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

一.基础知识演练

1.注音颓()鳞()遂()荇()与()奇者藻、()荇()

2.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

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6.翻译下列句子。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外延伸阅读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念:遂:盖: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1、tuílín suìxìng

4、陶弘景;华阳隐居;信.东坡志林;

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交辉:交相辉映。歇:消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3.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愉快地,高兴地.交叉错杂.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单扇的

门,一说指堂屋的门.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连词,只是,不过

5.A.√B.×C.√D.√

6.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实在是人间天堂。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一)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2.月光竹柏影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3.5.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4.应是相同时间不同地点.

(三)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

(1)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二)1.

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08571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整理)

(二)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6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5.解释加点词。(4分)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与其奇者()(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分)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3分) 7.回答问题。(6分) ①《答谢中书书》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2分) ②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12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节选)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负势竞上()(2)鸢飞戾天者() (3)白鸥矫翼()(4)倘能从我游乎()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然是中有深趣矣! 9. 同为书信,【甲】【乙】两文写作目的有何不同?(4分)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最新部编版8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专题03 《答谢中书书》(实战训练)(原卷和解析版)

2020部编版8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及中考实战训练 最 新 讲

义 《答谢中书书》历年中考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润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略无:一点都没有 B.属引凄异属引:连续不断 C.五色交辉五色:指青、黄、白等多种颜色 D.自康乐以来康乐:指南朝年号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太阳或月亮的。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乘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树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颜色。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这里的景色更奇异的了。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语言凝练生动,音韵和谐。【甲】文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畅之美和骈文的整饬之美结合完美。 B.【甲】文以总分思路构文,先后给人以山壮、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总分总思路构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两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异,其美略同,古来共谈,关注和热爱美好山河的情怀千古传流。 二、(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hé) B.沉鳞竞跃(yào) C.参差披拂(cī) 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4分)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答谢中书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课文填空并解释字词。 两岸石壁,五色():晓雾将(): ()竞跃:未复有能()其奇者: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四时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解释下列各组一词多义现象 (1)欲:夕日欲颓()(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是欲界之仙都()念无与为乐者() 欲穷其林()相与步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 5、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7.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课文理解题。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7、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8、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9、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10、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1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 朝的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与答案

10 《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 一、填空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 ②,。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五色交.辉消散 四时.俱备争相 晓雾将歇.交相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季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字,号。 2.填补原文空白。 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二、 三、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②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杂乱无章。(交织在一起)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四、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 2.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者能与其奇者 3.表达了作者对秀美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阅读课文《答谢中书书》,完成下面练习。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最新答谢中书书专题训练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训练题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18.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19.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20.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21.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2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一、翻译句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二、简答题 1、“书”的意思是?“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信给谢中书的信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5.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6.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7.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水,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8、文章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有那几句?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这四句通过哪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朝与夕 10、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1、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12、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答谢中书书》文中“”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 14.《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理解: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5、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16.以感叹总括前文的一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学生)

《答谢中书书》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练习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1.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怀民亦未寝.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相与步于中庭。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③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④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二、《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练习

答谢中书书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与(yù)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交:交相 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相 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性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性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1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 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 2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练习含答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答谢中书书》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 .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 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含答案

短文两篇跟踪检测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答案: 1.(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2.(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3.(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答谢中书书》与《三峡》比较阅读。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5.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答案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5·《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三、) 阅读《短文两篇》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7简答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专项训练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 1.下列对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课文《孙权劝学》选自其中。 B. 《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是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头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的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C. 简·爱的人生追求由两个基本“旋律”构成: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她又像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笔下的“基督徒”一样,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梦幻”和“求索”是贯穿小说的比喻。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C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C项《简爱》贯穿小说的比喻是“旅行”和“求索”。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难度较大,十分考验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需要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的过程中了解文学常识。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在古代是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顾的《爱莲说)。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人称山中宰相。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C. 雨果,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D.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编纂而成,共20篇,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答案】 D 【解析】【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是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

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6-9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文,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①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③,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①嚣嚣:喧哗,吵闹。这里指沸沸扬扬。②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③不售:不中。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俱( ) ②夕日欲颓颓 ( ) ③或好作诗古文或( ) ④恐因愤激之久恐 (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B.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C.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D.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9.所谓“见字如面”,就是“读这封信的内容就像是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甲、乙两封书信“说话”的内容及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简析。(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实是欲界之仙都然是中有深趣也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年与时驰 C. 复与疏钟相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倘能从我游乎一狼仍从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练习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练习 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 (2)五色交辉 ..交辉: (3)四时俱 ...备四时:俱: (4)夕日欲颓.颓: (5)沉鳞 ..竞跃沉鳞: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7)实是欲界 ..之仙都欲界: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内容理解。 (1)“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也用得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视角来写的? (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 精题演练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歇: (2)沉鳞 ..竞跃沉鳞: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观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7.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 对比阅读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 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ɡǒu)。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共.谈共:共同 B.高峰入.云入:耸入 C.晓雾将歇.歇:休息 D.夕日欲颓.颓:坠落 9.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10.文章结尾提到的“康乐”是谁?作者提及他有什么深意? 11.两文写景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语段(一)动静结合,语段(二)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谢中书书》[附答案]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

答谢中书书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答谢中书书》中考题集锦 1.台州市(09 浙江省)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⑵晓雾将歇.() ⑶夕日欲颓.()⑷沉鳞 ..竞跃() ⒉翻译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2021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锦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题集锦 一、范式传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侯之。母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 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⑥柩jiù:棺材。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台①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③,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④、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 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天台:天台府,在今浙江天台。②中书左司掾(yuàn):中书省下所设左司的属官。 ③照磨:都指挥司下属官吏,掌管文书宗卷。④射:射覆,酒令的一种。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B.于是其诗/益工 C.庭学/无不历览 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北________②益________③越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