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脂质体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载体,它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方面。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首先,膜溶解法是一种常见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水相缓慢注入有机相中,通过超声或搅拌等手段使两相混合,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粒径分布较窄,适用于一些需要较为均匀粒径的应用。
其次,薄膜水合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旋转蒸发,形成薄膜,最后通过加入适量的缓冲液使薄膜迅速水合膨胀,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结构较为稳定,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的应用。
另外,脂质体凝胶法也是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后,加入溶剂并加热,形成透明的溶液,然后冷却形成凝胶,最后通过加入缓冲液使凝胶水合膨胀,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载药量,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期保存和高载药量的应用。
最后,脂质体膜内溶解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磷脂和胆固醇混合后,在有机溶剂中形成薄膜,然后将药物溶解在内水相中,最后将内水相缓慢注入有机相中,通过超声或搅拌等手段使两相混合,形成脂质体。
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可以实现药物的高效载荷,适用于一些需要高效载药的应用。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在选择制备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选择最适合的制备方法。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脂质体的制备方法有所帮助。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可以用来包封各种水溶性和不溶性的药物。
以下是制备脂质体的一般方法,不包含标题及重复文字。
1. 选择适当的脂质组分:按照需要包封的药物性质(如极性、脂溶性)选择相应的磷脂类物质,常用的有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丝氨酸(PS)等。
2. 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脂质体的常用方法有薄膜法、乳化法、脂肪酸分散法等。
根据药物特性和制备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3. 薄膜法制备脂质体:将L-α-磷脂酰胆碱和药物以适当比例
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如氯仿),用旋转蒸发器除去溶剂,形成薄膜。
加入适量水溶液,通过超声波处理或机械震荡破碎薄膜,生成脂质体悬浮液。
4. 乳化法制备脂质体:将磷脂、药物和辅助乳化剂(如表面活性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
将该溶液滴加到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并用机械手段(如超声波)进行乳化处理,形成脂质体。
5. 脂肪酸分散法制备脂质体:将药物与脂肪酸(如硬脂酸)按一定比例共熔,然后迅速冷却。
通过乳化剂或超声波等方法将该混合物乳化成脂质体。
6. 脂质体的后处理:根据需要可以对脂质体进行一些后处理步骤,如冻干、冻融法提高脂质体稳定性等。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薄膜法、乳化法或脂肪酸分散法。
制备时要选择适当的脂质组分,并根据需要进行后处理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脂质体是一种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微小囊泡,内部可以包裹
水溶性或脂溶性的药物。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传递性能,脂质体在药物输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脂质体
的制备方法。
首先,脂质体的制备需要选择合适的磷脂。
常用的磷脂有卵磷脂、大豆磷脂、磷脂酰胆碱等。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可以根据需
要选择不同种类的磷脂来制备脂质体。
其次,将所选的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得到磷脂溶液。
常用
的有机溶剂有氯仿、甲醇、乙醇等。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
和溶剂的选择,以确保磷脂能够完全溶解。
接下来,将药物溶解在水相中。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选择应
当考虑其溶解度和药效学特性。
将药物溶液缓慢滴加到磷脂溶液中,并利用超声波或机械搅拌等方法使两相充分混合。
然后,利用旋转蒸发、薄膜超滤、凝胶层析等方法去除有机溶剂,得到脂质体悬浮液。
在此步骤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压力,以
避免对脂质体结构的破坏。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高压均质等方法对脂质体悬浮液进行处理,得到均匀、稳定的脂质体悬浮液。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处
理时间和能量密度,以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磷脂、溶解磷脂、药物的溶解和混合、去除有机溶剂以及最后的处理步骤。
在实际操
作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以确保脂质体的质量和稳定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应用近年来,脂质体在制药领域里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初期的制备到现在的技术逐渐成熟,脂质体已经成为制药工业中最热门的制剂载体之一。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一、脂质体的制备1. 胆固醇和磷脂共混法该制备法是最早的脂质体制备方法之一,实现较为简单。
只需将胆固醇和磷脂以特定比例共混,并使用水或其他溶剂进行溶解,即可制备出脂质体。
2. 薄膜法该制备法是制备脂质体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将磷脂及其他组份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在热水浴中加热搅拌,并持续将其挤压,形成薄膜,薄膜会自行聚集形成脂质体。
3. 超声波法该制备法利用超声波的力量将水相和油相分散均匀,从而形成脂质体。
简单易行且可重复性良好,所以是制备脂质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脂质体的应用1. 药物传递脂质体是一种非常好的药物传递载体,由于其构成和细胞膜相似,因此可有效载药物,并快速进入人体细胞。
脂质体还可以用于治疗肿瘤和炎症。
2. 增强药物传递的稳定性很多药物容易被分解,但是通过使用脂质体,这些药物可以被稳定传递,并防止药物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
对于某些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的药物,如RNA、DNA和酶,脂质体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3. 疫苗传递最近几年,脂质体在疫苗传递方面展现出自己的优势。
将疫苗包裹在脂质体中,可呈现出更好的抗原肽处理,并取得良好的抗体反应。
这让脂质体成为了一种非常良好的疫苗传递载体。
4. 脂质体在饮食保健品中的应用还有一些饮食保健品在其制备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脂质体。
例如,脂质体可用于保护鱼油或其他有益成分的品质和稳定性,并让它们更方便地传递到人体内。
总的来说,脂质体已成为制药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未来必将有更多的应用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活发挥更大的作用。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

脂质体制备工艺流程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小型纳米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脂质体在药物递送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将重点介绍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流程。
一、磷脂选择脂质体的制备以磷脂为主要原料,常用的磷脂有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选择适合的磷脂是制备高质量脂质体的重要因素。
二、制备方法1. 薄膜分散法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成薄膜,再加入药物或基因,利用机械或超声分散制备脂质体。
该法制备的脂质体颗粒分布比较均匀,适合制备小型脂质体。
2. 溶剂挥发法将磷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加入药物或基因,通过挥发有机溶剂制备脂质体。
该法可以制备大量的脂质体,但颗粒大小分布不如薄膜分散法。
3. 冻干法将磷脂溶解在水相中,加入药物或基因,通过冻干、再溶解、超声或机械处理制备脂质体。
该法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较好,适合制备高含药量的脂质体。
三、性质调节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通过改变脂质体的表面性质、大小、药物包载量和脂质组分来调节脂质体的性质。
常用的方法有加入表面活性剂、多肽等改变脂质体表面性质,改变磷脂组分、添加胆固醇等调节脂质体结构和稳定性。
四、质量检测在脂质体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生产环境的净化和卫生,保证脂质体的质量安全。
脂质体质量的检测方法包括颗粒大小、分布、多分散性、药物包载量、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测定。
综上所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磷脂选择、制备方法、性质调节和质量检测。
通过合理选择磷脂和制备方法以及进行性质调节和质量检测,可以得到性质稳定、药物包载量高的高质量脂质体,为药物递送和基因治疗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脂质体制备的方法

脂质体制备的方法脂质体是一种由脂质分子组成的微细粒子,主要用于制备及输送药物、基因和化妆品成分等。
脂质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并且可以有效稳定和保护被包封的药物或成分。
目前,常用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溶解法、乳化法、胶束法、膜断裂法、气相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薄膜溶解法是一种利用脂质和溶剂溶解及薄膜形成原理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当的脂质和溶剂。
常用的脂质有磷脂类(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脂肪醇(如固体脂肪醇)、脂肪酸等。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二甲酚、甲醇和酯类溶剂。
然后,将脂质和溶剂溶解在一起,通过快速旋转薄膜机或制备配制机将溶液薄膜扩散到玻璃底板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形成脂质质体。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或其他方法将脂质质体分散成脂质体悬浮液。
乳化法是一种利用乳化剂和脂质相互作用生成脂质体的方法。
乳化剂常用的有表面活性剂和共乳剂。
表面活性剂包括非离子型(如Tween系列)和阴离子型(如脂肪酸钠盐)。
共乳剂包括长链脂肪醇(如固体脂肪醇)、糖(如蔗糖、葡萄糖)和胆汁酸类。
首先,将乳化剂和脂质在适当比例下溶解在无水有机溶剂中。
然后,加入水相,通过机械剪切或超声处理将脂质和乳化剂形成乳液。
最后,通过去除有机相或冷冻干燥等方法获得脂质体。
胶束法是一种利用表面活性剂和脂质相互作用形成胶束后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选择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等。
然后,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溶剂中,通过搅拌、超声处理等方法形成胶束。
最后,将胶束与药物或成分混合,通过快速稀释或其他方法获得脂质体。
膜断裂法是一种利用高压处理使脂质质体断裂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通过之前介绍的方法制备脂质质体悬浮液。
然后,将悬浮液经过高压处理,使脂质质体断裂成小颗粒,形成脂质体。
最后,通过超声处理或其他方法除去未断裂的脂质颗粒,获得脂质体。
气相法是一种利用空气或氮气吹淋使脂质溶液蒸发形成脂质体的方法。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溶剂挥发法和膜法。
溶剂挥发法是将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挥发溶剂的方法制备脂质体。
膜法则是将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溶于有机溶剂中,然后通过膜的过滤和超声波等方法制备脂质体。
脂质体的制备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材料准备:选择适当的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并将其溶于有机溶剂中。
2. 溶液制备:将材料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充分混合。
3. 制备脂质体: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选择相应的制备工艺,如溶剂挥发法或膜法等。
4. 脂质体的纯化:通过超声波、离心等方法将脂质体纯化,去除杂质。
5. 脂质体的表征:通过粒径分析、Zeta电位测定等方法对脂质体进行表征,确定其粒径、分散性等性质。
6. 脂质体的应用:将制备好的脂质体应用于药物传递、基因治疗等领域。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适当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以获得高质量的脂质体产品。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脂质体是一种由磷脂类物质构成的微型结构,常用于药物传递和基因传递等领域。
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有多种,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
1. 脂质溶液混合法:这是最常见的制备脂质体的方法之一。
首先,选择合适的脂质和胆固醇进行溶解,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等)中制备脂质溶液。
然后,将要包封的药物或基因载体等添加到脂质溶液中,形成混合溶液。
接着,通过旋转蒸发法或其他方法除去有机溶剂,得到干燥的脂质膜。
最后,在适当条件下,如加入缓冲溶液或具有适当水分含量的溶剂,使脂质膜重新形成多层脂质囊泡。
2. 混合溶剂蒸发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大量脂质体。
首先,选择合适的脂质和胆固醇,如磷脂类物质(如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等)和胆固醇等,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等)中制备脂质溶液。
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到气候箱或旋转蒸发仪中,使有机溶剂慢慢挥发,形成脂质膜。
最后,使用缓冲溶液重新形成多层脂质囊泡。
3. 超声法:这是一种制备大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脂质和胆固醇,在有机溶剂中制备脂质溶液。
然后,将脂质溶液以滴定或喷雾的方式添加到含有表面活性剂(如Tween-80)的水溶液中,并通过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
超声会产生高频震荡波,使脂质在水相中形成多层脂质囊泡。
最后,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超速离心法或滤膜法,将所得脂质体分离出来。
4. 凝胶转移法:这是一种制备大量稳定脂质体的方法。
首先,将脂质和胆固醇等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制备脂质溶液。
然后,将脂质溶液与含有水的凝胶混合,制备脂质-凝胶混合物。
接着,通过连续冻结-解冻循环进行转移,使溶胶凝胶中的水逐渐转移到脂质-凝胶混合物中,形成脂质体。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制备脂质体的方法。
通过选择适当的方法以及脂质和胆固醇的组合,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脂质体。
这些脂质体在药物传递和基因传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的选择1.脂质体概述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了脂质体。
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
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称为脂质体。
此两位学者曾获得过诺贝尔奖提名。
某些磷脂分散在过量的水中形成了脂质体,该脂分子本身排成双分子层,在磷脂的主要相变温度(Tm)以上,瞬间形成泡囊,且泡囊包围水液,根据磷脂种类及制备时所用温度,双分子层可以是凝胶或液晶状态。
在凝胶态时磷脂烃链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在液态时烃链是无规律的,每一种用来制备脂质体的纯磷脂由凝胶状态过渡到液晶状态时均具有特征的相变温度。
这种相变温度(Tin)是根据磷脂性质而变(见下表),它可在-20~+90℃之间变化,双分子层的不同成分混合物可引起相变温度的变化或相变完全消失,当双分子层通过相变温度时,被封闭的水溶性标示物的漏出量增加。
磷脂种类相变温度(℃)卵磷脂(卵磷脂胆碱)-15—7脑磷脂酰丝氨酸6—8二棕榈磷脂41氢化大豆磷脂51脂质体的相变行为决定了脂质体的通透性、融合、聚集及蛋白结合能力,所有这些都明显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行为。
脂质体根据其脂质膜的层数和腔室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层脂质体,多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单层脂质体。
不同类型的脂质体其结构特点各不相同,见下图表。
1971年,英国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
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嗜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
它具有类细胞结构,进入动物体内主要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激活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并改变被包封药物的体内分布,使药物主要在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器官中积蓄,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技术是被喻为“生物导弹”的第四代靶向给药技术,也是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制药技术。
至于药物在脂质体中的负载定位,其取决于所载药物的性质,见下图。
2.脂质体制备方法分类及其介绍脂质体是由磷脂分子在水相中通过疏水作用形成的,因此制备脂质体所强调的不是膜组装,而是如何形成适当大小、包封率高和稳定性高的囊泡。
制备的方法不同,脂质体的粒径可从几十纳米到几微米,并且结构也不尽相同。
目前,制备脂质体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薄膜法、反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和复乳法等,这些方法一般称为被动载药法,而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一般被称为主动载药法。
2.1被动载药法脂质体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薄膜分散法、反相蒸发法、注入法、超声波分散等。
在制备含药脂质体时,首先将药物溶于水相或有机相中,然后按适宜的方法制备含药脂质体,该法适于脂溶性强的药物,所得脂质体具有较高包封率。
2.1.1 薄膜分散法此法最初由Bangham 等报道,是最原始但又是迄今为止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将磷脂和胆固醇等类脂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然后将此溶液置于一大的圆底烧瓶中,再旋转减压蒸干,磷脂在烧瓶内壁上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缓冲溶液,充分振荡烧瓶使脂质膜水化脱落,即可得到脂质体。
这种方法对水溶性药物可获得较高的包封率,但是脂质体粒径在0.2~5 μm 之间,可通过超声波仪处理或者通过挤压使脂质体通过固定粒径的聚碳酸酯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脂质体的粒径。
2.1.2 超声分散法将磷脂、胆固醇和待包封药物一起溶解于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将剩下的溶液再经超声波处理,分离即得脂质体。
超声波法可分为两种“水浴超声波法和探针超声波法”,本法是制备小脂质体的常用方法,但是超声波易引起药物的降解问题。
2.1.3 冷冻干燥法脂质体混悬液在贮存期间易发生聚集、融合及药物渗漏,且磷脂易氧化、水解,难以满足药物制剂稳定性的要求。
1978 年Vanleberghe 等首次报道采用冷冻干燥法提高脂质体的贮存稳定性。
目前,该法已成为较有前途的改善脂质体制剂长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脂质体冷冻干燥包括预冻、初步干燥及二次干燥 3 个过程。
冻干脂质体可直接作为固体剂型,如喷雾剂使用,也可用水或其它溶剂化重建成脂质体混悬液使用,但预冻、干燥和复水等过程均不利于脂质体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如在冻干前加入适宜的冻干保护剂,采用适当的工艺,则可大大减轻甚至消除冻干过程对脂质体的破坏,复水后脂质体的形态、粒径及包封率等均无显著变化。
单糖、二糖、寡聚糖、多糖、多元醇及其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都可以用做脂质体冻干保护剂,其中二糖是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常用的有海藻糖、麦芽糖、蔗糖及乳糖。
本法适于热敏型药物前体脂质体的制备,但成本较高。
陈建明等以大豆磷脂为膜材,以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采用冻干法制备了维生素A前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0.6151μm ,包封率98.5%。
林中方等采用冻干法制备了鬼臼毒素体脂质体,复水化后平均粒径为 1.451μm ,包封率72.3%,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脂质体复水化后粒径分布不够均匀。
2.1.4 冻融法此法首先制备包封有药物的脂质体,然后冷冻。
在快速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的形成,使形成的脂质体膜破裂,冰晶的片层与破碎的膜同时存在,此状态不稳定,在缓慢融化过程中,暴露出的脂膜互相融合重新形成脂质体。
何文等分别用反相蒸发法、乳化法和冻融法制备了甲氧沙林脂质体。
通过研究发现,冻融法制备的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但是粒径最大。
反复冻融可以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王健松制备了阿奇霉素脂质体,实验发现,经3次重复冻融后,阿奇霉素脂质体的包封率从61.4% 增加到78%,但是当冻融次数增加到4次,包封率变化很小。
该制备方法适于较大量的生产,尤其对不稳定的药物最适合。
2.1.5 复乳法此法第1步将磷脂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溶液,乳化得到W/O 初乳,第2步将初乳加入到10倍体积的水中混合,乳化得到W/O/W乳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去除有机溶剂即可得到脂质体。
Kim用乳化法制得脂质体的包封率比较高,但是粒径较大。
Tomoko等通过研究发现,第2步乳化过程和有机溶剂的去除过程的温度对脂质体的粒径有比较大的影响,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减小脂质体的粒径,通过控制温度可以制得粒径为400 nm,包封率达到90%的脂质体。
2.1.6 注入法将类脂质和脂溶性药物溶于有机溶剂中(油相),然后把油相均速注射到水相(含水溶性药物)中,搅拌挥尽有机溶剂,再乳匀或超声得到脂质体。
根据溶剂的不同可分为乙醇注入法和乙醚注入法。
乙醇注入法避免了使用有机溶剂,丁丽燕用乙醇法制备了司帕沙星脂质体,通过研究发现慢速注入可制得具有较高包封率的脂质体,其包封率为47%。
乙醚注入法制备的脂质体大多为单室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 μm以下,操作过程中温度比较低(40℃),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在乙醚中有较好溶解度和对热不稳定药物,同时通过调节乙醚中不同磷脂的浓度,可以得到不同粒径且粒径分布均匀的脂质体混悬液。
2.1.7 反相蒸发法最初由Szoka提出,一般的制法是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中,短时超声振荡,直至形成稳定的W/O乳液,然后减压蒸发除掉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旋转蒸发使器壁上的凝胶脱落,然后在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性混悬液,除去未包入的药物,即得大单层脂质体脂质体。
此法可包裹较大的水容积,一般适用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等。
2.1.8 超临界法传统的脂质体制备方法,必须要使用氯仿、乙醚、甲醇等有机溶剂,这对环境和人体都是有害的。
超临界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毒、惰性且对环境无害的反应介质。
严宾等用超临界法制备了头孢唑林钠脂质体,将一定量的卵磷脂溶解于乙醇中配得卵磷酯乙醇溶液,与头孢唑啉钠溶液一起放入加入高压釜中,将高压釜放入恒温水浴中,通入CO2。
在其超临界态下孵化30min,制备脂质体。
采用超临界CO2法制备的包封率高、粒径小,稳定性增强。
2.2 主动载药对于两亲性药物,如某些弱酸弱碱,其油水分配系数介质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用被动载药法制得的脂质体包封率低。
主动载药是利用两亲性的药物,能以电中性的形式跨越脂质双层,但其电离形式却不能跨越的原理来实现的。
通过形成脂质体膜内、外水相的pH梯度差异,使脂质体外水相的药物自发地向脂质体内部聚集。
此法通常用脂质体包封酸性缓冲盐,然后用碱把外水相调成中性,建立脂质体内外的pH 梯度。
药物在外水相的pH环境下以亲脂性的中性形式存在,能够透过脂质体双层膜。
而在脂质体内水相中药物被质子化转为离子形式,不能再通过脂质体双层回到外水相,因而被包封在脂质体中。
主动载药法广义上就是指pH 梯度法。
人们把其细分为:(1)pH梯度法;(2)硫酸铵梯度法;(3)醋酸钙梯度法。
其中硫酸铵梯度法和醋酸钙梯度法只是pH梯度法的两种特殊形式。
2.2.1 pH梯度法pH梯度法通过调节脂质体内外水相的pH值,形成一定的pH梯度差,弱酸或弱碱药物则顺着pH梯度,以分子形式跨越磷脂膜而使以离子形式被包封在内水相中。
赵妍等用以pH梯度法制备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其包封率大于85%,而被动载药法制备的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的包封率最高为14.4%。
Jia等用pH梯度法内水相pH 0.5%外水相pH4.0制备了卡苯达唑脂质体,包封率高于95%。
杜松等用pH梯度法制备盐酸去氢骆驼蓬碱脂质体,包封率大于80%,研究表明,虽然制得的脂质体没有加强药物的抗癌活性,但是大大降低了其毒副作用。
跨膜pH梯度是影响包封率的最主要因素,通常pH梯度越大,载入脂质体内的药物越多,包封率也越高。
制备伊立替康脂质体时,当pH梯度≥3.7时包封率达97%以上,当pH梯度<2时,包封率不到5%;Mamyer等在研究中发现通过跨膜pH梯度法制备多柔比星脂质体,pH梯度达到3.5时包封率达98%,降低内水相缓冲液的pH可增大pH梯度,但会加剧磷脂的水解,降低脂质体的稳定性。
此外,药物自身性质如油水分配系数、膜渗透性等亦可影响包封率。
Quan 等用pH梯度法制备多巴胺脂质体,由于多巴胺亲水性较强,无法直接克服能量壁垒穿过脂质双分子层进入内水相,但与拉沙洛西(lasalocid)结合形成复合物可暴露出亲脂性表面,即可穿过脂质膜进入脂质体,包封率提高到85%。
氧化苦参碱水溶性较大,脂溶性较弱,因此采用pH梯度法制备脂质体包封率只有50%。
2.2.2 硫酸铵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通过游离氨扩散到脂质体外,间接形成pH梯度,使药物积聚到脂质体内。
其方法为先将硫酸铵包与脂质体内水相,然后通过透析、凝胶色谱或超滤的方法除去脂质体外水相的硫酸铵。
由于离子对双分子层渗透系数的不同,氨分子渗透系数(0.13 cm/s)较高,能很快扩散到外水相中;H+的渗透系数远小于氨分子,因此会使脂质体内水相呈酸性,形成pH梯度,梯度大小由[NH4+]外水相/[NH4+]内水相比较决定,这样使药物逆硫酸铵梯度载入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