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和电泳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和电泳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和电泳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 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得到Fe(O 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 (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

[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

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 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若电极极板经过液体通道的长度为l,则在两极间液体的电导率相同时,电极间的场强为: l

E H = 胶粒表面的ζ电位可按下式求得:

v H

k επη

ζ=

; k是与胶体形状有关的常数(球型的是5.4*1010

V2s 2

Kg -1m -1

,棒型的是3.6*1010V 2s 2

Kg -1m

-

)本实验中氢氧化铁是棒型。η是氢氧化铁的介质的粘度(Pa ·s);ε是介质的相对介电

常数(ln ε=4.474266-4.54426*10-3

T)[1]

1.2 药品和仪器

DDSJ-308A 型电导率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 YY-2C 型电泳仪及U 型电泳槽一套(北京市六一仪器厂),半透膜(美国进口),MP-13H 恒温水浴仪。

三氯化铁(99.0%)(A 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氯化钾(99.5%)(AR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硝酸银(99.8%)(A R,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氢氧化钠(96.0%)(A R,天津市秘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硫酸钾(99.0%)(AR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铁氰酸钾(99.5%)(AR,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氯化钠(99.5%)(AR ,哈尔滨永丰化工厂),硝酸钾(99.0%)(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硫氰酸钾(97.18%)(AR,浙江省温州市化学用料厂) 1.3 胶体的制备

[1]

1.3.1化学法制备

250ml 烧杯中放100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其里面滴加5ml 10% Fe 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入完毕后持续煮沸几分钟,水解后形成氢氧化铁胶体,其结构式为

[4]

{[m Fe(O H)3·nFeO +

·(n-x)Cl -]x+

}·xCl -

1.3.2溶胶法制备

取1ml 50%的Fe Cl 3 溶液在小烧杯中,加水稀释到10ml 逐渐加入Na OH 到稍微过量,过滤,用水洗涤数次,在将沉淀放到另一个烧杯里,加水20m l,再加入20%的FeCl 3约1ml 用玻璃棒搅拌,加热,沉淀消失,形成透明的胶体溶液。 1.4 胶体的渗析纯化

(1)把制好的胶体放置到半透膜袋里,用线绑住口,分为两份,一份放在到400ml 蒸馏水渗析,并保持温度在60~70℃,另一份放在400ml 蒸馏水中室温,每半小时换一次水,并检验水中是否含有C l-和Fe 3+

,直至没有Cl -

和Fe 3+

,即加入AgN O3无明显沉淀。并记录2个烧杯无明显沉淀所需时间。实验结束后,将胶体置于去离子水中继续渗析,保持每天换水。 (2)电极常数的标定(25℃ 0.01mol/dm

-3

KCl 的电导率为1408.3uS/cm )

测其电导率(应在0.6*103

u s·cm -1

以下),如若超过此值继续渗析。

1.5胶体性质的测定

1.5.1 观察Tydall现象

用激光笔将光通过胶体溶液,在光束前进方向相垂直的侧面观察,观察是否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如若可以观测,则制备成功,反之需重新制备。

1.5.2 辅助溶液的配置

用NaCl,KCl分别和去离子水,配置和溶胶电导率和温度相同的辅助液。

(1)将Fe(OH)3胶体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在25℃左右,将铂黑电极插入胶体中测其电导率,并记录[5] ;

(2)用100mL烧杯中取适量去离子水置于恒温水浴中,用胶头滴管取1mol/L KCl溶液或NaCl溶液,边滴加边搅拌,同时测其电导率,直到电导率与Fe(OH)3胶体相同,停止滴加。

1.5.3电泳速度的测定

(1)用去离子水清洗电泳仪;

(2)用少量渗析好的Fe(OH)3胶体润洗电泳

仪2至3次;

(3)从U形管两侧的管注入电导率与Fe(OH)

3胶体相同的辅助液(KCl溶液),加入的量

大概为加入胶体后可没过电极为止;

(4)在U形管中间位置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

Fe(OH)3胶体,速度控制在1滴/秒;

(5)将两铂电极插入支管内并记录电极间距

离(不是水平距离),并连接电源,开启旋塞

使管内辅助液等高,然后关闭小旋塞,打开电

源,将电压分别调至20V观察胶体界面移动

现象及电极表面现象,记录10min内界面

移动的距离,共记录30min,若在电泳开始

时有轻微模糊或者由于电泳仪原因起始读数

不能准确,需等到界面稳定后开始计时;

(6)反泳,将正负极对调,重复上述步骤,

记录界面移动距离;记录3次实验值,取其平

均值;

(7)在40V、60V、80V、100V电压下再进行上述操作,如若胶体发生聚沉现象,则需重新注入胶体和缓冲液。

1.6 聚沉值的测定

用移液管在7个干净的锥形瓶各注入1ml的氢氧化铁胶体,然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KCl 、K2SO4和K3Fe(CN)6,在开始有明显的聚沉物出现时,停止加入,记录所用的电解质的体积[7]。

2、结果与讨论

2.1 两种方法制备胶体对实验的影响

表1化学法和溶胶法制备胶体的比较

方法化学法溶胶法

条件加热常温

所需药品10% FeCl320%FeCl3,NaOH

Tydall现象明显不明显由表1可知两种方法,化学法较好,原因是与溶胶法相比较所需药品少,并且,溶胶法生成沉淀,需要洗涤沉淀数次才可将碱洗净,然后才可制备出胶体。

2.2 胶体渗析温度与时间对实验的影响

表2 温度对胶体纯化的影响

温度60~70℃室温用硝酸银检测无沉淀所需时间短长

表3 时间对胶体电导率的影响

时间3d 7d 11d 电导率/ us·cm-147.621.4 出现聚沉现象由表2和表3可知提高温度可加快渗析速度,渗析时间越久纯化效果越好,但是时间也不能太久,长时期渗析可以使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溶胶失掉电荷而聚沉。

2.3.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对实验的影响

表4 不同辅助液对实验的影响

辅助液种类NaCl KCl

实验现象界面模糊界面较清晰

表5 不同电导率对实验的影响

与Fe(OH)3胶体电导率相同与Fe(OH)3胶体电导率不同

界面清晰界面模糊由表4和表5可知选择溶液作为KNO3辅助液,并且辅助液的电导率与Fe(OH)3胶体相同最好,其原因是因为K+(7.62*108 m2·V-1·s-1)与Cl-(7.91*108 m2·V-1·s-1)的离子迁移数率[3]相差不大,所以作为辅助液最好。

2.4电泳电压对实验的影响

表6不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

200.30.71.2

40 0.51.0 1.6

60 1.1 2.0 2.7

80 1.42.5 3.2

100 1.6 2.9 4.3 *实验条件:温度:18.5℃,大气压:100.72KPa;表中每个电压下都是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表7 不同电压下胶体的电泳速度

E/

V

L/cm d/cm v/m*s-1H/V*m-1ζ/mV 电泳界面2022.5 1.2 6.6667*10-788.89 56.48 模糊

40 2

4.11.68.8889*1

0-7

165.9840.33 较清晰

60 24.6 2.7 1.5000*

10-6

243.9046.32清晰

80 24.

23.2 1.7778

*10-6

330.58 40.50 较清晰,有少量聚沉

100 22.

4.3 2.3889*10-6442.4840.33 聚沉现象明显

*实验条件:温度:18.5℃,大气压:100.72KPa 实验时间均为30min(1800s);ε是8.065F/m;η是1.0559*10-3Pa·s[5];

由表6、表7和图1,可知,在温度为18.5℃、100.72KPa下,电压选用60V测定ζ电位与理论值最接近,根据公式可知E越大,电泳速率越大,电压太小会导致电泳速率较慢,界面也不清晰平整,所以与理论值有差距;反之电压过大,阴极产生气体速率会加快,电流热效应增大,并且胶体的发散、凝胶作用增强,发生聚沉现象,电泳速率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本文认为电压适宜在60V左右,现象明显且接近理论值[6]。

2.5不同价态离子对Fe(OH)3胶体的聚沉值

表8 不同价态离子的聚沉值

编号 1 2 3 4 5 6 7 KCl有有无

K2SO4有有有有无

K3Fe(CN)6有有有有有有无

*其中编号1为1mol/dm3,10ml;编号2为从1中去1ml,稀释至10ml;以此稀释至编号7。有表示有沉淀,无为没有沉淀。

根据表7可知K3Fe(CN)6的聚沉所需浓度最小,即聚沉能力最大,K2SO4次之,最小为KCl,由于时间原因,并没有准确的测定聚沉临界浓度,理论上可以根据Schulze-Hardy(舒尔茨-哈代)规则[4],聚沉值与胶粒电性相反的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简而言之,就是异电性离子的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大。

3、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确定了利用化学法制备胶体,即将FeCl3溶液滴加至沸水中,并不断搅拌,且保持持续沸腾;然后在温度为60到70℃渗析纯化,时间控制在1周左右;选用KCl溶液作为辅助液,并且要求电导率与胶体电导率相同;电压控制在60V左右,进行Fe(OH)3胶体的电泳实验,效果最好;并且异电性离子的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大。

4、个人体会

韩丰:没有了无机化学实验的缤纷多彩,没有了分析实验复杂数据,没有了有机实验的气味“芬芳”,这次的物理化学设计型实验终于在规定时间内愉快完成。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比以前课堂上短暂的照本宣科的实验,这次实验完全是在自己搜索资料、配置药品、调试仪器的情况下完成的,所收获相比以前的实验多的不是一星半点。通过收集资料,查阅书籍,我了解到对于一个实验,每个不住都是关键,一不注意的搅拌不充分,胶体可能就制备不成功;滴加速度过快,电泳时界面就有可能模糊。电压等其他条件都对实验有着很大的影响,随便改变其中的一个,都会有着不同的效果,当了解到这些的时候,我深深的觉得这个实验并不是和题目中那样仅仅是制备和电泳那么简单,需要的是全心全意的去思考某些东西,才可以完成此次试验,比如电极常数的标定,需要配置标准溶液等很多方面;

这次实验真是让我体会到“欲速则不达”,刚开始的渗析,因为着急去做电泳,所以渗析时间很短,仅仅是测定了氯离子的浓度,然后好几次都是因为胶体纯化的不好,在电泳期间,发生了聚沉现象。所以,实验是严谨的,不能因为想快点做出东西而忽略实验过程的必要性。还有在装电泳管时,也是因为心急,在向管内滴加胶体时,滴加速度过快,导致胶体扩散,界面很模糊,然后又是重新装管,所需的时间并不比一次性认真装管所需的时间少,让我明白实验一定得仔细严谨。

在实验中,有实验失败时的沮丧,也有实验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深的记忆,以后还要做毕业论文,这次实验,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还有这次实验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方法都做了很少的次数,而得到的数据肯定不是很准确,所以假如以后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一定不能这样,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才能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最后,实验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李老师、贾老师和白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共同努力,在此对于他们的帮助表示由衷感谢。

郭麟:这是我第三次做创新实验了,从第一次的甲基橙得制备到第二次的可见光下对硝基苯还原反应的研究,到这一次胶体的制备和电泳。我觉得我真是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创新实验是自己设计然后自己进行的实验,在之前有老师指点的情况下,我都不能十分顺利的完成实验,现在没有老师的指导实验更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这就反映出了我的问题和不足,不够耐心不够仔细,对问题的考虑没有前瞻性,不过我还学到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团队合作,我们三个人互相帮助,互相提出问题并且解决,让我觉得团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胶体的制备让我温故知新,用到了丁达尔现象等等以前就学过的知道,学以致用,也让我有些许成就感。这次的实验对我以后的毕业论文有指导性的意义,我会将我这次所学用到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刘天乙:至今,我已经完成了三次创新实验,从第一次的独立研究实验方案,到第二次开始尝试与他人共同探讨,再到现在与组员一同完成实验,我从学习中得到了成长。实验中,在进行胶体的制备,我纠正了对丁达尔现象的一些误解,明确了其是光的散射,并非光的穿

透。电泳时,对电压的选取,也颇为头痛,聚沉已经屡见不鲜了。还有在测聚沉值时,为偷懒而导致一次测量的失败等等。从大一时,老师手把手实验,到现在与组员一同完成实验,这些便是我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孟长功,辛剑.基础化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6-158

[2]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实验(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1993:166~171.

[3]孙世刚,王野,陈良坦,等.物理化学(第二版)[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268

[4]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39-440

[5] 谢祖芳,陈希慧,晏全.对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改进的研究[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22(3);83-84

[6] 李显峰.Fe(OH)3胶体电泳实验影响因素探讨[J].广东化工,2012年,39(3):76

[7] 钱亚兵,袁红霞,鲍正荣.Fe(OH)3胶体电泳实验再探索[J].化学教学,2002,12:9~10.

胶体制备和电泳

胶体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采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 2、用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带电性质及其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胶体制备常用分散法和凝聚法。本实验是用水解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刚制成的溶胶常含有其它杂质,必须纯化。本实验采用半透膜渗析法,利用胶体与其它物质的分散程度的差异而分离。为了加快渗析速度,可用热渗析和电渗析方法。 由于胶粒表面电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荷,在胶粒周围形成带等量异电荷的溶剂化层。溶剂化层界面与介质内部形成的电位差称电动电势或ζ电势。它是胶粒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其数值与胶体性质,介质及溶胶浓度有关。 胶体的ζ电势表达式为: DE u πηζ4= 式中:ζ——介质粘度(泊); u ——相对移动速度(厘米/秒); D ——介质常数; E ——电位梯度(绝对静电单位/厘米)。 由测定界面移动的电泳法: () vtD sl πηζ43002 = 式中:s ——时间t 内胶体和辅助液界面移动距离(厘米); l ——两电极间距离(厘米); v ——电极间电位差(伏特); 300——将伏特换算成绝对静电单位的比例系数。 本实验的测定条件是溶胶与辅助液的电导率必须相等。

三、仪器与药品 电泳仪 1套 稳压电源 1套 停表 1个 铂电极 1根 10%FeCl 3溶液 火棉胶 稀盐酸 烧杯等。 四、实验步骤 1、3)(OH Fe 溶胶的制备:在250 ml 烧杯中,盛蒸馏水100 ml ,加热至沸,在搅拌条件下滴加10%3FeCl 10 ml ,再煮沸 2 min ,即得3)(OH Fe 棕色溶胶。 2、胶体溶液的纯化: 半透膜的制备:在100 ml 干燥的短颈锥形瓶中,倒入几 ml 火棉胶,小心转动,形成均匀的薄膜,倒置流尽火棉胶,并让溶剂挥发至不粘手,然后在瓶口剥开一部分膜,从膜壁注入水,使膜与壁分离,取出成型的膜袋。 溶胶的渗析:将制得的3)(OH Fe 溶胶倒入半透膜中,用线栓住袋口,放入60~70℃的水中渗析,常换水,直至水中不能检出-Cl 或+3Fe 。 3、3)(OH Fe 溶胶的ζ电位测定:洗净电泳管,用滴管注入净化后的3)(OH Fe 溶胶,关闭活塞,用蒸馏水和辅助液依次洗净电泳管上部三次,然后装入辅助液(电导率与溶胶相等的HCl )至支管口。两边插入电极并安装好仪器。调节工作电压为120V ~150V 。打开活塞开始计时,准确记录界面移动0.5cm ,1cm ,1.5cm ,2cm 所需的时间。测定完毕关闭电源,用线测量两电极间的距离l ,计算ζ电势。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由胶体在电泳时的移动方向,确定胶粒所带电荷。 2、由在时间t 内界面移动的距离s 值,求出s/t ,并取平均值(或作s ~t 图,求出斜率)计算ζ电势。 3、求ζ时,η和D 值均用水的相应值代替。水的介电常数D =80—0.4(T —293),T —实验绝对温度。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并熟悉胶体的电泳现象。 二、实验原理 在胶体溶液中,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同时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然分布有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同的反离子,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 在外电场作用下,荷点的胶粒携带起周围一定厚度的吸附层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运动,在荷电胶粒吸附层的外界面与介质之间相对运动的边界处相对于均匀介质内部产生一电势,为ζ电势。 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用Fe(OH)3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E,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f1=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为f2=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f1=f2 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u=ζεE/Kπη (3)

利 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 ,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和电极间的距离L ,则有 E=Φ/L , u=s/t (4) 代入(3)得 S=(ζΦε/4πηL)·t 作S —t 图,由斜率和已知得ε和η,可求ζ电势。 电泳公式可表示为: 上式中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ε为介电常数,25℃时,η=0.000894Pa ·S ,ε=78.36,U 为加于电泳测定管两端的电压(V ),l 是两极间的距离(cm ),u 是电泳速度(cm ·s -1)。 三、仪器与试剂 Fe(OH)3胶体,KCl 辅助溶液, 电泳管,直尺,电泳仪 四、实验步骤 1.洗净电泳管,然后在电泳管中加入50ml 的Fe(OH)3胶体溶液,用滴管将KCl 辅助溶液延电泳管壁缓慢加入,以保持胶体与辅助液分层明显,(注意电泳管两边必须加入等量的辅助液)。 2.辅助液加至高出胶体10厘米时即可,此时插入两个铂电极,将电泳管比活塞 辅助液 Fe(OH)3胶体 铂片电极 图2.14.1 电泳仪

物化实验思考题答案四溶胶的制备及电泳现象

1、什么叫溶胶?简述溶胶的制备方法。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2、溶胶为什么有电泳现象?影响电泳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从而产生电泳现象。影响因素:带电粒子的大小、形状,离子表面的电荷数,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 值、温度和所加的电压等。 3、简述电泳的两类方法。 微观法:直接观察单个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但对于过度分散的Fe (OH )3和As 2S 3等溶胶和过浓的溶胶,则不易观察个别离子的 运动;宏观法: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 4、简述电动电势的测量原理(结合公式)。 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即 H u K επηζ=(静电单位)或 )(300V H u K ?=επηζ (1)式中,K 为与胶粒形状有关的常数(对于球形胶粒K=6,棒形胶粒K=4,在实验中均按棒形粒子看待);η为介质的粘度(泊);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u 为电泳速度(cm ·s-1);H 为电位梯度,即单位长度上的电位差。L E H 300=(静电单 位·cm-1) (2) (2)式中,E 为外电场在两极间的电位差(V);L 为两极间的距离(cm);300为将伏特表示的电位改成静电单位的转换系数。把(2)式代入(1)式得: )(30042V E u L ?=εηπζ (V) (3)对于本实验,固定E 和L 测得胶粒的电泳速度(u =l/t ,l 为胶粒移动的距离,t 为通电时间),就可以 求算出ζ电位:)(30042V L E t l ?=επηζ 5、简述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纯化方法。制备方法:在250mL 烧杯中,加入100mL 蒸馏水,加热至沸,慢慢滴入5mL(10%)FeCl3溶液,并不断搅拌。加毕继续保持沸腾5min ,即可得到红棕色的Fe(OH)3溶胶。纯化方法:在制备好的胶体中加入6~7g 尿素。 6、本实验中,氢氧化铁胶体不纯化,而是加入尿素后进行电泳实验,为什么? 答:因为在溶胶中加入尿素是为了提高它的密度,使溶胶和盐酸溶液更好的分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设计性实验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 [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 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氢氧化铁胶体电泳

氢氧化铁胶体电泳 (二)实验目的 (1)电泳法测定ξ电势原理与技术; (2)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确定胶粒电性; (3)掌握界面移动法的电泳的ξ的电势; (三)实验原理 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带固定层)向一圾移动,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向另一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显然,胶粒移动的速度与固定层和介质问的电位差有关。通常把固定层与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势(ζ)。由实验直接测出胶体的电泳速度,根据亥姆霍兹方程计算出胶体的电动电势(ζ)。在一般憎液溶胶中,电位数值愈小,则其稳定性众差。当ζ电位等于零时,溶胶的聚集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聚沉的现象。因此,无论制备胶体或破坏胶体,都需要了解所研究胶体的ζ电位。 (四)仪器药品 1.仪器(见实验内容) 2.药品 三氯化铁(20%)硝酸银(0.01mol.dm-3) 火棉胶(质量分数为6%) 硫氰酸钾(0.01mol.dm-3)硝酸钾(1mol.dm-3) 蒸馏水 (五)预习提问

1.什么是ζ电势?对胶体的稳定性有何影响? 2.什么是电泳? 3.在整个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4.要准确测定胶体的电泳速度必须注意那些问题? (六)实验结果要求 宏观法测定Fe(OH)3溶胶的电泳电势(ζ) 1.结果要求:ζ=44+5mV 2.文献值:ζ=44mV (七)影响实验结果的一些因数 (八)实验内容中思考题回答 1.Fe(OH)3胶粒带什么电荷? 答:Fe(OH)3胶粒带正电荷。 2.电泳速度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在外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胶体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粒子所带的电量及外加电势梯度成正比,而与介质的粘度及粒子的大小成反比。实验还证明,若溶胶中加入电解质.则对电泳会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外加电解质的增加,电泳速度常会降低以至的成零.胶体的电泳速度还与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以及PH值、温度和所加的电压有关.对于两性电解质,如蛋白质,在其等电点处,在外加电扬中位于不移动,不发生电泳现象,而在等电点前后粒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3.实验中所用的辅助液电导率为什么要与溶胶电导率相等?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 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

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索

氢氧化铁溶胶电泳实验再探索 施巧芳张景辉花蓓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主要报道溶胶纯化程度及辅助液电导率对溶胶ζ-电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氯化钾水溶液为辅助液,胶体渗析至电导率小于200μ/(Ω?cm)时,可获得较好的测量结果。 关键词电导率ζ-电势 电泳方法测定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势是大多数高校化 学专业开设的基础物化实验之一。现行实验教材中有多种 制备Fe(OH) 胶体的方法,常见的制备方法有水解法[1~3]和 3 胶体的渗析程度也不同,有的教材[3] 胶溶法[2];对Fe(OH) 3 介绍电导率(0.8×104μ/(Ω?cm)即可,有的教材[2]要求溶 胶的电导率为10-5μ/(Ω?cm)左右,有的甚至不渗析[5];所 用电泳仪也各有不同,目前常用的有U型管电泳仪、三管电 泳仪[3](加液较困难)及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 仪[1,2];所用辅助液主要有盐酸稀溶液[3]和用氯化钾稀溶 液[1,2]。由于ζ-电势受较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学生实验测 得的ζ-电势不尽相同,与文献[4]报道的理论值往往相差很 大。为了进一步了解ζ-电势与溶胶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 胶体溶液电导率和辅助液电导率对ζ-电势的影响。 1辅助溶液的电导率对氢氧化铁溶胶!-电势的 影响 按文献[1]方法制备氢氧化铁溶胶,然后进行渗析,取渗 析不同时间的胶体,即纯化程度不同,测定其电导率。辅助 液用盐酸和蒸馏水配制,其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用拉比诺维 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进行实验,U型管的内径为18mm, 以消除管径对ζ-电势的影响[6],测得溶胶电导率对ζ-电 势的关系如图1中曲线2。由图1可见,随着溶胶电导率的 增大,胶体的ζ-电势逐渐减小。电导率越大,ζ-电势越小 是由纯化程度不同引起的。当溶胶中有大量的电解质时,电 解质中与扩散层反离子电荷符号相同的那些离子将把反离 子压入(排斥)到吸附层,从而减小了胶粒的带电量,使ζ- 电势降低[4]。实验发现电导率越大,在指定槽电压下,流过 胶体的起始电流也越大,这符合部分欧姆定律(例如,溶胶的 电导率为3940μ/(Ω?cm),工作电压为150V时,其起始电 流为10mA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电流逐渐下降,这是由于 部分离子在电极上析出,引起导电离子的数目下降造成的。 溶胶移动3cm后电流降至5.9mA)。随着电导率的降低, 电流越来越小,当电导率小于200μ/(Ω?cm)时,起始电流 已小于0.5mA,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电流基本保持不变。辅 助液的电导率越大,pH越小,通过测定辅助液的电导率与 pH的关系,见图1中曲线1。当电导率小于100μ/(Ω? cm)时,pH在4左右,,这时胶体的ζ-电势有明显增大,主 要原因是氢离子是氢氧化铁溶胶的定电势离子[7],pH的变 化,改变了定电势离子的浓度,从而使氢氧化铁溶胶的ζ-电 势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选择胶体的时候,我们认为选用渗 析过的胶体较好。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

实验名称: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原理; 2、掌握电泳法Fe(OH)3胶体电动电位的测量方法。 二.基本原理 胶体溶液是一个多相体系,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分散相胶粒和分散相介质带有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因此在相截面上建立了双电层结构。当胶体相对静止时,整个溶液呈电中性。但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中的胶粒和分散介质反向相对移动时,就会产生电位差,此电位差称为ζ电势。ζ电势是表征胶粒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及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 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 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 用Fe(OH)3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电泳公式的推导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E, 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f1=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按斯托克斯定律(Stokes)为 f2=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f1=f2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 u=ζεE/Kπη(3) 利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s)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m),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V)和电极间的距离L(m),则有 E=Φ/L, u=s/t (4)代入(3)得S=(ζΦε/4πηL)?t 作S—t图,,由斜率和已知得ε和η,可求ζ电势。 三.仪器和试剂 Fe(OH)3胶体,0.01mol/L KCl溶液,高位瓶,电泳管,测高仪,电泳仪,圆形铂电极2支,直流稳压电源。 四.实验步骤 洗净电泳管和高位瓶,然后在电泳管中加入0.01mol/L KCl溶液,使其高度至电泳管的一半,将电泳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插入电极.(注意两电极口必须水平)。 在高位瓶中加入50ml的Fe(OH)3胶体溶液,赶走导管中的气泡,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 将高位瓶的毛细管由电泳管中间插入底部。缓慢打开活塞,加入Fe(OH)3胶体.一直没过电极.将导管从电泳管中慢慢取出。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及电泳 姓名成绩 班级学号 同组姓名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签字批改日期 年月日

一、实验预习(30分) 1.实验装置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2.实验仿真预习(10分)2015年12月28日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3.预习报告(10分)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1)实验目的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3及Sb2S3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Fe(OH)3及Sb2S3溶胶的制备及纯化方法。 3.明确求算ζ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 (2)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Fe(OH)3溶胶的制备是采用的化学法即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其结构式可表示为{m[Fe(OH)3]n FeO+(n-x)Cl-}x+x Cl-。 制成的胶体体系中常有其它杂质存在,而影响其稳定性,因此必须纯化。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半透膜渗析法。 在胶体分散体系中,由于胶体本身的电离或胶粒对某些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使胶粒的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在外电场作用下,胶粒向异性电极定向泳动,这种胶粒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势差称为电动电势,用符号ζ表示,电动电势的大小直接影响胶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原则上,任何一种胶体的电动现象都可以用来测定电动电势,其中最方便的是用电泳现象中的宏观法来测定,也就是通过观察溶胶与另一种不含胶粒的导电液体的界面在电场中移动速度来测定电动电势。电动电势ζ与胶粒的性质、介质成分及胶体的浓度有关。在指定条件下,ζ的数值可根据亥姆霍兹方程式计算。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龚晓钟 报告人: 学号:班级: 同组人: 实验时间:2011-4-27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11-5-18 教务处制

氢氧化铁胶体电动电位的测定(电泳法)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电泳法测定Fe(OH) 3 溶胶电动电势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观察并熟悉胶体的电泳现象。 二、基本原理 在胶体溶液中,分散在介质中的微粒由于自身的电离或表面吸附其他粒子而 形成带一定电荷的胶粒,同时在胶粒附近的介质中必然分布有与胶粒表面电性相反而电荷数量相同的反离子,形成一个扩散双电层。 在外电场作用下,荷点的胶粒携带起周围一定厚度的吸附层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运动,在荷电胶粒吸附层的外界面与介质之间相对运动的边界处相对于均匀介质内部产生一电势,为ζ电势。 它随吸附层内离子浓度,电荷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它与胶体的稳定性有关,ζ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电荷越多,胶粒间斥力越大,胶体越稳定。 本实验用界面移动法测该胶体的电势。在胶体管中,以KCl为介质,用 Fe(OH) 3 溶胶通电后移动,借助测高仪测量胶粒运动的距离,用秒表记录时间,可算出运动速度。 当带电胶粒在外电场作用下迁移时,胶粒电荷为q,两极间的的电位梯度为 E,则胶粒受到静电力为 f 1 =Eq 胶粒在介质中受到的阻力为 f 2 =Kπηru 若胶粒运动速率u恒定,则 f 1=f 2 qE=Kπηru (1) 根据静电学原理ζ=q/εr (2) 将(2)代入(1)得 u=ζεE/Kπη (3) 利用界面移动法测量时,测出时间t 时胶体运动的距离S,两铂极间的电位差Φ和电极间的距离L,则有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 成绩: 班级:石工(实验)1202 学号: 姓名: 教师: 耿杰 同组者: 实验三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 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谷底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内。 1.溶胶制备 要制备溶胶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不聚结,为此,一般要加稳定剂。 制备胶体有两种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 (1) 分散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交替分散度的大小。 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磨损、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2)凝聚法:使小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大小。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和介质交换法。 2.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点用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按对固体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电势。 计算ξ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tv ld εηξ= 式中:ξ--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 η—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 使用的电泳管如图所示。 1 2 3 4 5 1.电极; 2.辅助液; 3.界面; 4.溶胶; 5.活塞 三. 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 100mL烧杯3个,25mL量筒2个 2.药品。 0.01mol/L KI;0.01mol/L AgNO3;0.005 mol/L KCl。 四.实验步骤 AgI溶胶的电泳 1.AgI负溶胶的制备 在100mL的烧杯中用量筒加入20mL,0.01mol/L的KI溶液,在玻璃棒搅拌下用滴管

胶体电泳深度解析

一、胶体的结构是怎样的? 关于胶体的结构,一般认为在胶体粒子的中心,是一个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固体颗粒,叫做胶核。在胶核的表面常常吸附一层组成类似的、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当胶核表面吸附了离子而带电后,在它周围的液体中,带相反电性的离子会扩散到胶核附近,并与胶核表面电荷形成扩散双电层。扩散双电层由两部分构成: (1)吸附层 胶核表面吸附着的离子,由于静电引力,又吸引了一部分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简称反离子),形成吸附层。 (2)扩散层 除吸附层中的反离子外,其余的反离子扩散分布在吸附层的外围。距离吸附层的界面越远,反离子浓度越小,到了胶核表面电荷影响不到之处,反离子浓度就等于零。从吸附层界面(图中虚线)到反离子浓度为零的区域叫做扩散层。 吸附层的离子紧挨着胶核,跟胶核吸附得比较牢固,它跟随胶核一起运动。扩散层跟胶核距离远一些,容易扩散。通常把胶核和吸附层共同组成的粒子称为胶粒,把胶核、吸附层和扩散层统称为胶团。 二、胶体为什么会带电? 胶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胶体是高分散的多相体系,具有巨大的界面(总表面积),因而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能有选择地吸附介质中的某种离子,而形成带电的胶粒。 这里以AgI胶体为例来说明。包围着AgI胶核的是扩散双电层(吸附层和扩散层),胶核和吸附层构成了胶粒,胶粒和扩散层形成的整体为胶团,在胶团中吸附离子的电荷数与反离子的电荷数相等,因此胶粒是带电的,而整个胶团是电中性的。 式中的m是AgI分子数,m的值常常很大,n的数值比m小得多;(n-x)是包含在吸附层中的反离子数;x为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数。 由于胶核对吸附层的吸引能力较强,对扩散层的吸引能力弱,因此在外加电场(如通直流电)作用下,胶团会从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分裂,形成带电荷的胶粒而发生电泳现象。带电的胶粒向一极移动,带相反电荷的反离子向另一极极移动。因此,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三、胶体应该带什么电? 胶体粒子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当吸附了正离子时,胶体粒子荷正电,吸附了负离子则荷负电。不同情况下胶体粒子容易吸附何种离子,与被吸附离子的本性及胶体粒子表面结构有关。法扬斯规则表明: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4年10月22日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耿杰 同组者: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1.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基本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 直径变动在10-7~10-9m 范围。 溶胶制备: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要加稳定剂。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3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 的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 动时(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 率较高,但一般只能将质点磨细到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 z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从而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 制备。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 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剂,故胶体 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子而带电,沉淀就 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转化成 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不仅在能量上 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皆可 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胶时要注意控 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使溶解 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大小析出,形 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 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的关系,扩 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ξ 电势。ξ 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tv ld εηξ= 式中: ξ -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 -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 -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南京大学物化实验系列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凝聚法制备Fe (OH )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 1.2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和溶胶ζ 电位的方法。 2 实验原理 溶胶是一个多相体系,其分散相胶粒的大小约在1nm ~1um 之间。由于本身的电离或 选择性地吸附择性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以及其它原因所致,胶粒表面具有一定量的电荷;胶粒周围的介质分布着反离子。反离子所带电荷与 胶粒表面电荷符号相反,数量相等。整个溶胶体 系保持电中性。胶粒周围的反离子由于静电引力 和热扩散运动的结果形成了两部分——紧密层 和扩散层。紧密层约有一两个分子层厚。紧密吸 附在胶核去面上.而扩散层的厚度则随外界条件 (温度,体系中电解质浓度及其离子的价态等)而 改变,扩散层中的反离子符合玻兹曼分布。由于 离子的溶剂化作用,紧密层结合着一定数量的溶 剂分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它和胶粒作为一个整 体移动,而扩散层中的反离子则向相反的电极方 向移动。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分散相粒子相对于分散介质的运动称为电泳。发生相对移动的界面称为切动面,切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电动电位或ζ电位,而作为带电粒子的胶粒表面与液体内部的电位差称为质点的表面电θ ?。 胶粒电泳速度除与外加电场的强度有关外,还与ζ电位的大小有关。面ζ电位不仅与测 定条件有关,还取决于胶体粒子的性质。 ζ电位是表征胶体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之一,在研究胶体性质 及其实际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胶体体的稳定性与ζ电位有直接关 系,ζ电位绝对值越大,表明胶粒荷电越多,胶粒间排斥力越大, 胶体越稳定。反之则表明胶体越不稳定。当ζ电位为零时.胶体 的稳定性最差,此时可观察到胶体的聚沉。 本实验是在一定的外加电场强度下通过测定Fe(OH)3胶粒的 电泳速度然后计算出ζ电位。实验用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 形电泳 仪,如图2所示。活塞2、3以下盛待测的溶胶,以上盛辅助液。 在电泳仪两极间接上电位差E (V )后,在t (s )时间内溶胶 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m),即胶粒电泳速度1()U m S - 为: D U t = 相距为l(m)的电极间的电位梯读平均值1 ()H V m - 为: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石工1210 段炼学号12021469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实验原理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了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它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双电层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是固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电势大小可由实验测得。 ; 在外电场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电势的基本公式如下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师观察在电泳管内溶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采用宏观法。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3个,胶头滴管2支,25ml量筒2个,等。 2.药品 0.01mol/LAgNO3溶液,0.01mol/LKI溶液,0.005mol/L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AgI负溶胶的制备 2.辅助液的制备 3.电势的测定 五.数据处理 电压:200V 室温:14℃ L:7.8cm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1)取20ml的碘化钾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将18.8ml的硝酸银溶液边搅拌边用胶头滴管滴入烧杯中,滴加结束得到白色的碘化银负溶胶。 (2)关闭活塞,将溶胶倒入U形电泳仪的漏斗中 (3)向U形管中加入辅助液,至4ml处 (4)打开活塞,使溶胶缓慢上升到0刻度左右关闭活塞 (5)将电极插入U形管中,注意平稳 (6)打开电泳仪开关,分别记下溶胶界面上升到0.5cm,1.0cm,1.5cm所用的时间 (7)测量U形管之间的间距 (8)根据量取的数据计算电势 (9)实验结束,关闭电源,收拾好仪器 2.计算碘化银负溶胶的电势 根据附录中的数据和实验测得的数据利用公式 (水的介电常数为7.261×10∧-10) (水的介质动力粘度为1.169×10∧-3) 所以带入数据得: §1=1.43×10-2V §2=1.57×10-2V §3=1.35×10-2V 取平均值:§=1.45×10-2V 六.思考题 1.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用量一定,需要用滴管滴加药剂,需要玻璃棒搅拌,而且加药剂 时要缓慢滴加。不同点:具体步骤不同,注意事项不同,如胶溶发需小火加热, 而改变介质法需剧烈搅拌。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只有这样电压才会平均分配在溶液与溶胶中,使计算过程方便简单。 2.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 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下降界面的颜色较浅,不太清晰,移动速度快,上升界面则相反。因为电泳开始后,上升界面是AgI在移动,下降界面是Cl离子在移动,Cl离子 的移动速度比AgI要快,所以会发生上面的现象。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及电泳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 ,得到Fe(O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1,2]---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 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 ,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和电泳

Fe(OH)3胶体的制备和电泳 韩丰 郭麟 刘天乙 (大连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111,辽宁大连 116622) 指导老师:李艳华 贾颖萍 [摘 要] 文章主要探究氢氧化铁的制备、纯化温度及时间对胶体的影响,并测定的胶体性质,最终确定利用化学法制备,纯化温度介于60℃到70℃,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辅助液选用K Cl 溶液并且电导率与胶体相同,电泳电压为60V,得到Fe(O H)3胶体的ζ 电位为;并且研究了相同阳离子不同价态阴离子的盐对于胶体聚沉的影响,并得到价态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关 键 词] Fe (OH)3胶体;电泳;ζ 电位;实验;聚沉值 作为物理化学实验中经典实验 [1,2] ---胶体的制备及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 ζ,我们很有必要去认识和学习。但由于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辅助液中电解质的种类、温度和所加电压等。根据实验内容主要利用水解Fe(OH)3溶液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并且通过渗析纯化后使用。另外,根据教材的实验步骤进行电泳实验,经常遇到溶胶与辅助液间有一界模糊和两极间界面移动距离相差较大等问题。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得以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是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Fe(OH)3胶体的纯化时渗析温度及时间的控制、辅助液的选择与其电导率控制、胶体溶液和导电液的正确加入以及适度的电泳电压等方面对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研究来探究Fe(O H)3胶体的ζ 电位,通过与理论值相比较,做出合理的误差分析,以此来对胶体电泳最佳实验条件得以确定,以这一实验改进的条件探讨及结果。 1、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1.1.1 胶体简介 溶胶是一个多相系统;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要依靠稳定剂使其形成离子或分子吸附层,才能得到暂时的稳定),胶粒(分散相)大小在1~100nm 之间[3] ; 1.1.2制备胶体的原理: 凝胶作用:由于溶剂的作用,使沉淀重新溶解成胶体溶液。 化学凝聚法:通过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胶合成胶粒。 1.1.3 氢氧化铁溶胶ζ电势的测定计算 实验主要是通过测定一定外加电场强度下胶粒的电泳速度的方法计算胶粒的ζ 电位。采用界面移动法测胶粒的电泳速率。 在电泳仪的两段极施加电位差E 后,在时间t内,如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为d,则胶粒的电泳速率: t d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