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解读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方法青少年时期是个充满变化和探索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正经历身体、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变化,面临着诸多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挑战。
因此,了解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身份认同与自我探索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试图建立独立的自我。
他们渴望被理解和接受,但同时也追求自主权和独立性。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教育者应提供一个支持和尊重他们自我探索的环境。
这可以通过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来实现,例如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中提供选择的机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独立思考。
二、情感波动与应对方式青少年时期的情感波动常常是正常的,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和情感波动。
教育者应理解并接受这种情况,并帮助他们学会有效的情绪调适和应对策略。
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来提升他们的情绪状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挫折和压力,并倾听他们的情感需求。
三、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同伴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更倾向于与同龄人建立紧密的关系,以寻求支持、认同和归属感。
因此,教育者应重视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并鼓励积极的社交互动。
通过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团队合作和互助,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团队精神。
四、自我意识与价值观形成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试图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育者应该提供积极的榜样,并鼓励他们探索和思考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提供有关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对行为后果的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自我意识。
五、未来规划与职业发展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和职业发展。
他们面临着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压力。
在这方面,教育者可以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和机会,同时鼓励他们发展目标和制定实现计划。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阶段,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来说,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特点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明显的改变。
青少年面临身体和认知的快速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学业、社交关系、性别认同等方面的挑战。
心理特点的突出表现包括情绪波动、自我意识增强、探索和自我认同形成的需求。
二、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青少年时期,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
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同时,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1. 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青少年学习和心理发展,教育者应该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
这包括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青少年感受到尊重和支持;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 关注青少年的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教育者应该关注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这包括倾听和尊重青少年的情感表达,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提供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为青少年提供稳定和温暖的情感支持。
3. 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来帮助他们建立自我管理能力。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点总结)【红色字体为重点,里面内容需要重点记住】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1)表现在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迄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2)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下)。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 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2青年初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的方面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键期:这是个体早起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青少年期是一个人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发展中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需要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帮助。
本文将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几种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青少年面临着身体和心理变化的双重挑战。
首先,身体上的变化导致了性征的发育,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关注和好奇。
其次,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青少年经历了与父母、同伴和社会结构的重新定义,开始追求独立和自主,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意识形态。
最后,在社会角色方面,青少年逐渐从孩子变为成年人,需要学会承担责任和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期待。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教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心理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上的变化,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心理教育还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1. 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学校和家庭可以组织心理辅导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互动和倾诉的空间。
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讨论、示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2. 提供情感支持:父母和老师可以主动与青少年建立情感联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
倾听和接纳他们的情感需求,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3. 培养社交技能:社交能力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参加社区服务和培训课程等方式,帮助青少年学习与人沟通、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
4. 引导积极心态:心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是指青少年发展的心理认知变化过程,及教育环境、制度和方法对青少年形塑作用。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轨迹,此轨迹决定着青少年把握人生方向、转向办事、判断事物真理、处理个人问题等心理能力的特点及面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目标是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
自我发展不仅强调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其是指在生理发育的同时,不断发展思维、情感、行为等心理方面的能力。
独立自主则是指在这一过程当中,青少年正确的认识概念,学会做出独立自我的选择,以及越来越强的责任心和自律。
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开始时,孩子思维较单一,依赖性很强,意志薄弱。
然后会出现对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会加强判断力,思维和行为开始独立起来,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
最后,青少年会形成自我概念,角色分化,建立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较强的自律和自控的能力。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及其教育均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环境中发生并相互影响。
家庭是孩子认知发展、社会化和自我社会调整的基础,需要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用心做家庭教育。
学校则是孩子的角色发展所在,它的任务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辅导,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培养青少年追求形象及成功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力,帮助孩子修正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让孩子未来走入社会时能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它不仅与个体的身体发展紧密相关,而且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对他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
一、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体发展最为迅猛的阶段之一。
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生殖器官等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
这些生理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身体的发育改变了青少年的外貌和形象,增加了他们的自尊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同时,青少年也因为生理上的变化而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和欲望,如情感的萌芽、对性和情感关系的探索等。
这些需求和欲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认知发展的特点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青少年开始具备更为复杂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他们可以处理更加抽象的概念,能够运用具体的知识解决抽象的问题。
青少年的思维更为自主,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
然而,青少年在认知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风险的高估、自我中心的思考和冲动的行为。
因此,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也是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对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表达更为敏感。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对人际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青少年也会经历一些情感问题,如情绪的波动、自我认同的困惑等。
他们往往会出现情绪失控、冲动行为等问题。
因此,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关系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
他们从家庭中开始脱离,与同龄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同伴群体中,青少年开始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心得

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教育心得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这些特点并给予相应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青少年心理特点与我在教育中得出的一些心得:
1. 自我意识增强: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自我价值,他们更容易受到关于自己的评价和批评的影响。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2. 社交需求增强:青少年呈现出对社交活动的强烈需求,他们希望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从中得到支持和认同。
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青少年对于新事物和知识的渴望在这个阶段明显增强。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4. 情感波动明显:青少年的情感经历常常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和冲动行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情绪体验,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
5. 自我挑战意识增加:青少年希望自己能够有所突破和成就,
他们对于自我挑战的意识明显增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教育青少年时,我们需要关注并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他们合适的支持和引导。
通过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帮助,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发展出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摘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给教育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因此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青春期前期、青春期中期和青春期后期三个阶段。
2.1 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前期通常发生在10至1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上的变化,性格和兴趣也逐渐形成。
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身份的建立,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望。
2.2 青春期中期青春期中期通常发生在14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身份探索和自我认同问题。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开始尝试独立和自主的决策。
2.3 青春期后期青春期后期通常发生在17至19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和文化等。
3.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可能与基因有关。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和谐、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自由度以及社区的安全与资源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姓名成绩研究生课程作业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学科教学(地理)课程名称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任课教师谷传华2015 年6 月20 日作业1你的青少年时期是如何度过的?试用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自己当年的心理、行为或困惑。
注意说明现象,分析原因,并说明如果是现在你会如何做。
(1000字以上)我的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自卑心理比较重。
由于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在小学四年级之前都是在家乡的小学上学,那个时候还是很活泼开朗的,每天都是和小伙伴打打闹闹。
但是,自从小学五年级转学到镇上的小学,意识到自己和班上大多数镇里的小孩的差别,他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他们玩的吃的都是自己以前没有见过的。
因此很自卑,不敢和他们交流,怕被看不起。
之后的中学也是这种心理,总是很羡慕那些每天可以回到家吃饭睡觉的孩子。
我觉得我的这种心理问题可以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
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
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
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
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
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从18岁至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人期,个体进入了繁殖时期。
“繁殖”(generation)一词不仅意味着生儿育女,也包含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事业成功,发展任务是使本人精力充沛和照料好下一代,防止颓废迟滞,体验着事业与家庭主角的实现。
第八阶段是老年期,老年人要适应身体的变化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他们的侧重点应着眼于保住自己的潜能,以维持个体生存和进行智慧斗争;发展的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避免失望情绪,体验着角色变化和安享天年的实现。
而自己在第四阶段也就是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如果是现在,我不会去这样否定自己,首先,我要抱着一颗正常的心态的面对这种现象。
这不过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并不能以此自卑,觉得低人一等。
不管是生活优越的还是贫苦的,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力量。
其次,我要学会倾诉。
学会将心理的困惑想法和别人交流,而不是一个人琢磨,因为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和他人交流,寻求他人的指导和帮助。
最后,我要学会将自信建立在自己身上,学会肯定自己,不要妄自菲薄。
作业2上小学的时候,张某有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平时大家在一起非常愉快。
但是,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好友分别进入不同的学校,学习成绩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别,加上学习压力加大,张某开始感到孤独、寂寞,最后以至于闭门不出、非常苦恼。
请根据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分析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干预方法。
(1000字以上)一、案例分析:进入青春期,青少年们似乎都能感觉到这样的变化: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暖融融打动心扉,反而觉得唠叨刺耳;老师呢,在我们心中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我们干什么都不能理解;就连平时挺要好的同学,现在也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一肚子的心事,不知道该和谁谈。
原因主要和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一是独立意识增长:当孩子到青少年期时,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增强,渐渐地开始重视周边人对自己的看法,会产生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而这些想法往往被家长认为是“幼稚”、“想入非非”,如果其表现得不到众人的认同就会出现「嗔」心,为免遭耻笑,孩子便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秘密封存起来,而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就是埋怨或是沉默,作为父母不了解青少年心理特征对孩子管头管脚,从而引起了孩子欲摆脱父母监护的心理抵触,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一定要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多用平等、协商的口吻,疏导、引导的方法,不要采用训斥、命令的口吻和强迫的办法对待孩子。
二是想要获得认同因为青春期这个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的一开始,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有关他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他不仅要作为子女,还要当学生,在同学中,想成为被人接纳和喜爱的人,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然而这些事对他来说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可是了又想表现得独立和成熟,于是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产生沉默。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厌学问题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动力,严重的发展为旷课、逃学、辍学。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在学习中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负担过重。
传统教育侧重于“多练多背”,老师一遍遍的硬罐,学生一次次强咽,久而久之,兴趣全无,于是产生了厌学心理,严重阻碍了个体的健康发展。
2、沉迷网络问题现在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了,网路带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网吧遍地都是,然而一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荒废学业,使他们的心理饱受困扰,影响其健康成长,甚至于放任自流。
网吧问题是困扰整个社会的难题,有人甚至将“网吧问题”与毒品相提并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不为过。
3、性心理问题与早恋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身心急剧变化,性别意识觉醒,他们渴望异性之间的交流,然而应试教育的惯性使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忽略学生的性成熟、性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性感到神秘和好奇,于是异性之间就会出现传纸条、送礼物、聚会、相互称呼老婆老公,甚至发展到同居、怀孕等表达“爱”的方式,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于毁了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幸福。
4、暴力倾向问题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轻的拉帮结派,称哥们讲义气,打架斗殴时有发生,重的则抢劫盗窃,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这些青少年有的因父母离异等家庭原因,也有的是因为学校教育的无力,总而言之,扭曲的心灵、不健康的心理,导致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才能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压力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青少年中有68%的学生认为学习或考试压力很大,21%的学生认为说不清,仅有11%的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没有压力,可见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
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另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特点,教育学生采用不当的方法,对学生体罚、心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
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调查中,有23%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好”,有71%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一般”,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差”,这种现象客观存在,且已不是局部、暂时的个别现象。
3、家庭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
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调查中,有56%的孩子表示遇到问题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贫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
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4、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冲击很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等,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台球厅等更是诱发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5、青少年自身的因素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危险期”。
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致使青少年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反差越来越大;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带有冲动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而对于这种悄悄到来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认识,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孩子渡过这个阶段,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引导对策1、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重视。
处在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下,青少年会产生烦躁、苦闷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或嫉妒,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影响。
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要肩挑重担。
2、引导青少年合理认知青少年的认知正属于朦胧时期,受周围事物的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