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本体特征的再认识

[摘要]

“什么是民间文学”,

这是似乎早已解决而其实又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以往关注

的是民间文学的文学或文化属性,

而对其生活属性往往视而不见,

因而对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基本特征的认识并不全面。“表演理论”和“口头程式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民间文学的特征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

民间文学;生活特征;本体特征;表演;传统模式

民间文学是以传统的民间形式展示自己的,它诉诸于口头语言系统,创作和流传都由某一特定的集体共同完成,是一种活态的文学,流传中有变异,变异时有流传。这是界定民间文学范围的显著的外部标记,也是它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征。现在所有的学者在确定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几乎都以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作为界定的标准。这四个基本特征是20多年前确立的[1](P24),对它们的认识是基于与作家文学的比较,而主要不是从民间文学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随着对民间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对这四个基本特征的把握应该更加科学和全面。

一、口头性:

一种表演模式口头性(Orality)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特性。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如果‘民间文学’只能转换成文字的存在方式,那么可能变成另一种形态的‘通俗文学’,而非‘民间文学’了。‘民间文学’可以被采集,以‘文字’方式出现,其真正的生命还是在‘语言’上,惟有还原到‘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情景,才能体会到民间文学的浓厚情感。”[2]只有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才能真正展示其艺术和生活的魅力。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民众不是专业作家,一般没有专门的时间学习文学创造和从事文学活动,不能离开生产和日常生活而专心伏案写作。由于运用的是口头语言,运用口头语言交流的能力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民众在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时,不需要纸和笔,一般也不需要腾出专门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说,不会影响民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创作和交流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它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样式共同构成了民间生活的有机整体。在过去,民众不可能拥有书写、印刷的传播手段。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口传心授”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美国的表演理论大师理查德·鲍曼(RichardBauman)“所说的‘表演’,是交流实践的一种模式(onemodeofcommunicativepractice),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技巧和能力的一种展示(display)。”[3](P69)传统的村落就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完全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

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实际为一种表演(perfor-mance)活动,譬如,“讲故事使用口头语言,这种语言不仅靠语词表现内容,还凭身势、表情以及话语的速度、音律、语调等,来传达理智与情感。语词之外这些‘非言语行动’手段的使用,使讲故事具有一定表演性。”\[4](P180)

美国“口头程式理论”(OralFormulaicTheory)的大师米尔曼·帕里(MilmanParry)和艾伯特·洛德(AlbertLord)认为,口传的艺术(verbalart)与其说是记忆的复现,不如说是演说者在同参与的听众一起进行表演的一个过程[5](P153)。口传的内容、形式、特定的时空,口传活动的参与者包括讲者和听者,研究者与社会文化背景,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演说舞台,文学的过程远远超越了文学的意义而表现为以文学为纽带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多向互动,这种互动表达了种种的情境,种种社会关系和文化历史脉络。鲍曼(RichardBauman)主张,应关注口承文艺表演的过程、行为(act、action),以及叙述的文本与叙述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具体主要落实在演说时的情境(context)[6]:(1)演说者的个人特性、身份背景、角色以及其承袭的文化传统;演说时的语速、腔调、韵律、修辞、戏剧性和一般性表演技巧等;所有演说技艺所含的意义。(2)所有在场者,包括“作者”、演说者、听众、观众等,及其所有的参与行为;在场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3)其他各种非口语(non-verbal)的因素,包括表演动因、情感气氛、形体姿态,甚至于演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包括音乐、布景、服装、颜色、舞蹈、非口语的声音等等。所有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都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当然,在歌谣和戏曲这类口头传承的形式中,信息交际的语境因素显著,表情和动作语言的表意功能也很突出,因此,表演色彩浓厚,表演行为的语义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解价值。民歌的文学成分———歌词,与它的音乐成分———曲调密不可分,有的还结合着舞蹈动作,歌舞表情。民间故事和曲艺也有表演或表情的成分在内。民间文学的表演过程,与单纯文学性的作家创作大不相同。作家可以创作供人读的诗,而民间文学中则没有这种“诗”,即便是史诗,也是由歌手演唱出来的。如果忽视这种演说特点,只孤立地看它的歌词,往往不能对史诗有全面的了解,这对欣赏与研究都不利。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这就逐渐形成了民间文学语言艺术本身的一系列特点。可以说,民间文学的传统艺术形式及传统艺术特色主要是由其口头演说决定的。民间文学的确是一目了然的,听或看懂了,亦即理解了其全部的意思。通俗、篇幅短小(除史诗外)的民间文学,外显至可供民众欣赏和接受的层面。然而,由于流传的久远和广泛,和群体生活关系的密切,授受之间的直接口头交流等等,使之脱离了演说情境,文本(text)就可能会被误读。民间文学文本是表演中的文本,表演决定着文本的性质。尽管民间文学情节较简单,人物很单纯,但民间文学并非不需要解释者,并没有失去解释的必要和深层空间。因为任何演说的表面下都掩藏着难以表面化的意义和功能。其表演内涵之丰富排除了每个人成为意义揭示者的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间文学口头性特征的形成和存在,不仅有上述社会历史的根源,同时也有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口头语言是一种最灵便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民众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有些人认为,口头创作是民众在未能掌握文学时不得不如此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旦广大民众掌握了文字,口头创作存在的可能性就消逝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口头语言表达的优越性使得广大民众在掌握了文字之后,仍会进行口头演说,只要口头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不会消亡。其实,“口语文学原较书写文学更为普遍。普遍的意义是双层的:前面曾说过书写的文学是限于有文字的民族,没有文字的民族是不可能有书写的文学的。可是口语文学不但流行于没有文字的民族,同时也流行于有文字的民族,而与书写的文学并存着。在另一方面,书写的文学是属于知识阶级的人所有,而口语文学则不论识字或不识字的人都可以接触到它。”\[7]还有,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诸如“黄”色的和带有政治讽喻性的笑话、歌谣等, 就不能进入当下社会的主流话语之中,也不能“白纸黑字”地公开诉诸于文字或各种大众传媒。这类作品只能口耳交流,并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当然,我们不能机械理解和把握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尽管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仍为民间文学演说的主要状态,但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无孔不入,导致一些民间文学的传播脱离了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大众传媒的新的视听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使现代社会返回到早期的部落团体———数百万人看同一个节目,为同一个喜剧而笑,崇拜同一个明星。大众传播媒介与口头传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

来理解。在较浅的层面,一方面,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 它又帮助仍然存在的口头传承得以顺利完成。在较深的意义上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需要回答海尔曼·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提出的问题。他认为,民间文学研究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口头讲述的基本需要还没有被各种完全不同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某些阅读材料等所满足。毫无疑问,这些媒介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接受者。”\[8](P16)李扬曾做过一项随机调查,请一些青年学生讲述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结果有不少学生的叙述,是来自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作品《青蛇》。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白蛇传》与《青蛇》有许多不同。这种现象在现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说明民间文学“形成了新的传播通道,即口传———媒体———口传的往复循环”\[9],借助大众传媒无比强大的传播力量,可以迅速扩大民间文学的传播空间,同时产生大量的当代异文。这类经过大众传媒过滤的民间文学,引导我们对其进行现代性的思考。

二、集体性:演说者与听众(观众)互动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一般认为,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在这一点上,它和书面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本身和整个创作过程终归属于个人,至少作家个人的成分重些。因为,作家创作的整个作品中的内容必定要由作者个人去感受、去构思,并最后写作出来。它们无论如何都应当被看作是作家个人精神活动的产物。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所有的财富,是集体创作的,它既不署某个创作者的名字,也不为某个创作者所私有,民众既是创作者、修改者,又是传播者、演唱者和听众。“在民间文学的讲述和演唱活动中,讲者和听者经常处于互相转化之中。此时此地的讲者,到彼时彼地,可能又是听者,而此时此地的听者到彼时彼地有可能是讲者。因此,听者、讲者是相对的。听者并不是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他不仅同时是保存者,传播者,而且也参与创造过程,成为集体创作的一员。当他由听者转为讲述者之后,他的创作活动便开始了。"\[10](P129)民间文学是集体的创作,但并不都是你一句我一句凑起来的。在一般情况下,常常是先由个人创作出来,然后逐渐在流传中得到加工。这种加工主要是不自觉的,也是必然的。其流传过程就是创作过程,传播者自觉不自觉地参加到创作中来,这就使民间文学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英国民间音乐家塞西尔·夏普(CecilSharp)经过长期对民歌的田野调查,于1907年出版了《英国民歌:若干结论》一书,书中有如下结论:

民谣的每一行、每一词最初是从某个人(某个吟唱者、行吟诗人或农民)的头脑里冒出来的,正如一首民歌的每个音符、每个乐段当初都是从某一个歌唱者的嘴里发出来的一样。共同的活动从来不曾创造一歌一曲,也不可能创造一歌一曲。共同创作是不可思议的。毋庸置疑,集体发挥着作用,不过,那是在较后的阶段,是在个体的创作已经大功告成之后,而不是在此前。在这个阶段,集体来衡量,筛选,也就是从大量个人创作中选取那些最准确地表达了流行的趣味和民众的理想的作品,而舍弃其余;然后,在集体不断的重复中产生更多的变异,如此一而再,再而三。这一过程持续不断,民谣也就生生不已。当然。如果有受过教育的歌唱者参与这一过程,使它纳入印刷品,这一过程就会受到影响\[11](P6-7)。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主要局限于创作的过程,其实,任何一个民间文学的表演场合,都是由集体组成的。集体中的听众(观众)不是像读者或电视观众一样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也是表演的积极参与者,构成了民间文学口头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听众(观众),民间文学的表演就难以进行。

正是在表演者与听众(观众)互动关系中,表演才真正得以完成。

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集体共享的状况,这一过程表现了鲜明的历

史特征。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属性有不同的表现。

三、变异性:表演活动不可复制

民间文学的不断变异是由民间文学的集体口耳相传导致的,其变异的程度远远高于书面文本。因为民间文学口耳相传,是集体创作,作者不可能,这就形成了民间文学的“无名性”(又称“匿名性”)。在流传过程中,作品不归一人所有,人人可以改动,所以作品常常是不固定的,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处于变化中,于是就产生了同一“母题”(motif)的不同“异文”或版本。

民间文学能跨时空地传承,但是,由于社会客,及民间文学自身质的局限,它在传承中要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在实际中是罕见的,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异,这是民间文学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状况。“民间文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创作机制,在于它不是一次完成、一劳永逸的过程。它似乎永远没有绝对的定本。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流传过程中,它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异。”\[15](P97)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生命所在。其存在的条件是演说者不受完全固定的文本的限制;当演说者依据固定文本演说,他们就成为复制者而非再创作者,相应的,被演说的作品再也不会出现真正的异文,因为文本已经固化和单一化了人们的记忆。“在口头传说中,一个神话被重复多少次,就会有多少次细微变异。重复的次数无限,变异的数量也无限。”〗(P21) 民间文学的每一次演说,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异文。演说者被允许有所遗漏和添加,当地的听众依据已掌握的口头传统,可以填补演说者的遗漏,或者有选择性地接受添加的部分。实际上,异文是研究者的发现,因为研究者可以获得从不同地区搜集到的同类型的作品。当地的民众一般不会意识到异文的存在。因为当地民众被演说的所有信息和情境所吸引,也能够理解和获得被演说的所有信息。研究者或局外人关注的主要是记录下来的文本,而变异恰恰主要表现在记录文本方面,他们不可能像当地人那样理解和获得演说的所有信息。一个地方的口头传统是当地人所独有的,研究者或局外人不可能完全拥有,拥有口头传统的当地人是不会在意同一作品每次演说的差异的。

四、传承性:演说模式相对稳定

一部民间文学作品一经“说定”,就会不断得到演说。民间文学的变异是有规律的,“万变不离其宗”,它只能在传承口头传统(oraltradition)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增多异文,另一方面又趋于模式化。“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某种叙事的模式,围绕着这种核心模式的故事会千变万化,但是这种模式仍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它在口头故事的文本的创作和传递过程中起到组织的功能。”\[19](P159)

变异并非随意的改变,事实上,演说者总是努力保持演说作品传统的一贯性,同一作品类型的核心情节和基本母题总是不断被重复讲述。“即使是从同一歌手的角度看,每一次演唱之间的稳定性,并不在于文本的词语层面上,而是在主题和故事类型的层面上。”\[19](P157)每一次演说都是一次再创作,但这种再创作不是对传统规范的超越,因为听众或观众对演说模式耳熟能详,已经习惯接受这种模式,一旦演说脱离了演说模式,听众或观众便难于接受,演说也难于进行。任何民间文学都属于一定的模式,假如一位演说人完全不顾模式而演说某一叙事文本,那么听众很可能觉得这位演说人不会演说。相对稳定的模式,对听众而言是一种“预期”,对演说人而言是“依据和标准”。任何一次演说,演说者都有意无意因循着传统模式。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落实到文本,就是“叙事范型”或“故事范型(storypattern)”的相对稳定,“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满着巨大

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17](P109)

民间文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在艺术模式上则不会有突然的巨变。民间文学的艺术传统有很大的稳固性,如果脱离了传统模式,就不可能被民众所接受,当然也就不成其为民间文学了。“民间文化事象的雷同性、重复性和不断再现性,是以这些事象的稳定性,或者说传统性,以及它们的

变异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前者,就不存在所谓不断重现的特点。如果没有后者,一切比较研究,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了。”\[15)(P96)

民间文学作品在生活中一旦形成,就可以自我调节演进的方向,并以相对的稳定性,陈陈相因,延续承袭。只要适合这一民俗事象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中止。某一民间文学一旦流传开来,就成为一个自控又自动的独立系统,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民间文学和一般静态的文学模式如作家文学不一样,它是动态的文化模式。这种动态,也不像电影画面一类艺术的机械光电流动,它是一种自然的流动,如同风一样,或者说像“流感”式的,无阻碍地口耳相传、流传感染。民间文学的这种“动势”是其本性的一部分,它在民间文学形成时,就被组建进去了。此外,任何一个冠之为民间文学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积累产物。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在流传的层面上与书面传统有一明显的区别:前者必须得到反复表演才能延续下来,某种民间文学作品一旦停止了演说,也就失去了生命力。道理很简单,民间文学是“表演中的创作”(compositioninperformance),只有在表演中才能显示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魅力,如果某种民间文学长期没有被表演,人们便会逐渐失去对它的记忆。而书面传统则可以借助文字确保其永久的存在。真正的口头传统不能完全诉诸于书面的。而且,一部作品在确定为民间文学之前,也经历了反复表演的过程。任何民间文学类型都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模式普遍存在于各种民间文学样式之中,所以,普罗普才能建立“故事形态学”,帕里和洛德才能创设“口头程式理论”。幻想故事和史诗是这样,民间文学的其他样式也是这样。显而易见,民间文学的传统模式不是一次性就能被建构出来的,必须在不断的演说中才能形

成。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郑志明.民间文学的研究范畴及其展望\[A].文学民俗与民俗文学\[C].台北:台湾南华管理学院,1999.

\[3]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A].民俗研究,2003,(1).

\[4]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叶舒宪.文化与文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RuthFinnegan,OralTraditionsandtheVerbalArts,London:Routledge.

\[7]李亦园.从文化看文学\[J].中外文学,1975,4(2).\

[8]吴秀杰.当代民俗学的新课题\[J].民间文学论坛,1995,(2).

\[9]李扬.当代民间传说三题\[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2,(1).

\[10]张紫晨.民间文学的讲者和听者\[A].张紫晨民间文艺民俗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美〕阿兰·鲍尔德.民谣\[M].高丙中译北京:昆仑版社,1993.

\[12]柯杨.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J].民俗研究,2001,(2).

\[13]〔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C].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4]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5]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6]姜彬.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7]〔美〕约翰·迈尔斯·弗里.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M].朝戈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8]AlbertBatesLord,EpicSingersandOralTradition,NewYork:CornellUniversiyPress,1991.

\[19]尹虎彬.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0]〔美〕瓦尔特·翁.基于口传的思维和表述特点\[J].张海洋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增刊). \[21]〔美〕布鲁斯·罗森博格.美国民间布道中的口头演说\[J].吴晓东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增刊).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d8252098.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7d8252098.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管理规定修订

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 文工作管理规定修订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修订) 2009-10-23 10:42:41 阅读:688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管理办法 (1987年制订,2005年修订,2009年第二次修订)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办法。第二条毕业论文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三条毕业论文要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论文可结合专业特点,在体裁方面体现多样性,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第四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检查和评价全校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本院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指导、检查和实施。 第五条教务处统一布置毕业论文工作,对各环节工作进行监督、协调和总结。学院负责毕业论文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 二各环节工作要求 (一)选题

第六条毕业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效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毕业论文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专业性。论文题目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应用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选题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切忌立意过大。 2.创新性。论文选题在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尽可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思想创新。 3.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体现专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4.可行性。论文题目应符合本科生知识、能力、水平和工作条件的实际,满足本科毕业论文工作量的要求,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 第七条论文选题可以选择的体裁和基本要求如下: 1.学术论文:选题要体现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作量饱满,能对选题进行充分研究论证。 2.案例分析:选题所分析的案例能够反映一种或者若干种社会问题,案例发生过程所引发的争议问题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热点、难题;所分析的案例反映了或者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争议,尤其是能够体现作者对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思考。 3.毕业设计:选题反映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有突出的实用价值,符合本学科专业的要求;设计应有明确的思路、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和实际成果预期,避免凭空想象的、纯理论的内容。

大学毕业设计---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一、题目 二、起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主要任务与要求 指导教师职称 学院领导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 题目 评阅人职称 工作单位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定书 题目 指导教师职称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许可证 答辩前向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小组)提交了如下资料: 1、设计(论文)说明共页 2、图纸共张 3、指导教师意见共页 4、评阅人意见共页 经审查,专业班同学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符合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规定,达到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有关规定,同意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盖章) 年月日 根据审查,准予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主席(组长)签字(盖章) 年月日

河南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决议 学院专业班 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于年月日进行了答辩。 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指导教师和评阅人意见以及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做出如下决议。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语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 三、答辩组组长签名: 答辩组成员签名: 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盖章) 年月日

基于c语言的教务系统软件设计 摘要 本系统依据开发要求主要应用于教育系统,完成对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学生成绩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开发本系统可使学院教职员工减轻工作压力,比较系统地对教务、教学上的各项服务和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 目前,学校工作繁杂、资料重多,虽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已进入高校,但还未普及,而对于学生成绩管理来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因此,开发一套适和大众的、兼容性好的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使其符合操作的业务流程,并力求系统的全面性、通用性,使得本系统不只适用于一家教育机构。在开发方法的选择上,选择了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遵循系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设计,而在具体的设计上,采取了演化式原型法,随着用户的使用及对系统了解的不断加深,对某一部分或几部分进行重新分析、设计、实施。本论文主要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使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成绩管理成绩查询 C语言面向过程

GPS定位信息显示系统毕业论文

GPS定位信息显示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第1章 GPS简介及基本理论 (1) 1.1 关于GPS的概述 (1) 1.2 GPS的组成 (3) 1.3 GPS信号结构 (6) 第2章方案论证 (8) 2.1 单片机的选择 (8) 2.1.1 AT89C51 (8) 2.1.2 AT8051 (8) 2.2 显示器的选择 (9) 2.2.1 LED动态显示扫描方式 (9) 2.2.2 LED静态显示扫描方式 (10) 2.3 GPS接收板的选择 (10) 第3章硬件电路设计 (11)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介绍 (12) 3.1.1 所用单片机引脚介绍 (12) 3.1.2 复位电路 (14) 3.1.3 时钟电路 (15) 3.2 显示电路 (16) 3.2.1 LED显示器结构 (16) 3.2.2 LED显示器工作原理 (17) 2.2.3 LED显示器驱动电路 (17) 3.3 GPS模块与处理器接口电路 (18) 3.4 存储器电路 (19) 3.5 GPS模块串口电路 (20) 3.6 电源电路 (22)

第4章软件部分设计 (23) 4.1 GPS25-LVS的信息输出格式 (23) 4.2 主程序设计 (24) 4.3 单片机的信息接收处理 (26) 总结 (28)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29) 附录1:总图 (31) 附录2:部分源程序 (32)

第1章 GPS简介及基本理论 1.1 关于GPS的概述 GPS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 System的字头缩写词(NAVSTAR/GPS)的简称。它的含义是,利用卫星的测时和测距进行导航,以构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现在国际上已经公认:将这一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自古以来,人类就致力于定位和导航的研究工作。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之后,利用卫星惊醒定位和导航的研究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1958年底,美国海军武器试验室委托霍布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究美国军用舰艇导航服务的卫星系统,即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NNSS)。这个系统中,卫星的轨道通过地极,所以又称为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Transit)。1964年1月用于北极星核潜艇的导航定位研究成功,并逐步用于各种军舰的导航定位。1967年7月,经美国政府批准,对其广播星历解密,并提供民用,为远洋船舶导航和海上定位服务。由此显示出了卫星定位的巨大潜力。尽管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这系统再实际应用方面却存在十分严重的缺陷。改系统是由5-6个卫星组成的导航网。卫星运行高度较低(平均约1000km),运行周期为107分钟。对同一个卫星每天通过次数最多为13次。由于采用多普勒定位原理,一台接收机一般需要观测15次合格的卫星通过,才能达到±10M的单点定位精度,再全球围,它给出的定位信息只能是全天候的连续二维坐标——经度和纬度,不能给出高程。这种系统,一方面由于所需的观测时间较长,不能给用户,尤其是高动态用户(如:飞机、车辆等)提供实时和导航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卫星导航较低,受大气影响严重,定位精度的提高受到限制,因而限制了高动态用户和高精度用户的使用。对舰船而言,利用这个系统只能对惯性导航系统和其他无限电导航系统进行连续的精确修正,它的作用远不能满足全球实时定位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意见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的意见

西藏大学关于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的意见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论证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西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精神,特提出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指导工作及管理的意见。 一、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 1.教务处负责协调有关问题,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执行情况;汇总各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和指导教师情况;收集和保管各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毕业论文(设计)分析报告;收集各学院(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等。 2.各学院(部)负责布置本学院(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并填写《西藏大学学院(部)200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日程安排表》(见附件4),审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安排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动员;定期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协调处理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审查,组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考核与评定工作,复查成绩评定情况。对优秀和不及格的毕业论文 (设计)进行审核评价;推荐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收集并妥善保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原件及评审情况相关资料。 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文献检索与阅读、资料收集、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研究和正确撰写论文(设计)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流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由选题及定题、论文(设计)指导、中期检查、定稿、论文(设计)评阅、答辩与评定成绩、论文(设计)抽检、优秀论文(设计)推荐、工作总结等九个环节组成。其工作流程见附件23。 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及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由各系(教研室)组织教师拟定若干方面的题目,于第7学期开学初交学院院长(部长)审查,之后由分管教学的院长(部主任)以任务形式下达给各系(教研室),系(教研室)主任最后将任务分配给本系(教研室)的教师。 2.第7学期的第5周,由学院(部)将审定后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指南的形式向本单位毕业学生公布和介绍。论文(设计)题目的确定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填写选题志愿,由学院(部)根据学生志愿和教师的意见,最后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3.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求: ①选题内容覆盖面要宽,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眼界。 ②专业学科特点鲜明,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选题应与社会、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等实际情况相结合。 ③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其中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应在80%以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④能够跟踪学科发展新趋势,选题关注专业学科的热点、焦点等问题。

民间文学论文

浅析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与发展 摘要:民间文学是我国文学的一大部分,而民间文学也在古往今来民间简单的士人的智慧 沉淀下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民间文学也随着历史推进积累也在不断的延伸出不同的分支,并且至今仍在发展。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奇是民间文学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可以说是民间文学的雏形。他们包括了人们对人类初始的猜测与推断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更创造了新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理想。 本次论文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理解神话传奇产生传播发展以及对人们的影响和对 研究者的影响,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神话传说与现代人的结合与发展。 关键词:神话传奇;传播;发展; 民间神话传奇的产生是基于对自然界探索,猜测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敬畏。而神话传奇中神话其实是把神人性化的产物,人们最初会猜测人的产生,以及身边发生一些不理解的事情,人们在脑洞大开的情况下推演出能够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些事情的理由。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情况下,经过不同时代人类的改进下,民间神话逐渐的有朴素转变为华丽,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在人们人们的敬畏中,神话中的人是那么的传奇,神话中的神是那么的伟大,神话中的邪恶总是那么邪恶。人们在敬畏神,其实是在敬畏自然和自己。 民间神话传奇的传播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口口相传,在我们远古的先民们繁衍生息中 产生传播以及发展,先民们在部族融合之后找寻共同的信仰,并传承这种信仰,这是朴素神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持续到在文字的出现,这一阶段的神话传播和传承不仅仅靠着口口相传,还有融入在人们生活中的占卜,祭祀等方面。文字出现之后,更为文明的社会出现,人们通过文字记录和书籍传播以及部落宗族之间的口口相传以及与不同部落宗族的交流融合来传播神话,并创造新的神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的加深,书本纸张印刷术的出现或许在古代也产生过信息大爆炸的效果,也有文人雅士在闲暇时间追寻上古秘闻,整理远古先民遗泽加以推演,以及在统治阶级的影响下写出了不同性质的神话传奇小说。另外宗教的产生传播更为神话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这也是符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神话中看到了玉皇大帝,也流传下了“王皇可恕,犬帝难饶”的传奇故事。而古代地域间联系的不紧密也导致,地域传奇或者说是地域风俗禁忌的不同,而这些风俗和禁忌中也带有神话的神秘色彩,同样也是神话传播和发展的结晶。 近代,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也是破除神话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减少,地图 上未知的地方逐步的被发展,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的自己所在的星球,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观念却深入人心,同时人们对神话的追寻却未改变,所以深入人心的仙侠类文学产生了,这也是神话发展的一些表现。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有很多的神秘不再是神秘,有很多 的神秘却更神秘,在当下我们把它看做是传奇,或许在后人眼中,那可能就是神话。 民间神话传奇的影响 自从文字出现到造字术印刷术成熟这个阶段,文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奢侈品,相对的人类文明程度要低一些,文学的种类多为偏记录,同时也记录着神话,或者说通过神话来表现一些东西。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的普及,文人数量也在增加,他们通过对神话的记录来结合自身的阅历写出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自己编撰神话故事来传播发展神话传奇。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 时间:2013-06-21 14:45:08 点击:2717 一、论文的构成 本科生毕业论文由封面、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绪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内容要求 (一)封面:学校的名称位于封面上部顶端,其下为论文性质(即: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位于封面中端,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成绩、完成时间等分列两栏,位于封面底端,项目名需对齐。 (二)题目:题目应力求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有必要,可用副标题作补充。 (三)摘要:摘要要求用精炼的文字对论文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篇幅应控制在300字以内。 (四)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是从论文题名、正文或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3—5个。 (五)目录:目录独立成页,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正文章节、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内容的页码。 (六)正文: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和结论三部分,正文一般还包括附加的文献、引证、脚注。论文正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应有清晰的标题,使用加粗字并用中文标号按顺序标明,标题和下面的正文应空两行。 1.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开端,应阐述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完成任务的条件,将采取的对策、手段、步骤和应达到的目标。 2.论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包括文献资料的综述,一般由标题、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组成。该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3.结论:是全文的思想精髓和文章价值的体现。应概括说明所进行工作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和特色,指出创新所在,并应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特别是对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要着重指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部分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和主张,结论要简单、明确,篇幅不宜过长。

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

摘要 本文设计及实现了一个基于WiFi 射频信号强度指纹匹配的移动终端定位系统,并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该算法为每个扫描到的AP 的RSSI 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者为待定位点的位置估计,如有相同权重值,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者,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RSSI 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经实验测试,此系统在 4 米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可部署在展馆、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客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 模块的Android手机。借助该定位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可方便地查询自身位置,并获取各种基于位置服务。 关键词: 接收信号强度;无线室内定位;射频指纹;Android 操作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n indoor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WiFi for mobile user with Android handset. A locating arithmetic based on Weight-Select is introduced to filter the random noise of RSSI. For each location in Radio Map, a weight is set if the RSSI of the AP scanned is in the interval preset. Then max-weighted location or the min-RSSI-distance among them will be selected as the estimated positio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4-metre locating precision is available. It can be used for locating and navigating in such scene as exhibition center, campus, park, and so on. Users equipped with Android handset could get its location and some intelligent services. It is also an open and extensible system. Some locating arithmetic also could be tested on this system. Key word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Wireless Indoor Locating, Radio Map,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第一章绪论 (6) 1.1关于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 (6) 1.1.1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 (6)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选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学法部分 十三、新闻理论及新闻史部分 十四、秘书学部分

一、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200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 目录 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2008)-------------------------------1 附件: (1)法律与政治系毕业论文文本规范----------------------------------------------8 (2)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程----------------------------------------13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6 附表: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19 (4)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1 (5)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25 (6)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考核表-------------------------------------26 (7)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表-------------------------------------------28 (8)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评定表-------------------------------------31(9)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汇总表-------------------------------------32(10)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议记录--------------------------------33 (1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35

民间文学论文

兼谈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 学院:人文学院 学号:201326099 姓名:赵灿

摘要:民间文学植根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融幽默、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可以说凡有井水处即有民间文学。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德育,无可避免会烙上文化的印迹。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民间文学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民间文学是一座绚烂陆丽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在深入地研究民间文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哪些作品才算民间文学?所以,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找出它和非民间文学的界线,给它划定一个科学的范围,是很必要的一件工作吧。民间文学本是有其历史范畴的。在原始社会里,文学作品本无所谓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对于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文字的权力化’表现出了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更有甚者,它还成为社会价值体现中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区分|排斥’关系,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当作‘文盲’,那些无文字的族群、农民、妇女等,在历史上大都被视为‘没文化’人群。”其实,在广大民间,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方,流行着无边无垠、无需借助文字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音乐、歌唱等“口传文化”。这类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有着同等的地位。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众多的学术术语足以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诸如“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民间”、“口头”、“口头语言”、“田野作业”、“传说圈”、“神话素”、“原型”、“人物”、“旋律”等等。“民间文学”既是一个学科或是学术话语意义上的名称,也是指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民间文学是一门地域性学科,真正的民间文学学者应该从事的是某一地域的民间文学的研究,而不是只笼络地声称自己研究的是传说还是民间小戏。“什么是民间文学”,似乎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权威性定义。如今,关于什么是民间文学的认为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依旧认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以及其他人生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并不全面,而是极大地限制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空间。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爱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校教字[2016]第090号签发:卢春龙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规范1 一、论文的构成 本科生毕业论文由封面、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绪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二、毕业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内容要求 (一)封面 学校的名称位于封面上部顶端,其下为论文性质(即: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的题目位于封面中端,学号、姓名、学院、专业、指导教师、成绩、完成时间等分列两栏,位于封面底端,项目名需对齐。 (二)题目 题目,也称标题,是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并且能够直接反映毕业论文的中心内容和学科特点。题目应力求简短精炼、明确得体、新颖醒目、文题 1格式规范供参考,可结合专业特点调整。

相扣,题目长一般不超过20个字。 为了限制、缩小研究范围,更准确地表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或者,为了更为明确地突出研究重点,或者,为了补充研究的内容、扩展研究的范围。如有必要,毕业论文题目中可以使用副标题。 (三)摘要 摘要,也称提要,是以第三人称撰写、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的解释,简明扼要记述论文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是论文的缩影,是对论文的内容、观点、方法、成果和结论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便于读者了解全文的梗概。 摘要在语言上应当短小精悍,提纲携领,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篇幅应控制在300字以内。 摘要部分应翻译成英文(外文)。 (四)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内容主题的词或词组,是从论文题名、正文或摘要中提取的能表征论文主题内容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3—5个。 关键词的排列顺序,一般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关键词应翻译成英文(外文)。 (五)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内容标题的集合。目录独立成页,与正文页码分开。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正文章节、参考文

室内定位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系统 XX 学生姓名 X 学号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 X 班级 XX 指导教师 2012年4月

摘要 本文设计及实现了一个基于WiFi 射频信号强度指纹匹配的移动终端定位系统,并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权重值选择的定位算法。该算法为每个扫描到的AP 的RSSI 设定了选择区间,指纹库中落在此区间的所有位置点设平均权值,最后选取权重值最大者为待定位点的位置估计,如有相同权重值,则比较信号强度距离,取最小者,这种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RSSI 信号随机抖动对定位的影响,提高了定位的稳定性和精度。经实验测试,此系统在 4 米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定位效果。可部署在展馆、校园、公园等公共场所,为客户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定位算法运行于服务端,客户端为配备WiFi 模块的Android手机。借助该定位系统,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终端可方便地查询自身位置,并获取各种基于位置服务。 关键词: 接收信号强度;无线室内定位;射频指纹;Android 操作系统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s and implements an indoor 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WiFi for mobile user with Android handset. A locating arithmetic based on Weight-Select is introduced to filter the random noise of RSSI. For each location in Radio Map, a weight is set if the RSSI of the AP scanned is in the interval preset. Then max-weighted location or the min-RSSI-distance among them will be selected as the estimated position. According to experiments, 4-metre locating precision is available. It can be used for locating and navigating in such scene as exhibition center, campus, park, and so on. Users equipped with Android handset could get its location and some intelligent services. It is also an open and extensible system. Some locating arithmetic also could be tested on this system. Key words: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Wireless Indoor Locating, Radio Map,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第一章绪论 (6) 1.1关于位置信息确定的意义及方法 (6)

民间文学灯谜论文2200字_民间文学灯谜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民间文学灯谜论文2200字_民间文学灯谜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民间文学灯谜论文2200字(一):浅谈《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摘要:灯谜在文学作品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情感和文学主旨的表现形式,当然灯谜在《红楼梦》中也不例外,并且出现了很多次,在《红楼梦》中,据统 计这部文学作品收录灯谜的数量有二十几则。在《红楼梦》中灯谜的作用非常大,作者通过灯谜来表现具体的人物形象,渲染这部文学作品的所要表现的悲情的故 事气氛,《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将灯谜在整部作品中呈现的淋漓尽致,同样这 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很多灯谜与谜语都是对于当时清朝时期的人文风俗的具体反映,表现了在清朝时期一些学者对谜语是非常有研究的。 关键词:红楼梦灯谜民间谜语 一、在《红楼梦》里,灯谜的几种主要作用 1.运用灯谜塑造人物性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会借助很多文学表现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红 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对灯谜的描写,塑造出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表现 了人物的性格,当然在表现人物性格的形式上,也是有非常多种类的,有的是通

过猜灯谜的整个过程即从灯谜的编造,灯谜的说出到猜出灯谜的答案的这一系列比较完整的过程来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有的是透彻全面的利用灯谜本身的含义来将人物的具体性格进行揭示。 在《红楼梦》中,作者在很多情节中将灯谜运用了进去,并且通过对猜灯谜这一活动的叙述,将人物的性格也是水到渠成的展现开来,在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非常典型,非常鲜活的,例如薛宝钗,薛宝钗有着封建的妇道思想,她的举止都是非常委婉不张扬的,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太监将元春编制的灯谜拿出来让大家来猜,元春所制得灯谜由于非常的通俗易懂,寓意浅显,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出来,所以薛宝钗一看谜面就将灯谜的答案猜出来了,但是她并没有马上说出来,因为这则灯谜是元春设计的,所以她表现的很丰富,一边称赞灯谜编制的巧妙,一边又假装思考,这样简单地变现就将薛宝钗心思缜密,八面玲珑,举止稳重不张扬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2.用于将人物的命运进行揭示 在红楼梦中探春有一则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则灯谜的谜底是风筝,大体一看探春编制的这则灯谜,从浅显的表面来看只是一则关于事物的谜语,但是通读整部著作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作者为探春这个人物的命运所故意设计比喻的事谜,探春的命运就像是风筝一样虚无缥缈,跟她所做的灯谜中所讲的正好契合。 3.对文章的主旨起到点睛的作用,增添悲剧气氛

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基本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全文包括:封面、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外文摘要250个实词左右)、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可选)、致谢(可选)等); 毕业论文(设计)字数:理工科5000字以上;文科6000字以上,其中外语专业4000单词以上,艺术类专业3000字以上(含图表、程序和计算数字等)。 一、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内容要求 (一)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1……、1.1 ……、1.1.1 ……),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标题应与正文中标题一致。 (二)标题 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不超过20字。 (三)摘要 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或总说明书要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内容的精华,字数在300字左右。 (四)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要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求达到的技术参数;简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及结果的讨论等。 撰写设计(设计)正文部分的具体要求是: 1.理论分析部分应写明所作的假设及其合理性,应以简练的文字概略地表达。所用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实验方法等,要写明哪些为人所用,哪些为己所改进,哪些为己所创造,以便指导教师审查和纠正。 2.对于用实验方法研究的课题,应具体说明实验用的装置、仪器的性能,并对所用装置、仪器做出检验和标定;对实验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力求叙述简明扼要;对于由理论推导达到研究目的的课题,内容要精心组织,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推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3.结果与讨论是全文的心脏,对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认识等要作为分析的依据进行具体撰写。在对结果作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交代理论推导中认识的由来和发展;对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应说明其适用的条件与范围。 此外,作为结果与分析的图、表,应精心制作、整洁美观。 (六)结论 结论包括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 结论集中反映作者的研究成果,表达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的见解,结论要概括、简短。 结论撰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

论文编号:中国政法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 [摘要] 2013年11月32日中国政府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称将来中国会在“适当的时当宣布划设类似的防空识别区,可能涵盖南海。中国是否有权在南海划定防空识别区,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对南海的合法主权。关于南海断续线,周边国家和美国提出了质疑。在学术界对断续线的性质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有4种主张:国界线说、历史水域说、历史权利说、岛屿归属说。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专业数据库和中外国际公法方面的著作查找相关资料,通过借鉴各种传统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来论证断续线的性质,本文主要分析4种学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从历史角度和法律角度来论证断续线的性质,本文比较支持岛屿归属的说法。 [关键词] 南海断续线法律地位

The Application of Law Rules in Foreign-related Tourism Infringements [Abstract]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declared on November 23th in 2013 that the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in the East Sea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ilar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s which perhaps c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ill be established in a proper time. Clarifying China’s legitimate sovereignties to South China Sea is the premise of determining whether China is entitled to establish the 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 in the South Sea. Surrounding countries and America put forward some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dotted line in the South Sea. And some scholars come up with some different theories about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dotted line in the South Sea, such as national boundary theory, historical wat ers theory, historical rights theory and island’s ownership theory. To clarify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South Sea dotted line, the author searches quantities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professional date bases, treatises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four traditional theories by compar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demonstrates the status of the South Sea dotted line from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legal perspective.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is in favor of the island’s ownership theory. [Key Word] South China Sea the dotted line legal stat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