0001-03Four-Step Approach to Wang Shu———A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i ArchitectTAO Jun WANG Chang(Architecture Schoo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09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architect ———Wang Shu ’s design works and ideas through four steps:“Acquaintance in first interview ”,“Personal narration of senti -ment ”,“Travel to Xiangsh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rit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ang Shu ’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piration and thinking mode when he takes charge of the creation of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Meanwhile,through the dissection of his writings,the author tries to excavate the literati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Shu and his philosophy of architecture.Key words :Wang Shu ;literati architect ;Xiangshan campus of China academy of art;gardening;interpreta -tion图1“八个不能居住的房子”中的一个王澍: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12年2月18日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相当于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1江苏建筑2012年第2期(总第147期)南京大学建筑系的建筑师张雷曾这样评价过王澍:“一个建筑师该有4个本事:会想、会做、会说、会写,而王澍属于4个本事都有的人。

”[3]2006年9月,王澍在东南大学开了一场以《以小见大》为题的讲座。

在讲座中剖析中国传统文人造园的特点,以此为视角阐释了童寯《江南园林志》里“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含义。

同时,他指出自己的早期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见图2)正是在感悟出“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真正含义后2天之内迅速构思出设计概念的。

该主题中的“大”和“小”不是常规尺寸意义上的大与小,而是界定在人的主观感受下,一种对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尺度和比例的控制。

王澍的这一感悟来自于一次与童明在苏州艺圃园里喝茶时的偶然发现:在处理建筑形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时,改变被观察对象和所处的环境对象,可带来不同的观察焦点和其背景的虚实程度的差异。

当小尺度的对象在一定围合区域内作为焦点时,它具有核心控制力,而其身后的大尺度建筑物往往被瓦解成一个虚无的背景。

同时,作为背景存在的大尺度建筑物在造型和形体上越简单干净越虚无,处于焦点位置的小尺度建筑物就越孤立越突兀越有主题性。

因此,在设计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的过程中尽管王澍遇到了用地紧张、高度受限制且必须满足巨大建筑面积等问题,但是通过几个大小尺度之别的盒子分离、偏转和穿插的手法改变不同的视觉焦点,王澍巧妙解决了较大尺度建筑与周围低山、静水之间的视线关系。

由此看来,对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深刻感悟是王澍能够创造出富有人文气息且与自然相契合的建筑作品的关键。

3第三步:游历象山2002年王澍在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系主任之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设计实践———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群组建筑。

王澍曾这样说过:“必须到现场,这是我的建筑的基本特征。

现场和图片的差别会很大,在现场你可能会感动,看图片你可能只觉得不错,但是现场它会有直指人心的一种感动。

”因而,为深入了解其设计思想则必定要对其建筑作品亲身游历一番。

王澍有一篇记录当时设计过程的文章———《那一年》,该文记述了象山校区建筑设计各种意念的来源和现场建造经验,再现了一种针对场地和生活世界的设计态度。

他是这么描述一次攀登六和塔而带来设计上灵感的经历[4]:“六和塔体积相当庞大,高达60m ,所在山体与象山近似,但走进塔内,体量感完全消失。

每层塔六边,共18扇完全相同的窗。

我自每扇窗向外拍了一张照片,窗同,山同,但位置不同。

我意识到把这18张照片展开,就从内部决定了这组校园建筑面向青山回望的结构,从基座平台上,从院子中,门洞中,门框中,桥中,从房子之间狭窄的间距之中。

”为了能切身感受文中所提到的山与塔之间微妙关系,因而杭州的六和塔就成为我游历象山美院前的第一站。

跟随王澍的足迹顺塔内楼梯逐级而上,每一层不同角度连续的窗口将四周环境取景定格,如同连续的胶片来展现环境。

这种与周围景色的动态交流,不仅消化了塔本身的体积感,而且让塔身变得通透。

王澍将对环境的处理方式上的感悟运用在象山美院的一期校园建筑设计中。

校园一期建筑群大约10栋,均居于象山以北,在总平面上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平行,而是存在一种看似无规律的摆动,这种摆动的布局其实完全跟随着象山的山势而来,同时与象山保持一种向心性的张弛度,就像中国书法中的行书,比楷书松弛却又比草书更有控制力。

不过,在校园的二期建筑群的设计上,王澍却实现了另一种尝试。

二期建筑单体彼此是以不同的院落串联着的,序列清晰可辨。

王澍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上进一步的释放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其体现在一种活泼的游走氛围,无论是扭转的建筑形体明示或暗示出的路径,还是建筑彼此间环境不断的转换,都激发了参观者对探索路径的兴趣。

二期建筑以3种类型建筑为主,王澍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山房”、“水房”、“合院”[5](见图3)。

“山房”的类型取材于杭州灵隐佛寺前的千佛岩,一种崖壁佛窟类型;“水房”则呈现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状态,提供了建筑内外甚至所有屋顶之上的多种讲学漫步场所;“合院”是最接近城市建筑的,原则是每个建筑内包含3个以上的小院落,是特别适合几个人饮着绿茶安静交谈的地方。

二期的11栋建筑中,每种类型都被复制后变体至少两次,每种材料作法也至少被重复两次,但每座建筑与地形的结合方式都有决定性的不同。

因而,建筑与景观的区别已经不存在了,建筑往往就是景观。

4第四步:解读文字王澍一直推崇的法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罗兰·巴特曾说过:“读者的诞生就是作者的死亡。

”在关注王澍建筑的作品的同时,通过对他所写文字的阅读,也能解读其所想表达图2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2江苏建筑2012年第2期(总第147期)图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二期山房水房合院的思想。

“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王澍如是说[6]。

王澍把每一篇文章都看作一个作品,它与建筑作品有着相互平行、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王澍的文字之间,有一些词是被等价解释的:建筑就是造房子,造一个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设计就是营造。

[7]王澍一直以“反学院”建筑师自称,同时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业余工作室”,并在中国美院教书期间采取挑战常规建筑院校教育模式的方式,且一直质疑被西方建筑理论所统治下的对建筑的复杂解读。

而他对传统手工做法的迷恋,和对本土造房技术朴实的传承也是王澍所呈现出的特点。

他追求真实大于追求好看,希望创造的是真实的生活场所。

比如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瓦园,就是用一个非功能性的装置作品,通过表现传统房屋中局部来体现房屋的建筑性,同时展现的是江南民居的一个日常生活情景的碎片。

这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忆和反思。

解读王澍身上所秉持的文人精神,就要从其对世界的态度来理解。

中国文人常常以造园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王澍也不例外,关于他所欣赏的造园意境可以从他甚为喜爱的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见图4)窥得一斑:“那是一张典型山水画,上段远山,一片寒林,中段池水,倪氏总是留白的,近处几棵老树,树下有亭,极简的4根柱子,很细,几乎没有什么重量,顶为茅草。

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若视画的边界为围墙,近处亭榭,居中维持,池前似石似树。

如果人可以生活在如画界内的场景中,画家宁可让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盖。

如果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那么我以为,这张画边界内的全部东西,就是园林这种教案助学的全部内容,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了房子,再配以所谓的景观。

”[6]对于中国文人而言,“情趣”是更胜于建造技术的,因而可以产生情趣的“自然”则显现出比人间社会更高的价值。

在王澍通过不同定义下的建筑手段去体现对“情趣”的追求、对“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日常细节的扑捉的同时,我们品尝到了对本土建筑印象诗意的表达。

在饱读西方哲学和现代文学、建筑、艺术理论之后,王澍重新反思中国式的空间是什么?而中国城市在面临文化断代之后如何重续文脉?这种批判的眼光,让王澍的作品在表达传统上多了一层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