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断面测量方法综述

巷道断面测量方法综述

公路工程测量方法总结

公路工程测量方法总结 一、常用计算公式和常用命令 1、已知A(X1,Y1)、B(X2,Y2)、C(X3,Y3)三点,求圆心O点坐标(X,Y)。 Y= ((X32+ Y32- X22- Y22)/(2X3-2X2) -(X22+ Y22- X12- Y12)/(2X2-2X1))/((Y1- Y2)/(X2-X1)-(Y2- Y3)/(X3-X2)) X=(X22+ Y22-2Y2Y- X12- Y12+2Y1Y)/(2X2-2X1) 结论:(X1-X) 2 +(Y1-Y) 2=(X2-X) 2 +(Y2- Y) 2=(X3-X) 2 +(Y3- Y) 2 2、三角形面积计算: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求三角形面积S。 D=(A+B+C)/2 S=√(D*(D-A)*(D-B)*(D-C))。 3、已知两条直线方位角和两条直线上任一点坐标,求交点坐标O(X,Y)。【直线MN,方 位角F、N点坐标(X1,Y1);直线HP:方位角E、H点坐标(X2,Y2)】。 交点O坐标:X=(X2*tan E- X1*tan F- Y2+Y1)/(tan E-tan F) Y= X*tan F- X1* tan F+ Y1 4、已知路基设计标高A、计算填土高程B、上次填土高程或原地面高程(基本为直线)C、 路基设计宽度L和边坡坡度为i,标高B到标高C的填土面积S。 S=((2A-B-C)*i+L)*(B-C) 5、缓和曲线坐标计算公式:【R为圆曲线半径(右偏为正,反之为负)、L为缓和曲线总长、 Z为起算切线方位角(即ZH或HZ点所在直线上的方位角)、D为起算点桩号、(X1,Y1)为ZH或HZ点坐标】 A=K-D W=A-A5/(40R2L2) (数学坐标X) E=A3/(6RL)-A7/(336R3L3) (数学坐标Y) X= X1+W cos Z-E sin Z Y= Y1+W sin Z+E cos Z C=A-A5/(90R2L2) 【(C为弦长,A为计算点到起算点的缓曲线弧长,L为缓和曲线全长),由于A5/(90R2L2)此值为微量,可以把C约等于A,得A=C+C5/(90R2L2) 】 F"FWJ"=Z+90*A2/(RLπ)为偏角(计算点的切线方位角)(F"FWJ":在CASIOfx-4800 计算器中将F值赋给FWJ并显示出来,在CASIOfx-4850计算器中将F值赋给FWJ并 显示出来为:"FWJ":F)。 6、圆曲线坐标计算公式:【R为圆曲线半径(右偏为正,反之为负)、Z为起算方位角、D 为起算点桩号、(X1,Y1)为ZY或YZ点坐标】 L=K-D【(计算点到起算点的弧长,D为起点桩号),弧长另一计算公式:L=Raπ/180 】

实验一 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实验一平板焊接变形的测量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平板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平板堆焊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的产生原因和分布规律。 3.了解不同厚度、不同线能量对收缩变形、挠曲变形及角变形大小的影响。 二、焊接设备、实验条件及测量工具和仪器 (一)焊接方法及设备 焊接方法:手工电弧焊焊接设备:交流弧焊机及其辅助设施 (二)实验条件 1.试件尺寸:2mm×150 mm×300 mm(Q235钢)6mm×150 mm×300 mm(Q235钢) 2.试件材料:Q235 3.焊接规范 板厚焊接电流 2mm钢90A 110A 6 mm钢170A 190A 4.测点分布 如下图1、2所示 图1 2mm板测点分布

图2 6mm板测点分布 2mm板:只测角变形及挠曲变形。6mm板:横向收缩、角变形以及挠曲变形均测。 (三)测量工具与仪器 测量仪器包括:1.引申仪;2.游标卡尺;3.钢板尺 三、测量方法 1.横向收缩变形的测量 横向收缩变形采用引申仪。引申仪结构见图3 图3 引申仪结构示意图 其中:1.百分表;2.铰链;3.活动支腿;4.固定支腿;5.弹簧。 对应图2中A、B、C、F、G、H六条横线,把引申仪的活动支腿3放在竖线L上的洋冲孔内,拉动引申仪,活动支腿4放在竖线P上对应的孔内,从百分表中读出焊前孔间距的原始值B0,焊后测出间距值B1。分别填入附表内,其差值即为焊接所引起的横向收缩变形值。由于上下表面收缩不一样,取上下表面差值的平均值即为该位置的横向收缩变形值。 2、挠曲变形的测量 挠曲变形的测量采用带支腿的钢板尺和游标卡尺来测量。

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方法

精心整理 池峰路市政工程测量方案 1施工测量仪器的配备 施工测量仪器的选用参见附表《主要的材料试验、测量、质检仪 器设备表》。 2关键过程控制 2.2监控记录 施工日记、交接桩记录、复测资料、测量复核记录、坐标及标高引测记录、测量施工放样记录、技术复核记录、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

3施工准备Array 3.1测量仪器配置 (1)、全站仪(详见右图所示):根据本标段工程实际 情况配置仪器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2)、水准仪(S1、S3):控制标高引测及沉降观测等 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S1精密水准仪,一般现场场地标高测 (3 (4 3.2 (1 使用。 (2 (3 位。 (4 出入,经复核无误后才能使用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高程控制桩。若发现控制桩复 核误差超出《测量规范》GB50208-2002中所规定的允许范围,应向建设单位提交书 面资料,要求重新提供。 (5)、建立测量控制网:根据设计道路总平面图、施工现场地理环境、测量通 视效果、测量便利程度和拟设导线控制点保护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设测量 控制桩。控制桩布好后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高程控制点,将布设的导线控

制点的坐标、高程测量出来,经复核无误后就形成完整的能直接指导测量施工的坐标、高程控制网体系,并形成文字记录。这样道路任何点位测量均可采用就近导线控制点进行,不必繁琐设置过渡转点。 4测量施工工艺流程 道路断面复测-→管道工程测量-→路基、路面工程测量-→竣工测量 4.1道路断面复测 4.2 度,防止超挖;管槽开挖后应及时恢复管道中心线和控制高程,采用设置坡度板来进行高程、中心线控制,随时检查坡度板设置位置和高程是否准确,确保管道中心线、坡度及附属构筑物位置与沟槽长度准确。 4.3路基、路面工程测量 主要包括:清表、清淤测量、路基填砂测量、山皮石垫层测量、水泥稳定层测量、路面测量、附属构筑物测量。

公路横断面图绘制相关方法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不需要专业编程知识的情况下,利用AutoCAD和Excel精确自动地绘制道路横断面图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不仅简单灵活,而且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证工作质量。 1 引言 传统横断面测量方法有水准仪皮尺法、横断面仪法和经纬仪视距法等,简而言之就是根据地形的变化对与道路轴线方向相垂直的断面进行测量,其中直线段所测断面方向与道路中线方向垂直,而曲线路段与测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在对横断面测量以后,为计算道路工程土方量,我们紧接着就要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在实际工作中,横断面图的绘制通常是采用手工在米格纸上按照一定比例用卡规和复式比例尺按照横向是距离、纵向是高程刺点,用小钢笔连接刺点绘制闭合图形。然后把每一个断面的横断面图分成若干个梯形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量出每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计算出每一个梯形的面积,然后把所有的梯形面积相加才得到一个断面面积。 通常道路横断面施测要求每20m测一个断面。在地形变化较大的位置要加测横断面,这样每1km 道路至少要绘制50多个横断面图。可见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绘制一条50km的道路断面图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由于是手工绘制,修改起来很麻烦,在实际工作中返工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可见快速高效地绘制出道路横断面图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如果能对Auto CAD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运用AutoLISP语言和Visual LISP开发环境进行编程,创建Auto CAD的新命令或重新定义原有的标准命令,提供系统自动执行重复性的计算与绘图任务,此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这要求道路施工人员具备专业性很强的编程知识。在绘制了大量的横断面图后,笔者总结出一个非常便捷的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道路工程人员具备很强的编程知识,只要具备常规的Excel和Auto CAD知识,就可以自动、精确和快速绘制道路横断面图,并且此方法可以推广至重复性较强的绘图工作。下面以一个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2 对横断面数据的处理 2.1确定边桩位置和高程 倾斜地面高等级道路施工测量中的边桩定位一般用逐渐趋近法。该方法无论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都不能直接给出边桩位置,只能通过重复多次测量和计算,才能确定边桩的位置,这种方法的野外工作量较大。本文给出了由横断面测量数据直接计算中桩到边桩的水平距离和边桩高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新方法可一次性标定边桩位置(如图1所示)。

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在自动跟踪装置中的应用

第33卷增刊2007年11月 光学技术OPTICAL TECHN IQU E Vol.33Suppl. Nov. 2007 文章编号:100221582(2007)S 20069203 目标检测与跟踪方法在自动跟踪装置中的应用 Ξ 伍翔,霍炬,杨明,董红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哈尔滨 150082) 摘 要:介绍了一种应用于自动跟踪装置上的运动背景下目标检测与跟踪的方法,采用仿射模型作背景运动估计进行检测以及mean 2shift 算法跟踪目标,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一套自动跟踪系统实验平台上。 关 键 词:仿射模型;mean 2shift 算法;自动跟踪装置 中图分类号:TP751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a moving target detecting and tracking method in the automatic 2tracking equipment WU X iang ,H UO J u ,Y ANG Ming ,DONG H ong 2hong (Control and Simulation Cente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8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ving target detecting and tracking method in moving background for the automatic 2tracking equipment.It uses affine model to estimate the moving character of the background for detecting ,and uses mean 2shift algorithm for tracking.An automatic 2tracking experimental system is realized by using this method. K ey w ords :affine model ;mean 2shift algorithm ;automatic 2tracking equipment 0 引 言 基于图像处理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作为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分支,由于其在民用和军用上的广泛应用 [1,2] ,也逐 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针对自动跟踪装置,研究与设计一种图像处理的方法,实现运动背景下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并应用到所搭建的自动跟踪仿真系统中。 1 自动跟踪系统实验平台 利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实现自动跟踪功能的跟踪系统一般由摄像机、图像采集卡、计算机、伺服系统几部分组成。摄像机、图像采集卡以及计算机都装载在伺服系统上,当摄像机的视野中出现运动目标时,计算机对图像采集卡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运动目标的位置等信息,传递给伺服系统,伺服系统带动相机跟踪目标,使得目标始终保持在视野的中心 。 图1 自动跟踪系统实验平台结构框图 图1即为所搭建的自动跟踪系统实验平台的结构框图, 该平台是专门根据自动跟踪装置的结构和特点设计的,对自动跟踪装置进行模拟。由图1可知,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图像处理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它所要完成的功能是从采集图2 图像处理部分基本流程 到的每幅视频图像中找出运动目标的位置,即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运动目标的检测与提取;第二,目标跟踪。其处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运动目标检测 2.1 背景模型选取 根据摄像机相对于场景的运动情况可以将运动目标检测分为静止背景下运动目标检测和运动背景下运动目标检测两种。由自动跟踪装置的特性可知,在跟踪目标的过程中,摄像机随着伺服系统一起运动,所以应该考虑的是运动背景下运动目标的检测。 本文采用的是运用背景运动估计进行建模的思想,将两帧图像之间的背景运动关系用仿射变换表示,建立一个仿射运动参数模型。如 x k +1=a 1x k +a 2y k +d x y k +1=a 3x k +a 4y k +d y (1) 9 6Ξ收稿日期:2006212211 E 2m ail :wuxiang602@https://www.360docs.net/doc/7d12544796.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60434010) 作者简介:伍翔(19842),男,苗族,湖南省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图像处理研究。

变形监测方法

巷道变形监测 一、监测内容 监测工作通常用在不良岩体和受采动影响的巷道中进行。 监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和增测项目。 必测项目尽可能经济而有效地判断围岩的稳定程度,以指导设计与施工。为适应井下的恶劣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很差的操作条件)下工作,故要求仪器简便、坚固耐用、可靠性高。一般为收敛量测、位移变形量测等。 选测项目是对有特殊意义和有代表性的巷道进行补充量测,以求更加深入地掌握围岩与支护的动态,具体指导未开挖区的设计与施工。根据巷道用途、服务年限、断面尺寸、施工方法来选择监测项目,一般实用意义较大的是围岩位移、围岩压力、支护压力的量测。 增测项目用于特殊工程和重大工程项目要求增加补充量测项目,如底鼓量测、地表沉陷量测等。 量测内容及要求见表1。 表1 量测内容及要求 二、巷道监测的要求 (一)掌握设计意图,把巷道监测作为地下工程总体设计的一部分,详细安排进度,使监测结果用于现行工程,用实测结果调整设计。

(二)监测设计之前,应预估巷道的变形与压力值,预估在那一个数量级的范围内,根据围岩类别、工程跨度、工程性质、经费多少明确量测目的,选择量测方法,确定观测计划。 (三)现场观测计划应编入井巷施工计划中,应仔细检查施工对观测的干扰,避免埋设地点难以靠近、埋设仪器遭受破坏,甚至仪器埋设过迟,而达不到监测目的。 (四)监测计划可能延续几年或更长。选择仪器和安设地点时,要考虑长期性和可靠性,应使系统监测方法能互相校验。 (五)培训专业人员,确保仪器埋设准确,掌握仪器性能,能识别仪器的不稳定征兆,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六)观测人员与资料分析人员不要脱节。 三、监测方法与布点设计 巷道的监测方法和布点参考表2。 表2 巷道监测方法与布点要求

市政道路工程测量方法

池峰路市政工程测量方案 1施工测量仪器的配备 施工测量仪器的选用参见附表《主要的材料试验、测量、质检仪 器设备表》。 2关键过程控制 2.1关键工序在施工过程中监控要求及控制目标如下: 2.2监控记录 施工日记、交接桩记录、复测资料、测量复核记录、坐标及标高引测记录、测量施工放样记录、技术复核记录、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

3施工准备 3.1测量仪器配置 (1)、全站仪(详见右图所示):根据本标段工程实际情况配置仪器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 (2)、水准仪(S1、S3):控制标高引测及沉降观测等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S1精密水准仪,一般现场场地标高测量常采用S3水准仪。 (3)、花杆(2m):远距离对中及断面测量。 图全站仪 (4)、钢卷尺(50m、5m):进行实地短距离丈量。3.2作业条件 (1)、对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在测量施工前,都必须经法定检测部门鉴定后才可使用。 (2)、熟悉施工图纸以及施工现场地理环境。 (3)、建设单位必须将工程控制桩或导线点以现场提供和书面形式移交施工单位。 (4)、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程控制桩,先对其坐标、高程进行复核测量,复核控制点本身闭合差是否在规范规定范围内,同时依据 控制点坐标复核与拟施工道路相关联的已建建筑物和道路是否与该坐标控制体系有出入,经复核无误后才能使用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高程控制桩。若发现控制桩复核误差超出《测量规范》GB50208-2002中所规定的允许范围,应向建设单位提交书面资料,要求重新提供。 (5)、建立测量控制网:根据设计道路总平面图、施工现场地理环境、测量通视效果、测量便利程度和拟设导线控制点保护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设测量控制桩。控制桩布好后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高程控制点,将布设的导线控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 我国煤矿井下使用的巷道断面形状,按其构成的轮廓线可分为折线形和曲线形两大类。前者如矩形、梯形、不规则形等;后者如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马蹄形、椭圆形和圆形等(见图)。 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巷道所处的位置及穿过的围岩性质(即作用在巷道上地压的大小和方向)、巷道的用途及其服务年限、选用的支架材料和支护方式、巷道的掘进方法和采用的掘进设备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作用在巷道上的地压大小和方向在选择巷道断面形状时起主要作用。当顶压和侧压均不大时,可选用矩形或梯形断面;当顶压较大、侧压较小时,则应选用直墙拱形断面(半圆拱、圆弧拱或三心拱);当顶压、侧压都很大同时底鼓严重时,就必须选用诸如马蹄形、椭圆形或圆形等封闭式断面。 巷道的用途和服务年限也是考虑选择巷道断面形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服务年限长达几十年的开拓巷道,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锚喷支护的各种拱形断面较为有利;服务年限左右的准备巷道以往多采用梯形断面,现在采用错喷支护拱形断面日趋增多;服务年限短的回采巷道,因受动压影响须采用具有可缩金属支架的梯形断面。 矿区富有的支架材料和习惯使用的支护方式,往往也直接影响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木支架和钢筋混凝土棚子,多适用于梯形和矩形断面;砖石、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支护方式,更适用于拱形等曲线断面;而金属支架和锚杆可用于任何形状的断面。 掘进方法和掘进设备对于巷道断面形状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岩石平巷掘进仍是采用钻眼爆破方法占主导地位,它能适应任何形状的断面。近年来,由于锚喷支护广泛应用,为了简化设计和有利于施工,巷道断面多采用半圆拱和圆弧拱,三心拱逐渐被淘汰。在使用全断面掘进机组掘进的岩石平巷,选用圆形断面无疑是更为合适的。 在需要通风量很大的矿井中,选择通风阻力小的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既有

巷道断面及布置

巷道断面及布置 巷道断面及布置 一、巷道断面形状 我国煤矿巷道常用的断面形状是梯形和直墙拱形(如半圆拱形、圆弧拱形、三心拱形管称拱形),其次是矩形。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岩层或地压情况下,才选用不规则形(如半梯形)、封闭拱形、椭圆形和圆形。 矩形断面利用率高,承载能力低,一般用于顶压、侧压都小,服务年限短的巷道,如侧压大,两帮支架将发生移动或被坏。 梯形的断面利用率较拱形高,但承压性能较拱形差,常用于服务年限不长、断面较小或围岩稳定、地压不大的巷道。拱形断面则常用于服务年限长或围岩不稳定、地压大的巷道。 在特别松软或膨胀性大的岩层中开掘巷道,当顶压、侧压都很大时,可采用曲拱形;底膨严重时,可用带底拱的封闭拱形;四周压力都很大且不均匀时,可采用椭圆形;四周压力均匀时,可采用圆形。 沿煤层掘进巷道时,为了不破坏顶板,常根据煤层赋存情况,将巷道开掘成各种不规则形。 巷道断面形状往往取决于矿区富有的支架材料和习惯采用的支护方式。木棚子和钢筋混凝土棚子适用于梯形和矩形等断面;料石和混凝土砌碹适用于拱形、圆形等曲线形断面;而金属支架、锚杆支护适用于任何形状断面。

二、巷道断面尺寸 巷道断面尺寸主要依据用途来决定的,并用所需通过风量来校正,以人员通过方便为原则,《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巷道净断面,必须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安全设施及设备安装、检修、施工的需要。 巷道开掘出后不加支护的断面称为荒(毛)断面,支护后的断面称为净断面。巷道断面尺寸主要考虑巷道的净高和净宽。(一)巷道的净宽度 矩形巷道(直墙巷道)的净宽度,是指巷道两侧壁或锚杆露出长度终端之间的水平间距。对梯形巷道,当巷道内通行矿车、电机车时,净宽度指车辆顶面水平的巷道宽度。当巷道内设置运输机械时,净宽度指从巷道底板起1.6m高水平的巷道宽度;当巷道不放置和不通行运输设备时,净宽指净高的二分之一处的水平距离。 巷道净宽主要取决于运输设备本身的宽度,人行道宽度和相应的安全间隙,无运输设备的巷道可根据通风及行人的需要来选取。 巷道内人行道的宽度和相应的安全间隙在《煤矿安全规程》内都有明确的规定: (1)新建矿井、生产矿井新掘运输巷的一侧,从巷道道碴面起1.6m的高度内,必须留有0.8m(综合机械化采煤矿井为1m)以上的人行道,管线吊挂高度不得低于1.8m;巷道另一侧的宽度

纵横断面测量要求

道路、河道纵横断面测量要求 1.横断面测量宽度:道路、河道红线外15米; 2.测量间距:原则上按设计图桩号测量纵、横断面,但遇地形变化大的地 方应增加测量断面。 3.纵横断面的桩号必须匹配(一一对应),测量桩号以设计提供的平面图 为准。 4.道路测量范围内如有沟渠应测出沟底海拔高程和沟渠深度及宽度。 5.所提供的电子文档数据格式需符合下面的要求: 测量文件为TXT文件,文件格式如下: 纵断面: 20512.23 40514.25 41511.29 _______标高 | |______________空格符不能使用“Tab”健,只能用空格健 |__________________桩号不带“+”号,即不能用“0+100”表示……………. 2200561.21 2220524.23 2240511.23 ……………… 横断面: 0 512.12 ____中桩标高 |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桩号单独放一行 5 524.7 12 525.3 6 30 513.82 _____左侧数据 | | | | |_____标高 || | |__________与中桩的绝对距离 | | | | | |_______________第二项是标高 | |__________________ 空格符不能使用“Tab”健,只能用空格健|__________每一行第一项是测量点与中桩绝对距离

15 2125.12 16 2123.17 30 2165.23 ——————右侧数据 40 2122.12 ____中桩高程 12 2123.81 15 2124.45 30 2136.56 ____左侧数据 10 2163.78 17 2153.26 30 2163.89 ____右侧数据 60 2156.59 102122.1 17 2136.53 30 2167.56 15 2136.23 20 2145.32 40 2156.18 …………………… (1)数字之间,至少用一个空格符隔开。 (2)一个横断面数据由3行组成:第一行为中桩高程,第二行为左侧数据,第三行为右侧数据,高程采用绝对高程,距离为绝对距离。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 第八设计研究院 2012年2月29日

变形测量(作业)指导细则

变形监测作业细则(一)变形监测工艺流程图 资料归档

(二)变形监测方法及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是针对变形测量的特点和作业需要编写的,服务范围是二级以下的变形监测。使用本细则进行测量作业,应遵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等规程规范。如业主有特殊要求的,按业主要求执行。 变形监测主要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 一、准备工作 1.收集资料 1.1收集合同文件、工程设计文件、业主文件中有关变形测量的技术要求和规定。 1.2准备相应的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1.3了解测区的行政划分、社会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风俗习惯、气象、地质情况。 2.现场踏勘 踏勘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2.1 调查测区内的地质情况,为基点的埋设做好准备。 2.2调查测区内交通现状,以便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测量时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 2.3现场踏勘应作好记录。 3.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对测量精度的要求,及合同、业主的要求,结合测区自然地理条件的特征,选择测量等级和观测方案,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多快好省地完成生产任务。 3.1技术设计必须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3.1.1任务概述:说明工程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任务的内容和特点、工作量以及采用的技术依据,观测周期。 3.1.2测区概况:说明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等情况,并划分测区困难类别。 3.1.3 监测网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平面控制:说明控制网的等级,控制基点以及观测点的布设方案及埋设要求,控

制基点及观测点作业方法以及作业所需使用的仪器。平面测量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高程控制:说明高程控制网等级,附合路线长度及其构网图形,高程点或标志的类型与埋设要求;拟定观测与联测方案,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等。高程测量宜采用测区内原有高程系统。 3.1.4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成果资料的分析和评价,选用的计算软件,计算与检校的方法及其精度要求,成果资料的要求等。 4.监测网图上设计 根据工程设计意图及其对控制网的精度要求,拟定合理布设方案。 4.1 控制网(点)的布设: 4.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3)控制网可采用GPS网、测角网、测边网、边角网或导线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可采用GPS网、角交会、边交会、边角交会、附合导线等形式。各种布网均应考虑网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过大。 (4)基准点(包括控制网的基线端点、单独设臵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包括控制网中的工作基点、基准线端点、导线端点、交会法的测站点等)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和定向点应根据不同的布网方式与构进行埋设,每一个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2个,每个测区的工作基点不应少于2个。 4.1.2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2) 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将两个层次布网,即有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3)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4)每一个测区的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

焊接变形的控制和预防

1、焊接变形的定义 在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和基材的冷热循环所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形成焊接变形。焊接时,沿 同一边持续焊接引起的变形比两边交叉焊接的变形大。在焊接引起的冷热循环中,很多因素 影响金属的收缩并导致变形,如金属在受热时其物理、机械性能发生变化。当热膨胀增加、 热量增大时(见图1),焊接区域温度升高,焊接区域钢板的弯曲强度、弹性、热导性能将降低。 2、产生焊接变形的原因 在金属冷热变化过程中,应了解怎样产生变形、为什么产生变形。图2 为一组钢板冷热变化 时产生的变形示例。均匀加热钢板时,向各个方向均匀膨胀,见图2a。当钢板冷却至室温时,也是均匀收缩并恢复至原始尺寸。如果钢板在加热时给予刚性约束(见图2b),两个侧边就不 会产生变形。但是,加热时钢板一定会膨胀,所以只能在无约束的垂直方向膨胀(厚度方向),从而使钢板变得更厚。同样,当钢板温度降至室温时,也将在各方向上收缩(见图2c),这样,工件就发生了永久性弯曲或扭曲变形。

在焊接受热过程中,膨胀和收缩作用于焊接金属和基材上,焊缝和基材因局部被加热而形成 很大的温度梯度。冷却时,焊接金属试图正常收缩至室温时的体积。但是,熔化的焊接金属 因基材而受到约束,焊缝金属和基材之间就会产生应力集中。焊缝附近区域因此产生应力集 中而伸展或弯曲或变薄,这些超过焊缝金属屈服应力的集中释放就形成了永久变形。当焊接 温度接近室温,整个基材受到约束而无 法变形,金属的伸缩应力接近屈服应力。如果约束(夹具固定工件或反收缩力)取消,残余应 力释放,基材将发生迁移,焊接工件将产生变形。金属内部结构因焊接不均匀的加热和冷却 产生的内应力叫焊接应力,由焊接应力造成的变形叫焊接变形。不同的焊接工艺引起的焊接 变形量不同。 3 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和变形的种类 (1)影响焊接结构变形的主要因素。 a.焊缝在结构中的位置; b.结构刚性的大小; c.装配和焊接顺序; d.焊接规范的选择。 (2)焊接变形的种类。 a.纵向收缩和横向收缩(在焊缝长度方向上的收缩称纵向收缩,在垂直于焊缝纵向的收缩称 横向收缩); b.角变形; c.弯曲变形; d.波浪变形; e.扭曲变形。 (3)从焊接工艺上分析,影响焊接收缩量的因素。 a.采用焊条电弧焊焊接长焊缝时,一般采用焊前沿焊缝进行点固焊,有利于减小焊接变形,同时也有利于减小焊接内应力。 b.备料情况和装配质量对焊接变形也会产生影响。 c.焊接工艺中影响焊缝收缩量的因素有: ①线膨胀系数大的金属材料其焊接变形大,反之焊接变形小。 ②焊缝的纵向收缩量随着焊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③角焊缝的横向收缩比对接焊缝的横向收缩小。 ④间断焊缝比连续焊缝的收缩量小。 ⑤多层焊时,第一层引起的收缩量最大,以后各层逐渐减小。 ⑥在夹具固定条件下的焊接收缩量比没有夹具固定的焊接收缩量小,减少约40%~70%。

市政道路施工测量方法及测量方案

市政道路施工测量方法及测量方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4) 1.1编制依据 (4) 1.2工程概述 (4) 第二章测量部署 (4) 2.1测量人员组织机构 (4) 2.2测量人员资质 (5) 2.3测量仪器的配备 (5) 2.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6) 2.5测量工艺流程 (7) 第三章施工测量方法 (7) 3.1控制测量 (7) 3.1.1平面控制系统的建立 (7) 3.1.2高程控制系统的建立 (9) 3.1.3施工图审核 (9) 3.2道路工程测量方法 (10) 3.2.1工艺流程 (10) 3.2.2操作方法 (10) 3.3排水工程测量方法 (16) 3.3.1施工前测量准备 (16) 3.3.2市政排水工程施工测量 (16) 3.4竣工测量 (17) 3.4.1质量标准 (17) 3.5测量注意事项 (18) 3.5.1平面控制测量 (18)

3.5.2高程控制测量 (19) 3.5.3仪器管理 (19) 3.6道路测量示意图 (20) 第三章成品保护 (20) 第四章施工测量技术保证措施 (21) 第五章安全措施 (22)

施工测量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 1.1编制依据 1、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设计文件 2、测绘院提供《控制点成果文件》 3、业主提供的设计原始地貌图纸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 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7、《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268-2008) 8、《土方开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1.2工程概述 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外环北路道路建设工程,起点位于阿者村西侧,下穿二环线东段(绕城高速)、上跨在建设的龙水路及贵广高铁隧道段、上跨渔梁河、大寨河,穿越二级水源保护区,在柏杨村及和尚洞附近穿越隧道。终点接在建的贵龙纵线。 道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每小时,道路宽40米,道路全长11.5km,主线桥5座,隧道2座,桥隧比例17%。 测量部署 2.1测量人员组织机构 项目部组建以总工(技术负责人)为总负责人,专业测量工程师为负责人,各施工队成立现场测量小组的管理模式,用来保证控制测量和

巷道断面设计

巷道断面设计 一、选择巷道断面形状 本矿年产10万吨矿井的第一水平运输大巷,一般服务年限在15年以上,采用600毫米轨距单轨运输的巷道,其净宽在2.2米左右,又穿过中等稳定的岩层,故选用钢筋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三心拱形断面。 二、确定巷道断面尺寸 1、确定巷道净宽度B 本矿ZK1.5-6/100电机车长L=2100mm、宽b=920mm、高h=1550mm; 0.7吨矿车宽b=1200mm、高h=1150mm。 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并参照标准设计,取巷道人行道宽C=700 mm、非人行道一侧宽a=300 mm。故巷道净宽度为: B=a+b2+c=300+1200+700=2200 mm 2、确定三心拱参数 取拱高为巷道1/3的三心拱,其有关参数: 拱高f=B/3=2200/3≈733mm R=0.692B=0.962×2200=1522mm r=0.262B=0.262×2200=576mm 三、轨道参数选择 根据采用的运输设备,选用12kg/m的钢轨;采用木头轨枕。

四、确定巷道墙高h3 1、按架线电机车导电弓子要求确定h3 已知:r=576mm;A=1200/2+300=900mm 取K=400mm,则cosβ=r-A+K/r-250=576-900+400/576-250=0.233<0.554 表明导电子已进入大圆弧范围内,根据《安全规程》取H1=2000mm 故h3h3= H1+h6-√(R-250)2-(k+Z)2+R-f =2000+100-√(1522-250)2-(360+200)2+1522-733 =1747mm K——导电弓子宽度之半,查表取K=718/2=359,取K=360mm Z——巷道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的间距,Z=2200/2-(1200/2+300)=200mm 2、按行人要求确定墙高h3 h3= 1900+h5-√r2-(r-100)2=1900+100-√5762-(576-100) 2=1676mm n——导电弓子距拱壁安全间距,取n=300毫米; 3、按管道装设要求确定h3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置管道,只要满足《安全规程》即可。以上计算结果取大值,即从底板算起墙高为1747mm,取h3=1750mm。 五、确定巷道净断面积(通风断面)与风速校核 1、巷道净断面积:

路基纵横断面测量及土石方工程量计算

第三节 纵横断面测量及土石方工程量计算 路线定测阶段在完成中线测量以后,还必须进行路线纵、横断面测量。路线纵断面测量又称为中线水准测量,它的任务是在道路中线测定之后,测定中线上各里程桩(简称中桩)的地面高程,并绘制路线纵断面图,来表示沿路线中线位置的地形起伏状态,主要用于路线纵坡设计。横断面测量是测定中线上各里程桩处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地形起伏状态,并绘制横断面图,供路基设计、施工放边桩使用,并通过计算横断面图的填、挖断面面积即相邻中桩的距离便可计算施工的土石方数量。 线路纵断面包括路线水准测量和线路纵断面绘制两项内容。其中路线水准测量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沿线路方向设置若干个水准点,按等级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测定其高程,称为基平测量;然后以基平测量所得各水准点高程为基础,按等外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分段进行中线各里程桩地面高程的水准测量,称为中平测量。 一、基平测量 水准点的设置应根据需要和用途的不同,可设置永久性和临时性的水准点。路线起终点和终点、需长期观测的工程附近均设置永久性水准点,永久性水准点应埋设标石,也可设置在永久性建筑物的基础上或用金属标志嵌在基岩上。水准点密度应根据地形和工程需要而定,在丘陵和山区每隔0.5-1km 设置一个,在平原地区每隔1-2km 设置一个。 基平测量时,应将起始水准点与附近的国家水准点联测,以获得绝对高程,同时在沿线水准测量中,也应尽量与附近国家水准点联测,形成附合水准路线,以获得更多的检核条件,当路线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或引测有困难时,也可参考地形图选定一个与实地高程接近的作为起始水准点的假定高程。 基平测量应使用不低于DS 3级水准仪,采用一组往返或两组单程在水准点之间进行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往返观测或两组单程观测的高差不符值应满足: L f h 30±≤mm (平原微丘区)或L 45±mm (山岭重丘区) 式中L 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 计(具体可参考《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若高差不符值在限差以内,取其高差平均值作为两水准点间高差,否则需要重测。最后由起始点高程及调整后高差计算各水准点高程。 二、中平测量 中平测量即线路中桩的水准测量,一般以相邻两水准点为一测段,从一水准点开始,用视线高法逐点施测中桩的地面高程,附合到下一个水准点上。相邻两转点间观测的中桩,称为中间点。为了削弱高程传递的误差,观测时应先观测转点,后观测中间点。转点应立在尺垫上或稳定的固定点上,尺子读数至毫米,视线长度不大于150m ;中间点尺子应立在紧靠中桩的地面上,尺子读数至cm ,视线长度可适当放长。 如图9-14所示,水准仪置于I 站后,后视水准点为BM1,前视转点为TP1,将观测结果分别记入表9-2中的“后视”和“前视”栏内,然后观测0=000……,0=120等各中桩点,将读数分别记入“中视”栏。将仪器搬到Ⅱ站,后视转点为TP1,前视转点为TP2,然后观测各中桩地面点,用同法继续想前观测,直至附和到下一点水准点BM2,完成一测段的观测工作。

变形测量方法

一、变形测量的常规方法 变形观测的常规方法主要指经纬仪或全站仪平面位移测量和水准仪沉降观测。 平面位移经纬仪(全站仪)测量方法: 1、小角法 在测站上测量位移点的距离及固定方向与位移点方向间的夹角,以确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的方法。 2、视准线法 以两固定点间经纬仪的视线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极坐标法 根据一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方向,在已知点上观测已知方向与待定方向的水平角和已知点到待定点之间的距离,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4、交会法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用方向或距离交会确定待定点坐标和高程的方法。 ?前方交会 根据两个以上已知点的坐标及观测角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后方交会 在待定点上向三个以上已知点进行水平角观测然后根据三个已知点的坐标及两个水平角观测值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侧方交会 根据两个已知点的坐标和一个已知点及待定点上观测的水平角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 沉降观测水准测量法: 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观测点两次高程之差,以确定观测点的沉降量。 二、变形测量的其他方法与仪器设备 1、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用装有联通管的贮液容器,根据其液面等高原理制成的装置进行高差测量的方法。 2、激光准直法 以激光发射系统发出的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需要准直的点上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3、引张线法 在两固定点间,以重锤和滑轮拉紧的金属丝作为基准线,测量变形观测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4、经纬仪投点法 用经纬仪在两个正交的方向将建筑物、构筑物顶部的观测点投影到底部观测点的水平面上,以测定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及倾斜度的方法。 5、正锤线法 在固定点下,以金属丝悬挂重锤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6、倒锤线法 以下端固定在变形体下的基岩内,上端联接在油箱内的自由浮体上,拉紧的金属丝作为竖向基准线,测量建筑物构筑物不同高度处的观测点与基准线间的距离,确定偏离值的方法。

采矿井巷工程巷道断面图集

巷道断面图册说明 一、巷道断面形状及支护形式 根据矿区的地质特征、巷道的用途、服务年限以及各矿井巷道使用实践,兴源矿区矿井巷道的岩巷一般采用半园拱锚(锚网)喷支护,半煤巷一般采用梯形金属支护或U型金属支护,煤巷一般采用U型金属支护。 二、巷道断面尺寸 主要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矿井目前在用运输设备尺寸(8吨蓄电池电机车,轨距600,长×宽×高=2000×880×1550;1吨固定矿车,轨距600,长×宽×高=4500×1060×1150)及未来推行采掘机械化主要设备尺寸,行人宽度和安全间隙等,并满足矿井工作面风量需要进行设计,根据实践使用经验,矿井巷道断面尺寸一般确定为: (一)岩巷 1.主要运输巷:水平顶(底)运输大巷、主运输石门、采区轨道上山,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小于 2.5m,净宽不小于2.6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见图4) 2.车场及硐室:机采工作面采区上、中部车场、区段运输石门(无机车运行),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2.5m,净宽不小于 3.2m;水平运输大巷车场、采区变电所及采区下部车场(有机车运行),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2.8m,净宽不小于3.6m;中央变电所,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3.0m,净宽不小于 4.0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 和70-10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见图5、6、7) 3.区段运输中巷:区段顶(底)运输巷、石门,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

小于2.4m,净宽不小于2.4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见图3) 4.采区岩石上山:为采区溜煤、通风、行人服务。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小于2.2m,净宽不小于2.2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见图2) 5.采区其它巷道:为一个采煤工作面服务的溜煤上山、探煤上山、回风巷、小硐室,巷道规格要求净高不小于1.8m,净宽不小于2.0m。支护形式:对稳定、稳定性较好岩层直接喷浆支护(喷浆厚度分别为20-30mm和50-70mm)或扯中榴支护,对中等稳定或稳定性较差岩层,采用锚网喷支护或架棚支护。(见图1、13、17) (二)半煤巷(在2、3、5煤层所布置的巷道) 1.薄煤层沿煤运输巷:巷道规格净高不小于 2.0m,上宽1.8m,下宽2.4m;支护形式采用工字钢棚支护。(见图14) 2.薄煤层沿煤回风巷:巷道规格净高1.8m,上宽1.6m,下宽2.2m,支护形式采用工字钢棚支护。(见图13) 3.薄煤层运输巷、回风巷:运输巷规格净高2.2m,净宽2.2m,回风巷规格净高2.0m,净宽2.0m,支护形式推广使用锚网支护及锚杆W钢带联合支护。(见图15、16、19、20) (三)煤巷(在6煤层所布置的巷道或全煤巷) 1.沿煤运输巷:巷道规格净高 2.3m,净宽2.4m;支护形式采用U型钢支架。(见图10) 2.沿煤回风巷:巷道规格净高2.1,净宽2.2m;支护形式采用U型钢棚支护。(见图9) 3.沿煤溜子道、联络巷等:巷道规格净高2.0,净宽2.0m;支护形式

造船焊接变形和反变形控制

造船中的焊接变形和反变形控制 1.研究背景 船舶工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装配制造业,焊接操作是其中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焊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船体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焊接变形又是焊接过程中最难控制的一环。焊接变形的存在不仅造成了焊接结构形状变异,尺寸精度下降和承载能力降低,而且在工作荷载作用下引起的附加弯矩和应力集中现象是船舶结构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船舶结构疲劳强度降低的原因之一[1]。焊接变形对现代造船技术的应用产生了障碍。由于焊接变形对船舶建造质量、成本和周期都具有重要影响,工业界一直对其非常重视,对焊接变形从实验和理论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能够对焊接过程进行有效预测和控制。反变形可以控制焊接变形,降低残余应力,且方法简单易行,在船舶行业有广泛的应用。 2.背景内容 针对造船中的焊接变形,国内外专家进行大量的研究。焊接过程是一个非平衡的、时变的、带有随机因素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它涉及电弧物理、传质传热和力学等方面。至今对焊接过程变形的实时检测与监控仍是困难的,不仅需要特殊的方法,而且对设备的要求也很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焊接热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应运而生,实践证明数值模拟对于研究焊接现象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 2.1国外专家的预测和研究 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苏联学者就开始了焊接变形计算与控制研究。如C.A.库兹米诺夫[2]研究了典型船体结构总变形和局部变形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减少和补偿焊接变形以及矫正主船体结构的解决方案。Greene和Holzbaur[3]开展了降低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研究,目前降低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技术大多数由他们制定的法则演变而来。法国的国际焊接研究所对“焊接结构中残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