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新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题(含答案)(1)

一、选择题1.这是一套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
封臣将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这一仪式在11世纪普遍存在于A.东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西欧D.日本2.《查士丁尼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于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
这主要反映出A.法典强调皇权至高无上B.法典未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C.奴隶只要守法就可以获得公民权利D.法典实质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12世纪大学在欧洲兴起。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上述材料说明欧洲大学A.得到国王与教会支持B.是城市自由和自治的产物C.由于选拔官吏的需要而产生D.都是教会学校4.下面是某同学学完世界古代史之后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序号对应的国家或王朝正确的是A.①拜占庭帝国②查理曼帝国③德意志B.①拜占庭帝国②查理曼帝国③英格兰C.①东罗马帝国②阿拉伯帝国③英格兰D.①阿拉伯帝国②拜占庭帝国③德意志5.各个庄园都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下列关于庄园法庭的叙述,错误的是()A.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B.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C.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6.“它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
它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它”是A.《罗马民法大全》B.《汉谟拉比法典》C.习惯法D.《十二铜表法》7.下列关于拜占庭帝国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又称东罗马帝国,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②以罗马为首都。
③拜占庭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占有重要地位,它博采众长,即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吸收了东方文明成果,对欧洲乃至后世影响深远。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与文化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与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化史上最为辉煌、最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大约从14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
它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的城市和文化成为了欧洲文化的风向标,给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主要包括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米兰等。
这些城市在文艺复兴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
威尼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意大利城市里最迷人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直布罗陀海峡以南的亚得里亚海海岸,是意大利第五大城市。
该城市以提供红酒和美食而著名。
在文化方面,威尼斯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化和艺术遗迹。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城市。
佛罗伦萨位于意大利中部,是意大利第八大城市。
在文化方面,佛罗伦萨有着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建筑和艺术品。
这些文化和艺术遗产的诞生和创造,为整个欧洲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罗马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是意大利首都,也是意大利最大的城市。
在文化方面,罗马是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
罗马拥有许多古代和中世纪文化和艺术遗迹,包括罗马尼斯克建筑、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遗产的创造和发展,为整个欧洲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城市,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
那不勒斯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亚地区,是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
在文化方面,那不勒斯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文化和艺术遗产。
米兰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城市。
该城市位于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地区,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
在文化方面,米兰是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
米兰和威尼斯一样,也是欧洲文化和艺术的中心之一。
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恩格斯称他“中 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身为佛罗伦萨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插手内政,遭 到教皇迫害,被判终身流放,流落意大利各地20年,最后客死 拉韦纳。
代表作《神曲》。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
幻游《地狱》
幻游《天堂》
幻游《炼狱》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共100歌,描写了诗人梦游地狱、 炼狱和天堂的经过。
文艺复兴运动
源在其中 第13课
文艺复兴的运动
1、 兴起的时间:14世纪中期 2、发源地: 意大利 3、兴起原因
1.思想方面:希腊、罗马文化基础 2.阶级基础:经济发达, 资产阶级强大
艺复兴的运动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 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
观念的转变
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思
中世纪 文艺复兴
想解放运动)
W é n Y ì F ù X ìn g Y ù n D ò n g
文艺复兴运动
源在其中 第13课
文艺复兴的中心
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的运动
人文主义
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消极忍耐、逆来顺受, 强调人的尊贵与价值,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享受生活。
为什么会产生“人文主义”这样的思潮呢? 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里,新兴的资产阶级认 为自己能创造财富,也应该享受生活,他们要求重视人的作 用和人的需要。(背景)
禁 欲 苦 行 现世幸福
文艺复兴的实质、指导思想及其方式 谈一谈:你觉得追求人文主义在资本主义萌 芽的历史背景中,有何重要意义? 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压抑人性 麻木顺从 愚昧迷信 神权至上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测试题)一、单项选择1、中世纪前期,与儒家文化圈的经济属性相比,西欧同样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是从两者存在的基本组织形态而言,西欧最明显的特征是( C )A 小农经济B 商品经济C庄园经济 D 合作经济2、手工工场产生后,雇佣了大量的工人,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了手工作坊。
其主要原因是(C)A 雇佣人数增加B工人比以前聪明C工人分工合作D工人是被雇佣的3、中世纪后期,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下列现象不属于“新的变化”的是(D)A农产品被推向市场B农奴获得摆脱人身束缚的机会C租地农场纷纷建立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4、马克思曾指出:“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
”造成欧洲各国农村“旧的关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B)A货币地租的形式使农民分化,形成农村的资产阶级B商品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C农业区的出现使农村生产分工更细D货币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下降5、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对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有(B)①使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②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庄园制度的瓦解③城市与王权结盟,促进了等级代表会议的形成④城市的复兴,标志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6、“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是传统的、农业的、乡村的,和这些相异的一个新阶层的出现,导致了一场社会革命。
”这一“新阶层”指的是(D)A地主B无产阶级C商人D资产阶级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B)A 私有制B雇佣关系C商品经济D手工工场8、“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
”材料反映了(B)A基督教的传播B手工工场的产生C新航路开辟D工厂制度的确立9、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的表现是(C)A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B货币地租盛行C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并雇佣工人耕种土地D自然经济解体10、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题附答案

【常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
”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2.小明同学在百度图库搜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下图,请你帮他判断该图反映的制度是A.印度种姓制度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C.西周分封制度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法兰克王国的每位农奴可以获得30亩土地,并以个人劳役支付租金。
劳役包括犁地、耕种、除草、修路、建桥、伐树、洗剪羊毛、喂狗、采摘坚果等。
农奴常常在月夜或雨天才能耕种自己那一小块土地”。
材料描述的是A.古巴比伦的奴隶生活B.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C.俄国的农奴生活D.美国的黑奴生活4.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跌、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
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A.雅典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拜占庭帝国5.对下侧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向帝王效忠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6.解读下边的示意图,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A.封臣要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兵役义务B.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就不能改变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层层分封形成D.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7.下列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C.领主的“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D.领主可随时将分给自由农民的“份地”收回8.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平民的日记,一个新的社会集团出现”这个“新的社会集团”指的是A.资产阶级B.封建贵族阶级C.市民阶级D.无产阶级9.拜占庭帝国颁布了一部巩固奴隶主统治地位的法典,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意大利: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薄伽丘的《十日谈》;西欧诸国:伊拉斯谟《愚颂》(尼德兰),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英国),拉伯雷的《巨人传》(法国),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西班牙)。
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明确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在欧洲历史转型中的时空位置。
2.历史解释:通过分析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生能够解释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深远影响。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艺术作品、文学著作等史料,探究文艺复兴运动的真实面貌及其历史价值。
4.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同与追求,理解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具体表现及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与中世纪神学的区别。
•分析文艺复兴运动为何能够成为欧洲走向近代的先声。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文学著作插图、历史纪录片片段等)•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相关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及文学著作的节选或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物的传记或评价资料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授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知识。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艺术作品等史料,深入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内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等议题。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艺术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的故事或逸事,如达·芬奇的创作经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故事等,引发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趣。
•设疑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此生动、富有人性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变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文艺复兴运动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1.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业——租地农场
庄园制度
封建等(经济)神权
级制度
至上
(政治) (文化)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发展。 政治上:资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
制度萌芽、确立、发展。 思想上: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租地农场的特点:
租地农场是一种资
土地逐渐集中;农副产品市场化(商业贸易); 本主义性质的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经营方式。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庄园制度
租地农场
产生背景 中世纪前期的封君封臣制度 中世纪后期的庄园制度衰落
流行时间
9世纪开始
14世纪中叶以后
人员组成 领主、佃户(农民、农奴)
土地:自营地、份地、共用地
西 庄园法庭:维护领主的利益 生产力 发展
欧 旧城市复苏,新城市产生
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大学兴起
宗教性和自治性
西 第
十 三 课
社 欧经和会的发
济展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欧农村出现的垦殖运动,掌握租地农场和手工 工场的建立过程及特点。
2.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对产生的原因,掌握他们对西 欧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西欧人口增加 生产力的发展
垦殖运动
土地面积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
新开发区效仿自治城市,成为具有 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农产品增加
一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业——租地农场 庄园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剥削被限制
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范围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C
封建制度的产生 B√ 等级君主制 B
中世纪庄园 A √ 城市的自治 B
A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与
第15课中世纪文化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该地图选自《缪第13尔课城市历复兴与史中世地纪文化图集(1911年)》
思考:古代罗马的城市为什么消失了?
一、城市的复兴
1.背景:
Die Burg——城堡Leabharlann NUERNBERG——纽伦堡
12 Ansichten der Burg——12张城堡的画片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汉斯·哥伦德的画作
城市形成的过程(11世纪开始)
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剩余,劳动力富足)、西欧政局相对稳定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成为专门技巧的部门,自由的小商品生产者 出现,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成为必然。
后来这些权利大多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 赋税,有时数额相当大。据统计,莱茵河上的关 卡12世纪末为19座,13世纪末增至35座,14世纪 末增至50座,15世纪末更是高达60座。由于征税 缘故通过该流域的商品成本提高百分之一百。封 建过分贪婪,严重影响城市经济活和经济利益。
————汤普逊著:《中世纪社会经济史:300—1300年》
(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本。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二、城市的自治
1.背景: (1)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城市处于
各级封建主的控制之下。 (2)为了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
展开了争取自治的斗争。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新兴城市主要集 中在哪些地区?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哈特曼·舍德尔的画作1493年的纽伦堡城
比较一下两座 城市的相同之处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1472年的佛罗伦萨城
(尼德兰)老勃鲁盖尔的画作:《尼德兰寓言》(局部), 1559年
• “城市的空气在一年又一天后使人自由”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中世纪城市的特点
• 城市多建于交通便利之地,靠近港湾、河 口或交通枢纽
• 城市内部拥挤不堪,建筑凌乱,公共设施 十分落后,卫生条件极差
• 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 • 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连续不断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一、城市的复兴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黑死病 BLACK DEATH
(尼德兰)老勃鲁盖尔的画作: 《死神之凯旋》(局部第)13课,城市1复5兴62与年中世,纪普文化拉多艺术馆,马德里。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文献选读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1170年) ……任何人在林肯城之居留期已达一年零一日, 且已照章纳税,任何具有申请权之人亦未提出要 求,而此人能按照本城之与习惯证明此具有申请 权之人在此期间确在英格兰国境以内,但并未提 出不利于彼之异议,则予将准许彼等与过去法律 一样,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予之林肯城中。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乔治斯·安东尼·罗什格罗斯的画作: 《匈奴人安提第1拉3课城洗市复兴劫与中世高纪文卢化 的罗马城市》
随着蛮族的入侵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
大多衰败没落 经济一度十分落后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画作: 《西哥特王阿拉里克攻打第13课罗城市马复兴城与中世市纪文》化
追求交换价值,商人应运而生 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等中心附近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城市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一、城市的复兴
1.背景: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一、城市的复兴
1.背景: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
一、城市的复兴
1.背景: 阅读材料,找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公元10 世纪 ,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逐渐安 定下来。阿拉伯人向欧洲的扩张得到遏制,东西 方的势力达到暂时的平衡。不断骚扰欧洲大陆的 斯堪的那维亚人退了回去,东斯拉夫人和匈牙利 人的入侵也被击退 了。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和 平的时期,经济也随之开始复苏。
——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问题:这段材料,反映出中世纪城市的什么特点? 城市市民不乏逃亡农奴,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
是名义上城市拥有者。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Stadtluft macht frei
• 最初,在德国,农奴逃往城市只要住满一 年零一天,就获得了人身自由。
—黄洋《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一、城市的复兴
1.背景:
阅读材料,找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10到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工具的广泛使 用,二圃制和三圃制已普遍取代了原始的耕种方式…… 主要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由8至9世纪的种一收二,上升为 种一收五……农产品总量显著增加,在满足农村人口需 要的同时还出现了剩余。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使之演变为许多需要专门 技巧的部门,如冶铁、制革和纺织等。由此,一般农民 没有能力继续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者则要求摆脱人 身依附关系,突破庄园限制,成为自由的小商品生产者。 这就使得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脱 离农业的手工业生产已不再是为了满足领主和生产者自 身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追求交换价值,各类商人遂应运 而生,商品交换日趋活跃。 ——王斯德主编《世界第通13课史城市:复前兴与中工世纪业文化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
1.背景: 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2.特点: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设施滞后,环境脏 乱,容易产生大规模瘟疫蔓延,市民阶层产生。
第13课城市复兴与中世纪文化
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之初,城市所在地的领主往 往在市内享有一系列经济特权,如在一定时期内 垄断某些商品的出售权、公共炉灶和磨坊的占有 权、免费食宿权,以及要求各类工匠无偿提供劳 动服务的权利等等。