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第三节共价键

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

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第二节烷烃的命名

第三节烷烃的结构

第四节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五节烷烃的化学反应

第六节环烷烃的命名

第七节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

第八节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第九节环烷烃的化学反应

第十节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

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第一节烯烃的结构

第二节烯烃的异构和命名

第三节烯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烯烃的化学反应

第五节炔烃的结构

第六节炔烃的命名

第七节炔烃的物理性质

第八节炔烃的化学反应

第九节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第十节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第十一节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第十二节烯烃和炔烃的制备

第四章芳烃

第一节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

第二节苯的结构

第三节芳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第五节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第六节稠环芳烃

第七节非苯芳烃

第八节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

第五章对映异构

第一节手性和对称性

第二节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第三节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第四节环状手性化合物

第五节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第六节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第七节不对称合成与拆分

第八节手性与药物

第九节异构体的分类

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卤代烃的化学反应

第四节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

第五节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

第六节消除反应历程

第七节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

第八节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

第九节其他卤代烃

第十节卤代烃的制备

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电磁辐射

第二节红外光谱

第三节核磁共振

第四节紫外光谱

第五节质谱

第八章醇、酚、醚

第一节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

第三节一元醇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多元醇的特殊反应

第五节醇的制备

第六节酚的分类和命名

第七节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

第八节酚的化学性质

第九节酚的制备

第十节醚的分类和命名

第十一节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第十二节醚的化学反应

第十三节醚的制备

第十四节环醚

第十五节冠醚

第九章醛、酮、醌

第一节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

第二节醛和酮的结构

第三节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第四节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第五节醛和酮的α-H的反应

第六节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

第七节 Cannizzaro反应

第八节α,β-不饱和醛、酮

第九节醛、酮的制备

第十节醌的结构

第十一节醌的化学性质

第十二节醌与染料

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第二节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第三节羧酸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第五节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六节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第七节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八节羟基酸的化学反应

第九节β-二羰基化合物

第十节羧酸的制备

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

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第三节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第五节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

第六节胺的化学性质

第七节季铵盐和季铵碱

第八节胺的制备

第九节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第十节腈和异腈

第十二章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第一节含硫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含硅有机化合物

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

第一节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第二节五元杂环化合物

第三节六元杂环化合物

第四节杂环类药物

第十四章类脂化合物

第一节油脂

第二节蜡

第三节磷脂

第四节萜类化合物

第五节甾族化合物

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

第一节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单糖

第三节二糖

第四节多糖

第十六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

第一节氨基酸

第二节多肽

第三节蛋白质

第四节酶

第五节核酸

第六节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

第十七章周环反应

第一节前线轨道理论

第二节电环化反应

第三节环加成反应

第四节 -迁移反应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采用课堂多媒体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学时分配见内容与基本要求:(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三)主要内容:

(四)【重点掌握】:

(五)【掌握】:

(六)【了解】:

(七)【一般了解】:

(八)【难点】:

(九)(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一般了解四个层次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两个层次)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特征、共价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有机化合物命名的

基本原则、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征结构与性质。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以及命名原则、构造式的书写等。其他做了解。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5学时)

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反应、环烷烃的命名、环烷烃的结构与构象、环烷烃的物理性质、环烷烃的化学反应、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掌握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烃类的结构与构象和饱和烃的化学反应以及反应机制。掌握饱和烃类的制备方法。其他为一般掌握。

第三章不饱和烃:烯烃、炔烃和二烯烃(5学时)

烯烃的结构、烯烃的异构和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烯烃的化学反应、炔烃的结构、炔烃的命名、炔烃的物理性质、炔烃的化学反应、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烯烃和炔烃的制备。重点掌握烯烃、炔烃和二烯烃的结构特征与化学反应性质之间的关联和相关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共轭加成、烯丙基取代)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其他做一般掌握。

第四章芳烃(5学时)

芳烃的分类、异构和命名、苯的结构、芳烃的物理性质、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稠环芳烃、非苯芳烃、芳烃的来源及煤炭产业。苯的结构特征与亲电取代反应的联系、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反应规律、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及其应用为重点掌握。芳烃的芳香性及其判据为掌握内容。其他做了解。

第五章对映异构(4学时)

手性和对称性、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及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环状手性化合物、其他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前(潜)手性碳和分子的前(潜)手性、不对称合成与拆分、手性与药物、异构体的分类。手性的产生原因、手性分子构造式的各种表示方法、手性分子的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的标记、分子的旋光性判据为重点掌握内容。拆分为一般掌握。其他做了解。

第六章卤代烃、金属有机化合物(4学时)

卤代烃的分类、异构、命名和结构、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卤代烃的化学反应、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消除反应历程、影响消除反应发因素、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其他卤代烃、卤代烃的制备。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的SN1与SN2历程、 E1和E2消除反应历程及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竞争及其影响因素为重点掌握。卤代烃的化学反应与制备方法为掌握内容。

第七章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5学时)

电磁辐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紫外光谱、质谱。仪器原理做一般了解。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核磁共振波谱之间的相关联系,掌握核磁共振波谱、红外波谱的解析。掌握紫外光谱和质谱的基本用途。

第八章醇、酚、醚(6学时)

醇的分类、命名和结构、醇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一元醇的化学性质、多元醇的特殊反应、醇的制备、酚的分类和命名、酚的物理性质与波谱特征、酚的化学性质、酚的制备、醚的分类和命名、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性、醚的化学反应、醚的制备、环醚、冠醚。醇酚醚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做一般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和环醚的化学性质为重点掌握。其他为了解。

第九章醛、酮、醌(6学时)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醛和酮的结构、醛和酮的物理性质和波普特性、醛和酮的亲核加成反应、醛和酮的α-H的反应、醛和酮的氧化和还原反应、Cannizzaro反应、α,β-不饱和醛酮,醛酮的制备、醌的结构、醌的化学性质、醌与染料。醛酮的结构特征、亲核加成化学反应性质为重点掌握内容,羟醛缩合及其相关反应为重点。醛酮的氧化还原和特殊的反应为掌握内容。其他为了解。

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6学时)

羧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羧酸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羟基酸的化学反应、β-二羰基化合物、羧酸的制备。羧酸及其衍生物之间的结构差异性及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β-二羰基化合物的酰化与烷基化、三乙和丙二酸酯合成法为重点掌握内容。其他为掌握。

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5学时)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胺的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胺的化学性质、季铵盐和季铵碱、胺的制备、芳香族重氮和偶氮化合物、腈和异腈。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能、胺的碱性及其相关化学性质、胺的制备、季铵盐和季铵碱的反应、芳基重氮盐的制备及应用为重点掌握内容。偶氮化合物、腈和异腈做一般掌握。

第十二章含硫、含磷及含硅有机化合物(3学时)

含硫有机化合物、含磷有机化合物、含硅有机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的分类为一般掌握。含硫化合物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一般掌握。

含磷化合物的性质与化学反应为重点掌握内容。

含硫化合物的分类为一般掌握。含硫化合物的氧化与还原反应一般掌握。

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4学时)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五元杂环化合物、六元杂环化合物、杂环类药物。

杂环化合物的基本分类、杂环药物为一般掌握内容。五元杂环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电子结构特征及亲电反应为重点掌握内容。六元杂环吡啶的结构特征与相关化学性质为重点掌握内容。稠合杂环喹啉、吲哚为一般掌握内容。其他为了解。第十四章类脂化合物(3学时)

油脂、蜡、磷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的异戊二烯规则、甾族化合物的分类及其稠合环的立体结构特征为重点掌握内容,其他为一般掌握。

第十五章碳水化合物(3学时)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单糖、二糖、多糖。糖的分类、为一般了解。还原糖与非还原糖的区分为了解。糖的构型标记、变旋、糖的递增和递减为一般掌握。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的书写、葡萄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及其最稳定的构象为重点掌握。还原性糖的化学性质为掌握内容。其他为了解。

第十六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2学时)

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核酸、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药物。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和构型表示方法和氨基酸的等电点及其应用。重点掌握氨基酸的制备方法和氨基酸保护在肽的合成中的原理与应用。其他做一般了解。

第十七章周环反应(2学时)

前线轨道理论、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迁移反应。

前线轨道理论为了解。重点掌握电环化反应和环加成反应的选律和立体化学选择性,重点掌握σ-迁移反应。

制定人:达世俊

审定人:

批准人:日期: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

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部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等学生使用。本课程教学任务:一是配合医用化学理论课教学,巩固、验证和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二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缜密思考和诚实记录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学会一些常规仪器的使用,使学生在医用化学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获得较全面的训练;三是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学时。 四使用教材:《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程》,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5年。 Ⅱ正文 实验一溶液配制和常用容量分析仪器的使用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常用容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其规范化的操作。 2.掌握医药学上常见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和配制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学习一些简单玻璃仪器尤其是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量筒等的使用和洗涤方法。(二)学会使用台称及天秤等。 (三)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及安全事项。 (四)掌握溶液浓度的配制原理,掌握近似浓度、准确浓度的配制方法及操作技术。 二教学内容 (一)移液管的操作练习 (二)医学上常见溶液的配制 1.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2. 用无水乙醇配制75 %医用酒精。 3. 配制浓度约为0.1 mol·L?1草酸(H2C2O4)标准溶液100 ml。 4. 将步骤3配制的草酸标准溶液准确稀释10倍,并配制100 ml的标准溶液。 (三)滴定练习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课程教学案例结构组成《医用化学基础》

S3-6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课程教学案例结构组成《医用化学基础》教学设计 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 《医用化学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电解质溶液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等,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学习医学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 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医用化学基础》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相关医学职业岗位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医学方面的 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力目标: 1、会描述各类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性质及鉴定方法。 2、认识医用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了解医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了解胶体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PH值的测定方法。 3、学会简单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实验报告的书写。 4、会应用简单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 知识目标: 1、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溶液、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 溶胶、高分子溶液等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有关计算。 2、掌握主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 3、掌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能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分析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4、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典型性质,熟悉典型有机反应类型和实例。 5、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6、了解与医药有关的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7、能够运用所学医用化学知识对有关化学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 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厚德、励志、笃实、尚能”的学风和乐于奉献、创新实干精神。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的优良品质。 3、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绿色化学理念。 4、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10031 课程名称: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Chemistry Experiment 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适应专业:矿物、冶金、环境、材料、粉体等专业 执笔人:古映莹 实验指导书: (1)关鲁雄主编,《化学基本操作与物质制备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2)李元高主编,《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4)罗一鸣,唐瑞仁主编《有机化学实验与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136 课内学时:104 学分:3 课外学时;32 学分:1 二、实验课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一)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系列课程经过重大改革后形成的“四大化学”融合的实验教学新课程,是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工科人才培养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和任务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是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四大化学实验融合成的一门新的实验课程。该课程以物质制备(含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为主线,将化学基本操作、物理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等进行有机融合,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工科化学实验知识体系。 (三)工科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 1.理论联系实际,使工科大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并扩展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 2.通过以物质制备为主线的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正确地掌握物质制备的技术和方法,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的一般物质制备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研究物质的程序,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熟悉和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掌握各种实验技能、技术、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各种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会联系理论知识,独立设计和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正确处理数据及解释现象,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且撰写科学报告和论文。 4.培养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从事化学领域的科研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诱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基本原理 (一)基本操作实验 基本操作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训练,分为三大类:

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讲解

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01101 一、培养目标 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指导,各专业自己拟定,要求: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培养目标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对护理学科的性质有正确的认知;关爱生命,平等、博爱,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护理对象的健康服务的专业精神。 培养目标2: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和各项权利;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跨学科合作的意识。 培养目标3:具有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具有创新精神及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态度;初步形成科学的质疑态度和批判反思精神。 培养目标4: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 培养目标5: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 培养目标6: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培养目标7: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的护理评估及护理干预方法。 培养目标8:熟悉不同人群卫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和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培养目标9: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知识。 培养目标10:具有在专业实践中与护理对象和相关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

技能。 培养目标11:具有应用护理程序为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12:具有专科护理技能,能初步配合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社区护理的能力。 培养目标13:具有初步从事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 培养目标14:具有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护理学文献和简单的会话能力。 二、毕业要求 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各专业的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科学地描述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素养。 毕业要求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而奋斗;忠于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珍视生命,关爱护理对象。 毕业要求2:在执业活动中保护隐私、尊重人格和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尊重他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识。 毕业要求3:具有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及符合职业道德标准的职业行为;具有创新思维和评判能力,勇于循证实践、善于修正自己或他人的错误;树立终生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推动专业发展的观念 毕业要求4:树立依法执业的法律观念,具有在执业活动中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 毕业要求5:掌握与护理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医学基础与临床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毕业要求6:掌握护理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毕业要求7:掌握生命各阶段的预防保健及健康促进知识。 毕业要求8: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病、多发病基本的病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及进度生技Word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技术系 教师●刘玮 课程●生物化学(上) 团结勤奋 求是创新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 (上) 刘玮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系 2013年8月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适用) 任课老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进度表”,经教研室讨论在开学后一周内发至学生班级,并送学生所在系一份。 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任课教师:刘玮 性别:男年龄: 59 职称:研究员 学历:硕士所学专业:动物生理学任课班级:生物技术122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上)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译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J5602Z001 课程类别:(指通识课、学科核心课、选修课)学科核心课 教学时数总计:64学时 授课时数:本学期32学时 实践教学时数:无 实验时数:本学期48学时(见《生物化学实验》J5602Z002)设计:无 实习:无 教学大纲制定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2年9月 系主任签字;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码:J5602Z001 课程英文译名: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教材:《生物化学原理》2e,张楚富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e, David Nelson & Michael Cox, 2009 [2] Color Atlas of Biochemistry, 2e, Jan Koolman, 2005 [3] Biochemistry for Dummies, John T Moore, 2008 [4]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毛慧玲、朱笃主编,200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1. 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内容以及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 2. 认识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相关关系; 3. 为学习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及食品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分为掌握/记住、理解/熟悉及了解等层次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授课顺序有所调整,参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推动生化研究飞跃发展的若干重大突破及相关学者 2. 了解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任务 3. 了解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氨基酸与肽 1. 掌握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理解氨基酸主要物性与结构的关系 3. 理解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以及等电点pI与解离基团pK值的关系 4. 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方法,记住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 5. 了解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 6.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及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其氮含量特点 7. 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及其重要性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总时数:X学时理论:Y学时实验:Z学时 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以基础医学中的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疾病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2、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XX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 ①掌握 ②。。。 (2)基本技能方面 ①熟练使用 。。。。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理论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以及结合录像、图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任课教师应适当地讲述一些学科前沿进展和动态发展,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能了解学习该学科的前沿动态。 实验教学教师应适当讲授,结合示教等手段介绍有关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规则,以学生动手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时数分配

6、考核方式 生理学为考试课,实行百分制,其中理论课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选题有一定的范围及难度,从题库选题),考核成绩结合课堂随即考试(开卷或闭卷)及写论文等形式,从而全面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生理学前言动态了解的程度,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实验课通过平时课堂纪律、实验报告书写、课堂提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成绩的构成为:实验预习A%、实验操作B%、实验纪律C%等。 (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7、参考教材 序号.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二、理论课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宋体、小四、加粗、20磅行距,左对齐) 1.掌握。。。 2.熟悉。。。(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3.了解。。。 [教学内容]: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 二、化学的发展史 三、化学和医药学 四、化学课程的任务 五、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时数]∶理论教学1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正文宋体,小四,20磅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 1. 自学/课堂讲授 2. 自学与讲授结合 。。。。。。 教学手段(板书/录像/多媒体/网络媒体/挂图/模型/标本等) 1.。。。

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Ⅱ)教学大纲 (非化学类专业用)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绿色化学课程组 2004.10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绿色化学(Ⅱ)-1(Green Chemistry(Ⅱ)-1) 课程号(代码):20318620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绿色化学(Ⅱ)”是非化学类(文管等类)本科生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总学时数36学时,一学期完成。 绿色化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如何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和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技术基础。在大学生中普及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培养绿色化学意识,普及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本课程面对全校非化学类学生开出,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了解如何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节约使用和循环使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延长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了解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课程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主线,通过绿色化学发展的实例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普通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算习题、自学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讲授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化学是中心的、适用的、创造性的学科;化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猿到人――火(燃烧化学反应的利用);铜器时代(还原反应的利用);铁器时代(还原反应、合金技术的利用);聚合物时代(聚合反应的发明与使用);可持续发展时代(绿色化学)。 英国的发达与化学,德国的发达与化学,美国的发达与化学,日本战后的发展与化学。 化学与生命科学,疾病的防治,基因工程;化学与信息科学,硅革命与计算机的发展,分子器件,量子计算机; 第二节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危机与化学 造成目前人类社会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核冬天的威胁;臭氧层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本质;光化学烟雾的化学本质;大气污染的化学本质及其危害;酸雨及其危害;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的破坏;荒漠化。 第三节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与化学 能源问题,能源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石油、煤和天然气的有效使用与化学,生物质资源与化学。 其他资源问题,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第四节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与化学 现代医药的发展与化学,手性分子的概念,治疗目前不治之症的新药的开发与化学,分子修饰的概念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减少药

模板-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规划书

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规划书 医学检验专业职业规划书 规划人:李强 学校:天津医科大学 院系:医学检验学院 专业:医学检验专业4班 撰写时间:2013年11月10日 一、卷首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筑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每一个医学生都牢记在心的训诫,我将一辈子以此为奋斗目标和人生的准则,履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义务。让我们从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开始。这份规划书寄予了我对自己前途的希**与向往,无论它是否拥有完美的语言,都将是我对于自己未来的美好的计划,并且它终将载负着我的理想到达一个更高的境界! 二、自我认知分析 (一)自我评价

1.自己优势分析:我是个认真而有创造力的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快,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经常能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并考虑到细节问题,使创意更具可行性。我有强的责任心,做事认真负责,心理承受能力强。我喜欢与人交往,开朗热情,有较强的团体合作意识,能根据不同的团体正确定位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性格随和,包容性强。 2.自己劣势分析:我对前景的预见性比较差,对未来的估计不足导致计划与现实容易出现偏差。在团体合作中,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否定不太能坚持自己的观点,会为了避免冲突而放弃个人想法。我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多变,缺乏持久力和耐心。情绪波动较大。 3.当前的知识储备:我的主干学科为医学检验专业。其主干课程有: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体育、邓小平理论、计算机基础、法律基础、英语、生理学、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医用化学基础、医用细胞生物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学、专业英语、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检验外科学、检验仪器及维护、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放射免疫学、卫生统计、实验室管理学等。 (二)他人评价 评价人 评价内容 建议 家人

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基础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化学本质的科学。它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生物化学是现代生物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或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了解生物体的基本化学组成,理解其主要组成物质的结构特点、性质和功能以及这些物质在体内的合成、降解和相互转化等的代谢规律,深入了解这些代谢活动与各种重要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的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三、课程基本要求 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概括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几部分。 (一)理论知识方面 1.生命的分子逻缉和结构基础 了解生物构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一般概念及种类.理解核酸、蛋白质等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分子机理。理解糖类和脂类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理解酶的概念、分类与命名原则、掌握酶的催化特性、作用机理、酶促反应的动力学以及辅基、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及其在酶催化过程中的作用。 2.生命分子的代谢基础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理解生物体内,特别是糖类相互转化的化学机制;掌握糖类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中心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弄清生物氧化的概念与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的运行规律和机制;掌握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的合成与降解代谢的关键过程;理解体内主要物质代谢的相互关系及代谢的调节控制机制。 (二) 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一、二种测定核酸、蛋白质、糖类等生物分子含量的方法;常见酶活性的测定方法与环境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掌握生物分子的常用分离纯化技术,如离心、层析和电泳技术等。在教师指导下,能设计和组合实验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综合判断分析和解释。

医用化学基础试题(卷)与答案

2015级《医用化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注: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S 32, Cl 35.5 1. 最稳定原子的最外层含有 A 4个电子B6个电子 C 8个电子 D 18个电子 2. K 和K+在下列各项中相同的是 A 电荷数 B 电子数 C 质子数 D 性质 3.下列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 Li B Be C N D C 4. n个电子层可能有的最多电子数为 A n B 2n C n2 D 2n2 5. 摩尔是 A 物质的质量单位 B 微粒个数单位 C 6.02×1023个微粒集体 D “物质的量”的单位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尔是一个基本物理量 B 水的摩尔质量是18 C 1mol H2的质量是2 g D 1mol O的质量是32g 7. 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两种气体具有相同的 A 体积 B 质量 C 原子个数 D 密度 8 .1g下列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占体积最大的是 A N2 B NH3 C Cl2 D CO2 9 .Na的摩尔质量是 A 23 B 23 g C 23 mol D 23 g/mol 10. 500ml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A 9 g/L B 0.9 g/L C 4.5 g/L D 45 g/L 11.下列物质中,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 A 2.2 g CO2 B 3.6 g HO2 C 3.2 g O2 D 49 g H2SO4 12.与溶液渗透压大小有关的因素是 A 溶质的性质B溶质的颗粒总数 C 溶剂的性质 D溶质颗粒的大小 13.溶液在稀释前后,下列哪一项保持不变 A 溶质的体积 B 溶质的量 C溶液的浓度 D溶剂的量 14. 5.3g Na2 CO3可配制0.1mol/L的溶液()毫升 A 100 B 500 C 1000 D 2000 15. 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 氨水 B 醋酸 C 硫酸 D 水 16. 医学中用乙醇作消毒剂,杀菌效果最好的浓度是 A 95% B 75% C 60% D 50% 17. 同一系列的所有化合物 A 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B 仅有两种元素 C 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D 具有相同的通式和相似的结构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基础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大学基础化学II——有机化学;物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主干基础课;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生物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有机化学(第二版)》共17章,按照以官能团分章的方式编排,每章最后都设置了相应的习题。教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在选材和举例方面,注重实用性和前沿性,许多实例都来自于科研。在内容设置上,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几乎每个章节都设立了思考、引导和探究项目,可供学生讨论。还设置了拓展阅读部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第二版)》的另一特色是,引入理论计算,对每种官能团的代表化合物都拟合出形象的电子分布密度图,便于读者形象地理解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 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无机化学与化学原理。先修课程对学生在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等化学理论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可通过前期的基本了解

学习,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李艳梅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 高坤、李瀛等,有机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1. 李瀛等,有机化学质疑暨考研指导,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古练权等,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伍越寰等,有机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邢其毅等编著,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第三节共价键 第四节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第五节有机反应中的酸碱概念 第六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七节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写法 第八节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本原则 第九节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第一节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材料化学硕士教学大纲.doc-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化学导论课程编号:0703212X01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学期:1-2 学期考核方式:笔试+课程论文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要求同学以固体结构、用为主线,掌握二元离子晶体和三元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描 述和各类点缺陷,握主要类型电、光和磁功能材料 的结构和性能, 纳米技术。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01 绪论(4 学时)定义和分类材料科 学中基本化学问题 02 理想晶体的结构(10学时)宏观 特征等径球主要堆积方式 03 缺陷晶体的结构(10学时)两类热 缺陷非化学整比化合物不等价元 素置换固溶体能带理论的概念 04 固体的电学性质与电功能材料(固 体电导率定义Frenkel 导体和 Schottky 导体超导概念和特征参 数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材料与新技术革命 点阵概念 间隙杂质和替代杂质缺陷点缺 陷F- 心双重价态控制半导体 各类 缺陷 的拟化学平衡 10 学时)固体中的离子扩散快离子导 体两类超导体和库柏电子对模 型铁电效应和铁电材料 性能和应掌 了解固体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和

05 固体的光性质和光功能材料(8 学时) 光导电和光电转化材料发光材料组固体光吸收的本质发光材料的发光特性 成和发光原理 激光原理和激光材料 06 固体的磁性和磁功能材料(6 学时) 固体的磁性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 磁性材料的分类过渡金属、合金和铁氧体的磁结构 分子磁体及其磁化学 07 纳米材料化学简介(6 学时) 纳米材料的概念、特性及应用主要纳米技术 纳米粉材料、孔材料和纳米碳管材料制备原理和典型示例 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目: [1]张逢星、李珺编著,《材料化学导论》,西北大学本科讲义,2004 年 [2]张逢星、李珺编译,《无机材料化学》,牛津双语读物,2005 年 [3]苏勉曾,固体化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4]唐小真主编,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大纲起草人:张逢星大纲审定人:史启祯) 课程名称:功能高分子材料导论 课程编号:0703212X02 学分:3 总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1-2 学期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功能化、生物医用器材、物质分离膜、能量转换和储能技术等工业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功能高分子材料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制备原理及方法,提高研究、开发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