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
法院毒品犯罪调研报告

法院毒品犯罪调研报告标题:法院毒品犯罪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法院毒品犯罪进行调研分析,以了解我国毒品犯罪的形势、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多个法院的案件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毒品犯罪的重要发现。
一、形势概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毒品犯罪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各级法院审理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不断增加,涉及的毒品种类逐渐多样化,形势令人担忧。
二、毒品犯罪特点1. 毒品交易链条日益完善。
毒品犯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条,从生产、加工、走私到贩卖,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了庞大的黑市。
2. 涉案人员多样化。
毒品犯罪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各方面特征多样,包括吸毒者、贩毒者、制毒者等。
3. 毒品种类日益多样。
传统的海洛因、冰毒等仍然存在,同时新型合成毒品如摇头丸、K粉等也不断涌现。
4. 毒品犯罪手段多样。
犯罪手段包括偷运、藏匿、贩卖、传销等,手段不断变异,应对难度加大。
三、与国际毒品犯罪的对比与国际毒品犯罪相比,我国毒品犯罪存在以下特点:1. 毒品种类方面,国际上新型合成毒品流行较多,而我国仍以传统毒品为主。
2. 毒品价格方面,我国毒品价格较国际上普遍较低,这也是我国毒品犯罪活跃的一个原因。
3. 在毒品贩卖活动中,国内贩毒团伙数量庞大,组织结构更加严密。
四、应对策略1. 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预防毒品滥用。
2.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警察和法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打击毒品犯罪的力度,坚决维护社会安全。
3. 强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击毒品犯罪,遏制毒品的流通。
结论:毒品犯罪是一个严重威胁社会稳定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防范和打击。
必须加大对毒品犯罪的调查力度,加强执法力度,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努力,才能实现对毒品犯罪形势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禁毒形势分析报告

禁毒形势分析报告摘要本文对当前禁毒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介绍了禁毒背景和意义,随后分析了毒品相关数据和趋势。
然后,重点讨论了毒品的危害和社会影响,并对禁毒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评估。
最后,提出了一些提升禁毒工作的建议。
1. 引言禁毒是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公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任务。
毒品的滥用不仅对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犯罪问题。
因此,对禁毒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改进禁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禁毒数据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毒品滥用问题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
以海洛因为例,从2016年到2020年,海洛因吸食人数增长了约30%。
这一数据显示了毒品滥用问题的严峻性。
另外,各类新型合成毒品的滥用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合成毒品的成分复杂多样,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有效的对策。
因此,对新型合成毒品的研究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3. 毒品的危害与社会影响毒品滥用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首先,毒品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毒品的成分会对大脑产生刺激作用,导致成瘾和依赖。
长期滥用毒品会导致身体衰弱、免疫力下降、病理变化等。
其次,毒品滥用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毒品成瘾者往往会因为寻找金钱来购买毒品,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破坏社会安全和秩序。
另外,毒品滥用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对家庭关系造成严重冲击。
4. 禁毒工作成果评估尽管禁毒形势严峻,但禁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禁毒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效增强了社会对毒品的警惕性。
各级政府加大了禁毒宣传力度,提高了公众对毒品的认知和了解。
此外,禁毒执法力度的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警方通过加大打击力度,成功破获了多起毒品走私、制造和贩卖案件,减少了毒品的流通和滥用。
但是,禁毒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禁毒宣传力度不够,对公众的教育和防范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毒品犯罪链条庞大复杂,打击难度大。
因此,在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跨部门协作和合作。
目前我国在毒品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目前我国在毒品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是一个曾遭受毒品严重危害的国家,历史上的毒祸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几乎使中国陷入亡国的境地。
今天,毒品死灰复燃,再次向我们发起了挑战。
目前我国在毒品问题上面临的最主要形势是周连国家和地区的毒贩大量向中国输毒。
南面有传统的种毒、制毒中心"金三角",西边有后来崛起的"金新月",北部又有来自于朝鲜、俄罗斯的渗透,东面有台湾等地毒贩的进攻,可说是四面八方,无孔不入,并且在数量上有不断增加的态势。
如1992-1996年我国公安机关、海关、边防武警等部门查获的海洛因数量每年大约为4000公斤左右,到1997年增加到5477公斤。
又由于贩毒集团采取有组织、有计划、有武装的犯罪形式,并采用现代化的犯罪手段,为我们破获毒品犯罪增加了很大难度。
加之,我国受财力、物力限制,打击力量有限,查获的毒品数量一般不及实际输入毒品量的10%,因此,我们不难推测,每年进入中国境内的海洛因大约有40000-50000公斤。
而且在少数偏远地区,一些农民为厚利所驱使,不惜试法种毒、土法制毒,更增加了毒品市场的供应量。
另外,最近几年冰毒的蔓延有所加快,不仅境外毒贩向境内输入,而且港台等地毒贩还在境内设厂大量制造冰毒。
由此可见,中国境内的毒品量是可观的。
大量毒品的存在必然刺激国内的毒品需求和消费。
从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毒品犯罪的形势是"过境贩毒,两头在外",即毒源地与毒品消费地均在境外。
近几年,这种形势已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些毒贩已将中国作为目的地,从国外毒源地大量向中国贩毒,并且逐渐与内地的不法分子勾结进行毒品犯罪活动,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开始参与和加入了贩毒的行列。
大量毒品的供给伴随着吸毒人数的逐年攀升,并出现暴发性流行的征兆。
1989年公布的全国吸毒人数有7万人,1991年底为14.8万人,1994年为38万人,1997年底增加到54万人,加上在已知吸毒者身边存在的隐性吸毒者,估计我国实际存在的吸毒者有200余万人,而且吸毒现象逐渐从个别边境地区向全国蔓延。
中国禁毒报告

中国禁毒报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禁毒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禁毒是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重大问题,对于全社会而言都极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份《中国禁毒报告》。
本文将对该报告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中国禁毒报告》简介《中国禁毒报告》是由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调查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各地的禁毒形势、各种毒品的制造、交易和使用情况、禁毒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禁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等。
该报告的发布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社会公众对禁毒工作的认识和意识。
二、《中国禁毒报告》分析1、毒品问题依然严峻《中国禁毒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毒品问题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合成毒品和新型毒品的滥用呈现高发态势。
2019年,全国共查处吸食、注射毒品犯罪人数19.7万人,同比增长17.2%。
尤其是新型毒品的制造和交易成本极低,可通过互联网传销和快递等方式进行迅速交易,对于防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禁毒报告》还指出,中国逐步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禁毒政策法规体系,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毒品问题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并不断加强公安、边防、海关、检察等方面的禁毒力量,取得了一定的禁毒成效。
但同时,禁毒工作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强和完善政策法规的实施和执行力度。
3、禁毒科普宣传亟待加强禁毒科普宣传至关重要,但《中国禁毒报告》指出,当前社会对毒品的认知普遍较低,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如“咖啡因是一种可以减肥的药物”、“毒品不会对身体功能造成影响”等等。
因此,加强禁毒科普宣传十分紧迫,需要借助各种宣传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广泛传播禁毒知识,提高公众的禁毒意识和素质。
三、结论总之,《中国禁毒报告》为我们了解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毒品问题依然严峻的形势下,我们需要探索建立长效化的禁毒机制,进一步改进禁毒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辖区内禁毒设施的建设,完善社会禁毒宣传体系,发挥警方等相关部门的禁毒力量,以期将全国禁毒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缉毒案件调研报告

缉毒案件调研报告缉毒案件调研报告一、引言毒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严重威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
为了深入了解毒品问题的现状,本次调研报告对缉毒案件进行了调研分析,旨在为制定打击毒品犯罪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等。
三、毒品问题现状我国毒品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严重情况:1.毒品种类繁多。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流行的毒品主要有海洛因、冰毒、鸦片和大麻等。
其中,冰毒的使用和传播最为严重,且有向城市蔓延的趋势。
2.毒品市场影响巨大。
毒品市场规模庞大,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负面影响。
其对经济、社会和健康造成的损害令人震惊。
3.毒品犯罪活动频发。
缉毒案件多发、多样化,贩毒人员智谋高、反侦查手段狡猾。
犯罪分子通常采取组织化、跨境追逃等手段,使得打击工作颇具挑战性。
四、缉毒案件特点通过对缉毒案件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特点:1.案件类型多样化。
缉毒案件不仅包括贩毒、制毒、运毒等常见类型,还涵盖了毒资洗钱、枪支走私等多种形式。
2.犯罪主体复杂多样。
犯罪嫌疑人涉及的群体非常广泛,既有个体贩毒者,也有跨国犯罪集团,还有与公职人员和警察等有关的案件。
3.犯罪手段灵活多变。
犯罪分子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使用暗网、虚拟货币进行交易等,使得案件侦破难度大大增加。
五、案件分析本次调研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缉毒案件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1.案件数量和地域分布据统计,我国各省市的缉毒案件数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福建、云南、广东、江苏等沿海和边境省份的案件数量最多。
2.案件类型和特点在缉毒案件中,贩毒和制毒案件居多,其次是运毒、毒资洗钱等。
这些案件在作案手段、犯罪动机和后续行为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3.办案困难和挑战缉毒案件的侦破和打击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犯罪分子常常利用技术手段和惯用手法,且与国内外犯罪组织联合作案,给打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百度精品】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问题概况及防控对策

云南警官学院毕业论文题目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问题概况及防控对策专业禁毒学年级2011级区队四区队学号3110571姓名王林波指导教师张晴职称教授完成日期2015 年 6 月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本论文的成果属于云南警官学院所有。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引言 (1)一、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问题概况 (2)(一)案件数量大 (2)(二)犯罪人数多 (3)(三)传统毒品犯罪依然严重 (4)(四)新型合成毒品犯罪增长迅速 (5)(五)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严重且波动较大 (6)二、我国毒品犯罪问题持续上升原因分析 (7)(一)境外毒品持续渗透,内外勾结制贩毒突出 (8)(二)制造贩卖毒品巨额利润诱惑 (8)(三)我国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刺激 (8)(四)新型毒品打击难度较大 (9)(五)禁毒机构及队伍建设不到位 (9)(六)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9)三、对我国毒品犯罪防控对策的思考 (10)(一)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实战技能 (10)(二)加强对新型毒品的管制,强化娱乐场所监管 (11)(三)加强禁毒宣传教育 (11)(四)强化禁吸戒毒工作,遏制吸毒人员增长 (11)(五)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2)(六)加强国际合作,遏制境外毒品渗透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问题概况及防控对策专业:禁毒学学生:王林波指导教师:张晴【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问题在我国死灰复燃。
毒品犯罪发展至今,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2006年至2015年《中国禁毒报告》统计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最近十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迹象。
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10篇)

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显示,当前我国毒品滥用和毒品犯罪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态势,对社会治安、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一、毒品滥用状况近年来,毒品滥用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其中80后和90后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吸食冰毒、海洛因、摇头丸、K粉等毒品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毒品违法犯罪形势毒品违法犯罪呈现新的多元化特征,毒品走私、网络毒品交易、毒品制贩、毒品斗殴、威胁恐吓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
另外,毒品滥用与重大疾病、社会问题(如家庭矛盾、离婚等)的关联性也日益凸显。
三、毒品预防和禁毒治理形势毒品预防和禁毒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任重道远。
针对目前毒品形势,政府多措并举实施禁毒监管、扫毒打击、预防教育、康复治疗等措施,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禁毒格局。
预防教育更应凸显在少年儿童中,家长、教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锤炼他们的辨识和拒绝毒品的能力。
康复治疗方面,需要加强戒毒康复机构的建设和规范,同时加强对毒品滥用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帮扶。
同时,对于毒品制贩、贩毒头目等重点打击对象,也需要加强刑事打击和司法惩罚。
毒品侵害人民生命安全、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禁毒事业必将长期面临复杂的斗争,要求我们要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和投入。
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中国毒情形势报告202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毒品问题在近几年愈加突出。
为了评估中国毒品形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毒品危害,国家禁毒办公室定期发布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对毒品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
2022年的中国毒情形势报告,主要列出了以下内容:1.毒品种类及来源目前,中国常见的毒品种类主要包括冰毒、海洛因、大麻、鸦片等。
其中,冰毒和海洛因是最为危险的毒品,常被吸食者称为“毒品之王”。
这些毒品的来源也多样化,包括从其他国家走私进口,本地制造和贩卖等。
毒品案件办理的调查分析

毒品案件办理的调查分析作者:刘强解璇来源:《检察风云》2017年第19期近年来,毒品犯罪呈现日益高发的态势,在检察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中占据了较大比例,而且各类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出现,毒品类型不断翻新,毒品犯罪手段不斷隐蔽化和智能化,也加剧了办理该类案件的难度,需要检察机关加强分析研究。
近三年来毒品犯罪案件1.毒品犯罪案件占比最高以虹口区检察院的办案数据为实证依据,经统计,虹口区院公诉部门2014年办理毒品犯罪案件411件,占全年办案数的33.5%,2015年办理毒品犯罪案件474件,占全年办案数34.3%,2016年办理毒品犯罪案件255件,占全年办案数的26.5%(见下图)。
毒品犯罪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贩卖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三种,且贩卖毒品罪约占毒品犯罪的90%,成为最常见、最主要的毒品犯罪类型。
2.老年人、未成年人、怀孕妇女等特殊主体贩毒立法和司法实践对老年人犯罪在处罚上往往从轻或者免除处罚,故老年人贩毒或者利用老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受限制而贩毒的案件就成为犯罪嫌疑人借以逃避追责或者减免罪责的手段,在司法实务中,还出现了利用未成年人和怀孕妇女贩毒的情况。
3.涉案毒品微量化,“零包贩毒”“以贩养吸”现象较普遍毒品犯罪案件特别是贩卖毒品案件,绝大部分为零包贩毒,涉案毒品克数较少,犯罪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案件约占全部毒品类犯罪案件的90%。
一次贩卖毒品不满十克,并且无其他严重情节的,一般视为小额、微量毒品犯罪,通常最高量刑不超过三年有期徒刑。
由于毒品交易小包微量,目标小,便于携带,交易不易引起注意和怀疑,迅速交易后容易逃避罪责。
以贩养吸现象比较普遍,绝大多数犯罪分子没有正当职业,以贩毒作为生活经济来源。
4.毒品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和智能化传统毒品海洛因具有成瘾性强、吸收快、精神刺激异常、贩卖后获利大等特性,因而成为吸毒者和贩毒者吸食、贩卖的主要毒品类型。
近几年,毒品种类已出现多样化态势,如摇头丸、K粉(氯胺酮)、尼美西泮、咖啡因等其他毒品在一些娱乐场所逐步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
从数据里看全国毒品犯罪案件形势大数据时代,我们享受着巨量信息带来的便利,却也在这些信息的压迫下感到怅然若失,仓惶无措。
每年6·26都会披露一大波毒品犯罪的相关数据。
作为法律人,特别是一线的公检法及律师同行对这些数据都具备一定的敏感度,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呢?下面让我们切入正题:
一、毒品犯罪案件持续大幅增长,五年一番,三年两番;毒品犯罪在刑事犯罪中跃居第二位
图一
图二:2014年刑事一审收案排前15位的罪名从图一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刑事一审案件收案总量变化并不大,但毒品犯罪案件却持续大幅增长。
2008年,全国法院新收毒品犯罪案件43947件,在同年的768130件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为5%;2014年新收毒品案件增长为10.7万左右,在同年的104万的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近一层。
2011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毒
品犯罪案件69754件,比2006年的34350件增长了1.03倍,五年翻了一番。
到2014年,这个数据增长至10700件,比2011年增长近2倍,三年翻了两番。
再看这两个时期的的刑事一审案件排名情况,毒品犯罪的排名迅速上升,目前已排名第二位。
短短几年时间,毒品犯罪案件增长速度令人咋舌。
另外,据中国法院网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4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毒品犯罪案件406777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8.88%;年均增长率达15.88%,高出全部刑事案件增长率8.85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审结106803件,比2010年增长80.31%。
2015年1月至5月,全国法院共新收毒品案件59616件,审结50123件,同比分别上升36.23%和32.70%。
二、毒品犯罪各类罪名变化明显,容留他人吸毒等类毒品犯罪成倍增长
图三
图六:2010—2014年人民法院审理毒品案件类
型情况
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有12类,以最常见多发的三类为数据分析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上数据清晰地看到:2011年全国法院新收的毒品案件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占84.74%,容留他人吸毒罪占8.18%,非法持有毒品罪占5.89%,强迫他人吸毒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等其他毒品犯罪占1.19%。
在三类罪名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走私、贩卖、运输、制
造毒品罪虽然增长迅速,且仍占较大比例,但容留他人吸毒、非法持有毒品等其他毒品犯罪增长更为迅速。
2011年与2006年相比,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增长87.08%,容留他人吸毒罪增长7.42倍,非法持有毒品罪增长1.53倍。
从图六还能看到:2010年至2014年共审结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327342件,判处罪犯354649人,年均增长11.43%和9.13%;审结非法持有毒品犯罪27673件,年均增长24.55%。
三、小宗毒品犯罪案件比例上升,新类型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迅猛
图七
据《中国禁毒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毒品犯罪案件数虽然一直呈平稳上升状态,但在2014年开始出现回落。
回落的出现意味着在高压的打击措施下,毒品犯罪分子为减少损失,多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毒品犯罪。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所查获的案件中小宗案件比例明显上升,大宗毒品案件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细观报告还可发现:2011年全国法院审结的各类毒品犯罪案件中,鸦片不满二百克、
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不满十克的小宗案件占74.19%,所占比例比2006年的62.39%提高11.8个百分点;鸦片二百克以上不满一千克、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十克以上不满五十克的案件占13.43%,所占比例和2006年的13.87%相比基本持平;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的大宗毒品犯罪案件占12.39%,所占比例与2006年的23.74%相比下降了11.35个百分点。
图八
在图八中,传统毒品比例减少,合成毒品成为最主要的毒品种类。
2010年至2014年审结的涉毒刑事案件中,作为传统毒品的鸦片占全部涉毒品案件的1.37%;海洛因犯罪仍是毒品案件主要种类之一,但海洛因犯罪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52.48%下降到2014年的28.95%;而甲基苯丙胺、硝甲西泮、地西泮、艾司唑仑、咪达唑仑、K粉(氯胺酮)、美沙酮、安眠酮、六角等新型毒品比重迅速增加,2014年达到69.94%。
这些数据表明:新类型毒品犯罪案件增长迅猛。
四、毒品犯罪案件的地域分布:全方位蔓延,全国主要城镇均受波及
图九
我国毒品犯罪已突破以往高发于边境、沿海地区的地域化特征,逐步向周边及内陆地区多渠道、全方位蔓延。
以2013年为例,全国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排名前10位的省份及案件数量分别为:广东14923件、浙江6936件、重庆6410件、湖南6039件、贵州5689件、广西5260件、云南5188件、四川4962件、江苏4263件、辽宁4206件。
其中,广东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自2007年至2013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毒品制造地和集散、消费市场。
2011年,除北京、江苏、云南、西藏4个省区市的毒品案件下降之外,其他27个省区市毒品案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由重点地区向全国主要城镇辐射。
近年来,云南地区的毒品案件数量占全国的比例有所下降,案件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该地区的重大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多发,仍是毒品犯罪的重点打击区域。
如云南地区2014年毒品案件中,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的大宗案件所占比例为
57.4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7.51个百分点。
大宗的毒品以各种方式流向全国各口岸城市,成为是我国各主要城市非法持有、吸食毒品的重要来源。
2010年至2014年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最多的省份是广东(68831)、浙江(27077)、重庆(25660)、云南(25194)和湖南(24266),5个省份的毒品案件数量占毒品案件总量的42.04%。
毒品犯罪在全国各地全面增长。
2010年毒品犯罪案件数量在5000件以上的省份只有广东,到2014年增加至9个,分别是广东、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浙江、四川和辽宁;2010年毒品犯罪案件在1000件以上省份为19
个,至2014年增加至25个。
与2010年相比,2014年所有地区的毒品案件数量均呈现明显上升,其总增幅在一倍以上的有16个,其中增幅居前五位的省份为山东(265.82%)、贵州(189.82%)、辽宁(189.76%)、湖北(174.52%)、黑龙江(142.95%)。
农村地区毒品问题逐渐突出。
一直以来,对毒品犯罪的打击重点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地区毒品防控未得到充分重视,加之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缺失、禁毒宣传不够、基层组织防控不力,一些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染上毒瘾后返回家乡,引诱、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少年吸毒、贩毒的情况也在全国多个地方发生,造成了农村地区毒品问题突出的现状。
2010年至
2014年毒品犯罪案件中罪犯身份为农民的比例为35.76%。
五、毒品犯罪案件的刑罚适用和执行情况及相关政策
多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案件的重刑率始终高于同期全部刑事案件的重刑率。
2012年,全国法院毒品犯罪案件收案76920件,81025名毒品犯罪分子被判刑,其中被判重刑的达20472人。
2013年,全国法院毒品犯罪案件收案97225件,99486名毒品犯罪分子被判刑,其中被判重刑的达21962人。
2014年,全国法院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数10.7万件,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毒品犯罪分子人数11万人。
由于毒品犯罪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人民法
院始终对毒品犯罪保持严惩力度,综合运用死刑、自由刑和财产刑,对毒品犯罪依法从严惩处。
同时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突出打击重点,对于毒品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职业犯、再犯、惯犯、累犯,以及具有武装掩护、暴力抗拒查缉、参与有组织国际毒品犯罪等严重情节的依法严厉打击。
2006年、2008年、2011年,毒品犯罪适用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重刑率分别为39.32%、32.68%、25.40%,而刑事犯罪平均重刑率分别为17.26%、15.77%、14.21%,毒品犯罪重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远远高于刑事案件平均重刑率。
毒品犯罪适用重刑率下降与贩毒分子化整为零的贩毒形式,小、零毒品案件所占比例大、且逐年增多的趋势相一致。
2010年至2014年人民法院共判处毒品罪犯431150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死刑的罪犯105220人,重刑率达24.40%,高出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11.78个百分点。
对其中毒品犯罪数量大、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坚决适用死刑,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毒品死刑罪犯的数量以及毒品死刑罪犯占全部死刑罪犯的比例均有明显增长。
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财产刑的惩罚和预防作用,2010年至2014年共判处财产刑100422人,占生效人数的23.29%。
对于具有自首、立功、从犯等从宽处罚情节的,依法从宽处理,以分化、瓦解毒品犯罪分子。
2015年1月至5月,全国法院判处毒品罪犯48343人,同比上升19.54%。
毒品犯罪重刑比例下降与毒品犯罪化
整为零的犯罪方式转变相符合。
随着毒品犯罪形势的发展,毒品犯罪的严峻形势和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决定了毒品犯罪案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高发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