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桂枝汤病案

合集下载

桂枝汤症医案

桂枝汤症医案

桂枝汤症医案刘渡舟经方医案l、桂枝汤证(1)时发热自汗出案刘渡舟医案:李x×,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

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

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枝炙甘草6克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解说】桂枝汤的主要治疗作用是调和营卫。

既可以用来治疗外感风寒所引起的营卫不和,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杂病中的营卫不和。

本案治疗的要点在于“病人脏无他病”,而又年过50岁,由于天癸已竭而阴气偏弱,使得阴阳二气不相谐和,所以出现阵发性的发热汗出,桂枝汤调和营卫,实际上也就是调和阴阳。

因为营卫代表了阴阳的二个方面,营行脉内即为阴,卫行脉外即为阳。

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达到调和阴阳之目的,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

(2)风疹案刘渡舟医案:某男,60岁。

患风疹皮肤瘙痒,钻心难忍已数月。

伴见汗出、恶风等证,脉浮缓,舌苔白润。

此为风邪稽留肌腠,营卫失和所致。

当用解肌驱风,调和营卫之法治疗: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喝热稀粥,得微汗出,痒止疹消,皮屑脱落而愈。

【解说】风瘙以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因为其发病部位在于皮肤腠理之间,一般属于阳证,所以《灵枢--终始篇》说:“痒者,阳也”;、本证虽然多见于血热受风,但也有不少是由于外感风邪,邪气稽留于肌表而营卫失和所引起。

识别是否由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标志在于伴随恶风或遇风则发,属于这类证型的,用桂枝汤治疗最为有效。

(3)汗出偏沮案刘渡舟医案:孙×x,男,39岁。

患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它咀显不适,脉缓而略浮,舌苔薄白。

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使其相将而不相离则愈。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l2枚炙甘草6克三剂。

桂枝汤加减治无汗医案、配方

桂枝汤加减治无汗医案、配方

桂枝汤加减治无汗医案、配方【临床应用】1.沈昔星以桂枝6g,白芍、香薷、防风、甘草各9g,黄芪、葛根各12g,大枣3枚,生姜1片。

水煎服,治疗1例半身无汗,数剂而安。

2.曹颖甫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夏天炎热、大汗淋漓而因贪凉饮冷致胃阳损伤,营卫暂时性失调而突然闭汗,借桂枝汤健脾益胃,和营祛邪,收到药至病除之功。

3.李兴培以桂枝汤重用芍药,轻用桂枝,治愈营卫失调,偏侧无汗的患者。

4.河南名老中医郭习斋治疗一例40余年从不出汗的患者,用桂枝汤为主调整阴阳、调和营卫、恢复卫表功能,收到汗出病愈之效。

5.王玉芝老中医大胆地冲破了“无汗不可予桂枝(汤)”之古训,用桂枝汤(常规用量)加威灵仙15g治愈了一例长达20年之久的全身无汗出的患者。

证属中气失运,营卫不调,连服9剂而愈。

6.吴学章等用桂枝汤为主治疗偏沮(原发性半身多汗症)病人,进药6剂,即获痊愈。

7.刘渡舟治疗左半身经常汗出,而右半身无汗者,辨证为阴阳不和,投以桂枝汤原方,效果颇佳。

【病案举例】1.患者,男,35岁,农民。

主诉:左半身无汗伴左下肢疼痛8年。

因疼痛使左下肢功能受限。

查体:心、肺正常。

左下肢肌萎缩,大腿和小腿肌围,左侧较右侧细2cm。

膝、踝关节无红肿,皮肤正常,舌红苔薄白,脉缓。

详问病史,8年前夏天的一个晚上,因天热,夜间露宿屋顶,左侧卧位,睡于水泥地面。

次日出现左下肢痛,随后左半身无汗出。

血沉、抗“O”均正常。

多家医院诊断为关节炎,久治无效。

从病史分析,因夜露于外而受寒凉,风寒滞于经脉,卫阳闭阻,汗孔失于开合,故无汗;经脉不通,则肢体疼痛;营卫不调,左右气血不和,则出现偏沮。

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10g,芍药10g,炙甘草8g,生姜3片,大枣10枚。

3剂。

嘱服药后,喝热粥1碗,盖被,微汗出2小时,避风寒,勿发大汗。

如1剂不效,再服2剂,出汗后停服。

患者服药3剂时,左半身出粘汗。

自此,左下肢疼痛消失,全身出汗正常。

2.牟某,男,36岁,岐山县益店中学教师。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按:本文选自《经方临证集要》,本书在研读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七十余种二千余种二千余册的基础上,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收录经方验案三百余例。

现代人生病动辙消炎、杀菌、清热......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应用本来极为广泛,而今几被束之高搁。

今特分享桂枝汤证7个案例,为便于阅读理解,特将最后的“小结”移至前面作为导读。

桂枝汤是仲景群方之魁,功专解肌袪风,调合营卫,温补脾胃,降逆止冲。

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凡症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淡苔薄白者,均可服用。

以下所录7案虽为不同类型的疾病,但是却有着相类的病理机制。

其中1、2、5案由风寒中表、卫强营弱而发;4案例2及7案由风湿留着肌腠、营卫不和而成。

致4案例1及6案,虽同属卫气不足之候,然前者无邪而后者有邪。

总之,由于它们都以营卫不和为最后归宿,所以均主以桂枝汤。

柯韵伯曾明确指出:“合此病,即用此汤(桂枝汤),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也。

”是知辨证求因,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条很重要规律,应遵循之。

1.中风李某,男,48岁。

就诊前1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

舌苔薄白,脉微略数,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清半夏9g。

1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

处方:前方减清半夏,加麦芽9g.1剂而愈。

(毛云海.程祖培先生临床经验简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5:21)【按:本案系典型太阳中风证。

风寒中表,邪实于卫,卫因邪阻而强,营因卫强而弱,卫强营弱,故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等症俱见。

予桂枝汤解肌祛风,加半夏和胃降逆,1剂收功,续调理而愈。

】2.咳嗽(病毒性肺炎)张某,13个月,病号7130.患儿咳嗽20天,发热18天。

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经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及中药宣化清热剂治疗无效,于1962年9月1日转入我院。

入院时症状和体征:体温39℃,精神欠佳,面晄少华,呈慢性病容,不思饮食,微有咳嗽痰声,周身有汗,睡中尤甚,小便不黄,大便3日未行、舌质不红,苔薄淡黄,脉细弱而数。

桂枝汤医案精选十一则

桂枝汤医案精选十一则

1、外感表虚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咋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证属外感风寒(表虚),疏方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尊嘱,一剂后汗出,热解。

第二剂未服即愈。

(作者自验)2、表虚证低热于××,女,15岁。

1976年6月20日初诊。

前月患“感冒”,发烧38.5℃,经用解热镇痛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有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0”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有时头痛、微恶寒,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膜,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

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典复发。

(中医药学报·黑龙江中医,学院1979;2:23)3、营卫不和自汗发热张×,女,35岁。

一个月前因流产而行刮宫术,失血甚多。

头昏、心悸、体倦。

钉,旬日来形寒恶风,时当夏日,怕冷不已,午后发热(38.2℃),动则自汗,汗后恶风益甚。

天明热退时,更是大汗淋漓,头昏、心慌、疲倦。

……面色无华,脉浮取虚大、重按缓弱,舌质久红润,苔白。

由于流产失血过度,阴虚营弱,导致营卫失调。

治当益气生血,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4.5克,炒白芍9克,生黄芪30克,当归身6克,炒枣仁12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7枚(去核)服药后当夜即得熟睡。

续服1剂,自汗恶风显著减轻,体温降至正常。

隔日复诊,已能当风起坐。

继予人参养汤加减,服药旬日而愈。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引言: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消化。

因此,保护脾胃健康非常重要。

而桂枝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脾虚湿困证的患者,在服用桂枝汤后的疗效和治疗过程。

一、患者基本情况姓名:王女士性别:女年龄:45岁主诉:食欲不振、腹泻、口干舌燥、头晕乏力。

二、辨证分析根据王女士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析,她属于脾虚湿困证。

具体表现为:1. 腹泻: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大便稀溏。

2. 食欲不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食物,导致食欲不振。

3. 口干舌燥: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导致口干舌燥。

4. 头晕乏力:由于脾气虚弱,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导致头晕乏力。

三、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析结果,王女士的治疗方案为补脾益气、祛湿化痰。

具体使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

桂枝汤加减方: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姜6片、大枣5枚、陈皮6克、甘草3克。

四、治疗过程1. 初诊初诊时,王女士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和腹泻。

根据辨证分析结果,医生开出了桂枝汤加减方,并告诉王女士需要坚持服用一个月。

同时建议她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2. 服药期间王女士按时服用了医生开出的桂枝汤加减方,并且注意了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在服药期间,她的腹泻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便变得更加正常。

同时,她的食欲也有所提高,感觉比之前更有精神。

3. 复诊一个月后,王女士再次前来复诊。

医生观察到她的脸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经询问得知,她的腹泻已经完全消失了,食欲也恢复正常。

此外,她还反映口干舌燥、头晕乏力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四、总结通过以上治疗过程可以看出,在治疗脾虚湿困证方面,桂枝汤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腹泻和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以改善其整体身体状态。

当然,在使用桂枝汤治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桂枝汤临床应用医案
患者,女性,45岁,因寒冷引起的关节疼痛,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

经检查发现患者体温高达39°C,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双肺部有明显的湿啰音,并伴有流鼻涕和咳嗽等症状。

针对患者的症状,医生立即采用了中药治疗,并将桂枝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处方:桂枝12g,生姜6g,大枣6枚,茯苓9g,甘草6g,人参6g。

上方加水煎煮,每日2次,连服5天。

治疗结果: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头痛,咳嗽,流鼻涕和身体乏力等症状消失。

再次检查时,扁桃体肿大和肺部湿啰音均明显减轻。

结论:在临床实践中,桂枝汤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

它具有温阳祛寒,通微发汗的功效,并且很容易获得患者的认可。

在应用时,应按照病情和患者的体质做出适当的调整。

桂枝汤,七例医案

桂枝汤,七例医案

桂枝汤,七例医案桂枝汤,古代医案七例1 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澹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

众议承气汤下之。

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日:“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

众皆咋舌,以澹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

李曰:汗多神昏,故发澹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

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论;此头痛有汗,故可有桂枝汤。

若是无汗,谁敢用桂枝汤。

(下条衄后,是卫气已泄,故可用桂枝汤,通经解经,以泄营郁,泄营即是泄卫郁,或营卫互根之理)表解则愈。

汗出则便燥。

汗止则津液下润,大便自通。

附;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太阳已入阳明)。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头痛有热太阳证,不大便六七日阳明证,太阳病已入阳明,故可与大承气。

重点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也就是不在阳明,仍在太阳,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以解表寒,发太阳则病解。

若没发汗而头痛者,必衄,衄者是皮毛不开,卫气上泄,气动而血衄,故见衄血而卫气外泄也。

衄血卫泄,故可以桂枝汤,通肌解肌,凉血熄风。

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营郁,卫气外达,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2 王子政医案:治一商人自汗症,达半年之久,延医服止涩收敛药龙牡之类,约数十帖之多,毫无寸进,乃请王治疗。

询知病者无发热恶风症状,汗出不温,精神疲倦,脉象弱而不振,温剂收涩药已遍服无效。

乃与桂枝汤,不加增减,服五帖而愈。

论;自汗出,前医用止涩收敛之药,数十帖而无效,此医者必没读《伤寒论》也。

王氏用桂枝汤,不加增减,五帖而愈,此王必读过《伤寒论》。

3 叶天士医案:治一人,屡屡失血,饮食如故,形瘦面赤,察质木火,阴不配阳。

据说服桂枝汤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温气味宜戒,可以无妨。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案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案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案
民国时期很多医家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常常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临床的医案简简单单几位药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吴佩衡老医生因擅长应用附子,因此有吴附子的称谓,吴老在云南一带行医时时常妙手回春,享誉滇贵。

吴老应用附子有达四百余克,已近一斤,从无不良反应或中毒迹象,一时间为兴阳一派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本篇不论吴佩衡运用附子之高招,单讲桂枝汤一案,水平高下于斯可见。

柯某之长子,年一岁半,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原铁道分局。

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两目上视,指纹红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

由于风寒阻遏太阳经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

此为太阳肌表之证,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汗而解。

桂枝尖10g,杭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小枣七枚。

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用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

一剂尽,即可熟睡,汗出热退,次日霍然而解。

按:此证利在急治,倘若迁延日久,别生变故,难以预料。

案内桂枝汤全方,力量甚足,故效如孚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节选——查玉明胡天雄赵心波查玉明病案:皮肌炎3例第22~24页:李某,男,21岁,部队战士。

1978年7月患带状疱疹,反复感染,地热持续3个月不解,全身无力,下肢痿软,于10月初入院。

检查:尿肌酸38.13mmol/24h、尿肌酐22.1umol/24h,尿蛋白(+),红、白血球1~3个/高倍视野。

病理结果:确诊皮肌炎。

入院后症状逐增,肌肉无力,卧则不能翻身自起,呈瘫痪状态。

口不能开,吞咽困难,口含胶管吸饮水浆。

曾用地塞米松、环磷酰胺等治疗,不见好转,邀中医会诊。

1978年12月初诊,神情苦闷,面色紫红不泽,面部散在米粒大小丘疹,面皮粗糙,两臂不举,手指弯曲不能伸,指端皮损破溃,肢凉不温,全身肌肉瘫软但无疼痛,舌绛苔薄,脉沉缓而细。

病析:病始于带状疱疹,复感毒邪而诱发,反复感染,阴血耗伤,长期低热,真气大伤,邪气留恋不去,病变逐渐加深,气血愈损,内不能灌溉脏腑,外不能充养形体,则两臂不举,指不能伸。

营虚不仁,卫虚不用,故见全身肌瘫,口不能开,此属四肢不收,身无疼痛之风痱证。

治法:调和营卫,通达阳气。

方:黄芪五物汤加减。

药(单位:g):黄芪50 茯苓25 甘草10 桂枝7.5 白芍15 鸡血藤25 红花15当归15 豨签草15 川芎15 防风10 生姜12片大枣7枚水煎日2次服方义:黄芪五物鼓舞阳气,畅通经络;归芎补血和血;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充润形体;豨签草、防风祛风除湿,以复麻痹,奏气足血畅,兴用气衰之效。

1979年2月复诊,服药22剂,阳气渐复,气血复生,脏腑得以滋养,形体得以濡润,痹通邪微,故能翻身坐起,尚能下床活动,但步履维艰,蹲起困难,两臂略举,口能开,咽下顺利。

诸症显著改善,尿检未见异常。

仍守前方加何首乌15g、怀牛膝25g以补肝肾、强筋骨。

3月10日三诊,上方连服18剂,诸症好转。

检查:尿肌酸13.88mmol/24h,明显恢复。

2第24~26页:佟某,女,49岁,物质局干部。

既往史:1975年5月患肺内感染,又兼药物过敏,反复发作2次入院。

现病史:间断发热已半年,皮肤逐渐起米粒大小丘疹,面部及手足浮肿,肿消则皮痒,皮肤呈黑褐色,眉发脱落,形体消瘦,活动困难约1年,坐卧需家人护理,头俯不能抬,吞咽困难,全身肌肉酸痛。

考虑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入院待查。

经腓肠肌病理检查,确诊为皮肌炎。

经治不效而出院。

1979年10月初诊,症见2皮色黑褐,鼻部及两颊有散在色素黑斑,眼周发青,眼胞浮肿,上下唇肌肉萎缩,皱褶深纹可见,眉发稀疏,手指肿胀,皮色变青,四肢厥凉,形体消瘦,神疲乏力,气少懒言。

肝功明显改变,浓碘(+)、麝浊11单位、锌浊18单位。

病析:病始于温邪上受,内损营阴,又逢药物过敏,气血两损,营卫失和,血不华色则皮黑,筋肌失养则形体消瘦、丘疹屡发;病深经久,精气被夺则全身瘫软不起,头不能抬,咽下困难。

日久阳气渐衰,无以温煦皮毛,则眉发枯槁,不荣脱落。

阴胜则寒,故畏寒肢凉;阳微血涩则指、趾肿胀色青,此属皮痹、肌痹。

治法:扶正益气,通阳为先方:黄芪五物汤加减药(单位:g):黄芪50 桂枝7.5 白芍7.5 当归15 红花10 鸡血藤25 白鲜皮25 僵蚕15 细辛5 苍术15 山药25 大枣7枚生姜15 炙甘草10方义:黄芪五物扶正起衰,宣达正气;当归养血润肌;红花、鸡血藤通络行滞以开痹塞;白鲜皮、僵蚕祛风止痒;细辛温经止痛;苍术、山药助脾运化,,复气血生化之源。

12月2日复诊,服药连续30剂,体力渐增,口唇肌痿渐复,面色好转,指肿消退,肢凉改善,诸症明显恢复。

但尚感指端麻木、乏力、食少、便溏、易感风寒。

此系正气未复,寒邪留恋,脾气不升,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

治当益气温阳为主,采用四君子汤、二物汤化裁。

处方(单位:g):党参25 茯苓25 白术15 甘草10 仙茅7.5 仙灵脾15升麻7.5 柴胡10 黄芪50 防风10 苍术15 砂仁7.512月22日三诊,服药12剂,食欲增进,大便调,诸症改善,但四肢不温、指趾虚肿、腰膝酸痛,此系阳衰不达、阴寒血涩,治当温阳祛寒、益血复脉,宗当归四逆、乌头汤化裁。

处方(单位:g):当归15 桂枝7.5 细辛5 通草5 白芍15 川乌5 麻黄7.5 黄芪50 甘草10 红花15 鸡血藤25 大枣7枚9剂药尽,阳气复,寒邪去,手足转温,腰脊痛除。

3第29~31页:冯某,女,23岁,辽阳化纤厂工人。

病史:1988年入院检查,抗核抗体(+)、ENA抗体(+)、RMP抗体(+)、80mm/h,找到红斑狼疮细胞。

病理结果:弥漫性、系统性硬皮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当时两手肿胀、皮色青紫发凉(雷诺症)、关节痛、形寒肢冷。

给予激素治疗,每日4片。

病情略微好转,但停药后症状明显加重,动作困难,遂来中医治疗。

1991年4月6日初诊,症见:表情淡漠、舌质淡白,舌下脉络色紫,舌体转动不灵,躯干皮肤粗糙,背部及前胸肌肉硬韧,四肢不温、屈伸不利,指端皮肤破损,关节痛、形寒怕冷,大便不实,腹胀,脉沉缓而细弱。

病析:始于寒邪外受,留恋日久,气血愈损,内不能灌溉脏腑,外不能充养形体,湿留关节,致肢端肿痛,营卫失和则皮色变青;邪留不去,脾肺两损,肺损皮毛失濡则皮肤甲错;卫气不行,失其温煦则毛发不荣、形寒怕冷;脾损健运失司、升降失调则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生化乏源导致气衰血少,四肢百骸无以为养,故肌肉萎缩、肌肉发硬、动作困难。

诊为:肌痹;重症虚损(皮肌炎、硬皮症、红斑狼疮)。

治法:益气血、复化源、调和营卫方:四君子汤、四物汤、小柴胡汤化裁药(单位:g):党参15 白术25 茯苓15 甘草10 当归15 川芎10 熟地20 赤芍15 柴胡15 半夏15 黄芪50 细辛5 蝉蜕25 红花15 生姜12 大枣9 方义:四君补气;四物补血;小柴胡调和营卫,增强免疫功能,使气复血充,营卫调和,内养脏腑,外濡形体;蝉蜕散风止痒;红花通络活血;细辛温经止痛;配黄芪以助益气扶正之功,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6月18日扶正,服药28剂,经历2个多月的治疗,复查:全身皮肤粗糙略为改善,肌皮逐渐柔软,肢端破损恢复,四肢转温,大便好转;但手腕皮肤硬韧,全身关节酸痛,两膝关节肿痛,肌肤发紧,形寒怕冷。

症系寒湿久羁,卫阳不足、阴胜血涩、经络不畅。

湿留关节则痛,肌肤失濡则发紧、肢麻。

治当驱逐寒邪而使阳气复,温通经脉使气血畅,诸症才能得以缓解。

取当归四逆汤加减以养血通脉。

处方(g):当归15 桂枝10赤芍15 细辛5 木通10 红花15 穿山龙40 黄芪50 甘草10 怀牛膝25 天麻10 9月22日三诊,间断性服药继进30剂,诸症明显改善,关节痛大减,手腕皮硬改善,形寒肢凉好转,肌皮触摸略柔软,肌紧消失。

理化检查:抗核抗体转阴,血沉2525mm/h,2次检查未找到狼疮细胞。

但全身疲倦乏力,时有腹胀,大便不实,下肢痿软。

病变基本控制,为巩固疗效,法当益气血、复化源。

以冀气足则脾健,脾健则血充、营卫调和,脏腑得以滋养,使脾虚肺损得以改善。

取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化裁。

处方(g):人参10 白术25 茯苓15 甘草10 陈皮15 半夏15 黄芪50 当归15 桂枝7.5 白芍15 生姜15片大枣9枚砂仁7.5 首乌15 怀牛膝25。

方义:四君补阳益气;二陈;理气燥湿;配砂仁调理脾胃、益化源,便稀腹胀可除;当归、黄芪补血养阴;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敛阴和营,调和营卫;首乌、怀牛膝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11月14日四诊,以上方共进22剂,随症略有增减。

食欲增加、大便调整、腹胀消除、体力恢复,诸症明显改善。

复查肝功、血沉、血常规、尿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

皮肌、硬皮病变基本控制。

随访三年,病情稳定,活动如常,未再复发。

五脏一体——论治冠心病第34页:单某,女,50岁,市石棉厂职工。

既往史:1972年确诊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曾2次入院治疗。

经常心胸闷痛,时发剧痛,服硝酸甘油片则缓解。

近1个月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加重,心前区疼痛,发作较频,痛时冷汗,不敢活动,每次发作持续1~2分钟,牵扯肩臂酸麻感,经服乳酸心可定不见好转而来诊。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2次/分)、冠脉供血不足(ST段下移)。

眼底检查:双侧视网膜中心静脉扩张,中心动脉狭窄,反光有交叉压迫现象。

胆固醇7.28mmol/l。

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

1976年3月26日初诊,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晦滞,精神不振,痛苦面容,气短,时发叹息,舌淡胖润、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弦细而涩兼结代,自觉心胸闷痛、堵塞感,心痛日发2~3次,隐约作痛断续不已,肩膀酸重麻木,体倦头昏,食少腹胀,形寒怕冷,心悸失眠,血压130/88mmHg。

证析:体肥多湿,脾虚多痰,痰湿上泛,心阳被遏,气机阻滞,阴邪留恋则胸闷憋气、善太息。

气血不畅,脉络阻滞,不通则痛,故心痛时发,隐痛绵绵;脾虚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头胀神疲;浊阴不降则腹胀体倦;阴邪内盛,气血滞涩,经脉失养则肩膀酸重麻木。

(阳气渐衰,阴邪乘之)。

诊断:胸痹(心阳痹阻);治法:温心阳,化痰湿;方: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药(g):瓜蒌40 薤白20 桂枝10 橘红25 茯苓25 半夏15甘草10 细辛5 远志15 菖蒲15 枳壳15 生姜104月15日二诊,服药12剂,胸闷窒塞明显减轻,心胸剧痛缓解,偶尔发作隐痛,食欲渐复,腹胀好转,睡眠转佳,脉结代消失。

但体倦肢麻,活动气短,脉象悬系而缓,照原方加五味子10g补益心肺。

5月18日三诊,按上方略为增减,共进20剂,心胸闷痛消失,精神振作,呼吸畅快,诸症悉平。

(桂枝汤及其衍化方多用于心阳虚心动过缓、气阴两虚心律不齐、心肾阳虚心衰合并休克等)◆慢性肾炎论治第48页:张某,男,40岁,干部。

病史:患肾炎3年余,曾两次入院,接受激素治疗,始未痊愈。

于1997年12月10日来诊。

现病史:近一周患感冒而病发,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身重,四肢不温,形寒怕冷,精神萎靡,大便稀溏,尿液减少,面色晦滞,舌淡胖,苔薄白,边缘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理化检查:血红蛋白68g/l,胆固醇6.8mmol/l,尿蛋白(+++),红细胞6~8个/高倍视野,管形颗粒2~5个/高倍视野,血压152/100mmHg。

症系:肾阳衰微,阴胜于内,聚湿而成水肿。

脾肾两损,精微不化,脾虚升降失调,清浊想混。

肾虚开阖失常,水湿不利,水溢全身则肿。

迁延日久,气血虚衰,正不胜邪,故每易感冒。

诊断:水肿(慢性肾炎肾病);治法:溢火源,化气行水以散寒;方:真武汤加减;药:炙附子7.5 茯苓25 白术25 白芍15 桂枝7.5 细辛5 黄芪50 老头草30 防己20 杜仲25 怀牛膝25 补骨脂7.5 泽泻25 猪苓25 引用生姜12片,大枣7枚二诊:1月30日,连续服用9剂,尿液增多,肿消大半,形寒改善,但食少纳差,全身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