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剪辑技巧

合集下载

拍摄武侠的技巧

拍摄武侠的技巧

拍摄武侠的技巧拍摄武侠电影能够展现古代武术的魅力和动作的美感,同时也会涉及到剧情的安排和场景的选择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拍摄武侠电影的技巧:1. 动作设计和训练:武侠电影离不开精彩的武打动作,因此首先需要对动作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雇佣专业的武术指导来负责动作的设计和训练,确保演员的动作流畅、精准,能够精准地表达出武侠电影所追求的美感和力量感。

2. 运用特技和道具:特技和道具是拍摄武侠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

车轮战、飞檐走壁、飞瀑等特技动作可以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

同时,适当使用剑、扇、宝剑等特殊的武器道具,也能够增强电影的真实感和视觉效果。

3. 精心选择场景:武侠电影通常需要追求古代的气息和视觉效果,因此在选择场景时需要慎重考虑。

可以选择一些古代建筑物、山水风景等具有中国传统美感的场景,使整个电影更具古典色彩和史诗感。

4. 运用特殊的摄影技巧:武侠电影的拍摄需要运用一些特殊的摄影技巧来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快速镜头、慢动作、电影特效等手法来营造快节奏和激烈的对决感。

同时,还可以运用光影的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情感和气氛,使电影更具戏剧性和传奇色彩。

5. 剧情设置和角色刻画:武侠电影的剧情设置和角色刻画是影响电影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创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剧情,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策划,使剧情发展紧凑、跌宕起伏。

同时,要注意对主要角色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观众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并对其中的情感和动机有所理解。

6. 合理运用特效和后期制作:武侠电影通常会使用一些特效和后期制作来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特效可以用来表现一些超自然能力或者激烈的战斗场面,同时也可以修复拍摄中的漏洞。

后期制作时,可以运用调色、剪辑等手法来增强电影的整体效果,使其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7. 抓住独特的时代氛围:武侠电影在展现古代武术的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特殊的时代氛围,例如古代江湖、仇敌对决、宫斗等。

通过服装、化妆和场景的搭建等手法来强调这种氛围,使电影更加饱满和具备冲击力。

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

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

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动作电影又称为惊险动作片,是以强烈紧张的惊险动作和视听张力为核心的影片类型。

下面给大家介绍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欢迎阅读!动作电影中的衔接剪辑技巧一音乐是重中之重预告片牛不牛逼,音乐权重占70%以上。

一段旋律有范、节奏变化丰富的音乐,是动作电影预告片的核心。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电影预告片。

剪辑技艺再牛逼,音乐平庸,预告片就平庸;音乐品位高,曲子编辑的好(音乐不是拿来直接一整条用的,需要经过延长、缩短、拼接、变速、变音等处理),那么剪得糙一点都没关系。

音乐是最直观给你“感觉”的东西,2分钟的音乐包含着巨大的情绪流,一个字也不用讲,音乐一起,就能让你感到“兴奋”“感动”“爱情”“幻灭”“哲学”“宗教”“紧张”“恐惧”“压抑”等情绪,这些抽象的大主题里面又能细分出无数具体的意象。

而画面和对白,在预告片的几分钟时间里,只能呈现出零星的“信息”。

所以,音乐最关键。

二剪辑技巧先明确一点,我们剪预告片时,几个镜头剪成一组,几组镜头构为一幕,三幕或者四幕就能组成一条完整的预告片。

新来的剪辑师往往会出现“剪得比较乱”的问题,为什么?1、一组镜头只需说清楚一个意思。

如果你加入了不是这个意思的镜头,就会突兀。

显得乱。

2、一组镜头讲完后,再去讲下一组镜头,逻辑上或者情绪上要有承接或者递进。

新手会瞎跳乱跳,一组镜头还没讲完就开始下一组镜头。

3、幕与幕之间,要有大的逻辑串联。

拿《小时代1》的先导预告举例子,第一幕起势,第二幕主角亮相正常世界,第三幕关系恶化进入低谷,第四幕事件和人物有了更丰富的变化进入高潮。

(举小时代预告片的例子是因为,它是业内外公认的高水准预告片)1、镜头之间的视点和动势最好接上。

A视点就是视觉重点,上个镜头的视点结束在画面左侧,下一个镜头的视点就尽量从左侧起。

B动势变化要顺。

这个看具体情况处理。

如果你仅仅把动势顺着方向或者快慢“接上”,那么看起来虽然舒服,但是有些楞。

好看的动势要像书法。

做影视剪辑剪切点的技巧

做影视剪辑剪切点的技巧

做影视剪辑剪切点的技巧
影视剪辑剪切点的技巧可以帮助提升整体剧情的节奏和流畅度。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剪切点技巧:
1. 转场剪切:运用各种不同的转场效果来过渡两个场景或镜头之间的变换,比如剪切、淡入淡出、擦拭、飞越等。

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连贯性。

2. 节奏剪切:通过剪辑不同长度的镜头,以快速剪切、快速编辑的方式传达紧张、快节奏的氛围。

这种剪切点技巧常用于动作片、悬疑片等类型的电影。

3. 跳跃剪辑:通过删除一些镜头或跳越某个时间段来压缩故事发展的时间,创建更集中的叙述方式。

这种剪切点技巧常用于展示主角对某一行动的长时间准备或过程。

4. 意境剪切:通过连续剪接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场景或镜头,打造一个意境,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影片的情感氛围中。

这种剪切点技巧常用于创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共鸣。

5. 对比剪切:通过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或镜头放在一起,突出两个场景或主题之间的对比效果,增强故事的寓意和表现力。

6. 音乐剪切:运用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在剪辑中设置合适的剪切点,以达到更好的配合音乐和影像的效果。

音乐剪切可以帮助提升观众的情绪体验。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剪切点技巧,具体的剪辑方法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影片类型进行调整和创新。

最重要的是根据故事情节和影片风格,选择合适的剪切点技巧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电影艺术中的剪辑技术

电影艺术中的剪辑技术

电影艺术中的剪辑技术电影是一种最能够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之一,它不仅仅传递信息,更是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传达出导演独特的观点和审美味道。

其中,剪辑技术是电影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不同镜头之间进行技术处理,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意境效果。

一. 剪辑技术的种类1. 时间剪辑时间剪辑是指通过对时间的折叠和压缩等处理方式,让电影的时间线性得到打破,制造出一种独有的情感效果。

例如,在电影《蝴蝶效应》中,主角能够通过回到过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时间剪辑手法,展现出了时间流逝的不同层次和变化。

2. 空间剪辑空间剪辑则是通过对画面中的空间元素进行处理,来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觉。

例如,在电影《盗梦空间》中,电影剪辑手法通过将不同的梦境空间进行交叉处理和叠加,创造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和神秘感的梦境空间。

3. 意境剪辑意境剪辑是电影艺术中一种较为抽象的剪辑手法,它通过对画面中的图像、声音等元素进行组合处理,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或者氛围效果。

例如,在电影《千与千寻》中,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意境剪辑手法,让画面中的传统日本文化元素与奇幻世界中的魔法等元素相互交织,让观众彷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梦境之中。

二. 剪辑技术的功能1. 推动剧情电影中的剪辑技术可以通过将不相关的画面或者声音元素相互交织组合,来推动电影的剧情发展,让观众更加紧张、兴奋或者感到温情。

例如,在惊悚片《致命ID》中,电影采用了大量的时间剪辑手法,让观众对电影中主角的命运始终走向产生担忧,让电影的整体情感紧张而悬疑。

2. 建立意境剪辑技术还可以通过对画面和声音的处理方式,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意境效果,让电影充满着个性与想象力。

例如,在古装武侠片《英雄》中,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空间剪辑和意境剪辑手法,让观众彷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武侠世界中,充满着情感和意蕴。

3. 表达导演观点电影中的剪辑技术还可以通过对画面和声音的处理方式,来展现出导演独特的审美观点和表达方式。

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剪辑美学——以《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为例

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剪辑美学——以《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为例

《科技传播》107作者简介:黄晗右,本科在读,南昌大学,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试论中国武侠电影的剪辑美学——以《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为例黄晗右摘 要 剪辑是电影艺术的第二次生命,其对于素材的运用、切换、重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

中国武侠电影脱胎于传统文化的根基,运用的剪辑手法亦受文化大环境的炼化与熏陶,文章以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为例,结合具体的影片内容,试析剪辑美学在其中的体现。

关键词 中国电影;武侠;剪辑美学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6-0107-03电影美学,源远流长。

东西方特色的文化理念,具体到相应的影视领域之时,就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影视美学。

如果说西部牛仔是美国人热情无畏的文化情结,武士道是大和民族于一方海岛上开出的绚烂樱花,骑士宣言是刻于欧洲历史上不可磨灭的精神内核,那么武侠之梦,便是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华夏九州几千年来积淀的又一重文明。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武侠电影将国人心中纵情江湖的侠义之梦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中国电影中的代表流派之一。

其中,对于此类电影剪辑的美学阐释,是随着影视后期产业的日渐发展,自然诞生的一类研究内容。

剪辑师通过多种多样的剪辑手法,表现出整体影片的含蓄之美、禅理之美、动作之美与情意之美,展现其象征隐喻、中式意蕴、打斗场景、情景交融等涵义特性,自成一派经典,值得对其剪辑美学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1]。

1 研究缘起与文献综述武侠电影是以我国古代环境为背景、以传统功夫手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影,亦是中华武侠文明的一种体现,已成为特色中式影片的标识之一,向世界人民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武侠艺术创作。

在当今时代,中国武侠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伴随着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崛起,加大对外拓展力度,于世界范围内演绎中国传统故事,是古老的、经典的,也是现代的、与时俱进的。

对此进行研究,符合当下的热点,亦能反哺社会,展现学术领域的现实意义。

张彻武侠电影的暴力美学分析——以《独臂刀》《十三太保》《刺马》为例

张彻武侠电影的暴力美学分析——以《独臂刀》《十三太保》《刺马》为例

行宫, 大 批人马涌人 行宫 , 双方人 马激烈厮杀 , 情况 十分危急 , 时间 , 剑 扎进身体 时金属 和肉体摩擦产 生的刺耳 响声 、 丧命 的人发 出 的撕 心惨 叫 、 从 伤 口进 出的喷 泉似 的鲜血充 斥整个 场 面。而画 面中李克用大 醉不醒和屋 外紧迫 的大军压境 之势 形 成对 比, 特 写李 克用微 张醉 眼的镜 头 同时切 到房 间门 口赤 身惨 死 在敌军 枪下 的护卫 , 下 一秒是 李克 用还 没有意识 到情 况 危急缓缓起 身 , 真 叫观众万分 焦急 , 直杀到 门 口的敌军 只剩 两个 护卫 赤身 肉搏 , 幸而 史敬思 及 时赶到 以一挡 百才 杀 出重 围。而此 时行官 已经 陷入 了火海 , 张彻 用 了一个 长镜 头扫 了 整个 陷入火海 中的行宫 : 熊熊 的烈 火 , 渲染 出战况 的残酷与惨 烈, 火光 映红 了半边 天 , 烘托 出 因为李克 用 的掉 以轻 心 , 丧失 了多少手下大将 , 伤亡惨重 。这出戏的环境渲染烘托 出了惨烈 悲壮 的氛 围 , 令人震撼 。 二、 动作场面剪辑 ‘ 很 多武侠 片都倾 向于避免让 观众 直接 触及 暴力 场面 , 而 张彻 则是 以高度 风格化 的方 式刺 激着观 众 的感 官 , 创造 性地 运用各种镜头组合强化暴力场 面的刺激 性 , 表现方式有两 种。 种是 通过高速摄 影与慢镜 头结合 , 配 以灯 光控制 , 增强 视觉 冲击 力 , 消解暴力 的残 酷性 。在其 影片 中, 我们经 常可 以 看到张彻 以他特有 的影像风格 , 运用 慢镜头 、 局部特写 的手法 来展现英雄 “ 死亡 ”时的艺术化 场面 , 被 砍 中之后 , 长 时间的 挣扎 、 翻滚直至 呼吸停止 也成 了张彻有名的 “ 死亡之舞” 。 《 刺 马 》二 哥黄纵死 时 , 当他被 马匹上 的人偷袭 , 腰 上被砍 了致命 刀后 , 慢动作拍摄他 中刀后 的肢体状 态 : 他不会立 即倒下 , 而 是痛苦地旋 转 , 跌 倒又 弹起 , 倒下再 翻滚 , 然后 又狰 狞地爬起 , 空手劈 向奸 贼 , 直至被一刀 正面插进 腹部 , 然 后又是 一段 “ 死 亡之舞” 。慢摇升格拍摄 方式 的运用 , 特写镜头 的处理 , 将 黄纵

浅析武侠电影中的动作剪辑

浅析武侠电影中的动作剪辑

浅析武侠电影中的动作剪辑作者:夏一航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当传统的武侠遇到了现代的电影,肯定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于是武侠电影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

武侠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在西方观众眼中的代表。

作为本土的一种电影类型,它的剪辑方式肯定区别于别的类型电影。

可以说武侠电影的动作剪辑是自成一派的。

在观看武侠电影,人们总会记住那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而忽略了是什么造就了这种激烈刺激的打斗场面。

这些打斗场面都与动作剪辑密切相关。

好的剪辑会让你身临其境,融入到打斗中,让你热血沸腾,流连忘返。

每个不同的武侠片导演都会有自己对于武侠电影动作剪辑的独到见解。

正因为每个都不相同,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经典的武侠电影。

每个武侠电影的经典动作剪辑都会被不断模仿和改良。

在每一个武侠导演的努力下,武侠电影的动作剪辑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经典。

关键词:武侠电影;剪辑;动作剪辑1 武侠电影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每个国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武侠梦。

而武侠电影则是将这个梦搬到了银幕上,展现给每个观众。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它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经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志。

从最早的《火烧红莲寺》(1928年)到如今的《卧虎藏龙》(2000年),武侠电影一直在发展进步,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在武侠电影的刀光剑影下长大。

我认为中国的武侠电影分为三个时期:老派武侠、新派武侠和动作片。

1.1 老派武侠以《火烧红莲寺》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武侠电影走进了国人的视野中。

武侠电影也以一种特殊的影片类型进入中国电影史。

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尝试拍摄各种武侠电影,但是由于那时候文化的贫瘠和技术的落后,老派武侠电影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爱国之士对武侠电影的不满,迫使武侠电影中断了它的发展。

这时期的武侠电影和戏剧还是有很大的联系。

1.2 新派武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张彻导演的《独臂刀》(1967年)横空出世。

这是第一部过百万的电影,从此武侠电影进入了新派武侠的时代。

功夫电影的技巧

功夫电影的技巧

功夫电影的技巧
功夫电影是一种充满动作和武术的电影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功夫电影技巧:
1. 武术动作:功夫电影的核心是武术动作,这需要演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来掌握。

例如高空跳跃、快速移动、轻功飞行等。

2. 动作设计:功夫电影的动作设计要求创新和精密的规划,以确保动作场面的流畅和视觉效果的引人注目。

这需要导演和动作指导与演员密切合作。

3. 动作编排:动作编排是指将一系列武打动作组合成有连贯性和戏剧性的动作场景。

这要求演员熟悉并精确执行每个动作,以确保画面连贯流畅。

4. 使用道具:功夫电影常涉及使用各种武器和道具。

通过灵活运用道具,可以增加动作场景的刺激和视觉效果。

5. 特技表演:功夫电影中常常使用特技,例如空中飞行、高速追逐等。

这要求演员和特技团队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协作能力。

6. 编剧和剪辑:功夫电影中的编剧和剪辑在展示动作场景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根据动作的节奏和连贯性来设计剧情和剪辑电影。

7. 音效和音乐:功夫电影中的音效和音乐也是提升观影体验的重要因素。

适当
的音效和音乐可以增强动作场景的氛围和紧张感。

8. 摄影和后期制作:功夫电影中的摄影和后期制作技巧对于呈现精彩的动作场景至关重要。

使用适当的摄影技术和后期特效可以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剪辑技巧在关于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武侠电影在电影艺术的范畴内它自身所具有的美学特点是什么?不论我们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电影,还是作为电影的文化本文,武侠电影的美学特征究竟是什么?是我们潜心研究的历史命题。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核心问题,而只是对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源流和人物年表做一种事实性的陈述,那么,这种论述也许缺少一种真正的电影学的价值。

在对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中,我们过去关注较多的是它的历史发展、它的文化精神,而忽视了它的形式属性。

尽管从学术态度、或是说从理论研究的方法来说,对电影艺术形式本体的探讨是一种古典的、传统的做法;然而,就中国武侠电影的研究现状而言,我们无疑对武侠电影的形式特征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暴雨剪辑”的剧情依据与心理依据从客观上讲,雨是一滴一滴从天上落下来的。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雨水是在空中停滞不动的。

正所谓:“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天下篇》)。

庄子的这种哲学思想表明他意识到了事物运动的相对性。

在庄子看来再快的箭,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它都有相对静止的那一刻。

如果我们把射出去的箭拍成每秒24格的影片,那么在1/24秒内,它的影像无疑是静止的。

也就是说,在空间上它是固定的、在时间上它是停滞的。

自然界中的暴雨也是同样。

再大的暴雨,它的真实状态也并不是像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那样是连续的不断的水柱。

暴雨之所以会造成一种连续不断的水柱从天而降的感觉,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有一种先天的“缺陷”,这就是“视觉暂留”。

是我们自己的眼睛把一个一个的雨滴连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会用“暴雨如柱”来形容特大的暴雨。

因为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暴雨中我们根本就看不清雨点的滴落,看到的只是“挂在”天地之间的无数的雨柱。

电影的剪辑也会给观众造成这种“暴雨如柱”的心理效果。

特别是在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勇猛、激烈的对打动作与快速的、密集的剪辑会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视觉影像的激流,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击。

我们在此把这种剪辑方法,称之为“暴雨剪辑”或称之为“疾风暴雨式的剪辑”。

也就是说,影片通过尽量缩小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使本来单个的、间断的电影镜头形成一种快速的、完整的、连续的影像叙事链。

这种“标志性”剪辑语法,正是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美学风格所在。

一般的剪辑美学所包括的基本元素是:影片剧情,镜头的数量,镜头的时间。

通常电影的剪辑都是以每秒(24格)为一个基本的剪辑单位,但是在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并不是按照这个常规的格式来进行的。

胡金铨对其快速剪接颇为自豪,他声称自己是首个运用8格镜头的武侠电影导演。

实际上根据海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他其实拍过格数更少的镜头。

他善于运用剪接把一个完整的动作分开来表现,进而加快影片镜头的切换节奏,增强影像的视觉冲击力。

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威尔对胡金铨武侠电影的剪辑倍加推崇,他认为胡金铨在《忠烈图》中处理的凌厉的飞踢,都是“运用快如闪电的剪接法,但每次的镜头组合皆有所不同。

他几乎每次都删去动作某些步骤,展现出构成剪接其实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省略效果”。

([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李焯桃编,第300—301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武侠影片,剑客总爱在半空中翻腾不休,突出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但胡金铨电影却与之不同。

他的片中人物总是突地跃起又忽然落地。

《龙门客栈》的动作高潮,表现人物的动作都采取的是像连珠炮似的电影速写镜头。

省略了通常电影剪接那种严丝合缝式的方法,观众只能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间窥见武打动作的轨迹和侠客高强的武艺,因此也带出一种奇迹般的意味。

通常我们强调的是:剪辑是创造电影节奏的手段。

但是电影的心理节奏并不是单纯地依靠镜头剪辑的快慢就能决定的。

同样10秒钟的叙事时间,表现一个持枪歹徒用手枪对准一个孩子的眼睛的情景。

一种表现方式是用几个连续分割的镜头在孩子和歹徒之间频繁的切换;另一种是把10秒钟的时间内全都给一个镜头,让它始终对着孩子惊恐的面孔或者是歹徒的手枪,甚至可以用镜头的逐渐推进造成一种歹徒随时都有可能开枪的感觉。

哪一种表现形式会对观众造成更为强烈的心理恐惧感呢?很可能是后一种。

因为,一个连续不断的临近危险的情景,比一个时断时续的面对危险的情景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心理恐惧。

就视觉节奏而言,前者频繁切换的画面比后者始终不动的镜头节奏要快得多。

但是,它的心理节奏未必就能到达后者的效果。

由此可见,电影的心理节奏并不是由镜头的剪辑节奏单方面决定的。

我们还应当考虑到影片的故事内容与镜头剪辑之间的种种关系。

我们在此所要强调的是:尽管武侠电影的动作场面经常会采用“暴雨剪辑”的方式,达到某种美学效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武侠电影的动作戏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快速剪辑。

《少林寺》的武打场面就有用长镜头来展现的,因为导演力图最大限度地把真正的中国武术真实、完整地呈现在银幕上,而使《少林寺》有过去那种单纯靠剪辑的功夫影片区别开来。

黑泽明的力作《七武士》,其中武士与山贼在雨中的决战是这部影片的剧情高潮。

黑泽明用了5分12秒,8个回合,90个镜头来表现这场激战。

这个段落一共312秒的时间,平均3.46秒一个镜头。

这种剪辑速度即便就是在常规电影中都不是快节奏的。

况且在这种以武打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高潮段落中,镜头的剪辑节奏更不能说是像一般动作场面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强点剪辑。

但是,我们观看这段激战时并不感觉到动作拖沓、节奏迟缓,这其中必定有电影剪辑的“玄机”所在。

首先《七武士》剧中人采用的是传统刀剑片的打斗模式,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距离不远不近。

其次,由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里展开的决斗,山贼每次都是从外面冲进山村,所以,必须给场面调度留出时间,否则就是一场什么也看不清的混战。

另外,由于是群体之间的搏斗,电影通常是以横向的调度为主,强化来自于不同空间方向的相互冲突。

山贼骑着烈马反复地冲进村庄,与从另一个方向迎面而来的武士展开拼杀。

所有这些依靠场面调度形成的视觉冲击,必然相对延宕剪辑的时间,使观众有一个识别人物形象与动作的过程。

所以说,剪辑“速度的改变只有在它促进或降低观众对他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事物的兴趣时才是有意义的”。

(「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编著:《电影剪辑技巧》,第291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一味地强调快速剪辑,并不能解决电影的美学定位。

如果说,中国武侠动作电影的形式美学是支撑这种类型影片占据市场的法宝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对武侠电影镜头剪辑节奏的分析就不单单是一种电影的美学分析。

易言之,即便是我们研究电影的市场秘密与观众的心理问题,也应当能够从电影的影像语言和技术场面入手,去找到其中的内在原因。

二、“一秒定乾坤”:武侠电影的“标志性”节奏在世界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剪辑方面形成了一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无技巧剪辑”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采用连续对切的组接方式,影片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特技,没有任何变化,进而也没有任何个性、没有风格。

为此,这种剪辑在电影史上被称之为“零度剪辑”。

它的主要意图是消除观众在电影观赏过程中的对影像表现形式的有意注意——在心理学上,人的注意被区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形式;针对观众的这种心理特点,电影的叙事机制所要完成的首先是把观众的有意注意转变为无意注意,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影片的故事情景之中。

比如类似于“叠画”、“划像”、“淡入淡出”这样具有明显的技巧痕迹的剪辑,就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像的表现形式的层面上,而影响到他们对影片内容的关注。

所以说:“电影里的惊人的说服力有赖于电影的基本特质:如何选择和剪辑激动人心的镜头。

”(「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编著:《电影剪辑技巧》,第30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零度剪辑”或称“无技巧剪辑”,虽然是一种消除观众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但是它千篇一律的剪辑方式,并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电影的叙事情景和美学样式。

特别是对于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电影,作者必须要确定适合于自身内容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为此,对于这些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分析,也成为我们认识和判断这些影片艺术指数和美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正如整个电影的美学风格是与社会历史的文化语境相互“缝合”的一样,镜头的剪辑节奏也是与整个电影的历史性变化相统一的。

在20世纪60年代,武侠电影注重的是对武术动作招式的真实再现,所以视觉节奏相对平缓。

胡金铨的武侠经典《侠女》在处理动作的时候有诸多剪辑场面都是以流畅平稳为特点的。

侠女与朝廷的鹰犬在芦苇丛中打斗与在刀锋上飞身而起的段落,1分55秒21帧,22个镜头。

剪辑速度接近5秒钟1个镜头。

慧圆大师制服朝廷鹰犬的段落2分1秒19帧,24个镜头。

也是平均5秒钟1个镜头。

剪辑节奏甚至比一般都市题材的故事片还要舒缓。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特定的剧情前提下,慧圆大师不首先动武,不使用兵器,不杀戮生命,所以,与之相适应的视觉节奏也呈现出一种“淡化暴力”的风格。

而在竹林大战中,胡金铨用1分50秒10帧的叙事时间(从打手拔刀到最后倒地),56个镜头的叙事空间,平均接近2秒一个镜头的剪辑节奏,演绎了这个武侠电影经典化的动作场面。

可见,在同一个导演的同一部影片中,由于动作的规定情景不一样,剪辑的速度也不尽一致。

在影片中为了凸显慧圆大师无与伦比的武术境界,导演胡金铨用了46秒18帧的时间,34个镜头(从慧圆大师与众和尚飞身而起到落地面对恶势力)表现了大师从林间腾云驾雾而来,腾跃于碧波水色与绿叶阳光之间,犹如神仙下凡来降妖除魔的情景。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场面依然保持了平均每1.5秒1个镜头的剪辑节奏。

所以说,“暴雨剪辑”不仅成为表现武打场面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也成为在电影银幕上“书写”武林豪侠英雄形象的“笔法”。

在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创作的《猛龙过江》(1973)在影片结尾,在古罗马斗技场上展开的“双雄对决”,堪称中国武侠动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

在这个高潮段落中,从猫叫的特写开始,一直到唐龙(李小龙饰)击败对手为止,一共5分45秒,11个回合,86个镜头。

平均4秒钟1个镜头。

尽管由于影片剧情使观众的心理节奏在这个生死交锋中显得非常紧张,可是,影像剪辑的时间节奏并不快。

虽然我们不能断言,武侠电影的剪辑节奏在近10年的历史过程中,仅仅有10秒钟的变化,但是,这种经典武打动作的剪辑节奏与镜头时间,一旦形成了一种风格化的制作规范之后,确实不是一种容易改变的美学规则。

到了80年代,中国内地武侠电影的剪辑节奏也并没有到达像今天这样“暴风雨”般的程度。

影片《少林寺》(1982)觉远和王仁则在黄河边最后的厮打,导演用了1分18秒的时间,分为3个回合,34个镜头,平均2.3秒1个镜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