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集群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分布——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分析

中国经济分布——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分析

中国经济分布——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分析作者:孙富金之宏谈永仁孟显铎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03期[摘要]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在正确的政策和稳定的环境下都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是均衡的,在结构格局上呈现诸多特点。

文章以西方区位经济理论为指导,介绍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长三角地区经济的一个特点:制造产业集聚,浅要分析其中原因,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区位经济;产业集聚;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作者简介]孙富,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金之宏,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谈永仁,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孟显铎,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3[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03-0118-0003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地理面积广大的国家,其经济的分布向来是不均衡的。

在经济相对封闭的历史时期,其分布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地理上并无规律可循。

历史上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多,一直是经济活动相对聚集和活跃的地方。

建国前,受战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部地区,上海、无锡、天津和青岛集中了大量的纺织和机械修理等轻工业。

建国后受到中苏关系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重工业逐渐向内陆省份转移。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将六成以上的新工业布局于内陆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大幅提高,我国产业经济的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

凭借国际贸易上的地理优势、历史形成的工业基础以及配套的政策优惠,东部沿海各种对外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交通运输尤其是海洋运输上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政策优惠措施,东部沿海省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这就解决了私人储蓄不足的制约,诱发了一个类似“大推动”的工业化过程。

关于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关于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有关的各种机构 、 组织等行为主体 。 通
过 纵 横 交 错 的 网 络 关 系 紧 密联 系 在 一
程 中的重要性 。黄静晗 (0 5在《 2 0 ) 福建 省环保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 , 中
分 析 了福 建省 环 保产 业 的现 状 和前
保产业产值高达 6 5亿元 , 20 4 与 0 0年
业 子 行 业— — 废 物 开 发 与 利 用 集 群 的 现 状 , 过 分 析发 现 : 群 所 具 有 的促 经 集

引 言
进区域 内企业合作与竞争 、提升企业
创 新 等 特 征 都 得 到 体 现 .但 同时 也 发 现 相 关 的 环 保 产 业 集 群 理 论 研 究 的滞 后 性 .特 别 是 环 境 立 法 在 集 群 形 成 过
根 据 数 据 显 示 .0 4年 全 国环 保 20 产 业 发 展 比 较好 的地 区 主 要集 中 于 沿 海 、 江 地 区 , 个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环 保 沿 整 产 业 收 入 总 额 占全 国 环保 产业 收 入 总 额 的 3 . , 在 20 9% 而 9 0 0年 仅 为 3 .%。 0 6 从 浙 江 省 的 发 展 情 况 看 .9 3年 当 时 19 浙 江 从 事 环 保 产 业 的 单 位 96家 . 2 产
相 比年 平 均 增 幅 已 超 过 3% 。江 苏 环 0 保 产 业 的 发 展 也 同 样 迅 速 .该 省 “ 十
起的空间集聚体 ,代表着介 于市场和 等级制之间的一种 新的空问经济组织
形 式 。产 业 集 群 在 发 达 国 家 的 工 业 化
景 ,提 出了集群式发展 的基本思路 和
题。
资本 、 市场和生产六大要素 的互动 、 集

长三角内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路径

长三角内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路径

张哗 提 出 , 沿海 外 向 型集 群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后 , “ 逐底竞 争 ” “ 群转 移 ” 成 为其 面 临 的普 遍 困 和 集 将 境和显 著 特 征 , 需 向创 新 型集 群 转 变 。李 微 微 、 亟 曹允春 提 出 , 人 性 产 业 集 群 发 展 到 一定 阶段 , 嵌
基金项 目:江苏省 20 o9年教育规划项 目 —— “ 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项 目编号 : /090/3 , 目负责人: ( B—a20/ 103项 姚志平 )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陈昭锋 , 管理学博 士, 南通大学商学 院教授 , 研究方向 : 区域经济 、 科技管理 、 科技政策。
群模 式 。郑文 军 、 战 鸣 、 志 云 提 出 , 国“ 王 王 我 内 生式” 低壁 垒产业 集群 (L ) 新 停滞 、 级乏 力 的 IC 创 升 问题相 当突 出 , C中企业具 有 偏 爱产 能扩 张 、 I L 拒绝 产业 创新 的 内在行 为机理 。
在产业 集 群 升 级 能 力 与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的关 系 研究 方面 。青木 昌彦 ( 9 9 提 出 了集群 升 级 的“ 19 ) 硅 谷模 式” 。内生型 和外 源 型两 种产 业集 群 背 景 中企
第2 3卷
总第 1 6期 3
21 0 0年 8月
第 4期
长三角内源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路径
陈 昭锋
( 通 大 学 商 学 院 ,江 苏 南 通 2 6 1 ) 南 2 0 9

要 :外源型集群是基 于 F I D 的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模 式的主要属性 。这 种模 式的缺 陷具有 固有性 , 亟待
跨国公司也不可能将最先进的高新技术产品 向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 ) 方政 府 发 挥 助 推 作 用 二 地
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 整和产业 升级 的迫 切要求 , 依靠低
成本的 自发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受到严峻挑 战。
( ) 二 区域 内资 源与要 素不足 严 重制 约产 业 集群 进

产业集群的雏形 出现 后 , 地方 政府往 往都会 积极扶
持, 对本地产业集 群 的发 展作 出了重要 贡献 。地 方政府 的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 一是提供土 地、 税收等
孙 贻 君
( 南京财经大学 , 江苏 南京 2 0 4 ) 10 6
[ 摘 要 ]在 分析 长三 角地 区产业集群发展现 状的基础上 , 着重讨论 了该地 区产 业集群 形成的驱动 因素
是市场和政府 , 同时该 区域存在产业过度竞争 、 区域 内部 资源与要素不足 、 集群 企业 自身创新 能 力不强、 忽视
出, 产业集群 现已成为 长三 角地 区 区域 发展 和产业 布局 的重要模式 和发展趋 势。


长江 三角洲地 区产业集 群形成 的驱动 因素
由于长江 三角 洲地 区的城市经 济 发展水 平接 近 , 内 部 的资源 禀赋相似 , 运输 成本 和地 区的消 费结 构相 似等 原因, 长三角地 区发 展起 来的产业 集 群相似 度较 高。但 由于集群 内企业普 遍集 中在价值链 的低端 环节 , 业缺 企 乏核 心竞 争力 , 普遍采取低成本 、 大规模 生产 的粗 放式发 展方式 , 产品同质化 现象严 重 , 导致 产品 生产供 过于 求 , 集群 企业 间恶性竞争 , 阻碍 了集群 自我发 展和 竞争 力的 提升。同时 , 近年来 长三角地 区劳 动力 等初级 生产 要素 成本价 格快速上涨 , 增加 了企业生产成本 , 降低 了企业利 润空间 , 给企业生存 和发展带来 巨大挑 战。 目前 , 这些地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

奋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关于“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的调研报告(市政协)尊敬的领导: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产业方面,不少地区的制造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果。

为了进一步改善区域的经济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落户,我们深入调研,就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中的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各地着力打造的新型产业和新兴产业也不断涌现。

然而,在发展速度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还十分明显。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各类产业和企业较为集中。

而当我们向其他地区看去,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许多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弱,许多企业也难以快速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之环保政策的压力、劳动力成本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这种巨大的差异,促使产业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鼓励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长三角地区的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成熟的生产能力、完善的物流体系、高效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政治环境。

同时,该地区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长三角紧邻港口,并且在物流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基于这些优势,各个地区在长三角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非常强大。

而长三角地区本身也正在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三、如何高质量建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1、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所有地方和产业部门都应增加投资,并以高质量和高效率相关产业作为投资的重点。

2、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大力实施政策创新,出台鼓励发展具有区域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政策,并适时调整和完善,让政策的支持力度更加精准、高效。

3、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除企业的发展外,相应的市场服务,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同时跟进,构建智慧型、绿色型、现代化的全要素支撑服务平台。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研究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化”转移与承接研究
同区集 聚 , 一个 同 区集 聚几个 产业 , 专业 特色 显现 。 业 , 过 引资重组 , 产规 模 扩 大 , 来 了 一大 批 配 通 生 引 三 是产业链 式转 移 。 以龙头企 业 和大企 业为 核 套企业 , 随后一批 国内骨干 家 电企业 加入产 业集 聚 。
心, 企业 间关联 度 高 , 对上 下 游产 业 带 动 性 强 , 业 全市现 已有 海尔 、 洋 、 产 三 长虹 、 凌 、 的 、 华 美 格力 等 国
te d a d c aln e n e ti u g sin . r n n h le g s a d c ran s g e t s o
Ke r s ywo d :Ya g z —ie l g o n te rv rDet Re in;g o p la se ;u d ra i g i d sra r n fr a ru r n fr n e tk n n u tilta se
2 推 进产 业 “ 群 化 " 移 的动 因 集 转
多样 , 角也各 不相 同 。 视
部分制 造业 开始 向成 本相 对较低 的 内地转 移 。安徽 3 % , 旦劳 动 密集 型 行业 大规 模 地转 移 出高 成本 0 一
用 地价 格 比长三 角地 区低 , 处在扩 张期 的企业 , 向低
心 企业 与配套 企业 都 从 外 面 引 进 的 。如 , 东方 六 的家 电生产 基地 之一 。 京 代线 入驻 合肥市 , 界知 名企业 住 友化学 、 液空等 世 法
上 述产业 转 移 三种 方式 是相互 联 系的 。从 抱 团
l 0多家配 套 企 业 陆 续 入 驻 。本 地 嫁 接 式 是 指 以本 式转 移 到产业 集 聚式转 移 、 业链 式转移 , 产 转移 的产 地龙 头企业 为核 心 , 本地 和外 来 配 套 企业 形 成 的 业层 次 、 与 产业 的集 中 度 与 关联 度 是 有 区 别 的 ( 见下

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长江三角洲环保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1 9 . 亿元 , 列全 国第一 。在最近 的调查 中,06年浙江环保产 20
产 业集群 主要指 , 中于一定 区域 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 集 分工合作 关系的不 同规模 等级 的企业和与其 发展有 关的各种 机构 、 组织等行 为主体 , 通过纵横 交错的 网络 关系紧 密联系在
的进 度 和 效 果 。文 章 在 分 析 了 长 江三 角 洲 环保 产 业 的 现 状 、 特
点 的基 础 上 , 出 了以 产 业 集 群 来发 展 长 江三 角 洲 环保 产 业 的 提 新 思 路 及 发展 环 保 产 业 集 群 的政 策 建议 。
【 关键词1 产业集群 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集群
路 和加快培育 发展的若干对 策建议 ,包括加大政 府的扶持 力 度, 建立环保产业园区等。王伟林 (0 5在 《 20 ) 发展环保产业集群 增 强龙岩经济 竞争 力》 , 中 分析龙岩发 展环保产业 集群具 备了 相 应的条件和 资源 , 并提出以大 型骨干企业 为龙头 , 展壮 大 发 产业集群 , 形成优势支柱产业 。国内外环保产 业集群发 展的实 践 表明 , 入揭示环保 产业集群发 展的规律 , 深 已经 成为产 业集
动、 集成 , 是提高环保产业 群体 的集聚和产品规模化 、 高集化程
度 的专业化协作网络 。目前国内外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对环保产 业集群进行研究 。 如芬兰奥卢大学的 K rP ie , v o gaz a o l E a nrc l ka P (0 6 等在 《 20) 奥卢环保产 业集群 中的商业潜力》 中分析 了奥卢地 区环保产业子行业一废物 开发 与利用集群的现状 , 经过分析发
要 因素。 2 技 术水平不断提 高 , 离国际水平仍有很 大差距 、 但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现象分析摘要: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集聚了很多纺织服装产业,但其是否存在集群及集群的程度在目前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

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存在地区范围的分工,但也存在相似度较高的现象。

本文运用区位商对长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为以后研究该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长三角;产业集群;区位商;纺织服装1长三角地理和经济地位分析长三角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江苏省的苏州、无锡,浙江的湖州、嘉兴等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

2008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经济上,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000亿元大关,达到2877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4977亿元。

从总量比重分析,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个百分点。

从增长速度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增速均值达到15.6%,其中最高增速为17.6%,最低的亦为13.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1和4.1个百分点。

长三角已经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

2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集群表现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产业集群: 长三角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
经济学院 黄建康博士
一、引言
产业空间集聚是盛行于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 方式。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主要产业活动总是趋 于共同的特定区位,世界主要工业制成品也 大多在数量有限、高度集中的工业核心区生 产,而且这种地理上的集中趋势并没有随着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减缓,相反呈现愈 演愈烈的趋势。 产业的空间集聚已成了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 和基本规律。
鲜明的发展特征
(1)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关联互动,伴 生发展和壮大。 (2)非公经济与民间资本是产业集群发 展的主体。 (3)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地方性产业集群 发展的首选。 (4)基于一定人文特色的集群网络根植 性。
(三)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与特点
集群的类型 一是自发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是企业扩张型产业集群 三是市场带动型产业集群 四是科技驱动型产业集群 五是外资带动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拥挤效应所引改的不经济主要表 现在: ①高技术人才聘用成本的上升。 ②土地、交通等影响经营成本因素的价格或 成本的上升。 ③在某些传统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单纯的量 的增长而非质的提升,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 造成严重的破坏,并可能引致资源的枯竭。
(五)FDI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刚性
四、促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 促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 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嘉定工业区 松江工业区 康桥工业区 莘庄工业区 青浦工业园区 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 宝山城市工业园区 崇明工业区 金山嘴工业区
特点:
(1)在产业层次和企业规模上,上海以大企业为 )在产业层次和企业规模上, 重点发展重工业,如汽车、化工、钢铁等, 主,重点发展重工业,如汽车、化工、钢铁等,并 形成上海制造业支柱。 形成上海制造业支柱。 (2)在资金来源与发展方式上,上海发展产业的 )在资金来源与发展方式上, 途径主要是推动国资与外资合资合作, 途径主要是推动国资与外资合资合作,政府为主引 进投资规模大的外资项目。 进投资规模大的外资项目。 (3)在集中程度上,上海的产业群大部分在市郊 )在集中程度上, 的开发区,同一产业分布在不同区域, 的开发区,同一产业分布在不同区域,如汽车产业 在安亭、金桥、临港基地等, 在安亭、金桥、临港基地等,微电子及通信信息产 业则分布在松江、青浦、浦东和漕河泾地区等, 业则分布在松江、青浦、浦东和漕河泾地区等,布 局相对分散。 局相对分散。
(二)产业集群区内存在企业恶性竞争 现象 (三)集群技术扩散存在负效应
(四)产业地域集中的“拥挤效应”引致集 群不经济 根据杰默斯布查纳 (James .M.Buchanan,1965)的“俱乐部” 理论,产业集群相当于一个自愿聚集在一起 的组织的聚合体或俱乐部。布查纳认为,一 个俱乐部的最佳规模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 的边际成本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 本的带来的边际节约这点上。超过这个规模, 企业的集聚就会引起生产要求价格的上涨
江苏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1)行业分布广 (2)地区分布广泛 (3)集群地域差异较大 (4)FDI型产业集群成长迅速
三、长三角产业集群可持续发 展面临的困境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同构现象严 重 “流行”的高科技产业,如电子通信、 生物医药等,即使在传统产业也大多集 中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 五金制品、精细化工等轻工业 造成上述情形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的 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
(六)培育和发展集群经济,构建开放 型、创新型产业发展网络体系。 (七)加强区域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和创造高级生产要素
(一)上海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上海按照城市功能和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制 造业由内环线中心域区向内、外环线方向和 外环线外转移的步伐,建构了东、西、南、 北四大“产业基地”(东部微电子基地、西 部汽车基地、南部化工基地、北部钢铁基地) 和九大市级工业园区(如表所示)。
上海市九大市级工业园区(表)
(二)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发展 状况及其特点
民营企业是其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是 市场主导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 浙江省以专业化分工为特点的“块状经 济”十分活跃。在浙江经济持续增长的 过程中,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 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点,并 成为该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和浙江经济 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与服装、绍兴 (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 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 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 。
如温州市的打火机产量占世界70%;嵊 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世界领带 市场的30%;永康的衡器产量占全国的 2/3;苍南铝制微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45%;海宁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的35%; 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 率超过1/3。
产业集群含义
MPorter,1990.1998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 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 及专业化的制度和协会。 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 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 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 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二、长三角产业集群的发展现 状与特征探析
其次,应该在长三角区域品牌的大旗下 努力争创企业品牌。 最后,针对“柠檬市场”的现象,各地 方政府更多的是要从完善法律系,培育 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入手,为集群的整 体提升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集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协作, 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机制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 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 ( 五)将地方性产业集群纳入全球生产 体系,提升集群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打破行政分割,优化资源配置, 并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Hale Waihona Puke (二)树立区域合作与区域品牌意识,并建 立区域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首先,长三角的各地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摒除那种“宁做 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思想,促进集群内企 业的配套协作,缩短营销半径,降低经营成 本,形成集体群内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梯次分 布,避免出于资源的平行使用和同质化竞争 带来的浪费和内耗。
(4)在产业链的延伸上,偏重于产业链的一端,多数 是产值较高的产品;虽然拥有一批国家级的大市场, 但与本市产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 (5)在集群类型上,上海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落后 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上海关注国企改革,重 视国企与外商的嫁接,依靠国有控股公司和企业集团 发展产业,但计划经济下的上海制造业并没有具备开 放的、经过市场充分竞争的独特优势,且在上海产业 经济中,缺乏民营企业、缺乏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 市场活力不足,使得上海产业集群的市场化程度久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