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康德理论体系中的实践主义部分。
在实践哲学中,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实践中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主要包括人的天赋权利、道德律、经验之外的现实及个体的自我决定和实现。
首先,康德强调了人的天赋权利。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并且有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社会和政府不应该侵犯个体的自由权利,而应该为每个人创造平等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有能力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
其次,康德认为道德律是人们自己内心的自我决定与实现。
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内心最纯正的意愿和自我决定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好坏,而并不是从外在的利益或规则来判断。
这样的道德律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他人负责。
再次,康德也强调了经验之外的现实。
他认为,人的内心存在一种理性的自由实现和决定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受限于外在的现实条件和经验,而是来自人的本质。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道德的理想,而不是仅仅从经验和利益出发来判断问题。
最后,康德的实践哲学还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决定和实现。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我决定和实现来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因此,康德强调了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实现的价值。
综上所述,康德实践哲学的义理系统强调了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实践中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这一仁爱之义理系统对于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富有人性和尊重个体的道德伦理观。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实践概念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马克思实践观辨析

摘要:实践概念是一个具有丰富意蕴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实践置于最为高贵的思辨活动和最为低贱的创制活动之间,使之兼具二者的某些特性但又在实质上有所不同。
康德一方面取消亚里士多德生产创制活动的独立地位,使之成为理论思辨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把实践仅仅限定于道德实践,并将其推向独立于且高于理论思辨的彼岸。
马克思继承并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实践观,将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作为实践概念的基础性内涵,进而把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概念的本质,开创了一种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基本内容、囊括一切人类活动的广义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伦理—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实践哲学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在西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同道德联系起来,不过其实践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并不仅仅限于道德实践。
深入理解亚氏实践概念的内涵,需要首先从他对人类知识的分类谈起。
亚氏把人类活动分成三类,即思辨(theoria)、实践(praxis)和创制(poiesis)。
相应地,人类拥有三类科学(或知识),即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和创制科学。
关于三种科学的地位问题,亚氏认为,思辨科学地位最高,创制科学地位最低,实践科学则居于二者之间。
之所以如此排序,是因为亚氏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即“那为着自身,为知识而求取的科学比那为后果而求取的科学,更加智慧”。
在思辨活动中,追求真理本身即是目的,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目的,并且追求真理的活动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他人和外界自然无关。
与此相反,创制活动的目的不在自身之中,而在它产生的对象或结果上,并且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
按照上面的衡量标准,思辨科学高于创制科学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如此,在思辨科学内部,研究那“既不运动又不可分离的东西”的第一哲学或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更为可贵。
“思辨科学比其他学科更受重视,神学比其他思辨科学更受重视。
”概而言之,在亚氏看来,越是远离经验缺乏实用的知识,越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地位,因而更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对康德实践观的超越1、实践主体:人的理性与现实的人马克思与与康德在实践观上的第一个重大分歧体现在实践的主体上:康德的实践主体是人的理性,马克思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康德的实践哲学是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
首先,康德突出了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他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客体论思维方式到主体论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凸显了主体性原则在实践中的地位。
其次,康德实践哲学的主体指的是人的理性。
康德把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的,叫做自然哲学,和实践的,叫做道德哲学(因为理性按照自由概念对实践的立法是这样命名的)。
与此相对应,康德区分了理性的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思辨理性”,它关涉到自然必然性,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另一种是“实践理性”,它关涉到自由,其中起立法作用的是善良意志。
从而,人的实践活动分为两种类型,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康德在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把后一种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康德认为这两种活动对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者的作用在于提供现象界的理论知识,而后者才会依据道德律对人的行为提供积极的指导。
从整体思路上说,他是在精神范围内讨论实践概念,从而把实践归结为一种意志的活动,而不是现实的人的生动具体的现实活动。
康德的“道德”是先验的道德,康德的“自由”是以先验的道德法则为基础的自由,康德的“实践”是道德的实践,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
由此可见,康德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突出了实践的主体,但其“人的理性”的主体是虚幻空洞的抽象概念。
真正把实践的主体从理性王国拉回到现实世界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完整的意义上解决了实践的主体问题,即“现实的人”概念的提出。
2、实践客体:道德律令与感性世界康德在确立了人的实践理性在其实践哲学中的地位后,提出了实践哲学的对象一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的实践哲学

康德的实践哲学晏阳初班郝盼盼一、整体框架康德:实践哲学1:概念解释(何为实践哲学)2:实践哲学的背景3:实践哲学的内容(问题)4:实践哲学的意义(评价)二、具体内容1:何为实践哲学(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到实践这个概念的有四位著名的哲学家1、亚里士多德2、康德3、黑格尔4、马克思我们对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比较熟悉,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概念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康德这里基本采用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定义:所谓实践,就是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
实践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分支:研究个人之善的伦理学和研究国家之善的政治学。
所以康德的实践哲学就是其伦理学,也即道德哲学。
2、实践哲学的背景(1)事例引出向同学们讲述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在网易公开课《公正》中所讲的事例:假想你是一位动车司机,你所驾驶的“和谐号”正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时速行驶,你发现,在铁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你想尽办法停下了,但是已经停不住了,你的刹车不灵了,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直到你发现,在铁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的路上,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
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的5个。
你会咋么做?请同学站起来回答,并说明理由。
(2)理论分析第一种情况:同意牺牲1个人,救活另外的5个人赞同这种观点的同学你和爱尔维修的伦理观相同。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人类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利益,道德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休谟和爱尔维修包括其他的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把感觉或情感当作道德实践的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也就是人们在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时候,会考虑到那个行为的本身,而不只是行为的后果。
第二种情况:坚持动车按原路线行进,即死5个,救活一个。
康德的伦理观正是持这种观点,动车转向带来的结果是好的,可行动的本身是错误的,所以康德坚持不应伤害无辜,康德的这种伦理观被称作绝对主义。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
<u>《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u>
一、简介
阿尔伯特·康德(1724-1804)是18世纪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建立了实践哲学,也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鼻祖。
康德不仅在哲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而且还对我们关于审美、诗歌和伦理的认知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用一种唯心论的方式来形成一种新的观点。
二、实践哲学
他通过观察自然界及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观点——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有关概念的理解,它是对普遍真理的追寻,同时也把我们的感觉和知识绍入我们的想象力,以获得一种更完整的社会理解。
康德把这一观点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认为,实践哲学是人们追求真理、正义和公正的基本起点,它也是尊重他人权利及实现和平的社会原则。
三、道德审美
康德认为,道德审美是实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涵义。
康德的实践哲学把声望和道德行为作为首要的价值判断依据,它强调体现在个人行为中的真理性、仁慈性和可预期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任何的利己目的。
其实,实践哲学著重的就是把道德审美应用于日常生活,推行理想的高标准生活。
四、结语
康德的实践哲学把人性、学识、道德和审美结合在一起,把实践审美视为最高目标,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衡量标准。
他让人们以美德为重,把实践哲学的思维运用到各个事物上,从而推进了世界的进步。
康德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学实践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康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康德的教学理念1. 教育是提升人类理性的过程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类理性。
在他看来,人类理性的提升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摆脱愚昧无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个体。
2. 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康德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即教育应从儿童的天赋能力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能过早地强迫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而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康德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道德品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是决定人的一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育应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康德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康德主张启发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2. 实践教学康德强调实践教学,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 个性化教学康德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四、康德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康德认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2.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3.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得到培养。
五、结论康德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实践哲学晏阳初班郝盼盼一、整体框架康德:实践哲学1:概念解释(何为实践哲学)2:实践哲学的背景3:实践哲学的内容(问题)4:实践哲学的意义(评价)二、具体内容1:何为实践哲学(道德哲学)在哲学史上,提到实践这个概念的有四位著名的哲学家1、亚里士多德2、康德3、黑格尔4、马克思我们对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比较熟悉,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概念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康德这里基本采用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定义:所谓实践,就是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
实践哲学有两个主要的分支:研究个人之善的伦理学和研究国家之善的政治学。
所以康德的实践哲学就是其伦理学,也即道德哲学。
2、实践哲学的背景(1)事例引出向同学们讲述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美国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在网易公开课《公正》中所讲的事例:假想你是一位动车司机,你所驾驶的“和谐号”正以每小时350公里的时速行驶,你发现,在铁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你想尽办法停下了,但是已经停不住了,你的刹车不灵了,你感到十分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直到你发现,在铁轨的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的路上,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
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的5个。
你会咋么做?请同学站起来回答,并说明理由。
(2)理论分析第一种情况:同意牺牲1个人,救活另外的5个人赞同这种观点的同学你和爱尔维修的伦理观相同。
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人类社会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利益,道德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休谟和爱尔维修包括其他的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把感觉或情感当作道德实践的基础。
针对这种情况,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也就是人们在思考什么是应该做的时候,会考虑到那个行为的本身,而不只是行为的后果。
第二种情况:坚持动车按原路线行进,即死5个,救活一个。
康德的伦理观正是持这种观点,动车转向带来的结果是好的,可行动的本身是错误的,所以康德坚持不应伤害无辜,康德的这种伦理观被称作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正是针对爱尔维修的功利主义(结果主义)而提出的,这就是康德的道德观、伦理观。
补充一点小知识在哲学史发展的进程中,无数的哲学家对人性的问题进行过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休谟、爱尔维修那里,伦理活动的目的是人的幸福。
而在康德这里,伦理活动的目的是人的义务。
(3)哲学探讨从哲学对象发展的历程来看:古代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界,即本体论;近代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即认识论;现代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主客体的关系,即辩证法。
而康德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正属于近代哲学的范围。
所以康德的实践哲学更加关注人。
在康德的理论哲学中,康德提出了区别于传统观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为自然界立法”。
在古希腊的哲学中曾出现过类似的观点,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结果没有了衡量好坏的标准,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万物的尺度,结果导致道德的下降。
后来苏格拉底修正了普罗泰格拉的这一说法,人为“有道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并且“知识就是美德”。
康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为自然界立法?康德也人为是有道德的人,但康德的道德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知识美德。
所以,康德提出来自己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自由的概念开始的。
3、康德哲学的内容(1):自由概念(2):善良意志(3):绝对命令(4):道德公设(5):理性宗教下面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进行讲述(1) 自由概念自由与爱情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b、思考1:何为自由?2:何为自由的二律背反?3:实践理性、自由、自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C、我来回答1:纯粹理性即自由。
用类比推理的方式为同学们解释自由的概念2:自由的二律背反。
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结合阿奎那·托马斯的终极动力因向同学讲解自由的二律背反(说明:因为是以在黑班上画图的方式为同学进行讲解的,所以文档上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其他类似的情况同样。
)3:实践理性即自由,自由即自律,三者是相通的。
d、自由的伦理意义1:人是自由的!2:自由了去做什么?3:什么才是自由....(2):善良意志1、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成其为自由了.2、问:什么真正的自由呢?答:自由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再问:人的那些活动符合自由的这种特征呢?答案:善良意志3、请问陈光标向贫苦地区捐钱叫善良意志吗4、何为善良意志?所谓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
5、善良意志何以可能?一:事实论证(西方伦理学说的历史)(1):古希腊哲学无人有意要作恶——苏格拉底(2):中世纪哲学幸福有四等之善:物理之善,伦理之善,时宜之善,终极之善——阿奎那(3):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哪里有德行哪里就有高尚——但丁(4): 16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西欧各国哲学:道德的本质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在于给人痛苦——休谟(5):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良心,良心,你是神圣的本能,不朽的的天堂呼声——卢梭结论:人有趋善避恶的意志二:说理论证(1):人具有“自由意志”!即自由选择的意志(2):疑问:意志的自由选择为什么具有趋善避恶的倾向(3):解惑:康德认为自由的意志是以善良为目的的,如果不以善良为目的,那么,即使它做出了趋善避恶的选择,那也不是自由的选择。
6、自由、善和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1):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2):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3):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4):被迫做出的事情,既不是善,也不是恶(5):举例说明:譬如,一个慷慨济贫的人,如果是为了沽名钓誉而这样做,那么。
他的行为就算不上道德行为,而是追求个人名誉的非道德(既不善,也不恶)行为。
7、善良意志的自由与自律(3):绝对命令1、何为绝对命令(1):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2):服从规则与自由是不矛盾的(3):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定制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4):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2、假言命令(1):假言命令以“如果......那么"的句式表达,条件分句表示目的,结论分句表手段例:如果要有好名声,那么就得慷慨施舍(2):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和因果关系一样,是通过经验而被发现的;二:条件分句表达的内容是感性的要求或欲望,结论分句则指出满足这些欲望和要求所必须采取的行为3、绝对命令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它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例:“不要撒谎”,“不要杀人”4、绝对命令的三条性质(1):合理性(2):普遍性(3):自足性5、伦理学的“黄金规则”(1)西方基督教:你要别人怎样对你,你也要这样对人。
(2)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康德:绝对命令。
康德使用抽象的哲学语言表达了伦理学的“黄金规则”。
6、绝对命令的当时意义绝对命令有两条推论一: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当作工具。
二: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当时的意义:把启蒙时代提倡的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要求提高到形而上学的高度,是人道主义的时代精神的高度哲学概括(4):道德公设康德认为虽然反对以幸福作为道德基础,但是由于人有感性和情感,所以现实的道德行为不总是依据理性的绝对命令的,总有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为了使对幸福的追求也能纳入到道德的行为中,康德提出了“至善”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而“至善”的追求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
道德公设的作用在于使人确信能够达到至善,从而激励道德勇气和信心,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和习惯。
康德的道德公设有三条:1、假设意志自由。
它能保证人们确信可以自己努力实现至善的目的。
2、假设灵魂不朽。
它能使人不懈地努力。
3、假设上帝存在。
它能保持人们道德的信心。
(5):理性宗教1:康德通过第三次道德公设,恢复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伦理学证明2康德反对历史和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宗教蒙昧主义和宗教狂热等不理性的做法。
3康德提出了理性宗教,即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
回顾康德实践哲学的内容:(1):自由概念(2):善良意志(3):绝对命令(4):道德公设(5):理性宗教4:实践哲学的意义(评价)(1)为德国的统一奠定民族精神德国的历史——确切地说,是民族国家建立、国家统一问题——一直是德国人忧心的话题。
在德国的古典哲学家的中,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他们看来,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和复兴的根源和力量在于发扬“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根本在于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风尚等精神力量。
在德意志当时四分五裂的状况下,康德的实践哲学对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目前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仍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解决科学技术发展与信仰缺失的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仰缺失的问题,也即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
当时正值工业革命的大力推进,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可人们在当时推翻了上帝在信仰中的地位后,还未找到可以地替代的信仰,所以就容易造成思想的混乱。
康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重拾信仰,希望人们拥有道德。
这对我们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现实意义。
寄语同学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愿大家都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