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水文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主要重要的地理概况

中国主要重要的地理概况

中国主要重要的地理概况中国地理概况是我们自己国家的知识,毋庸置疑我们是需要掌握的。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2.领土四至:最北 53 度 N,最南 4 度 N,最东 135 度 E,最西 73 度 E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

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6.中国内海:渤海二、中国的国土构成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千米,管辖 300 万平方千米海域三、中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省级 23 个省,5 个自冶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3 亿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早地多,开发晚地区少; 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黄土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以西云高原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季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2、对河流的影响: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岭,影响流域范围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易形成峡谷急流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高愿地区经济滞后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原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南北温差大,0 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2、夏季气温分布:全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温差不大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原地势高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1、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海陆位置,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2、时间分配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

4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50
员国。甲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中国有 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 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H河的主要补给方式?雨水
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 特征。
水量丰富;水位季节 变化大;无结冰期; 含沙量小;水流平缓。
扩展思考:该题都考察了哪些知识点?
.
31
•谢谢大家!
含沙量
大或小
植被 降水集中程度 (暴雨发生频率)
水能
丰富或贫乏
落差、流量
凌汛
有或无 有结冰期;由低纬流向高纬
流速
快或慢
.
地形地势起伏大小
15
高原 气候 亚 区热

半 干半 旱湿 区润

长江干流流经的:
温度带、
干湿地区、
气候区
.
16
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水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大, 夏季形成汛期,汛期较长, 冬季是枯水期,含沙量较 小;无结冰期、无凌汛
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夏汛:锋面雨补给为主
.
11
.
12
.
13
描述词语
影响因素
.
14
河流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要素 描述特征
影响因素
流量(水量) 大或小 流域面积 降水量或干湿区
水位季节变化 大或小 湿润:雨水 干旱:冰川融水
汛期
时间 长短 河流的补给类型
结冰期
有或无及长短 最冷月气温是否大于0
河流水系特征:
水系形态、支流、湖泊 河流流程、流向 流域面积 河道特点(宽窄、深浅、弯曲)

黑龙江、珠江

黑龙江、珠江

河流名称珠江黑龙江相同点不同点水文特征水量及沿程变化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沿程变化:西江上游河谷深切,多急流瀑布,中游平坝峡谷相间,下游河面宽窄相见;东江河窄水浅,多陡峻山岭;北江河道顺直,宽浅并分成数股多年平均径流量:1146亿立方米(我国境内汇集)沿程变化:上游具有山地河流特性;中游形成峡谷与宽谷盆地相间分布;下游河谷扩宽,水流平缓,河漫滩发育水量沿程逐渐增加,上游相对多峡谷急流,下游均比较开阔平坦珠江水量沿程加速增加,它是由三条江汇聚而成;黑龙江水系沿程增加均匀,由两条江汇聚而成补给珠江是一条雨型河,由于全流域基本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黑龙江流域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和季节积雪融水补给为辅的河流。

雨水补给约占75-80%,积雪融水补给约占15-20%,地下水补给只占5-8%都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珠江没有冰雪补给;黑龙江有冰雪补给,且冰雪补给多于地下水补给。

径流时间变化年内变化:主要集中于夏季,但因雨季来得早,去得晚,一般从4月开始进入汛期,10月出汛,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年际变化:珠江径流年际变化不大,尤其是西江,变差系数多在0.20-0.21上下;北江变差系数较大,约达0.30-0.35之间年内变化:受季风影响并决定于降水。

4-10月降水占全年的90-93%,且多暴雨。

11-3月,降水为全年7-10%,以降雪形式出现年际变化:Km值为6.9(哈尔滨站,1898-1979),表现出丰水年和少水年的交替现象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降水较少珠江汛期长;黑龙江分为春、夏汛。

珠江年际变化不大;黑龙江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和少水年交替出现洪水主要由于暴雨的形成。

由于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不同,西、北、东三江发洪时间和洪水历时不同。

洪水具有峰高和量大的特点。

洪水历时长,一般有向下游增长的趋势主要由暴雨造成洪水灾害珠江发洪时间和洪水历时因地而异;黑龙江洪峰形成相对固定,洪水历时长含沙量/输沙量多年平均年含沙量:0.129kgm-3(石角,1954-2005年)多年平均输沙量:541万吨(石角,多年平均含沙量:0.154(哈尔滨,1955-2005)多年平均输沙量:648万吨(哈尔滨,含沙量和输沙量都相对其他河流较小黑龙江的含沙量和输沙量比珠江相对较大1954-2005)1955-2005)冰期无有近半年的封冻期。

珠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珠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珠江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珠江概况:珠江横贯我国华南大地,是我国七大江河至于。

珠江流域片主要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及东国际河流、粤桂沿海诸河以及海南省,区域总面积65.4万平方公里,设计的行政区域有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海南、福建8省(自治区)。

珠江流域是珠江片最大的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组成,经八大口门注入南海,素有“三江会流、八口入海”的特征,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站整个珠江片的69.3%。

珠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30亿立方米,仅此于长江居全国第二,珠江也是目前我国水质最好的江河之一,其主要干流税制常年保持在Ⅱ--Ⅲ类。

其中西江是珠江的主干流,全长2214公里。

发源于云南曲靖市境内的马雄山,一次经过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在广西梧州于桂江汇合后称西江。

珠江水系主要特征:珠江流域内多为山地和丘陵,站总面积的94.5%,平原面积小而分散,仅占5.5%。

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是平均海拔为1000——2000米的云贵高原,在云贵高原以东是海拔在500米左右的两广丘陵,广西以及云贵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以云南的石林和贵州的山水地貌特征最为典型,珠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珠江流域的中部,属于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多雨。

四季的特点是:春季阴雨连绵,雨季特多;夏季高温湿热,暴雨集中;秋季台风入侵频繁;冬季很少严寒,雨量稀少。

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4~22度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2200毫米。

珠江含沙量少,是我国各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126~0.334公斤每立方米。

珠江现状:珠江广州河段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和黄埔水道,整个河段水环境已受到严重污染。

近些年,广州市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整治水污染,主要工业废水排放实行了“一控双达标”,200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6年大幅减少7727.85万吨;但生活污水排放呈迅猛增加之势,由于生活污水收集困难,目前处理率只达到约26%。

珠江流域文化

珠江流域文化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

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KM,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

珠江文化释义珠江文化,是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水系及其相邻江河所抚育的流域文化。

千万年来,生生不息,源源发展,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江河文化中,独放异彩,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珠江文化形成发展的地理环境到历代文化探索历程,年代则从史前时代、先秦时期一直到近现代、当代均有涉及。

例如,隋唐五代时期的珠江文化,就包括了隋至初唐的汉俚文化融合,丝路文化、佛教文化、科举制度与诗文创作、贬谪文化、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工艺文化及南汉国文化等;现代和当代前期的珠江文化,则包括历史转折中的珠江文化风涛、“地方自治”条件下的“自治文化”、“救亡文化”、“解放文化”、“运动文化”等……各个时期珠江文化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在这些详尽的史料记载中一目了然。

《中国珠江文化史》以丰硕的考古材料和历史资料、翔实的论证和深广的分析,记述了珠江文化从远古至当今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历程,既概述了每个时期的文化状况、形态及特征,又梳理出发展脉络、兴衰现象与起伏规律,并在总体上论述其独特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与文化特性,是一部我国江河文化史中篇幅浩大、最具深度、观念全新、集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学术专著。

珠江文化的探索历程起点:激越的学术冲动20世纪80年代中末叶,一批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作家,作为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在为省和市县政府出谋划策,尤其是调研、交流中,感觉到整个珠江流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

中华文化,如果漠视珠江文化的历史作用,那就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近现代珠江文化,正是对其“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近现代中国整个文化的格局——这不仅有上世纪初辛亥革命启动于广东为证明,更有我们今天,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大最早的实验区为证明。

珠江相关知识点总结

珠江相关知识点总结

珠江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地理概况珠江发源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横断山脉,流经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份,最终注入南海。

珠江干流全长约2364公里,主要支流有北江、东江、西江、北干江、南江等。

珠江流域地势多山多丘陵地貌,河流曲折,水域宽广。

珠江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二、历史文化珠江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珠江水系就是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经济发展的支撑。

珠江流域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如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经济作用1. 农业灌溉珠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饶的农田和水稻种植基地。

珠江水利工程的建设,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交通运输珠江流域交通便利,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珠江流域河流纵横交错,沟通内地与海洋,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此外,珠江流域还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3. 水利发电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力发电基地之一。

以三峡电站、小清江电站为代表的水电站群,为中国南方地区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

4. 经济贸易珠江流域地处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电子产业和商贸业。

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频繁。

珠江流域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四、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关系到整个地区及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珠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水污染、土壤沙化、植被破坏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推行绿色发展理念等。

通过这些措施,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改善。

总之,珠江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河流,起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态作用。

尤其是在广东、广西和广西等省份,珠江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州二沙涌水文资料

广州二沙涌水文资料

广州二沙涌水文资料1. 概述二沙涌是广州市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是珠江流域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二沙涌的水文资料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2. 二沙涌的地理位置二沙涌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地理坐标为纬度23°00′29″,经度113°19′32″。

它发源自番禺区的南村镇,流经市区的南村、汉溪长隆、大石等地,最终注入珠江。

2.1 二沙涌的长度二沙涌全长约30公里。

2.2 二沙涌的流域面积二沙涌的流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

3. 二沙涌的水文特征二沙涌是一个典型的低山丘陵河流,具有以下水文特征:3.1 年内径流变化二沙涌的年内径流变化较为显著。

在雨季,由于降雨量增加,二沙涌的水位和流量会显著增加。

而在旱季,由于降雨量减少,二沙涌的水位和流量会明显下降。

3.2 洪水频发由于二沙涌流域的地势较为平坦,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沙涌容易发生洪水。

特别是在暴雨天气下,二沙涌的洪水风险更高。

3.3 水质状况二沙涌的水质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流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二沙涌的水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改善二沙涌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二沙涌的水文资料收集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二沙涌的水资源,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水文资料收集和利用工作。

4.1 水位观测相关部门在二沙涌的不同位置设置了水位观测站,定期对二沙涌的水位进行监测和记录。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提供给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用于制定相应的防洪和水资源管理措施。

4.2 流量观测除了水位观测外,相关部门还设置了流量观测站,对二沙涌的流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这些流量观测数据可以用于水资源评估、水文模型建立等工作。

4.3 数据分析与预测通过对二沙涌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相关部门可以了解二沙涌的年内径流变化规律、洪水发生的可能性等。

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用于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预警措施。

5. 二沙涌水文资料的意义与应用二沙涌的水文资料对于广州市的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

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

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

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 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

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

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

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长江流域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黄河流域:一、自然地理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流域水文特征
2003-09-18
珠江流域位于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

多年平均降雨为1200~2200毫米,全流域平均为1470毫米。

流域降雨分布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量年内分布,汛期4~9月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占全年降雨80%以上。

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分布变化较大,东部高于西部.
珠江流域东江中下游,堤防、水库结合的防洪工程系统已初具规模,洪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防治。

西江、北江两江干流和一级重要支流如柳江、郁江、桂江等,未建有能承担流域防洪的水利枢纽,主要江河仍然是依靠堤防防御流域洪水。

西江:
西江干流梧州市、支流郁江南宁市分别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

梧州市在桂江与浔江的汇合处。

桂江将梧州分为河西区和河东区。

河西区是梧州的新城区,工业较多而集中,建有20年一遇的河西堤。

河东区是市区的老城区,目前未建防洪堤,主要靠采取预报洪水提前搬迁减少洪水损失。

南宁市位于郁江的扈江河段,建有20年一遇的扈江大堤,目前在建百色电站,建成后联合调度,可将南宁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北江
北江大堤位于广东省北江下游左岸,是防护着广州市区、佛山市区,以及清远市、南海市、三水县、花县部分城镇的重要堤防。

北江大堤从北江支流大燕水左岸而下,经三水县的芦苞镇、西南镇至南海县的狮山,全长63.34公里。

芦苞涌和西南涌是北江左岸的两条分汊河流,流经广州水道后经黄埔下注狮子洋。

两涌沿岸建有支堤,两涌的上口处分别建有芦苞水闸和西南水闸,藉以控制西江、北江流入广州市区的流量。

西江、北江洪水的不同遭遇对北江大堤构成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下述三种情况:
、北江下游出现大洪水,西江为常遇洪水时,北江大堤自芦苞以上30公里河段受洪水严重威胁。

b、西江出现大洪水,北江为常遇洪水时,芦苞以下30公里堤段防守吃紧,芦苞以上30公里也受西江洪水顶托影响,洪水历时亦较长。

c、北江、西江两江同时出现大洪水或较大洪水,此时对广州的威胁最为严重。

如1915年西江、北江下游同时发生200年一遇特大洪水。

广州是我国首批被列为国家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北江大堤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飞来峡水利枢纽是北江下游防洪的重要水利枢纽,属年调节水库,按300年一遇洪水设计,总库容18.7亿立方米。

飞来峡水库和北江大堤联合调度,可使北江大堤保护下的100万亩农田及广州市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

东江
东江已建成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3座水库。

新丰江水库位于东江最大支流新丰江上,属多年调节水库,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38.96亿立方米,调洪库容30.98亿立方米。

枫树坝水库位于东江干流上游,属年调节水库,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9.32亿,调洪库容4.00亿立方米。

白盆珠水库位于东江支流西枝江上游,属年调节水库,按50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总库容12.2亿,调洪库容6.4亿立方米。

上述3个水利水电枢纽共控制流域面积11746平方公里,占博罗站以上流域面积46.4%,总库容170.6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共41.38亿立方米。

构成了东江中下游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顾的防洪工程体系。

东江流域洪水,经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3个水库联合调洪,可把下游博罗站100年一遇洪峰流量14400立方米每秒削减为11670~12070立方米每秒,略大于20年一遇洪峰流量11200立方米每秒。

流经省份:广东江西流域面积:流域面积32275平方公里东江长度523公里,流域面积25325平方公里,流量700立方米/秒。

(政府网)中国南方大河珠江的支流。

在中国广东省东部。

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

上源称寻邬水,西南流入广东省,经龙川县,至惠州市折向西,过东莞县流入珠江,在狮子洋出虎门入海。

干流全长约523公里,总落差约440公尺。

主要支流有安远水、篛江、新丰江、秋香江、西枝江和增江等,流域面积32,200平方公里。

龙川县以下可通航。

形态描述:东江长度503公里,流域面积32275平方公里。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渔业区划) 东江长度523公里,流域面积25325平方公里,流量700立方米/秒。

(政府网)生态特征:东江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组成(毫克/升):湖泊名称, 浮植物总计0.22, 硅藻45.9%, 绿藻7.0%, 蓝藻1.1%, 甲藻42.3%, 金藻黄藻0.7%, 裸藻3.0%。

游动物种类组成:原生动物(种) 16, 轮虫(种) 28, 枝角类(种) 25, 挠足类(种) 7, 合计(种) 76。

底栖动物数量、生物量:1981年个体数(个/㎡) 57.475, 1981年生物量(g/㎡) 48.956, 1982年个体数(个/㎡) 55.975, 1982年生物量(g/㎡) 43.4078, 平均个体数(个/㎡) 56.725, 平均生物量(g/㎡) 46.1819。

主要经济鱼类:鲥鱼,花鰶, 七丝鲚, 银鱼,鳗鲡,青鱼, 草鱼, 鳡鱼,鳤鱼,赤眼鳟, 海南红鲌,()条鱼, 广东鲂,鳊鱼,黄尾密鲴,刺鲃,倒剑鲃,南方白甲鱼,小口白甲鱼, 瓣结鱼, 鲮鱼。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桠髻钵山,全长562公里,连接赣粤港三地,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城市4000多万居民的主要饮水资源,关系着东江流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和香港的繁荣稳定。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东江流域自然降水锐减,时空分布也不均匀。

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东江上游区域的空中水汽资源约有1864亿立方米,通过自然实际形成的降水水量578亿立方米,除去蒸发、地下渗透等消耗,可利用的水量为280亿立方米,仅占空中水汽资源的15%。

可见该区域空中水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据介绍,该基地建设由赣粤两省气象部门联手组织实施,基地位于赣粤两省接壤的边陲区域,涵盖江西省和广东境内各10个县(市),总面积约48592平方公里。

据测算,该工程建设资金约1.8亿元。

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每年可增加降水量20亿至25亿立方米,直接经济效益8亿至12亿元,投入产出比超过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