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

合集下载

《黄山记》 知识清单

《黄山记》 知识清单

《黄山记》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诗人、散文家。

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62 年。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赞美祖国的壮丽河山,歌颂伟大的时代。

三、生字词1、煞费心机(shà fèi xīn jī):形容费尽心思。

2、倏来倏去(shū lái shū qù):忽来忽去。

3、扑朔迷离(pū shuò mí lí):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4、绮丽多彩(qǐ lì duō cǎi):形容色彩鲜艳美丽。

5、悭吝(qiān lìn):吝啬;小气。

四、词语解释1、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2、逸兴横飞: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飞扬。

3、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4、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

5、高风峻骨:高尚的品格和刚正的气概。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3 段):总写黄山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突出黄山的“险”和“奇”。

第二部分(4 17 段):分写黄山的各种景观,如温泉、云谷寺、鲫鱼背、莲花峰等,展现黄山的雄伟壮丽。

第三部分(18 段):总结黄山的特点,赞美黄山是“大手笔”的杰作。

六、主题思想作者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新时代建设者的敬意。

七、艺术特色1、大开大合的结构文章开篇从宏观角度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然后逐步展开对黄山具体景观的描绘,最后又归结到对黄山的整体赞美,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将黄山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如写黄山的云海,“它们盘入岩缝,觅石孔,呼风唤雨,行踪不定”,赋予云海以生命和灵性。

3、引用传说和典故文中引用了一些传说和典故,如黄帝炼丹、李白游黄山等,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黄山记》原文及翻译

《黄山记》原文及翻译

《黄山记》原文及翻译黄山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来此观赏其壮丽景色。

这里有险峻的岩峰,有奇特的云海,还有清澈的泉水和翠绿的树木。

《黄山记》是一篇描写黄山美景的经典文学作品。

黄山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步仙桥”、“卧云石”、“光线索道”等等。

黄山的壮美景色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美感,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以下是《黄山记》的部分原文和翻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文字:原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际似火,云间如血!”翻译:"The mountains are all red, the forests are all dyed; the sky is like fire, the clouds are like blood!"原文:“夏日里的阳光透过云雾的洗礼,变得它变得更加柔和而明亮。

”翻译:"The sunlight in the summer passes through the baptism of cloud and mist, making it softer and brighter."原文:“用双手抚摸着大地,感受着黄山的力量,它让你忘记一切烦恼和痛苦。

”翻译:"Touching the earth with both hands, feeling the power of Huangshan, it makes you forget all sorrows and pains."黄山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学爱好者前来探索和领略。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机会亲自去黄山一游,感受到它的独特之美。

以上是对《黄山记》原文及翻译的简要介绍,希望您能通过阅读来了解和欣赏黄山的壮丽景色和美丽文学描写。

《黄山记》 知识清单

《黄山记》 知识清单

《黄山记》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诗人、散文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文笔清新,在报告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文章背景《黄山记》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也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三、生字词1、煞费苦心(shà fèi kǔ xīn):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

2、悭吝(qiān lìn):吝啬;小气。

3、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4、扑朔迷离(pū shuò mí lí):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看清真相。

四、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大自然的“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引出黄山胜境的难以寻觅。

第二部分:回顾了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突出了黄山的险峻和神秘。

第三部分:详细描绘了黄山的奇景,如云海、奇松、怪石等。

第四部分:描写了黄山的日出,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五、黄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其特点主要包括:1、奇松: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龙,有的像凤,有的像人,有的像物,令人叹为观止。

2、怪石:形态各异,如“猴子观海”“梦笔生花”等,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3、云海:波澜壮阔,变幻无穷,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4、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 42℃左右,水质清澈透明,对多种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六、文章的写作手法1、对比手法作者将大自然对黄山的“封锁”与人类最终登上黄山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

2、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古人攀登黄山的艰难,烘托出黄山的险峻和神秘。

3、生动的描写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句子,如“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

”将云海比作“货物”,形象地写出了云海的厚重和流动感。

七、文章的主题1、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作者通过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2篇徐迟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

其中,《黄山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为大家分析和赏析徐迟的《黄山记》。

《黄山记》是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散文之旅。

这篇文章以徐迟的笔触描绘出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和自然奇观,同时也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徐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山的美丽之中。

文章中首先描述了登山的过程,徐迟用了很多形容词和比喻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缭绕,给人一种悬崖峭壁的感觉。

他还用色彩的描绘,将山的颜色和气氛真实地传达给读者。

徐迟写道:“黄山的山石给人以剧烈的冲击,一条条凿出的石级像攀爬向天空的巨龙,而你就在它的脚下,脚步微微颤抖,目不忍视。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登山过程中无所适从的压力和紧张。

其次,徐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徐迟写道:“世界上的一切都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只有在这种风景中,你无法简单地区分对错。

”这样的表述说明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够真正融入自然的美妙之中。

最后,徐迟通过对登山的描写和思考,传递了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

他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登山者之间的互助和友谊,他们共同面对山峰的挑战,相互鼓励和帮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羁绊和情谊。

徐迟写道:“所谓古道,就是人们在这里修整的。

你还记得那位年过四十的摄影记者吗?他告诉我认他的摄影有现代气息。

那个穿着农民服装的人,身上的土味比收费的道观还要重。

”这种对登山者之间小事情的呼应,表达着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和思考。

总而言之,《黄山记》是徐迟的一篇优秀作品,通过对黄山景色的描绘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无论是对自然的景色的描写,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篇文章无疑都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文学才华。

《黄山记》PPT剖析

《黄山记》PPT剖析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些 手法来突出中心的?
答案 (1)题旨句:“属于少数人的幸福 已属于多数人”。
(2)①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 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 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 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②详略处理得当,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
黄山著名景点欣赏
天翡都翠峰池
莲花峰
鲫鱼背 飞清来凉石台
天池光碧明波顶日出

•(1914——1996)
解 ❖ 学名商寿,浙江吴兴人,当代作家。
作 ❖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 者 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
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 本文是作者游览黄山后,挥笔写下的 篇章。
❖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领略黄山的美丽景致。
答案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
精读探究
四 云海图 变化无定、千姿百态

(多用动词)
松 古松图 矫健多姿、亭亭玉立

(比喻、拟人)


扑 日出图 彩霞掩映、无比绚丽

(颜色声音)
帘 摄身光 神奇美妙、光彩异常
(想象)
课堂小结
质疑思考
❖ 1、文中提到“一位药农”“几个年轻的科学 工作者”有何意图?
❖ 文中对“一位药农”、气象站里的“几个年 轻的科学工作者”以及第三部分中的黄山石 工的记叙描写,看似闲笔,而有如写意画中 的点晴之笔——他们是黄山的真正主人,他 们的身上,体现了人类攀登探索黄山,征服 改造大自然的历史进程。
写,重点突出。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 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 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 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 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

徐迟《黄山记》赏析《黄山记》是明代文学家徐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篇小说以徐迟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他在黄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示了他对黄山壮丽景色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黄山记》的赏析,一同感受徐迟的登山之旅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

《黄山记》是一部描写黄山的游记,全文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黄山山川篇》、《黄山亭观篇》、《黄山人文篇》和《归来感慨篇》。

这四个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黄山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以及对这些景物的感悟。

首先,《黄山山川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示了徐迟对黄山山川之美的赞叹。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山的高耸峻峭、峰回路转的山峦,清澈见底的山泉和奇特的奇松怪石。

他通过欣赏山川之美,表达了自然景色对他的内心的触动和启示。

徐迟写道:“脚前走出寻常几十步,又有万里终南、丹穴休宁之感。

”这句话表达了他站在黄山之巅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妙感觉。

其次,《黄山亭观篇》则是通过描写黄山上的亭观建筑物,展示了徐迟对亭观的独特理解和品味。

徐迟赞扬亭观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他认为亭观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对自然的顺应和利用。

他写道:“秀丽之山穷年宴客,或许知天命,此信物也。

”徐迟通过亭观建筑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向往。

再次,《黄山人文篇》从徐迟和他的同伴的交谈与互动展开,展示了黄山背后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

他们在山巅畅谈人生,对历史传说和名人故事进行探讨,相互启发和激励。

这一篇章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人文景观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徐迟在这一部分写道:“闲愈久而废,自合正事何哉。

”他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描述,呼吁读者珍惜时间,追求真理和实践。

最后,《归来感慨篇》是徐迟离开黄山后的反思和感慨。

他回顾了整个登山之旅,总结了游览黄山所带给他的收获和感受。

他通过回忆和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徐迟写道:“平生之间未得之秘,寄之在斯。

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

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

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课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一」精选黄山记教案精选黄山记教案【三维目标】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黄山记教案。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探讨对于大自然应有的态度。

【教学重点】1、分析作者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PPT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并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找到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

1.生字(见《世纪金榜》)2.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攀登天都峰的'历程;第四部分:天都峰顶所见奇观。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黄山记》的文本。

3.纸和笔。

4.课前准备好的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引入《黄山记》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作品。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黄山记》的作者冯梦龙,包括其生平和成就。

•解释《黄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 课文阅读(20分钟)•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并讨论《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准确。

4. 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整理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情感分析和寓意探讨(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记》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分组让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对人生、生活以及情感的探讨。

他们需要找到作品中的象征、暗示和隐含的意义。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6. 文学分析方法介绍(15分钟)•分享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象征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强调文学分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7. 总结和提问(10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对《黄山记》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清楚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黄山记》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冯梦龙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体验和文学分析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著名景点欣赏
天都峰 翡翠池 莲花峰
鲫鱼背 清凉台 飞来石
天池碧波 光明顶日出
•(1914——1996) 了 解 学名商寿,浙江吴兴人,当代作家。 作 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 光》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的作 者 品被誉为“别具特色的科学诗篇”。
本文是作者游览黄山后,挥笔写下的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史前:
黄帝飞升的传说
元明清:
普门法师等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 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 “传说”这一材料呢?
答案
魅力。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
④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 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
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
等的公园! ⑤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答案 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
会的进步,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 旨。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 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

境,深受感动。
课文中有多处抒情议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意 和作用。 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②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
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
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③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 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 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翘望:qiáo抬头远望。 琢凿:záo挖掘、开通道路。 化险为夷:yí 化险阻为平易。亦指转危为安。 氤氲:yīn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 混合动荡的样子。 瞬息万变:shùnxī一瞬眼一呼之间。喻极短的 时间。指在瞬息之间就会发生快而复杂的变化。 喑呜:yīn悲咽。 叱咤:chì zhà怒斥,呼喝。 甫定:fǔ刚刚,才。 拾级而登:shèjí 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登上。
和提高,大自然最终会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 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 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徐迟
黄山雄踞于安徽省南部,南北约40
走 近 黄 山
公里,东西约30公里,风景区方圆 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 山”。 黄山原称作黟(yī)山,唐朝天宝 年(公元747年)间依轩辕黄帝曾 在此炼丹的传说而改名为黄山。 黄山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 世,被誉为国之瑰宝、世界奇观, 已成为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
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
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 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 山,筑成了道。”
阅读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 来,“奇”在何处? 答案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 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 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 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 “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 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 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 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 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 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
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题旨?文中运用了哪些 手法来突出中心的? 答案 (1)题旨句:“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 于多数人”。
(2)①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
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 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 无可战栗”作对比。
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答案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 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 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
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答案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 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 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为
语言特色:
(2)文章不少段落,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 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 气势。 例1、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 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 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例2、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例3、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 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 尽的幻异的景。……一道温泉,能治百病。各 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神奇的音乐鸟能 唱出八个乐音。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 芝。

语言特色: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例1、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 机,创造世界。(拟人) 例2、有诗为证:“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引用)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增加了文章 例3、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露出 的内容,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生动形象, 的身段翩然起舞。(比喻、拟人) 又蕴含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例4、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 体现出驰骋丰富的想象,让人如临其 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比喻)
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答案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 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 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
山的特点。 答案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
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恒山
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 嵋之秀丽于一体,尤以“奇松、怪石、 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天下,是首批国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是世界级的旅游 胜地,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受世界保护的人类自然遗产 目录,2000年被评为 AAAA 级旅游区,已成为 全人类的瑰宝。

语言特色: (1)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 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 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 例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 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 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第二分句的谓语“分布”,有三个状语,“用…… 方法”“迅速地”“在……区域里”,作者把它们 逗开成四节。 例2、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 还有八潭,四瀑。 本是一个句子,作者先让谓语“有”反复,分成两 个分句,五个宾语又分别逗开,简洁洗练,节奏感 极强。
篇章。
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领略黄山的美丽景致。
生字词:
煞费心机:费尽心思。 shà很,极。 皖南:安徽南部。wǎn中国安徽省的别称。 倏来倏去:忽来忽去。shū极快的。 扑朔迷离:shuò 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 迷离:眼睛眯起。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 识别。 绮丽:qǐ鲜艳美丽。 悭吝:qiānlì n小气,吝啬。 虚无缥缈:piāomiǎo虚幻渺茫,捉摸不定。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菡萏:hàndàn 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 苞。
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
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
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____。 答案 “奇”。(从“打开了它的云库”,“特意委 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了无穷尽的 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 奖赏”、“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 见。) (5)这一部分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 是全文的总起段。领起全文,给第二部 分埋下伏笔,也给第三、四部分作铺垫。
天池碧波
摄身光
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 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
主人公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答案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 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 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 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 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 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
②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
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
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 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 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 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
突出。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 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

文本互动 一、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说说作者按什么思路 来写黄山的,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小标题:
胜景自然天成 一、
三、 攀登天都峰
古人登山史 二、
四、 峰顶奇观
本文共安排了四部分,采用 总分结构 的组织形式,着 重突出了黄山的“ 险 ”“ 奇 ”的特点。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概括本文的主题。 文章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自 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 这能使“绝处已经逢生”,能让“属于少数 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的伟大时代,激发 起人们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对社会新时代的 热爱。 同时,作者通过古今对比,写出了登山之容 易,表现了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 够将绝境变为公园,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 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