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药用蜈蚣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药用蜈蚣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动物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蜈蚣又名天龙、千年虫,《本草纲目》等文献记载,蜈蚣辛温有毒,具有镇静、熄风解毒、通络止痛等功效。
因其性善走窜,通达能力强,故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为显著。
本文就其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有效成分蜈蚣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肽类、糖类和脂肪酸等。
1.1 蛋白质中药蜈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其最主要的有效成分。
研究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蜈蚣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含量都相当高,在67%~68%范围内,而且很接近。
黄能听等用仿生酶解法对蜈蚣中的蛋白质进行了提取,发现其有显著的抗凝和抗血栓作用。
1.2 肽类付银丹等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HPLC等方法对多棘蜈蚣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多种肽类化合物,均为二肽。
邹吉利采用海藻酸吸附、盐析等方法对粗提取物中的蛋白多肽进行富集,然后再运用葡聚糖凝胶G-25、葡聚糖凝胶G50和反相高效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目标活性多肽进行分离,以镇痛活性强弱作为药效学指标,分离纯化得到具有镇痛活性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偏弱酸性的蜈蚣多肽单体,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唐卉将蜈蚣粗提物酶解后,用Sephadex G-25凝胶层析技术对酶解法得到的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蜈蚣小分子肽类(small molecularpeptide from centipede,SMPC),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发现SMPC能有效的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长。
1.3 多糖中药蜈蚣也含有少量的糖类,约占总含量的1.08%。
李兴暖等先采用Sevag法从蜈蚣中分离出粗多糖,再经DEAE-52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获得3个糖组分,其中蜈蚣多糖组分I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
1.4 脂肪酸研究表明,蜈蚣的脂肪含量高,组成复杂。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中药蜈蚣,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中药蜈蚣的研究不断深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逐渐被人们认识所。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药蜈蚣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制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推动中药蜈蚣的深入研究与开发。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药蜈蚣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形态特征和分类等。
随后,重点介绍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还将对中药蜈蚣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其在治疗各类疾病中的应用、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等。
本文还将探讨中药蜈蚣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以期为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推动中药蜈蚣的研究与开发,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蜈蚣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蜈蚣的化学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脂类、糖类、有机酸、微量元素等。
其中,蛋白质和多肽是蜈蚣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这些活性成分与蜈蚣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是蜈蚣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科研人员运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对蜈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也为深入研究蜈蚣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药蜈蚣的化学成分研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科研人员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蜈蚣化学成分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药蜈蚣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蜈蚣毒可行性研究报告

蜈蚣毒可行性研究报告引言蜈蚣毒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拥有较强的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可行性研究,探讨蜈蚣毒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可能的风险。
研究背景蜈蚣毒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根据中医理论,蜈蚣毒可以祛风通络、消肿止痛,并且具有抗肿瘤和抗炎等作用。
然而,蜈蚣毒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由于其毒性较大,临床应用难度较高。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蜈蚣毒在医药领域的可行性,包括其药效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研究,为蜈蚣毒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综合相关的中医药文献、现代医学文献,分析蜈蚣毒的药理学特点、临床应用情况和治疗效果等。
2. 动物实验选取适当的实验动物,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进行蜈蚣毒的实验研究。
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评估蜈蚣毒的药效和副作用。
3. 临床研究选择适当的疾病患者,进行蜈蚣毒的临床研究。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等指标,评估蜈蚣毒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蜈蚣毒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抗菌消炎、抗肿瘤、镇痛等。
此外,蜈蚣毒在传统中医药中的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蜈蚣毒可以显著提高实验动物的病情改善率,促进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提升。
虽然在高剂量下会引起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在合适的剂量范围内,蜈蚣毒的毒性较小。
3.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蜈蚣毒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如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等,并且药物安全性相对较高。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蜈蚣毒的应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蜈蚣毒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抗肿瘤和镇痛方面;2.蜈蚣毒的毒性较小,在合理剂量下可以安全应用;3.蜈蚣毒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患者的过敏反应情况。
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蜈蚣性辛,温;有毒。
归肝经。
蜈蚣不仅是动物,也是一种药用品。
对人们身体有一定的功效。
下面就看看蜈蚣的药用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蜈蚣的药用功效1、熄风止痉:用于中风中经络之肢体活动不灵、语言障碍,中风中脏腑之人事不知、痰闭抽搐及高热抽搐、小儿惊厥、破伤风、颜面神经麻痹等证都可与僵蚕、全蝎等熄风药同用。
2、通络止痛:用于风湿顽痹,可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除湿、通络药物同用,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白僵蚕等同用。
3、攻毒散结: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同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恶疮肿毒颇佳,与茶叶共为细末,敷治瘰疬溃烂,与黄连、大黄、生甘草等同用可治毒蛇咬伤。
蜈蚣的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
2、止痉作用: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蜈蚣水侵剂对黄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腹殷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促进免疫作用: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
5、化瘀作用:蜈蚣泡酒能治跌打,对于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同时对毒疮和无名肿毒也有良好效果。
蜈蚣禁忌1、孕妇忌服。
2、《本草衍义》:"畏蛞蝓。
"3、《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4、《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
蜈蚣 用途

蜈蚣用途蜈蚣,也称为直尾亚纲,是一类体型较长且具有多条腿的节肢动物。
它们属于蜘蛛目下的一个大类别,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地方。
虽然蜈蚣给人一种危险和恐惧的感觉,但实际上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且也有各种各样的用途。
以下是蜈蚣的几个主要用途。
1. 生态平衡维持:蜈蚣是自然界中一个重要的捕食者,它们以小型昆虫、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
正是靠着它们的捕食行为,才能够控制一些其他昆虫的数量,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土壤改良:蜈蚣活动频繁,会拆解和吸收有机质,同时排泄它们的排泄物也会使土壤富含养分。
这对于土壤的质量和肥力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
3. 医学研究:蜈蚣的毒液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一些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蜈蚣毒素,可以了解毒液的作用机制,以及可能的药物开发方向。
此外,蜈蚣的毒液还用于制作某些药物,例如止痛剂和抗血栓剂。
4. 教育和研究:蜈蚣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其生活习性和行为可以用于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教学和研究。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蜈蚣的生态系统和群体行为来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这对于生物学研究和生态学研究非常重要。
5. 食物链的一部分:蜈蚣是自然界中食物链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其他动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许多动物,特别是鸟类、爬行动物和某些哺乳动物,依靠蜈蚣作为其食物来源,帮助它们维持生存。
6. 宠物:尽管蜈蚣在自然界中有时被视为危险的昆虫,但还是有人将它们作为宠物饲养。
一些蜈蚣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行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它们在一些家庭中成为观赏宠物。
这些蜈蚣需要提供适当的栖息环境和食物,以确保它们的健康和幸福。
总结起来,蜈蚣作为一类常见的节肢动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惧,但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它们通过捕食其他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参与土壤改良,为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并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
此外,蜈蚣在教育和研究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一些品种还可以成为特殊的宠物。
蜈蚣的名医用药经验

蜈蚣的名医用药经验蜈蚣,又名千足虫、百足虫、金头蜈蚣、百脚、蝍蛆、吴公、天龙、嗷膏姆,辛温,有毒,入肝经,具有息风镇惊、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等。
《本草纲目》载:'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
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
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
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
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
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
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
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
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张锡纯认为蜈蚣微毒几乎接近无毒,甚至还可以用于妊娠受风抽搐,认为“性有微毒”、“而其性甚和平,从未有服之觉瞑眩者……虽本草谓有坠胎之弊,而中风抽掣,服他药不效者,原不妨用。
《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曾在其逐风汤条下认为蜈蚣“不但治风也,愚于疮痈初起甚剧者,恒加蜈蚣于托药之中,莫不随手奏效。
况此汤中,又有黄芪、当归以保摄气血,则用分毫何损哉。
”一提到蜈蚣,在多数人的心目中,第一反应就是“毒”,而蜈蚣,其性尤善搜风,走窜之力最速,是一味熄风的良药。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优秀5篇)

蜈蚣的功效与作用(优秀5篇)蜈蚣的药用价值篇一据现代药理研究,蜈蚣具有抗肿瘤、镇静、止痉和抗真菌等作用。
蜈蚣的药用成分,正是它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
据临床试用,具有以下新的功用:治疗传染性肝炎:用蜈蚣注射液,每次肌注两毫升,每日1—2次,10日为一疗程。
治疗肺结核:将蜈蚣去头足,烘干,研末内服,每次为3克,每日3次,连服一个月,停药休息一周。
有效率在60%以上。
以蜈蚣为主治疗阳痿:用蜈蚣18克、当归60克、白芍60克、甘草60克,共研细粉,分为40包,每次服0.5—1包,早晚各1次,空腹用黄酒送服,15日为一疗程。
以蜈蚣为主治疗癫痫:用蜈蚣、全虫等量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4—5片,每日两次。
以蜈蚣为主治疗慢性骨髓炎:用蜈蚣60克、淫羊藿30克、肉桂10克,研细末,每日服20—30克,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肝癌:蜈蚣、阿魏、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炙狼毒9克,蜂房21克,急性子24克,全蝎、僵蚕、木鳖子、咸灵仙各30克,山慈姑5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软坚丸,每服1.5克,日2次,温开水送。
能使症状缓解,肿块软缩,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蜈蚣2条,蜂房、海藻、昆布、天花粉各9克,土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切碎,水煎2次分服,日1剂。
迄皮肤凹陷恢复,肿块及结节软缩,肿痛消除。
宫颈癌:蜈蚣2条,麝香0.15克,冰片0.3克,轻粉、雄黄各3克,黄柏15克共研细粉,用适量包于消毒纱布中间,送入阴道穹窿部,紧贴宫颈,每天上药1次,月经期停用。
可根据病情好转,减少上药次数,直至活检转阴。
同时,隔日服下药1剂:蜈蚣2条,柴胡2.5克,全蝎3克,昆布、海藻、香附、白术、茯苓各4.5克,当归6克,生白芍9克,切碎,水煎服。
可获痊愈。
绒毛膜癌蜈蚣2条,蜂房6克,白花蛇60克切碎,水煎服,日1剂,2次煎服。
能使肿块消除,转移症状缓减,迄阴道流血停止,尿妊娠试验连续多次均为阴性,可获痊愈。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

中药“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蜈蚣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
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本品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以条宽、腹千瘪者为佳。
去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辛,温;有毒。
归肝经。
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5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孕妇禁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蜈蚣味辛,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三、临床应用1.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本品性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有比全蝎更强的息风止痉及搜风通络作用,二者常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
若治小儿撮口,手足抽搐,可配全蝎、钩藤、僵蚕等。
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多配伍天南星、防风等。
2.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本品有较强的搜风、通络止痛作用,常与独活、威灵仙、川乌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同用,治疗顽痹疼痛。
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偏正头痛,可与天麻、川芎、僵蚕等配伍。
3.疮疡,瘰疬,蛇虫咬伤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味辛又能散结。
《拔萃方》以之与雄黄、猪胆汁配伍制膏,外敷治疗恶疮肿毒。
若与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疗疬溃烂。
此外,本品还可用治虫蛇咬伤。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性蛋白质;还含有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糖类、蛋白质,以及铁、锌、锰、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惊厥、抗炎、镇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抑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等作用,并有溶血和组织胺样作用。
3.不良反应蜈蚣所含有毒成分具有溶血作用,并能引起过敏反应。
大量蜈蚣能使心肌麻痹,并能抑制呼吸中枢。
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广西中医药 1999 年第 4 期第22 卷综述作者:刘峰单位: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30001 南宁市南京路 39 号关键词:蜈蚣;治疗应用;毒理学;毒副反应;综述蜈蚣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临床应用已有悠久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蜈蚣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现代研究发现蜈蚣还可用于治疗无名肿毒、结核、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口腔溃疡、癫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慢性肾炎、肝炎、骨髓炎、小儿痉咳、哮喘、坐骨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等多种疾病〔1〕。
近 10 年来蜈蚣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妇产科、骨伤科等疾病方面又有了新进展,但同时也发现了较多例不良反应,现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况时祥〔 2〕总结运用蜈蚣的经验时指出:在治疗脑溢血、癌症、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前列腺肥大方面蜈蚣显示出特殊的功效,认为蜈蚣通络散结、定痛,有较好1 / 8的促进血肿消散、通畅血管、解痉止痛的作用。
抗癌作用必须在大剂量运用时才产生。
陶红〔3〕运用蜈蚣与牵正散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328 例,总有效率 94.2%;若缺蜈蚣则疗效明显降低。
用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与抗栓丸、维脑路通片对照,有效率 94%,高于对照组(P<0.01)〔 4〕。
王豪〔 5〕用蜈蚣散治疗阳痿总有效率 92.5%.罗国强〔 5〕用蜈蚣治疗臂丛神经牵拉伤、颈椎病等疗效显著,认为对由于神经牵拉受压而引起的麻木疼痛,蜈蚣具有较好的搜风通络止痛效果,但对肝肾有毒性,应加以重视。
兰友明等〔7〕以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治愈 95 例,好转 5 例。
沈关桢等〔 8〕以蜈蚣胶囊治疗宫外孕30 例,一疗程杀胚成功 25 例,有效 2 例,无效 3 例;优于用天花粉结晶蛋白针剂注射组。
李智勇〔9〕用蜈蚣、全蝎治疗麦粒肿、病毒性角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等,以散剂或煎剂内服,起效快,效果好。
蜈蚣研粉制成油膏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鸡眼、慢性阴囊湿疹等,疗效较好〔 10〕。
另外蜈蚣、全蝎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1〕确有卓效,缺蜈蚣则药效降低。
张忠惠〔 12〕以蜈蚣、白及等药为主外用治老年性阴道炎也---------------------------------------------------------------最新资料推荐------------------------------------------------------ 取得满意效果。
2 毒副反应陶红〔3〕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服用蜈蚣散3 个月以上或间断用长达 10 余年者,常规用量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但有 2 例原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服药后肝区疼痛加剧。
伍玉元〔13〕报道一患者(原肝功能正常)自购蜈蚣治疗神经性皮炎,以 10 条蜈蚣研粉, 2 天分 4 次冲服,服后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另一患者因坐骨神经痛以蜈蚣 15 条研粉,分 3 天 6 次与药酒兑服,服后 2 日内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中医辩证:湿热药毒瘀积。
两人经治愈后再次服用蜈蚣,症状重复出现。
赵鹏俊等〔14〕报告 1 例服蜈蚣粉致死病例。
患者因腰痛服用蜈蚣,每日 2 条,研末分早晚服;服 4 条后出现尿少,腰痛加剧,停药第 4 天后出现呕吐,眼睑浮肿等,经急诊住院抢救无效死亡,诊断为服用蜈蚣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肖贻纯〔 15〕也报道 1 例自服蜈蚣、全蝎(蜈蚣 0.2g,全蝎 0.4g,研末冲服,每日 1 次)治疣状癌者,服 5 日后出现神经性病变,切除肿瘤后症状仍未消失; 1 周后又服五虫散,每次口服蜈蚣粉 0.3g,服用 2 次后夜间出现抽搐,经查排除癌肿转移等因素影响,诊为蜈蚣、全蝎中毒,尤其是蜈蚣中毒造成的神经肌肉病变;服药解蜈蚣毒后诸症缓解。
3 / 8余圣龙〔16〕报道一女患者因风湿痹痛服生蜈蚣粉(去头足),每次 1g,每日 2 次;第 1日全身即起粟状红疹,经服抗过敏药好转;再次服用生蜈蚣粉又起皮疹,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陈昕〔17〕报道 1 例有吃鱼过敏史者,因皮肤发疹服含蜈蚣 2g 中药 1 剂,服后即感恶心呕吐,口唇肿胀,鼻部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诊断为异种蛋白过敏,涂斑试验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反应。
此外,还有关于服过量蜈蚣导致心肌受损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报道。
3 毒理研究吴刚〔18〕系统分析少棘巨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认为与蛇毒相似,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含多种酸类。
方红等〔19〕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少棘蜈蚣、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墨江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进行色谱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药材中均含组织胺,产地不同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
另一研究发现: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结果均有溶血活性,且药材较活体蜈蚣毒活性降低,陈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20〕。
对蜈蚣所含毒性成分的研究为蜈蚣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对服用蜈蚣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一例的分析中,作者认为溶血蛋白质的溶血作用可直接引起急性肾皮质坏死,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而组织胺样物质能使平滑肌痉挛,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最新资料推荐------------------------------------------------------ 加,同时还有致敏作用;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起了促进作用〔14〕。
在蜈蚣药用剂量方面药理实验研究也提供了依据。
蜈蚣急性毒性试验 LD50 不能测出,小鼠给药超过人体最大剂量5 倍时,连服 1 个月,体重、血色素、内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推断 50kg 体重最大剂量可服至 25~50g,相当于服用 34.2~68.4 条少棘蜈蚣而不致于中毒;如果长期给药, 50kg 体重每次最大用量可达 10.375g(按 30 天计量组计算),相当于服用12.96~25 条少棘蜈蚣;由此实验结果可认为适当增大蜈蚣常用量也是安全的〔21〕。
宋建徽等〔22〕通过实验发现蜈蚣干燥全虫提取物给小鼠皮下注射,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大而增加,计算治疗指数 LD50/ ED50,显示干燥全虫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安全性。
3种不同品种的蜈蚣抗炎、镇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蜈蚣水煎液最大浓度 45g/ kg(相当一成人最大用量的 193 倍)给小鼠灌胃 7 天,无不良反应,说明水煎液毒性甚低〔 23〕。
4 小结临床资料与药理实验的研究说明蜈蚣药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药材加工的过程中活体所含的毒性成分含量会大大降低;但由于毒性物质仍然存在,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因此在药用过程中应考虑到个体差异,尤其是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肾功能是否健全,有无过敏史等,根据病情控制剂量,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为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采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5 / 8小剂量长期服用或间歇给药兼配以养阴之品的方法。
在剂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用量为每次 3~5g.临床常以蜈蚣条数来开处方,这种用量方法是不合理的。
市售蜈蚣重量可相差 1~2g〔 24〕,盲目按条计,易造成超量服用。
标准的处方应按g 计量,有利于调剂人员准确调配,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蜈蚣在治疗许多顽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如治疗癌症、中风后遗症方面,药理研究也表明蜈蚣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的药理作用〔 23〕,还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5〕和抗衰老的作用〔26〕。
深入研究蜈蚣的独特功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周本宏.近代蜈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 1991, 8(1):45. [2] 况时祥.蜈蚣的运用经验.四川中医, 1994, 12(3): 17. [3] 陶红.牵正蜈蚣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328 例临床体会.湖南中医杂志, 1990, 6(1):216. [4] 杜召余.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50 例.人民军医, 1990, 33(8):69. [5] 王豪.蜈蚣散治疗阳痿 40 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 8(2):30. [6] 罗国强.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江西中医药,---------------------------------------------------------------最新资料推荐------------------------------------------------------ 1997, 28(3):38. [7] 兰友明,兰义明.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湖南中医杂志, 1997, 13(3).43. [8] 沈关桢,林春兰,关展.蜈蚣杀胚治疗宫外孕 30 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3(3):38. [9] 李智勇.蜈蚣全蝎在眼科中的运用.四川中医, 1990,8(9):46. [10] 王根林.蜈蚣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3):35. [11] 袁桂生.蜈蝎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河南中医, 1994, 14(2):90. [12] 刘茂贤.清阴灵抑菌效果的观察.中医药学报,1993, (1):50. [13] 伍玉元.蜈蚣粉致急性肝功能损害 2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1):50. [14] 赵鹏俊,邹永祥.口服蜈蚣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2):117. [15] 肖贻纯.蜈蚣、全蝎致神经中毒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10):634. [16] 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5):7 / 856. [17] 陈昕.蜈蚣过敏 1 例.四川中医, 1997, 15(10): 32. [18] 吴刚.蜈蚣毒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杂志, 1992, 8(2):144. [19] 方红,邓芳.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测定.中草药, 1997, 28(8):472. [20] 邓芬,方红,王克勤.中药蜈蚣毒溶血活性试验.中药材, 1997, 20(1):36. [21] 迟程,罗天浩.蜈蚣毒性与用量的探讨.中国中药杂志, 1995, 15(6):90. [22] 宋建徽,孟祥琴,王永利,等.蜈蚣提取物中枢抑制作用及急性毒性.河北医学院学报, 1995, 16(2):90. [23] 李小莉,陈红琳,甘民.不同品种蜈蚣的抗炎、镇痛作用.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8):498. [24] 于维萍,孙萍,赵泰济.对蜈蚣等中药习惯用量的看法.中医药信息, 1995, 12(2):12. [25] 褚婕,张金芝,沈大跃,等.中药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天津药学, 1994, 6(2):23. [26] 王玉芬,韩双红,曲树明,等.蜈蚣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1):685. 1999-04-30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