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浅谈教师的范读论文
师者的范读魅力

师者的范读魅力正文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教师范读是其中一种。
师者,范也,语文教师不仅是传道的模范,也是授业的模范。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可见范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那么,什么是范读?所谓范读,就是“示范之读”,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先读给学生听,学生再读。
教师范读的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
同时,“范读”的本身又是对学生“授之以法”。
成功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体验,浅析一下师者的范读魅力。
一、练就朗读本领,读出氛围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不断锤炼自己的朗读本领,包括对朗读理论的学习,多听一些名家的朗诵,自己还要经常演练,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爱上朗读。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教师不仅要熟练地使用普通话,恰当地掌握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和音调,增强朗读效果,还要有具有较高的朗读指导能力和水平。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先练就范读的真功夫,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解读文本之前就营造了一种氛围,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情境之中。
在老师范读的时候,学生不但可以从老师的声音中直接领略语气、语调,还可以看到老师丰富而多变的表情,进而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笔者在读讲《陈情表》一文时,并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
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
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一般说来,也不是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要求朗读,但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阿房宫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古代诗歌《将进酒》《琵琶行》;现代诗歌《雨巷》《再别康桥》等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先从头至尾地朗读一遍,再鼓励学生去读,甚至把它背下来。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范读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和演绎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展示良好语文修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范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声音、语调、语速等方式来演绎文学作品,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倾听和模仿教师的范读,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丰富词汇量,培养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口头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教师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魅力和情感内涵,从而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在范读中讲述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特点和作者创作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文学的智慧、思想和审美价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师范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思想情感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教师通过范读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范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力。
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范读,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思想情感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范读的实施,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彩的范读效果。
浅谈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范读

浅谈朗读指导中的教师范读摘要:近年来,语文朗读教学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的热点问题。
朗读可以为学生积累大量词汇和日常用语,并且可以强化学生对朗读课文的记忆。
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范读;朗读指导;分析及探究教师范读主要指的是老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示范规范学生朗读发音和朗读方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范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标杆。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提供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目前学生朗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所以本文就如何优化范读教学、为何开展范读教学,展开探析。
一.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及应注意的问题范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标准、流利的发音是朗读范读教学的基石。
标准的发音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师应在其备课时着重注意对课文发音的训练,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可以强化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范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进行范读,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应该用心去范读,而不是仅限于形式。
有些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监察,将范读作为一种表演,没有身心投入,不能将文章中作者的中心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二是教师范读过度依赖音频,通过互联网范读资料的播放为学生进行示范,缺乏课堂感染力和立体感。
二.优化范读教学的途径(一)把握范读时机,增强其及时性预习阶段、讲课阶段、复习阶段构成教师范读的主要时机。
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应准确的把握阅读时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朗读的预习阶段,可能会感到无法准确把握朗读节奏,丧失对语文阅读的信心。
在预习阶段,教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顺课本思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对于范读讲课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使文章内容系统化。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
教师范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应该注重提升教师的范读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只有重视教师的范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教师范读,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教师范读水平,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
1. 引言1.1 教师范读的定义教师范读是指教师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带领学生感知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不仅仅是简单地朗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声音、表情、语调等方式将作品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全面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范读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学需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人性,培养想象力、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谈谈语文课中教师的范读

4 2
阅 读 教 学与 研 究
次结构 ,懂 得常见 的修辞知识等 。尤 的色彩和分量 。范读的基调 ,则指 范 要 流动猛 ,多阻塞 。
其值得重视的还是在传授上述知识的 同时 ,侧 重 训 练和 培 养学 生 的听 、 说 、读 、 能力 。 写 其 次,教师还必须掌握范读的要
求技巧。掌握技巧 ,具体地说 ,可以 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 : 1 . 深入地理解课文 。理解课 文是 范读 的基础和条件 。运用哪种感情态 度和语言技巧来 范读课文 ,它完全取 决于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来源于课 文。因此,只有深入理解课文 ,掌握 课文的思想内容,范读才能与课文的
教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语言艺术创作活动 。它一方面向学生
传授字 、 、句 、篇 、修 、逻 、文 等语 文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 的听 、 词 说 、 、写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有声语言,可以让学生在理解 读
课文的过程中,正确掌握常用字 的读音 Nhomakorabea意义,准确地理解不同词语的
正确读音 、 意义和用途 ,弄清和记住各种句式 ,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层
阅 读 教 学 与 研 究
谈谈语文 课中教师的范
象
龙
莲
明
在语文教学中,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历来为许多语文教师所采 用 。特别是5 、 0 O 6 年代的语文教师 ,更把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 的一个重
要环节 , 不敢忽视 ,而且还要做到精益求精 。但是 ,随着教学环境 与条
件 的改变 ,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进入课 堂,语文教师 的范读越来越少
一
调的关 系。作品本身的基调 ,要靠范 读体现 ,而范读基调又要从作 品本身
的基调 去把握 。我们要把握作 品的基 调,就要先从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 内 容和中心思想人手 ;在分析 中 , 着重
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范读是指教师为学生读课文或文学作品时的示范读音,包括语调、音节、语速、停顿等方面的表达。
通过范读,教师可以在语音、语调、语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对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的思考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的范读具有示范的作用。
范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示范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读课文或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准确的停顿和节奏感,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
同时,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的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人们通过长期的语言接触和积累,对语言的灵敏度和敏感性所形成的一种直观感受。
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语音的变化、语调的起伏、节奏的变化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具备辨音辨调的能力,能更加敏锐地感知语音细微差别,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感训练。
此外,教师的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通过生动地朗读课文,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听、去理解和去表达。
范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加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的演绎、语调的变化和表情的丰富,通过情感的链接,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投入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的范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准确性。
范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语调和停顿,培养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在范读中,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每个音节的长短、语调的上升下降,并通过停顿的掌握,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句子节奏和语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范读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改正发音错误,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最后,范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范读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朗读,还可以是对文学作品的诵读。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范读,即教师专业素养和道德情感修养的一种体现,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品格、文化传承的传递。
本文将就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范读对教师的语文修养和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自己深厚的语文底蕴,才能给学生以深厚的语文养料。
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包括语言文字功底、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丰富的语文知识,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语文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范读对教师的情感修养和品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品德的陶冶。
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范读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在学生情感世界的建构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范读对教师的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
教师范读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要有深入的文化修养和民族意识,要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传递文化的魅力,启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范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范读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受益。
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师范读,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语文,获得更好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品格。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师范读的魅力_人教版新课标-word文档资料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教师范读的魅力人教版新课标范读,即教师把课文读懂、读顺、读通。
教师的仪表、眼神、手势、姿态,及身体各部位,相互协作,共同表达思想、润饰口语、表露情感。
范读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他们在细心聆听时如身临其境,陶醉其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
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一、范读,提高理解水平朗读者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起内心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准确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再创造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
使听众身临其境地受到感染,引起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语文教师,理应学会朗读。
范读要求教师不断练习、探索,朗读水平自然会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指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语言之美有多种表现:深沉的、轻快的、紧凑的、舒缓的、含蓄的、深刻的等。
通过诵读,可调动听觉、视觉、幻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童话,大家都非常同情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但如果认为全文都只有深沉、压抑的感情的话,那是不全面也不深入的。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小女孩先后四次擦着了火柴,在她的面前出现美好的幻象,使她感到温暖、快乐、幸福,在朗读时语速应稍快,音调稍高,充满惊奇和喜悦。
当幻象消失时,小女孩又回到孤苦伶仃、又冷又饿的现实中,这时语速应稍慢,音调应稍低,感情是失望、悲哀、痛苦的。
教师正确、深入地理解了作品,在朗读和听读中,师生就会与小女孩一起快乐、一同悲哀。
二、范读,形成敏锐语感叶圣陶说“读文言文的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
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语言之自然,表情、说理,都能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朗读的过程是吸取古今中外名家语言精华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浅谈教师的范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师范读;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训练,但要让学生读好课文,读熟课文,读懂课文,那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记得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多深,教师的范读正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然后以直观的、生动的、可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老师正确的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范读出于老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
中图分类号:h319
正文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言的训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于是,学生朗读的重要性也重新得到了认定,这个“读”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读好课文,读熟课文,读懂课文,那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那么,跟学生的“读”相关联的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老师的“读”,即教师的范读,范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我认为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虽然现在教学中,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看课件、听录音,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记得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多深,教师的范读正是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然后以直观的、
生动的、可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因此“以机代读”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范读,教师范读与“以机代读”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首先,老师正确的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范读出于老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
其次,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
”因此我们要给儿童模仿的机会,教师在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时,也把教师的情感传递给了学生,从而很容易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于课文之中时,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老师经常动之以情的示范诵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三、老师范读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随时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有地放矢地进行示范。
因而无论在课文理解方面还是在朗读训练方面,都可以取得整体效应,而且在局部上还能深化强化,或者纠偏纠错。
怎样才能搞好范读呢。
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自身朗读水平上下苦功
“范读”就是给学生以规范的、高水平的示范朗读,如果教师自身水平不高,范读不“范”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老师要勤学多练,利用一切机会,如听广播,看电视,录音时经常加以模仿,随时查阅字典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在备课时要反复朗读教材,坚持备课必先备读,老师只有自己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正确流利,才能把自己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范读充分地表达出来。
二、重视范读内容的选择进行备课
1、在导读新课时,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梅花魂》等感情色彩比较浓的文章,更适宜在揭示课题后便由老师进行范读,把学生一下子带到文章所创设的特有情感气氛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帮助他们把握课文的朗读基调。
2、在课文的重点之处用范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或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对课文中最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小节可采用老师范读。
尤其是在教学对话部分时,可先以故事形式导入,然后教师扮读不同角色,以音色处理,神态变化,配以手势,纸偶表演等进行有声有色的范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老师的朗读的引导下,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3、用范读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之处。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践踏毁灭的景象,题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过去的辉煌,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在构思上可谓匠心独具。
其意何在?都是在范读作者对祖国的灿烂文
化无限热爱的句子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不可估量,举世闻名、金碧辉煌、田园风光……”教师抑扬顿挫,提示学生我国的名胜古迹曾经是多么宏伟壮观,然而,在1860年10月却惨遭英法联军的毁灭,老师范读“侵入,销毁,灰烬”等词句重读、高音,让学生体会慷慨之感,让他们牢记这段耻辱,记住这血与泪的教训,让学生知道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从而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范读帮助学生欣赏和积累优美的语句,范读课文,都应声情并茂,然后和学生一起品词品句,再让学生反复吟读,在潜移默化中既培养了学生欣赏语言文字的能力,又为学生今后造句、习作积累了素材。
三、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范读
1、讲故事进行范读
对情节比较强的课文,教师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看图配故事,为课件录像配解说词等,结合课文的部分作为范读内容,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再造形象,能较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把握人物的神态与语气。
2、结合导读进行范读
记得有位特级老师倡导的三种法,提示式、插问式,添词式。
通过师生对读或老师提示学生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悟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师生对读感兴趣,也是老师范读的一种形式。
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学
生读课文中的疑问句时,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指导,让学生声音往上扬,然后让学生读。
学生由于对声音往上扬这一理论知识弄不懂,无法体会怎么扬,所以怎么也读不出问的语气。
接着,教师又指明班上几名优秀学生读,可是,还是读不到位。
于是我就对学生说,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就范读了两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看,这就是教师范读的魅力。
3、分角色,师生合作进行范读
对话形式的课文,老师可担任其中一个难度较大的角色进行范读,也可师生轮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和范读的效果。
还是在《比尾巴》的教学中,我在指导他们读好问句的基础上,在小组读、比赛读之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问,学生答,这种朗读方式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大家的兴趣都很高,不仅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多数同学还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课文给背诵下来了。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的,我们要求学生朗读要讲究质量,那么教师高质量的范读就有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