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

合集下载

支气管哮喘诊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诊疗新进展
王 林 林 时 国朝
【 要 】 随 着 对 支气 管 哮 喘病 因 和 发病 机 制 的 深 入 研 究 , 诊 疗 方 法 取 得 了很 大 的 进 展 , 现 在 传 摘 其 表 统 药 物 的 新 进 展 以及 新 的 药 物 和 诊 断方 法 的 出 现 , 要 有 呼 出 气 一 氧 化 氮 检 测 、 出 气 冷 凝 液 分 析 、 主 呼 支
中华 哮 喘 杂 志 ( 电子 版 ) 2 1 0 2年 6月第 6卷 第 3期 C i Ash hnJ tma( lcrncE io )J n 0 2 Vo. , . Eeto i dt n ,u e2 1 , 16 No 3 i

综 述 .
支 气 管 哮 喘诊 疗 新 进 展
Th ig o e n rame t fb o c ila tma h s b ig ma e g e t p o rse e da n ss a d tet n s o rn ha sh a en d ra r g e ss
m anl n i pr ve e soft a iina ug i y i m o m nt r d to ldr s, ne d ug a w e h s f ign e d o i t nsv w r s nd ne m t od o da os s ue t n e i e s u e fc us s a t og ne e fb o h a s h a Pr gr s e anl ncud he a a y e fe a e t dis o a e nd pa h e s s o r nc i la t m . o e s sm i y i l e t n l s so xh l d
M e c n Sh dii e, angh 00 ai20 25, Chi a n

治疗哮喘的最新治疗方案研究

治疗哮喘的最新治疗方案研究

治疗哮喘的最新治疗方案研究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气急等症状。

传统的哮喘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吸入类固醇和快速作用型支气管扩张剂,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哮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生物制剂生物制剂是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可以更准确地针对免疫系统的特定部位,降低哮喘发作的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被应用于哮喘治疗中,例如白细胞介素受体拮抗剂、抗IgE抗体、IL-5受体抗体等。

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并且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二、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人体,以修复或替换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人类疾病的目的。

在哮喘治疗中,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例如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通过将炎症因子基因针对性地进行RNAi沉默,可以有效地抑制哮喘发作。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基因治疗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试验。

三、智能化治疗智能化治疗是指通过对患者的生理参数、环境信息和治疗方案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该技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智能化蒸汽吸入器对吸入方式和吸入量进行监测和调整,可以显著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智能化治疗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等手段,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哮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四、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哮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疗效温和、副作用小,并且可以调节机体的整体状态,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药治疗哮喘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的肺气、脾胃等功能,改善体质,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天麻、白术、杏仁等可以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对哮喘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哮喘需要循证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
甲亢 者 更 需 慎 用 。
3 p 受体 激 动 剂 B 激 动剂 可 舒 张 气 道 平 滑 肌 , 加 黏 液 纤 毛 清 除 功 能 , 增 降
速尿是临床常用的袢利尿剂 , 速尿 4 g 0m +生理盐水 2 l 0m 雾化 吸入治疗哮喘 , 总有效率为 7 %~ 23 但 口服或其他 途 4 9_ %, 径给药无效 。其抗哮喘机制为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 抑制气道内 肥大细胞 释放递质 ;减少气道内感觉神经末稍冲动的传人 ; 使 气道上皮 释放具有扩张支气管作用的前列腺素 ; 改善气道上皮 细胞 的水转移 , 而防止黏膜水肿等。 从
用 的抗胆碱药为非选择性 MR拮抗剂。如溴化异丙托品或溴化
托 品 , 与 B: 可 激动剂联合 吸入 治疗 , 使支 气管舒张作 用增强 并持久 , 适用 于夜 间哮 喘及痰多 的哮喘患者。溴化异丙托 品雾 化吸入后 , 黏膜 吸收较少 , 也不通 过血脑屏 障 , 因此 , 支气管 内
激素是治疗哮喘首选药物 , 主要有 全身和吸入两种途径 。全身
除能 有效 阻断 H 受 体从 而减轻气 道微 血管渗 漏 和黏 膜水肿 外, 还具有显著抑制嗜酸粒细胞浸润到气道黏膜及其周围组织
的作用 。 长期应用西替利嗪显著上调 H 受体数量 , 加重组胺受 体失衡 , 皮质激素可显 著下调 H 受体数量 , 糖 上调 H 受体 数 量, 从而可纠正组胺受体失衡 。因此 , 应用西替利嗪防治哮喘时
2 茶 碱
酮替芬具有很强 的 H 受体拮抗作用 ,也能抑制支气管黏 膜下肥大细胞 释放 炎性 递质 , 制细胞 内 C 2释放 , 抑 a 并可逆转 因反复使用 p受体激 动剂而下降的 p受体敏感性 。 7 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 对哮喘有一定治疗作用 , 用药后可使症状 、 体征改善。 其作 用机制与抑制外周血多形核 白细胞 (MN )产生超氧负离子 P S ( — ) P S的趋化性 、 0 2 和 MN 抑制淋 巴细胞产生细胞 因子 、 抑制 巨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
症状 , 并认 为这是哮喘发病机制的重要方 面。吸人糖皮质 激素对 嗜酸粒 细胞祖 细
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免 疫 治 疗 剂
糖皮质激素 可作用 于炎症 的多 个环 节, 调控靶细胞 的基因转 录 , 制多 种炎 抑 症细胞 的活化及炎性 因子 的合成 , 抑制嗜 通 过调低气 道 内迷 走神 经 的胆碱能
Lc ok对环孢 素( s 作 为激素 节制 C A)
药物治疗激 素依赖 型哮喘 的作用进 行 了 试验 。研究 表 明 , 用小 剂 量 CA能 明 使 s 显减少严重哮 喘患者长 期 口服激素 的剂 量, 并能 改善肺功能 。 骨髓嗜酸粒细胞 祖细胞抑 制剂 近年来通过测定 骨髓祖 细胞 表面抗 原标记物 , 发现哮喘患 者骨髓嗜酸粒细胞
哮喘的药物 , 长效吸入 型 1 如 3 受体 激 动 荆 ( A A) 吸入 型 糖 皮 质 激 素 (C ) LB 和 IS 以 及 两 药联 合 应 用 , 碱 类 、 胆 碱 药物 、 茶 抗 白
的亲脂性 和对 B 受体 的选 择性 , 易于 穿
过胞膜储 存而持 续起效 。福 莫特罗 既有 亲水性又有 中度亲脂性 , 因而起效迅速且 作用 时间长, 可用 于治疗 哮喘 急性 发作。 现有丙酸氟替 卡松 与沙美特 罗 的合 剂及 布地奈德与福 莫特 罗的合 剂 , 中 、 供 重度
支气 管 哮喘 的治 疗进 展
氨茶碱 , 药液浓度不 可过 高 , 防止心 律失
林 剑 勇
的抑制作 用 , 作为 防 治哮 喘 的辅 助用 可 药, 包括酮替 酚、 阿伐斯 汀、 阿司 咪唑、 特
非那 定、 赛庚 啶、 替利 嗪等 。该类 药物 西 最常见 的不 良反应是嗜睡和乏力 , 尤其在 治疗初期 更明显 。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药物治疗新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药物治疗新进展

发生率 、 全身性反应易观察 、 患者易感觉有关, 表现为皮疹 、 瘙痒 、 红肿 , 其次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 。A R发生程度以轻症为 D 主, 较严重 的有 5 ( 3 %)主要表现 为过敏性休克 , 由于 例 占 . , 3 均 静脉 注射抗 感 染药 物引 起 , 后给 予 地塞 米松 、 肾上腺 素治疗 后 , 症 状得 以缓解 。 也提 示 医务 工作 者在静 脉 注射 抗感染 药物时应 密 切
内蒙古中医药
表 3 D 影 响 的 系 统 及 临床 表 现 A R
3 按 上报 科室 统计 , 报 数量 较 多 的科 室为肿 瘤外 科 、 , 4 上 门诊输 液
室、 肿瘤内科。 肿瘤外科和肿瘤内科是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的病区, 对 A R监测 、 集 的主动 性 和关 注j D 收 蕞识相 对较 高。 门诊输 液室 每
天 的输 液人 数 最多 , 均为 静 脉 用 药的 患者 , 生 不 良反 应 的可 能 发 性较 高 。同时 也提 醒 了我 院 临床 药 学人 员应 积极 宣传 A R监 测 D 的重 要性 ,以提 高全 体 医务 人 员 和患者 对 各项 工作 的认知 度 , 扩 大监测 范 围 , 推 动 A R监 测工 作 向深 度和广 度发展 。 积极 D 3 5 例报 告 中 , 肤及 其 附件 的损 害居 首位 , 与皮肤 反应 的 . 10 5 皮 这
3 讨 论
从 10例 A R报 告 中可 以看 出 ,大 部分 症状 是 比较表 面化 5 D 的, 以后 可 以更 深入 地 研 究 , 如借 助一 些 仪器 进行 血 药 浓度 的监 测 等 。 过监测 血 药浓 度 , 行 临床 药代 动力 学和 药效学 的研究 , 通 进 便可得知为什 么患者即便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剂量仍然出现药物 副 作用 , 而 调整 给药 方案 , 少药 品 的不 良反 应 。 世纪 的医 院 从 减药 : 联 以上 用 药 占 7% , 于 以往 相关 报道 可 能 与 药 学工作 不仅 是提 供合 格 的药 品 , 要 的是 参与 临床 合理用 药 . 2 二 1 高 , 更重 查 明所有 用药信 息 比较 困难 , 写麻 烦 , 往漏 报率 极 高有 关 , 填 既 虽 和 进行 A R监测 ,增 强 A R防 范意 识 ,确保 患者得 到安全 、 D D 有 然 以上报 告并 非均 系联合 用 药 引起 , 药物 相互 作 用与 不 良反 应 效 、 但 合理 的药 物治 疗 。 发 生率呈 正相关 , 观念 正逐 渐为 临床 医务人 员所 认可 。 此 参 考文 献 3 . 3收集 的所 有 A R报告 , 引起 的药 物 种 类统 计 , D 按 主要 以抗 菌 【 胡 明礼 . 师在 医院药 品不 良反应 报 告 与监测 中的作用 【. 徽 1 】 药 J安 】 药物 和抗 肿 瘤药 物 为 主 , 与我 院 目前 抗 感 染药 物 品 种 多 、 用 医药 , 0 ,20 2 1 这 使 2 73 6— 6 . 0 : 率 高有关 。 特别 是第 三 、 四代头 孢 菌素类 和 喹诺 酮类 , 临床 f 林红 . I 临床 药物 不 良反应 报告 . 第 深受 2 】 1 例 5 中国医 院药学 杂志 , 0. 2 77 0 2 医生 喜欢 , 在临 床上 的 应用 目渐 增多 , 不 良反应 的发 生 必有 不 () 0 6 其 7: 0 . 1 断增 多的趋 势 。药物 剂量 偏 大 , 时 间偏 长 , 导 致 A R发 【 孙忠 实 , 珠 . 物 代谢 性 相 互 作 用 研究 进 展 . 物不 良反应 杂 用药 也是 D 3 ] 朱 药 药 生 率增 多 的重要 因素 。抗 肿瘤 药 物 发生 A R 的构成 比仅 次 于抗 志, 0 . 2: D 2 0( 7 0 1 ). 菌 药物 , 能与 我院 目前 肿瘤 病 人逐 步 增 多和抗 肿 瘤药 物 的不 『杨伟 . 年住 院患 者 18 药物 不 良反应 分析 [_ 这可 4 1 老 2例 J 中国全科 医学 , 】 良反应 比较 明显 和重视 有关 。 院 中药 注射 剂 基本 能做 到单独 配 2 0 , () 6 . 我 0 91 4 6 1 2 : 伍 , 以往 使 用更 为 规 范 , 收集 的 A R报 告 来 看 , 院 中药 注 【】 , 强 . 京 医 院 20 年 中成药 不 良反 应报 告分 析阴. 较 从 D 我 5韩沽 高素 北 06 中 射 剂 的不 良反 应 发生率 较 以往有 明显降 低 。 国全科 医学 , 0 , ( ) 0 6 2 71 2 : 6 . 0 0 42

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

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

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一、前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2024年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建议进行修订。

二、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后缓解或消失。

(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2. 辅助检查(1)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2)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

(3)昼夜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20%。

三、病情评估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临床表现、肺功能指标和过敏史等因素,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型。

四、治疗方案1. 急性发作期治疗(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沙丁胺醇。

(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福莫特罗。

(3)抗胆碱能药物:吸入给药,如异丙托溴铵。

(4)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如布地奈德。

(5)必要时给予氧疗、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支持治疗。

2. 慢性持续期治疗(1)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给药,如福莫特罗。

(2)抗胆碱能药物:吸入给药,如异丙托溴铵。

(3)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如布地奈德。

(4)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口服给药,如孟鲁司特。

(5)免疫调节剂: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6)教育患儿和家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五、随访与评估定期随访,监测肺功能指标、症状控制情况和药物副作用。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花粉等。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3)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4)教育患儿和家长,加强个人防护。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呼吸系统也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如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更好地诊疗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一、哮喘的诊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气喘、喘息、胸闷和咳嗽。

目前,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检查。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诊断方法。

比如,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或唾液中的特定基因表达谱,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哮喘及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治疗方面,哮喘的传统疗法主要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然而,这些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近年来,针对哮喘的新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生物制剂奥克布替尼可以选择性地靶向IgE抗体,从而减少气管痉挛和气道炎症反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口服药和吸入剂等,也正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

二、肺结核的诊疗新进展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乏力等。

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是通过X线胸透和结核杆菌培养等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肺结核,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结核诊断试剂(如“纳米金免疫层析法”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所提高,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诊断肺结核。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抗肺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和多西环素等,它们的治疗效果和耐药性都有所提高,为肺结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新进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由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和气短等。

目前,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诊治新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该病尚无根治办法。

本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做一详细综述。

标签: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进展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为主要症状,经常在春秋季节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作,且病情迁延、发作反复[1,2]。

近年来对哮喘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新进展等作一综述。

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1.1气道炎症机制研究表明[3],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细胞组分引起的呼吸道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参与气道炎症的炎性细胞主要包括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等等,并以组胺、缓激肽、溶菌酶以及内皮素等作为炎性介质,通过IgE介导T 淋巴细胞依赖或非IgE介导T淋巴细胞依赖的炎症途径而引起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发生。

1.2气道神经调节机制其主要机制[4,5]:①肾上腺能胆碱能神经-受体失衡机制。

β2受体功能的降低以及迷走神经功能的亢进,导致患者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腺体分泌增多,进而容易导致支气管哮喘的发作;②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功能失调与神经源性炎症机制。

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俗称第3类神经(NANC)。

其中,抑制性NANC具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若其被炎性细胞释放的酶所降解,从而大大减弱了对胆碱能神经的抑制作用,导致支气管收缩而引发哮喘。

而兴奋性NANC可通过局部轴索反射而释放,还可受某些介质(如PGs和细胞因子)的作用而敏感化,从而释放感觉神经肽,引起支气管收缩,进而形成神经源性炎症而导致支气管高反应性而发生哮喘。

1.3遗传学机制临床研究显示[6],支气管哮喘好发于遗传易感群体,与基因以及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家族性遗传倾向。

1.4呼吸道病毒感染机制有学者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不但可以直接引起气道的炎性反应,还可以作为一种变应原而引起气道的变应性炎症,进而引起哮喘的发生。

1.5神经信号转导机制细胞中存在着一个调节细胞各种功能的信号转导系统,其通过受体的作用可产生各种相应的生物效应,其中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主要是通过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和JAK(Janus激酶家族)-STAT途径进行转导等等。

2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2.1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诊断2.1.1临床表现为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以及于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的、反复发作的喘息、憋气、气急或咳嗽等,多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或通过治疗后缓解。

2.1.2体格检查哮喘听诊时特征性体征是呼气相连续性干罗音,尤其是轻度哮喘时仅在用力呼吸的呼气末才闻及喘鸣音。

2.1.3肺功能检查①一般肺功能检查,其肺活量正常,一秒率<70%,即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②气道可逆阻塞检查,为验证哮喘定义中也曾提高可逆性气流阻塞而行β-受体激动剂吸入前后一秒量的改善率检查;③气道高反应性测定,气道反应可分为变应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类。

气道等反应测定不仅用于哮喘的诊断,而且通过动态检测可作为哮喘治疗过程中的一项指标,还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2.2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的诊断2.2.1病型诊断从哮喘的最新发病机制来看,不仅是目前最简单的也是区别不同发病机制的分类法。

其中儿童发病型以特应性多见,成年人发病型以非特应性多见。

2.2.2确定致病性变应原①皮肤试验和血IgE抗体测定;②激发试验;③周围血白细胞HA释放试验。

3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3.1脱离变应原此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有效方法。

若能找到引起哮喘的发作原因,如变应原以及其他非特异性的刺激因素等。

3.2药物治疗3.2.1激素是当前最有效控制气道炎症,控制哮喘发作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反应性,抑制细胞因子生成,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等。

临床有吸入、口服和静脉等给药途径。

吸入为首选途径。

吸入剂有:布地奈德、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口服:适用于静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序贯治疗,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轻中度哮喘发作,常用甲泼尼龙、泼尼松或泼尼松龙。

静脉:用于急性加重的哮喘发作,临床常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甲泼松龙等。

3.2.2 β2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为通过作用于呼吸道的β2受体,减少释放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炎性介质,舒张气道平滑肌,微血管的通透性下降,同时使气道上皮纤毛摆动增强[7]。

有短效和长效之分。

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非诺特曼等,作用时间为4~6h。

长效β受体激动剂:福莫特罗、沙美特罗及丙卡特罗。

福莫特罗起效快,给药后3~5min起效,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

3.2.3抗胆碱药作用机制为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发生以及扩张支气管[8]。

临床常见药物为异丙托嗅胺、噻托嗅胺等。

但青光眼患者、前列腺增生以及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需慎用。

3.2.4茶碱类药物作用机制可以使支气管平滑肌得以舒张以及利尿、强心、扩张冠状动脉和兴奋呼吸中枢等[9]。

目前常常用于辅助治疗哮喘。

常用药物:茶碱控(缓)释片、氨茶碱等。

3.2.5抗组胺药物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10]。

在哮喘的治疗中,疗效较差,常应用于同时患过敏性鼻炎患者,常见药物为氯雷他定、酮替芬等。

3.2.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为抗感染作用以及使类固醇分泌增多,类固醇排泄延迟,兴奋肾上腺皮质,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以及使茶碱清除率下降,支气管平滑肌舒张[11]。

常见药物为红霉素。

3.2.7呋塞米作用机制是防止黏膜水肿,改善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水转运。

临床常用呋塞米20mg+生理盐水20ml雾化。

3.2.8硫酸镁该药常和其他药物连用治疗支气管哮喘[12],其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3.3免疫调节剂3.3.1抗IgE治疗主要制剂包括抗IgE抗体、抗CD23抗体。

用于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高,且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难以控制的中至重度哮喘患者。

作用机制:减少IgE的产生,抑制巨噬细胞IL-5的产生,减少气道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进而抑制肺嗜酸粒细胞浸润诱导的支气管收缩,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13]。

3.3.2抗白介素-4(IL-4)抗体和抗白介素-5(IL-5)抗体目前已研制成功供人体使用的抗白介素-5抗体(SC55700),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作用机制:IL-4和IL-5被认为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EOS)在气道聚集和激活中重要的细胞因子,可促进骨髓祖细胞向EOS分化、成熟,还可减少EOS凋亡,延长其生存时间并增强活化[14,15]。

3.3.3卡介苗(BCG)和微卡BCG是一种牛分支杆菌减毒菌株,是很强的Th1型反应刺激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哮喘的机制主要为刺激抗原呈递细胞(APC)尤其是树突细胞的成熟,增强其表面协同刺激因子的表达,并使之迁移到淋巴结和脾脏,在此BCG被呈递给T细胞,使之活化并分泌Th1型细胞因子。

微卡是母牛分支杆菌经处理后的冻干剂,在小鼠和豚鼠模型中均能抑制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阻断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干扰素γ的分泌并抑制IL-5的生成[16]。

3.4基因治疗运用DNA重组技术,设法修复或调节细胞中的缺陷基因,使细胞恢复正常功能,以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纠正哮喘基因的药物包括DNA疫苗、抗哮喘基因药物。

国外多采用正常基因替代缺陷基因或是添加基因治疗。

基因疗法将成为哮喘所有治疗方法中前景最乐观的一种治疗方法。

4 问题与展望目前临床上哮喘药物治疗还存在着选用药物不规范、用药方法不当、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吸入方法不当及β2受体激动剂使用过度和不当的问题,规范、准确的用药,糖皮质激素和β2受体激动剂的合理应用是控制哮喘、延缓发展的关键,期待研究和开发阶段的药物的临床疗效的证实为哮喘的药物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1]厉亚.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的新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13):86-88.[2]陈壮桂,陈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近况[J].新医学,2009,40(6):351-354.[3]上官文姬,沈惠风.支气管哮喘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5):602-605.[4]Campbell LM.From adrmaliIle to formoteroh advaneea in the treatment of astllma[J].Int J Clill Pi-act,2010,56(7):783-790.[5]Peters SP.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 in asthmla therapy[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1,111(1 Suppl):S62-S70.[6]Turner S.Exhaled nitric oxide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 nt of zmthma[J].Curt Opi Allergy Clin lmmunol,2008,8(6):70-76.[7]刘超峰.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68-69.[8]毛辉.抗胆碱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华哮喘杂志,2008,2(3):227-229.[9]陈卓昌,丁娟娟,钱皓瑜,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4):1076-1078.[10]王东安,李卫山.酮替芬和孟鲁司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62-2064.[11]范亚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2006,26(4):307-308.[12]陈显敏,钱璐.呋塞米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5):5202-5203.[13]吴萌,赖克方,黄文杰.重度支气管哮喘硫酸镁治疗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579-1580.[14]安霞.抗IgE抗体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0,31(1):6-10.[15]常绍鸿.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sP-A和IL一5测定及其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2012,25(1):163.[16]郭红喜,刘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新的药物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39(1C):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