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杂说 进学解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 杂记(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 杂记(4课时)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第1课丰乐亭记一、基础过关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摘取B.因为本.其山川本:依据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D.涵.煦百年之深也涵:滋润解析:选C。

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修既治滁之明年..夏B.滁于五代干戈..之际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D.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解析:选B。

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刬削消磨B.亡何国变,宁南死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D.掇幽芳而荫乔木解析:选D。

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B.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解析:选D。

判断句,其余的为状语后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以下课内文段,回答5~8题。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

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修尝考.其山川____________(2)圣人出而四海一.____________(3)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____________(4)盖.天下之平久矣____________答案:(1)考察(2)统一(3)只,仅仅(4)连词,表原因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向之.凭恃险阻②欲求晖、凤就擒之.所B.①圣人出而.四海一②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C.①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D.①升高以.望清流之关②樊哙侧其盾以.撞解析:选D。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游记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游记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D.③⑤⑥⑧【解析】①有的人;④模糊;⑦懒惰无力;⑧尽,这里是尽情享受。

【答案】 C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乐亦无穷.也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解析】A项,得:能够/心得体会。

B项,文:文字。

C项,穷:走到尽头/尽。

D项,至:到达的游客/到达。

【答案】 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何可胜.道也哉A.日出江花红胜.火B.予观夫巴陵胜.状C.二战而一胜.一负D.举不胜.举【解析】例句与D项都作“尽”讲。

A项,“胜过”“超过”;B项,“优美的”;C项,“胜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解析】 A 项,其:代词,我们/代词,那。

B 项,于:介词,对/介词,在。

C 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以:连词,表并列,而/介词,表原因。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于是予有叹.焉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 .火尚足以明.也 【解析】 B 项,名词作状语。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阶段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阶段测评2 Word版含解析

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每小题3分,共15分)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②秦无亡遗.矢镞之费B.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②故上兵伐.谋C.①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②始适.还家门D.①而无物以相.之②吉人自有天相.【解析】A项,遗:①遗留;②失去。

B项,伐:①砍伐;②建功。

C项,适:①舒畅,畅快;②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D项,相:助,帮助。

【答案】 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②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B.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②飞鸣而.过我者C.①其.孰能讥之乎②问其.姓名,俯而不答D.①人固疑余之.不乐也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解析】A项,即:①动词,就在;②连词,如果。

B项,而:连词,表修饰。

C项,其:①难道,表反问;②代词,他。

D项,①主谓之间;②代词,这。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B.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解析】B项,奔放:古义,疾驰;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C项,非常:古义,不寻常;今义,副词,十分,很。

D项,教授:古义,宋代官名;今义,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冈陵起伏,草木行列..②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③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④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⑤常在于险远..⑥火尚足以明.也⑦可以笼.而有之⑧顾而乐.之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⑩横江东.来⑪苟有可观,皆有可乐.⑫农夫渔父过而陋.之A.①⑦⑨/②③⑤/④⑩⑧/⑪⑥/⑫B.①②⑤/③⑥⑦/④⑩/⑧⑪/⑨⑫C.①⑦⑨/②④⑪/③⑩/⑤/⑥/⑧⑫D.①⑥⑨/②④/③⑩⑦/⑤⑧⑫/⑪【解析】①⑦⑨名词用作动词,②④⑪使动用法,③⑩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名词,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⑧⑫意动用法。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书序 《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书序 《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尔三矢与:给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C.君臣相顾.顾:照顾D.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解析】C项,顾,看。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②祸患常积于.忽微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C.①入于.太庙②而皆自于.人欤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解析】B项,均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A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

C项,①介词,到;②介词,从。

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答案】 B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 D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及凯旋..而纳之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C.至于..誓天断发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解析】A项,凯旋:战胜归来。

古今义相同。

B项,古义:人为因素。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指人的意识对象;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C项,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D项,古义:官名,这里泛指属官。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答案】 A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解析】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答案】 B6.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例句:请其矢,盛以锦囊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D.此三者,吾遗恨也【解析】D项,判断句,其余三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秦议 教战守策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学精练:秦议 教战守策 Word版含解析

[基础巩固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果:究竟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渐:事物的苗头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邀:邀功【解析】C项,渐:逐渐,缓进。

【答案】 C2.下面的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B.天下之势,譬如一身C.此疾之所由生也D.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解析】A项,“顿”同“钝”。

【答案】 A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B.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不先于.我,则先于彼C.使之能逸而.能劳/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D.教以.行阵之节/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解析】A项,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

B项,于:介词,由于/介词,从。

C项,而:表并列的连词。

D项,以:介词,把/介词,按照。

【答案】 C4.下面两句中不都含有名词作状语现象的一项是()A.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常以身翼蔽沛公B.吾得兄事之/人皆得以隶使之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骊山北构而西折/而后乃今将图南【解析】A项,兽、鸟、翼,名词作状语,表比喻。

B项,兄、隶,名词作状语,表态度。

C项,日、月,名词作状语,表时间。

D项,北、西,名词用作状语,表方向;南,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A.盖尝试..论之B.一旦出身..而蹈死地C.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D.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解析】A项,尝试:古义,曾经试着/今义,试,试验。

B项,出身:古义,投入、献身/今义,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C项,暴露:古义,在野外劳动/今义,显露出来。

【答案】 D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庶人之在官者A. 战者必然之势也B. 役民之司盗者C. 教以行阵之节D.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一第1课原 毁 Word版含解析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

《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

“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

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

《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

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

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

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

《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

《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1课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一、字词积累1.字音怠.(dài) 舜(Shùn) 懦(nuò)者 2.通假字①懦者必说.于色矣 说,同“悦”,高兴 ②道德之行,难已. 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 3.一词多义(1)善⎩⎪⎨⎪⎧①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动词,擅长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名词,好事③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交好④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动词,爱惜⑤太祖曰:“善.。

”乃南征 形容词,表示同意⑥子善.视之 副词,好好地(2)病⎩⎪⎨⎪⎧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名词,缺点②亮疾病.,卒于军 动词,病重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动词,担心 (3)焉⎩⎪⎨⎪⎧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代词,他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语气词,表疑问④则将焉.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表疑问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语气词,表陈述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代词,哪里(4)修⎩⎪⎨⎪⎧①是故事修.而谤兴 动词,进修,有成绩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动词,举行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长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容词,长、久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修养⑥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动词,修理4.词类活用①故人乐为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③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名词用作动词,光大 ④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⑤究其旧.不图其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5.古今异义①古之君子..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学案:考点链接5 识记文化常识 W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学案:考点链接5 识记文化常识 W

姓名,年级:时间:考点链接(五)识记文化常识本单元课文是包括传状、祭文、碑志类文章,属于应用文类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除了要理解实词、虚词和句式,还要对古代文化常识有所了解.2015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出现了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主要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判断,这成了高考的导向标。

一、分类识记1.年龄称谓①孩提(指2-3岁的儿童) ②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③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④黄口(十岁以下) ⑤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⑥束发(男子十五岁) ⑦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⑧弱冠:男子二十岁。

⑨而立(男子三十岁) ⑩不惑(男子四十岁)⑪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⑫花甲(六十岁)⑬古稀(七十岁) ⑭耄耋(八十岁)⑮鲐背之年(九十岁) ⑯期颐(一百岁) 2.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3.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②授: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⑤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⑥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六第3赠黎安二生序课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训练:专题六第3赠黎安二生序课

一、基础过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赠予)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C.辱以顾余(侮辱)D.患为笑于里之人(担心)解析:选C。

谦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其才力之放纵 B.余之同年友也C.请予言以为赠D.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解析:选D。

A.古义:奔放纵横。

今义:纵容,不加约束。

B.古义:科举考试中同登科第。

今义:同一年;同岁。

C.古义: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D.认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穷尽事理B.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可烧而走也解析:选A。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D.则于是焉复驾言兮焉求解析:选A。

A.副词,还是;B.语气词,呢/介词,在;C.连词,因为/介词,用;D.语气助词/疑问代词,什么。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层]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其间不能容发.发:头发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看见C.卒.然临之而不惊卒:同“猝”,突然D.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鲜:少【解析】B项,见:同“现”,表现。

【答案】 B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卓荦为杰,校短量长B.拔去凶邪,登崇畯良C.计班资之崇庳D.跋前踬后,动辄得咎【解析】A项,“校”同“较”;B项,“畯”同“俊”;C项,“庳”同“卑”。

【答案】 D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无患有司之.不公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B.然而公不见信于.人业精于.勤荒于嬉C.《诗》正而.葩乘马从徒,安坐而.食D.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大木为杗,细木为.桷【解析】A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结构助词,的。

B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由于。

C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项,为:都是动词,作为。

【答案】 D4.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补苴.罅漏B.登明选公,杂进巧.拙C.名.一艺者无不庸D.踵.常途之促促【解析】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其余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B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春秋》谨严,《左氏》浮夸..B.三年博士..,冗不见治C.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D.作为..文章,其书满家【解析】A项,古义:指文章多有夸张和形象性描写,文辞华美。

今义:虚夸;不切实际。

B项,古义:古代学官名。

今义: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D项,古义:写作。

今义:①行为,所作所为;②建树,成就。

【答案】 C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A.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D.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解析】A项,被动句。

B项和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C项,状语后置句。

D项,省略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诸葛亮论苏轼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B.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C.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D.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解析】结合语境,理解断句大意,注意句式和虚词。

根据“言兵”“言地”“言战”引起的句式一致,且构成排比句,可排除B、C、D三项。

【答案】 A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海,一说“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四海”是围绕“九州”四面的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B.先主,指刘备。

陈寿是蜀国的旧臣,蜀灭,陈寿降晋。

蜀国又是刘备建立的,陈寿出仕时是刘禅在位,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刘备为先主。

C.兵、旅,泛指军队。

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军队就是按伍、两、卒、旅、师、军编制的。

D.荆、豫是指荆州和豫州,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泉州、荆州、豫州、梁州和曹州。

【解析】泉州和曹州不是古代的地域区划,不属于九州。

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答案】 D9.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1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2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3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4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解析】C项,相关文句: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不符合文意。

【答案】 C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宜其屡战而屡却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

(2)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3)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参考译文】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卫天下的,是周朝。

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卫天下的,是秦朝。

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

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在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

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

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

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义之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

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

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

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

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

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军。

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

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

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

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

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

”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语言运用层]11.中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名言警句、俗语,请另选两句,仿照示例,造一组句子。

示例:古人说:“三思而后行。

”确实如此,深思熟虑能够使人做出准确的判断。

但在机遇稍纵即逝的现代社会,事事三思只能使你成为竞争中落后的乌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仿写时注意要有引用,语意要有转折,最后一句要用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