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46物色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文心雕龙全文及译文

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译文: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诞生,何等辉煌呀!玄妙、黄色的混合,产生了天地,方圆使它们的形体有了区分。
日月如重叠的璧玉,来展现上天的美好形象。
山川如灿烂的锦绣,来铺就大地的美丽形态。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有文采的表现。
抬头观察天上日月闪耀的光芒,低头察看地上草木茂盛的景象,天地高卑的位置已经定位。
所以天地间有了阴阳二气。
只有人与天地相配,是自然钟爱的生灵。
这就是所说的“三才”。
人是五行中的优秀生灵,是天地的心灵。
心灵产生了思想,思想形成了语言,语言明确了文明。
这是自然的道理。
由此推及到世间万物,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彩色的花纹呈现出吉祥的征兆;虎豹凭借鲜明的条纹凝聚成矫健的英姿;云霞变换设色,超过了画工设色的妙笔挥洒;草木花朵开花,不必待匠人的奇思妙想。
这些充满文采的自然景象难道都是外面加给的修饰吗?(其实)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啊!至于风吹树林发出响声,音调谐畅如吹竽笙埙篪;泉水击石石头发声,声韵和谐像击磬鸣钟——所以形体确立文采就形成了,声音发出语言就产生了。
没有知觉的事物都有丰富的文采,(这样看来)有知觉的动物难道没有文采吗?。
文心雕龙译注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译注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一部论文艺创作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论史上的巅峰之作。
本篇文章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进行翻译与注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共分为六十篇,内容包含文学创作的理论、技巧、风格、特点等方面的论述。
它以“雕龙”喻写作,意指雕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心雕龙》原文翻译与解析以下是《文心雕龙》的部分原文翻译与解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1. “夫创作文章,岂特涉及笔墨之技,尤须神明内荣。
故文章之人,举止言谈,智慧风范,皆在其中。
尤其文士,操心所学,内修书卷,外学人事,广洽天下之风情,广附各地之文化,以动笔敷文,方可产生真正的佳作。
”解析:创作文章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更是内心灵感的发挥。
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不仅表现在文章上,还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智慧风范中。
尤其对于文士们来说,除了研究书本知识,还应该关注社会风尚、吸收各地文化,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2. “凡合文章者,皆摄心胸,内心蕴藏的感受和思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化作读者心灵的感动和共鸣。
”解析:写作文章的人要将内心的感受和思想注入到作品中,通过文字的表达,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与感动。
3. “文学创作应该注重艺术的真实性,即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偏离生活现实,要注意观察和描写身边的人和事,揭示人性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解析:文学创作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描写展现人性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4. “志怪小说乃是想象力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奇异的情节和描述,既满足读者的求新求异之趣味,又能够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
”解析:志怪小说是想象力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奇特的情节和描写,既满足读者对新颖异彩的追求,又能反映出社会现象和人类心理。
5.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情感。
它以音律和押韵来增加韵味,让读者在品味美感的同时,产生共情与思考。
文心雕龙物色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物色原文及翻译【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
一片树叶落下来尚且能触动人的情思,昆虫鸣叫的声音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心思,何况那清风、明月的夜晚,白日、春林的早晨展示的美景呢?【原文】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最早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它涉及的范围之广,评论之深,影响之大,都是后世文学批评著作所不可比拟的。
本文将分享“文心雕龙”的原文及翻译,并深入探讨其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价值。
一、《文心雕龙》原文《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东汉时期的文学批评著作,也是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原文共分为六十个篇章,包括题记、跋、序言、绪论、批评文章等。
在这里,我们选择其中的篇章举例解读。
篇名:才性原文:“夫才性者,天之所先施。
气象常制,不可移易。
慧狄生良,公刘、蜀梁、隗固以为奇。
岂天人之所能改废者哉?”翻译:才性指的是人的天赋才能。
它是天赋的,常规决定的,不可改变的。
类似慧广生了一个才子,公刘、蜀梁、隗固也觉得奇怪。
这说明才性是无法被改变或废弃的。
二、《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意义1.概括文学发展的趋势《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的创作技巧和文学类别,并阐明了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对于文学史迹的描述和推断,指导了中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2.揭示文学的真正价值《文心雕龙》呼吁人们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价值,以及诗歌、散文和笔记的内部要素。
在这个过程中,它展示出了文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在思想、文化和社会领域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3.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在《文心雕龙》中,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技巧和原则,为后续的文学发展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4.为文学思想释放空间《文心雕龙》开创了对文学思想的解读空间。
只有对文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才能真正发掘出文学的真正内涵和价值。
这样,文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结论《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批评著作,并对后世文学批评著述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在阅读和研究《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对当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心雕龙·物色卷四十六原文

文心雕龙·物色卷四十六原文文心雕龙·物色卷四十六文心雕龙物色卷四十六【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诗》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一年四季各有它的景物,不同的景物又各有它独特的容貌声色,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
物色

物色(一)《文心雕龙》《物色》《文心雕龙》是刘勰编纂的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文学理论的专著,。
全书共有50篇,又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叙述文学的基本原则和阐明各种问题的渊源流变,下部的主要内容属于文学创作篇。
其体系周密而详尽,内容艰涩精深。
《文心雕龙》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创作内容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
作者主要阐述了叙述创作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家在创作时应该客观遵循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并且写作本的身应该是对事物本相的一种清晰的还原,与此同时在描述事物时语言应该淳朴,凝练。
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阐发了自己对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的认识。
描述了心物交感的两个阶段即“随物以宛转”和“与心而徘徊”。
(二)对物的解读物色之首为物。
物字原意为杂色牛。
王国维在他的《释物篇》曾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由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
”而后王国维将其引申为:“万有不齐之庶物”。
论者常常将其释义为外境,或解释为自然,或为万物。
总而言之,物即除了创作主体之外的一切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客观事物。
(三)感物而动历史上众多的文学理论家都从朴素的观点去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歌咏。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等都是表明作者感物而动,缘景生情的句子。
刘勰也认同并遵循这种观点。
他在《物色》篇的第一段就着重论述了自然客观现象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物以情发。
”人们的感情随着一年四季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创作者的文辞也随着感情的激动而产生。
(四)心物交感刘勰在肯定了外境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论述了创作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
“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就是他的核心观点。
这里的气貌采声应该代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气象和形貌,而写图属附指的是作者对自然之物与自然之气的一种描摹与展现。
《文心雕龙》卷46物色诗解2借物咏志体物密附适要因革色尽情馀

《文心雕龙》卷46物色诗解2借物咏志体物密附适要因革色尽情馀《文心雕龙》卷46物色诗解2借物咏志体物密附适要因革色尽情馀题文诗: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攡表五色,贵在时见,至如其若,青黄屡出,繁而不珍.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巧言切状,如印印泥,不加雕削,曲写毫芥.瞻言见貌,即字知时.物有恒姿,思无定检,其或率尔,造极亦或,精思愈疏.诗骚所标,并据要害,后进锐笔,怯于争锋.而盖莫不,因方借巧,即势会奇,善于适要,虽旧弥新.四序纷回,入兴贵闲;物色虽繁,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也,令情晔晔,而更新也.古来辞人,异代接武,参伍相变,因革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山林皋壤,实乃文思,之奥府也,略语则阙,详说则繁.屈原所以,然能洞监,风骚之情,其抑或亦,江山助乎?山水有情.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原文】全文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
凡攡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
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物色原文及翻译(一)春秋代序1,阴阳惨舒2;物色之动,心亦摇焉3。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4,阴律凝而丹鸟羞5;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6,英华秀其清气7;物色相召,人谁获安8?是以献岁发春9,悦豫之情畅10;滔滔孟夏11,郁陶之心凝12;天高气清13,阴沈之志远14;霰雪无垠15,矜肃之虑深16。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17;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8。
一叶且或迎意19,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译文〕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
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
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注释〕1 代:更替。
序:次序,指四季的次序。
2 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文选》卷二)阴:秋冬寒冷的时候。
惨:不愉快。
阳:春夏温暖的时候。
舒:舒畅。
3 摇:动摇,这里指心情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波动。
4 萌:开始。
玄驹:蚂蚁。
步:走动。
《大戴礼记·夏小正》:“玄驹贲。
玄驹也者,蚁也。
贲者何也?走于地中也。
”(引文据《四部丛刊》本,下同)贲(bēn奔阴):通奔。
5 阴律:指某几种乐律,代表秋天。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曾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月,但并不是所有的阴律都属于秋冬,这里只是借用阴律这个名称,来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萤火虫。
羞:进食。
《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
丹鸟者,谓丹良也。
白鸟者,谓蚊蚋也。
其谓之鸟也,重其养者也,有翼者为鸟。
羞也者,进也,不尽食也。
”6 珪(guī规)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挺:挺拔。
惠:即慧。
7 英华:美好的花。
8 安:安静:指没有受到感动。
钟嵘《诗品序》:“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9 献岁:新的一年。
献:进。
发春:春气发扬。
《楚辞·招魂》:“献岁发春兮,泪吾南征些。
”10 豫:安乐。
11 滔滔:阳气盛发的样子。
孟:始。
《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12 郁陶:忧闷。
13 天高气清:指秋天。
《楚辞·九辩》:”泬寥兮天高而气清。
”14 阴沈:深沈。
阴、沉,都是深。
15 霰(xiàn线):雪珠。
垠(yín银):边界。
《楚辞·九章·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16 矜(jīn今)肃:严肃。
矜:庄,敬。
17 物有其容:《左传·昭公九年》:事有其物,物有其容。
”18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明诗》篇说的“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同旨。
19 迎:接,引申为感触。
《淮南子·说山训》中曾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二)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1;流连万象之际2,沈吟视听之区3。
写气图貌4,既随物以宛转5;属采附声6,亦与心而徘徊7。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8,“依依”尽杨柳之貌9,“杲杲”为出日之容10,“瀌瀌”拟雨雪之状11,“喈喈”逐黄鸟之声12,“喓喓”学草虫之韵13。
“皎日”、“嘒星”14,一言穷理15;“参差”、“沃若”16,两字穷形17:并以少总多18,情貌无遗矣19。
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20?及《离骚》代兴21,触类而长22。
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23;于是嵯峨之类聚24,葳蕤之群积矣25。
及长卿之徒26,诡势瑰声27,模山范水28,字必鱼贯29;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30,辞人丽淫而繁句也31。
至如《雅》咏棠华32,“或黄或白”33;《骚》述秋兰34,“绿叶”、“紫茎”35。
凡摛表五色36,贵在时见37;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译文〕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他依恋徘徊于宇宙万物之间,而对他所见所闻进行深思默想。
描写景物的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采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
因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用“杲杲”二字来描绘太阳出来时的光明,用“瀌瀌”二字来说明大雪纷飞的形状,用“喈喈”二字来形容黄鸟的鸣声,用“喓喓”二字来表现虫鸣的声音。
还有用“皎”字来描绘太阳的明亮,用“嘒”字来说明星星的微小,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有的用“参差”来形容荇菜的长短不齐,用“沃若”来表现桑叶的鲜美茂盛,这都是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
这类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
即使再反复考虑它千百年,能有更恰当的字来替换么?及至《楚辞》继《诗经》而起,所写事物触类旁通而有所发展。
物体的形貌是多种多样的,不易完全描绘,因而词汇便复杂繁富起来;如描摹山川险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现。
后来司马相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写山水景物。
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
至于像《诗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
”《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
”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注释〕1 联:联系,联想。
类:相近、相似的。
2 流连:徘徊不忍离去。
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3 沈吟:低声吟味,即研究思考的意思。
4 气:指事物的精神。
图貌:描绘状貌。
《诠赋》篇曾说:“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5 宛转:曲折随顺,指在写作中根据事物的状貌来构思。
“随物以宛转”,即《神思》篇所说“神与物游”、“与风云而并驱”之意。
6 属:连缀。
声:指文章的音节。
7 徘徊:来回走动,这里指外物与内心密切联系的构思活动。
8 灼灼(zhuó浊):花盛开的样子。
《诗经·周南·桃夭》中用来形容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传:“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9 依依:枝条轻柔的样子。
《诗经·小雅·采薇》用来形容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尽:完全,即完全描绘出。
10 杲杲(gǎo搞):光明的样子,《诗经·卫风·伯兮》用来形容太阳:“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11 瀌瀌(biāo标):雪多的样子。
《诗经·小雅·角弓》用来形容下雪:“雨雪瀌瀌。
”拟:模仿。
12 喈喈(jiē阶):众鸟和鸣的声音。
《诗经·周南·葛覃(tán谈)》用来形容黄鸟的声音:“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逐:追,指追模,表现。
13 喓喓(yāo腰):虫叫的声音。
《诗经·召南·草虫》用来形容草虫的声音:“喓喓草虫。
”韵:指虫鸣声。
14 皎(jiǎo矫):《诗经·王风·大车》用来形容太阳:“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皦:即皎,洁白明亮。
嘒(huì惠):微小,《诗经·召南·小星》用来形容星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15 一言:一字。
16 参差(cēncī岑阴疵):不齐,《诗经·周南·关睢(jū居)》用来形容荇(xìng杏)菜:“参差荇菜,左右流(求)之。
”荇菜:即水葵。
沃若:美盛的样子。
《诗经·卫风·氓(méng萌)》用来形容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7 穷:尽,指完全表现出来。
18 总:综合。
19 情貌:神情状貌。
无遗:指完全表达出来。
20 易:更改。
夺:除去。
21 《离骚》:屈原的杰作,这里借以代指《楚辞》。
22 长:指事物的引申、发展。
23 重沓(chóngtà虫踏):多的意思。
舒:伸展,即描写。
24 嵯峨(cuōē搓俄):山峰高险的样子。
汉赋中用这类辞藻很多,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气巃嵷兮石嵯峨”,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嵯峨嶵嵬”等。
25 葳蕤(wēiruí威锐阳):草木叶垂的样子。
司马相如《子虚赋》“错翡翠之威蕤”(《汉书》作“葳蕤”),张衡《东京赋》“羽盖威蕤”。
26 长卿: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字。
27 诡(guǐ轨):不平常。
势:文章的气势。
瑰(g uī规):奇特。
28 模、范:都指依照物象描绘。
29 鱼贯:所用词藻如鱼之成行,指罗列堆砌的毛病。
3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也泛指一般走正确道路的作家,与下文“辞人”相反。
则:合于规则而不过分。
约:简练。
31 辞人:辞赋家。
淫:过分。
扬雄《法言·吾子》中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32 《雅》:指《诗经·小雅》。
棠华:即“裳华”,指《小雅》中的《裳裳者华》。
33 或黄或白:《小雅·裳裳者华》:“裳裳者华,或黄或白。
”34 《骚》:这里泛指《楚辞》。
35 绿叶、紫茎:《九歌·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36 摛(chī吃):发布,引申为描写。
37 时见:适时出现。
(三)自近代以来1,文贵形似。
窥情风景之上2,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3;体物为妙4,功在密附5。
故巧言切状6,如印之印泥7,不加雕削8,而曲写毫芥9。
故能瞻言而见貌10,印字而知时也11。
然物有恒姿12,而思无定检13;或率尔造极14,或精思愈疏15。
且《诗》、《骚》所标16,并据要害17;故后进锐笔18,怯于争锋19。
莫不因方以借巧20,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21,则虽旧弥新矣22。
是以四序纷回23,而入兴贵闲24;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25;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26。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27,莫不参伍以相变28,因革以为功29;物色尽而情有余者30,晓会通也31。
若乃山林皋壤32,实文思之奥府33。
略语则阙34,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35,抑亦江山之助乎36!〔译文〕晋宋以来,作品重视描写事物形貌的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